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对比的意合与形合
汉英语言对比的意合与形合
汉英语言对比的意合与形合[摘要]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汉语以意合为主,形合为辅,以意驭形;而英语以形合为主,意合为辅,以形制意。
本文具体分析了意合形合在汉英语言中的种种现象,并剖析了其内在成因。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汉民族的综合思维和模糊思维是汉语意合趋向的能动的理性根源;形合特征则是西方民族依照原子哲学观和形式逻辑思维法则,对其语言的发展走向做出的自然选择。
Hypostasis and parataxis in the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Key words: Hypostasis; Parataxis; English; ChineseAbstract :In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hypostasis and parataxis are generally accept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which distinct English and Chinese. Parataxis dominates in Chinese and hypostasis is in a subordinate position, the meaning restricting the form, while English is the opposite. This essay analyses in details various phenomena of parataxis and hypostasis in Chinese and Eng-list, and explores their inner causes of forming. The article maintains that the idea of wholenes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the thought of synthesis and the thought of ambiguity in the nationality of Han are the dynamic theoretical bases on which Chinese tends to be in parataxis; hypo taxis is the natural choice that the western has made according to the philosophy of atom and the thought of form logic.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语中的体现及对翻译的启示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语中的体现及对翻译的启示近年来,随着对比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许多学者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富有启发性意义的成果。
例如:英语是综合-分析语,汉语是分析语;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句子繁复,汉语句子简短;英语重物称,多用被动,汉语重人称,多用主动;英语多静态,抽象;汉语多动态,具体等。
美国著名翻译家Eugene Nida早在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就谈到,就汉语和英语而言,形合和意合的对比也许是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它甚至可能是两种语言间最根本的差异所在(Nida 1982:12)。
二、形合与意合的概念及特征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的概念首先在我国由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指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王力,1984:310)。
刘宓庆对形合意合作了较完整准确的界定:“形合”(hyp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
所谓“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
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刘宓庆,1992:18-19)。
1.英语形合的特点英语是典型的形合语言,它借助明显的形式标记,如曲折变化、介词、连词等,将词组、句子甚至段落连接起来,也可采用其他的语法手段表示话语内部的语义关系。
Eric Partridge认为,英语句子十句有九句按SV或SVO配列。
实际上,任何英语句子都可以完形为主谓提掣全句的基本程式(刘宓庆,1974:72)。
这说明了英语语言的高度形式化和严密逻辑性。
以上诸多形式手段使得英语内部的语义关系一目了然。
2.汉语意合的特点汉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意合性。
所谓“意合”,指的是话语中词与词、句与句等语言单位的结合主要是凭借语意上的关联进行的,往往没有明显的外形标记,读者对语句的理解须借助自己的语感和一定的语境因素。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其应用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其应用一、英汉在连贯方式上的“形合”和“意合”连贯是句子依据合理的语义和逻辑关系,恰当地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
但在重意合的汉语中,这种特征往往隐含在上下文中,呈“隐性”。
这并不妨碍汉语读者对其阅读和理解,因为汉语是依靠语篇的语境意义来弥补其在逻辑和连贯方面的不足,而英文语篇中的逻辑和连贯关系则表现出“显性”的特征,即它的逻辑和连贯关系是通过外在的形式(词法和句法结构)来体现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应注意这种“隐性”和“显性”之间的转换。
例如:原文: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了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译文:We crossed the Yangtze and arrived at the station, where I bought a ticket while he saw to my luggage...At the sight of his back tears started to my eyes, but I wiped them hastily so that neither he nor anyone else might see them.以上汉语原文似乎是由几个并立的流水句组成,在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连贯逻辑关系。
但细细分析,发现此段中文中隐含着逻辑连贯关系,在将其译为英文时,就应该把汉语中的这种逻辑连贯关系显现出来。
英文译文中分别用了关系副词、从属连词、并立连词等,在句法上较好地体现了汉语原文中隐含的逻辑连贯关系。
如果我们再根据英文译文,将其回译成汉语,这时我们就应该将英文中通过形合而表现出的“显性”化为汉语通过意合表现出的“隐性”。
具体来说,就是将英文中的where,while,but,so that 等略去不译。
例如:1) As the weather was getting better, we decided to go for an outing the next day.译文:天气变好了,我们决定第二天去远足。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一、引言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专题,当代著名翻译家奈达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提出,对于英语和汉语而言,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其形合与意合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都有形合句和意合句,但在语言学界和翻译界一般都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意合法在汉语里属“常态”,在英语里属“变态”。
二、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形合(hypotaxis)是靠关联词语建立句内和句际关系的衔接手段。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给形合定义为:“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 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for example, I shal l despair if you don’t come.”总体而论,英语中形合连接的运用率要高于汉语。
意合(parataxis)是不靠关联词语,仅靠语义的逻辑联系而建立的句内和句际衔接手段。
The World Book Dictionary给意合定义为:“The arrange of clauses one after the other w ithout connectives show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汉语的意合连接运用率要高于英语。
例如:(1) Even if the monk can run away, his temple cann ot run with him.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2) Modesty helps one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All was cleared up that some time later when ne ws came from a distan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 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过了一些时候,从远方传来了消息:在小铜球坠落的当天,确实发生了地震。
英汉对比之形合与意合资料
汉语的意合手段:
• 1. 语序
• 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 含义有主有次。从句若前置,一般有“因为”、“如果”、“虽 然” 、”即使”等含义。
• 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 Once the principle contradiction is grasped, all problems can be readily solved.
汉语的形合手段比英语少得多:没有英语常用的那些关系代词、关系副 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 介词数量少,大约只有30个(英286个),而且大多是从动词“借”来的。 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没有“it”和“there”这类替补词,代词也用 得较少, 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 间。
• 而在译文中,汉语的叙事方法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以短 句的形式依次交代清楚,句子之间没有过多的形式连接,主要的 语法意义多由动词来完成,充分体现汉语的意合特征。
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 注重隐性连贯(covert coherence) 注重逻辑事理顺序 注重功能、意义,以神统形
汉语的意合法
• Because he is not honest, I can’t trust him. (因为)他不老实,我不能信任他。 I can’t trust him, because he is not honest. 我不能信任他, 因为他不老实.
•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We will not attack others unless we are attacked.
英语的形合法
• And he knew how ashamed he would have been if she had known his mother and the kind of place in which he was born, and the kind of people among whom he was born.
lesson 5 英汉语句子形式对比 形合和意合
Lesson 5 英汉语句子形式对比形合与意合单元导读:本单元主要讲解在英汉互译时,英语句子一般趋向于形合,而汉语的句子主要靠意合来组句。
前者不仅靠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而且还有其形合手段、形式多样,主要有使用连接词语(关系词、连词和连接性副词)、介词和其他连接手段(实词的各种形态变化、it 的非人称用法、做形式主语或宾语及there be结构中there做替补词的现象);后者靠语序和语义连贯来行文造句。
总体说来,英语造句注重显性接应、注重句子的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而汉语句子注重意义的连贯、完整,句子之间靠内在的、隐性的逻辑关系来组句。
如:①我常见许多青年朋友, ②聪明用功, ③成绩优异, ④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 ⑤甚至写一封信也难得通顺, ⑥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
(粱实秋《学问与兴趣》)参考译文:①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bright and diligent young friends who have done exceedingly well in their studies, but are weak in Chinese. ②They cannot even write a letter in correct Chinese. ③When I asked them why, they said they we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张培基译)将以上原句与其参考译文做一对比,我们就不难看出以下的差异:首先,一个含有六个小句的完整的汉语句子译成了三个完整的英语句子。
其次,原来的汉语句子之间看不出明显的连接词,似乎是一种平行关系,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而三个英文句子中有明显表示上下文之间关系的连接词,如关系代词who,并列连词but,和从属连词when等,强调句子之间的衔接和明显的逻辑关系。
英汉对比研究——形合与意合
英汉对比研究——形合与意合作者:田雪晴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摘要: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很明显的区别。
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关系词和连接词,汉语却少用甚至不用这类词。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更注重隐形连贯,注重时间和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意役形。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对比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形合;意合;英汉对比一、衔接方式英语和汉语在衔接方式上的主要区别就是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
与汉语相比较,英语更注重形合主要表现在,英语的词类区分和词语的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英语句子的结构关系通常用连接词或连接手段来体现。
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对句法和形式的要求也相对严谨。
与之相反的是,汉语更注重意义上的契合。
汉语的语言文字没有形态上的变化,也没有明显的词类之分。
在汉语语言的使用中对句法和形式的要求不是很明显。
汉语的词语意藴丰富,词语可以相对随意的自由组合。
从整体的语句来看,汉语语言的使用者对语句的理解更依赖语境。
讲汉语的中国是高语境文化。
在高语境文化的环境下,交际语言更依赖于交际语境,而不是交际语言本身。
所以汉语中对于衔接手段等形式上的贯通不是十分注重,更注重的是语义上的贯通。
所以汉语的结构通常比较简单明了,仅通过对有实在含义的汉字进行组合,就能传达想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中国的四字成语等等。
而英语的使用者,通常来自欧美、加拿大等低语境文化环境。
低语境文化的环境下,交际语言相较于依赖交际环境,更依赖交际语言本身。
因而对语言本身的形态变化和表达的准确性要求更高。
例如,“If you don’t come,I will not leave.”“你不来,我不走。
”这里英文中使用的“If”就表现了从句与主句之间假设和判断的关系,汉语则没有使用任何连接词,而且丝毫不会显得突兀,反而让人觉得简单明晰。
由此可见,英语是以形合为核心的,而汉语则是以意合为核心。
英汉对比形合与意合ppt课件
2.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美国人不如想象中那样幸福呢?我认为原因有 二,而两者之间又有深浅之分。
Why so many Americans are not happy as we expect? I think there are two reasons and both of them have deep distinction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1. Even if the monk can run away, his temple cannot run with him. 打死我也不说。 2. Even if I were to be beaten to death, I will not tell.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 Modesty helps one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4.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5. We will not attack unless we Even if the monk can run away, his temple cannot run with him. 打死我也不说。 2. Even if I were to be beaten to death, I will not tell.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 Modesty helps one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4.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5. We will not attack unless we are attacked.
英汉互译中形合与意合
由于形成和发展历程各异,英汉语言各具特点,这种差异虽然使语言本身丰富多采,但同时又给各自的学习者造成了障碍。
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国学英语的人来说,有时觉得自己的话措辞、语法都没有错,可是总觉得有汉语味,为什么呢?恐怕在许多情况下都是由于对英汉语言的差异缺乏敏感造成的。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之分(Nida,1982:16)。
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是语言表现法。
现代语言学先驱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指出,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
“形合”(hypotaxis),又称“显性”(explicitness/overtness),指借助语言形式,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意合”(parataxis),也称“隐性”(implicitness/covertness)或“零形式连接”,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的连接。
形合”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意合注重意义上的连贯。
我们可以从形合和意合看出汉英语言的不同特点:1、形态方面。
英语重形合,属屈折语(inflectional language),靠词形变化组句,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
如英语名词有单、复数之别,非谓语动词形式有不定式、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分别用“to,-ing”及“-ed”的标志加以区分,其形合作用十分精微。
而汉语则仅凭词序来决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及句子的意思,并无任何词形变化。
如:“Winter is the best time to study the growth of trees. Although the leaves are gone and the branches are bare, the trees themselves are beautiful.”译文:冬天是研究树木生长的最好的季节,虽然树叶落了,树枝光了,但树木本身却是美的。
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成因及对比分析
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成因及对比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成因及对比分析李晶摘要: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对比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结构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英汉语言形合和意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不断加深,人们对英汉语言形合和意合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内涵、成因的分析,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
关键词:英汉语言;形合;意合;成因;对比英语形合和汉语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最重要的区别特征,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提出汉语里多用意合,联接成分并非必须,西方多用形合法,联接成分不可或缺。
英汉语言的形合和意合一直都被视为语言学界研究的重点,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其特征也存在着显著差别。
一、形合与意合的内涵(一)形合与意合。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语法理论》中首次提出形合和意合两个概念,并将其作为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形态。
形合和意合中的“合”也就是排列、组合的意思,是语言符号组织的基本方式。
形合和意合的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广义上来讲,形合主要是指的是句子的形态组合,能够借助一定的形式组成完整的句法,主要包括词组标记、语法范围标记以及词类标记等。
狭义上的形合主要是利用词汇的手段,句子的形式主要借助一些连接词进行连接并组成句子,进而形成完整的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
形合注重形式的变化和组合,注重句子外在结构的完整和规范,以外在的形式表达句子的意义。
意合从广义上来讲,主要是不运用任何外在的形式或者词语的形态构成语言的表达意义,注重句子内在的逻辑表达和含义,词语和分句之间的连接不借助任何的形式和手段。
从狭义上讲,意合注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上下语句之间的含义,通过句子之间的含义构成完整的语句含义,使得句子语义连贯。
《2024年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范文
《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意合形合是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体现在语言表达的各个层面。
这种对比研究对于提升翻译准确性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意合形合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表现,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思维和语言差异。
二、意合与形合的概念及其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体现1. 意合的概念及其在汉语中的体现意合是指语言中通过语境、上下文以及语言使用者之间的默契来达到意思的连贯和完整。
在汉语中,意合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句子结构的不严谨、省略的成分较多等。
例如,“夜深了,他去睡了。
”这句话通过语境表达了时间、地点和动作等信息,而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也可以通过语境来推断。
2. 形合的概念及其在英语中的体现形合则是指语言中通过明确的语法结构、词汇搭配和形式标记来达到意思的完整。
在英语中,形合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句子结构的严谨、词汇的精确搭配等。
例如,“He went to bed after midnight be cause he was very tired.”这句话通过主谓宾结构、时间状语等明确地表达了句子的意思。
三、汉英意合形合的差异及其原因1. 文化差异汉英语言的意合形合差异首先源于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内在的、抽象的意义表达,而西方文化更侧重于外显的、具体的逻辑表达。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汉语倾向于意合,而英语则更注重形合。
2. 思维方式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也是导致汉英语言意合形合差异的重要原因。
汉语注重整体性思维,强调直觉和感悟;而英语则更注重分析性思维,强调逻辑和推理。
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两种语言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3. 语言结构差异汉英语言的结构差异也是导致意合形合差异的原因之一。
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灵活,缺乏严格的形态变化;而英语则有严格的句子结构和形态变化。
这种语言结构的差异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意思时所采用的手段不同。
四、汉英翻译中的意合形合处理策略1. 意合向形合的转化在汉英翻译中,为了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需要将汉语的意合结构转化为英语的形合结构。
英汉语言对比
形合与意合所谓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
美国翻译学家E.Nida认为,英汉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不同: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
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if,although,because,so等词明确地表示出来的,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同样可以表达出来。
那就是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没有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
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
这里用because表示逻辑关系,但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
在这里,虽然没有明确的词汇表明相互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一、英语的形合法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和从句,注重显性衔接,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英语是重形式的语法语言。
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数量大,种类多,使用频繁。
1.关系词和连接词关系词包括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如who,whom,whose,that,which,when,where,why,how等。
用来连接主句和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或定语从句。
连接词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如and,or,but,yet,so,for,nor,以及whether,if等。
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这些关系词和连接词,汉语则少用甚至不用这类词。
All was cleared up some time later when news came from a distan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过了一些时候,从远方传来了消息:在小铜球坠落的当天,确实发生了地震。
英汉对比研究(1)
名词优势造成造成介词优势,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为显著。 He is at his books. (He is reading books) 他在读书。 He has someone behind him. (Someone supports him) 有人给他撑腰。
18
由于以上的特点,英汉互译的过程往往是静态与动态互相转换的过程。
打肿脸充胖子,吃亏是自己。 If you get beyond your depth, you will suffer.
9
紧缩句与成语
墙倒众人推。 When a man is going down-hill, everyone will give him a push. 不到黄河心不死。 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
4
形合和意合 ( Hypotactic vs. Paratactic )
2. 介词 (介词是英语里最活跃的词类之一,是连接词、语或从句的重要手段。 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介词,汉语则常常不用或省略介词。)
The many colors of a rainbow range from red on the outside to violet on the inside. 彩虹有多种颜色,外圈红,内圈紫。 He had a disconcerting habit of expressing contradictory ideas in rapid succession. 他有一种令人难堪的习惯;一会儿一个看法,自相矛盾,变 化无常。
24
4.被动与主动 ( Passive vs. Active )
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英汉语言比较之一:形合与意合
英汉语言比较系列之一综合语(synthetic)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拉丁语、德语及古英语等都属于综合语。
分析语(analytic)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
现代英语是从古代英语发展出来的,仍然保留着综合语的某些特征,但是也具有分析语的特点:有形态变化,但不象典型的综合语那么复杂;词序笔汉语灵活,但相对固定;虚词很多,用得也相当频繁。
因此,现代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synthetic- analytic language)。
从语源(Etymology)观来说,英语属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汉语则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一:形合与意合: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短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overt-cohesion),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cohesive ties)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covert-coherence),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
(汉语介词数量少,大约30个,大多从动词“借”来的。
)1)When I try to understand what it is t hat prevents so many Americans from being as happy as one might expect,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two causes, of which one goes much deeper than the other. (关系词和连接词)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美国人不能如想象中那样幸福呢?我认为原因有二,而两者之间又有深浅之分。
《2024年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范文
《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汉英语言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语言之一,在表达和传递信息时,各自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意合和形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构建方式,本文将深入探讨意合与形合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对比研究。
二、意合与形合的定义意合,指的是在汉语中,句子各部分之间主要依靠语义关系进行连接,而不依赖于形式上的严格结构。
这种表达方式更注重信息的传达和语意的理解,而非语言的逻辑性。
而形合,指的是在英语中,句子各部分之间通常通过明显的形态变化、连接词等手段进行连接,以形成完整的语法结构。
三、汉英意合与形合的对比(一)句法结构汉语的意合主要体现在句法结构上。
汉语句子通常不依赖形式上的主谓宾结构,而是通过语义的连贯性进行连接。
例如,“我喜欢你”这个句子,虽然没有明显的形式结构,但通过语义理解,我们可以知道主语是“我”,谓语是“喜欢”,宾语是“你”。
而英语句子则更注重形式上的完整性,需要通过主语、谓语等语法成分来构成完整的句子。
(二)词汇表达在词汇表达上,汉语的意合特点体现在词汇的多义性和隐喻性上。
许多词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引申意义,需要读者根据语境进行理解。
而英语则更注重词汇的精确性和清晰性,每个单词通常具有明确的含义。
(三)修辞手法在修辞手法上,汉语的意合体现在各种修辞手法中,如对仗、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通过语义的连贯性和对称性来达到表达效果。
而英语则更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常使用从句、连接词等手段来构建句子的逻辑关系。
四、汉英翻译中的意合与形合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是翻译的关键。
翻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语义,同时根据英语的语言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例如,在翻译成语或习语时,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义关系,再将其转换为英语中相应的表达方式。
这需要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注意英语句子的形态和结构,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五、结论本文通过对意合与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探讨了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词汇表达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差异。
英汉语形合、意合的对比研究
英汉语形合、意合的对比研究【摘要】:任何语言都兼具形合和意合两方面的特征,不同的是各种语言在表现趋势上存在差异。
汉语的意合和英语的形合的区别体现在词组、句子和言语层次上,构成了英汉两种语言质的差异。
探讨这些差异有利于促进英汉对比和英汉互译的研究。
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形合与意合现象进行了对比。
即简要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形合,意合的起因;形合,意合在词语和句子层面上的表现形式;以及这一研究给翻译带来的启示。
认为,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形合与意合的区别,但这一区别并不是绝对的。
译者在处理衔接手段时既要谨慎又要灵活。
文章还提供范例分析说明了其中一些具体的处理办法。
【关键词】:形合;意合;衔接;语境;上下文在英汉对比的研究中,当谈到英汉两者的差异时,许多学者都指出汉语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而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
形合与意合的对立关系,作为英汉语最重要的区别性特征之一,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关于这样的论述很多,但在表现形式和结合翻译的论述中都仅限于举例说明,缺少系统论证。
鉴于此,文章将对这两方面进行讨论。
1. 英汉语形合、意合的成因申小龙指出,所谓意合(parataxis)也称”隐性”(implicitness /covertness)或”零形式连接”,指的是语言中词与词、句子和句子的组合主要是凭着语义上的关系和联想达成的。
词语句子的组合往往在外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标志,交际双方能够在一定的语境下(linguistic context)依据自己的语感,对语句做出正确的语义解码。
形合(hypotaxis)又称”显形”(explicitness / overtness),与意合不同,它指的是词与句子的组合主要是通过显性的形态标志体现出来的,当形态标志不充分的时候,还可以用其他语法手段来显示词组、句子、句群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形合和意合兼而有之的,没有一种语言会是纯形合或纯意合的语言,所不同的只是它们表现趋势上的差异。
英汉对比之形合与意合
英汉对比之形合与意合形合和意合是汉语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代表了一种语言上的差异。
形合和意合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特点,在中文中也有着不同的应用场合。
形合指的是字面上的结构相同,但含义不同的一类词语。
形式相同的两个词在汉字上的形态是一致的,但它们的含义不同。
形合是指两个汉字在字形上段首、中部或段末相同,但这两个汉字代表的意义完全不同。
例如,“夫”和“父”是一个“形”字符的不同变体。
这里的“形”,指的是两个字在字形上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它们的意思(“丈夫”和“父亲”)差别很大。
意合指的是字面上不同的结构相同,但含义相同的一类词语。
意合是指不同的词汇表达相同的含义,例如“乘坐”和“搭乘”、“所以”和“因此”等。
在英文中,形合和意合也存在。
形合一般是指拼写相同,但意思不同的单词,例如“tear”,既可以表示“流泪”,也可以表示“撕裂”;“bow”既可以表示“鞠躬”,也可以表示“弓形物”等。
而意合则是指不同的单词有相同的含义,例如“buy”和“purchase”、“sick”和“ill”、“car”和“automobile”等。
在中文中,形合和意合不仅存在于单个词汇,还存在于成语、俚语和说法中。
例如,“开门七件事”,“七件事处处难”两个句子中,都存在着“七件事”的结构,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却截然不同。
形合和意合的存在为汉语的语言句式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达方式。
在表达一些特定信息时,使用形合或意合可以减少文章或句子中的重复,使语言更加简洁、简洁。
例如,“不遗余力”和“不遗余篇”等,使用形合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加清晰明了,同时增强文笔的华丽程度。
形合和意合的运用不仅限于文学领域,也在广泛应用于口语中。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会经常使用形合和意合来表达某种特定含义,这种语言方式也成为了汉语和英语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英汉的形合与意合之别
英汉的形合与意合之别提要: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组织和表达方式本质差别在于汉语以意合为主,英语以形合为主。
这种差异根源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即东方综合,西方分析。
对比两种语言各自的形合手段与意合特征可以发现:英汉语中形合与意合的使用是量的、而非质的差别。
关键词:形合;意合;思维方式;形合手段;意合特征。
0、导言:全世界共有几千种语言,它们都是以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的,这一点是共同的;至于这两方面如何结合,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根据它们的发音特点、语法结构等特征,可以归并成类,称为语系。
其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
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具有用声调来区别意义的特点。
(陈炎,2007)把一些相关连的语意表达片断粘合在一起而很少用关联词,就构成了句子,因此汉语的句子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句型。
相比较而言,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则是一种拼写文字,靠词尾,前后缀(用一定的字母组合)、连接词等来产生语法形式,表示各种语言关系,非常重视结构上的完整和表达的科学性、逻辑性。
英语的最基本表达结构是句子,并遵循严格的结构模式--句型。
简而言之,英语强调的是形式上紧密结合,汉语强调的则是意义上紧密结合。
通过以下举例对比,汉英表达上的这种差异可见一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o秋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中国古诗词充分利用了汉语的意合手法,了了数笔,不用一个动词,仅通过几个意象的简单罗列便使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面跃然纸上,语句的简练达到了极致。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ould not die in vain-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new birth of freedom-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world. (Abraham Lincoln Gettysburg Address)在此句中,动词”resolve”的三个并列宾语,分别用”that”与”and” 等语法手段连接以体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语言对比的意合与形合[摘要]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汉语以意合为主,形合为辅,以意驭形;而英语以形合为主,意合为辅,以形制意。
本文具体分析了意合形合在汉英语言中的种种现象,并剖析了其内在成因。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汉民族的综合思维和模糊思维是汉语意合趋向的能动的理性根源;形合特征则是西方民族依照原子哲学观和形式逻辑思维法则,对其语言的发展走向做出的自然选择。
Hypostasis and parataxis in the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Key words: Hypostasis; Parataxis; English; ChineseAbstract :In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hypostasis and parataxis are generally accept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which distinct English and Chinese. Parataxis dominates in Chinese and hypostasis is in a subordinate position, the meaning restricting the form, while English is the opposite. This essay analyses in details various phenomena of parataxis and hypostasis in Chinese and Eng-list, and explores their inner causes of forming. The article maintains that the idea of wholenes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the thought of synthesis and the thought of ambiguity in the nationality of Han are the dynamic theoretical bases on which Chinese tends to be in parataxis; hypo taxis is the natural choice that the western has made according to the philosophy of atom and the thought of form logic.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意合和形合是语言组织法,所谓“形合”(hypostas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
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
意合和形合是各种语言都使用的连结手段,但由于语言性质不同,使用的侧重点也不同。
中文句子各成份的关系大部分靠意思的连贯,即意合,而英文句子则要求结构上的完整,即形合。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英语是形态型语言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词汇表意,英语是形态型语言,形态表意。
下面通过比较汉英句子不同特征来说明这一点。
汉语句子为语义型,英语句子为语法型。
换言之,汉语句子的根据在语义,英语句子的根据在语法。
在汉语中,衡量一串词语是否成立为句子,要看这串词语能否表述出相对完整的意思。
由于英语重形合句法结构严谨,所以表意就十分精确;而汉语重意义,句法结构松散,所以就使得词在表达意思上担子更重些,因此就如申小龙所说:“一个个词语使得词好像基本核子,可以随意碰撞,只要凑在一起,就能意合,不搞形式主义,汉语因此也就显得十分灵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何等的简洁。
鸡声、茅店、月之间的关系,人迹、板桥、霜之间的关系,都不必由作者用词语挑明,读者自会解读,甚至不去解读更有美感。
有人会说这是诗,普通的文字就不见得这么简洁。
其实汉语的意合决不只体现在诗词中,普通文字亦然。
有朋友不理解“雪白的纸、乌黑的字,怎么能印出一篇篇这样的文字来呢?”名词“纸”、“字”和动词“印”的关系就不是形合所能解释的,而只容意念把握。
又如: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是很早就有,而以元朝为盛;从诗经里可以约略知道。
(朱自清《荷塘月色》)与汉语相反,英语往往一览无余,看不出字里行间还蕴藏着什么意思。
如:The confidence that the west would remain dome-ant force in the 21st century, as it has for the past four or five centuries, is giving way to a sense of foreboding that forces like the emergence of fundamentalist Islam, the rise of East Asia and the collapse of Russia and East Europe could pose real threats to the west.这虽然是一个十分长而复杂的句子,但解读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各个语言单位间的语法关系都清清楚楚地由表达连接的语法手段指示清楚了,精通英文语法的人一下子就能找出这句话的主干:The confidence is giving way to a sense of fore-boding ,句子的分枝部分也可以根据逻辑一层层解读出来。
英文形合的特点为理解英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语法型的英语句子必须含有具有一致关系(concord)的“主一谓”结构(S-V)。
具有了这种主谓结构的句子,才给人一种语法的完整感。
否则,即便表达了明确的意思,也不能算作句子,不能加句号。
然而,汉语中无主语的句子和无动词的句子比比皆是,英语句子的主语和动词则不可或缺。
英语句子从结构上分析有五种基本句型:SV,SVO,SVOO,SVOC,SVC,每一句式都少不了S与V,即使充当句子主语或谓语的词并无实际意义,也须加上这个词以满足语法形式的要求。
例如:(1)看样子他不来了。
It seems that he will not come.(2)当时我在住院。
I was in hospital at that time.(3)是谁呀?是我。
Who is it?1(4)叶子黄子。
The leaves turned yellow.(5)不行! It won’t do.(6)日语他一窍不通。
He doesn’t know a single word of Japanese.2汉语语法的隐性和英语语法的显性。
英语是屈折语(inflectional language),而汉语是非屈折语(non-inflectional language)。
英语的语言形态丰富,被称为屈折语言或有标记的语言(如用词根或词尾变化区别词类,名词的数和格,动词的时态等)。
而且词和词之间的关系常由一个客观的词来指示,不像汉语要由读者自己来解读。
比如:Don’t come in until I call you,这句英文两个动作之间的关系由一个连接词until明确指示出来,不可能有误解。
同样表达这个意思,汉语就完全可以不用任何表示关系的连接词:“不叫你不要进来。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汉语语法的隐性和英语语法的显性,汉语的意合和英语的形合。
下面通过构词词尾,名词的数,动词形态变化,汉语句式与英语句式(汉语“竹节”式结构和英语“葡萄串”式结构)来具体说明。
2.1构词词尾词类的标记,首先是所谓的构词词尾。
大量的英语从词形一望而知是什么词。
例如:以-ment,-ation,-ity,-er(or),-ism, -logy, -ness等为结尾的词是名词;以-full, -al, active等为结尾的词是形容词;以-en, -fey, -size等为结尾的是动词;以-lie为结尾的是副词等。
然而,汉语没有这些标记,如美好、漂亮、伟大、卑鄙等是形容词;房屋、学校、地球等是名词;跑、跳、走、爬等是动词。
2.2名词的数英语名词具有“数”的语法形式;而汉语除指人的普遍名词可以在后面粘附一个“们”字,以表示多数外,一般都没有数的语法形式。
汉语中“数”的概念,由词汇体现;形态的助词,则由意念来完成。
英语一般可数名词都有复数形式。
绝大多数名词的复数形式,是在单数形式后,加词尾-s或-as。
例:(7)学生们—students(8)五辆公共汽车—five buses在汉语中,某一名词是否暗含复数需要依靠上下文作逻辑分析,这就是一个意念问题。
而复数意念,在汉语中则是暗含的甚至非常模糊;而在英语中则必须呈显性。
以下例9、例10取自《白马论》。
试比较汉语和英语的差异。
(9)马故有色,故有白马。
Horses have colors. Therefore there are white horses.(10)使马无色,仅有马也。
If horses had no colors, there would be simply horses.2.3动词的形态变化英语这种形态语言中最重要的词语形态变化集中于动词,其中包括四个方面:时态、语态、三种语气(直陈语气、祈使语气、假设语气)及与名词的数一致,这一切语法范畴在英语中均可赋形于“形态”。
相反地,汉语中不存在这种动词形态变化。
汉语一般是通过在动词前加上时间副词“正”、“正要”、“将要”、“一直”、“已经”等,或在动词后加上时态助词“了”“着”、“过”等表示时间观念或时态。
汉语的被动态,是通过在动词前加“被”、“由”、“让”、“叫”、“受”等介词构成。
汉语的语气则是通过语调(语气词如“呢”、“哦”、“啊”等)及标点表示。
例:(11)The meeting is about to begin.会议即将开始。
(12)Have you read Shakespeare ?你读过莎士比亚的戏剧吗?(13)Everything is built up of atoms.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14)After successful career in business, he was appointed ambassador.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后就被任命为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