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老子智慧,悟作文之道-道德经第二卷教案设计
老 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老子》二章中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2、引导学生领悟老子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和应用。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老子》二章中“有无相生”“福祸相依”等重要概念。
(2)体会老子辩证的思维方式。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老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2)对于老子思想中较为抽象的部分,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老子的生平和《老子》一书的基本情况,以及二章的主要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老子的观点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老子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约 5 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得与失”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事物两面性的思考,从而引出老子的思想。
(二)老子及《老子》简介(约 10 分钟)1、介绍老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姓名、籍贯、所处时代等。
2、简单介绍《老子》一书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三)《老子》二章内容讲解(约 30 分钟)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逐句讲解文意,重点解释“有无相生”“无为”等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有了丑?这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维方式?(3)探讨“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含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能体现。
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谜,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解释文段中字词的意思,如“闷闷”“察察”等。
(2)重点分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福祸相依的现象。
老子二章教案课件
内容小结
本章内容分两层:
第一层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阐述了世间万物的
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确认了
对立统一的普遍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提出了“无为”的观
点。即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 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 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 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 欲见贤。
翻译:
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一样吗? 弦位高了就压低些,弦位低了就抬 高些,弦位过满就减损些,弦位不 足就补充些。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 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 而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 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 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 所作为却不自大,有所成就也不居 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有多么贤 德。
分析
• 本段的主旨是论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 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在老子看来,自然界最初的自然法则(天之道)是损有 余而补不足,但人们早已忘却‘天之道’,代之而建立 了人们自己的法则——人之道,它与天之道相反,是有 利于富人而有损于贫者,使富人更富,使穷人更穷。因 此他提倡人类社会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 理现象,效法“天之道”。 •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思想。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将欲歙xī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翻译: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 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 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老子二章(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老子》二章《众妙之门》《祸兮福倚》一老子生平及轶事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生卒年月无处可考。
据说他的母亲感应到天空有一颗大流星人腹,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却因难产而死。
神奇的是,老子是“从母左腋出”,生下时上唇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因而取名为李耳,字聃。
李耳生下来就能开口讲话,而且耳大是富贵之相,因而深得爷爷的喜爱。
早在李耳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就离家出走了,母亲又难产而死,因而李耳一直跟着爷爷生活。
小时候的李耳就肯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每一件事都能给他以启示。
民间流传有李耳童年买牡丹花的故事。
李耳的家乡曲仁里是著名的牡丹之乡。
一天来了个卖牡丹的人,这人能说会道,大声咳喝道:"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院香。
"李耳买了一棵牡丹根,后来发现是一棵狗尿蒺子树。
第二年春天又来了个卖牡丹根的,李耳问他是狗尿蒺子还是牡丹,小贩瓮声瓮气地说:"好坏就这样,随你要不要。
"态度十分生硬,但买回来的牡丹根后来就开出了几朵像碗口那么大的牡丹花。
由这件事,老子总结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这个民间传说明显带有附会、斧凿的痕迹,一个小孩怎么会有如此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耳是一个聪慧而有天赋的孩子,正是由于他的善于思考,才为他后来的立论著述打下了基础。
长大以后的李耳开始师从常枞。
据记载,常枞是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学者,他学识渊博,教诲学生孜孜不倦。
常枞对李耳的教导都要李耳自己体悟。
他告诉老子,人在经过故乡时要下车,表示不忘故旧根本;在高大的树旁经过要弯腰伛背,以示其对长辈的尊敬。
老子很勤奋,再加上常枞的教导,他的思想日益成熟。
他与孔子生活于同时代,比孔子稍微年长些。
当时的老子已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学识在当时无人能及,因而被任命为周守藏室之史官,管理朝廷的众多藏书。
在这里,老子的思想又一次产生了飞跃。
李耳在任史官的过程中研读了《尚书》。
老子二章教案大学语文
一、教学目标1. 认识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内涵,把握其哲学精髓。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文句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老子》第二章,理解文意。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
(三)讲解课文1. 解释重点字词,如“无为”、“无欲”、“道法自然”等。
2. 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包括:a.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行发展。
b. 无欲无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追求物质利益。
c. 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
(四)讨论与思考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五、作业1. 阅读与《老子》相关的著作,如《道德经》等。
2. 结合实际,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的应用文章。
六、板书设计1. 老子简介2. 《道德经》简介3. 《老子》第二章重点字词解释4. 《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老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老子》二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21世纪教育网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21世纪教育网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老子》二章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老子》二章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道德经教案第二单元
一、导入: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伯阳,也称李耳,号老聃(dān),因出生时头发皆白,故世称老子。
老子曾做过周王朝的史官,他学问博大精深,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
今天我们继续第五章。
二、屏幕出示:【原文】成语溯源:中(守中:内在的虚心和宁静)。
(选自《道德经》第五章)三、指导读1、请同学们自由读2、谁来勇敢的站起来读。
指名读。
3、老师读,范读幷标出重读和休止符。
4、自己读5、指名读6、男女分角色读。
7、全齐站起来读。
四、大家读读入情境,结合屏幕的内容,说说您读懂了什么?(出示译文多言数穷: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五、背诵1、自由背,2、填空背。
3、开火车背。
4、齐背。
六听故事悟出人生哲理。
七、小结老子主张“无为”,所以也主张“无言”。
无言看似不说话,实际上是在心里自己和自己对话,所以,能言善辩是一种水平,沉默寡言也是一种水平。
八、摘录一、导入:老师,在我的印象中,世界上好像还没有用之不竭的东西,即使是我们常见的人畜用水、清新的空气也都面临危机了。
今天我们继续第六章。
二、屏幕出示:【原文】成语溯源:玄牝(pìn微妙化生之意)之门,是谓天地之根(根本)。
绵绵(绵延持续)若存(似乎能够永存),用之不勤(穷尽)。
”(选自《道德经》第六章)三、指导读1、请同学们自由读2、谁来勇敢的站起来读。
指名读。
3、老师读,范读幷标出重读和休止符。
4、自己读5、指名读6、男女分角色读。
7、全齐站起来读。
四、大家读读入情境,结合屏幕的内容,说说您读懂了什么?出示译文用之不竭:永远使用不完,形容东西很多。
五、背诵1、自由背,2、填空背。
3、开火车背。
4、齐背。
六听故事悟出人生哲理。
七、小结对,孟母三迁、寸草春晖、儿行千里、舐(shì)犊情深等成语,都是赞美母爱的,也都包含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透过母爱,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道的无穷无尽的作用。
优化《老子》教案二的设计,让学生容易理解
优化《老子》教案二的设计,让学生容易理解老子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思想体系。
2.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道德经”等概念。
3.掌握老子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材分析1.《老子全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2.教学重点是老子思想的应用,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老子思想去看待问题。
3.教学难点是如何解释老子的“无为而治”和“道德经”等概念,教师应适当减少抽象概念的使用,讲解应具体、生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听过老子?对老子这个人有什么了解?2.了解老子的生平(10分钟)老师讲解老子的生平,如何成为一个大思想家,他是如何提出了“道”这个概念,并且深化和拓展了它的内涵,从而创立了“无为而治”等学说。
3.理解老子的思想体系(20分钟)①道的本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道?道是不是只存在于指导个人行为和家庭关系?老子的“道”是什么?从“道”的起源,内涵、外延、重要性等方面,讲解老子“道”的本质。
②无为而治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无为是不是没有做事?无为是不是无所作为?从无为的概念出发,讲解老子思想中“无为而治”的内涵,引导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4.掌握老子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5分钟)老师举例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老子思想去看待问题?如何“无为而治”?⑴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如何“制敌有法,抱怨于己”;⑵在教育孩子方面如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⑶在领导管理方面如何“言之无文,行之有制”;⑷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5.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0分钟)⑴启发思考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老子思想中的“道”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很高的智慧,如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⑵分组讨论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专长,组成几组,让学生自行分别讨论。
⑶学生分享分组探讨结束后,由每组同学进行内容分享,学生们互相学习,分享,相互启发,有助于学生们切实了解老子思想的实际应用。
道德经第二章的教案
道德经第二章的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道德素养——《道德经》第二章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道德经》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3.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道德经》中的道德原则。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道德经》是一本古代经典著作,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道德?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什么?主体活动:3. 学习《道德经》第二章的内容:介绍并解读《道德经》第二章的主题和核心思想,例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等。
通过解读,让学生理解道德的本质和价值观。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讨《道德经》第二章中的道德原则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应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例子,讨论如何运用《道德经》中的道德原则来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讨论其他组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巩固活动:6.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示如何运用《道德经》中的道德原则来解决冲突或困境。
其他小组成员观察并提出改进建议。
7.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道德原则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原则。
延伸活动:8. 作文或小组项目:让学生以《道德经》第二章的主题为基础,撰写一篇关于道德的文章,或者进行小组项目,以展示他们对道德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式:1.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角色扮演的表现和改进能力。
3. 作文或小组项目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教案扩展:1. 可以将《道德经》第二章与其他道德经典著作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的道德观念。
2. 可以邀请一位道德教育专家或哲学家来进行讲座,深入探讨《道德经》中的道德原则和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3.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义工活动或道德实践项目,让他们将道德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学习教案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二十四分。
《史记》载老子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 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 知所终”(《史记》)。
第2页/共33页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二十四分。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 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 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第7页/共33页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二十四分。
学习目的
正确了解老子
“无为而无所不为”及“和而不同”内涵,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 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第5页/共33页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二十四分。
精髓:无为而无所不为
在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 所不为。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是很精辟的。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
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 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 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 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 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 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 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 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老子》二章
说到死而不亡,国外有很多用科学去研究如何长寿,咱们中国其实在古代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这个方法了,古代“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等都能说是死而不忙,因为他们都活在咱们心中。现代有伟大的“毛主席”“雷锋”等。其实有些东西只要是顺其自然去做,即使你不想得到的没有要求得到的,也会顺其自然的到你身边。而且你不会把他看的太重。这也是得“道”人的智慧。
解读: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相对的关系中产生的,同时这种相对关系也不断地变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
2、知人者智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言行不离道之规律能够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永久的人才是长寿的。
道家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该服从道,按照道来办事。积极追求得到权力或积极寻求行使权力,与其说是不道德的,倒不如说是愚昧无知和徒劳无益的。道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一个道家的学者会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顺地流向最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
2明白得两章内容。
3整理、积存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的教学要紧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用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进程(一)认读文1同窗们自读文的“积存”、“试探与讨论”。
2各自高声地朗诵文。
3听读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章”朗诵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文注释。
分学习小组,读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窗高声、流畅、快速地朗诵全文。
(二)析读文1同窗们双向交流,相互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文句。
2同窗们试作批注,归纳每一章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窗们就文中喜爱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什么缘故喜爱它。
(三)理读文教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窗们依照纸上安排好的类别整理堂笔记(或教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窗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在“作家作品”类记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辟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建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进展做出了重要奉献,而且对我国两千连年来思想文化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阻碍。
2在“成语”类记下: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胜3在“名言警语”类记下:学生自选。
4“难句翻译”类练习:学生自我整理。
下之前,同桌同窗互彼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此教学打算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适应。
这种能力及适应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术之一。
在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常堂上,学生花大量时刻记录的、知识零散的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存、能力培育、适应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在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堂实践活动。
道德经教案课程
老子【道德经】教案《道德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老子[道德经]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
二、老子及《老子》老师介绍以下情况。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理解老子三宝理论的具体内容,体会三宝理论的含义与历史价值,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理解老子三宝理论的具体内容2、体会三宝理论的含义与历史价值教学思路:一、导入课题老子曾宣称:“我有三宝,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第67章)《老子》一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而老子独将“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置于三宝的高度,这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二、分析三宝的含义(结合相关的章节)1、“慈”作为三宝之首,首先体现着老子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爱护。
他极力反对统治者残酷地镇压人民,警告统治者:“夫代司杀者杀,是谓大斯。
”意为杀人者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
“慈”的第二特征是“助”即“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64章)这是说“道”和“德”可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会妄加干预。
这是说对待万物,要遵奉它们蓬勃生长。
2、“俭”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少想点自己,多想点别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7章)大自然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它不贪生、不自私。
如果一个身处高位的人,不贪功,不贪利,不贪名,而将自己贡献给大众和社会,那自然会赢得公众的爱戴,这样他的生命价值就得以永存。
“俭”的另一层含义就是“知足”和“知止”。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46章)还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44章)可见,知足和知止决定着人们的荣辱、祸福、生死,只有知道满足,善于满足,才不会遭致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永远不会有过错,从而可以常保此身,果不知足、不知止,会导致相反的效果。
3、“不敢为天下先”首先表现为“处下”的人生态度。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第66章)老子认为,圣人为政则会谦让居下,不与民争利,以不争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戴。
《道德经》公开课教案设计--精华
《道德经》公开课教案设计--精华一、教学目标1. 了解《道德经》的历史背景、作者及其主要思想。
2. 理解“道”、“德”、“无为而治”等关键概念,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探索。
二、教学内容1. 《道德经》概述及其主要思想。
2. “道”、“德”、“无为而治”等关键概念的阐释。
3.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及对个人生活的启示。
4. 《道德经》与其他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2. 小组讨论、辩论和展示。
3. 观摩影片、图片或其它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对《道德经》的思考。
4. 老师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通过一张图片或一段影片,让学生了解“道”的基本含义及其作用。
2.新知讲授(20分钟)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道德经》的概述及其主要思想。
3.思考讨论(15分钟)小组讨论:“道”对生活的重要性及它对个人的影响。
4.课堂练(10分钟)利用场景模拟让学生展示“道”的运用方式。
5.课课总结(5分钟)总结本次课程教学内容,解决学生的问题。
第二课时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影片或一张图片,让学生了解“德”的基本含义及其作用。
2.新知讲授(20分钟)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道德经》中“德”的内涵和作用。
3.思考讨论(15分钟)小组讨论:“德”如何体现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4.课堂练(10分钟)利用场景模拟让学生展示“德”的运用方式。
5.课课总结(5分钟)总结本次课程教学内容,解决学生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1. 以“道”、“德”或“无为而治”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阅读课外相关资料并进行简要总结。
六、教学反思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了解学生的能力,能够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使用了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并采用了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老子》二章 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
2.理解两章内容。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突出同学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认读课文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积累”、“思索与争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留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解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解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二)析读课文1.同学们双向沟通,相互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章的内容大意。
3.老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爱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爱它。
(三)理读课文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依据纸上支配好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登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宏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在“成语”类登记: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胜3.在“名言警句”类登记:同学自选。
4.“难句翻译”类练习:同学自我整理。
下课之前,同桌同学相互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此教学方案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颜色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力量及习惯。
这种力量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同学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讨论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同学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常课堂上,同学花大量时间记录的、学问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老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学问积累、力量培育、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究竟有多大?在课堂上指导同学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老子》选读教案设计:道大无形、配合自然
《老子》选读教案设计:道大无形、配合自然一、教学目标1.理解“道大无形”和“配合自然”的含义2.掌握《老子》的基本思想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难点:如何理解《老子》思想中“道大无形”和“配合自然”的内容和真谛三、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认真阅读《老子》相关章节2.教师讲解,理论与实例相结合3.学生活动,课堂讨论与小组合作4.组织学生听古音乐、观看古书画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子》思想精髓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课:《老子》概述【教学内容】1.古代文化对道的思考与对道教的认识2.《老子》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3.《老子》主要思想的概述【教学安排】1.学生自学并预习课程内容2.教师讲解《老子》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3.学生针对相关章节进行自学、讨论和思考第二课:道大无形【教学内容】1.“道”与“无为”的关系2.“道”如何才能做到“大无形”3.胡适对“道大无形”的理解【教学安排】1.学生自学并预习课程内容2.教师讲解《老子》思想中的“道大无形”3.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理解“道大无形”的精髓第三课:配合自然【教学内容】1.“自然”和“人性”之间的关系2.“配合自然”的意义和僵化的危害3.我们如何做到“配合自然”【教学安排】1.学生自学并预习课程内容2.教师讲解《老子》思想中的“配合自然”3.学生分组对“配合自然”进行探讨和总结第四课: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1.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老子》思想2.《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3.学生对《老子》思想的理解与感悟【教学安排】1.学生自学并预习课程内容2.教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讲解《老子》思想应用的具体方式3.学生交流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五、教师评价1.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学习。
2.教师要及时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老子》思想。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思考老子思想处世的道理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老子的人生智慧,体会其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1.走近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2.老子思想“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1)《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他认为“道生万物”,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都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2)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在立身处世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主张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合理性,但它忽视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4)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也就是不妄为。
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人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作品简介《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被誉为万经之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老子智慧,悟作文之道
——《老子》第二章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老子》第二章为例,介绍《老子》,加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认知。
2、学习《老子》智慧,并将其应用到作文写作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老子》在国际畅销书榜第二名的情况,引出《老子》一书。
二、介绍作者老子以及其作品《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
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三、介绍《老子》第一章第二章的地位,顺带介绍一下《老子》第一章。
学术界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全书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是全书的导论,主旨是论“道”,即贯通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的“道”。
本章说明了“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阐明了“道”的基本特性,指明了“道”是观察天地和万物的总纲。
四、学习《老子》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参考译文: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相互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
万物兴起而不加干涉。
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
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学生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一章包含了几层意思?
本章内容分两层意思。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确认了对立统一是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第二层: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无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
2、老子认为对立统一法则是宇宙中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谈谈你的理解。
a、我们对人对事不要有分别心。
b、世间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矛盾是无处不在的。
c、我们要去接受一个整体的人,接受整体的世界。
d、我们不要去随意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
e、我们不要过于在乎别人的判断。
f、接受生活,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第十一章、十八章、二十七章、三十九章也是谈对立统一法则的。
)
3、老子强调“处无为之事”,即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你怎么理解?
a、做任何事,要顺势而为,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b、“无为”就是“为而不争”。
(第八十一章“为而不争”)
c、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
d、学习“水”的特点:利他、不争、处下。
(第八章“上善若水”)
e、“希言自然”——少说话是符合自然道理的。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五、学会用老子思想解读作文。
学生讨论以下两则作文材料,用本章思想进行解读分析。
201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
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六、作文讨论之后,进一步强调《老子》重要性:
名人如是说:
德国哲学家尼采:“《老子》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它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向灵魂的生活。
顺应自然法则即生命,即智慧、即力量。
我良好的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老子》。
”
七、最后用一首深刻体现《老子》第二章内容的小诗结束本文: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八、作业:
用《老子》第二章内容解读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预测》,完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