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南京的都市规划

合集下载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 2010)实施回顾与评价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 2010)实施回顾与评价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实施回顾与评价(初稿)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课题组2 0 0 0 年 10月目录第一部分概述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 (1)二、总体规划回顾与评价的主要结论 (2)第二部分回顾与评价一、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4)二、人口与城市化 (8)三、城镇空间布局与发展方向 (9)四、产业空间布局 (14)五、交通设施 (16)六、市政设施 (18)七、城市生态环境 (22)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6)九、城市公共设施 (29)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 (34)第三部分问题分析一、规划不足部分 (36)二、相关影响因素 (39)第四部分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建议一、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的调整建议 (43)二、关于总体规划方法论方面的调整建议 (51)第一部分概述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是1990年编制,1992年编制完成,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之际,正好迎来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三年面貌大变”和新三年的城市建设,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都市圈空间格局已基本拉开,道路交通骨架、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等近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对南京的城市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现行总体规划编制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在当时是难以预料得到的。

从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由适应——不适应——重新适应的动态平衡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根据需要不断的滚动调整、完善、提高,是正常的,也是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的。

根据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一定时间、或者社会经济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时,都要定期或在需要时进行回顾与反思(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称之为检讨),如新加坡在“规划法令1985”中明确规定,“总体规划图每五年必须至少检讨一次”;深圳市也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至少每隔五年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检讨;广州市也正在计划以年报的形式,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定期评估。

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与规划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几个朝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许多变革,从传统的都市形态逐渐转向了更加规范和现代化的城市规划。

本文将就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进行探讨。

元代是元明清时期城市建设与规划的起始点。

元朝帝都大都(今北京)就是当时最为典型的都市,其布局采用了“中轴线对称”的规划原则。

这一原则使城市的南北两部分相互呼应,中轴线上有大量宏伟的建筑,如皇宫、寺庙、钟楼等等。

这种规划理念在后来的明清时期仍然延续,并在明代达到了巅峰。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与规划发展最为充实的时期之一。

明代的都市多采用“方格”式的街区规划。

这种规划使得街道与街道之间呈现出井然有序的格局,且交通流畅。

这种规划形式最早出现在宋代,但在明代得到了更加广泛地运用。

此外,明代城市还着重注重城市的防御体系建设,如城墙和城门的修建,使城市更具安全性。

与明代相比,清代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变革更为显著。

清朝治理下,多个新的都城建立,如北京、扬州、南京、杭州等等。

这些城市的规划更为精细和宏大。

以北京为例,清代的北京城采用了“三坊一照壁”的规划模式,形成了一个紧凑的城市中心和以此为核心的四环六纵七横的街道网。

这种规划不仅仅体现了城市的结构紧凑和交通便捷,同时也凸显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和权力。

清代还在城市的绿化和市政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清朝统治者注重对导游山色的整治以及河岸的堤防加固。

此外,他们还推行了一系列市政设施建设,如水井、排污系统等,以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这些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发展,为后来的现代化城市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但都对中国历史上的城市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规划理念和布局模式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政治风貌,也为后来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历史城市规划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律,并为当代城市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导言:南京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持续扩大,南京都市圈的规划与发展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分析其意义与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1.南京都市圈的概况南京都市圈是指以南京为核心,涵盖苏南、苏中、苏北以及华东地区其他城市的城市群。

根据南京市政府的规划,南京都市圈的范围包括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镇江市和南通市等地。

这个城市群总人口约为5000万,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

南京都市圈还包含了苏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苏中地区的文化中心,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2.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意义(1)促进经济发展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群之一,其发展对于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2)提升城市竞争力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将不仅仅关注南京市本身的发展,更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合作。

通过加强城市之间的连接和合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局面,从而提升整个都市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改善区域协调发展南京都市圈的规划也将致力于改善区域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

通过共同制定规划和政策,可以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挑战与对策(1)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目前,南京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差距。

有些核心城市已经具备先进的交通网络和生活设施,而一些次要城市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短板。

为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次要城市的投资和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推动城市圈内的协调发展。

(2)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南京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第一章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

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第二章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城与国——同义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第三章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特征:▪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赵邯郸▪旧邯郸扩展为廓,改造成为赵都的经济活动中心区。

廓北设置离宫别苑,为利用原采邑城邯郸大夫宫室区改建扩充。

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一、引言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城市在这个古老的土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城市的起源和发展、都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事件,以及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等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二、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 城市起源:城市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瓯越文化和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等时期。

古代中国的城市起初是出于农耕社会与人类聚居地点的需要。

2. 都市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城市日益壮大。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都市化浪潮,如古代商都商丘、周都镐京等城市的兴起。

这些城市成为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中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交流。

三、关键事件中的城市影响1. 周朝的都城洛邑:洛邑是周朝的都城,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后世都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邑的建设不仅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也给后来的都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借鉴。

2. 南京的历史地位:南京作为古代中国的重要都市,曾先后被东吴、刘宋、南唐和明朝等多个朝代选为都城。

这些朝代在南京的统治下,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使南京成为了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

四、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1. 文化交流与融合:古代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

这种人口和资源的集聚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城市文化。

2. 文化产物的丰富:古代中国的城市文化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如建筑、艺术品等,也体现在精神层面,如文学、音乐、戏曲等。

这些文化产物成为了古代城市的瑰宝,同时也影响和传承至今。

3. 社会组织与城市文化:城市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为城市文化的繁荣发挥着关键作用。

比如古代的行会组织、书院、寺庙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五、结论古代中国的都市发展与城市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关键事件中的城市影响以及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都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明代南京官房考_罗晓翔

明代南京官房考_罗晓翔

洪武时期, 南京的城市建设处处体现着都城的威严宏壮与仪式感 , 是皇权的集中体现。对 城市人口构成与都市行政, 中外学者已有较多研究①, 但对城市官房制度 于当时的城市规划、 及其变迁问题的研究尚付阙如。明代府县城中的官房多为没官房屋, 而南京官房中占绝大多
②, 。《明史》 : “初, 数的却是官建房屋 载 京师军民居室皆官所给, 比舍无隙地 ” 这在明代城市
中 国 古 代 史 元 明 清 史 研 究 259
2014 年第 6 期第 64 - 75 页 原发期刊 - 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历 史 学 报 二 ○ 一 五 年 第 一 期
一、 明初南京官房的规模与分布
也彻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范围 洪武时期大规模的都城建设不仅确立了南京的政治地位 , 与人口构成。就城市空间而言, 原有的城池为南唐时所建, 周长约二十八里。经过明初近三十 , “紫微临金阙煌煌, 年的营建, 不仅城墙扩展至六十余里①, 且城市内部各功能区设施完备 黄
③ 可见明初官廨制度的 。 , : “公廨以处官吏, 者, 杖八十” 应槚对此律释义曰 所以严出入之防也”
出发点是官民不得杂居。然而要为所有官员提供廨舍并非易事。如苏州府吴江县人陶振, 洪武 , “所有家小坐落乡都, 二十三年( 1390) 四月补充县儒学训导 相去水路六十余里, 因本学无训导公 , , “发瓦屑坝⑤ 工 廨, 难以挈居, 遂于当年七月内佃到近学官房④ 一所” 却因此被锦衣卫提取赴京 : “闻朝廷设官分职, 内而百揆六卿诸执事, 外而十二布政司府州 役” 数月。陶振愤愤不平地写道 县, 卑而至于臬司令典, 莫不有公廨可居。而养育人才, 位微责重如冷官训导者, 独无公廨可居 乎? 且振忝为国家臣子, 头之所戴者, 圣天子之天, 足之所履者, 圣天子之地, 全家所食者, 圣天子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位于江苏省南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为了推动南京都市圈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份综合规划,包括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

首先,南京都市圈可以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来实现高效发展。

可以在南京市内建设中心城区,打造国际化的商业、文化和旅游中心。

在周边地区,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以提升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其次,要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南京都市圈的交通、水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可以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方便南京都市圈各地之间的交通往来;加强水电和能源供应,保障生产生活的需求;提升通讯网和数字化设施,以促进信息交流和创新。

再次,要推动南京都市圈的产业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可以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

此外,还可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水平。

最后,需要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外部地区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可以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可以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和外商投资,推动南京都市圈与国际接轨。

总之,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应该要从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出发,加强内部协同发展,加强与外部地区的合作,推动南京都市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元代的都城规划与城市建设

元代的都城规划与城市建设

元代的都城规划与城市建设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城市建设对中国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的都城规划注重统一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吸收了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元代的都城规划以大都(今北京)为代表,其布局严谨而有序。

大都采用了明、清两代皇城的核心区域——紫禁城的架构和规划理念,具有很高的历史纪念性和艺术价值。

大都宽阔的街道和规划合理的政府机构、商业中心和市场,使城市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

另外,大都还建有许多著名的宫殿和庙宇,如圆明园、天坛等。

这些建筑物的规模宏大,风格独特,成为元代城市建设的重要遗产。

除了大都,元代还有其他几个重要的都城,如南京、临安等。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其都城规划与建设也备受关注。

元代南京的城墙以及诸多城门、城楼的建设,体现了当时的防御和代表性建筑风格。

而临安作为南方的重要都城,其市区规划和建设更为注重自然环境的融合。

临安城内的古建筑均采用木结构,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独特的山水画卷。

元代的城市建设并不仅仅局限于都城,许多地方也进行了规划和建设。

例如,元代在河北的潞州、山西的忻州、陕北的延安等地都进行了城市建设,不仅是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些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具有地方特色,既满足了行政和军事的功能,又注重了居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元代的都城规划和城市建设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的南京、北京的规划和建设都继承了元代的一些特点,如明代南京的玄武湖,和元代临安的自然环境融合的城市构思。

清代的北京则进一步发展了元代大都的规模和格局,如清代北京更为完善的宏伟城池和广袤的宫殿群。

总之,元代的都城规划与城市建设体现了世界主要都市的规模和水平。

其宏伟的都城和独特的建筑风貌,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

元代的都城规划与城市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于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

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

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

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

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

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

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

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

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

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

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

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

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

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

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

明朝的城市发展北京南京与其他重要都市

明朝的城市发展北京南京与其他重要都市

明朝的城市发展北京南京与其他重要都市明朝的城市发展:北京、南京与其他重要都市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期间的城市发展也极为繁荣。

其中,北京和南京作为明朝的两个重要都市,在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地位。

除了北京和南京,其他城市也在不同程度上受益于明朝的繁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北京——明朝的政治中心与文化名城作为明朝首都,北京承载了极其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职能。

在城市规划方面,北京采用了一系列科学的布局设计,形成了以紫禁城为核心的明城墙。

紫禁城作为明朝皇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示了封建王朝的庄严气派,同时也是明朝文化的重要象征。

此外,北京还建立了多个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充分展示了明朝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

除了城市规划,北京在经济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随着明朝的繁荣,北京成为了国内外贸易的重要集散地,有利于国家的经济交流和发展。

同时,作为明朝政治中心,北京也成为了政府机构的集聚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这也使得北京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吸引了大量人才和商业机会。

二、南京——明朝的另一个重要都市南京作为明朝的另一个重要都市,同样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朝初期,南京曾一度成为首都,并在当时取得了繁荣和发展。

南京的城市规划借鉴了北京的经验,形成了以紫金山为核心的明城墙。

同时,南京还建造了一系列重要的宫殿、寺庙和园林,表现出南方特有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气息。

在经济方面,南京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成为了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

南京位于长江流域,交通便利,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同时,南京还拥有丰富的农产品和手工业资源,为城市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明朝的政治中心迁至北京,南京逐渐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仍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活力和文化影响力。

三、其他重要都市的发展除了北京和南京,明朝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都市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比如,苏州作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以其发达的丝绸产业和园林文化闻名于世。

古今中外城市规划理论合集

古今中外城市规划理论合集
地租的概念包括两个因素,即转换收益和经济租金。转换收益是指土地持有者将土地供给不同的活动使用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经济租金代表了高于转换收益的溢价,所以能获得这个溢价是由于存在着竞争以取得稀缺的土地。
在城市中,区位是决定土地租金的重要因素。W·伊萨德认为,决定城市土地租金的要素主要有:(1)与中心商务区(CBD)的距离;(2)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3)竞争者的数目和
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Charter of Athens)》:法国人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在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一书,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
柯布西埃的理论面对大城市发展的现实,承认现代化的技术力量。他认为,大城市的主 要问题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中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速度提高,但是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与这种要求产生矛盾;城市中绿地空地太 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因此要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的有限空间,以适应这种情况。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 展,增加人口密度。
他们的位置;(4)降低其他成本的外部效果。现在比较精致而且也是比较重要的地租理论是W·阿隆索于1964年 提出的竞租理论。这一理论就是根据各类活动对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地点所愿意或所能承担的最高限度租金的相互关系来确定这些活动的位置。所谓竞租,就是人们 对不同位置上的土地愿意出的最大数量的价格,它代表了对于特定的土地使用,出价者愿意支付的最大数量的租金以获得那块土地。根据阿隆索的调查,商业由于靠 近市中心就具有较高的竞争能力,随后依次为办公楼、工业、居住、农业。根据该理论,在单中心城市的条件下,可以得到城市同心圆而已的结论。
。大 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二、南京规划简史
1、 “东吴建邺城规划格局” 2、 “明朝应天府城”规划格局 3、 民国时期《首都计划》 4、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1-2000)》 5、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1-2010)》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二、南京规划简史
➢ 古代六朝建康城、明代都城均有严格的城市建设规制;
宜城市
黄山市
九江市
景德镇市
南昌市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3.2 构筑一日生活圈和一小时通勤圈
林场
桥林
铜井 禄口
仙林 汤山
南京与周边城市联系的轨道交通规划图
南京机场到周边城市高快速交通网络规划图
➢ 加强轨道交通向都市圈城市的延伸:规划新增六条南京都市区通往南部两县以及周围城镇的都市圈 快速轨道交通线。分别是:宁高线,禄口-高淳;宁马线,铜井-马鞍山;宁和线,桥林-和县;宁滁县, 林场-滁州;宁仪线,仙林-仪征;宁句线,汤山-句容。
行政区划:共辖11个市辖区,2个县——鼓楼,白下,玄 武,秦淮,建邺,下关,雨花台,栖霞、浦口、江宁、六 合区、高淳县、溧水县。
面积:全市总面积6600k㎡,其中市区面积4730.74k㎡, 江南八区总面积782.75K㎡。
人口:
区域/人口(万人) 全市
市区
户籍人口
629.77 545.97
常住人口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 京篇
2020/11/10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目录
一、 南京概况 二、 南京规划简史 三、 南京现行规划 四、 三副城规划 五、 南京房地产板块分析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一、南京概况
1、区位 2、历史 3、地形 4、气候 5、行政区划 6、交通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南京,这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南京城市规划的演变、人文地理资源的内涵及其对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南京城市规划的演变南京城市规划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72年,越国灭吴后,越王勾践在南京地区建立越城,这是南京建城的开始。

自此后,南京历经了东吴、东晋、南朝、宋、元、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对南京城市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1.东吴时期:南京作为孙权的都城,城市规模较小,主要分布在今南京城区的西北部。

2.东晋时期: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定都建康(今南京),城市规模有所扩大,形成了以宫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3.南朝时期:南朝四国相继定都南京,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园林、佛教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发展。

4.宋朝时期:南京成为江南东路的首府,城市规模达到高峰,人口超过百万。

5.元朝时期:南京被定为行省都元帅府,城市规划有了很大发展,建设了许多宫殿、庙宇、桥梁等。

6.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定都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形成了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垣的格局。

7.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建了天安门、天王府等建筑。

8.中华民国时期:南京成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城市规划有了新的发展,建设了许多近代化的建筑、道路、桥梁等。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城市规划经历了多次调整,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格局。

近年来,南京城市规划以“江南古城、文化名城、生态宜居城”为目标,着力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的美丽南京。

二、人文地理资源的内涵人文地理资源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历史、旅游、民俗等资源。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十朝都城,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二章__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第二章__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图3-16 画像砖上的长安城内的市场
图3-17 四川东汉墓画像砖
图3-18
古代市场印章
图3-19 东汉邺城
3、魏晋南北朝 北魏新城 太和十八年,北魏开始在西晋洛阳的遗址上建设 新城。 (图3-20)
图3-20 北魏洛阳新城
三、隋唐时期的城市 隋唐秉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城市规划经验,借助 雄厚的国力和蓬勃的文化,创造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恢 弘壮阔的城市.
图3-28 元大都
图3-29 蓟门烟树
五、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 明清时期的地方经济比较发达,南北方城市 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 地方城市,如山西平遥,江苏苏州等等,最重要 的城市是北京和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又进 一步改建北京城。清代的北京城在格局上没有大 的变化。经过元明清三代700多年的建设发展,北 京城成为中国现存历史文化积淀最丰富的城市。 就总体布局而言,明清两代的城市一方面继 承了宋元以来的街巷制和沿街设市的布局原则, 另一方面又不断完善,在因地制宜和以城市空间 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方面都达到了高峰。
建筑大师郭守敬(1231——1361):元代的水 利、天文学家,为元大都成功的规划了水系,并 亲自设计建造了观象台。郭守敬为大都从西郊和 北部山区引来新的水源,且疏通了连接大运河的 通惠河。水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新水源注入通惠 河后,南方的漕运物资可源源不断地运往大都。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假如没有郭守敬的聪明才 智,就不会有繁荣了700多年、自元至今基本都 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
一是洪武四年将元大都北城墙南移5里,放弃了元大都 北部比较荒芜的部分;
二是朱棣迁都北京后,扩大了宫殿,将元大都南城墙南 移1里;
三是嘉靖年间,为了增强防卫,将当时的北京城外围再 兴建一圈外城,将金中都旧址的大部分都包括了进去。但由 于财力不济,外城只完成了南部一面,由此形成了北京城独 特的“凸”字形平面格局(图3-33)。

我对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的构想

我对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的构想

[优化]我对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旳设想我对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旳设想南京明城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留至今最大旳一座古代城垣,其特点是采用了自由式布局,“得山川之利,控江湖之势”。

规划从人类文化遗产旳高度审阅城墙旳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古城墙、城河及其有关旳公园绿地对南京主城绿地系统所起到旳主骨架作用,对城墙实行全方位、多层次旳保护,并采用多种方式展示与运用城墙及其周围旳风景园林资源。

通过近几年旳规划实行,明城墙风光带将成为名副其实旳环城绿带,改善了南京旳生态环境及视觉景观。

由于明城墙风光带旳规划和实践成绩明显,“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与实行”项目继获得“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后,近日又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南京是我国著名古都之一,有着优越旳地理环境和悠久旳历史文化。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南京旳评价是:“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

”2400余年旳建城史,其间有十个朝代在此建都,建都年代累积达450余年,使这天工佳境成为一部古老中国文明史旳标本。

在众多旳自然胜景和历史遗迹中,可以寻觅到历朝历代旳斑斑足迹,也是由于这不一样寻常旳经历,南京旳山山水水便具有一种独特旳美。

其中尤以山环水抱、气势雄浑旳“龙蟠虎踞”以及壮观宏伟旳明代城垣为代表。

明代南京城为四重城垣:宫城、皇城、都城及外廓。

现存城墙为明都城城墙。

明城墙至五十年代初期,尚保留完整,实测周长33.676公里。

后人为拆城取砖,或倚墙建厂、违章搭建,加上年久失修,使明城墙受到较大损害。

1988年重测,保留下来旳城墙段长度合计为23.15公里,其中包括四座明代城门、一座水关和两段城墙遗迹。

在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实行前,局部城墙常常出现险情,时有坍塌现象发生;有相称部分旳城墙周围环境不尽人意,在城墙与城河之间及城墙内侧被许多工厂和棚户区占据,对明城墙威胁极大,严重影响了南京旳整体形象。

城建史复习资料

城建史复习资料

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性质?西周初年,政治中心在丰、镐。

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原来商代的中心地区,不便统治,故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传说都曾经过相宅,而且有一定的规划。

建城的目的是将殷商的‚顽民‛集中管制。

丰京、镐京、洛邑、成周。

丰京、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洛邑用于监视殷‚顽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成周用于集中管制殷‚顽民‛。

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

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为路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

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

市与朝各方百步。

‚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

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大统一、中央集权与郡县制、驰道建设、重农工商。

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会嵇、琅琊、之罘、咸阳都城改造、地方古都城等。

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

利用秦代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安宫,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汉武帝在城西修建章宫,城内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在城南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东汉时改为陪都,称西京,光武十年修长安高庙,修西京宫室,东汉末年被董卓烧毁,南北朝修复,隋文帝时废弃。

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有城门12个,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中为驰道,帝王专用;城中大部分为宫殿所占;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城南至曲江终南山为上林苑;城内九市,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闾里多;城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未央宫,利用龙首山的地形,因地制宜先建前殿,舍弃以前将大殿建在人工夯筑的工程浩大的土台上的作法。

六朝古都·南京城-21页PPT资料

六朝古都·南京城-21页PPT资料
城镇。.
2、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2、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都市圈 都市圈包括完整的长江南京段,北岸88公里,南岸98公里,
主城和沿江重要的外围城镇;以"山、水、城、林"为主体构成的历史 文化名城保护区和风景旅游区;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而需要宏观控制 的绿色空间;沿江和跨江的陆上交通干线、航空港、大型交通枢纽及 主要基础设施用地。 都市圈城镇布局结构是:以长江为主轴,东进南延,南北响应;以主 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最终形成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 都市圈产业布局的总思路是:主城以内涵发展为主,重点发展第三产 业,强化金融、贸易、信息中心职能;外围城镇重点发展第二产业, 发挥沿江城镇区位、交通、水资源和现有工业基础的综合优势,发展 基础工业、港口工业,加快形成沿江工业走廊,加速基础设施配套建 设。都市圈的城镇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共同发挥中心城市的整体功 能。主要城镇由作为核心的主城和仙鹤门-西岗、浦口、板桥、西善 桥、东山、沧波门、尧化门-栖霞、龙潭、大厂、珠江、六城、瓜埠 等12个外围城镇组成。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 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 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顺应山峦 湖泊、水系等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是深受管子“城郭 不必中规矩”务实思想的体现。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 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宫城轴线与旧城轴线同时并 存,各有分工。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
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
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 邑。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 (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 境内设濑渚邑。周元王四年(公元前 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 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 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 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 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 居民都在城堡之外。

明朝的城市建设与都市风貌

明朝的城市建设与都市风貌

明朝的城市建设与都市风貌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城市建设和都市风貌对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以及社会生活方面探讨明朝的城市建设与都市风貌。

一、城市规划明朝的城市规划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儒家文化的特点,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城市一般以城墙为界,进行有序划分。

京城北京以及其他重要的都市,比如南京、明州等,都有统一规划和规模宏大的城墙。

城内则划分为皇城、内城和外城等区域,不同层级的官员和贵族居住在不同的区域,体现了官员等级和身份的差别。

在城市规划中,明朝还注重城市中心的繁华发展。

例如,北京的中轴线规划巧妙地将皇家宫殿、祭祀场所、文化学府等重要场所布置在中心地带,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和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性。

此外,明朝城市还注意保护城市的绿化和水资源。

城市中会规划建设园林和水系,增添都市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二、建筑风格明代的建筑风格主要继承了前代的传统,融合了汉、唐、宋等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明代建筑注重规矩、庄重,追求和谐美感。

尤其是在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中,表达了尊贵、庄严的气势。

明朝的建筑材料讲究选用上等木材和石料,以保证建筑的稳固和耐久。

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殿堂、阁楼、庙宇、园林等。

其中,明朝特色的建筑是“飞檐翘角”,这种特殊的屋檐形式在明代的建筑中被广泛采用,给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除了宫殿和庙宇建筑外,明朝的民居也有其独特的风格。

明代的民居注重宽敞舒适,多为四合院式建筑,中间有庭院,使得光线和空气流通良好。

民居建筑也注重布局的对称和秩序,体现了古人对于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三、社会生活明朝的城市建设和都市风貌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明朝的城市不仅仅是政治和商业的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繁荣地。

例如,南京的明孝陵是明朝帝王陵墓的代表,其中金陵十二钗的故事更是流传至今。

中国古代都城商业布局演变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商业布局演变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商业布局演变特征摘要我国作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古代就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阶段。

这是段辉煌的历史,无论是他的政治还是经济,思想文化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列的。

而他的都城是反映他整个朝代的面貌的有力佐证又尤其是它的商业。

本文将从我国古代都城的商业布局这方面做个研究。

从他的商业产生,发展,繁荣以及进一步发展总结出我国古代商业布局的演变特征。

最后还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市场进行一个粗略的对比,从而为我国现代商业布局提供些借鉴。

关键词:中国古代都城的商业布局比较借鉴一,引言:我国作为唯一一个现存至今的文明古国,拥有着辉煌的历史。

尤其是古代史,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清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每个朝代都展示了不一样的内容,而都城作为一个王朝或政权的政治中心,往往又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经济方面,曾有过繁华的都市,也有过闭关锁国的悲哀。

其变幻的政治,思想文化亦是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而商业在中国古代也在不断的变化着。

使得我国古代都城的商业布局也在不断的演变,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他繁华衰落的烙印。

二,商业市场的产生:在原始社会的漫长岁月中,人类过着完全依附自然采集的生活,到新石器时代,农业才逐渐发展并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但就整个原始社会而言,并没有产生私有制,“天下为公”也就没有交换及商业。

因而更没有所谓的市。

到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产生了商业。

起初夏时这种交换是不固定的,“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后来因交易的扩大才产生了“市”或“市井”。

这类“市”集中在都城分散在各个居民点。

商代时,商业有了新的发展,在都城的北面及南面有手工作坊。

到周朝时,西周都城丰京及镐京已经有了形成了一城两区的格局,东周时有王都——国都——采邑三级城邑网。

《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南京简介资料

南京简介资料
南京的社会事业发展
• 教育事业发达,拥有众多著名高校 •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拥有多家三甲医院 •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民生福祉得到保障
南京的城市建设及基础设施
南京的城市建设
• 城市规划合理,城市面貌整洁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如交通、供水、供电等
南京的基础设施
• 交通便利,拥有地铁、公交、高铁等多种交通方式 • 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完善,保障城市运行
南京在历史上曾是文化中心
• 佛教传入中国,南京成为佛教中心 • 明清时期,南京的书院、文庙等文化设施众多,文化氛围浓厚
02
南京的文化特色及旅游资源
南京的文化特色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的文化特色
• 南京话,属于吴语方言 • 南京美食,如盐水鸭、小笼包等 • 南京民俗,如端午节、元宵节等
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的对外交往历史
• 古代南京曾是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 • 近现代南京与世界各地建立了广泛的友好交往
南京的友好城市
• 与日本京都、美国芝加哥等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 与韩国首尔、法国巴黎等城市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南京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 南京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 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举办世界知识产权大会 •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国际文化论坛 • 与国际奥委会合作,举办青奥会等重要赛事
• 南京金箔,传统手工艺 • 南京云锦,传统丝织工艺 • 南京剪纸,传统民间艺术
南京的著名旅游景点及景区
南京的著名旅游景点
• 夫子庙,文化遗址 • 秦淮河,风景名胜区 • 玄武湖,城市公园
南京的著名景区
• 中山陵,国父孙中山陵墓 • 明孝陵,明朝皇陵 • 南京城墙,古代城市防御工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南京的都市规划
发布时间:2009-7-16 10:44:28
张泉
从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带兵攻入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起,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太宗迁都北京止,以此计算,明代帝王在南京苦心经营了六十五年,使南京城的规模,人口和繁华程度超过了以往各代,并与其它都市具有不同特色。

当时南京市区约略可以划分为;手工业区、商业区,官吏富民居住区、风景游乐区等。

手工业区
明初南京城中所居,手工业者占绝大多数。

元末的农民战争把大量工奴变成了较为自由的匠人,明初蓬勃兴盛的农业生产又成为手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手工业生产领域中不断产生新行业,产品制作的各个阶段也日益独立,发展成行业。

元代初年还只是“一百二十行,门门都好着衣吃饭”,①而到了明初,已是“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仓猝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

”②当时南京单是官办手工业轮班匠人就有六十二行之多,可见盛况之一斑。

手工业区在南京西南,一般为官府指定地点,使“百工各有区肆”。

匠人们按行业分类而居,常以职业称其聚居地为某作坊,如木作坊、织锦坊、鞍辔坊等等。

作坊地点还考虑到客观环境的特点。

染坊多布置在柳叶街、船板巷附近,因为“漂丝必于青溪、东水关、北铜管三水合流之间,其色乌亮”。

⑧染坊排出的污水直接流入长江,江湖上涨时则暂停排水,避免污染城内水源,也比较科学合理。

机织业“多聚于城之西南隅,以地多冈阜,无潮湿之气,丝经不致霉烂也”。

而一些从事需要较大工场和集中管理的官手工业住坐匠户,则居住区多与工场分开,以便管理。

位于江边的龙江船厂,规模宏大,工匠众多,洪武、永乐时,就迁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南直隶滨江府县四百余户工匠来京造船,编为四厢,一厢出船木梭橹索匠,二厢出船木铁缆匠,三厢出髓匠,四厢出棕篷匠。

工场在定淮门外,匠户则集中居住在城内。

商业区
兴旺发达的商业是明初南京繁华的又一重要标志。

明初从商者几乎包括社会各界人士。

因为商业有利可图,所以尽管朝廷批评官员们“窥小利而忘大防”,并且多次命令“官员之家,不得于所部内买卖”,⑤但实际上,开店设肆的官员大有人在,后来甚至连武宗皇帝也开店放债了。

当时南京城从商人员基本上有三类:一是外地商人,他们专职经商,规模都比较大,一般称为“铺行”,当时“京城铺户多非土著”。

⑥铺行多沿官街两侧设置,按类分段。

以后由于各地商贾争赴,甚至把宽广的街道都侵作店铺,以致于政府制定罚规:“凡侵占街巷道路而起盖房屋……者,杖六十,各令复旧”。


二是本地军、民,匠户,所营规模不大,一般设店或摊,多在居住区内,“铜铁器则在铁作坊,皮市则在笪桥南(皮作坊)……盖国初建立街巷,百工货物买卖各有区肆。

”⑧
三是郊乡农户,以日用食物、燃料等贸易为主,营业地点多集中并有时间性。

这种集中贸易处仍沿古制称为“市”,除聚宝、三山、石城等门外,城内主要集中于镇淮桥西秦淮河两岸,以及大中桥、北门桥、三牌楼等处。

经商人员的居住,本地人当然都自有住房,外地商人则靠租借。

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居住问题,洪武、永乐年间,政府在城内外先后建了许多官房,称为“廊房”,以供经商、居住,官府收取房租。

仅上新河—带一次就建了数百间廊房。

此外,为了促进流通,同时增加政府收入,明太祖还命工部在三山等门外濒水处建屋,叫做“榻坊”,以供商人中转存货,官府收税。

官吏、富民居住区
有别于工商居住区,这里的居民主要是功臣贵戚、文武百官,包括一部分外地迁来的富户。

有两个集中区域,一是沿内秦淮西段,从镇淮桥附近到下浮桥。

两岸多有皇子、皇女、公侯将帅。

另一是北新街南北地带。

洪武年间,官员住宅和部分民宅都由政府按等级统一配给,并规定,功臣住宅周围宽敞者可留宅后空地十丈,左右各五丈,但不许邻宅造园。

其余官宅不许多留空地,超过的退出,不够住的,由政府另外安排子孙住房,因此当时这类居住区密度并不太大。

风景游乐区
明初天下始定,政府着重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对风景游乐项目的建设是比较控制的,但也绝非毫无考虑。

保留了一些老的风景区,园林主几乎都是公侯显宦之属。

明太祖朱元璋就曾详明地说:“至于台榭花囿之作,劳民费财以事游观之乐,朕决不为之。

”⑨他的宫中当然也有苑,但规模不大。

他晚年时也曾想效仿秦汉作上林苑,并划定了地盘,终因财力有限而未能动工。

皇帝尚且如此,其它园林,风景当可想见。

当时城内及周围风景游乐设施主要有三类:
(1)以自然风景为主的公共风景区。

基本上或则依山,或则傍水。

历史上作为传统游览胜地的钟山、玄武湖,建了皇陵、黄册库,成为禁地,致使“游趾不得一错其间,但有延颈送目而已”,只有城西城南诸山,树木参天,百草丛生,寺观错落其间。

从北而南,有狮子山和卢龙观、天妃宫、静海寺,四望山,马鞍山和金陵寺、古林庵、吉祥寺,清凉山和清凉寺,鸡鸣山和鸡鸣寺以及十一座祠庙,城南的聚宝山周围更是集中了数十座庙宇,著名的如报恩寺、天界寺、能仁寺等。

这些地方都能眺望大江风貌,俯瞰全城景色,是当时的主要公共游览区。

(2)私家园林。

多为功臣官僚所有,而功臣之家最多,仅中山王徐达及其子辈就有十处左右,如莫愁湖,与府东院为邻的东园、府第对门的南园、骁骑仓南的西园等等。

明太祖规定功臣之家不许在住宅周围造园,所以当时私家园林多集中在凤凰台、杏花村一带,即今中华门内西南隅。

因为这儿在宋代是教场,元时,集庆路城发展不大,此地仍然稀疏空荡,除了几座寺院,别无它物。

而且这一带低山委水,与闹市区又有内秦淮相隔,为明代的园林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地条件。

(3)具有特殊性质的酒楼。

此种酒楼,分布南京城,是当时南京繁华的一个象征,也是封建制度罪恶的一个标志。

《实录》卷234载,明太祖“以四海内太平,思欲与民偕乐,乃命工部作十楼于江东诸门之外,令民设酒肆其间,接四方宾旅,……既而又增作五楼”,共十五楼。

《洪武京城图志》又载有十六楼之名:江东、鹤鸣、醉仙、集贤、乐民、南市、北市、轻烟、翠柳、梅妍、澹粉、讴歌、鼓腹、来宾、重译、叫佛,其中北市楼建成后即遭焚,未重建,
所以同时存在的仍然只有十五楼。

《秣陵集》记载永乐年间,晏振之“金陵春夕诗”中有“花月春风十四楼”之句,认为不包括南市、北市二楼。

其实南市楼清初犹存,但醉仙楼在洪武末年亦毁于火,十四楼应包括南市而无北市,醉仙两座。

永乐八年(1410年)末,醉仙楼重新建起,⑩因此,如以永乐年间来算,酒楼也应以十五座为准。

酒楼格局大致相同,“每座皆六楹,高基重檐,栋宇宏敞。

”⑾
此外,还有几处富乐院,最大的一处在武定桥东南,即后代所称之旧院,“逶迤颇广,西至院门口,北至钞库街,东与中山东花园一河为界。

”⑿当年明太祖“以(京城)各处将士妓饮生事,尽起妓女赴京入院。

”⒀永乐年间又将“靖难”之战中拥护建文帝的一帮政敌以及他们亲戚的妻女注入籍中,其规模可想而知。

该院对岸即是儒学,隔河相望,实在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绝妙讽刺。

明代南京城市规划建设,是由政府乃至皇帝本人直接掌握的。

追溯渊源,这种规划思想源自春秋时代。

管仲就认为,“四民(士、农、工、商)者,勿使杂处,杂处则言咙,其事易,”⒁即认为如果四种人混居会产生议论杂乱而不安于本业的情况。

因此,“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这样,士人们在一起讲求忠、孝、义、顺;工匠们研究材料的生产、产品的适用,质量的好坏;商人们相互了解市场的价格和需求,推敲贱买贵卖的方法;农民们研究四季气候所宜和各种农作技术,便可使“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于是就能“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


户籍永远不变,职业世代相传,这正是明初分户类、编黄册的主要目的之一,而南京市区的布局也就是上述管仲思想的再版。

它明显地分为手工业、商业、官吏富民居住、风景游乐等几种不同性质的区域,致使“城之内,民生其间,风尚顿异。

……(商业区内)百货聚焉,其物力客多而主少,市魁咀侩千百嘈哜其中,故其小人多搜攘而浮竟”,而‘世胄宦族之所都居”的区域则是“其人文之在主者多,其物力之在外者侈,游士豪客竞千金裘马之风。

”⒃
这就是明代初期对南京都市规划的情况和规划思想。

注:①《金线池》;②转引自《宋元明经济史稿》第139页;③④《明清间金陵之都市生活》;⑤《明经世文编》;⑥《宛暑杂记》卷+三;⑦《明会典》卷一七二;⑧⒃《客座赘语》;⑨《实录》卷一○一;⑩《明太祖实录》;⑾《正德江宁县志》;⑿《金陵古迹图考》;⒀《国初事迹》;⒁⒂《国语·管仲论世业》。

(摘自《南京史志》1985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