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自贡盐场的壮观场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自贡盐场的壮观场面
在缺乏现代机械的年代,从凿井取卤到煮卤为盐全靠手工完成。
一个盐场就
可达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
可谓国内最大的手工业工
场。
让我们跟随美国学者
弗吉尔·哈特,去看一看
1888年,属于富荣盐场的
自流井吧。
在其撰写的《自
流井考察记》中,他写道:
“许多木质井架隐隐可见,
岿然屹立,这不可想象的中昔日壮观的自贡盐场(摄影:孙明经)
国景象,在帝国其他地方也难以见到,此时,我们在全世界能够再找到一个规模这样宏大的企业吗?”。
“这些工厂就是大工业的显示,也许在中国没有第二处”。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于1919年4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四川省自流井盐矿》一文中写道:“游子初抵此者,闻各处盐井机械叮当之声,以为身入欧美工厂矣!此在我国罕见而在内地不啻凤毛麟角。
”林振翰更在其1916年出版的《川盐纪要》中慨叹到:“自贡两场毗连,盐业劳动家不下十余万人,牛马亦数万匹,诚吾国唯一之大工场也”。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也把自贡盐场称作“十九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手工业工场”。
当时的自贡盐场连乡带市,方圆40多里。
到处井架林立,笕管密布,人声鼎沸,一片繁忙。
如,富荣盐场“四大家族”之一的李四友堂有水(卤水)火(天然气)井100余眼,火圈(天然气锅口)800余口,仅挑盐水的工人即有1200余人,推牛1000多头。
清代人李榕在其所撰《自流井》中描述了这一壮观的景象:“担水之夫约有万,其力最强,担可三百觔。
往复运送。
盐船之夫其数倍于担水之夫,担盐之夫又倍之。
盐匠、山匠、灶头,操此三艺者约有万,积巨金业盐者数百家,为金工、为木工、为石工、为杂工者数百家,贩布帛、豆粟、牲畜、竹木、油麻者数千家,合得三四十万人”。
自贡凭借其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资源,抓住川盐济楚的第一个黄金期,在清咸同时期,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井盐产地,其盐产量保持在3亿至4亿斤,最高达6亿斤。
销售川、滇、黔、湘、鄂等省二百余州县,全国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食用自流井盐。
自贡被誉为中国的盐都,
被认定为中国19世纪中叶全国最大的手工业工场和最大的资本市场,史称“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
我们再去看看川东(今渝东)的云安盐场。
云安镇虽偏居一隅,也因盐而有一段令世人羡慕的辉煌。
云安古镇是重庆东部云阳县内的一个小镇。
古镇方圆不足两平方公里,却因产盐而声名远扬,富甲一方。
清顺治年间,朝廷放宽政策,鼓励外籍人来云安开井煮盐。
“购卤股者,胜于买田,以责息速且厚也”,盐利丰厚,炙手可热。
一时间,古镇人声鼎沸,商贾云集,开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来自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等地的陶、郭、周、林、陈、袁、蔡、李、江等十姓人先后落户云安,其中最有名的是郭维贞、张荣廷、陶癖等。
他们有的凿井置灶,有的购卤煮盐,有的经营柴薪燃煤,有的经营食盐销售,有的造船买马总揽运输……“辘轳喧万井,烟火杂千家”、“无室不成烟,无民不樵薪”,正是当时云安盐厂热闹场面的真实写照。
乾隆三十六年,云安盐场卤井增至137口,盐灶增至357座,年盐产量达到6500吨,成为四川省著名盐场。
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两淮,淮盐上溯两湖受阻,朝廷命令川盐济楚,云安盐每年增运楚3万余包。
同治8年,湖北安陆、襄阳、荆州、宜昌、荆门、郧阳五府一州及湖南澧州行销川盐,云盐销岸进一步扩大。
“川盐济楚”,使云安古镇的迎来了一次辉煌,全镇人口达5000余人,商号近300家,成为当时川内重要的工商业重镇。
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决定第二次"川盐济楚",使古镇又一次迎来发展机遇,产盐达2.47万吨,再创历史新纪录。
食盐市场的拉动,大量人口的聚集,使古镇迅猛发展,并带动了古镇粮油、棉布、食品、百货、屠宰、医药、客栈等各行各业。
到1946年,有商号近500家,学校4所,人口达25931人。
沿汤溪河两岸的大街小巷,客栈、饭铺、茶馆、杂货店、剃头铺、肉铺一家紧挨一家,家家生意火红。
客商接踵而至,力夫成群而来,云安周边靠食盐营生的有十数万人,南来北往,川流不息,人烟腾茂,市场繁荣,恰似一幅鲜活的《清明上河图》。
而此时的云阳县城仅10598人。
在其他盐场场面也一样壮观,如川北的射洪盐场,“居民强半以井为业”。
犍乐盐场的乐山,“城人半藉盐为市,风俗全凭井代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