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课堂实录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堂实录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堂实录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堂实录1

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共编排2个例题。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例2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先介绍“速度”概念,再安排含两个小题的例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小节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安排了一个例题──例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节单列一个例题──例5教学估算,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所以,例5中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这是教学估算最精要之处。它让学生明白,估算时,在什么情况下应估大些,什么情况下应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如教学例1、例2、例5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

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取因数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计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灵活方便。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本小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3.本小节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

编写意图:

(1)精心选择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例题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

(3)多项计算技能交互使用。对于如何计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口算、估算、笔算、用计算器算等多项计算技能,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学建议:

(1)让每一位学生经历“145×12”的计算过程。首先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然后尝试列竖式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自己估算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这对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率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反馈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说过程时,应说以下几点: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③最后算什么。学生梳理计算步骤的过程,就是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它使学生懂得应如何有序的进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条理地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

对独立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作如下引导:先复习计算“45×12=?”或“145×2=?”,然后再计算“145×12”。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其中之一是应用本学期学习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练习,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练习时,应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可用计算器自行检验。

2.关于练习七中一些习题的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3、6题是列竖式计算的单项练习。所不同的是第1题直接给出竖式,学生直接在竖式上计算,而第3、6题只给出横式,其中有些横式的第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第二个因数是三位数,这给学生列竖式计算插入了一个小小的障碍。练习时,可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练习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第2、4题主是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本上用一步计算就可求解。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第2题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情况,第4题是森林滞尘,吸出地下水的知识。学生练习后,应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第7题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变式练习。通过改错的形式,把学生计算过程中易产生的错误加以纠正,从反面提高乘法计算的正确率。练习时,应要让学生先观察每个竖式,说说错在哪儿,然后再来改正。

第5、8、9、10、11题都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每题的解决问题过程至少要通过两次计算,其中一次涉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时,首先应让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必须通过什么计算,这些计算中有用乘法的吗?然后再独立解答。每解答一题,应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通过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形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技能,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第12.13题是探索运算规律的练习。这两题是以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为探索对象,以一个因数是11为特质,探索当一个因数是11时,积与另一个因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归纳出积的结构模式,并应用这个模式速算出一个因数是11的乘法。这个过程需要观察、计算、猜想、验证、应用等操作和思维活动,使学生在乐此不疲的数学活动中培养探究和归纳能力。

练习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利用数学兴趣小组活动等形式进行反馈和交流。这两题的速算过程可用下面算式表示出来:

13×11=1 1+3 3 =143

12×33=36×11=3 3+6 6 =396

121×11=1 1+2 2+1 1 =1331

158×11=1 1+5 5+8 8 =1 6 13 8 =1738

167×11=1 1+6 6+7 7 =1 7 13 7 =1837

3.例2及下面的“做一做”。

编写意图:

(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特殊笔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以本单元45页主题图中特别列车和普通列车的运行为题材,引入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其用意与例1一样,一方面使学生体会计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为学生理解“速度”概念以及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又一次铺垫。

(2)分步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本例题分为两小题,第(1)题学习两个因数末尾都为零的乘法:160×30;第(2)题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零、另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106×30。

第(1)题的重点是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个数的确定。教材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这方面的旧知和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自主迁移类推出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零。

第(2)题的重点既有竖式的简便写法,又有因数中间的0是否应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在前面的乘法学习中都已解决,所以教材有意留下空白,为学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机会。

(3)鼓励算法多样化。本例题以笔算教学为主,口算、笔算交互进行。例1显示的两位学生的算法清楚地告诉学生,计算时,能口算就口算,不能口算再用笔算或其他算法。

教学建议:

(1)要求每位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反馈第(1)题时,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①用乘法计算的原因(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②如用口算得出结果的,请说出口算过程;如用笔算得出结果的,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竖式(或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然后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

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②积的末尾零的个数怎样确定?

反馈第(2)题时,重点围绕以下问题讨论:①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②计算“105×3”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上的积?

(2)“做一做”中共4道题。对于后两题,要让学生对比:与,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

4.“速度”概念和例3。

编写意图:

(1)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突出“速度”的内涵是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教材列举两例加以说明:“特别快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160千米;小林每分钟行走60米。”这里的“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

指导学生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如上例中特别快车的速度和小林步行的速度分别写成:150千米/时、60米/分。使学生体会用这样的符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并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教学“速度”概念时,重点应让学生理解“单位时间”和“走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每秒、每日……等等。“路程”应有别于“距离”。“距离”指的是两点间线段的长,而“路程”可以是两点间曲线的长,也可以是线段的长。为了加强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应根据教材的要求“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让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并在班上交流。教师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介绍自然界一些动物(鸟类、爬行类)的运行速度等等,提高学生对本小节内容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2)例3的教学可采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第(1)、(2)小题。列式时可不写单位,只在积的后面写上单位。如第(1)题列式是:

80×2=160(千米)或 2×80=160(千米)

在学生独立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自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请每一位学

生写出关系式。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尽可能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关系式。给他们以鼓励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5.关于练习八中一些习题的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

(1)第1题是口算练习。用以巩固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形成作为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口算乘法技能。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独立地、正确地进行计算。

(2)第2题是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练习。练习时一般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以巩固竖式的简便写法和避免运算中的错误。对于运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如能用口算完成,也可不写竖式。

(3)第3.4题是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运算在实际中的简单应用。这两题和第2题均为例2的巩固练习。

(4)第5题是正确书写“速度”的练习。共3小题,每题的知识背景都不一样,题中的“单位时间”也不一样。通过这3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单位时间”“速度”的理解,用速度刻画猎豹的奔跑、蝴蝶的飞行,声音的传播情况,不但知道谁快、谁慢,快慢各到什么程度,而且能体会数学的精细和准确。

练习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这些资源沟通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如写完声音传播的速度后,让学生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它的快速(迅雷不及掩耳)。

(5)第6.8.10题是应用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解决具体问题的练习。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感受用抽象的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更方便,同时知道模型可灵活应用:模型中涉及3个量,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3个量。

(6)第10题是综合应用乘法知识的开放型练习。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共有(P55-2P44)个,即72个。这个结果只须教师把握,学生则能写几个,就写几个。不过应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排列。如,当百位上是5时,可写出18(4!-3!)个算式,下面的树形算式有序地展示了排列的基本思路。

写乘积最大的算式思路是:①将最大数5放在三位数的百位上;②将比5小、比2大的两个数4.3作为另一个因数;③剩下两个数2.0与5组成三位数。所以乘积最大的算式是:520×43。

6.例4。

编写意图:

(1)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例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

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2)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①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②归纳规律:引导学生广泛交流,畅说自己发现的规律,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③验证规律:引导学生再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

(3)关于两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教材放在练习九,以带“*”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虽不作教学要求,但因思维难度不大,可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完成。

教学建议:

(1)创设让每个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本例题创设的情境并非来源于生活,而是来源于教学本身。因此,应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当中。教学时,也可将教材上右边一组算式略作改动,得到下面两组算式:

6×2=12 80×4=320

6×20=120 40×4=160

6×200=1200 20×4=80

并提问:“你能根据上面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让每个学生在尝试写算式的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这个过程,手脑并用,使规律的探索落到实处。

(2)组织好合作交流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写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释自己发现的规律。然后选派部分代表在全班交流。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补充或纠正,使总结的规律简明、流畅: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7.关于练习九中一些习题的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2、4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第1题由于计算的数据比较简单,可以口算,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填第2个空时,学生的解题方法可能有两种:①40×2×2=320(千米);②160×2=320(千米),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两种算法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第2种解法充分利用了第一个空的结果和积的变化规律,同时认识到在解决问题时应整体考虑问题中已有的多个信息,这样解题的思路才会更开阔。

第2题的解答一般也有两种方法:①560÷8=70(米),70×24=1680(平方米);②24÷8=3(倍),560×3=1680(平方米)。学生完成后,应突出对第二种解题方法的探究,可列出下列算式,强化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灵活应用,并渗透正比例函数的思想方法。

(长)×8=560

(长)×24=1680

第4题的解答可引导学生利用如下分析式进行分析,进一步渗透正比例函数的思想方法。

苹果:3千克 5 元┊香蕉:2千克10元

6千克?元┊ 4千克?元

第3题是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学生练习时,一般有两种方法:①将其余5个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分别与“17”相比,求出比的结果(几倍),然后用这个结果与272相乘,很快写出5个算式的积;②后一个算式的积比前一个算式多272。从272开始。每次加272,可依次写出其余5个算式的积。

学生练习后,应进行有效评价,使学生灵活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不同思路得到肯定,充分体验成功的感受。

第5题是积的变化规律探索的继续。例4探索的是,在一个因数不变的情况下,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一定的倍数,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本题探索的是,当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一定的倍数,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时,它们的乘积不变。练习后,应让学生举例验证自己发现的这个规律。为以后学习反比例知识作铺垫。

8.例5及下面的“做一做”。

编写意图:

(1)通过让学生估算需要准备多少钱购票的具体问题,教学乘法估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①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用估算;②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如本题中要购104套每套价49元的参观票,在估算“49×104”的结果时,将49估成50没有疑义,而将104估成100还是估成110更符合实际呢?这就需要推敲。显然,此题的估算只能估大不能估小,因为估小了钱不够,所以应将104估成110。

(2)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乘法估算,关键在于如何对两个因数

进行估算。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可以说,估算无定法。教材以学生两种常用的估算方法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使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合适不合适的标准应看估算结果是否合乎实际情况,明确估算基本方法的内涵就是: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教学建议:

(1)围绕具体问题的解决开展估算活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例5提供的问题背景,引导学生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进行估算。使学生体会“49×104≈?”的估算不是抽象的乘法估算,而是在解决问题的生动情境中因需求而应运而生的。

(2)提供学生自主探索、互相交流的广阔空间。对于估算“49×104≈?”,学生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会有多种不同的估算结果。教学时,应为学生精心设计能体现自主探索又合作交流的估算活动。可考虑以下几个环节:①独立估算。请每个学生应用已有估算经验独自估算“49×104≈?”,并写出估算过程。②小组交流。以4~6人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而后总结出本小组认为比较合适的一种或几种估算方法。③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各组(或部分组)派代表展示本组估算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对交流出来的几种不同估算方法和估算结果进行评价,使多数学生形成共识,并认定符合问题实际、接近准确结果、计算方便可行的估算方法。

(3)例5下面的“做一做”有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对于全年可卖多少桶水的问题,学生是通过估算“720×12≈?”得到的。由于估算的方法不同,所以结果也不一样,只要比较符合实际,应认为都是符合要求的答案,都应鼓励和认可。如学生可能这样估算:

①720≈700②720≈800

700×12=8400 12≈10

比8400多一些800×10=8000

大约8000桶。

以上两种估算方法都比较符合实际,都应得到认可。

9.关于练习十中一些习题的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数的练习。学生作业时应提示:①弄清数据在题目中表示的意义,根据意义来估数;②估数的方法一般是将数据估成几百几十或整百、整十的数。如第(1)小题中的“592页”,可以估成“590页”,也可以估成600页。应视题目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取舍。

第2、3、4题是利用乘法估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估算意识,同时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练习时,要求学生要列出乘法算式,写出估算过程,并会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和结果。

第5、6题是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如何制定估算策略的练习。第5题给出一篇短文,让学

生估计这篇短文的字数。练习时,先让每一个学生独立操作,自行寻找估计的办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估计的过程,同时总结出方便可行的估算办法(先数出每行的字数,再数一共有多少行,然后用乘法估出文章的字数);最后将估计的字数与实际字数相对照,看看估计的字数是否接近准确结果。第6题操作过程与第5题大体相似,可在课外完成。反馈时,可教给学生一个小常识:看懂书的版权页,上面标明了本书的字数。

第7题是整数四则口算的复习。以本单元乘法口算为主,带着练习前面学过的加、减和除法口算。练习应以人人参与的形式为宜,同时统计大多数学生完成12题所需的时间,了解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对口算比较慢的学生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第8题是本单元的笔算练习。突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难点。练习时,要求学生竖式书写要工整,要分清因数中间的零和因数末尾的零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同时不要忘记用计算器进行检验。

第9、10题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反馈时,应让学生说一说,是哪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第11题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如学生的解答可能是:①430+380+407=1217(千克)1217×(30÷3)=12170(千克);②(430+380+407)÷3≈406(千克)406×30=12180(千克)。学生练习后,教师应提供交流的机会,通过交流,使他们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第12题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练习。这是一道开放题,具有培养学生数感和推理能力的价值。答案有多个,其中一个因数是203,另一个因数是□6,方框中可填1、2、3、4各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和笔算乘法(评课稿)

《两位数乘两位数和笔算乘法(不进位)》评课稿 听了安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和笔算乘法(不进位)》一课,让我受益匪浅。在此谈点自己的体会与不成熟的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说得不到之处,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的积的书写位置。安老师都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成功地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特色: 特色一:打破常规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老师精心设计预习提示,使学生能有目标、有方法的进行预习。在预习后能及时反馈。不仅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状况,同时还教会了学生的预习方法。 特色二:整体结构合理,教学过程流畅,环环相扣。从复习到新授再到练习,无处不见教师安排之精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础。老师在安排复习题时很有针对性,复习题服务于新授知识,通过复习,再现笔算两位数一位数的过程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规律,为沉重探索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顺序及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准备了条件。老师在讲解每道题时都非常详细,教师的小结将笔算时要特别注意的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两个关键之处强调了多次。进行这样有效的复习,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特色三:讲练结合,练习题内容全面,题型丰富且有代表性,有计算题、判断纠错题、和应用题。每道题老师都是精心设计的。计算题让学生及时多次用竖式计算,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从而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巩固了学生对笔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判断纠错题老师设计的这两道题都是学生最容易发生错误的,第一道题由于计算时不细心或乘法口诀不熟练时会出现那样的错误,第二种情况是把第二部分的积的书写位置对错了而出现的。老师将学生极有可能出现的两种错误先在练习题中出现,让学生参与评价,利用学具中的反馈牌,组织学生进行检查,既培养了学生的检查习惯和能力,又分散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特色四: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这个特色体现在本节课的例题和应用题中。我相信,通过学习,学生们都能切实体会到计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老师在教学中还有很多的优点,可能我说得不全面,在这节课里我有几点个人的看法。我们三年级组是从提问的有效性这个角度来说的,说得不到之处,望大家多包涵。

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及练习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及课堂练习 知识点: 一、计算基本方法: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加几个0。注意:两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几个0。 二、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 速度的表示方法:例如:特快列车速度160千米/小时小学生步行速度60米/分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个用了多少钱,叫做总价。 公式:单价×数量=总价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三、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大,积也不断变大。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小,积也不断变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乘以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例如:已知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800(50不变,8乘以2变为16,所以积也从400乘以2变为了800) 32×50=1600(50不变,8乘以4变为32,所以积也从400乘以4变为了1600) 8×25=200(8不变,50除以2变为25,所以积也从400除以2变为了200) 小试牛刀: 一、填空。(11×2=22) ⒈自行车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5千米,可以写作:()。 ⒉人步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30米,可以写作:()。 ⒊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达每秒钟30000千米,可以写作:()。 ⒋()×()=总价,路程÷()=()。 5、400×25的积是()位数,积的末尾有()个0。 6、已知A×B=380,如果A扩大3倍,则积变成();如果B缩小5倍,则积变成()。 二计算题: 176×47= 679 ×13= 220×40= 360 ×25=

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测试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测试 班级:姓名: 一、直接写出得数。 72×60=250×40=73×20=75×40 81×50=15×4=43×200=75×500=600×50=70×40=92×50=30×14= 二、填空。 1、12的103倍是(),31个20是()。 2、根据62×16=992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62×160=620×1600=992÷16=620×()=9920 3、路程=()×()时间=()÷() 速度=()÷() 4、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汽车的速度是()。 5、一个农场去年收获小麦69731千克,大约是()万千克。 6、计算16×300时,可以先算(),再在积的末尾添()。 7、下面算式中,不同的图形表示不同的数,相同的图形表示相同的数,如果△+□=200,□×5=80,那么△=(),□=()。 三、估算下面各题。

59×42 32×61 993×19 701×289 45×99 185×31 28×71 297×54 四、先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列竖式)。 162×2164×321713×15 308×21130×24135×12 五、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六、列式计算。 1、37的150倍是多少? 2、153个12是多少?

七、解决问题。 1、从甲地到乙地有320千米,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能赶到乙地吗? 2、如果每个箱子装24袋牛奶,135箱能装多少袋牛奶?一个奶站有500袋牛奶,用20个箱子够装吗? 3、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四(1)班的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绩见表),为此,班级家长委员会奖励500元给他们购买奖品,下面是中队委员们在商场看到的价目表,你能帮他们设计购买方案吗?并说明理由。 你打算怎样购买?

公开课《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 出示课件,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地方?(广州长隆乐园) 师问:想不想去玩一玩? 如果今天你们表现好,老师答应你们有机会带你们去玩? 2. 出示口算题; ①. 130×2= 140×4= 410×2= 230×3= ②. 44x15= 78x32= 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上台板演) 3.出示例题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让学生理清题意,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 (2)、根据已知量和所求量列出算式 (3)、全班齐做,然后指名板演并说说其计算过程。 4.由学生列出式子,师板书:145×12 5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45×12与145×12什么不同?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估算 师:那你认为城市距离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呢?现在同学们来估算一下(学生动笔算)师:你是如何估算的?谁愿意把你的估算过程和想法跟我们分享一下呢? 让学生说说,教师随机板书学生的估算方法。 2、笔算 师:现在我们已经估算出来了,145×12大约是在1500至1800之间,那么如何准确算出145×12的积呢?同学们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好不好? 学生动笔算,教师巡视,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如果有用竖式算的就指名板演,并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教师试着提示。)师:用竖式计算也就是笔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补充板书) 教师讲解,板书 145×12用竖式计算的过程 师:你认为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和笔算的顺序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有联系吗? 3、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的数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4、巩固练习 教材第49页做一做。(分组完成,集体订正) 三、仔细琢磨,细心计算,巩固新知 1、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两位数乘两位数评课稿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和笔算乘法(不进位)》一课,让我受益匪浅。在此谈点自己的体会与不成熟的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说得不到之处,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的积的书写位置。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成功地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特色:特色一:整体结构合理,教学过程流畅,环环相扣。从复习到新授再到练习,无处不见教师安排之精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础。李老师在安排复习题时很有针对性,复习题服务于新授知识,通过复习,再现笔算两位数一位数的过程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规律,为探索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顺序及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准备了条件。李老师在讲解每道题时都非常详细,尤其利用点子图多次让学生讲解,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及教师的小结将笔算时要特别注意的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两个关键之处强调了多次。进行这样有效的复习,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特色二:讲练结合,练习题内容全面,题型丰富且有代表性,有计算题、填空题、判断纠错题,每道题杨老师都是精心设计的。

特色三: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这个特色体现在本节课的例题和应用题中。我相信,通过学习,学生们都能切实体会到计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

第四章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口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用左手手指帮助进位。如13×4,27×9 2、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计算结果末尾先填0,再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180×3,250×5 例1 130的5倍是(),24个8相加的和是() 例2 甲数是430,乙数是甲数的7倍,乙数是() 例3 一个数与零相乘的积是() 例4 如果@÷24=5,#÷@=9,那么#=() 例5 120×4的积是12×4积的()倍,850×6的积是85×60积的()倍。 二、笔算乘法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A、因数中不含“0”的笔算方法:如321×25,789×14 例1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121千米,24小时能行()千米。 例2 某商场占地面积是892平方米,15个这样的商场占地面积将是()平方米。 例3 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例4判断:两个整数相乘,积一定比每个整数都大。() 例5判断: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小可以是三位数。() B、因数末尾或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如150×84,409×20 C、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那时间=________________, 速度=__________________. 例1 一队探险者去热带雨林探险,他们每天能行进125千米,21天能行进多少千米?用三种方法计算(提示:竖式、乘法分配律、两位数等于两个一位数的乘积) 例2 泉泉骑车去书店买资料,每分钟能行360米,25分钟可以到达书店;丽丽步行去书店,每分钟走108米,50分钟可以到达书店。泉泉、丽丽到书店时分别走多少米? 例3 计算405×37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评课稿 《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是二期课改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中第二单元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并且掌握了用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曹##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 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 的教学理念。教材的设计是注重结合具体情景,强调算法探究,重视对算理的剖析,使学生获得多种算法的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做得较成功: 一、引导学生"估": 教材的编排强调" 先估后算" ,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首先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将一个因数估成相邻的整十数进行估算以及比较哪种估算的值更接近实际得数都不存在争议,同时基于对上半学期估算教学中已经出现了"估计积的范围",考虑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延续,因此在"估一估"这一环节中做了适当的调整,将教材中只需估计一个值设计为估计积的范围。这样的处理使估计的结果更具有实用性,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要估和估了之后有什么用,而不是为"估"而"估",也更体现出教材编排"先估后算"的意图。 二、设疑让学生"想": 在"自主探究,尝试算法"这一环节中,强调要求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在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弥补了小组讨论中的一些弊端,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自主寻找策略的机会。随后的小组讨论,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各种算法的出现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由教师提出的"看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引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心,更重要的是在小组讨论中,同学之间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组织学生"说": 在"全班交流,汇总算法"的环节中,第一次"说"设计了由学生自己来说每一种算法的过程和选择这种算法的理由;第二次"说"设计了在学生看书之后说书中四个小朋友的算法并进行分类。 这个环节将重点落在让学生说清分拆的方法和这样分拆的理由上,使学生体会将两 1 / 2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公开课教案资料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公开课教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公开课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和学校 沈洋 2016年4月12日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公开课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 1 课时 授课人:沈洋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直接写出得数。 12×3= 205×3= 25×2=

170×5= 150×3= 125×2= (2)用竖式计算:26×47= 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2.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探究和计算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 让学生阅读例题1,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读题得出: (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2)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 (1)列出算式。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口述算式,教师同时板书:128×16= (2)尝试计算。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注意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小组交流算法。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评课稿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评课稿 jinchengjiangqudijiuxiaoxue yinhaijin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综观整节课,令人回味无穷。尤老师精心选取素材,以本校素材为主线。课堂设计形式丰富,生动有趣,融知识性、趣味性、挑战性、开放性于一体,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从关注“双基”到“四基”,通过本节课能够看出尤老师课堂上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尤老师还十分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与培养,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大量的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整节课学生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激励,精彩表现不断。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体现了教师对所教内容的深刻思考。这是一节充满情趣、设计巧、练得实、学得活的好课,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获得同步发展。在尤老师的课中,我收获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因此,尤老师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设计安排了丰富的复习活动,激活学生已经掌握的口算、笔算的知识和经验。之后的新课教学,基本上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学生自己生成了笔算的两种不同方法,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比较中,经历和发现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 2、渗透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节课尤老师组织学生得出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准确得数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不同方法的估算。并且能在得出准确得数之后,让学生再次回顾估算得数,比较哪个更接近准确值?让学生初步感受估算的作用——确定计算结果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单元测试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填。(27分) 1.最小的三位数与最大的两位数相乘的积是( )。 2.在540×90中,如果90缩小了10倍,要使积不变,则540应该()。 3.根据75×40=30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50×40=()75×200=()25×40=() 4.45×24的积是()位数。125×80积的末尾有()个0。 5.路程=()×()时间=()÷() 速度=()÷() 6.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450 ()×7<500 15×()<610 ()×30<280 27×()<550 ()×40<980 7.500个12的和是(),48个102大约是()。 8.计算16×300时,可以先算(),再在积的末尾添()。 9.在○里填小“>”“<”或“=”。 45×202○54×102 120×68○86×210 240×16○24×60 10.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120小时会行使() 千米。 二、我会判。(6分) 1.三位数乘以两位5数,积一定是五位数。() 2.已知3×5=15,30×5=150,所以3×50=1500。() 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 数。() 4.54×169≈50×100,即54×169≈500。() 5.153个12的和大约是1000。() 三、我会选。(10分) 1.32×6=192,当因数6扩大100倍时,积是()。 A.1920 B.19200 C.192000 2.某市为提升城市形象,特意把一个长方形街心花园的长扩大到原来的4倍,宽扩大到原来的3倍,它的面积扩大了()倍。 A.7 B.12 C.14 3.509×29≈()。 A.150 B.1500 C.15000 4.两个因数的积是420,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则积变成()。 A.4200 B.42 C.42000 5.与480×40的积一样的算式是()。 A.48×40 B.24×800 C.480×400 6.小明每分钟打字110个,从10时到10时25分,他一共打了大约()个字。 A.300 B.3000 C.30000 7.350×80的积末尾有()个0。 A. 2 B. 3 C. 4 8.36×4=144,其中36不变,把4扩大5倍,积是()。 A.720 B.360 C.2880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评课稿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评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评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评课稿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整百整十数的口算等方法,通过自主尝试、探索与交流,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探索过程,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 教师十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精心设计各项数学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始.组织学生展开探索、尝试、交流、实践多种活动,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获得同步发展,全课教学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特色: 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涉及的知识背景十分广阔,教师保留交通工具作为学习素材。选择具有时代信息的动车组这一信息,引领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为理

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基本上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渗透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教案

第七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 吉山小学数学科张瑛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 在本单元,教材编排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学习认知规律,先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它是后面学习笔算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接下来学习笔算,接下来学习口算,先是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然后在学生发现有关0的乘法规律的基础上,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这些内容是两位数乘法笔算的扩展,笔算的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概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这样,不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加深对计算法则的理解,便于记忆,而且能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认知结构,渗透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最后,还学习乘法的应用以及它的估算。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基础上教学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不会感到特别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乘法的计算容易出错,出错的类型因生而异,各有所不同,学生较容易错误的类型如下:(1)漏加进位。主要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某位满十进位时没有作记号。没有直观的数字提示,易出现漏加进位的错误;(2)乘算加。主要原因是学生还没有构建笔算乘法的思维模式,造成乘、加错乱的思维;(3)积错。主要原因是乘法口诀不熟。三位数乘两位数要比两位乘两位数笔算的错误率要高一些,因为前者是连续进位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在交流、合作中进步,提高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本单元主要是计算,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评课稿 今天听了李老师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一课,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好的地方: 1、情境导入以旧引新,渗透先分后和解题策略。 2、注重了算理的直观呈现。 3、练习设计有层次。 探讨的地方: (1)充分发挥点子图的作用,培养几何直观。 教学时,李老师先让学生把想法用点子图表示出来,然后交流汇报。这时要有用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全体学生都在探索、交流中体会“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但李老师在这个的教学环节占用了较大时间。 在研究笔算方法的算理时,应充分利用点子图,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笔算过程中每一步的意义,培养几何直观。在研究竖式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再在点子图上分一分,并把四次相乘得出的结果都在图上圈出来,沟通算理与算法的关系。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所得的积的末位数要和十位上的数对齐。教师追问:为什么最后要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学生自然就会理解。 (2)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在交流14×12的多种算法时,在感受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对例外计算方法和点子图的比较、归纳和分类,体验方法的异同,掌握解题的策略。例如,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方法都是‘先分后合’”“分开以后,数变小了,就会算了”“‘分’”了以后就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答了”,体会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可能还会比较每一种方法的是非,“把12分成10和2,比较好计算”“把12分成两个6,两部分的数相同,只要计算一次乘法

再加就可以了,也比较好计算”,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优化意识。这方面我觉得李老师引导不够。 建议:课题出示应置于学生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算式后;机智把握课堂教学失误,教师出错要学会把出错原因“推”给学生,鼓励学生及时发现错误并敢于提出。 利用开朗的形式进行练习。简单、重复、机械的计算训练会让低年级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此,教师可以将练习题组织成生动有趣的练习活动。比如,判断纠错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要注意什么?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梳理,也让学生有了积极康健的体验。 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与计算过程。完成24×12的计算。老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特意将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十位及个位十位分别乘第一个因数得到积用例外的颜色区别开来,我认为这种方法很好,能帮助学生区分两个部分相乘的积,一个是表示24乘2所得的积,第二部分是10乘24所得的积,张瑞老师在这里我强调计算顺序时用箭头将计算过程按顺序标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教师再结合例题的详尽情境,第一步算2本书多少钱,用2乘24,此时用黑色纸片将十位上的“1”盖住,第二步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24.第三步将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架起来,计算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多复述几遍。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详尽情境,将学生置于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教师将教材进行灵敏的处理,将要解决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来解决,将自己置于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使学习材料包含生气,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很简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教师不必牵着学生走,也不必急于出示现成的算法,只需提一个启发性的问题: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呢?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怎样算”的问题。此时已经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参与意识,人人的思维都很活跃,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接着再由学生汇报、交流,

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测试

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测试 一、直接写出得数。 72×60=250×40=73×20=75×40 81×50=15×4=43×200=75×500=600×50=70×40=92×50=30×14= 二、填空。 1、12的103倍是(),31个20是()。 2、根据62×16=992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62×160=620×1600=992÷16=620×()=9920 3、路程=()×()时间=()÷() 速度=()÷() 4、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汽车的速度是()。 5、一个农场去年收获小麦69731千克,大约是()万千克。 6、计算16×300时,能够先算(),再在积的末尾添()。 7、下面算式中,不同的图形表示不同的数,相同的图形表示相同的数,如果△+□=200,□×5=80,那么△=(),□=()。 三、估算下面各题。 59×42 32×61 993×19 701×289

45×99 185×31 28×71 297×54 四、先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列竖式)。 162×21 64×321 713×15 308×21 130×24 135×12 五、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六、列式计算。 1、37的150倍是多少? 2、153个12是多少? 七、解决问题。

1、从甲地到乙地有320千米,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能赶到乙地吗? 2、如果每个箱子装24袋牛奶,135箱能装多少袋牛奶?一个奶站有500袋牛奶,用20个箱子够装吗? 3、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四(1)班的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绩见表),为此,班级家长委员会奖励500元给他们购买奖品,下面是中队委员们在商场看到的价目表,你能帮他们设计购买方案吗?并说明理由。 你打算怎样购买?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评课稿 **年**月**日下午观摩了茅**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印象很深。本课是学生初次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进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可以有不同的算法。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在学生自己探索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乘法的笔算方法。结合计算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天听了茅老师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觉得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茅老师能通过创设“大象运木头、小猴采桃、小猴请大象喝矿泉水”等生动活泼、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直观思考,理解算理。 二、运用知识迁移,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以旧引新,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在教学20×3时,让学生先算2×3=6。2×3=6是前面所学的表内乘法,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教师鼓励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去思考。《数学新课程标准》把“鼓励算法多样化”作为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之一,但多样化之后的重要环节是“重视算法的优化”。课堂上茅老师做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发现最优的算法,并让更多的学生去说,去讲,从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三、讲练结合,及时巩固。 及时的练习,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茅老师能及时给出相关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最优的方法。并在练习的设计上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四、体现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通过让学生说,交流想法,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当然在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老师让小朋友说出20×3是怎么想的,可以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知识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知识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可以先把两位数按数的组成分成几十加几,分别乘一位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如13×4=(10+3)×4=10×4+3×4=40+12=52 也可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减几,分别乘一位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减. 如 29×3=(30-1)×3=30×3-1×3=90-3=87 口算乘法很简单,几十和几两分散,分别乘上一位数,两积加减是关键. m个n是多少? m×n= m的n倍是多少? m×n= 8是4的多少倍?如:8个4是多少? 8×4=32 如:8的4倍是多少?8×4=32 如:8是4的多少倍? 8÷4=2 2、整十数乘整百数(几十、几百、几千的数)的口算方法:先把因数中的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如 600×70=先算6×7=42 再在42后加写上000 600×70=42000 3、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可以把两个因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因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另一个因数不变。然后进行相乘。估算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结果一定要用“≈”连接,不要用“=”。 乘法的估算,关键在于如何如何对两个因数进行估算,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值,其标准就是符合实际。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①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②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与哪个数相乘,积的个位就与哪个数对齐);③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④计算过程中有进位的,计算时要把进位加上。 如: 2 1 3 6 8 4 8 2 6 6 0 8 ×25 × 4 5 × 6 7 × 2 8 1 0 6 5 213×5的积 4 2 6 213×2的积 5 3 2 5 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①先把因数末尾的0前面的数相乘(写竖式时,将0前面的数对齐);②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③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相应个数的0.

三位数乘两位数例1教案公开课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例1) 教学内容: 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以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 2.通过估算、口算、笔算多种算法,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项计算方法的技能。 3.让学生经历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 2.积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学生对乘法计算中算理的掌握。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昨天老师发现有一种彩笔正在特价销售。(出示图片及有关数据)师:观察图片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每盒24支,13盒彩笔,一共多少支?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请同学们说说计算步骤和要点。

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二、探究新知 创设情境:国庆节期间李叔叔乘火车到北京旅游。 1.课件出示:李叔叔从济南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济南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2.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 3.独立列式:145×12= 4.经历计算过程。 (1)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估算一:把145看成150 150×10得1500 150×2得300 1500+300=1800 145<150 所以结果应比1800米少一些。 估算二:把12看成10。 145×10=1450 12>10,所以结果应比1450米大。 (2)笔算。你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现在请你们尝试列竖式计算145×12。 ①学生独立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课堂,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高的

《三位数乘两位数》评课稿

评《三位数乘两位数》 大学城二小:赵中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我评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由叶素波老师执教的。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纵观整堂课,令人回味。叶老师精心选取素材,课堂设计形式丰富,生动有趣,融知识性、趣味性、开放性于一体,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本节课课堂上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渗透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叶老师还十分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与培养,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同时让学生的知识、技能获得同步发展。听了叶老师的课,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循序渐进。 本堂课教学由不进位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到要进位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到练习巩固;然后讨论、归纳总结得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又进行拓展练习—三位数乘三位数(及多位数乘多位数)怎样算;最后介绍数学文化—《格子乘法》。各环节循序渐进,层层推进。教学过程体现“学本式”,结构合理,张驰有度。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运算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因此,叶老师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大胆的直接切入新课教学,让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的目的。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和归纳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从而实现由运算知识和技能向运算能力的转化。 3、将数学文化素材融入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数学文化的发展,数学文化具有美学价值(数学文化的美,属于思维上的美感,数学文化的美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数学中发现的黄金分割比,世界上很多美的东西都符合这个比例,这是数学文化简洁的美;又如我们知道光有七色,一周有七天,我国古代有七曜日,音乐有七个音符,人有七窍、七情.......所有这些都与七有关,赋予七神秘的意义,这是数学文化奇异的美。)、思维价值、教育价值。我国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既要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看出我国现代数学更注重在“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间取得平衡,但就其教育的本质应是通过数学教育促进人的发展。 叶老师在课堂中引入了数学文化知识—《格子乘法》,把数学历史知识融入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视野得到开拓,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资料:评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评课稿 根据学校的教学工作安排,我在11月20日听了陈月老师执教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听完后我有如下感受: 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 听了这节课后,我认为陈月老师讲的“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一课基本上能按照我们组制定的模式的那几个环节来实施。即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3、展示交流,点拨提升4、巩固练习,组内互助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本节课的亮点 1.课前师用“你准备好了吗?”这个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即用眼认真观察,用耳认真倾听,用嘴积极回答,用心认真牢记。 2.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认识,理解“速度”的含义,并掌握“速度”的表示方法,是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资料来感知速度。用画横线的方法来强调速度的表示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本小节内容学习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还有教学“速度”概念时,师重点让学生理解“单位时间”和“走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每秒。 3.陈月老师自始至终能带领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概念,探索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在认识速度及探索三量之间的关系中,师一直使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进行思维活动,便于学生顺利地掌握三者的关系。并能应用这一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就有了依托。 三、本节课不足及建议 1.在讨论“哪辆车跑得快些”讨论的时间有点短,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展示交流时,师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 2.填完表格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应把两个学生的回答合到一起,即此题渗透函数思想,时间每增加一小时,路程就增加40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