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四心说是什么

合集下载

孟子四心对素质的理解

孟子四心对素质的理解

孟子四心对素质的理解孟子四心对素质的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孟子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文明,其中最突出的思想就是他对“素质”的理解。

他从中国古书《孟子》中总结出“四心”理论,即“思惭归其情,端其行义”,详细下来就是思想上要有自省之心,表现上要有正义之心,待人处世要有恭谦之心,宗旨上要有公正之心。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孟子的“四心”理论以及它对素质的影响。

一、思惭归其情思惭归其情就是对自己有自省之心,也就是认知自己,意思就是我们需要把自己思考,自觉比做出来的动作我们会更加有素质。

因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不局限于表面,把握自身习惯、态度及性格,才能更进一步地思考我们每一件事情都是否符合道理。

二、端其行义端其行义一般指在表现上要有正义之心,也就是自觉遵守正义,集心布行,做一个正直的人,垂范为榜样,身体力行把“正义”现出来,让身边的人都会受到影响,从而积累良好的素质和良好的履历。

三、恭谦之心恭谦之心就是在待人处世上要有恭谦的心态,也就是做一个有礼貌、有礼仪的人,跟旁边的人处得有礼貌,说话也要有守口如瓶之般,重视对话中尊重人家的方面,以恭谦之心来影响身边的人也是一种素质之魅力所在。

也是素质之核心要义所在。

四、公正之心公正之心指的是宗旨上要有公正之心,也就是要把“公正”放在首位,要用公正的视角考量问题,不带偏见,做一个不偏不倚、诚实守信的人,从而培养起自己的素质,积累良好的履历,也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总的来说,孟子的“四心”理论对于素质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给了我们提醒要自省、要正义、要恭谦、要公正,使我们做出素质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形象,最终收获到好的素质。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心说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心说


恻隐 之心 恻隐之心
之心
让 之 心
辞 让 之 心
恻隐之心谢谢观赏Fra bibliotek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负 荆 请 罪
周处除三害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雨果
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 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有 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 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 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 辞让之心 羞恶之心 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 是 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 非 是非之心 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 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 之 恻隐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 辞 题。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孟 子邹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 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 人物。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 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 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 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 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 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 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刚端于我者,知皆 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 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

一、论性善1.主要观点:“性善”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

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

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

这四端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

孟子认为,虽然“四端”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

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

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水一定是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

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

最后,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2.性善名言: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②“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尽心》上)二、论行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

孟子的四心,四德倡议书

孟子的四心,四德倡议书

孟子的四心,四德倡议书
一、“四心”“四端”与“四德”逻辑关系的两种诠释传统
作为儒家心学的始源,孟子心学不仅建构了心力说、正心说、尽心说、养心说、衡心说,还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四心”说。

孟子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四心”与仁义礼智“四德”并举,共同加以阐发,明确了“四心”是“四德”之端。

科学理解孟子“四心”“四端”与“四德”的本真关系或真实义理逻辑的前提,是看他怎么讲的。

《孟子》两处论及此,一为“公孙丑上”谈到仁政时,孟子指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第1 页共1 页。

四心指的是什么

四心指的是什么

四心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原文节选如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白话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
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国学素养提升:【孟子】心之四端同情心羞耻心谦让心是非心的养成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国学素养提升:【孟子】心之四端同情心羞耻心谦让心是非心的养成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需要可下载使用!【孟子】心之四端——同情心、羞耻心、谦让心、是非心的养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乍:忽然孺子:刚刚学步的小孩怵惕:chù tì,惊骇、恐惧恻隐:cèyǐn,哀悯、同情所以:用来……的东西内:nà,通“纳”,结交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将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铄(shuò):授予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孟子“四心说”对培育我国网络道德主体的启示

孟子“四心说”对培育我国网络道德主体的启示

孟子“四心说”对培育我国网络道德主体的启示1. 引言1.1 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孟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孟子提出了“四心说”,强调人们应该具备仁心、义心、礼心和智心,这四种心理素质对于培育道德主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仁心是指做人要有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在网络社会中,人们也需要具备仁心,关心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隐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只有在互联网上展现出仁爱之心,才能建立和谐的网络环境。

其次,义心是指做事要有正义之心,遵守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在网络社会中,人们也需要遵守网络道德准则,尊重知识产权,不传播虚假信息,不进行网络欺诈行为。

只有具备义心,才能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网络空间。

再次,礼心是指做事要有礼仪之心,讲究礼貌和规矩,不损人利己。

在网络时代,人们也需要注重网络礼仪,尊重他人的言论自由,不恶意攻击他人,不传播谣言和谩骂。

只有具备礼心,才能建立一个文明有序的网络社会。

最后,智心是指做事要有智慧之心,深思熟虑,谋求长远利益。

在网络环境中,人们需要具备智心,谨慎发言,理性表达看法,避免盲目跟风和一时冲动。

只有具备智心,才能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建设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总之,孟子的“四心说”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德修养之路,只有在培养好仁心、义心、礼心和智心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心肠宽厚、行事正直、待人有礼、处世明智。

在当今网络时代,我们更需要以孟子的思想为指引,培育出更多具备良好道德素质的网络主体,共同建设网络道德之城。

1.2 网络道德主体的重要性网络道德主体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网络道德主体是网络生态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网络空间的整体氛围和秩序。

一个良好的网络道德主体能够促进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维护网络空间的公共秩序,全面提升网络社会的文明程度。

网络道德主体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他们的表率行为可以引导更多的网络用户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增强网络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四心说谈修身养性感悟300字

以四心说谈修身养性感悟300字

以四心说谈修身养性感悟300字
孟子说,凡人皆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他进一步强调指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能把自己的“四心”发掘出来,就可以成为像圣贤一样的人。

只要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有是非之心。

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是可以做的;什么是错误的,是不可以做的。

是非心是做人做事做生意的基本原则,也是做人的道德底线,更是理想人格的标尺。

孟子说,没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

由此可见,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我们做人不能逾越的道德底线,只要持之以恒地明德修身,不断健全完美的人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将自己的“四心”发掘出来,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侧隐之心 人之端也 的意思

侧隐之心 人之端也 的意思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

“恻隐之心”是孟子四心说的内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包括四个方面,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原文: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四心说”对培育我国网络道德主体的启示

孟子“四心说”对培育我国网络道德主体的启示

孟子“四心说”对培育我国网络道德主体的启示【摘要】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心学思想家,提出了“四心说”,包括仁心、义心、礼心和智心。

这些心性对于培育我国网络道德主体至关重要。

在网络时代,培养人们的厚德载物的基础素养,能够帮助他们构建健康的网络伦理观念。

孟子的“仁心”强调仁爱之心,提倡互助共享的网络环境;“义心”则要求人们守信用、讲道义,建立诚信网络关系;“礼心”则倡导以礼相待,维护网络秩序;“智心”则要求人们遵循智慧原则,对信息慎重对待。

结合四心,培养出一支具有高度网络道德素养的主体群体,不仅对个人成长有益,也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强调四心相结合的道德观,强化网络道德主体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关键词:孟子,四心说,网络道德主体,厚德载物,仁心,义心,礼心,智心,道德观,道德建设。

1. 引言1.1 孟子“四心说”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被称为孟子道德哲学,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有天赋的善良品质。

在孟子的思想中,他提出了“四心说”,即仁心、义心、礼心、智心。

这四个心分别代表了人们在道德修养中应当具备的品质和态度。

首先是“仁心”,孟子认为仁爱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质,能够使人心存善念,心怀仁爱,体现出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其次是“义心”,孟子认为人应当有正义之心,遵守道德规范,行为合乎道义。

再者是“礼心”,孟子强调人们应当尊重礼法,遵守社会规范,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是“智心”,孟子认为人应当具备智慧,能够理智思考,辨明是非,明智地处理问题。

通过培养这四种心,孟子认为可以使人成为高尚的道德主体,以此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网络世界中,这种四心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培育我国网络道德主体具有深远的启示。

1.2 网络道德主体的重要性网络道德主体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具有高度道德素养和自律意识的个体,能够积极践行网络伦理规范,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人群。

孟子四端之心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汇编)

孟子四端之心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汇编)

《孟子四端之心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浅谈孟子四心四端说》孟子在儒学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仁”的精神被孟子所继承,并发展为”仁义”学说,概括起来即为仁、义、礼、智“四心”或“四德。

孟子认为人生只要四心不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四端”。

四心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四端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对别人的同情,孟子定义为仁。

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

孟子以仁为本,推行仁政和王道,与当时君王的虐政和霸道针锋相对。

在古代,若君王有恻隐之心,从而实现仁政可安抚人民。

在如今,我们的恻隐之心更加重要,它传承着孟子的思想,体现着深受儒家思想感染的中国文化。

当小孩溺水,贫者患重症,总会有人冒险入水相救,慷慨解囊相助。

关爱小动物,关注小虫,这些都是恻隐之心的体现。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但是,当今的社会,这种文明已经慢慢淡去,我们应意识到这是一种危机,“扶不扶”已成为了当今的热点话题,一个以儒家文化而闻名的大国,这种现象是不应存在的。

同时,这也在人们的心中敲响了警钟。

羞恶之心羞恶之心,是要有羞耻心,孟子定义为义。

“义”是一个人处事、做事的标准,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耻辱就是是一种内向愤怒”。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羞耻之心,人皆有之’,人不害羞,事情就不好办了。

”羞耻之心,是一种具有内在约束力的道德意识,有了羞耻之心就会对不到的不正确的事产生一种抗拒感,约束着自己,拒绝去做那些不好的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情。

当我们做错事情的时候,自身的羞耻心会令我们感到更加愧疚,自责,使我们更好的改正错误,以后不会再犯。

羞恶之心会激励人向上,让自己变得更好。

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当今社会,“中国式过马路”“碰瓷”中国旅客的各种不文明现象,听的我们面红耳赤,为我国的美好形象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讲解学习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讲解学习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作者:时瞾改编/凤梨花在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有利于善性的扩展,良知的培养,正气的周流,道德的提升的思想,都应该得到尊崇和发扬。

孟子的“四心”“四端”,就是这样的思想。

所谓四心四端,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

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潜在的自性;但他同时认可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四心只是这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是苗头,还比较弱。

不用心加以培养扩充,则很容易夭折。

四心既然是自性,那么恻隐之心,也应该是人皆有之。

当小孩落水,贫者患重症,都会有人冒险入水救命,慷慨解囊相助;看到饱受战争伤害的人民会同情,看到无力生活的乞讨者会施舍,爱护动物,关注小虫,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是无形中做了错事,有羞恶负罪感。

古代著名的例子有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等等。

今天做错了事,有良知的人仍有羞恶负罪感,良知泯灭的人,则无动于衷,甚或以耻为荣。

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古有“让则相容,争则相斗”的理念,更有尧舜让贤,孔融让梨的名例。

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相谦相让的事例的确不少;今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这些小事则能体现辞让;一但涉及到根本利益则当仁不让,体现的是相争。

比如兄弟争房产,姐妹争家产等等,都会斤斤计较,寸步不让。

直至闹上法庭,引出个“义断亲疏只为钱”的结果,方才罢休。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判断是非,显示的是一个人智力的高下,道德素养的厚薄,知识的深浅等综合因素。

有的人综合能力差,常常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要么人云亦云,要么视非而是,视是而非。

孟子四端之心

孟子四端之心

【笔记】孟子四端之心开头-先秦时期,出自《孟子》一书,四书之一-孟轲自著-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四端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分别是仁、义、礼、智-属于心理状态的道理-且“人皆有之”,道德是普遍的-亲,仁也,敬,义也。

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

-仁、义、礼、智虽都是四端;但“仁”具有更根本的地位。

-目的:当时政治 - 统治者 - 仁政我固有之-仁、义、礼、智之道,是先验的-而好人与坏人之分在于“放心”之故-心“走失”了,而放走了“仁义礼智”诸种德性“四心”只是“萌芽”-人必须扩充、培育它才能产生道德行为-这“心”乃是《孟子》最高的道德范畴-孟子的道德心与天有联系,道德来自天-所以:存心→养性→事天→知心→知性→知天“求其放心”的修养方法一、寡欲-少有欲以有心-存心即可尽性,尽性即可知天-存心在于尽心、知性达到自觉的基础上,把良心、善端保存起来-〈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是“仁义礼智”四端之心所具有的德性─寡欲二、居仁由义-就是立足于满足“仁”与“义”,是成德立人的内在条件-孟子眼里,人无贵贱之分,只有是否“居仁由义”、遵道循礼之别,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处-是大丈夫必须具备的品德“居仁由义”,遵“道”循“礼”三、知言养气-培育道德意识和锻炼道德意识的方法-知言─善于对他人的观念和言论进行分析,能够判断错误的自觉行为- 养气─即“养浩然之气”-是种精神境界或心理状态-像勇气或气概之“气”、气节、正气-可化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气是道德心得生命力-“浩然之气”必立于“明道”,赖以“集义”-“明道”是体悟义理,提高理性认识-经由这些道德修养,四端之心才得以扩充出来。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作者:时瞾改编/凤梨花在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有利于善性的扩展,良知的培养,正气的周流,道德的提升的思想,都应该得到尊崇和发扬。

孟子的“四心”“四端”,就是这样的思想。

所谓四心四端,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

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潜在的自性;但他同时认可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四心只是这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是苗头,还比较弱。

不用心加以培养扩充,则很容易夭折。

四心既然是自性,那么恻隐之心,也应该是人皆有之。

当小孩落水,贫者患重症,都会有人冒险入水救命,慷慨解囊相助;看到饱受战争伤害的人民会同情,看到无力生活的乞讨者会施舍,爱护动物,关注小虫,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是无形中做了错事,有羞恶负罪感。

古代著名的例子有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等等。

今天做错了事,有良知的人仍有羞恶负罪感,良知泯灭的人,则无动于衷,甚或以耻为荣。

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古有“让则相容,争则相斗”的理念,更有尧舜让贤,孔融让梨的名例。

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相谦相让的事例的确不少;今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这些小事则能体现辞让;一但涉及到根本利益则当仁不让,体现的是相争。

比如兄弟争房产,姐妹争家产等等,都会斤斤计较,寸步不让。

直至闹上法庭,引出个“义断亲疏只为钱”的结果,方才罢休。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判断是非,显示的是一个人智力的高下,道德素养的厚薄,知识的深浅等综合因素。

有的人综合能力差,常常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要么人云亦云,要么视非而是,视是而非。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心说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心说
三害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雨果
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 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有 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 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 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 辞让之心 羞恶之心 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 是 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 非 是非之心 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 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 之 恻隐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 辞 题。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恻隐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谢谢观赏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孟 子邹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 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 人物。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 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 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 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 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 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 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刚端于我者,知皆 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 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恻隐 之心 恻隐之心
之心
让 之 心
辞 让 之 心
恻隐之心
谢谢观赏

孟子四端之心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孟子四端之心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孟子四端之心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孟子四端之心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浅谈孟子四心四端说》孟子在儒学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仁”的精神被孟子所继承,并发展为”仁义”学说,概括起来即为仁、义、礼、智“四心”或“四德。

孟子认为人生只要四心不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四端”。

四心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四端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对别人的同情,孟子定义为仁。

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

孟子以仁为本,推行仁政和王道,与当时君王的虐政和霸道针锋相对。

在古代,若君王有恻隐之心,从而实现仁政可安抚人民。

在如今,我们的恻隐之心更加重要,它传承着孟子的思想,体现着深受儒家思想感染的中国文化。

当小孩溺水,贫者患重症,总会有人冒险入水相救,慷慨解囊相助。

关爱小动物,关注小虫,这些都是恻隐之心的体现。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但是,当今的社会,这种文明已经慢慢淡去,我们应意识到这是一种危机,“扶不扶”已成为了当今的热点话题,一个以儒家文化而闻名的大国,这种现象是不应存在的。

同时,这也在人们的心中敲响了警钟。

羞恶之心羞恶之心,是要有羞耻心,孟子定义为义。

“义”是一个人处事、做事的标准,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耻辱就是是一种内向愤怒”。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羞耻之心,人皆有之’,人不害羞,事情就不好办了。

”羞耻之心,是一种具有内在约束力的道德意识,有了羞耻之心就会对不到的不正确的事产生一种抗拒感,约束着自己,拒绝去做那些不好的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情。

当我们做错事情的时候,自身的羞耻心会令我们感到更加愧疚,自责,使我们更好的改正错误,以后不会再犯。

羞恶之心会激励人向上,让自己变得更好。

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当今社会,“中国式过马路”“碰瓷”中国旅客的各种不文明现象,听的我们面红耳赤,为我国的美好形象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孟子“四心”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孟子“四心”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孟子“四心”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四心”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心”说有关,是围绕“四心”说展开的。

可以说,“四心”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四心”说形成的背景及时间这样重要的问题却很少涉及,与孟子研究文献汗牛充栋的现象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有鉴于此,本节将首先对此问题作一讨论。

(一)孟子、告子辩论时间、地点的推测 孟子的“四心”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与仁义礼智存在密切联系,仁义礼智即来自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孟子》一书中共有两章谈到“四心”:一是在《公孙丑上》,为一般性的论述,没有涉及到“四心”说形成的背景和原因;二是在《告子上》,其文说: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叟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 从这次谈话看,孟子提出“四心”说同当时人性善恶的争论、尤其是同告子的辩论密切相关。

孟子主张性善论,故提出“四心”说予以论证,同时对告子等人的观点进行批驳。

那么,孟子与告子辩论是在什么时间?这无疑是我们讨论“四心”说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现在学者多认为这次辩论是在孟子首次到齐国时,时间大概是在齐威王二十七年(前330年)左右,如张秉楠说:“这场人性问题的争论当发生在齐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