作物栽培学总论 (3)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3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3
43、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吸收速度和绝对数量上需要养分最大,且此时施肥的作用最明显,增产效率最高的时期。
44、水分临界期: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45、灌溉定额:指单位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总灌溉水量。
46、节水灌溉制度: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耗水过程中的损失,优化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到作物最需要的时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耗水量的产量和产值。
8、种子休眠的类型、原因及打破的措施。
(1)原始休眠:种子在生理成熟时或收获后立即进入休眠状态。二次休眠:由于不利环境条件的诱导而引起自我调节的休眠状态。
(2)原因:①胚的后熟:包括生理后熟和形态后熟。打破措施有层积法、变温处理、激素处理。-②硬实引起的休眠:种皮不透水、不透气和机械约束作用。打破措施有机械磨伤种皮或者用酒精、浓硫酸等化学物质处理。③发芽的抑制性物质存在引起的休眠:如脱落酸、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等。打破措施有利用植物激素进行种子处理和清水冲洗。
(1)生育期:①对于以收种子为主的作物是指从种子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②采用育苗栽培的作物,将其生育期分为苗床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③作物生育期长短不同,这主要是作物的遗传性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的。
(2)生育时期:指在作物一生中,某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其变化而划分的时期。可以指作物全田出现显著形态变化的植株达到规定百分率的起始时期,一般始期以10%为标准。也表示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上呈现显著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一般以该时期始期至下一始期始期天数计。
方法及原理研究;③关于栽培措施调控原理和合理应用的研究。
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主要区别。
①栽培作物的各器官,尤以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②栽培作物产品有用成分改进;③栽培作物传播手段退化;④栽培作物成熟期一致,野生植物不一致;⑤栽培作物种子休眠减弱或缩短,野生植物休眠期长;⑥栽培作物防护机理减退,而野生植物机械保护组织发达。

作物栽培学总论作物的分类PPT

作物栽培学总论作物的分类PPT

0.6~2.5 暗中:﹤5
饱和光强 光合最适温度(℃) 蒸腾系数(g干重/kg水 分)
气孔张开 光呼吸 耐旱性
全日照1/2 15~25 450~950
白天 高,易测出 弱
无 30~47 250~350
白天 低,难测出 强
同C4植物 ≈35 18~125
晚上 低,难测出 极强
4.作物的分类
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谷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稻、玉米等 粮食作物 豆类作物:大豆、豌豆、绿豆、赤豆、蚕豆、豇豆等 薯芋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山药、芋等 纤维作物:棉花、大麻、亚麻、苎麻、蕉麻、菠萝麻等 经济作物 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红花等 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叶菊等 其他作物:烟草、茶叶、薄荷、咖啡、薰衣草等 饲料和绿肥:苜蓿、紫云英、草木樨、三叶草、雀麦草、红萍、水葫芦、水花生等

学习作物栽培学的意义
1.了解作物的特征特性以及所需环境 2.掌握作物、环境和栽培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3.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
谢谢观看!
3.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
一、纬度相近的地区,因光照时间相近,引种成功的可能性大。 二、对短日性植物而言, 南种北引时,由于生长季节内日照时间变长,将使作物生育期延迟,严重的甚至不能抽 穗开花结实,因此,宜引用较早熟的品种或感光性弱的品种。 北种南引时,由于日照时间变短,温度变高,使作物加速发育,缩短生育期。如果生育 期太短,过多地影响了营养体的生长,将降低作物产量,因此宜选用晚熟品种或感光性较弱 的品种。 三、对长日性植物而言,
第三节 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
1
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作物的驯化和创造 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

10377作物栽培学

10377作物栽培学

10377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1章P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达到既获得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又保护生态环境,还保证食品安全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P3 (一)作物栽培的特点:1.复杂性2.季节性3.地区性P3对于作物自身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进行研究,常采用下列方法1.生物观察法作物生产的过程是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物质积累与分配的过程。

2.生长分析法生长分析法的出发点是作物的生育进程以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来衡量。

3.发育研究法发育研究法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开数测量植株的生长情况。

4.作物生理研究法P6 瓦维诺夫(1935)根据苏联作物栽培工作者在世界5大洲60多个国家进行多次考察的结果,确定了主要栽培植物的8个独立起源地。

P8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编译和它们与生存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P9我国生物多样性正临着来重的威胁,表现在:①生态系统遭到破坏②物种收到威胁或正在减少③遗传种质资源正在减少P12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引种是作物的人工迁移过程。

P12作物引种到新的地区之后,出现2种情形:一是原产地与引种地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或者由于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泛,不要特殊的处理和选育过程,就能正常生发育、开花结果并繁殖后代,这叫做“简单引种”;二是原产地与引种地之间的自然环境相差较大,或者由于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狭窄,需要通过选择、培育,改变其传性,使之能够适应引种地的环境,这叫做驯化引种。

P12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土宜论”“风土论”“排风论”等引种理论。

“土宜论”是指不同的土地需种不同的作物。

“风土论”指的是,遗传性不同的植物对环境条件(风土)有不同的要求,引种时必须协好植物本性与环境的关系,使值物适应当的风土。

“排风论”是“风土论”的进一步发展,它一方面承认土壤气候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同时又认为植物的遗传性是可以改变的,因而提倡通过创造条件去顺应植物的要求,同时又要改造植物的本性,以达到引种驯化的目的。

作物栽培学总论 (3)

作物栽培学总论 (3)

春播-夏播(长期主要指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气候生长期。
气候生长期的始日定义为5日滑动平均气温≥0℃的日期,终日定义为5日滑
动平均气温<0℃的日期。
中国1961~2000年气候生长期变化
逐年气候生长期距平(1961~2000年) a全国 b北方 c南方 d青藏高原
• 但到2000年,气候生长期似乎又有缩短的趋势。
中国1961~2000年气候生长期趋势系数等值线
在近40年中,气候生长期在全国范围平均增加了 6.6,北方地区平均增加10.2天,南方地区平均增加4.2, 青藏高原增加最多,达到18.2。
1kj/cm2,相当于玉米生物产量减少337.5kg/hm2。
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研究指出,玉米产量变动80%受后期光 照时数、光照强度和叶面积影响。 生产实践已经证实高温阴雨寡照会严重影响小麦和玉米的产量 和品质。
(三)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即使作物处在适于发育的温度和光周期条件下,也必须有最低限度的 营养生长,才能进行幼穗(花芽)分化。在作物进人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 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各异,这种基本营养生长期 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短日照作物在暗期的前期有高的光敏色素Pfr水平,然后转变为 低水平;短日照作物暗期的前期有低的Pfr水平,后期为高的Pfr水平。
二、作物器官发生与阶段发育
(一)叶片发生 叶(真叶)起源于茎尖基部的叶原基。
从叶原基长成叶,需要经过顶端生长、
边缘生长和居间生长3个阶段。 小麦品种的主茎叶数多少是其春性

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薯类、甘蔗、甜菜等,
则是指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总天数-工艺成熟期。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作物栽培学是农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

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作物栽培学的概述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如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学等。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农作物种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作物栽培的生理过程和生育期特点,以及农作物的适应性和耐逆性等方面。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与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密切相关。

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农作物栽培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作物栽培学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

2. 作物生物学特性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基础。

了解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作物的栽培管理。

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生育期等方面。

植物的形态结构是指植物的外部表现,如根、茎、叶、花等。

不同作物的形态结构有所差异,对于栽培作物来说,了解其形态结构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合理的栽培和管理。

植物的生理特性是指植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

植物的生理特性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运输、生长发育等方面。

通过研究植物的生理特性,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理代谢过程,为农民合理安排作物的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作物的生育期是指作物从萌芽到成熟所经历的生长发育阶段。

不同作物的生育期存在差异,了解作物的生育期特点可以帮助农民制定科学的栽培计划,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作物栽培技术作物栽培技术是指将作物从种子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栽培措施,达到最终的收获目标。

作物栽培技术涉及到种子的选育、土壤的准备、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等方面。

种子的选育是作物栽培的第一步。

优良的种子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和抗逆能力。

通过种子的选育,可以保证作物良好的生长发育。

土壤的准备是指根据作物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特性,进行土壤改良和土壤调理,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 董钻读后感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 董钻读后感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董钻读后感篇一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董钻读后感最近读了董钻老师的《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我这心里啊,真是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说真的,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会不会特别枯燥难懂啊?毕竟作物栽培这方面的知识,感觉离我平常的生活有点远。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完全想错了!书里那些关于作物生长环境、栽培技术的描述,就像是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在我眼前播放。

我仿佛看到了小小的种子在土壤里努力发芽,可能它也会想:“我能冲出来吗?”然后经过精心呵护,一点点长大,开花结果。

这过程多不容易啊!董钻老师的讲解特别详细,连我这个门外汉都能看懂个大概。

不过,有时候我也会想,也许这些理论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呢?毕竟理论和实践总是有差距的,不是吗?就比如说,书里讲的施肥的最佳时间和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真的能一成不变地照搬吗?我觉得可能没那么简单。

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对农业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总觉得种地就是靠天吃饭,现在才知道这里面有这么多的学问。

难道不是吗?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叹,咱们每天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背后都有这么多人的努力和智慧,真的是太不容易啦!篇二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董钻读后感嘿,朋友们!我读完了董钻的《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这感觉,真的是一言难尽呐!一开始,我纯粹是抱着好奇的心翻开这本书的,想着能了解点新鲜玩意儿。

谁知道,这一翻开,就像掉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书里讲的那些作物的生长规律,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密码等着我去破解。

比如说,为啥有的作物喜欢晒太阳,有的却喜欢阴凉地儿?这难道不神奇吗?不过,读着读着,我也有点迷糊啦。

那么多的数据、那么多的专业术语,搞得我脑袋都大了。

我就在想,董钻老师写得这么详细,是不是想把我们都培养成农业专家呀?但话说回来,仔细琢磨琢磨,这里面的知识还真有用。

也许以后我自己有个小院子,还能试着种点东西,按照书里的方法,说不定还能有个好收成呢!可是啊,现实中哪有那么容易?天气变化无常,病虫害说来就来,难道光靠书里的知识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我觉得够呛!不过,不管咋样,这本书还是让我开了眼界,原来我们吃的每一口食物,都饱含着这么多的辛勤付出。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专科)作业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是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一门应用科学。

简言之,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主产理论和技术*2.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所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 3.食物安全:是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 4.农业自然资源:是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如光、热、土地、生物等*5.作物生长模拟 : 是通过对作物生育和产量的实验数据加以理论概括和数据抽象,找出作物生育动态及其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动态模型,然后在计算机上模拟作物在给定的环境下整个生育期的生长状况,借以指导实际生产。

二、填空:*1.栽培作物包括(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

*2全国种植业委员会将我国种植业划分为( 10 )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

3.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分为(喜温作物)作物和(耐寒作物)作物*4.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中性和(定日照)作物。

*5.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将作物分为(四)大部分,(九)大类别。

三、简述题***1.简述作物栽培的特点1)复杂性多种多样的作物都是有机体,而且各自又有其不同的特征特性。

每种作物又有不少的品种,每个品种也有不同的特征特性。

环境条件(气象条件、土壤条件和生物条件)不同、栽培措施不同也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影响等等(2)季节性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天时和农时不可违背,违背了天时农时,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就可能影响到全年的生产,有时甚至将间接地影响下一年或下一季的生产。

(3)地区性作物生产又具有严格的地区性。

从大处说,不同的地区适于栽培不同的作物;从小处说,即使在同一地点(县、乡、村)的不同地块(阳坡、阴坡、高燥、平缓、低洼地等等)所种植的作物也不应当强求一律。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农业的发生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章作物产量形成概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章作物产量形成概论

0.30~0.40
0.70~0.85
0.60
0.28
0.25~0.35
0.35~0.40
0.13~0.16
0.60~0.70
1.0
二、作物产量构成因子
作物
产量构成因子
禾谷类 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
豆 类 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荚数、每荚实粒数、粒重
薯 类 株数、每株薯块数、单薯重
棉 花 株数、每株有效铃数、每铃籽棉重、衣分
在整个生育期中,不同生育时期有不同的同化物 分配中心。
生殖生长阶段同化物的分配与经济产量形成有关。
经济产量来自部分生殖阶段的光合产物;抽穗前 植株中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的能力。
60
12
50
干 40 物 质 30 (g/株)
674
673.5
27546.2
40.9
26.3
3
3.7
玉6
5.8

9
6.9
12
8.3
1627.9 2064.8 1758.7 1627.2
392.3 458.8 350.0 317.3
446
241.0
356
222.2
256
198.9
179
194.6
第四节干物质生产、转运分配与产量形成
一、干物质的生产(源)
地运到距它最近的需求器官。
2、同侧运输 有些作物叶片生产的同化物运向同
侧的需求器官。
(三)源库的相互关系与同化物运输
1、源的光合能力与同化物运输 当光合旺盛的情况下,同化物的运输能力
也增强。 2、库对同化物运转的影响
光合产物运转的数量、方向、速度都因库 的状态而变化。

(完整版)作物栽培学总论试题库(新定)

(完整版)作物栽培学总论试题库(新定)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 持续农业——指既能保证食物安全,又能保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加速走向市场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农业。

3. 引种——指从外地(包括国外)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4.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5.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质的变化。

6. S 形生长进程——指作物的器官、个体或群体的大小、数量和重量随时间延长而表现出的变化曲线呈S形。

S形生长进程即“慢-快-慢”的生长进程。

7. 作物的物候期——即人为制定的用于判断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作物形态特征,或者说~就是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一个人为标准。

8. 种子寿命——指种子从生理成熟到生命力丧失的生活期限。

9. 休眠——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停止萌发的现象。

10. 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11. 自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亲和性的作物(水稻、小麦、大麦、大豆、花生等)。

12. 异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作物(白菜型油菜、向日葵)。

13. 常异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亲和性,但异交率在5%以上(甘蓝型油菜、棉花、高粱、蚕豆等)。

14. 作物的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15. 作物的感温性——是指一些二年生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冬黑麦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16. 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如大豆、烟草、晚稻等。

17. 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小麦、油菜等。

作物栽培学总论讲义

作物栽培学总论讲义

作物栽培学总论讲义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第一节农业生产概述一、农业的概念及内涵农业是最古老、最根本的产业,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和生产发展的基础。

早期的农业实际上就是粮食作物栽培,后来随着经济作物的出现,农业即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业。

当动物生产发展后,农业则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部门。

今天,种植业和畜牧业仍然是农业的主体。

所以就世界范围来看,一般认为农业就是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

而在中国狭义的农业是指作物种植业。

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

但它仍局限于农村、农场、农户所经营的农业。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也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加工、流通看作农业的延伸或者农业产业链的延长。

因此,人们对农业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也很不一致。

广义农业:大农业即农业产业再加上为农业服务的其它部门如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村金融等。

中义农业: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商业。

狭义农业:农业生产业即种植业和养殖业。

总之,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二、农业生产的本质与基本特征(一)农业生产的本质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产品的生产活动。

因此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交织过程。

(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1.土地的特殊重要性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在其它部门的生产过程中,土地仅仅是劳动的场所。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是劳动的场所,更是提供动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的环境条件。

因此,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位置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2.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农业生产主要在广阔的田野上进行,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又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因而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

作物栽培学 总论第三章 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形成

作物栽培学 总论第三章 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形成
教案
章节
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8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学会作物测产的方法,领会源、库、流理论及其在产量构成中的作用,明确提高作物产量潜力和产品品质的途径。
重点
难点
重点: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
难点:提高作物产量潜力和产品品质途径的综合应用。
(二)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1.作物的干物质积累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动态遵循Logistic曲线(S形曲线)模式,即经历缓慢增长期、指数增长期、直线增长期和减慢停止期。例如,玉米从出苗到拔节是缓慢增长阶段,干物质积累量较少,仅占最终生物产量的2%左右;拔节至灌浆是直线增长阶段,干物质积累量达总生物产量的73%左右;从灌浆后期到完熟的1个月左右时间内,干物质纯增量占总生物产量的25%左右。
2.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二、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构成因素,并依作物种类而异。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为:
产量=穗数×单穗粒数×粒重,
或产量=穗数×单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
由产量因素的形成过程及自动调节的规律可以看出,禾谷类作物产量因素的补偿作用,主要表现为生长后期形成的产量因素可以补偿生长前期损失的产量因素。例如,种植密度偏低或苗数不足,可以通过发生较多的分蘖,形成较多的穗数来补偿;穗数不足时,每穗粒数和粒重的增加,也可略有补偿。生长前期的补偿作用往往大于生长后期,而补偿程度则取决于种或品种,并随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豆类作物为:
产量=株数×单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荚数×单荚实粒数×粒重

作物栽培学总论参考复习

作物栽培学总论参考复习

作物栽培学总论题库一、名词解释1. 作物:人类为了各种目的,并经过长期驯化后,在大田中进行大面积人工栽培的一类植物,又称“大田作物”。

2. 作物生产:涉及种植作物的全过程及从“种-收-加工-贸易”全过程,确保生产能实现农业经济再循环并从中获取利润的过程。

其核心是“种-收”过程,又称之为作物栽培。

3.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研究作物生产综合技术的应用学科,它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作物生产实现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

4.分蘖:禾谷类作物分蘖节上着生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长成的新茎称为分蘖。

5.定日作物:要求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育期的作物。

6.中耕作物:株行距离较大,植株对地面覆盖度小,经常要中耕松土的一类作物。

7.拔节:茎的节间基部的居间分生组织的细胞迅速进行分裂伸长,使植株节间突然迅速伸长的现象。

8.有效分蘖:能生长至抽穗结实的分蘖称为有效分蘖。

9.无效分蘖:不能抽穗结实的分蘖。

10.一次分蘖:从主茎叶腋长出的分蘖。

11.二次分蘖:从一次分蘖上长出的分蘖。

12.剑叶:禾本科植物主茎顶部的最后一片平展叶。

13.直根系:明显发达的主根及其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

14.须根系:由种子根(或胚根)及其侧根和茎节上发生的次生根(不定根)所组成的根系。

15. 作物的适应性:是作物长期适应于一定环境条件而形成的一种性状,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16. 生长:体积和重量的增加,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扩大来完成,既包括营养体的生长也包括生殖体的生长.17.发育:器官、机能的质变过程,通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特殊花、果实、种子形成,狭义指生殖生长转变的开始。

18.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出苗到成熟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时间。

19.生育时期:在作物的全生育期中根据其形态和生理上发生显著变化的特点划分成几个阶段称之为生育时期。

20.营养生长:一般指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整理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整理

油料作物:大豆、油菜、花生、向日葵作物的分类:1.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纤维、油料、糖料、嗜好类、其他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栽培学特征:栽培学以作物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粮、油、糖、绿肥、饲料等各种.作物栽培学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研究目的.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全生育期的三个阶段:营养生长阶段、营养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生殖生长阶段。

生育期概念: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简称作物生育期.春化:小麦、黑麦、油菜等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较低温度的诱导,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现象。

作物的感温性:1.冬性类型-—作物品种春化必须经历低温、春化时间也较长。

如果没有经过低温条件则不能进行花芽分化和抽穗开花。

一般为晚熟或中晚熟品种。

2.半冬性类型—-作物品种春化对低温的要求介于冬性类型和半冬性之间,一般为中熟或早中熟品种。

3.春性类型-—作物品种春化对低温的要求不严格、春化时间也较短。

一般为极早熟、早熟以及部分中熟品种。

长日照作物:作物要求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某一临界日才能成花。

麦类作物、油菜、甜菜等。

短日照作物:作物要求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某一临界日才能成花。

稻、玉米、大豆、高粱、烟草、大麻、黄麻。

日中性作物:这类作物的成花对日照长度并不敏感,在任何长度的日照下均能开花。

荞麦、豌豆、黄瓜、茄子、辣椒、番茄。

定日照作物:要求相对固定的日照长度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

如甘蔗的某些品种。

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外在形态特征,人为地制订了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过程。

[必考]水稻的物候期(8):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乳熟、蜡熟、成熟。

小麦的物候期(8):出苗、分蘖、拔节、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完熟。

大豆的物候期(6):出苗、分枝、开花、结荚、鼓粒、成熟.作物生育时期划分:稻麦类生育时期: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春性类型 这类作物品种春化对低温的要求不严格,春化时间也较短。
小麦、油菜通过春化所需的温度和天数
作物 小麦 类型 冬性 半冬性 春化温度范围 0-3 3-6 春化时间(d) 40-45 10-15
春性
油菜 冬性 半冬性
8-15
0-5 5-15
5-8
20-40 20-30
春性
15-20
15-20

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薯类、甘蔗、甜菜等,
则是指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总天数-工艺成熟期。
• 需育苗(秧)移栽的作物如水稻、甘薯、烟草等,通常还将生育
期分为秧田(苗床)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秧田(苗床)生育期是从
出苗到移栽的天数,大田生育期是指移栽到成熟的天数。
1)作物生育期长短 同一作物的生育期长短因品种而异,有早、中、晚熟之分。 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各个品种的生育期长短是相对稳定的。
1kj/cm2,相当于玉米生物产量减少337.5kg/hm2。
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研究指出,玉米产量变动80%受后期光 照时数、光照强度和叶面积影响。 生产实践已经证实高温阴雨寡照会严重影响小麦和玉米的产量 和品质。
(三)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即使作物处在适于发育的温度和光周期条件下,也必须有最低限度的 营养生长,才能进行幼穗(花芽)分化。在作物进人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 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各异,这种基本营养生长期 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3)控制花期
在花卉栽培中,已广泛应用人工控制光周期的办法,提前或推迟花卉植物的
开花期。
(4)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以营养器官为主要收获物的作物,适当推迟开花能够提高产品的产量
和品质。例如“南麻北种”
4.日长与作物产量和品质
日长对于作物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有极其显著的影
响。 根据光能生产潜力计算结果,玉米生育期间太阳总辐射减少
???为什么作物形成了春化特性???
(二) 作物光周期反应
1.作物的光周期反应 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还必需一定的光周期诱导, 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在作物光周期现象中最为重要且研究最多的是植物成花的光周期诱 导调节。
2.作物光周期的分类
①长日照作物
第二节 作物的物候期与生育时期
一、作物的物候期
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
一个具体标准,以便根据作物的形态特征变化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一)水稻的物候期 出苗 不完全叶突破芽销,叶色转绿。 分蘖 第一个分蘖露出叶稍1cm。 拔节 植株基部第一节间伸长,早稻达1cm,晚稻达2cm。 孕穗 剑叶叶枕全部露出下一叶叶枕。 抽穗 稻穗穗顶露出剑叶叶鞘1cm。 乳熟 稻穗中部籽粒内容物充满颖壳,呈乳浆状,手压开始有硬物感觉。 蜡熟 稻穗中部籽粒内容物浓粘,手压有坚硬感,无乳状物出现。 成熟 谷粒变黄,米质变硬。
中稻
晚稻
基本营养 生长期 感温性 感光性 生殖生长期
可变营养生长期

感温不一定感光,感光一定感温
我国水稻品种“三性”特点与光温反应类型
早 稻 中 稻 晚 稻 杂交稻 感光性 弱或无 弱到中 强 中等偏多 感温性 较强 弱到中 强 中等偏多 基本营养生长性 较小 长 弱 短到中等 生育期限制因子 温度 日照长短及温度高低
长日照作物
3.光周期理论的应用
( 1) 引种
短日作物从北方引种到南方,将提前开花。从南方向北方引进作物品种时,由 于日照变长,开花会相应延迟,生育期会拉长,要选择生育期短的品种。
(2)在育种上的应用
利用对温度和光照的控制可以提早或延迟作物的开花期,可以使原来开花期相 差较长时间的两个亲本花期相遇,互相杂交。
二、作物的生育时期
作物生育时期是根据其起止的物候期确定的。 在作物的一生中,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外部的形态特征和内部的生 理特性上,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这些变化, 可将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若干 个生育时期,或称若干个生育阶段。
①稻、麦类生育时期 一般划分为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 ②玉米生育时期 一般划分为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吐丝期、成熟期。 ③豆类生育时期 一般划分为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英期、鼓粒期、成熟期。 ④棉花生育时期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作物生育期会有所变化。在气候条件中以 光照、温度所起的作用最大。因此,作物在不同地区栽培,由于温度、 光照的差异,生育期也发生变化。 栽培措施对生育期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物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或 施氮较多,成熟延迟,生育期拖长。

2)作物生育期与产量 早熟-中熟-晚熟 一般早熟品种单株生产力低,晚熟品种单株生产力高。
第三章 作物的生育时期和生育期
第一节 作物的阶段发育
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是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 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 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作物对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反应 的特性,称为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一)作物的感温性
(二)小麦的物候期
出苗 第一片真叶出土2~3cm。 分蘖 第一个分蘖露出叶鞘1cm。
拔节 第一伸长节间露出地面约2cm。
抽穗 麦穗顶部(不包括芒)露出叶鞘。 开花 雄蕊花药露出。
乳熟 胚乳内主要为乳白色液体。
蜡熟 胚乳内呈蜡状,粒重达到最大值。 完熟 籽粒失水变硬。
(三)大豆的物候期
出苗 子叶出土。 分枝 第一个分枝出现。 开花 第一朵花开放。 结荚 幼荚长度2m以上。 鼓粒 豆荚放扁,籽粒较明显凸起。 成熟 豆荚呈固有颜色,用手压有裂荚,或摇动植株有响声。 以上判断标准为观测单个植株时的标准。 对于群体物候期的判断标准是:当10%左右的植株达到某一物候 期的标准时称为这一的始期,50%以上植株达到标准时称为这一物候期 的盛期。
一般划分为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
⑤油菜生育时期 一般划分为出苗期、现蕾抽苔期、开花期、成熟期。
第三节 作物生育期和生长期
一、作物的生育期 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 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以籽实为播种材料又以新的籽实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其全生育期 是指籽实出苗到新籽实成熟所持续的总天数。
③日中性作物 这类作物的成花对日照长度不敏感, 在任何长度的日照下均能开花。荞麦、豌 豆、黄瓜、茄子、辣椒、番茄等都属此类 作物。 ④定日照作物 要求日照长短有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 其生育周期,如甘蔗只有在12小时45分的 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
日中性作物
日长 类型 短日照作物 作物 大豆 稻 甘蔗 大麦 小麦 甜菜 白芥 24h周期中的临界日长(h) 15 12-15 12-5 10-14 12以上 13-14 约14
要求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某 一临界日长才能成花,如果延长光照时间,
可以促进和提早开花。相反,如延长黑暗,
则不能成花。 ②短日照作物
长日照作物
要求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某
一个临界日长才能成花,延长黑暗,缩短光 照时间,可以促进和提早开花。反之,如延
长光照时间则不能开花。
短日照作物
强弱的一种形态标志。然而,任何情况下
平均单茎6.5个叶片是所有测定品种的最 低值(金善宝,1991)。
1.茎生长点 2.苞原基 3.顶 叶原基 4.叶原基 5.幼叶
(二) 器官发生与阶段发育的协调 作物一生中不同的生育时期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程度不同。以 小麦为例,对小麦一生影响最大的发育时期是出苗期、二棱期、顶小 穗形成期和开花期。 金善宝等将小麦的叶穗发育关系概括为一个三段模式,即 ①稳定期:正常情况下,各生态类型品种茎生长锥开始伸长时的叶 龄较稳定; ②可变期:单棱至二棱期叶龄可变性较大; ③同步期:通常,进入二棱期以后的各个穗分化时期,除护颖分化期
短日照作物在暗期的前期有高的光敏色素Pfr水平,然后转变为 低水平;短日照作物暗期的前期有低的Pfr水平,后期为高的Pfr水平。
二、作物器官发生与阶段发育
(一)叶片发生 叶(真叶)起源于茎尖基部的叶原基。
从叶原基长成叶,需要经过顶端生长、
边缘生长和居间生长3个阶段。 小麦品种的主茎叶数多少是其春性
春播-夏播(玉米、花生)
延长生育期-产量-品质
二、气候生长期
气候生长期主要指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气候生长期。
气候生长期的始日定义为5日滑动平均气温≥0℃的日期,终日定义为5日滑
动平均气温<0℃的日期。
中国1961~2000年气候生长期变化
逐年气候生长期距平(1961~2000年) a全国 b北方 c南方 d青藏高原
临界暗期:是在昼夜周期中短日照作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 长度,或长日照作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暗期长度。 Diurnal, daylength, 北半球
长日、高温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短日作物 开花 不开花 开花 开花
临界暗期
长日作物 春分 不开花 夏至 开花 秋分 不开花 冬至 不开花
夏 秋春 冬 短日、低温
e.g. 水稻的三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感光性:因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转变、缩短或延长 生育期的特性。
感温性:因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转变、缩短或延长
生育期的特性。 基本营养性: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各异,这 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 性。
早稻
较短外,基本上是每出现一个叶片,幼穗完成一个发育时期。
三、阶段发育在生产上的应用 (一) 在引种上的应用 不同地区的温光生态条件不同,在相互引种时必须考虑品种的温 光反应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