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案
月迹教案优秀8篇
月迹教案优秀8篇月迹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初读,寻月之迹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三)品读,赏月之美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归纳明确]: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
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
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
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案、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月亮的足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掌握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了解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夜晚的月亮,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较强,但个体差异仍然存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学情: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寻找月亮的过程。
4.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月亮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大自然,关注自然美,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2.培养童真童趣,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学会与同学分享、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4.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月亮在课文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月亮象征着团圆、美好、纯洁等,我们要学会珍惜这些美好情感。”
5.课堂结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统编版教材《月迹》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统编版教材《月迹》小学语文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认识“悄、累”等8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4个字,理解“面面相觑、倏忽”等词语的意思。
1.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月亮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体会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学习文中细腻的描写方法,如对月亮踪迹的描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2.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写月亮的语句,感受月亮的美以及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例如,文中“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通过“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些细腻的描写,将月亮拟人化,生动地展现了月亮的动态美。
学生要能理解这种描写的妙处,并能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
指导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正确书写和运用。
像“妒”字,左边是女字旁,右边是“户”,学生容易写错,要重点强调其字形结构和书写笔画。
2.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所表达的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这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和他们对月亮的态度中去体会。
例如,孩子们在不同的地方寻找月亮,最后发现月亮在每个人的心里,这一过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学习文中富有诗意的表达手法,并能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如文中一些新奇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这种独特的描写方式需要学生理解并能够模仿创作。
3.教学方法3.1朗读法教师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节奏、语调,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例如,在讲解描写月亮的优美语句时,教师先进行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月亮的样子,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第【1】篇〗24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观察:美丽的月景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
2.助读资料:走进作者:贾平凹:1952 年2 月21 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
著有小说集《下棋》《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重点)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四、品读释疑1.屋中盼月(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的特点。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月迹》公开课教案
《月迹》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月迹》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朗读、表演等手段,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月迹》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的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月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教学重点(1)词语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古诗词句的含义。
(2)句子翻译:将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诗歌鉴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想象,引导学生谈论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故事等。
(2)简介诗人贾岛及其作品《月迹》。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查找生僻词语的含义、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3.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子、意象等方面欣赏课文。
(2)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3.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抄写课文,背诵并赏析。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
(2)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出改进措施。
4.2 同伴评价(1)评价他人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
(2)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4.3 教师评价(1)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点评。
(2)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月迹》原文及注释。
5.2 拓展资源(1)贾岛的其他诗作。
《月迹》公开课教案
《月迹》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月迹》的基本情节,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月迹》的主题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月迹》,学生能够体会亲情的可贵,懂得珍惜身边的关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月迹》是一篇描绘主人公童年时期对月亮的美好向往和亲情关爱的短篇小说。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对月亮的追逐,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喜悦、失落和感悟。
2.2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难点: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亲情关爱的可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课文,通过圈点、批注等方式,初步感知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3.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彼此的鉴赏能力。
3.3 教师引导法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通过提问、启发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点、批注,提出疑问。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4 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5 课堂小结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布置5.2 作业反馈教师在下一节课上收取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围绕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价值观培养三个方面进行。
6.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6.3 评价内容知识与技能:学生对《月迹》的基本情节、主人公情感变化和文中重要词语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24.月迹》教案、教学设计(共5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了解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3、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对奶奶形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查找资料,说说月亮有哪些别称?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散文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怀念狼》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并查找字典,将它们写在下面。
四、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看月亮、寻月亮、议月亮文章重点:寻月亮2、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明确寻月的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第3节写“镜中看月”是“长了腿的”。
写了月儿在镜中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第5节——第21节写“院中望月”是玉玉的,银银的,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和嫦娥第22节-第24节写“杯中饮月”是“酥酥地颤”的满圆月,一人一月,月亮入心第25节-第29节写“河中寻月”哪一处水里都有第30节写“眼瞳见月”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盼望”——“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五、赏析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小学语文第七册《月迹》教学设计(4篇)
小学语文第七册《月迹》教学设计(4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篇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公路的时候,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凄惨死去的故事。
教学目标学习小珊迪诚恳、和善的品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小珊迪美妙品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练习表达。
教学设想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再阅读课文,弄懂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含义,最终通过教师富有激情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具预备投影片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背景,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当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时,你能想起那些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穷苦孩子的凄惨生活吗?他们的遭受是小小的孩子难以忍受的,严寒、饥饿、死亡威逼着他们。
《小珊迪》就是发生在以前英国爱丁堡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身上凄惨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给自然段标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
三、讲读第一段。
1、小声读,点拨: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2、故事发生在一个天气很冷的日子里,向我走来的小男孩冷的可怜,课文哪些描写让你读了难过?找出描写小男孩外貌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3、这么可怜的一个小男孩要我买他的火柴,找出小男孩说的话,读一读,从中体会到什么?4、当我发觉自己没零钱,说明天再买时,小男孩恳求了,不是一般的“恳求”而是“恳求”。
读时要加重语气,突出“现在就买,我饿极了”。
再读读小男孩的话。
5、孩子换零钱了,可是过了很久也没有回来,“我”是怎样想的,我为什么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6、课文上说的“那种人”是什么人?7、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讲读其次段1、自由读,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2、晚上,来的小男孩是谁?他来干什么?珊迪为什么自己不来?3、这个不幸的消息,该怎样读?读读弟弟对“我”说的。
《月迹》教学设计三篇
《月迹》教学设计三篇篇一:7 月迹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3、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童心、童趣,发现生活中的美。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教学难点:品味奶奶的形象特点及其作用。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张不同的月亮幻灯图片,让学生分别用一句平实话叙说图中的月亮;再分别用一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图中有月亮。
2、展示以前学过的几句咏月的诗句,让学生回味一下这几句诗各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导入: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从另一角度来写月亮的文章《月迹》。
二、简介作者(幻灯展示)三、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音倏忽(shū)锨刃(xiān)袅袅(niǎo)粗糙(cāo)面面相觑(qù)嫉妒(jì dù)掬着沙(jū)踪迹(zōng)争执(zhí)酥酥(sū)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寻月的踪迹。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课文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时间:中秋夜里地点:中堂里、院了里、院子外(沙滩)人物:奶奶、我们这些孩子(我、三妹、弟弟)事情:盼月亮——寻月亮(重点)——议月亮2、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月亮的踪迹?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指出来。
月迹:中堂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心中有月)3、在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发展变化?心迹:高兴——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月亮竟是这么多的——都觉得满足了4、这些情感的心迹体现了孩子们怎样的情感追求?明确:追求美好5、发现月亮踪迹时,孩子们是怎样想象月亮的?(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月迹》教案设计优秀6篇
《月迹》教案设计优秀6篇《月迹》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的线索来记叙事件、抒发感情。
2、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
3、欣赏品味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散文语言。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1、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2、对外婆形象的认识。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留下了很多的名篇佳作。
那么当你赏月的时候,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州》)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二、会晤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
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
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及直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他的散文常由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他的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他的长篇小说《浮躁》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文版及港台版本。
现为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3 月迹》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3 月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悄没声儿”“满盈”“嫉妒”等。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描写月亮的语句及其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体会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细腻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描写月亮的语句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例如,文中“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通过对月亮动态变化的描写,将月亮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月亮慢慢升起的过程。
这不仅体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也营造出一种充满童趣和神秘的氛围。
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描写手法,有助于他们理解文章的美感。
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方法,如通过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在课文中,孩子们关于月亮在哪里的对话描写得十分生动,“三妹就乐了:‘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
”这些对话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性格和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这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从描写月亮的语句以及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中,感悟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例如,当孩子们发现月亮在水里时,那种兴奋和对月亮的珍视,背后其实是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理解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如“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一语句充满了想象力和哲理,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理解其象征意义。
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优秀6篇
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优秀6篇《月迹》知识点积累篇一七、月迹1、解题。
【1、指月儿在孩子们心中美好的印迹2、月儿的变化过程3、寻月就是寻找美好的过程。
】2、关于线索。
【1、地点分:屋子中=院子中=沙滩上2、情感分:失望=争执嫉妒=满足3、事情发展分:盼月儿=寻月儿=议月儿】3、月儿象征什么?【美好的生活、希望、幸福、安宁、梦想等】4、寻月象征什么?【1、寻找美好希望的过程2、欣赏美好皎洁月色的一种自然美的体验】5、开头不满足,为什么结尾却满足了?【不满足:小孩子对什么都很好奇,心中有�】6、主题。
【1、抒发了儿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渴望2、具有童心童趣,孩子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心愿;争强好胜;和睦而纯洁。
】7、为什么说月儿是我们盖在天上的一枚印章?【1、印章泛指图章,证明拥有此物,且对此负责2、既然月儿是印章,那么天空就是一张白纸,纸上的作品由我们完成,为我们所拥有,我就成了天空的主人,月儿属于每个人3、天空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4、天空代表人世间的一切,说明我们只要有对生活美好的期盼,我们就会拥有一切,那个月儿,即希望,是我们为人生奋斗的凭证4、小孩子拥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8、你可以从哪儿找到月儿?【1、酒杯中、天上、眼睛里、沙滩上2、说明月儿无处不在,希望也无处不在3、写作层次分明,充满诗情画意般的美感(文章对月儿的描绘)】9、孩子们争月的意义?【1、具有童心童趣,丰富的想象力2、孩子们好奇、要强3、都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
】10、关于文中的奶奶形象。
【1、知道呵护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和童真2、是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们探索自然,探索外部世界3、以一个巧妙的方法解决了孩子们的小纠纷4、个人热爱生活,童心未泯,以恰当的手段把孩子们的内心诱导到更高的境界。
】11、如何解释文中说孩子们的眼睛里都有一个月儿?【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而月亮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那就说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愿望和理想在在孩子们内心扎下了根。
《月迹》公开课教案
《月迹》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月迹》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和解读文本中的隐含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学会运用文本中的信息和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对文学的兴趣。
通过作品的理解,培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月迹》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理解其内在联系。
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如主要情节、人物关系等。
确定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如象征意义、深层含义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训练: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运用文本中的信息和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3.2 批判性思维培养: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3.3 文学作品欣赏: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美感。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材准备:准备《月迹》的文本材料,包括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
准备教学参考资料和学术研究资料。
4.2 教学设施准备:准备教室内的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施。
准备学生分组讨论所需的桌椅和资料。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评价:通过提问、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亮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月亮的好奇和兴趣。
《月迹》公开课教案
《月迹》公开课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月迹》;(2)理解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感悟能力;(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月迹》;(2)理解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如作者对家庭、亲情的感悟等;(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2)简介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月迹》。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描绘的月亮的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借鉴。
4.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课文中所描绘的月夜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庭、亲情的感悟。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及课文中所表达的家庭、亲情等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朗读并背诵《月迹》;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自然景物的文字;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庭、亲情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如何,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月迹》公开课精品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月迹》公开课精品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1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懂得分享、团结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月亮,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美好。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月亮的认识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并进行互动交流。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
4. 练习巩固(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课文人物形象的分析。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月亮的短文。
2. 拓展作业:(1)观察月亮的变化,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2)收集有关月亮的诗歌或故事,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的情况以及短文的写作水平。
3. 知识掌握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以及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月迹 教学教案(多篇)
23* 月迹【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作者写的是中国人一种温暖的传承,对美好生活的追忆。
月是中国人心中共同的家园,中国人心中永恒的图腾,是我们中国人共同的信仰。
语言运用: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默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去找寻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述。
思维能力:在前几篇课文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通过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审美创造:唤起学生对生活中所见景色的记忆,给学生回忆、表达的空间,再用练笔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观察所得。
【课前解析】关注课文: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
关注作者:贾平凹,陕西人。
当代著名作家。
代表作品《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
关注动态描写与想象:课文一方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月亮的动态变化,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写出进行了传神的描写,颇具想象力,且感情细腻。
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目标】1.认识“嫦、娥”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重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课件3)上节课,我们既欣赏到了大榕树枝繁叶茂的静态美,也看到了群鸟快乐生活的动态美。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月迹》。
(板书:月迹)学生齐读课题。
2.(出示课件4)理解课题:“迹”指足迹、印记。
“月迹”指月亮的足迹、印记。
3.教师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出示课件5)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6)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指导读音。
3.学习多音字“悄、累”。
(出示课件7、8)三、默读课文,明确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出示课件9)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通过默读课文,借助《作业本》中的导图,用较快的速度梳理文脉,了解月亮足迹出现的地点和寻月的过程。
(二)通过抓关键词,发“朋友圈”,小组合作等方式,感受作者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感受,体会寻月过程的趣味盎然。
(三)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对语段的欣赏、评价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1、千古流传,明月永恒。
同样一轮月亮,却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有时候连足迹也各不相同。
(出示诗句)月亮的足迹分别出现在哪儿?(群山、松林、海上)2、你瞧,它的足迹又出现在了——竹窗帘儿上。
这个画面出自——贾平凹写的《月迹》。
(齐读课题)3、介绍作者:其实作者叫贾平娃,从小生活在陕西农村。
因为“凹”在陕西方言里读wa,所以长大后作者就自称——贾平凹。
4、这是一篇一篇略读课文,文前的导语给我们提了哪些阅读要求?用笔划一划,标上序号。
(默读导语,标出阅读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1、出示自读要求:快速默读课文,找找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些地方?找到一处圈一处,完成《作业本》第二题的这张图表。
2、交流反馈。
(1)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有不同意见,请补充并说明理由。
(2)引导学生串联起来说一说月亮足迹的变化。
这样介绍月迹,显得多而乱,你能按照地点的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自主分类:中堂—院中—河边)3、结合这两条线索,再来说说月亮足迹的变化。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抓关键词梳理了月亮的足迹,并进行了归类整理。
发现作者追寻月亮的足迹,从中堂——院中——河边(顺势板贴)。
(三)品读“家中月”,感受“有趣”1、下面,让我们走进中堂去寻月。
出示第二自然段和相应的学习要求:默读第二自然段,什么地方特别有趣?圈划关键词句,你体会到了什么?2、汇报交流,品读语段。
预设一:“溜”、“爬”等一系列动态词。
(1)学生交流,说感受。
(2)联系生活,理解“溜”所传递的月亮的调皮可爱。
《月迹》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月迹》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认“袅、嫦”等生字,正确读写“款款、累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文中细腻的描写手法,提升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情怀,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天空,常常能看到那一轮皎洁的明月。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喜爱描绘的对象,它承载着人们无尽的遐想和情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贾平凹先生的《月迹》,看看在他的笔下,月亮有着怎样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指导“袅、嫦、娥、嫉、妒”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3、思考:课文围绕“月迹”写了哪些内容?(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默读课文,找出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盼月——寻月——议月2、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体会。
(1)盼月时:“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孩子们盼月时的心情是急切的。
(2)寻月时:“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月迹》的教学教案
《月迹》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月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亮的方式。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关于月亮的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月亮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月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亮的方式。
(3)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关于月亮的短文。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出具有想象力和个性的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2)简要介绍作者贾平凹以及他的作品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月迹》,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月亮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分享自己對月亮的感受和故事。
5. 创作练习:(1)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关于月亮的短文。
(2)收集并评价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者描写方法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3.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月亮的图片、作者贾平凹的简介等。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精品(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精品(精选5篇)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精品共五--第1篇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重点:朗读、体会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步骤:一、导入课文: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
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重点字、词故常敢破格打破常规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本来应当为缘结为一体天戴其苍,地履其黄顶着踏着2、正音:恶wū澌sī硎xíng三、提出突破口什么是“少年中国”?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果真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惟进取也故日新四、朗读第一、二段导入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 老年人常思既往留恋心保守永旧少年人常思将来希望心进取日新老年人思既往照例少年人思将来破格2)老年人多忧虑灰心怯懦苟且灭世界少年人好行乐盛气豪壮冒险造世界3)老年人常厌事一切事无可为少年人常喜事一切事无不可为4)老年人如夕照瘠牛少年人如朝阳乳虎2、归纳用比喻、对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同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中国的特点。
3、朗读,背诵。
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1)、朗读导入(2)、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的?1、分析这个段落层次2、把握关键句“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本段热烈讴歌少年中国,将希望寄托中国少年,层层深入。
3、朗读感受第三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2)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有如“干将”的勇武形象;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
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走近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月迹》教案
预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
2、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预习重点: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
预习难点:
1.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指导诵读,启发学生品味研讨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个性化备课
一、初读文本•品鉴词句
四、三读文本·整体感知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示: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2.本课题目为《月迹》,请找出月亮都在何处留下了她的足迹?
五、我的疑问: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2)在文中划出重点词语,注意读音和写法;然后完成下列测试,并且在横线上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字,注上拼音。
款款( )()满盈( )( )shū忽袅娜( )()
嫉妒( )粗糙()掬( )相依相偎()
面面相()qù砌()
2.摘一摘:勾画文中自己读来感受最深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句在课本空白处加以自己的品读鉴赏。另外,选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分析自己喜欢的理由。
三、再读文本·借鉴方法
1.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2.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其内涵丰富,贾平凹的《月迹》。
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留下了难以数计的名篇佳作。人们吟咏边关冷月,卢沟晓月,床头明月,“杨柳岸晓风残月”;人们写月形月影,“缺月挂疏桐”,“飞镜又重磨”;写月色月波,“滟滟随波千万里”,“梨花院落溶溶月”……“月诗月文”浩如烟海,各出机杼。以至于令后人望月而兴叹,不敢随便吟咏摹写这涵蕴无穷的月。然而贾平凹却敢凑这个热闹,于“月山月海”的诗文路上另辟蹊径——写月迹。写得虚虚实实,掩掩映映,写得那样娇美灵动,写出了只属于他而又能引起人们情绪共振的那神奇美妙的月迹。
三、再读文本•借鉴方法
1.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2.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四、三读文本•整体感知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示: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2.本课题目为《月迹》,请找出月亮都在何处留下了她的足迹?
五、我的疑问: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教学反思
《月迹》学案
【学生学情】
学生能够理清基本内容和明线,但对暗线和内容的深层理解有难度。
1.读一读:
(1)朗读课文至少3遍
(2)在文中划出重点词语,注意读音和写法;然后完成下列测试,并且在横线上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字,注上拼音。
款款( )()满盈( )()shū忽
袅娜( )()嫉妒( )粗糙( )
掬( )相依相偎()面面相()qù
砌()
2.摘一摘:勾画文中自己读来感受最深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句在课本空白处加以自己的品读鉴赏。另外,选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分析自己喜欢的理由。
【预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
2、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
1.读课文要学会圈点勾画,对文中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会做批注。
2.要充分预习,力争把握课文内容。
3.完成预习案,限时30分钟完成。
一、初读文本·品鉴词句
1.读一读:
(1)朗读课文至少3遍
【示例】:
语句:
赏析:
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走近作家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2.写作背景
悠悠千古月款款赤子情——读贾平凹的《月迹》。
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留下了难以数计的名篇佳作。人们吟咏边关冷月,卢沟晓月,床头明月,“杨柳岸晓风残月”;人们写月形月影,“缺月挂疏桐”,“飞镜又重磨”;写月色月波,“滟滟随波千万里”,“梨花院落溶溶月”……“月诗月文”浩如烟海,各出机杼。以至于令后人望月而兴叹,不敢随便吟咏摹写这涵蕴无穷的月。然而贾平凹却敢凑这个热闹,于“月山月海”的诗文路上另辟蹊径——写月迹。写得虚虚实实,掩掩映映,写得那样娇美灵动,写出了只属于他而又能引起人们情绪共振的那神奇美妙的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