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第二十三章 立克次体及检验讲义

合集下载

衣原体检验立克次体检验支原体检验螺旋体及检验课件

衣原体检验立克次体检验支原体检验螺旋体及检验课件

生化反应
分解葡萄糖糖:生殖道支原体、肺炎支 原体 不分解葡萄糖、利用精氨酸:人型支原 体、口腔支原体等
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
种类: 人型支原体、生殖道支原体、溶脲脲原 体 传播途径: 性传播 垂直传播 所致疾病: 非淋病性尿道炎 早产、流产
微生物学检查
分离培养:菌落特征、形态观察、生化反应 冷凝集试验:检测冷凝集素 PCR技术:采用基因扩增技术检测支原体 的DNA
莫氏立克次体
所致疾病:地方性斑疹伤寒
传染源:鼠等

传播媒介:鼠蚤
传播方式: 鼠蚤 鼠虱
鼠蚤


地方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
免疫性
以细胞免疫为主 病后免疫力牢固
衣原体
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严格的细胞内 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 生物。
衣原体共同特征
革兰阴性、圆形或椭圆形 有细胞壁 有独特的发育周期,二分裂繁殖 细胞内寄生 对抗生素敏感 种类: 沙眼衣原体
病毒的鉴定--最后鉴定
中和试验
已知抗体+待检病毒-→细胞培养-→观察有无细胞病变
交叉保护试验
病毒免疫动物-→2周后,用标准动物作攻击试验 不接种病毒的动物-→2周后,用标准动物作攻击试验
病毒的血清学诊断
标本采集:早期和 恢复期双份血清
急性期单份血清IgM 的测定
双份血清的IgG 的测 定
常用方法 中和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 免疫荧光试验 酶免试验 胶乳凝集试验 间接血凝试验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 体液免疫损伤
通过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损伤 细胞免疫损伤
通过Tc细胞和Th1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 同时造成组织细胞损伤 病毒直接损伤淋巴细胞或淋巴器官 艾滋病毒直接杀伤CD4T细胞

立克次体ppt

立克次体ppt
共同:高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 恶心、呕吐、厌食、腹泻
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成虫(腹面)
成虫(背面)
体长2〜10mm 吸血后30mm
04
(5)查菲埃立克体
传染源:储存宿主为→多种哺乳动物 传播途径:硬蜱→叮咬储存宿主→携带病原体的硬蜱叮咬人→单核-巨噬细胞 致病机制:寄生单核-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免疫损伤 所致疾病: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HME) 临床表现:发热+单核-巨噬细胞↓+多脏器功能损害
干虱粪→呼吸道、眼结膜传播→人(次要途径)
所致疾病:虱型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 临床表现:高热、头痛、皮疹
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其他脏器损害
虱 被叮咬者
病人
免疫力:持久(对斑疹伤寒群内其他立克次体有交叉免疫)
04
(2)莫氏立克次体
传染源:鼠(携带莫氏立克次体) 传播途径:鼠→鼠蚤、鼠虱→鼠→鼠蚤、鼠虱→立克次体在蚤、虱肠管上皮细胞内繁殖
皮肤、呼吸道、消化道
第1次菌血症→磷脂酶A
局部(淋巴组织、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第2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
全身
病理部位
高热、头痛、皮疹(或伴有神经、心血管、内脏损伤) 血管
04
(1)普氏立克次体
传染源:病人(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病人→虱叮咬病人→立克次体进入虱肠管上皮细胞内繁殖→虱叮咬健康人
→立克次体随虱粪便排泄在皮肤上→经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主要途径)
立克次体
Rickettsia
作者:王传生
01
立克次体
严格细胞内寄生、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革兰阴性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共同特点:① 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② 多形态,有细胞壁,G‒(与革兰阴性菌相似) ③ RNA+DNA,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二分裂繁殖 ④ 节肢动物→传播媒介或储存宿 ⑤ 多为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 ⑥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立克次体医学课件

立克次体医学课件

03
立克次体疫苗研究
通过疫苗免疫可以有效地预防立克次体感染,目前对立克次体疫苗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开发多价疫苗和基于蛋白质组学的疫苗等方面。
立克次体感染的临床研究进展
临床诊断技术改进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改进,目前基 于PCR和基因测序技术的诊断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和灵敏度高等优点。
联合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采用 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以提高疗
效。
立克次体感染的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传染源
避免与患有立克次体病的人接触或者与动物及其 污染物接触。
改善卫生条件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特别是手卫生 ,可以有效减少立克次体病的传播。
接种疫苗
针对某些立克次体病,可以接种疫苗进行预防。
立克次体感染的公共卫生管理
01 02
立克次体基因组学研究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对立克次体基因组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 基因组大小、结构和编码基因数量均存在较大差异,为开发新型药物提 供了潜在靶点。
立克次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立克次体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了立克次体在感染过程 中逃逸和抵抗宿主免疫的策略,为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了思路。
临床治疗研究
对立克次体感染的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生素药物的开发和优化治疗方案等方面 ,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等。
立克次体感染的防治展望
加强病原体监测与预警
01
建立立克次体感染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有
效防控措施。
推广个人防护措施
02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推广个人防护措施,如避免接触传染源、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立克次体PPT课件

立克次体PPT课件

编辑版ppt
4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
Domain: Bacteria Phylum: Proteobacteria Class: Alphaproteobacteria Order: Rickettsiales
Family: Rickettsiaceae
Genus: Rickettsia
adherence of R. rickettsii because antibodies to OmpA habe
been shown to block adherence.
• The host cell receptor for any Rickettsia has yet to be
identified. Although the main target cells of Rickettsia in vivo
destruction of the host cells differ among the
spotted fever group and typhus group rickettsiae.
• Typhus group rickettsiae are released from host
cells by lysis of the cells. After infection with R.
prowazekii or R. typhi, the rickettsiae continue to
multiply until the cell is packed with organisms and
then bursts. Phospholipase A2 may be involved in

立克次体病讲课PPT课件

立克次体病讲课PPT课件
实验室检查:立克次体病的实验室检查通常有特定的阳性结果,如白细胞 计数升高、血清学检查阳性等,可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注意事项
重视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Part Four
立克次体病的治疗 与预防
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及早发现和治疗立克次体病对于预防并发症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疗。
国际合作与交 流:各国科学 家正在加强合 作与交流,共 同推进立克次 体病的研究进
展。
THANKS
汇报人:
病例教训:从病例中吸取 的经验教训和改进措施
Part Six
立克次体病的最新 研究进展
研究动态
最新研究:立克次体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最新治疗:立克次体病治疗方法的创新与突破 最新发现:立克次体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成果 最新趋势:立克次体病防治策略的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成果
发现新的立克次体病原体
开发出针对立克次体病的特效 药物
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可能的感染源,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Part Two
立克次体病的临床 表现
发热
立克次体病患 者常出现发热 症状,体温可 高达39℃以上。
发热持续时间 较长,可达数 周甚至数月之
久。
发热时伴有畏 寒、寒战、头 痛、肌肉酸痛
等症状。
发热可呈间歇 热或弛张热, 部分患者可出
现稽留热。
抗菌治疗: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是治疗立克次体病的关键,需要根据病原体类型和病 情严重程度进行选择。
支持治疗:对于严重病例,需要采取支持治疗措施,如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输血等。
预防复发:在治愈后,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立克次体病的再次发生。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抗炎 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医学微生物学-立克次体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立克次体课件
影响因素
病情轻重、治疗时机、药物种类和剂量、患者免疫力等因素均可影响预后。
05
总结与展望
立克次体病的临床意义与挑战
临床意义
立克次体病是由立克次体微生物引起的一类传染病,具有较 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
挑战
立克次体病在人群中广泛存在,且不断出现新亚型,易引起 大范围流行,难以预测和控制。抗药性的产生也给治疗带来 了很大的困难。
立克次体病在未来的防治策略与展望
防治策略
针对立克次体病的流行趋势和特点,应采取综合性防治策略,包括加强监测和预 警、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加强疫苗研发和推广、加强国际合作等。
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未来对立克次体病的防治将更加科学和有效 。新疫苗和治疗方法的研发将为治疗和预防立克次体病提供更多手段。同时,加 强国际合作将有助于共同应对立克次体病的全球性挑战。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感染性疾病进行鉴别,如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等。
03
立克次体的流行病学与防控措施
立克次体的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
立克次体主要存在于野生动物 中,如鼠类、蜱虫等。人类感 染主要通过被蜱虫叮咬或接触 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而传播。
传播途径
立克次体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 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接 触患者血液、体液或病原体污
立克次体的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
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 等。
局部症状
由于病变累及部位不同,可出现 不同部位的症状,如肺炎可出现 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
神经系统症状
脑膜炎、脑炎等神经系统感染时, 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 碍等症状。
立克次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医学微生物学立克次体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立克次体课件
发季节。
疫苗接种
目前已有针对某些立克次体病的 疫苗,如流行性斑疹伤寒疫苗。
立克次体的疫苗研究进展
现有疫苗
目前市面上针对立克次体病的疫苗有斑疹伤寒疫苗和Q热疫苗等。
研究进展
科研人员仍在研发针对其他立克次体病的疫苗,如恙虫病疫苗等。
06
CATALOGUE
立克次体研究的前沿和挑战
立克次体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立克次体的分布和传播途径
立克次体主要分布在自然界,常见于节肢动物如蜱、虱、蚤等,以及啮齿动物如 鼠类。
立克次体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节肢动物叮咬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 感染动物的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
02
CATALOGUE
立克次体感染
立克次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头痛
感染可能导致头痛,通常在感 染初期出现。
实验室检测
医生会抽取患者的血液或 其他体液进行实验室检测 ,以确定是否存在立克次 体。
病理学检查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 会建议进行病理学检查, 以确定感染的具体类型。
立克次体感染的治疗方法
抗生素治疗
立克次体感染通常需要使 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杀 死细菌并消除感染。
支持性治疗
医生会提供支持性治疗, 以帮助患者度过感染期, 如补液和营养支持等。
立克次体还可能通过改变自身抗原的 表达方式,避免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 除。
例如,立克次体会释放有毒物质,导 致细胞凋亡和坏死,从而逃避机体的 免疫应答。
此外,立克次体还能抑制炎症反应和 干扰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影 响免疫应答的效果。
04
CATALOGUE
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
立克次体的吸附和侵入机制
寒战
患者可能会出现寒战,特别是 在感染初期。

[医学微生物学]支原体立克次体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支原体立克次体课件

支原体立克次体xx年xx月xx日•支原体概述•支原体致病性及感染特点•支原体实验室检测方法•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支原体感染与免疫调节•支原体感染与其它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展望目录01支原体概述1884年,德国科学家Adolf Lazarus首次发现并描述了支原体。

发现根据其当时的特性,被命名为Mycoplasma,即“菌原体”。

命名支原体的发现和命名分类支原体属于细菌界,变形菌门,无芽胞,无鞭毛,呈球形或近似球形。

分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多为共生菌或条件致病菌。

支原体的分类和分布约200nm,是细菌中最小的一种。

支原体的微生物学特征大小缺乏细胞壁,细胞膜薄,细胞器不完整。

结构二分裂方式繁殖,繁殖速度缓慢。

繁殖02支原体致病性及感染特点1支原体的致病机制23支原体会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形成“菌落”,并进一步侵入细胞内部,导致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

粘附和定植支原体会产生多种毒素,破坏宿主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细胞死亡。

毒素产生支原体会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如抑制抗原提呈、干扰淋巴细胞增殖等。

免疫逃逸接触传播支原体会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尿液、皮肤破损处等传播,需要较长时间的接触。

空气传播支原体会通过空气中的尘埃、飞沫等传播,感染途径较为复杂,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垂直传播支原体会通过母婴传播,感染胎儿或新生儿。

支原体的感染途径和特点03系统感染支原体会引起全身感染,如脑膜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症状严重,病情复杂。

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01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如喉炎、气管炎等,症状较轻,病程较短。

02下呼吸道感染支原体会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等,症状较重,病程较长,需要及时治疗。

03支原体实验室检测方法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选择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特征和生化反应,对疑似支原体菌落进行鉴定。

支原体鉴定采用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对分离培养的菌落进行鉴定,以确定支原体的种类。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鉴定—立克次体(微生物检验课件)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鉴定—立克次体(微生物检验课件)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产生的原核细胞
型微生物,为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工作受感染而牺牲的美国 医生Howard Taylor Ricketts而命名。
特点:
1. G-有细胞壁,多形性,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2. 含有DNA和RNA 两种类型的核酸,二分裂 3. 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光镜下可见 4. 以节肢动物为媒介或为寄生/储存宿主 5. 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引起发热出疹性疾病 6. 对抗生素敏感。
❖ 血清学反应 ❖ 外斐反应---非特异性 适用: 与变形杆菌抗原OX19 OX2 OXk有交叉的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恙虫病) (滴度≥1:160或4倍增长 ---阳性) ❖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 ❖ ELISA ❖ 其他
斑 疹 伤 寒
斑 点 热
猫抓病
恙虫病皮肤焦痂

斑疹伤寒 Q热 埃立克次体病 巴通体病 猫抓昆虫 主要临床表现
免疫力
普氏立克次体

(流行性斑疹伤寒)
人体虱 发热、头痛、皮疹 持久
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损伤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鼠等
(地方性斑疹伤寒)
鼠蚤 鼠虱
发热、头痛、皮疹
持久
恙虫病立克次体 鼠等 恙螨 (恙虫热)
局部黑色焦痂 发热、头痛、皮疹 内脏损害
持久
贝纳柯克斯体
家畜 蜱
发热、头痛
(动物间) 心内膜炎
一定程度
❖ 抗原构造——外斐氏反应(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 ❖ 抵抗力与细菌类似,对抗生素敏感(禁用磺胺)
不同立克次体在细胞内位置不同
❖ 普氏立克次体: 细胞质 分散 ❖ 恙虫病立克次体:细胞质近核处 成堆 ❖ 贝纳柯克斯体: 细胞质空泡 ❖ 五日热巴通体: 细胞外表面

立克次体医学课件

立克次体医学课件

03
立克次体疫苗与预防
立克次体疫苗的研发历程
1893年,Ehrlich等人首次发现 立克次体,并尝试制备疫苗。
20世纪初,开始有针对某些特 定立克次体的疫苗研发。
20世纪中叶,随着微生物学和 免疫学的发展,立克次体疫苗 的研发和应用得到广泛推广。
的立克次体,如普 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等,
立克次体医学课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立克次体概述 • 立克次体感染与疾病 • 立克次体疫苗与预防 • 立克次体研究的未来展望 • 立克次体相关实验技术与方法
01
立克次体概述
立克次体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立克次体是一类革兰氏阴性、需 氧、无芽孢、无鞭毛的微生物, 它能够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立克次 体病。
传播途径
立克次体主要通过蜱虫、虱子等节肢动物叮咬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 的血液、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环境传播。
感染机制
立克次体侵入人体后,在细胞内寄生,利用寄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进行复制和繁殖 ,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立克次体感染的症状与体征
症状
立克次体感染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皮 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如心肌炎、脑膜炎等。
有不同的疫苗种类。
某些疫苗仅针对特定年龄段的人 群,如儿童和老年人。
疫苗的接种方案因种类和应用场 景而异,需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

立克次体疫苗的接种与注意事项
在接种前,需了解疫 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确认个人是否适合 接种。
疫苗接种不是绝对安 全的,仍需注意个人 卫生和环境卫生,以 预防感染。
接种后,需注意观察 身体反应,如有异常 及时就医。
立克次体药物学研究

《立克次体》PPT课件

《立克次体》PPT课件


案例
• 患者,女,48岁。以“发热、头痛、
全身疼痛6天”入院,体温持续在39℃,
并出现低血压,体检躯干、四肢及肋
下可见散在的充血性斑丘疹及出血点,
尿蛋白(++)。经抗病毒、抗渗出
对症冶疗,血压很快稳定在
100/70mmHg,尿蛋白(—),但体温
持续在39℃-40℃。剧烈头痛,全身斑
丘疹增多,外斐反应OX19在1:320以
• (3)外斐反应OXk凝集试验阳性 (凝集效价>1:1280),同时结合 病史可作出诊断。
精选课件ppt
57
• 该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是在流行区加 强个人防护,防止恙螨幼虫叮咬。 灭鼠除草,治疗药物可选用四环素 类和氯霉素类药物
精选课件ppt
58
思考题
1.我国主要立克次体的种类传播媒介和 所致疾病是什么?


人蚤
流行环节
传染源:鼠 储存宿主:啮齿类动物(主要为老鼠) 传播媒介:鼠蚤或鼠虱 传播方式:鼠 鼠蚤 人 人虱
鼠虱
鼠蚤
所致疾病——地方性斑疹伤寒 临床表现:
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 病情较轻,发病缓慢,持续时间短
很少侵害中枢神经系统
免疫力
病后免疫持久 与流行性斑疹伤寒有交叉免疫
三、恙虫病立克次体 (R. tsutsugamushi)
上。
精选课件ppt
23
• 思考题
• 1、此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哪项 检查可用于确诊?
• 2、病人最可能通过什么途径感染的? 预防该疾病流行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精选课件ppt
24
一、普氏立克次体 (R. prowazekii)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 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 典型斑疹伤寒(typical typhus )

医学微生物学-立克次体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立克次体课件

立克次体的发现历史
总结词
立克次体的发现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科学家开始注意到一些疾病的病原体 可能不是细菌。
详细描述
立克次体的发现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一些科学家开始对一些疾病的病原 体产生疑问,认为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可能不是细菌。随后,他们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些疾 病的病原体是不同于细菌的微生物,并将它们命名为“立克次体”。自此以后,立克次
立克次体对干燥、阳光、紫外线等理 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在干燥环境下 容易死亡。此外,立克次体对化学消 毒剂也较为敏感,如5%来苏儿、3% 石炭酸等均可将其杀死。
03
立克次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机制
01
02
03
侵袭力
立克次体通过特定的侵袭 机制进入宿主细胞,如黏 附、侵入、复制和释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 ,观察立克次体的生长和繁殖 情况,以确定其存在。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利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检测立克次体的特异性基因片 段,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 性。
血清学诊断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立克次 体特异性抗体,了解立克次体
的感染情况。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 、头痛、皮疹等,结合流行病学 资料,初步判断是否为立克次体 感染。
05
立克次体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疫苗接种
研发针对特定立克次体的疫苗 ,提高人群免疫力,降低感染
风险。
健康教育
普及立克次体的相关知识,提 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环境卫生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开展 消毒和灭菌工作,减少病原体
传播途径。
监测与预警

立克次体课件ppt

立克次体课件ppt
Dr、 Howard Taylor Ricketts
在生物学特性上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类似于细菌:
有细菌基本结构; 二分裂繁殖; 有新陈代谢得酶系统;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类似于病毒: 严格得活细胞内寄生。
立克次体共同特点:
①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法繁殖。 ②含DNA与RNA两种核酸。 ③呈多形性,主要为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大小介于细 菌 与病毒之间。 ④大多为人畜共患病原体,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也可兼为 寄生宿主或储存宿主。 ⑤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立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
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恙虫病立克次体 贝纳柯克斯体 五日热巴通体
OX19 +++ +++
-
变形杆菌菌株 OX2 + + -
OXK -
+++ -
5、 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得抵抗力与一般细菌繁殖体相似; ➢对低温及干燥抵抗力弱,故在细胞外不稳定,但若存在于虱 子所排粪便内时,室温下可维持传染性达数月; ➢对广谱抗生素敏感,但磺胺可促进立克次体生长,因此此类 药物不能用于立克次体病得治疗。
某些立克次体脂多糖与变形杆菌得菌体成分存在交叉抗 原,由于变形杆菌抗原易于制备,因此可用这些变形杆菌菌株 代替相应得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定量凝集反应,用于检 测人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这种 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
主要立克次体与某些变性杆菌菌体抗原交叉现象
三、恙虫病立克次体(R、 tsutsugamushi)
所致疾病---恙虫病 传染源---鼠、兔、鸟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三章立克次体及检验本章内容概述——共同特征分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检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贝纳柯克斯体埃立克体汉赛巴通体概述·一类微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DNA和RNA。

·大多是人畜共患病原体,引起人类发热和出血性疾病。

·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

·大小介于一般细菌与病毒之间。

·G-,呈多形性,主要为球杆状。

·除极少数外均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分类对人类致病的立克次体有五个属:立克次体属:分2个生物型,斑疹伤寒群、斑点热群。

柯克斯体属东方体属(恙虫病群)埃立克体属巴通体属生物学特性·形态与结构:形似小杆菌,具有多形性。

无鞭毛或荚膜。

一般不易着色。

·立克次体的结构与G-菌非常相似,但脂类含量比细菌多,细胞壁弹性较大。

·形态与结构:革兰染色阴性,但一般不易着色,常用Giemsa、Macchiavello和Giménez法染色。

·各种立克次体在细胞内存在部位有所不同。

普氏立克次体分散于胞质中恙虫病立克次体多在胞质近核处堆积Q热立克次体则在胞质的空泡中定位斑点热立克次体除位于胞质外,也可在核内发现。

埃立克体单个或包涵体形式存于宿主细胞膜包被的空泡内。

·抗原:群特异性和种特异性。

群特异性抗原是立克次体悬液经乙醚处理后获得的可溶性抗原,种特异性抗原,为颗粒性抗原。

外斐反应: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某些菌体抗原(OX19、OX2、OX K抗原)具有共同的耐热性多糖类属抗原,因而临床上常用后者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作为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关抗体的检查。

用于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培养特性:除巴通体外,其他立克次体只能在活的真核细胞内生长。

立克次体的分离繁殖常用方法有鸡胚卵黄囊培养、细胞培养。

接种豚鼠等动物可用于立克次体的初代分离。

汉赛巴通体接种新鲜巧克力平板,在35℃、5%CO2环境中培养2周左右才出菌落。

致病性·立克次体病·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莫氏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贝纳柯克斯体(又称Q热立克次体)→Q热微生物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在病程第1周内并在使用广谱抗生素前采集患者血液5~10ml,立即在患者床边接种于动物。

血清学检查标本一般采集3份血液标本,分别取自病程早期、病后10~14d及病后21~28d。

·标本直接检查1.立克次体的染色法:多用于脏器标本的检查。

标本印片、固定后用荧光抗体染色或常规染色镜检。

必要时作切片检查。

2.核酸检测:采用PCR技术和核酸探针检测。

·立克次体培养法1.立克次体分离: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和Q热病原体分离多用动物接种。

常用动物有豚鼠、金黄地鼠、小白鼠、大白鼠及家兔等。

汉赛巴通体用人工培养基,埃立克体用细胞培养。

2.分离株的大量繁殖及保存用鸡胚卵黄囊培养或细胞培养。

·血清学试验:立克次体病实验诊断和鉴定病原体的重要手段。

患者双份血清的试验结果,有利于立克次体病现症诊断。

1.间接免疫荧光(IFA)试验、ELISA间接法是目前检测标本中特异性抗体的常用方法。

单份血清滴度≥1:128者有现症诊断意义,一般滴度在1:16或以上即为阳性,4倍增长可作为立克次体病的现症诊断。

2.凝集试验分为特异性凝集和非特异性凝集试验两种。

(1)特异性凝集试验:微量血凝试验达1:8以上者为阳性。

间接凝集试验滴度在1:50以上有诊断价值。

(2)非特异性凝集试验:外斐试验常用于立克次体属的三个生物型的诊断。

一般血清滴度达1:160即为阳性,病程中双份或多份血清试验,至少效价有4倍增长才有诊断意义。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生物学特性·形态与结构形态:多形性。

有球形、球杆状、长杆状或长丝状。

大小:比细菌小。

排列:在感染细胞内大多聚集成团分布在胞浆内。

染色:G-不易着色。

吉姆萨染色紫红色;Macchiavello染色红色;Giménez染色红色,背景为绿色。

特殊结构:最外表含有黏液层和微荚膜结构。

·培养特性专性细胞内寄生。

鸡胚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和Vero细胞:繁殖一代需要6~8小时,培养时需要CO2。

动物接种:常用豚鼠,每日观察动物1~2次,注意观察其活动及饮食等有无异常情况。

·抗原有两类特异性抗原:群特异性抗原,与黏液层的脂多糖有关;种特异性抗原,与细胞壁外膜的表面蛋白成分有关。

·抵抗力对热敏感,耐低温和干燥。

对四环素和氯霉素类抗菌药物敏感。

磺胺可刺激其增殖。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病程第一周内并在使用广谱抗生素前采集患者血液5~10ml,立即床边接种于动物。

血清学检查标本一般采集3份血液标本,分别取自病程早期、病后10~14d及病后21~28d。

活检或尸检组织标本研磨制成10%~20%悬液,低速离心取上清接种,若标本有细菌污染,可加青霉素(100~1000IU/ml)置室温作用30min后接种动物。

·形态学检查:染色及免疫荧光检测。

多用于脏器标本的检査。

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脾、肺及心瓣膜赘生物中有立克次体,也可在肝、肾及皮疹活检组织中检出。

·核酸检测:PCR、核酸探针等。

MadridE株染色体环状DNA,G+C含量为29.1mol%;Wilmington株单链环状DNA,G+C含量为28.9mol%。

·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抗原检测:用免疫荧光法鉴定感染动物脏器、鸡胚卵黄囊、细胞培养物中的特异性抗原;并用已知抗原测定动物恢复期血清中的相应抗体。

抗体检测:主要采用外斐反应、间接免疫荧光试验、ELISA、补体结合试验等进行抗体检测。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致病性及临床意义·致病物质:脂多糖、脂酶A及微荚膜样黏液层。

·所致疾病:地方性斑疹伤寒。

啮齿类动物是主要储存宿主,主要传播媒介是鼠蚤或鼠虱。

以高热、头痛、全身皮疹为主要特征。

有的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和实质性器官损伤。

恙虫病立克次体——生物学特性·形态与结构形态:多形性。

以球杆状或短杆状为常见。

大小:比细菌小。

排列:分布在细胞质内,密集于细胞核旁。

染色:G-,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Macchiavello染色呈蓝色;Giménez染色呈暗红色。

背景为绿色。

·培养特性专性细胞内寄生。

鸡胚卵黄囊培养或细胞培养。

动物接种:小鼠。

·抗原耐热性多糖抗原和特异性抗原。

与变形杆菌OX k株具有共同抗原成分。

恙虫病立克次体——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形态学检查·核酸检测Boryong株为线性DNA,G+C含量为30.5mol%,Ikeda株为环状DNA,G+C含量为30mol%。

·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查:外斐反应、间接免疫荧光试验、ELISA等。

恙虫病立克次体——致病性及临床意义·致病物质:死后所释放的毒素样物质。

·所致疾病:恙虫病。

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给人。

疫区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太平洋岛屿、日本和我国的东南与西南地区。

可表现为高热,寒战、头痛、肌肉痛。

皮疹一般在发病后3~8天出现。

严重者常出现并发症,包括肺炎、肝炎、心脏的病变、肾功能损害、脑膜炎和脑炎等。

贝纳柯克斯体·专性细胞内寄生,在细胞空泡中繁殖。

·有荚膜,呈绒毛状。

可有芽胞。

·颗粒性抗原。

·抵抗力强,对乙醇、乙醚、三氯甲烷等脂溶剂敏感。

·致病物质为脂多糖。

导致Q热。

对人的感染力特别强,是立克次体中唯一可不借助于媒介节肢动物,而感染动物的排泄物污染环境后,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人及动物。

·患者有发热、头痛及肌肉痛,还会出现肺炎和肝炎为其主要的临床特征。

埃立克体·G-小球菌,呈多形性,Romanowsky染色呈蓝色和紫色。

电镜下受侵细胞胞质内可见包涵体。

·有7种主要蛋白抗原。

·有腺热埃立克体、查菲埃立克体和人粒细胞埃立克体3个种,分别引起人腺热埃立克体病、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及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

汉赛巴通体·弯曲的杆状小体,呈多形性。

·革兰染色阴性、Giemsa染色呈紫蓝色,镀银染色呈黄色。

·初分离的汉赛巴通体有菌毛。

·唯一可胞外生长的立克次体。

·营养要求苛刻的需氧杆菌,用新鲜血琼脂或巧克力、活性炭-酵母浸液琼脂以及心脑浸液或心浸液琼脂等。

于35~37℃5%C02环境下培养。

·可引起人类杆菌性血管瘤-杆菌性紫癜和猫爪病。

经典例题由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是A.梅毒B.沙眼C.莱姆病D.性病淋巴肉芽肿E.恙虫病『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恙虫病立克次体可引起恙虫病。

关于立克次体生物学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Giemsa染色呈紫红色B.革兰染色为阳性杆菌C.有鞭毛D.有群特异性抗原,无种特异性抗原E.大多数立克次体不能在活的真核细胞内生长『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立克次体Giemsa染色呈紫红色,革兰染色为阴性杆菌,无鞭毛,有群特异性抗原和种特异性抗原,大多数立克次体必须在活的真核细胞内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