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研专项指引
2024年气象科技创新工作计划
2024年气象科技创新工作计划一、背景和目标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全球气象灾害的频发,气象科技创新成为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和应对气象灾害的关键。
为了推动气象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制定了2024年的气象科技创新工作计划,旨在提升气象预报的准确性、研究气象灾害的发生机理,并探索新的科技手段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
二、重点工作1.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加强天气预报的科学研究,改进气象模型和数据处理技术,提高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同时,加强观测网络建设,增加气象观测站点的密度和精确度,提供更准确的观测数据作为预报的基础。
2.研究气象灾害的发生机理气象灾害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研究其发生机理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加强气象灾害的研究,重点关注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水、台风等,并研究其形成机理和预警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气象灾害的变化规律和趋势,提出科学合理的预警方案,提高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能力。
3.探索新的科技手段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将积极探索新的科技手段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
首先,我们将推动人工智能在气象预测和分析中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提高预报的精确性和时效性。
其次,我们将进一步发展遥感技术,利用卫星和无人机等设备对大气和地面的观测进行精确监测,提供更多的观测数据。
另外,我们还将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如气候学、地质学等,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
三、实施措施1.建设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气象科技创新平台,集结优秀的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为气象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
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科研项目管理,推动气象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2.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气象科技发展的关键。
我们将加强对气象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健全的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省级气象科学研究所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省级气象科学研究所改革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7.11.16•【文号】气办发〔2017〕28号•【施行日期】2017.11.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省级气象科学研究所改革的意见的通知气办发〔2017〕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以及全国气象科技创新大会部署,落实《关于增强气象人才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气党发〔2017〕25号),全面推进省级气象科学研究所改革,中国气象局组织制定了《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深化省级气象科学研究所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实施。
请相关省(区、市)气象局按照《意见》要求组织制定所属省级气象科学研究所的改革方案,积极推进研究所改革,将改革方案于2018年1月31日前报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备案。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2017年11月16日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深化省级气象科学研究所改革的意见省级气象科学研究所(简称省所)是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省(区、市)气象局(简称省局)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科技支撑力量。
自2011年开展省所改革试点以来,中国气象局加大了对省所发展的指导和投入,各省局也积极部署、加大支持,省所研发方向进一步凝练,特色领域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但仍存在对省局核心业务科技支撑不够、研发队伍体量偏小、创新活力不足、协同创新乏力等问题。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以及全国气象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落实《关于增强气象人才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气党发〔2017〕25号),进一步增强省所的创新能力,提升对气象现代化的科技支撑能力,现就进一步深化省所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革思路和目标坚持创新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使省所进一步聚焦核心业务技术需求和特色领域发展,研发力量不断增强,开放合作、协同创新、考评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人才队伍素质和创新活力进一步提升,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进一步优化。
气象部门推进和落实科研财务助理的几点思考
014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年第2期1 气象部门建立科研财务助理制度的必要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1]。
2018年《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要求[2],“加快建立健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允许通过购买财会等专业服务,把科研人员从报表、报销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
气象部门一院八所(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八个专业方向研究所)和各省气象科研部门分布在全国不同地区,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科研能力水平和财务从业人员现状有所不同,在科研经费规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及科研财务助理需求等方面相差较大。
考虑到各地现状与需求的差异,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科技领域“放管服”要求,探索建立适合气象部门的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有利于促进气象部门科研创新工作开展。
1.1 规范高效开展科研财务工作气象部门科研项目呈现跨学科、跨部门交叉的趋势,科研经费管理日趋复杂。
科研经费由项目依托单位财务部门管理,财务管理重点是本单位财务核算、资金预算和决算等管理活动,没有足够的人力配备为项目资金管理提供全面服务。
财务报销人员大多为项目参与人,一般为专业技术人员,对财务制度和报销流程不很了解,普遍反映经费报销难、结题审计手续烦琐。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科研项目经费逐年增多,“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新政策新措施不断推出,对科研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出高质量、高效率、专业化的要求。
1.2 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气象部门科研项目大部分由项目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预算编制、经费执行和项目验收等工作,牵扯科研人员大量精力,经费报销中存在制度不了解、报销时间长、程序复杂等问题,使得专业技术人员不能专心从事科研工作。
虽然有些项目聘用了秘书,但是财务秘书绝大部分缺乏系统的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专业知识。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1.12.09•【文号】气发〔2021〕143号•【施行日期】2021.12.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气发〔2021〕143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各相关高校:为加强和规范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发挥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中国气象局组织制定了《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现予以印发,请各单位遵照执行。
中国气象局2021年12月9日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气象科技创新,加强和规范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发挥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依据《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科发基〔2018〕64号)和国家相关科技政策,制定本办法。
中国气象局批准成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适用于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实验室是开展气象前沿科学研究、行业或区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集成、科技成果转化、高水平学术交流,汇聚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具备先进科研装备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是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气象领域孕育重大原始创新、解决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科学技术问题的重要力量。
第三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符合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中国气象局根据气象学科发展需求和气象科技整体布局,有计划、有重点地批准成立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重点实验室,并保持适度的建设规模。
第四条重点实验室可以依托中国气象局国家级科研院所、业务单位和省(区、市)气象局建设,也可以依托高等院校、部门外科研机构和气象相关企业建设,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关于印发《气象专业工程系列职称评审条件》《气象专业研究系列职称评审条件》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关于印发《气象专业工程系列职称评审条件》《气象专业研究系列职称评审条件》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9.11.04•【文号】气人函〔2019〕305号•【施行日期】2019.11.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正文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关于印发《气象专业工程系列职称评审条件》《气象专业研究系列职称评审条件》的通知气人函〔2019〕305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根据国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印发的《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条件》《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条件》,结合气象部门实际,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司制订了《气象专业工程系列职称评审条件》《气象专业研究系列职称评审条件》。
经中国气象局党组审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气象专业工程系列职称评审条件》《气象专业研究系列职称评审条件》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气象正高级职称评审条件》(气人函〔2017〕230号)同时废止。
实施过程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中国气象局人事司。
中国气象局人事司2019年11月4日气象专业工程系列职称评审条件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奉献气象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学风作风端正。
二、在综合观测、装备保障、预报预测、应用气象、气象服务、信息技术、雷电防御、科普宣传、教育培训等领域从事气象业务服务或管理工作,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三、按照要求参加继续教育。
四、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申报工程系列各层级职称评审,除必须达到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应分别具备以下条件:(一)技术员1. 熟悉气象专业相关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
2. 具有完成一般性气象业务服务辅助性工作的实际能力。
3. 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或具备大学专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历,1年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
气象部门 x 波段雷达 重点科研项目需求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气象部门x 波段雷达重点科研项目需求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当前,气象部门在气象预测和监测领域使用的波段雷达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需求。
针对气象监测和预测的需求不断增长,波段雷达作为一种重要的监测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文将围绕气象部门在波段雷达领域的重点科研项目需求展开探讨,提出建议和方向,以期推动我国气象科技的发展,提升气象监测和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框架和章节安排。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首先对概述进行简要介绍,然后介绍文章整体结构,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进行现状分析、需求分析以及重点科研项目建议的阐述。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全文内容,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议实施方案。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文中的信息。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气象部门在x 波段雷达技术领域的重点科研项目需求,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对目前技术现状和需求情况的分析,旨在为气象部门在x 波段雷达领域的科研项目规划和实施提供指导和支持,促进气象科技的创新发展,提高气象监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效率。
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希望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参考,促进x 波段雷达技术的进步与应用。
2.正文2.1 现状分析在气象领域,波段雷达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和气象监测中。
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已经建设了一系列覆盖全国各地的波段雷达站,用于监测降水、雷暴等天气现象。
这些波段雷达在短时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波段雷达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现有波段雷达在对降水、雷暴等天气现象的监测能力还有待提升,特别是在对强降水、局地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的监测方面仍有不足。
其次,波段雷达数据处理和产品研发方面还存在一些技术瓶颈,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下达2024年度气象软科学研究课题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下达2024年度气象软科学研究课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4.01.08•【文号】中气办函〔2024〕3号•【施行日期】2024.01.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下达2024年度气象软科学研究课题的通知中气办函〔2024〕3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各有关单位:2024年度气象软科学课题经专家评审、会议审核和中国气象局局领导审定等程序,共确定立项57项,其中重大课题5项、专项课题7项、重点课题20项、面上课题25项,现将课题计划下达给各单位,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任务书填报各单位归口管理部门应尽快组织本单位立项课题的负责人,按照立项信息及《气象软科学结题验收管理办法》规定的结题条件,对申请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后,填写课题合同书。
归口管理单位审核通过后,于2024年1月31日前统一将课题合同书报送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
气象部门通过“气政通2.5版政策法规管理系统软科学子模块”报送,行业单位通过电子邮件报送(E-mail:57868137 )。
二、课题组织管理1.课题研究时间为2024年1月—2024年12月,2025年3月31日前完成结题验收。
2.2024年3月31日前,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将组织召开重大课题、专项课题研究启动会,请课题组于2024年3月15日前将开题报告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2024年10月31日前,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将组织开展重大课题、专项课题中期检查,请课题组于2024年10月15日前将中期研究成果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2025年2月28日前,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将组织开展重大课题、专项课题结题验收,请课题组于2025年2月15日前将结题验收材料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
3.各单位归口管理部门应于2024年3月31日前,组织完成本单位承担的重点课题、面上课题的研究启动工作,并加强组织管理,定期开展检查,按时完成结题验收。
科技三项费用管理的暂行办法-中气科字[1980]第036号
科技三项费用管理的暂行办法正文:---------------------------------------------------------------------------------------------------------------------------------------------------- 科技三项费用管理的暂行办法(1980年8月9日(中气科字〔1980〕第036号))第一条气象部门科研经费主要是:1.科技三项费用:由国家科委、地方科委划拨。
2.科研事业费:根据1979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有关文件规定,“各级气象部门每年暂由气象事业费中划3-5%的经费作为科研事业费,由科技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或者采用人头费的计算办法。
根据目前情况,中央气象局所属科研单位(包括工资、办公费、旅差费和一般科研费等)暂定3000-3500元,省(市、区)气象局所属科研单位暂定2500-3000元”。
随着国民经济情况的好转,科研事业费应逐年有所增加,增加的比例高于事业费增长比例。
3.科研基建费:用于科研单位的土建和购置两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
由计划财务部门统筹分配。
第二条科技三项费用的使用范围。
1.气象部门的科学技术三项费用,是气象方面新产品试制、中间试验和重要科学研究项目的补助费。
2.新产品试制费,是指全国范围内从未研制、生产过的气象仪器和气象专用设备的研制费。
常规气象仪器的一般性技术革新、改造、仿制等费用,工厂在更新改造资金中开支,其它单位在事业费中开支。
3.中间试验费,是指已有科学研究成果,尚未取得必要数据,不能在气象工作中直接采用,必须建立一定装置或试验场地,进行扩大规模试验或较长期试验、验证、改进,经批准纳入计划的项目。
中间试验费的使用范围,包括必需的土建、安装、设备仪器购置和试验经费等。
4.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是指比较重大的和国民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项目,已列入国家、部门和地方重点科研项目计划的补助费。
气象探测专项规划方案
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气象探测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确保气象探测资料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和连续性,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水平,特制定本气象探测专项规划方案。
二、规划目标1. 完善气象探测环境,确保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取气象探测信息。
2. 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 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促进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涵盖我国境内所有气象探测站点,包括国家基本气象站、区域气象站、自动气象站等。
四、规划内容1.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1)核心保护区:以气象探测站点为中心,半径为500米范围内为核心保护区,禁止任何形式的干扰和建设活动。
(2)一般保护区:核心保护区外,根据实际情况划定一般保护区,对建筑物高度、高度角、距离等进行控制。
2.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认识。
(2)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责任。
(3)加强执法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4)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定期开展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消除安全隐患。
3. 气象探测设施建设与更新(1)优化布局:根据气象探测需求,合理规划气象探测站点布局,提高气象探测覆盖范围。
(2)提升设备水平:加大投入,引进先进设备,提高气象探测精度和效率。
(3)更新改造:对老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确保气象探测设施正常运行。
4. 气象探测数据共享与应用(1)建立健全气象探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气象探测数据的高效共享。
(2)加强气象探测数据在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责任。
2024年气象服务中心全年工作计划(二篇)
2024年气象服务中心全年工作计划1、坚持公共气象服务方向,完善现代业务服务体系。
一是要切实加强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工作。
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和水平,提升气象灾害防御效益;全面拓展气象服务领域,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论证和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工作,巩固完善和扩大“12121”电话、手机短信服务面,扩大其宣传面。
提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播出质量,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建立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机制。
二是进一步加强监测网络建设,主要是加强自动站建设。
按照规划我市在未来三年内自动气象站将达____个,结合山洪地质灾害非工程措施的实施,明年计划新建自动气象站____余个,改造自动气象站____个。
三是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业务质量。
要加强技术学习和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劳动竞赛活动,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自动雨量站的监控和管理,实行____小时不间断的监控;确保自动雨量站的正常运行加强情报服务工作(灾情、雨情、农情);继续抓好长、中、短期及重要气象信息的发布,做到及时、准确、周到、贴近生活,力争基础业务质量进入全市前列。
四是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优势,积极探索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要积极开展气候资源普查,摸清气候资源家底,建立本地气候资源数据库;要积极开展气象可利用资源即风、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专项调查评估和开发利用工作;要积极开展重大建设项目气候论证和气候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增强预测预报预警能力,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及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提高业务平台的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切实加强和规范气象志愿者队伍管理,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乡镇气象志愿者(信息员)队伍的作用。
3、加大依法行政力度,认真履行行政职能责任。
一是要认真学习、宣传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和《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提高全民雷电安全意识。
年度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清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玉M干旱致灾临界气象条件及其监测预警技术
周莉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平流层气象探空观测系统研制及实验
肖迪娥
中国化工株洲橡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天气雷达数据分级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杨洪平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风云三号晨昏轨道卫星资料处理和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张鹏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静止轨道干涉式毫M波大气探测仪演示验证
孙娟珍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区域集合预报多尺度混合扰动关键技术研究
邓国
国家气象中心
中国不同气候区域夏季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结构特征对比分析及关键预报因子研究
孙继松
北京市气象台
台风极端降水的预报技术及其可信度研究
余晖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模式边界层层积云过程的参数化方案研究
刘奇俊
国家气象中心
中亚低涡的活动特点及对新疆强降水的影响
吴季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多源观测数据为航空服务技术研究
路俊方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气象中心
气象大数据的高效应用技术研究
沈文海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杨莲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
动态地表覆盖变化数据在气候模式中的应用
宫鹏
清华大学
中海冰模式的改进及其关键物理过程优化研究
张录军
南京大学
基于、和气候系统模式的年代际集合预测系统的建立与研究
周天军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两类的监测、分析和预测关键技术研究
金飞飞
国家气候中心
城市短历时强降水监测和致灾阈值研究及业务系统研发
邹旭恺
殷水清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部门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部门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4.12.05•【文号】气发〔2014〕113号•【施行日期】2014.12.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部门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气发〔2014〕1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精神,加强气象部门科研经费管理,健全内部监管制度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依据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和科研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组织制定了《气象部门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办法》,现印发实施,请认真落实,遵照执行。
中国气象局2014年12月5日气象部门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文件精神,加强气象部门科研经费管理,健全部门内部监管制度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依据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和科研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经费监督是指气象部门对所管理或协助有关主管部门管理的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项目(课题)和自主设立科研项目(课题)(以下统称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并对违规违纪行为追究责任的工作。
第三条实施科研经费监督旨在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行为,帮助单位建立健全内部制度,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实现关口前移、预防为主,为扎实推进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服务。
第四条科研经费监督的执行主体是中国气象局、直属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以下简称监督主体)。
科研经费监督的主要对象(以下简称监督对象)是气象部门管理或协助相关部门管理的科研项目的承担单位及其合作单位(以下简称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管理暂行办法中国气象局二〇〇七年六月十一日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组织管理体系 (2)第三章项目申报及其预算审批 (4)第四章项目申请有关要求 (6)第五章项目实施及其预算执行 (8)第六章项目验收与绩效考评 (9)第七章监督管理 (11)第八章附则 (1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规划纲要》)和《气象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下称《气象科技规划》),规范和加强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以下简称“气象行业专项”)的管理,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6]219号)(下称《试行办法》)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气象行业专项主要支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围绕《规划纲要》和《气象科技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开展支撑“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的应急性、培育性和基础性科研工作。
主要包括:(一)气象行业应用基础研究;(二)重大气象技术前期预研究;(三)气象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四)国家标准和气象行业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五)气象监测、检验检测技术研发等。
第三条气象行业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原则:(一)气象行业专项支持的项目要面向气象事业发展需求,直接为气象业务和服务提供科技支持。
项目要有明确的绩效目标,充分体现气象行业科研的特点、重点和急需,并且与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合理区分层次,做好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衔接。
专项经费使用要避免分散,专项下只设项目层次,项目不分解。
(二)气象行业专项经费管理各方权责明确、各负其责,坚持政府决策与专家咨询相结合,实行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三)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
要加强气象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和有效整合。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软科学管理办法》的通知-气发[2007]111号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软科学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软科学管理办法》的通知(气发〔2007〕111号)各省(区、市)气象局,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气象软科学的管理,使气象软科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高气象软科学研究水平和质量,促进气象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运用,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特制定《气象软科学管理办法》。
现将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气象软科学管理办法》二○○七年四月十六日附件:气象软科学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气象软科学(以下简称“软科学”)的管理,使软科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软科学研究水平和质量,促进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运用,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参照《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国科发办字〔2007〕87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气象部门的软科学管理。
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的管理按照科技部下发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本办法所称的软科学管理,主要包括软科学管理单位的职责和分工,软科学研究课题指南的制定和发布,课题立项审批和结题验收,研究成果评审和登记,经费管理,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等。
本办法所称的软科学研究,是指运用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气象事业改革、发展、创新的特点而进行的一种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研究工作,是国家软科学和气象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软科学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对气象事业发展战略、规划计划、政策法规、行政及业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气象防灾减灾对策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4.01.15•【文号】气发〔2024〕11号•【施行日期】2024.01.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气发〔2024〕11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加快构建支撑保障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标准化对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基础性、引领性、保障性作用,中国气象局组织制定了《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已经局长办公会审议同意,现予以印发。
中国气象局2024年1月15日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为全面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和《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加快构建支撑保障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强化气象标准实施应用和制度属性,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加强重点领域重大方向优质标准供给,强化标准实施应用,充分发挥气象标准化对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基础性、引领性、保障性作用。
(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观念。
服务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坚持内外协同、齐抓共管、统筹协调,加强气象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和系统谋划,实现业务、服务和管理领域标准之间关联衔接,形成覆盖全面、协调配套、功能互补的标准体系。
坚持需求导向。
聚焦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战略定位,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战略任务,动态调整优化标准体系,突出重点优先发展方向,明确关键急需标准。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开展2024年度气象科技前沿动态研究工作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开展2024年度气象科技前沿动态研究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4.06.12•【文号】气科函〔2024〕36号•【施行日期】2024.06.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开展2024年度气象科技前沿动态研究工作的通知气科函〔2024〕36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合作高校、科研院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加强气象科技创新的前瞻性、预见性、先行性,着力把握全球大气科学研究深度和应用广度极大拓展的发展趋势,以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突破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2024年将继续组织开展气象科技前沿动态研究报告征集和优秀报告评选,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重点方向和领域1.大气科学前沿理论和技术动态。
国内外在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形成规律及演变机理、大气环流规律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动态和最新成果,地球系统数值模拟、预报预测、新型观测方法与探测设备技术、数据控制与分析等气象核心业务领域的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和研发应用情况,以及针对当前业务技术难题的理论方法探索等。
2.交叉学科先进科技在气象领域的融合应用。
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技术在气象探测、数据通信、数值模拟、预报预测、服务决策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以及对于未来可能应用于气象领域或对气象科技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和技术的观察洞察等。
3.气象科技在各行业各领域应用及影响动态。
“气象”赋能行动研究,气象科技在农业、交通、金融、能源、生态等重要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新物流、低空经济、生态康养等新兴产业的应用研究等。
4.全球气象治理机制与实践。
世界气象组织框架下的科技合作与协同机制,各国尤其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发挥作用的机制、现状、问题等研究;相关领域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组织情况和最新进展等;发达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体系情况,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等国际先进创新机构的组织和研发态势等。
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工作总结7篇
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工作总结7篇篇1在过去的一年中,气象科技服务中心紧紧围绕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完善服务流程,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现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气象服务能力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引领,以提升气象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
通过完善决策机制,优化工作流程,确保了气象服务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同时,中心还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了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强化人才培养,提升服务团队素质气象科技服务中心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气象服务团队。
中心积极组织开展了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此外,中心还鼓励员工参加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三、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气象科技服务中心紧紧围绕气象服务流程的优化,通过简化手续、减少环节、提高自动化水平等措施,不断提高了服务效率。
同时,中心还积极推行网上办事和预约服务,方便了用户,提高了办事效率。
此外,中心还加强了与用户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并解决用户需求,提高了用户满意度。
四、加强科研创新,提升气象科技水平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始终把科研创新作为推动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加强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不断提升气象科技水平。
中心积极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同时,中心还加强了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五、严格依法行政,确保服务质量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服务标准。
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力度,确保了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中心还积极推行服务承诺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提高了员工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六、展望未来,持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在未来的工作中,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将继续坚持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引领,以提升气象服务能力为核心,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完善服务流程。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细则的通知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02.26•【字号】深府办函〔2015〕35号•【施行日期】2015.0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细则的通知深府办函〔2015〕35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深圳市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细则》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气象局反映。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2月26日深圳市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细则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气象局〈广东省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函〔2014〕185号)工作部署,进一步推进气象现代化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深圳工作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按照国家和省关于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服务民生、造福社会,发挥优势、先行先试,大力发展科技气象、精细气象、民生气象,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预警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我市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气象服务保障。
(二)发展思路。
1.强化大网络体制。
与全国和全省气象科技业务大网络进一步融合,通过与深港、深莞惠等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珠三角城市群气象灾害联动联防的效益。
2.突出大部制优势。
发挥深圳气象“一市一局一台”的集约化高效率优势,通过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延伸到基层。
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实现气象与天文、科技与服务、业务与科普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彰显大服务效益。
构建多元化、跨行业的共建共享、共研共用的气象服务体系,提供精细化、广覆盖、多渠道、个性化的服务产品,适应社会基本气象公共服务的需求。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发布2024年度全国暴雨研究开放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发布2024年度全国暴雨研究开放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4.09.02•【文号】气科函〔2024〕43号•【施行日期】2024.09.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发布2024年度全国暴雨研究开放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气科函〔2024〕43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全国暴雨研究开放基金(以下简称“基金项目”)是由中国气象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设立,纳入中国气象局科研项目谱系,重点支持暴雨机理和监测预警、暴雨数值模式、水文气象等领域的科技攻关。
我司组织全国暴雨研究中心编制了2024年度全国暴雨研究开放基金项目申报指南(附件1),现予以发布。
一、项目类型基金项目设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三类。
1.重点项目:支持强度为30—50万元,执行周期不超过3年。
2.面上和青年项目:支持强度为5—10万元,执行周期不超过2年,其中青年项目的比例不低于60%。
二、申报条件1.基金项目指南面向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及行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开放申报。
2.申请人应为申报单位正式在职人员,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博士学位,或者中级职称(且具有硕士学位)有2名同领域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推荐。
3.重点项目申请人应在2025年1月1日未满55周岁。
面上项目申请人应在2025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
青年项目申请人应在2025年1月1日未满35周岁。
4.同年作为申请人或参加人申请基金项目限1项。
项目申请人应该满足申报查重要求,中国气象局科研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内不得牵头或者参与申报基金项目。
5.每个项目的参与单位(含申报单位)总数不超过4家。
气象部门以外的科技人员申报基金项目,须与气象部门内相关单位的正式在职科技人员合作申报。
中国气象局工作规则
中国气象局工作规则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01.12.17•【文号】气发[2001]221号•【施行日期】2001.12.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工作规则》的通知(2013)(发布日期:2013年6月18日,实施日期:2013年6月18日)废止中国气象局工作规则(气发[2001]221号2001年12月17日)为使中国气象局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国务院工作规则》国发[1998]9号文件的要求和中国气象局工作需要,制定本规则。
一、中国气象局职权划分中国气象局是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管理,行使《中国气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办发[1998]137号)规定的职能。
(一)中国气象局实行局长负责制,局长在国务院领导下组织领导全国气象工作,对国务院负全责;副局长协助局长工作,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受局长委托可代表中国气象局进行内、外事活动和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或专项工作。
(二)中国气象局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经中国气象局领导集体研究决定。
局领导集体研究审定事项:1.气象基本业务、科研、装备的全国布局方案和重大调整;2.基本气象业务系统统一使用的主要技术装备的业务列装;3.气象法规制度体系和综合性规章及重要专业规章;4.气象部门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包括基建计划及事业费预算分配方案)及调整;5.中国气象局年度会议计划;6.气象部门大中型建设项目和2000万元以上的小型基建项目;7.未列入年度事业费预算的1000万元以上的事业费支出;8.局属重大资源(资产)的调整、处置;9.多边和双边科技合作政策和重大项目的确立;10.中国气象局机关职工收入分配改革方案;11.局长提议需由局领导集体审定的其他事项。
(三)局长职责和权限局长职责:1.组织领导全国气象部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制订气象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重大改革方案、措施;2.组织实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计划及大中型气象工程的建设;3.根据国务院授予的中国气象局的职责,主持中国气象局的日常工作;4.主持局务会议和局长办公会议,审定需局领导集体研究的事项;5.指导、协调副局长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7
中国不同气候区域夏季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结构特征对比分析及关键预报因子研究
针对不同区域(西北高原、西南、华南、江淮流域和华北等不同气候特征区域),开展夏季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天气尺度配置结构、中尺度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和短时强降水形成机理的研究,构建上述5个不同气候区域夏季短时强降水的短时临近预报指标和物理模型。
开展高分辨率格点化定量降水预报关键技术研发,包括:高分辨率格点化降水的降尺度预报方法、适用于格点化定量降水预报的格点编辑和插值方案、融合气候背景场信息和复杂地形影响的格点降水客观订正等;发展融合高精度地理信息的温度格点化订正技术;研发格点化降水检验技术。
建立完整的国家级格点化定量降水预报产品的支撑技术;形成覆盖全国的0-24小时逐6小时、1-5天逐24小时5km分辨率的格点化定量降水预报产品;提升国家级格点化温度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开展5km分辨率1-5天格点化温度预报实时试验。
到2017年底,使GRAPES全球四维变分同化系统的同化效果不低于同期的GRAPES全球3DVAR系统,同化的观测数量增加,计算时间减小到1个小时之内,具备业务应用能力。
104
多尺度资料同化与快速循环精细化0-12h短临预报系统研究
研究开发应用于强对流定量降水精细短临预报的三维多源资料同化与快速循环技术。针对大尺度、中尺度、及对流尺度不同资料的物理特征,发展多尺度同化方法,有效地同化常规天气尺度观测、雷达观测以及闪电观测,建立一个具有业务预报能力的多尺度分析、快速循环、无缝隙0-12小时的定量降水预报系统。
实现区域中尺度观测网的多尺度融合分析,建立15分钟(0-2h预报时效)和1小时(2-12h预报时效)快速循环更新的短临同化预报系统RMAPS,提高强对流天气定量降水的短时和临近预报能力。
105
GRAPES区域集合预报多尺度混合扰动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区域GRAPES模式初值误差增长特征分析,研究包含全球大尺度和区域中尺度初值扰动信息的多尺度混合初值扰动技术。研究时间、空间相关的物理过程参数化随机扰动技术。开发高影响天气集合预报产品(如短时强降水,大风,强对流风险)、极端天气集合预报产品,以及结合流域特征的中小河流洪水风险预报产品,建成产品分析处理系统。
为雾霾天气监测与分析业务,实时提供紫外气溶胶定量产品;揭示静稳、低能见度雾-霾天气与边界层天气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优化和完善监测和预报指标;建立中短期静稳天气的客观识别技术和雾-霾分类分级预报业务技术方法,其产品在国家级和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雾-霾预报业务中试验应用。
109
高分辨率网格化定量降水预报关键技术研究
认识区域GRAPES模式的预报误差增长特征,建成基于多尺度混合初值扰动技术和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扰动技术的15km分辨率区域GRAPES集合预报系统,系统集合发散度和高影响天气概率预报技巧高于国家级现有同类业务系统,集合预报产品集成到中央气象台预报业务平台。
106
空间天气态势分析及分级描述方法研究
研制太阳活动态势水平关键要素提取及定量化算法,研究揭示太阳风扰动在行星际间的传播以及极光区沉降粒子能量注入机制。研究电离层态势定量化分级描述方法,以及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指数化分级方法,研究设计空间天气态势图制作原则和形式。
提供融合了风廓线雷达观测的高质量客观分析场及诊断产品,实现风廓线雷达观测在数值预报模式中的实时有效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对数值预报有正贡献。提供风廓线雷达观测数据质控算法源代码和技术文档说明,给出风业务化应用的全球四维变分同化系统研究
在现有GRAPES全球四维变分同化系统的基础上,针对业务化应用的要求,改进GRAPES全球切线性和伴随模式,开发GRAPES-4DVAR并行算法,提高非常规观测的同化效果和同化系统的计算效率,建立全球四维变分同化业务化系统。
形成基于多源卫星资料的精细化台风定量监测产品和基于FY-4的新型遥感资料的强对流监测预警产品。研究成果经过精度和适用性检验后,集成到SWAP平台,面向全国气象台站推广,为天气预报业务提供支撑。
102
风廓线雷达综合评估及在华东数值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研发合理有效的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质量控制算法、进行观测误差统计。发展风廓线雷达资料在数值预报中的同化方法并进行资料同化影响分析。开展风廓线雷达观测网布设计及其合理性(OSSE)评估。将风廓线雷达资料应用于复杂高影响天气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形成我国西北高原、西南、华南、江淮流域和华北等不同气候区域的夏季致灾性短时强降水的物理模型,建立不同气候区域短时强降水的短时临近预报(0-6小时)指标体系,预报指标和物理模型在业务中试用并评估效果。
108
典型城市群静稳天气客观识别及雾霾中短期预报方法研究
研究紫外波段气溶胶光学参数算法,结合多源卫星数据和地基数据等,开发卫星紫外气溶胶定量监测产品;利用大气观测和可获取的环境观测资料,研究静稳、低能见度雾-霾天气条件下边界层关键天气系统和气象环境场结构特征,并确定为量化的气象要素指标;对静稳天气强弱程度进行分级和指标量化,研发中短期静稳天气客观识别技术;开发基于集合预报的雾-霾中期潜势预报方法,研究结合气溶胶消光特性的短期雾-霾分类分级预报方法,开发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1-10天雾-霾分类分级预报产品。
2015年度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指南
1.天气领域(12项)
编号
任务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
预期目标
101
FY卫星资料在台风和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中的定量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研究基于多源卫星观测资料的台风风场及结构特征监测技术,包括优化基于红外通道亮温的台风大风估算方法,研发云雨结构特征和特征变化参数的定量提取技术,以及相关产品生成。开发基于FY-4扫描辐射计多通道数据的对流云团定量判识、路径追踪技术,研究FY-4闪电成像仪产品与地基闪电监测结果的匹配方法,研发基于FY-4新型遥感资料的强对流监测预警产品。研究基于FY-3和FY-4的卫星云图及环境场特征提取方法,以及卫星特征产品与数值模式、常规观测综合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