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研究问题

合集下载

动物模型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

动物模型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

57动物模型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王珊珊1,范乃兵1,鞠晓云1,闫静杰2(1.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3;2.南京邮电大学210023)摘要:随着生命科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动物模型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生命科学研究的进程。

动物模型为中医药理论的发展、验证中医药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但是在模型的建立和运用上仍有一些缺陷。

因此在中医药学的发展道路上,我们既要保持中医特色又要掌握先进科学技术运用于动物模型的制备上,才能更好的为中医药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动物模型;中医药;缺陷和发展医药学发展的几千年来,当科学家发现动物的某些生理、病理特征和人类疾病有相似之处时,就开始了以动物实验为主的科学研究。

Brewer NR 等提出,早在十八世纪初,欧洲一些国家就出现了对动物生理指标的报道[1]。

近一百年来,随着生命科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动物模型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生命科学研究的进程。

目前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选育已成为科研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不仅是因为动物模型的应用和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基础,更是医药产业、卫生保健产业和相关产品质量检验的支撑条件。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医开始借鉴先进的动物模型方法用于自身的理论研究,经过50多年的努力,中医动物模型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

就现代中医药的发展而言,中医动物模型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学的学术发展;对中医临床理论的形成、发展、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更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依附条件[3]。

本文就动物模型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1动物模型中医药领域中的分类动物模型根据分类依据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根据动物模型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自发性动物模型和诱发性动物模型;根据疾病发生的系统范围可分为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动物模型、各系统疾病动物模型;根据模型种类的分类可分为整体动物、离体器官和组织细胞模型等;将动物模型应用到中医药的研究领域中大体可以分为三类[4]:疾病动物模型、证候动物模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中医证的动物模型研究思路

中医证的动物模型研究思路

阴虚证造模后的指标变化:

动物出现体重减轻,体温升高,心率加 速,躁动不安,饮水量、耗氧量增加, 痛阈下降。肝脾核酸合成增加,外周微 循环血管开放数目增加,血流加速,心 肌、肾脏和脑组织β受体数量均增加;红 细胞、肝、肾组织的Na+,K+-ATP酶活 性增高。
益气养阴泻火药对甲亢动物的影响




造模材料:小鼠,雄性,体重25~35 g , 醋酸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或可的松、氢化 可的松注射液或地塞米松。 造模方法:可的松或氢化可的松给小鼠 灌服,或肌肉注射15~30mg/kg,每 天1次,连续5~7d; 或给小鼠以醋酸氢 化可的松25~62.5 mg/kg肌肉注射, 连续8~10d。


操作方法:取体重18~28g小鼠,每天 以三碘甲状腺氨酸(T3),1mg/kg 灌 胃,连续3~5天。 益气养阴泻火药复方,制成2g/ml煎剂, 于造型同时给予0.6ml/只灌胃。 结果,甲亢组肝组织耗氧量较正常组增 加,治疗组则降低之。


—————————————————————— 组别 血浆cAMP(pmol/ml) 肝组织耗氧量 ——————————————————————


3. 直接模拟证的病理变化:
如对证的某些病理变化已有所了解,可直 接用药理、化学或物理方法制造这一变化, 以形成与该证接近的病理模型。 如血瘀证,目前一般认为它主要表现为循 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障碍。因此常用一些 方法,人为制造微血流淤滞,血液粘度增 高,使微循环的血流不畅。

病证结合模型研究思路



阳虚证造模后的指标变化: 阳虚小鼠模型建成后,小鼠出现的“阳 虚”症状: 厌食,体重减轻、活动减少、反应迟钝、 卷曲拱背、形寒肢冷、耗氧量减少。游 泳能力和耐冻能力减低,且死亡率随造 型天数而增加。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
药代动力学研究
利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可以对中药 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等药代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为新 药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用于中医临床研究
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优化
01
通过对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中医临床诊断
的准确性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医药疗效评估
02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可以用于评估中医药对某种疾病的疗效,为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分类
根据建模方法和目的的不同,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可分为自发性模型、诱发性 模型和基因工程模型等。
建立模型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建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目的在于模拟人类疾病或证候,以便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探索疾病的发病 机制、病理过程及中药新药的开发和应用等。
意义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是中医研究的重要工具,对于揭示中医证候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以及推 动中药新药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
2023-10-29
目录
•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概述 • 建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常用方
法 •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应用场景
目录
•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的新技术 与新发展
•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中存在的 问题与展望
01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是一种模拟人类疾病或证候的动物模型,通过复制人类疾 病或证候的表现和特征,为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03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应用 场景
用于中医药研究
疾病机制研究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可以用于研究中医药的发病机制,帮助科学家 们深入理解疾病的本质和中医药的治疗原理。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精)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精)

四.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判断评价标准: 1、普适性。 2、可重复性。 3、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4、开放性。 5、累积性。 6、特异性或专门性。 7、易化性。
第三节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一、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的研究阶段: 1、零散期:1960—1976年。 2、尝试期:1977—1984年。 3、初步总结期:1984—1988年。 4、实用期பைடு நூலகம்1988年后。
二、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概况: 1、五脏证候动物模型研制概况: 2、气血津液证候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3、六淫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4、七情证候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5、“八纲”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6、其它:温病、伤寒、舌脉等证候 动物模型。
第四节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的探讨
一、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存在的 主 要 问 题: 1.制作的动物模型中医特色不强。 2.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制进展缓慢。
二、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工作的 指 导 思 想: 成功动物模型的建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模型与原型之间有相似的关系。 2、模型能够替代原型。 3、对模型的研究应该能够得出原型的 信息。
三、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的 方 法: 1、利用致病因素造模: 高分子右旋糖酐→ 微循环 障碍→血淤证模型。 大肠杆菌内毒素→ 温病动 物模型。
2、改变动物的生理状况造模: 束缚制动或夹尾方法引起大鼠愤怒, 进而郁而不发,形成中医的肝郁证。 3、改变动物的生活环境造模: 建立人工风寒环境,制作中医寒邪 致病模型。 4、利用过量中药造模: 给予动物大量大黄造成脾虚证模型。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概论 第一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的概念及研 究内容 第二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建立的目的 和意义 第三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第四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的探讨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近况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近况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近况中医证候模型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思想指导下,运用脏象学说和病因病机理论,把人类疾病原型的某些特征在动物身上加以模拟复制而成,是中医学人体证候的具体再现。

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国现已建立了40多类中医证候的动物模型[1]。

本文对较为常见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加以论述,以便从中把握模型的动态变化,为今后建立更合理的中医动物模型打下良好的基础[2]。

1 脏腑兼病证动物模型人体各脏腑之间,即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同时发病者称为脏腑兼病,脏腑兼病在临床上较为多见,证候也较为复杂。

1.1 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肝郁脾虚证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临床上又称肝脾不和证。

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室科研人员取雄性大白鼠,体重220~300g,在实验第一天及第四天腹部皮下注射纯CC14花生油溶液,每次剂量0.5ml/100mg体重。

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动物一般表现并进行有关机能生化测定,第六日处死,取肝、肠作组织学与组化学观察。

1.2 肝肾阳虚证动物模型肝肾阳虚证是指肝肾阳气亏虚,温化失衡,表现以泄泻和水肿为主证的虚寒证候。

张永华等选择健康小白鼠620只,每只体重22~27g,日龄30~35天,随机分11批,每批又分造型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喂正常饲料,造型组喂造型饲料(即每3g正常饲料含相当于1g生大黄的煎出液)。

采取每只小鼠单独自食喂养法,每日分次定时供给饲料3g,量不足时由正常饲料补充,待虚证形成后(一般要7~9天),停用造型饲料,将造型小鼠再分成自然恢复组与药物复健组。

1.3 少阴病肾阳虚水停证动物模型心肾阳虚证是指由于心肾阳虚气虚衰,温运无力至血行淤滞,水湿内停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龙新生等选择体重2.5~3.5kg新西兰兔4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造模组。

造模运动先灌服寒凉药7天,剂量为7ml/mg,停灌寒凉药的次日,将兔固定于手术台,在无菌操作手术下,暴露出心脏,在冠状动脉起始部下0.5cm 处,用丝线结扎处的下方约1cm处再行结扎,然后用血管分离钳分离主动脉,用自制缩窄环套住外主动脉,使两端相连。

中医症候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症候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22
*
②中医动物模型实际应用取得突破性 进展。1987年第一个以中医动物模型实 验为主的实用性研究(龟上下甲化学成 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成果获得部级奖励。 ③为适应中医临床辨证辩病相结合的 实际,证病结合动物模型纷纷建立。 ④出现支持学科的概念与模式:彭成 1988、1989首次提出中医实验动物学和 中医动物实验技术。 ⑤理论研究成为体系:1988年第一个 中医动物模型系列讲座问世。
6
*
完成第一个的转变,在思维 上类似现代临床医学。 完成第二个变化,则成为中 医临床实验。 完成第三个转变,则形成中 医动物实验。
7
*
在每一个具体实验中的工作均是 围绕这三个转变进行的。 例如:临床诊断标准的确立和规 范(第一转变)。进行临床研究的 设计(第二转变)。根据动物特点 确定在动物身上的诊断标准、选择 动物等(第三转变)。 这三个转变的一般和具体规律是 中医症候动物模型学的研究内容。
5
*
从传统中医临床研究到中医动物实 验研究,需要经过三个变化: 1。临床思维的科学化预处理:包括 实证化、客观化、规范化三个方面;用 于排除传统中医临床思维中的虚幻性、 主观性以及多歧性。 2。在此基础上,研究方法实验化。 例如设立对照组,实验条件控制等。 3。进一步研究对象(症候)的载体 动物化。
23
*
⑥动物模型研究技术化:反映在对 某动物模型技术细节研究探讨的文献比 较多的发表。 ⑦政策支持:多个以中医动物模型 研究为主的课题被列为国家或者省部级 研究项目。 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药新药 审批办法鼓励中医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应 用。
24
实用期的特点
在方法论争论逐渐减少的同时, 造模为研究实用的目标得到确立, 造模方法和相关技术也趋于实用、 细致,这表明中医症候动物模型新 学科已经步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中药在动物模型中的药效学研究

中药在动物模型中的药效学研究

中药在动物模型中的药效学研究中药在动物模型中的药效学研究引言: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药在动物模型中的药效学研究。

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学特性、药效机制以及临床应用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中药在动物模型中的药效学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应用。

一、中药在动物模型中的药效学研究的重要性中药在动物模型中的药效学研究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可以评估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通过给予中药治疗,观察其对疾病的疗效以及对动物的毒副作用。

这对于评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动物模型可以帮助揭示中药的药效机制。

通过对动物模型中中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学特性,为中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动物模型还可以用于筛选中药的活性成分和优化中药的配方,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二、中药在动物模型中的药效学研究的方法中药在动物模型中的药效学研究主要包括药效评价、药代动力学研究和药物安全性评价。

药效评价是中药在动物模型中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给予动物一定剂量的中药,观察其对疾病的疗效以及对动物的影响。

常用的药效评价方法包括行为学观察、生理指标检测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等。

药代动力学研究是研究中药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通过测定中药在动物体内的浓度-时间曲线,了解其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动力学特性。

药物安全性评价是评估中药对动物的毒副作用的研究,通过观察动物在给予中药后的生理指标变化、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行为学变化等,评估中药的安全性。

三、中药在动物模型中的药效学研究的应用中药在动物模型中的药效学研究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药物研发领域。

在临床医学中,中药在动物模型中的药效学研究可以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述评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述评
物模型 的研究已有近 5 0年的历史 ,自从 16 90年邝安望教授
此类模型的优点是 ,造模 因素的选择主要根据 中医学的 发病学原理来考虑 , 型的病 因 、 模 症状 、 客观指标 和药物反证
比较一致 , 故其实验结果与 中医理论较易吻合 , 有利于探讨 中医 中药的疗效 和机理 , 并使 中医
种临床常见 的 Ⅱ型糖尿病动 物模 型 , 过考察不 同的行为体 通
征变化和相应 的客 观指标 , 并进行药物 干预验证模型 的合理 性。孙广仁等 『 l应用烟熏 、 s 气管 内注入脂 多糖( P ) L S 配合 寒
冷刺激建立 慢性阻塞性肺疾 病( O D 寒饮蕴肺 证大 鼠病 证 CP )
炎证。倪亮 等 ] 手术结扎大 鼠腹 主动脉 , 制作血瘀气虚 型心
肌肥厚动物模型 , 并运用 中西医结合虚证 和血瘀 证 的全 国统

诊 断标 准 , 将其定性 的问诊 内容代 以定 量 的同等 意义 的指
标 测试 , 对动 物模 型进行 中医证候 的评 价 , 验结果证 明模 实 型具有心气虚证 的特点 , 随着病变 的发展 进一步加重 。富 并
离于疾病之外 , 疾病发展过程本身就存在着 中医证候的变化 , 并不是 因为施加了 中医病因之后才出现中医证候 。对西 医疾 病模型进行辨证建立的病证结合动 物模 型是指在西 医疾病模 型的基础上 , 不施加人为干预 因素 , 观察疾病在形成过程 中证 的演变过程及疾病模 型成立后表现 的中医证型 ,进而确定某
理论和治疗 手段有可能 出现新 的突破 ] 。
研 制了首例 中医阳虚证动物模 型以后 , 国内学者开 始致 力于 证候动物模 型的研究 , 各类“ ” 证 的动物模型应运而生 , 中肾 其

中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中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中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医动物证候模型的研究已有50多年。

但其发展还不十分完善,尚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就中医证候模型的分类与评价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为动物证候模型的研究提供方法和依据。

标签:动物模型;证候动物模型不管是在临床研究、基础科研、中药药理药效的研究上都具有重大的作用,是科研实验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

证候是一组互有联系的症状或体征的集合,是对疾病发展阶段或类型的病理概括,反映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

辨证则是对临床望、闻、问、切四诊收集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判别为某一证候的过程。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研究和处理疾病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更是在中医药研究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中医证候模型的分类1 中医病因模型中医病因模型是在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指导基础下,把中医学病因施加于动物身上,来达到模拟出符合中医学特征的动物模型。

分为单因素造模和多因素造模两种。

如利用苦寒泻下的原则,用大黄、芒硝、番泻叶、玄明粉等苦寒泻下药物,以水浸煎剂灌胃实验动物以制造脾虚型模型。

曲长江[1]等利用100%大黄煎剂、100%番泻叶煎剂、游泳2-5分钟分别和叠加于昆明小鼠,从IgM、IgM含量,IL-2、NK细胞活性,特异玫瑰花结形成率,T细胞亚群比例,淋巴细胞转化率等项指标上评价不同的复制脾虚模型的方法的优劣。

2 西医病理模型根据西药产生的副作用类似中医证候临床表现,建立动物模型。

方法有化学因素刺激、生物因素刺激、物理机械因素刺激。

化学因素刺激:金莉[2]等采用利血平股四头肌注射法,每日1次、连续14日后小鼠模型组的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等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同时小鼠出现畏寒、肢冷、发抖、蜷缩不动、食欲下降、大便稀等临床表现,并辨证认为是脾虚血瘀模型。

本法实质上是使动物慢性利血平化,动物所表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与中医脾气虚证有相似之处。

张子怡[3]等制造肾阳虚证大鼠模型采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2.5mg/100g)臀部肌肉注射的方法。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精)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精)

第三节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一、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的研究阶段: 1、零散期:1960—1976年。 2、尝试期:1977—1984年。 3、初步总结期:1984—1988年。 4、实用期:1988年后。
二、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概况: 1、五脏证候动物模型研制概况: 2、气血津液证候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3、六淫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4、七情证候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5、“八纲”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6、其它:温病、伤寒、舌脉等证候 动物模型。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概论 第一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的概念及研 究内容 第二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建立的目的 和意义 第三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第四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的探讨
第一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的 概 念 及 内 容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的概念—— 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在动物身上复制中医病理证候 并加以研究,最终为中医临床 辨证和治疗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的一门学科。
三、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的 方 法: 1、利用致病因素造模: 高分子右旋糖酐→ 微循环 障碍→血淤证模型。 大肠杆菌内毒素→ 温病动 物模型。
2、改变动物的生理状况造模: 束缚制动或夹尾方法引起大鼠愤怒, 进而郁而不发,形成中医的肝郁证。 3、改变动物的生活环境造模: 建立人工风寒环境,制作中医寒邪 致病模型。 4、利用过量中药造模: 给予动物大量大黄造成脾虚证模型。
第四节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的探讨
一、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存在的 主 要 问 题: 1.制作的动物模型中医特色不强。 2.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制进展缓慢。
二、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工作的 指 导 思 想: 成功动物模型的建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模型与原型之间有相似的关系。 2、模型能够替代原型。 3、对模型的研究应该能够得出原型的 信息。

中医“湿热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中医“湿热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首先,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和检测指标尚未完全统一,可能影响实验 结果的可靠性;其次,针对湿热证的发病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探讨 其内在作用机理;最后,针对湿热证的治疗方法尚缺乏特异性药物筛选和评价体 系,需要加强相关研究。
结论
中医“湿热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在揭示湿热证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 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前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未来研究应重视动物模型制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深入探讨湿热证的发病机制,并加强特异性药物筛选和评价体系的研究,以期为 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感谢观看
参考内容
一、引言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患病率逐年上升。为了更好地理解 这种疾病,并开发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使用动物模型进行了一系列 的研究。这些模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也可以用于 评估新药物和治疗策略的效果。本次演示将探讨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 研究进展。
研究现状
近年来,湿热证动物模型制备主要涉及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等方法。在制备过程中,通常以外感湿邪和热邪作为主要刺激因素,通过对动物 进行特定环境控制、饲料调整等手段,模拟人体湿热环境,进而观察湿热邪气对 机体各系统的影响。
同时,针对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的 改变,采用相应的检测指标进行评估,如血清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此 外,针对湿热证的治疗方法,采用中药药理学方法对药物进行筛选和评价,为临 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五、结论
动物模型在2型糖尿病的研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通过使用基因工程模型 和饮食诱导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并评估新药 物和治疗策略的效果。此外,通过使用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解中医证候在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并为开发新的中医治疗方案提供支持。未来,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性研究使用动物模型来深入探讨 2型糖尿病的奥秘。

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和评价

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和评价

● 一些病、证结合模型的重点探讨
焦虑抑郁相关证候模型:
营养过剩相关证候模型:
湿(热)相关证候模型:
惊恐相关证候模型:
寒、热证候模型:
张六通——外邪模型:
● “肺与大肠相表里”相关病、证结合模 型
● 建立新的证候模型
“极端气候”相关证候模型:
“瘀热”证候模型:
肝郁化火证候模型:
■ 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评价:创新性研究之一: 真正的局部辨证 ■ 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评价:创新性研究之二: 真正的微观辨证
(二)扩展到气虚证和阳虚证
(1)胃粘膜肠化;
(9)心肌肥厚;
(2)恶性肿瘤;
(10)高血压动脉改变;
(3)中枢神经系统;
(11)动脉粥样硬化;
(4)植物神经系统;
(12)造血系统;
(5)自身免疫;
(13)粘液腺化生;
(6)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14)病位;
(7)男性性激素;
(15)疼痛;
(8)环核苷酸;
○ 模型辨证。 ○ 体质筛选。 ○ 全时段辨证。 ○ 多角度治疗反证。 ○ 以病带证。
体质筛选:
以病带证:
二、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评价: 创新性研究之一:真正的局部辨证
(一)局部证候病理与整体证候病理 在性质和程度上往往不一致
再看例子:
糖尿病 前列腺癌 甲状腺癌
(二)所以,必须有真正的局部辨证: 尊重局部
肝脏证候 肝病(肝有病,病在肝) 伤魂 邪热伤肝 邪热伤肝、可治 邪热伤肝、不可治 肝病、虚 春、肝病 春、肝秋病 春、肝今病 春、肺之乘肝 春、心之乘肝 春、肾之乘肝 春、脾之乘肝 春、肝死
心脏证候 心病(心有病,病在心) 伤神 实热伤心 实热伤心、可治 实热伤心、不可治 心病、虚 夏、心病 夏、心冬病 夏、心今病 夏、肾乘心 夏、肝之乘心 夏、脾乘心 夏、肺之乘心 夏、心死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实验方法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实验方法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实验方法我折腾了好久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实验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说实话,这事儿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的。

我最开始尝试的是复制阳虚证动物模型。

那时候就想当然地觉得减少动物的运动量,再给它们吃点凉性的食物可能就成了。

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这就是我犯的第一个大错,以为简单改变外部条件就能行。

后来我才知道,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像用糖皮质激素诱导法,这个过程其实有点像给动物建立一个人为的“小压力圈”。

就是持续给动物注射适量的糖皮质激素,就好像在它们的小世界慢慢施加一层阴影,这个时候,它们好多生理指标就开始往阳虚证的方向发展了。

不过这里面注射的剂量和时间可不好掌握。

剂量小了、时间短了,模型造不成功,动物还是活蹦乱跳的,根本没有阳虚证的表现;剂量大了或者时间太长吧,动物就直接病得太厉害甚至死亡了。

我失败了好多次才慢慢摸准这个度。

还有就是复制血瘀证动物模型,我试过的方法有血液淤滞法。

这有点像是在动物身体里捣乱交通规则,让血液不顺畅,没办法好好地在血管里流通。

比如说我曾经试着用肾上腺素和冰水刺激相结合的方式,给动物注射肾上腺素就像是突然在它们血液系统的马路上设置一些障碍物,然后冰水冷刺激就像是路上又下了一场冰冻灾祸,让这个血液交通变得更糟,不过这个方法里,肾上腺素的浓度配比、冰水的温度和刺激时长我也是摸索了好久。

有时候肾上腺素浓度高了,动物直接心跳过快出现其他问题;冰水温度过低或者刺激时间久了,动物也很容易生病甚至死亡。

另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观察动物的状态也特别重要。

比如说动物的皮毛状态啊,就像咱们看人的脸色一样。

如果动物皮毛变得粗糙无光,这可能就是证候出现的一个小提示。

还有它们的行动,是活泼还是萎靡,就好比发动机是满血运作还是动力不足,这也能反映出模型建立得是否成功。

在这些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实验方法的摸索过程中,我得出一个心得,那就是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每个小环节都要细心去做调整。

而且每一批动物可能因为品种、体质等不同而需要做出适当的改变。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

针灸治疗学研究
针灸对寒证的疗效
通过针灸治疗寒证模型,观察针 灸对寒证症状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如针灸大椎、风池等穴位对感
冒、咳嗽等症状的改善作用。
针灸对热证的疗效
通过针灸治疗热证模型,观察针灸 对热证症状的改善作用及机制,如 针灸曲池、合谷等穴位对发热、咽 痛等症状的改善作用。
针灸对虚证的疗效
通过针灸治疗虚证模型,观察针灸 对虚证症状的改善作用及机制,如 针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对乏力、 气短等症状的改善作用。
年龄
常用3-6月龄豚鼠,以模拟人类更年 期时期的生理状态。
造模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中医证候,采用不同 的造模方法,如药物诱导、手术操作 等。
家兔模型
品种
多采用新西兰白兔。
性别
多选用雌性家兔,以满足中医“血瘀”等证候的研究需求。
年龄
常用6-12月龄家兔,以模拟人类老年时期的生理状态。
造模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中医证候,采用不同的造模方法,如手术操作、药物诱导等。
稳定性和可靠性。
适用范围有限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主要适用于研 究某些特定的中医证候,对于其 他一些复杂的证候,如气血亏虚 证等,其适用性可能有所限制。
存在误差
由于造模过程中存在误差和变异 等因素,可能会影响中医证候动
物模型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
改进方向与建议
完善造模方法
01
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更加稳定、可靠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造模方
促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应用有助于促进中医药的现 代化进程,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 持。
为新药研发提供帮助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可以用于新药的研发和筛选, 为新药的研发过程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评估方法
临床观察
观察动物的外观、行为等表现, 判断其是否符合中医证候特点。
指标检测
检测动物的生理指标,如体温、 心率、血压等,以及生化指标, 如血清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指 标等,判断其是否符合中医证候 特点。
影像学检查
对于一些难以通过肉眼观察判断 的证候,可以采用影像学检查技 术,如B超、X线、CT等,观察 脏器形态学改变。
03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运用
药物筛选与作用机制研究
药物筛选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为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 手段,通过对药物进行筛选和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 理论依据。
作用机制研究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可以通过观察药物对模型动物的疗效及作 用机制,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原理和药理作用机制。
针灸治疗与穴位研究
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制作
选用适当的实验动物,如大鼠、小鼠等,通过操作特定的刺激因素或药物作用,模拟人类肝郁脾虚证 的表现。
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应用范围
主要用于研究肝郁脾虚证的病因、病理机制、中药治疗和药理作用等,同时也可应用于药物筛选和毒 性研究等领域。
基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中药药理研究
中药药理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未来趋势
通过比较医学的方法,将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与西医疾病模型相结合,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有助于发现 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作用机制,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THANKS
针灸治疗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体疾病状态,为针灸治疗提供有效的实验基础 ,同时有助于深入研究针灸治疗的原理和作用机制。
穴位研究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反应进行研究,进一步阐明穴位与证 候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机制,为针灸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径 方 法 复 制 阳虚 内停 证 候 动 物 模 型 , 及 太 阳 病 、痞 证 、 半 以
证候标准 规范 等 3个 方面 的 内容 。 由于 中医发展 的历 史久远,
年 代 的不 断变 迁 以及对 中医学 认识 的 不断 深入 , 医 文献对 中 证 候的描 述 不尽相 同, 至差异 很大 , 无疑给 诊断带 来极大 甚 这 的困难, 因此 , 者 当 中 证 候 标 准 的 规 范 化 是 证 候 规 范 化 的 关 三 键 。这 样 才 能 使 辨 证 论 治 有 据 可 循 , 进 一 步 研 究 中 医 证 候 为 的实质 奠定基 础 。
在 表 现 及 特 征 性 的 病 理 改 变 来 探 求 更 深 层 次 的 发 病 机 理 。 而 中 医 学 讲 究 宏 观 辨 证 , 于 疾 病 的 机 制 探 讨 主 要 是 从 病 因 病 对 机 以及 证 候 表 征 来 诊 断 和 治 疗 的 。 现 代 医 学 同 一 疾 病 在 不 同 的 发 展 阶 段 可 能 出现 不 同 的 中 医 证 候 , 同 的 中 医 证 候 可 能 相 出 现 在 不 同 的现 代 医 学 疾 病 之 中 。 因 此 决 不 可 将 现 代 医 学 的 现 成 动 物 模 型 不 加 改 造 地 移 植 过 来 便 用 。如 将 现 代 医 学 的 实
2 2 中医证 候 实质 的研 究 .
阐 明 中 医 学 的 科 学 内 涵 , 候 实 质 是 关 键 , 证 候 实 质 的 证 而 研 究 以证 候 的 规 范 化 为 基 础 , 有 中 医 证 候 有 了规 范 , 能 进 只 才

阳虚 ”动 物模 型 。③ 现 代 医学强 调微 观变 化 , 过疾 病 的外 通
维普资讯

中西医药研究中动物模型研究概述

中西医药研究中动物模型研究概述

中西医药研究中动物模型研究概述摘要:动物模型在中西医药的应用已成为大趋势和方向,在动物模型的复制时应注重增加一些可定量的控制指标,以确保每次模型的一致性,注意控制模型复制的实验环境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中西医药研究;动物模型研究众所周知,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研究离不开动物实验研究,而动物模型的复制又是动物实验研究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标准化的动物模型的复制则是保证中西医药现代化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重现性、创新性、先进性及科学性的基本前提。

现就目前中医药研究所采取的常用动物模型的种类,造模因素,存在问题及其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以及今后研究的对策分别简要加以探讨。

1、中医药研究开展动物实验的意义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替代人体,预测中药毒副作用,避免了在人身上进行实验所造成的危害; (2)提供发病率低、潜伏期长和病程长的疾病材料;(3)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比较可靠地证实治疗效果;(4)验证和发展中医理论,为中医理论提供实验科学依据;(5)有利于样品收集和简化实验操作,缩短研究周期,加快中医发展;(6)有助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

2、据中医理论复制动物模型2.1 据辨证论治理论[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这里的“证”,是中医学对疾病发展过程处于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的概括。

它包括病变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斗争等各方面的情况,与西医的症状不同,“证”能全面、深刻、正确地反映疾病所处的状态和本质,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与精华。

中医诊断从辨证人手,治疗又以辨证为依据,即所谓“辨证论治”,这是中医的特色。

所以在中医药研究中,对“证”进行系统的研究是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关键。

从证人手,复制证的动物模型,用于临床疗效和基础理论研究,才能保留中医精华,不失中医本色。

2.2 据病因病机理论[2]:病因是破坏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称为病机。

中医学认为导致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六淫、七情以及饮食、劳逸等,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使人发生疾病。

中医动物模型的构建策略以及研究现状

中医动物模型的构建策略以及研究现状

中医动物模型的构建策略以及研究现状
中医动物模型是指利用动物模型进行中医药物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既可用于中药的药效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物安全性和毒性的评价,还可用于中医治疗方法及其机理的研究。

中医动物模型的构建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适当的动物种类和模型,根据中药材或中医治疗方法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动物种类和模型,如小鼠、大鼠、兔、猪等。

2. 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制定完整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方法、实验时机和相应的数据分析方法等。

3. 合理控制实验条件,包括环境条件、饮食和水源、药物的给药剂量、给药方式等。

4. 细致记录实验结果,详细记录实验数据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加强数据的验证和可靠性。

目前,中医动物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如中药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调控免疫系统、抗炎作用等。

2. 中药成分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3. 中医治疗方法的研究,如针灸、推拿、艾灸等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研究。

4. 传统用药方式的验证和现代化研究,如煎药方式的优化、中药组方的构建等。

中医动物模型的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步,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更加注重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具有高度的临床应用价值。

制备中医症候

制备中医症候
7
研究指标的选择
建立合理的动物模型以及方法后, 选择符合要求的观测指标,才能准确无 误的反映出所研究药物对机体的影响, 从而进行对药物有效性的评价。所选用 的测定指标不是“越多越好”、“越新 越好”或“越高精尖越好”,而是要符 合以下研究要求。
8
*
1.特异性:任何实验均应选用针对性强, 专属性好,能够反映变化本质及主要药效的指 标。 2.敏感性:所用指标对于病情及症候的任 何变化、药物的作用,能够敏感、准确的反映 出来。敏感性差的指标,往往会遗漏某些阳性 并化,而造成假阴性结果。 3.重现性:指标稳定,重现性好,结果才 可靠。重现性差的原因:动物不合格、模型不 合理、方法不可靠、观测指标、记录不准、实 验干扰因素过多等。
3
*
*
2.根据病机建立模型。例如“气滞 血淤”、“血脉淤阻”可导致“胸痹心 痛”(冠心病),可用冠脉阻断、血栓 形成等方法,造成“血脉淤阻”,而形 成与胸痹心痛相似的动物模型。 3.根据主证或主要症候建立模型。 例如“痹证”以“肿”、“痛”为主要 症候,可以建立各种以“肿”性:提倡应用仪器设备进行 检测,即客观又准确。主观检测的指标, 误差较大,不够准确。 5.定量指标:为了准确判断药物的 作用以及机体的变化,必须要有量的概 念、量的比较,必须选用可测量的定量 指标(计量数据)。有些如形态学指标 (组织学、病理学),特点为能准确定 性、定位,但难以定量,需采用定量组 织学方法,使之定量或半定量。有的指 标目前无定量计量方法,可用分级定度 法,使之定量化。
4
*
4.以“病”拟“证”建立模型。例 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多属阴虚火旺证,故 可以用甲状腺素建立阴虚症或者阴虚火 旺证的动物模型。 5.洋为中用,借用西医之动物模型 为研究中医所用。例如使用糖尿病模型 作为“消渴证”动物模型;以病毒感染 作为“风温外感证”动物模型。

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研究问题

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研究问题

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研究问题中医、中药是经验科学,中医对于“病症”及“证”的认识,是直观和感性的,与西医有着本质的不同,缺乏定量化的指标,而这也应该指导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的造模过程。

换句话说,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应该尽可能多的模拟人生病的真实过程,更加与人的“病症”及“证”的生理及病理状态相似,真实反映中医学的“病症”及“证”。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人或模拟动物的血液、体液等代谢产物及其它相关物质用药前后的对比研究,发现引起“病症”及“证”的物质基础,从而找出中医药学“病症”及“证”的本质,进而更加客观地指导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造模过程。

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的规范化应包括直观规范化和客观模型规范化两个阶段。

直观规范化阶段应尽量使动物模型与中医“病症”和“证”的诊断要点相符;而客观规范化阶段则应采用客观化的指标,以指导和评价中医的“病症”和“证”动物模型。

一、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回顾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始于1960年,邝安坤发现过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小白鼠表现为阳虚征象:体重下降、萎靡、耐寒力低。

1963年又发现用助阳药物(附子、肉桂、肉苁蓉、仙灵脾)能治疗这种状态。

1964年,易宁育用六味地黄汤治疗类似阴虚的肾性高血压大鼠。

同年,上海第二医学院舌象小组研究气虚(人工慢性贫血)和阴虚(高位小肠侧瘘)家兔的舌象病理组织变化,首次直接用中医证候作为模型名称。

此后,1974年山西医学院用腹腔血凝块作为瘀血模型研究宫外孕方药理。

1976年后,随着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从病向证转移,研制证候动物模型成了中医药界的要求。

1977年,孙孝洪撰文指出:“‘辨证论治’为中医临床独特的理论体系,复方和中药的使用主要是针对‘证’。

长期以来,中药实验研究主要沿用西医常用的病理模型,因而受一定‘外因论’、‘局部定位论’的束缚,常致造成临床疗效与实际结果间的差距,为全面阐明中药治疗原理带来一定困难”。

此文明确指出了中药研制自己的动物模型的必要性,使此项工作开始受到中医药界的关注,并为中医药动物模型研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拉开了序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研究问题中医、中药是经验科学,中医对于“病症”及“证”的认识,是直观和感性的,与西医有着本质的不同,缺乏定量化的指标,而这也应该指导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的造模过程。

换句话说,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应该尽可能多的模拟人生病的真实过程,更加与人的“病症”及“证”的生理及病理状态相似,真实反映中医学的“病症”及“证”。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人或模拟动物的血液、体液等代谢产物及其它相关物质用药前后的对比研究,发现引起“病症”及“证”的物质基础,从而找出中医药学“病症”及“证”的本质,进而更加客观地指导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造模过程。

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的规范化应包括直观规范化和客观模型规范化两个阶段。

直观规范化阶段应尽量使动物模型与中医“病症”和“证”的诊断要点相符;而客观规范化阶段则应采用客观化的指标,以指导和评价中医的“病症”和“证”动物模型。

一、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回顾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始于1960年,邝安坤发现过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小白鼠表现为阳虚征象:体重下降、萎靡、耐寒力低。

1963年又发现用助阳药物(附子、肉桂、肉苁蓉、仙灵脾)能治疗这种状态。

1964年,易宁育用六味地黄汤治疗类似阴虚的肾性高血压大鼠。

同年,上海第二医学院舌象小组研究气虚(人工慢性贫血)和阴虚(高位小肠侧瘘)家兔的舌象病理组织变化,首次直接用中医证候作为模型名称。

此后,1974年山西医学院用腹腔血凝块作为瘀血模型研究宫外孕方药理。

1976年后,随着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从病向证转移,研制证候动物模型成了中医药界的要求。

1977年,孙孝洪撰文指出:“‘辨证论治’为中医临床独特的理论体系,复方和中药的使用主要是针对‘证’。

长期以来,中药实验研究主要沿用西医常用的病理模型,因而受一定‘外因论’、‘局部定位论’的束缚,常致造成临床疗效与实际结果间的差距,为全面阐明中药治疗原理带来一定困难”。

此文明确指出了中药研制自己的动物模型的必要性,使此项工作开始受到中医药界的关注,并为中医药动物模型研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拉开了序幕。

据统计,1976年以前17年发表的有关中医药动物模型的文献与1977年后14年间发表的文献量之比为1∶32。

1977年,上海中医学院重新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利血平复制小白鼠阳虚、阴虚模型并用助阳药、滋阴药治疗,从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研究。

同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研制出高分子右旋糖酐微循环血瘀模型。

1979年北京师范大学张启元尝试用灌喂大黄煎剂“泻下伤脾”建立小鼠脾虚证模型。

肾虚、脾虚、血瘀三证模型开创了中医动物模型的先河,并在以后成为研究重点。

迄今,肾虚模型有21种造模方法,文献量占中医动物模型总文献量的18.3%;脾虚模型有19种造模方法,文献量占31.1%;血瘀模型有42种造模方法,文献量占12.0%。

1982年在广州召开的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会议上,虚证动物模型实验报告第一次占据重要位置,由此引起中医药界的高度注意,并导致了一场长时间的,以中、西医方法论为焦点,以中医药动物模型的可行性为对象的讨论。

从此,各种模型纷纷建立,如湖南医学院的艾叶注射肝郁模型,四川医学院的大肠杆菌静脉注射温病卫气营血模型,梁月华的温热药、寒凉药喂饲大鼠热证、寒证模型,贲长恩的溶血性贫血血虚模型等等,都有相当影响,理论文献也日见增多。

1984年,卫生部科教司在编写《医学实验动物模型和细胞系研制与应用》一书中,首先收录了11种中医动物模型。

1987年,成都中医学院中医实验研究组编著《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实验方法》一书,详细介绍了当时已有的几十种中医模型,并在总论中论述了证候动物模型的定义、研究原则、动物选择、制作思路和方法。

1988年10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医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在南昌召开“全国中医病证动物模型复制经验交流会”,作为首次中医动物模型专题的全国性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医动物模型研究自发、零散、粗放式的研究阶段结束,在学术上逐步走向成熟,从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88年至1990年,中医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继续呈现加速型发展,文献量每年递增30%,并向多方面拓展:①中医动物模型的实际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1987年前这类文献总共仅有4篇,1988年和1989年分别增至10和37篇。

1987年第一个以中医动物模型(甲状腺素阴虚)实验为主的实用性研究(龟上、龟下甲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比较研究)成果获部级奖;②1988年,由杨云主持研究的“劳倦和饥饱所致大鼠脾虚证模型”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③为适应中医临床辨病辨证相结合的实际,改变单纯证候模型难以应用的特点,证病结合动物模型纷纷建立;④ 1988年和1989年彭成提出中医实验动物学和中医动物实验技术的概念和模式;⑤多个以中医动物模型研究为主的课题列为国家或省部级“七五”攻关项目;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新药审批办法鼓励中医动物模型研究与应用。

在取得上述进展的同时,有关中医动物模型方法的争论日渐平息。

二、中医病症、证候动物模型与人类自然疾病的相似关系变换研究规则1.抽象变换规则:即在人类自然疾病的诸多因素中剔去非本质因素,只留下本质性因素。

其优点是能抓住主要矛盾,并在统计处理时减少数据离散度。

例如,人通过过食肉类而致血胆固醇升高,动物高脂血症模型则直接用胆固醇制剂口服或静注。

但抽象变换规则的弱点是有时非本质因素与本质因素不易区分。

2.分析变换规则:即在人类自然疾病的诸多本质因素中只变动、研究某一因素。

例如:利血平脾虚模型也只是模拟了脾虚病人副交感神经功能低下这一方面的病理。

但分析变换规则在诸因素的联系是非线性时,其结果常带片面性。

3.求果变换规则:即只模拟自然疾病的某一现象,但如何造成这一现象却采取与临床不同的方法。

例如:心肌梗塞临床上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阻塞引起,但在动物模型上则用结扎冠脉或套置纤维素环的方法来阻塞冠脉。

求果变换规则的问题在于:不同原因造成的相同结果有时只是表面相同,而有实质差异。

4.典型变换规则:即只模拟自然疾病的特征值,如统计学的极值、均数、众数、中位数等,而不必模拟其总体分布。

例如纳呆、便溏是临床脾虚证各种症状中的众数(出现频率高)。

又是其他虚证症状中的非众数(出现频率低),所以脾虚动物造模时也给予这两个症状很大的注意。

但典型变换规则的缺点是典型本身的代表性不是绝对的。

5.生理推测病理变换规则:即将在健康动物体上得出的结果推衍于人的病理状况。

此法的优点是省略了动物模型的制作过程,使实验变得简便。

应用此变换规则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健康动物进行各种生理、生化、免疫、病理测定,再由此推想在病理情况下会怎样变化;一是在健康动物身上做各种药理实验,比如新剂型的刺激性、过敏性试验,推测用于患者后的情况。

许多中药药理研究属于这一类,如杜仲用于健康猫有降压作用,临床治疗高血压病也能降压。

生理推测病理变换规则在生理与病理之间是非线性关系时(如某些中药具有适应原样作用,仅在病理情况下起作用)推测失效。

6.相关简化变换规则:即自然疾病有数个相关性较强的因素,在动物模型上将其简化为一个因素。

因为有此一个因素,其它因素的情况也就能推出,不简化的话就成了“冗余信息”。

其优点是节约。

肝损害时,血清山梨醇脱氢酶、异枸椽酸脱氢酶、1-磷酸果糖醛缩酶等多种酶均升高,所以测定肝癌动物模型肝损害情况时,了解其中一个指标的情况也就知道了其它指标的情况。

但相关简化变换规则的应用错误是误认或夸大了各因素间的相关性。

7.线性近似简化变换规则:即自然疾病中的许多非线性情况,在动物模型中用线性近似来进行简化。

这样可减少实验难度。

例如脾虚病人虚的程度与体重降低程度并非严格线性相关(脾阳虚时可致显性或隐性水肿,体重反而增加),但脾虚模型上却将其作为线性关系,用体重来衡量脾虚情况。

因此线性近似简化变换规则的应用需慎重,有些非线性关系是不能用线性来近似的。

8.非恒定推测恒定变换规则:即指自然疾病的许多病理是较稳定的或非治不愈的,而在相应的动物模型上却常能很快自愈。

制作这种模型的理论依据是不恒定病理与恒定病理无质的差别,仅有量的不同。

此变换则使许多模型易于制造。

如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模型、腺苷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模型,均在停药后能很快自动复原,而临床并非如此。

非恒定推测恒定变换规则对恒定与否能影响病理本质者不适用,对研究药理也不利。

9.相对量变换规则:即动物与人的许多量从绝对数量来看是差别很大的,若用相对数量来看则有可比性。

如中医虚证动物模型的制造要求慢性实验,这里的慢性不能用人得病和恢复的天数来衡量,而应考虑动物寿命比人短得多,得病和恢复天数也可相应减少。

抗衰老中药实验挑选老年大鼠,2.5~3岁就可以,因大鼠寿命仅3~3.5岁。

但相对量变换规则在以什么为相对标准时要有科学依据,如过去曾认为体重是用药量的标准,现在改为按体表面积计算用药量。

10.进化变换规则:即模型动物和人处于生物进化树的不同层次上,从低级到高级有一定的进化规律,动物模型应将自然疾病参照这些规律进行变换。

比如与人比较,动物没有高级和完善的情绪活动,人因抑郁或恼怒可致肝气郁结,继而引起血瘀证,但要让动物抑郁或恼怒而致血瘀是困难的。

经研究发现人在暴怒时体内分泌大量肾上腺素,于是就给大鼠注射大量肾上腺素代替恼怒形成血瘀模型。

但在运用进化变换规则时要注意:并非人和动物的一切差别都是进化造成的。

综上所述,对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与人类自然疾病的相似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运用这些关系来制造出科学性更强的中医病症、证候动物模型。

三、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的诊断依据(一)症状症状是形体上表现出来的病理状态,在中医病症、证候的临床诊断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动物模型的诊断依据也应以此为主。

为了提高可比性,便于对比评价,模型的症状诊断应尽量采用全国或地方级的统一标准。

(二)病因证候是由病因引起的,病因与证候之间有相互的特异性,病因也是证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

因此,证的动物模型也应把病因作为诊断依据之一,即某一证候的造模因素应符合中医此证的传统病因。

作为造模因素的病因应尽可能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病因应该是所造的证候模型的主要病因;第二,本病因所致的主要病变应该是所造的证候。

例如,据流行病学调查,脾胃气虚的病因依其主次依次为:饥饱失宜>郁怒>过食生冷>感受外邪>劳役>感受外湿>误食不洁等。

因此应选择饥饱失宜、郁怒或过食生冷作为脾胃气虚证动物模型的造模因素,这样能使模型与临床更为接近而增强其代表性。

进一步按照条件之二考虑,发现郁怒、过食生冷虽然是脾胃气虚证的主要病因,但根据中医理论,它们所致病变的很大部分还有肝郁证和脾胃虚寒证。

所以,为了避免造出的模型中夹杂有其它证候,只能选择饥饱失宜作为脾胃气虚证动物模型的造模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