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三地理微专题 土壤
微专题 土壤 答案版

土壤土壤定义和主要构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土壤中有固体、液体、气体,其中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
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
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和矿物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一般耕地耕层中有机质含量只占土壤干重的0.5%~2.5%,耕层以下更少,但它的作用却很大,群众常把含有机质较多的土壤称为“油土”。
土壤有机质按其分解程度分为新鲜有机质、半分解有机质和腐殖质。
腐殖质是指新鲜有机质经过酶的转化所形成的灰黑土色胶体物质,通过阳光杀灭了致病的有害菌病毒寄生虫后,保留其营养物质的土壤,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以上。
腐殖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作物养分的主要来源;(二)增强土壤的吸水、保肥能力;腐殖质是一种有机胶体,吸水保肥能力很强;(三)改良土壤物理(空隙、温度、水分等)性质;(四)促进土壤植物的生长。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施用的有机肥料和残留的根茬。
许多社队采用柴草垫圈、秸秆还田、割青沤肥、草田轮作、粮肥间套、扩种绿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越种越肥,产量越来越高,应当因地制宜加以推广。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很多,只有抑制有害菌,利用这些菌产生的植物需要的一些养料。
如进行有效的阳光照射后,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被有效的杀灭,腐体可作养料。
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很大,1克土壤中就有几亿到几百亿个。
1亩地耕层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几百斤到上千斤。
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的利用率也越高。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如下;(一)分解有机质;(二)分解矿物质;(三)固定氮素。
氮气在空气的组成中占4/5,数量很大,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
新高考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

新高考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土壤是地球表面覆盖的一层具有肥力的松散物质,它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新高考地理中,土壤知识点的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的定义与组成: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体组成的复杂体系。
它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生物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其形成过程、成分、结构和肥力等因素进行分类。
常见的土壤分类有红壤、黄壤、棕壤、黑土、水稻土等。
3.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自然过程,涉及到岩石的风化、有机物质的积累、微生物的活动以及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4. 土壤的结构与特性:土壤的结构包括颗粒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这些因素影响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通气性和根系发展。
土壤的肥力则与其矿物质含量、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动有关。
5. 土壤的肥力与改良:土壤肥力是指土壤提供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能力。
通过施肥、轮作、深翻等农业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同时,防止土壤侵蚀、盐碱化和污染也是保持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6. 土壤与环境的关系: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水循环、碳循环等环境过程紧密相关。
土壤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7. 土壤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在农业生产和土地开发中,需要合理利用土壤资源,避免过度耕作和滥用化肥农药,以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 土壤的地理分布:不同地区的土壤分布受到气候、地形、母岩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结束语:通过对新高考地理中土壤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土壤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土壤的特性、分类、形成过程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对于我们保护土壤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三地理专题土壤(共85张PPT)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
不利于作物生长。
(2016全国卷1)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 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 量。图2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 成10~11题。
砂土
壤土
粘土
粒级成分
通气、透水性
蓄水、保肥性 能 对农业生产的 影响
砂砾占优势 强
沙粒、粉粒、黏 粒的比例适中
好
弱
强
易耕作
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粒占优势 差 强
不易耕作
(2018广东佛山模拟)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 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壞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 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6.与该地改良后的土壤结构相符合的( ) A.表层为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 下层为黏土 B.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有机肥, 下层为沙土 C.表层为有机肥,中间层为黏土, 下层为沙土 D.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沙土, 下层为有机肥
自然土壤剖面主要土层及其特点
枯枝落叶层 有机层:以分解
部分分解的 和半分解的有机
相同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不同点: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 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 降幅较小
(2)推测伊犁河谷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变化的总体特点并解释 其自然原因。
土壤有机碳大致随海拔升高而波状增加。原因:随着海 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 缓使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
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素养微专题六土壤与人类活动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素养微专题(六) 土壤与人类活动[2022·辽宁五校期末联考]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了一层犁底层。
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坏犁底层结构。
东北平原的黑土表层疏松,底层黏重,腐殖质层较厚,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
据此完成1~2题。
1.东北某地农民采用免耕方式,将秸秆碾碎还田,覆盖地表,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有利于土壤( )①增加土壤水分②提高土壤透气性③增加土壤有机质④增加土壤矿物质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③④2.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不进行深耕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强劲,风沙易侵蚀表土B.人力耕作,不易产生犁底层C.劳动力短缺,深耕成本过高D.降水较少,难以形成犁底层[2022·福建莆田期末]为了探究土壤颗粒与透水性的关系,森特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4个漏斗中分别装入等量的甲、乙、丙、丁土壤样品(下表),再倒入等量的纯净水;静置3分钟后,观察滴入锥形瓶中的水量。
实验装置与结果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A.砂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B.粉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C.黏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D.土壤透水性的高低与颗粒关系不大4.乙土壤样品取自天然草坪。
该草坪在一般的降水条件下不会积水,后被开发用作足球场。
若干年后,即使降水量不大,这里也会产生积水。
以下对这一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A.草坪日常维护,雨水不易下渗B.地下水位升高,积水难以下渗C.频繁踩踏导致土壤紧实,下渗减少D.草坪生长茂盛,将雨水蓄积在地表[2022·北京西城期末]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
我国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壤经熟化都可成为水稻土。
高考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土壤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在高考中,土壤知识点经常成为考生备考的难点。
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和复习,下面将土壤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高考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一、土壤的形成土壤是地壳最上部的带状表层,由可风化的岩石和有机物质组成。
土壤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岩性、植被和微生物等。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土壤形成,而寒冷干燥的气候则对土壤形成不利。
岩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类型,不同的岩性有不同的风化速度和成土能力。
二、土壤的成分土壤的成分主要包括矿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
矿质是土壤的无机基质,它来源于母岩的物质组成,其中主要包括石英、石灰石、黏土等。
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残体和排泄物,在土壤中起到了保水、保肥和改良土壤结构等作用。
水分和空气是土壤中重要的介质,它们影响着土壤中的生物活动和物质交换。
微生物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土壤的有机物质分解和养分循环过程。
三、土壤的类型土壤的类型很多,根据地貌、气候、植被等因素,可以分为砂质土壤、黏土质土壤、壤土质土壤和腐殖质土壤等。
砂质土壤颗粒较大,通透性较好,但保水能力较差;黏土质土壤颗粒较小,保水性较好,但通透性较差;壤土质土壤则是介于砂土和黏土之间的一种类型。
腐殖质土壤是由大量的腐殖质组成,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保肥性能。
四、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有质地、结构、容重、保水性等。
质地指的是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组成,结构则是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容重则是单位体积土壤的重量,保水性则是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
化学性质包括酸碱性、养分含量等,酸碱性影响土壤的生物活动和植物的生长,养分含量则是土壤的肥力指标。
生物性质则主要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五、土壤的利用与保护土壤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资源,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 土壤、生物与地理环境(课件)(全国通用)

5、土壤根据形态,可分为砂土、黏土、壤土。读表,比较它们的差异
类型 砂土 壤土
黏土
主要组成 砂粒
砂、 粉、黏粒 黏粒
空隙 多、大
兼有 少、小
水
肥
透水性强、 保水性差
易流失
透水、 保水
保肥
透水性差、 保肥 保水性强
气
通气 通气 通气差
热
土温较高 适中
土温较低
壤土:兼有砂土、黏土的特点,保水、保肥、透气性好,是农作物种植 的理想土壤。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 的肥沃土壤。图13示意某优质黑士区。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区域农作物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60年代起,该区域采取了滴灌等一系列 措施,黑土侵蚀明显减少。
(1)说明该地区气候条件对黑土形 成的影响。(4分)
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
我国某地推广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蔬菜大棚农业。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 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图4示意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 酸碱度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A.土壤酸化
B.土壤沙化
C.土壤盐碱化 D.土壤有机质减少
2.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生物多样性分析思路 水热条件好,具有多样性
【答题语言】1、山地纬地度形低、,气热候量多充样足,水降平水差多异,水热条件好; 23另区、 、:域地人水环形类平境复 活方的杂 动向多, 影植样相 响被性对 小丰高,富度影区,大响域可,时空能气间间是候短大经(,、、垂干海纬直扰陆度) 少兼跨垂差 ,备度直异 生,大差显 态位。异著 保置气, 护过候生 较渡湿存 好,热环 等地,境 。形物多复种样杂丰;多富样;等地 形多样(多山地、丘陵食等物)、;饵料 天敌、人类干扰、生物入侵等
高考地理微专题复习:土壤(共23张PPT)

壤土:壤土中所含的砂砾、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 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 地。
黏土: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 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与耕作。
土壤质地
粒径大小 小
黏粒
土壤矿物质颗粒 粉粒 砂土
土壤的形成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 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
土壤形成初期
岩石开始崩解
有机物 成土母质
土层开始形成
完整的土壤层
高考地理微专题复习:土壤(共23张PP T)
基岩
母质层 基岩
腐殖质层
母质层 基岩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材料二 云南石林县石漠化严重,这里的石漠化土地属于成土母质(岩石被风化后形 成的疏松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原始物质),从没有长过庄稼。这样的石漠土质, 却成为最适宜人参果生长的“沃土肥田”,出产的人参果品质好,并且经过三到五 年的连续种植后,能够适合其他农作物的种植。 (1)分析人参果种植对改造当地石漠化土地的作用。 作用:发达的根系,固定成土母质,减缓水土流失;根系分泌酸性物质,可加速石 头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增加土地中的微生物量,也能增加土壤有机质。
大
石砾
肥沃土壤:上层多为粉砂壤质地,下层多为粘壤质地 上层疏松,孔隙度大,便于通气、透水、增温; 下层粘实,孔隙度小,能起托水、保肥、稳温作用。
土壤质地 颗粒比例 通气、透水性能 保水性能 有机质 保肥性能 耕作难度
砂土 砂粒占优势 壤土 比例适中
强 良好
高考地理考前微专题探究55土壤(共38张PPT)

典例探究:
(1)简述沙地表面的条件,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 能力。解题关键在于掌握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分析材料可知,地位于青藏 高原海拔较高,太阳辐射强,沙面蒸发强烈,故形成沙地表面干沙层。
答案提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太阳辐射强;沙面蒸发强烈。
典例探究:
(2)指出干沙层对沙地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详解】本题考查干沙层对沙地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 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分析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根据材料可知,由于 干沙层的存在,降雨后,下渗水分不会在短时间内蒸发掉。故干沙层能有效抑 制深层土壤水分的燕发,使水分在沙土中保持更长的时间。
答案提示:沙丘顶因受风力侵蚀作用较大,土壤表层堆积物紧实度 大,影响雨水下渗,堆积物水分下降层较厚;背风坡由于风力堆积作 用,沙质松软,降雨容易下渗。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盐渍化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环境问题,下 图示意我匡某地区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
(l)指出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 (2)简述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 (3)试提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典例探究:
【详解】
1.a的有机质含量最低,是我国南方贫瘠的红壤;b的有机质含量最高, 是我国北方的黑土;c的水分含量最大,是水稻土。故选D。 2.红壤改良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掺入砂子、石灰中和等措施;黑土主要 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水稻土是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形成的;水稻土的透 气性最差。故选A。
答案提示:1.D 2.A
答案提示: 3.B 4.C
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中,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影响而此消 彼长。右图中虚线①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约为4%和46%。读图,回答下列问 题 5.适宜多数作物生长的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 比例变幅应在( ) A.①—②之间 B.①—④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6.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 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土壤 高中地理知识点

土壤:高中地理知识点1. 引言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覆盖物,对于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土壤的形成、组成和功能等知识点。
本文将逐步介绍土壤的重要性、形成过程以及其组成与功能。
2. 土壤的重要性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对植物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土壤为植物提供了营养和水分。
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物质,如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可以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
此外,土壤对水分具有较好的保持能力,可以储存和调节水分的供应,给予植物足够的水分支持。
其次,土壤是生物的栖息地。
土壤中有丰富的微生物、昆虫和其他生物,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物环境。
这些生物在土壤中进行分解有机物质、提供养分和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土壤的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最后,土壤还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
土壤中的有机质贮存了大量的碳,可以缓解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土壤对温度和湿度的调节作用,可以影响当地的气候条件。
3. 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主要受到气候、母质、地形、生物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下面逐一介绍这些因素的作用:•气候:气候是土壤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气温、降水和风等气候要素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速度和特征。
例如,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土壤颗粒的形成。
•母质:母质是土壤形成的原材料,通常是岩石和岩屑的混合物。
母质的不同类型和成分将决定土壤的质地和肥力。
例如,石质母质形成的土壤通常贫瘠而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地形:地形对土壤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坡度、坡向和水流路径等地形因素会影响土壤的排水情况和侵蚀程度。
例如,陡坡地形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生物: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对土壤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的根系可以加速岩石的风化分解和有机质的积累。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和提供养分,促进土壤的形成。
•时间:土壤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
高三地理土壤重点知识点

高三地理土壤重点知识点地理学中,土壤是指地表被植被覆盖的薄层物质,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高三地理学中的土壤重点知识点,包括土壤的定义、形成因素、组成成分以及土壤类型等。
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表被植被覆盖的薄层物质,由固体颗粒、液态和气态组分以及有机质组成。
它是地球陆地上生物活动和岩石风化作用交互作用的产物,常常被用作农业,林业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基础。
二、土壤的形成因素土壤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岩石的性质、气候、植被、地形和时间等。
其中,岩石的性质对土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岩石风化后,形成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气候因素对土壤的形成也至关重要,气候可以影响土壤的水分、温度和生物活动等。
植被通过提供有机物质和根系活动帮助土壤的形成。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包括水分的流动和积聚、风化物质的输送等。
而时间因素则是土壤形成的长期过程,土壤的形成需要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
三、土壤的组成成分土壤由固体颗粒、液态和气态组分以及有机质组成。
其中,固体颗粒包括矿物颗粒和有机质颗粒。
矿物颗粒是土壤中的无机成分,主要由岩石经过风化和淋滤等作用形成。
有机质颗粒是土壤中的有机成分,主要由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排泄物和分泌物等有机物质组成。
液态和气态组分包括土壤中的水和气体。
水分对土壤很重要,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也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微生物的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气体主要是空气中的氧气、氮气以及微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成分。
四、土壤的类型土壤的类型根据其成分、性质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常见的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黑土、棕壤、草土等。
红壤是指富含氧化铁的土壤,常见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黄壤是指富含氧化铁和氧化铝的土壤,广泛分布在我国的亚热带和季风气候区域。
黑土是指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
高考地理土壤知识点(超详细)

高考地理土壤知识点(超详细)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土壤会遭受退化,导致肥力下降,土地质量下降。
主要原因包括过度耕作、过度施肥、过度使用农药、土地沙化等。
这些因素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肥力减弱,土壤结构变差,甚至出现土地荒漠化的情况。
为了避免土壤退化,需要采取合理的耕作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地生态环境。
绿肥种植等方法可以改善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问题。
同时,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减少化肥使用,以及改善农耕措施,如减少翻耕和浇水,也可以有效地预防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
对于土壤污染问题,应该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控制和消除各种污染源,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以及采取必要的挖去受污染的土层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治理土壤污染问题。
对于土壤酸化和盐碱化问题,应该采取合理的灌溉措施,减少化肥使用,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量,以及采取土壤改良措施,如客土置换、覆盖和绿肥种植等,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土壤酸化和盐碱化问题。
综上所述,土壤问题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够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机层覆盖是一种有效的土壤改良方法,可以抑制盐分积累,平衡地温,保持水分,增加肥力,改善通气状况,控制杂草生长,并促进微生物活动。
此外,针对性施肥和间作绿肥也是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性状的有效方法。
红壤是一种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分布广泛。
由于该地区降水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颜色呈红色,一般酸性较强,土性较粘。
红壤地区适宜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但红壤的酸性强、土质粘重是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过多施有机肥,适量施用石灰和补充磷肥,防止土壤冲刷等措施提高红壤肥力。
黑土是东北地区的一种土壤类型,形成原因包括夏季雨热同期、植被覆盖率高、纬度较高、气温低、土壤水分多、地形平坦等。
黑土适宜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但由于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及其它有机质不易分解,黑土的肥力较低。
高三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三地理土壤知识点【高三地理土壤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生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地理学科中,土壤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以下是一些高三地理课程中的土壤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风化、溶解、侵蚀等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而形成的。
土壤形成受到气候、地形、植被、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黑土等。
土壤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物质的增添、淋溶作用、铁锈化、胡氏作用等几个阶段。
二、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等。
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颗粒大小的成分比例,常见的有沙壤、粘壤、壤土等。
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砂粒状、团粒状、块状等。
孔隙度是指土壤中的空隙比例,对于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影响。
三、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pH值、养分含量等。
pH值是衡量土壤酸碱程度的指标,不同植物对于土壤pH值的要求有所差异。
养分含量是指土壤中对于植物生长发育有营养作用的物质,包括氮、磷、钾等多种元素。
四、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含着丰富的生物群落。
土壤中的生物有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以及蚯蚓、昆虫等大型生物。
这些生物在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养分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土壤的保护与治理土壤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此保护土壤对于维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保护与治理方法包括合理耕作、植被恢复、化肥农药的科学使用等。
此外,科学合理的土壤利用与土地规划也是土壤保护的重要措施。
总结:地理学科中的土壤知识点涉及土壤的形成、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以及保护与治理等方面。
对于理解地球表层的运动、生态平衡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增加对土壤这一自然资源的认识,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高考地理土壤知识点(超详细)

高考地理——土壤知识点(超详细)●土壤与土地的区别土地包含的内容广泛,它不仅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等类型,还包括沙漠、石山、荒地等目前难以利用的土地。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领土有多大,土地面积就有多大。
而土壤的范围比土地要小,它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可见,土壤包含在土地中。
●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能够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处于四大圈层相互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第二,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第三,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并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肥力。
●土壤成分●土壤剖面●土壤的形成过程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这其中包括三个过程或三个阶段:(1)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
(2)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3)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形成腐殖质。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土壤肥力的形成分布在地壳中的岩石风化后,矿物质分解释放的元素一部分分解被淋失到地壳深处,另一部分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到体内。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一些枯枝落叶落到地表,合成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形成土壤肥力,供植物重新吸收、利用,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循环。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包含两个过程: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有利影响——合理耕作经营、重视培育保护,用养结合,可促使土壤不断改良,肥力不断提高。
不利影响——会引起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土壤性质特征质地(砂、黏、壤)、结构(团粒结构土壤性状好)、透气性、透水性、肥力(有机质、矿物质)、酸碱性、保温性●优良土壤特征①土层深厚,养分充足但不过量(河谷、平原土壤多肥沃深厚疏松)②有良好的结构和空隙空间,能迅速排水,但同时能保留足够水分供植物生长。
高三地理土壤最全知识点

高三地理土壤最全知识点高三地理:土壤最全知识点导言:地理学中土壤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承载着植物生长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壤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形成了庞大的知识体系。
本文将以高三地理学科的角度,全面总结土壤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
一、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经历了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等几个阶段。
首先是物理风化,它指的是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破碎和颗粒分离的过程,如冻融破碎、风化侵蚀等。
其次是化学风化,即岩石中矿物颗粒与水、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并分解的过程,如水解、氧化等。
最后是生物作用,生物的活动对土壤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植物的根系侵蚀、微生物的分解等。
二、土壤的组成成分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
固相主要是由矿物颗粒、有机质和微生物组成。
矿物颗粒是土壤中的基础物质,主要有沙粒、粉粒和粘粒三种类型,它们的粒径不同对土壤的物理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机质是植物和动物的残体经过生物分解转化而成,具有保水、保肥、保肥力的作用。
微生物是土壤中的生物元素,它们参与了有机质分解、养分转化等关键过程。
液相主要是土壤中的含水量和溶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质。
气相则是指土壤中的空隙气,主要是由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等组成。
三、土壤的类型与分类根据土壤的成分和性质,可以将土壤分为砂质土壤、粉质土壤和粘质土壤三种类型。
砂质土壤的颗粒较大,容重低,透水性好,但保水性差。
粉质土壤的颗粒较小,容重适中,具有较好的透水保肥性能。
粘质土壤的颗粒最细,容重最大,保水性最强,但透水性差。
此外,还可以根据土壤发育的程度和特点,对其进行分类,如红壤、黄壤、黑土等。
四、土壤的功能与利用土壤是植物生长的生命之源,也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
它具有供给营养、储存水分、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农业利用土壤进行农作物种植,可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林业用土壤进行造林,可以保持水源、防风固沙;建筑工程中用土壤填筑填土,可以提供基础支撑等。
专题20 土壤的考察热点及答题技巧解读(解析版)-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

专题20 土壤考察的热点及答题技巧解读土壤是新教材体系的内容,但土壤的考察由来已久,常见的方向是将其作为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之一。
在近些年的考察中,土壤成因、剖面特征,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变化,土壤质地及与土壤与农业的关系等考频较高。
一、土壤中的物质成因(一)土壤成分及作用:土壤的成分比较复杂,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水分和空气组成。
矿物质直接或间接来自岩石风化物,是土壤的“骨骼”。
有机质包括动物和植物的残体,以及其经过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腐殖质。
有机质比重远低于矿物质,但对土壤肥力影响很大,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
水分和空气贮存在土壤固体颗粒之间的孔隙中,两者的比例并不固定,常会随着外界气温、湿度、降水等条件的变化而此消彼长。
土壤孔隙也是细菌、真菌等土壤微生物和蚯蚓、线虫类等土壤动物的生存空间。
土壤中的微生物虽小,肉眼无法看到,但其数量十分惊人,而且作用很大,如分解有机质释放出营养元素,供植物利用。
(2)物质的成因1.成土母质2.气候3.地形4.生物1.(2022·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
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
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
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2)。
(1)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差异: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
原因: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树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
【解析】(1)首先在等高线图中读出哪里是山谷、哪里是山脊,然后观测山脊和山谷中点位的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密度,会发现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
2020年高考复习地理“土壤”专 题复习解读

土壤的分布—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土壤的分布—土壤的垂直分布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随山体海拔的增高,热量递减,降水在 一定高度(最大降水高度)内递增而在超出该高程后递减,并引 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出现 有规律更替,呈垂直分带的特性。
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我国南方地区红壤的改造
基础知识—地形与与土壤
★山谷:河流发育,下渗多,土层厚,有机质较丰富,土壤肥沃。 ★山脊:坡度较大,成土母质迁移快,土层薄。
★迎风坡:降水多,下渗,土层厚,土质粘重,含水量大,北 方肥沃,南方贫瘠。
★高山:冻土广布,地下水位高,生长期短,光照强,气温低, 形成冰沼土。
★山前冲积扇:矿物养分含量高,土层厚,沉积物不规则,水 气组合较好,土壤肥沃。
松表层。
土壤即土地 ?
土地是指陆地表层一定范围 内全部自然要素(气候、地貌、岩 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相互作 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立
地上层
体 地表层 空
地下层 间
基础知识—土壤的组成及肥力
矿物养分
肥
以氮素为主的养分
基础知识—土壤的组成及肥力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 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其中有机质 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必考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
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选考三 环境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基础知识—土壤的概念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9讲 植被和土壤

第六章 自然环境及其特征 第19讲 植被和土壤新课标·内容要求 新课程·素养要求新教材·对应节次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必修1]5.1山东二模卷第4~5、6~7题;北京卷第20(2)题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必修1]5.2北京卷第20(3)题一、植被 1.植被与环境(1)植被分类⎩⎪⎨⎪⎧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2)植被与环境的关系①植物可以改造其生长环境条件:裸地→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更多种类植物生长→形成稳定的植被。
②天然植被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2.森林、草原与荒漠(1)森林[思考]说出针叶树和阔叶树叶片形态和表面特征的主要区别。
提示针叶树的叶形为针状,针叶表面附有很厚的角质层;阔叶树叶形扁平宽阔,有各种形状,多纸质或革质叶片。
(2)草原与荒漠干旱地区些非旱生的短命植物二、土壤1.观察土壤(1)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分类(按土壤质地)类型砂土壤土黏土粒径大小大中小通气透水性强良差保肥性能弱良好土壤质地松散适中黏重是否易耕作易最易不易(3)剖面构造①森林土壤剖面②耕作土壤剖面[连线]请将下面的黏土、砂土和壤土,分别与相应的砂粒、黏粒含量及其手感用线连接。
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因素作用成土母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质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生物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气候壤的分布规律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人类活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动[易误辨析]有人认为,热带地区的土壤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有机质含量也要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睛】
成土母质不是土壤,但为土壤的发育提供矿物质。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般较细;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般较粗;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从化学组成方面看,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一般铁、锰、镁、钙含量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而硅、钠、钾含量则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石灰岩母质上的土壤,钙的含量最高。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更加数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28--29.55克/千克,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克/千克)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克,/千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C.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9.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下图示意华北某区域裸地和秸秆覆盖情况下土壤的冻结过程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森林表层有机质是有枯枝落叶形成,并非根系,D错.
故选:C.
7.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不是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故A错误
B、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故B错误;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故C正确;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中,硅的含量显著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故D错误;
10.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冻结厚度较薄的原因主要是秸秆( )
A.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B.使云层释放的大气逆辐射增加
C.使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
D.使土壤与大气的热量交换减弱
11.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融化时间较迟的原因主要是土壤( )
A.冻结时间较迟B.获得光照较少
C.水分蒸发较弱D.上空气温较低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容量既与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量有关。当土壤水位较低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明显,因此也导致了土壤有机物的损失。
C.日温差减小D.日均温减小
4.影响地下lcm土壤热通量日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太阳辐射B.海陆位置
C.地势高低D.植被覆盖
5.土壤温度日较差即一天中土壤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土温日较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面热收支状况(如土壤热通量大小)和土壤热特性,下列关于土壤温度日较差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A.浅色土壤大于深色土壤B.干土大于湿土
10.D
11.B
【解析】
10.铺在地表的秸杆会阻挡地面热量向大气的传递,因而会造成大气逆辐射的减弱,故A、B选项错误;同理也会遮挡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使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选项错误;受秸杆覆盖的影响,土壤与大气的热量交换受阻,所以由表中可发现秸杆覆盖地的冻结时间要晚,说明土壤散热降温慢于裸地,故D选项符合题意。
2.读图可知,连作使大棚内表层土壤呈酸性,而深层土壤PH值变化不大,故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措施中和土壤酸碱度,以致减缓大棚内土壤酸化及退化速度,故选B。
3.C
4.A
5.B
【解析】
3.根据图例,地表至地下40cm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的热通量数值变化幅度不断减小,说明日温差减小,C对。正值表明土壤获得热量,负值表明土壤丧失热量,根据横轴时间,白天吸热量增加,夜晚散热量增加,A、B错。地下40cm处热通量一直大于0,不能表示日均温减小,D错。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8.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1)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黑河中游湿地的原因。
(2)根据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分析湿地退化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原理和趋势。
参考答案
1.C
2.B
【解析】
1.读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0-20cm土壤的PH值减小到小于7 ,使土壤呈酸性,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故选C。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7.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C.阳坡小于阴坡D.平地小于凸地
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 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
6.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4.结合时间分析,在白天,地下1cm处土壤热通量是正值,夜晚是负值,且变化幅度大,说明影响地下lcm土壤热通量日变化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A对。海陆位置、地势高低 、植被覆盖没有昼夜差异,B、C、D错。
5.土壤温度日较差即一天中土壤的最高(如土壤热通量大小)和土壤热特性。浅色土壤热通量小,土温日较差大小浅色土壤小于深色土壤,A错。干土热的快,土温日较差大于湿土,B对。阳坡热量收入多,大于阴坡,C对。平地热通量较大,大于凸地,D错。
11.土壤融化时间与土壤温度高低有关与冻结时间无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题意,秸秆覆盖地土壤融化时间较迟说明土壤得到的热量较裸地少,而土壤热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此可知地表的秸杆阻挡了照向地面的太阳辐射,导致土温回升较慢,故B选项符合题意。土壤水分蒸发情况受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是土壤融化较迟的原因,故C选项错误;土壤上空气温的高低受土壤温度高低的影响,不是土壤温度低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B选项。
土壤
我国北方某蔬菜大棚,为追求高效益,长期连作,过量施用氮肥,造成大棚内的土壤逐年退化。下图示意该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连作 8 年时, 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
A.土壤有机质减少B.土壤盐碱化C.土壤酸化D.土壤沙化
2.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 可采取的措施是( )
6.C
7.C
【解析】
6.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故C对;
由生物残体形成的腐殖质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并非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A错;
耕作土壤是由人类长期的耕作行为促进形成的,虽然绿色植物也是农田体系的一部分,但说它促进了土壤形成不太准确,B错;
12.(1)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①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区,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通过输入更多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②三江平原湿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形成大量积累。
(2)原理:碳汇聚的过程可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则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趋势:湿地退化会导致积累的有机碳被分解并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使气候变暖。
A.增施速效肥料B.及时深耕土壤
C.适量掺沙改造D.采用滴灌技术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土壤与外界的热交换量称之为土壤热通量,正值表明土壤获得热量,负值表明土壤丧失热量。下图示意7月份某地不同深度土壤热通量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地表至地下40cm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的
A.吸热量增加B.散热量增加
8.B
9.C
【解析】
8.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B正确;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少。
9.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不适宜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差;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C正确;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解析】
题目通过湿地有机碳的形成与分解原理,考查湿地资源的生态作用的应用能力和判断能力。(1)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来分析;三江平原纬度高,是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形成大量积累。洞庭湖湿地纬度低,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输入生物残体更多,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多。黑河地处内陆,水热条件不如东部季风区,植物状况较差,有机质循环差。(2)由材料“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可推测出土壤积水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因此非积水季节该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当水位下降到湿地基低以下时,土壤有机碳中易于分解的部分会被微生物分解,释放CO2,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水分的减少,生物量会随之减少,导致生物残体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湿地退化后,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量增加,有机碳含量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湿地退化会导致积累的有机碳被分解并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使气候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