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空间认知地图案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校园空间认知地图案例研究
-----以沈阳师范学院为例
简介:结合沈阳师范学院新校园总体规划创作,对高等院校中心区的标志性作用,空间层次的形成,校园环境生态观的确立进行了探索,并阐述了现代高校空间环境的人文观念。
关键字:中心场所环境氛围生态系统
一塑造具有标志性和凝聚力的校园中心区
基地位于沈阳市区以北近郊,规划总用地面积54万m2,规划建筑面积21万m2,分三期建设实施,预计于2010年底全部竣工。基地现状为荒废的水稻田地,平坦开阔,条件比较宽松,一切从头开始。
高等院校的校园是教学和生活兼顾的场所,从功能上讲,这里仿佛就是一个小城市。正如城市具有典型的市中心一样,校园也应具有核心。向心性是人心理上的一种渴求,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表征,也是人类对空间认知的出发点。作于是我们把对校园空间个性的把握落在了中心区的塑造上。
新校址用地虽开阔平坦,但基地边界零乱不规则,难于
把握。为统一用地,进而控制整个校区,在基地中心设计了一个圆,直径380m。圆形具有极强的向心性,并且在众多的形式之中具有显而易见的视觉突出性。学校的主要功能区域——教学区就设在这一划定的圆形用地内。圆形路网以内的用地又被划分为九块,形式如《洛书》中描绘的中国传统的宇宙图示——九宫格。九宫格之中宫的位臵无论从传统观念上、功能组织上,还是从几何构图关系上都是整个区域的中心,这决定了其作为教学区乃至整个校区的中心广场的地位。而教学区的各主要建筑则依主次分别占据九宫格内的其他地块,共同限定、围合着广场空间。新教学区在圆形路网的控制下自成一体,位臵显要、特色鲜明,符合中国人传统的空间意识和心理需求;严格的几何关系、充满理性的布局与教学区严谨有序的性格相和谐;开阔低平的广场空间与教学科研区开放性的学术氛围相一致。中心广场也以其具有显著特色的空间格局在校区整体环境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成为校园的标志性场所。
二创造多层次的空间环境氛围
总结国内外高校规划设计的实践经验,高等院校的校园环境应具备三个主要功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员工的生活需求;通过良好的环境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即“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给涉足校园的来访者文明优雅的观赏环境。可见,高等院校的校园应具备多种性格的环境空间,
以满足不同的功能。
在沈阳师范学院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力求创造出丰富的空间格局,多层次的环境氛围,来满足教学和生活两种最基本的、性质却截然不同的功能的需要。
教学区空间表现为在圆形母题控制下、严格的几何式布局,位于基地中心,这里充满了治学严谨的学术气氛。与之相对应,学生生活区布臵在教学区外围的北侧及东侧,与教学区之间通过宽阔的绿化带过渡与联系。生活区空间采用中国传统园林式的布局,道路自由曲折,建筑布局顺应道路,空间态势与教学区迥异,其亲切、恬静、轻松的氛围给紧张学习过后渴望得到放松的学生们带来充分的心理满足。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校园生态系统
在当今城市与建筑设计领域,结合生态的环境设计成为共识,绿色环境是当今人工空间的发展趋势。在沈阳师范学院的规划设计中,如何把握和运用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整体完善的生态环境系统,成为创作的又一主要课题。
沈阳师范学院新校址用地为荒废的田地,缺乏层次丰富的自然景观,生态基础较低,因此在经营各功能分区的同时,必须系统地考虑人工生态环境的再创造,使其有机完善,积极地调节并改善校区小气候,同时美化环境。具体做法是:结合功能布局,在圆形路网控制下形成的集中式教学区外围
布臵一圈连贯的绿化带,其间穿插环状水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绿环,绿环在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局部放大,成为一片开敞的绿化林地,有效地净化空气、隔绝噪声,既保证教学区安静的氛围,又使生活区环境清雅、安逸。水面的处理依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理水的原则,“聚则辽阔、散则曲折不尽”,技术上采取循环水处理的手法,使其具有流动性,形成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人工自然生态景观。随着季节的更替,水体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并对调节校区温湿度及两岸植被的生长态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由水面与绿化相结合构成的这一生态绿环使新校区的生态环境成为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系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舒适健康、多姿多彩的外部休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