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一统
秦大一统知识点
![秦大一统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7e5484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79.png)
秦大一统知识点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全国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统治时间为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共持续了14年。
这个历史时期,被称为秦大一统时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政权稳固,经济繁荣,社会秩序井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秦大一统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秦朝的兼并战争在秦朝的统一过程中,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秦国先后征服了其他六个诸侯国,确立了天下一统的格局。
秦国的长城修筑、兵器制造等军事手段非常先进,为其成功统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采用了中央集权制,通过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措施,推行统一政策,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他还建立了郡县制度,划分国土为36个郡,县的划分也非常细致,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使得中央政权更加强大。
三、秦始皇的法律制度改革秦始皇通过颁布《秦律》和推行法家思想,加强了法律制度的统一和执行力度。
他废除了各国的旧法,倡导法治思想,修订了刑法,使法律更加明确,执行更为严厉。
四、秦始皇的经济政策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
他实行均田制和收买私田政策,加强了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同时,他还发展了水利灌溉、修筑官道等基础设施,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
五、秦始皇的文化建设秦始皇注重文化建设,他统一了文字和货币,推行了一系列标准化措施,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统一。
他还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兵马俑,展示了秦朝的强大实力。
六、秦始皇的统一测量衡制度秦始皇改革度量衡制度,规定统一的尺寸和重量标准,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促进了贸易和经济发展。
总结:秦朝的一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秦始皇通过军事手段、中央集权制度、法律改革、经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措施,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他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对后世的统一王朝,如汉朝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大一统的知识点是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秦朝一统PPT教学课件
![秦朝一统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9245f6aec3a87c24128c41d.png)
陇西
长城一带
东 海
南海郡
自由辩论
有人说秦始皇 是千古一帝,有人 说秦始皇是暴君, 对这个问题你有 什么看法?
秦始皇采取了 哪些措施来巩固 统一?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点 4、文化:点 2、经济:点 5、思想:点 3、交通:点 6、军事:点
秦行政系统简表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郡 县
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这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 僚制度,它有何利弊?回
统一货币
圆形方孔钱
有何优点?
度 衡
统一度 量衡回 量
一大
车修
轨驰
回道
,
排 除
秦
路
障
,
统
燕 赵齐 魏 韩
楚
小篆 隶书
请谈一谈:你对焚书坑儒的看法 回评价:1、巩固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辽 东
临洮
北击匈奴修长城
南
统
越
离
湘
族
水
灵
水
渠
开
灵
渠
越族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经济:1、统一货币 2、统一度量衡 交通:大修驰道,排除路障。 文化: 统一文字 思想:焚书坑儒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燕
赵齐 秦魏
韩 楚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燕
赵齐 秦魏
楚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燕 齐
秦魏
楚
燕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齐
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楚
燕
远交近攻,
秦朝一统教学反思(优秀4篇)
![秦朝一统教学反思(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47071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2.png)
秦朝一统教学反思(优秀4篇)秦朝一统教学反思篇一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举措,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不同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本节课的涉及到秦朝统一的过程、原因、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等,重点是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是“焚书坑儒”的认识评价,及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一节课下来反思如下: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合理。
根据本框内容,突出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个重点。
以情境为切入口,运用史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从而运用信息理解秦始皇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本课有三大环节,一、“秦皇扫六合”,统一天下;二、“秦始皇解难题”,巩固统治;三、“秦始皇功与过”,评价秦始皇。
由浅入深,把秦的统一、秦统一采取的措施,以及秦始皇的评价有机串联起来。
线索较为清晰。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前面两个环节处理较好,尤其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举措。
创设情境、运用史料,解决疑难,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训练,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疑问的能力。
学生参与较为积极,出现一些闪光之处。
比如:讲到秦始皇“焚书坑儒”措施,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说明此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及目的。
能够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待具体的史实。
而在第三环节,评价秦始皇。
由于自身未能较好地把握学情,未能深入地引导学生去评价历史人物,只是较浅地讲述了一下。
类似于蜻蜓点水,是本课教学的败笔之处。
教学过程中,始终突出运用历史资料,还原历史本色。
学历史重在论从史出,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运用,引导学生得出历史结论。
教学过程中,甚至将一些较难的文言文资料翻译成,既不改变历史的史实,也做到了让学生读得懂、看得明白。
如“楚国商人的商旅历程”,就引出“驰道、车轨、语言、文字、货币、”等一系列信息,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秦始皇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的原因及作用。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原因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f1bfb1d4a58da0116c17499b.png)
小析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原因摘要: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为大一统帝国的缔造者秦王嬴政,只用了10年的时间结束了长达549年的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历史,其功绩自然不可否认,但有一点也不容忽视,即嬴政之前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发奋图强。
本文就试图对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原因做一个简要分析。
关键词:秦朝嬴政统一商鞅变法一、秦国历代统治者为嬴政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秦国的统一大业最终在嬴政手中完成,但嬴政的成功是以之前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为基础的,主要表现有:(一)襄公立国秦始皇的祖上并非是显赫贵族,只是因一技之长被周孝王任用,后因表现出色受周王赏识,被封为士大夫,从此秦始皇家族踏上了他的政治之旅。
但是接着几十年,秦始皇家族并没有太大的作为。
随着周室的衰微,尤其是到了周幽王时代,秦始皇家族抓住历史的机遇,被封了诸侯得到了很高的地位。
虽然得到的土地并不多,但却获得了周王的“尊王攘夷”(所谓“尊王攘夷”就是攻伐西戎的正义号令)。
就此立国的任务完成了,使秦王统一六国名正言顺。
(二)穆公扩疆秦穆公时秦国西邻暴戎,东接强晋。
历经7代君王秦国和西戎一直僵持不下,形势十分危急。
可皇天不负有心人,秦国终于等来了一个人-----由余(秦穆公时的戎王)。
原本由余是一个非常有才的人,但在西域地处偏僻,没有听过中原各国音乐。
就此秦穆公找到了由余的弱点,送了他十六名歌女,由余因此对国事不闻不问,秦穆公抓住这个机会一举攻占了西戎的大片土地。
为秦国的发展奠定了基业。
而且秦穆公好纳贤士,也为秦国积累了一定的人才资源,使秦国开始强大起来了。
(三)孝公变法这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本是卫国国君的妾所生的孩子,原名公孙鞅也叫卫鞅。
最初商鞅在魏相公叔痤手下做官。
公叔痤深知商鞅的才能本想找个机会向魏王举荐他,但还等到这个机会公叔痤就病危了,最后给魏惠公留下遗言,商鞅不用则杀。
可魏惠公不以为然既没用商鞅也没杀他。
《秦朝一统》一等奖说课稿
![《秦朝一统》一等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904504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31.png)
《秦朝一统》一等奖说课稿《《秦朝一统》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秦朝一统》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的第四框题、承接前面讲述的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段历史、通过对秦朝统一天下的过程及巩固统一措施的介绍、向学生阐述秦朝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新的大一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朝基本承袭了秦朝奠定一统的各项制度。
其中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而本课在第四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
二、说学情初二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各种媒体上已经不同程度地接触过有关秦始皇的一些史实、所以比较容易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
这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学生要“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对课标的了解、以及班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和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秦朝疆域的庞大和秦长城的宏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秦朝统一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因为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作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因为年代久远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功过是众说纷纭的、所以我把对“秦始皇的评价”作为本课的难点来突破。
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797db3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99.png)
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秦朝统一了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
这个伟大的成就得益于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是指政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对地方政府、各地区进行严格的统一管理和控制的制度。
秦朝在统一中国后,秉持着“一统天下”的理念,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来巩固中央集权。
首先,秦朝在行政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央政府能够直接控制整个国家。
秦始皇在位期间创立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进一步划分为1000多个县。
郡县制的实施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行政管理,并且确保各地方政府服从中央的指挥。
其次,秦朝还推行了四分制度,即将全国划分为四个大区域,由四个大将军负责统一管理。
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将地方的军权集中到了中央政府手中,使得中央政府能够直接控制地方军队,有效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此外,秦朝还采取了严格的法律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
秦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例如《乡党制度》、《盐铁法》等,通过法律的执行来约束地方政府、各地区的行为,确保他们服从中央的统一指挥。
由于法律的严明,秦朝的各地区都遵循中央政府的政策,从而实现了大小事务的统一处理。
此外,秦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例如,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这不仅是一项重大的防御工程,更是一种巩固中央集权的举措。
修筑长城不仅连接了北方各地,也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控制这些地区。
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秦朝采用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中央集权使得国家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加以实施,确保了统一的行政管理和法律执行,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中央集权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长期的统治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各地区可能缺乏一定的自治权。
此外,对于地理、人口、文化各异的各地区来说,中央政府统一的政策可能无法照顾到每个地区的特殊情况。
中央集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政府的权力进行了压制,这也可能引发地方的抗争和不满。
秦朝一统教学反思
![秦朝一统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be96508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01.png)
秦朝一统教学反思秦朝一统教学是一段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时光,它对于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以及统一国家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秦朝一统教学也存在一些反思和问题,这有助于我们在今天的教育中更好地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之处。
首先,秦朝一统教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和单一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措施,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他将七十二家经典烧毁,禁止私人持有书籍,限制人民的自由思想和知识交流。
他追求统一的思想和行为,希望通过一种统一的教育体系来塑造一种统一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这种统一教育的方式限制了人们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并且对于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和知识传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其次,秦朝一统教学在知识内容上存在偏颇。
秦始皇倡导兼并各国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和编纂,最终形成了历史名著《史记》,这为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然而,在编纂过程中,秦朝政府过于强调对于国家利益和皇权的宣扬,忽视了对于其他声音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记载。
同时,这种集中编纂的方式使得历史教育过于注重政治和军事的方面,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培养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再次,秦朝一统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秦朝注重培养学生们的从属意识和服从精神,学生们被灌输了一种绝对服从和崇拜君权的思想,这种教学方式既削弱了学生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限制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此外,秦朝一统教学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过于强调一种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忽视了学生们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以及个体的发展需求。
最后,秦朝一统教学在教师培养和教育体制上存在一定问题。
秦朝时期,教师的地位低下,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这导致了教师们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此外,秦朝的教育体制过于僵化和官僚化,官方控制下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内容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无法满足学生们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秦朝一统教学反思
![秦朝一统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fdcdd9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78.png)
秦朝一统教学反思秦朝一统教学,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推行统一的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
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反思也许能够给我们现代教育提供一些启示。
秦朝一统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加强统治。
秦始皇通过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制度来实现各个地区的统一,其中也包括统一教育。
秦朝一统教育体现了霸权主义的思想。
这种教育制度对人民的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造成了限制,使得教育变成了权力工具,而非真正的人才培养。
秦朝一统教学的实施,主要通过统一文字和书籍、推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等方式来达到目的。
首先,秦朝废除了六国不同的文字,统一采用小篆作为正式文字,以确保统治者掌握对知识的垄断。
其次,秦朝开始编纂儒家经典《尚书》、《书经》等,宣扬尊儒学,通过教学内容来植入民族主义思想。
同时,基于统一的文字和儒家经典,秦朝制定了官方的教育课纲,在教育内容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的教育自主权。
秦朝一统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秦朝一统教学导致了知识的垄断和权威主义思维的扩大。
通过废除不同文字,秦朝剥夺了地方文化和知识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只能接受中央统一传授的知识,导致了知识的贫乏和思维的僵化。
其次,秦朝一统教学削弱了人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由于教学内容主要是灌输儒家经典,教育更多的是机械地记忆和死板地复制,缺乏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批判思维能力。
最后,秦朝一统教学导致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萎缩。
秦代的教育更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以实际事务为导向,忽略了人文精神和个体发展的需求,使得人们对人文艺术、哲学思考等方面较为冷漠。
对于秦朝一统教学的反思,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建议和启示。
首先,我们应当重视多样性和包容性,在教育中不应剥夺地方文化和知识的权益。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知识,应当充分保护和发展。
其次,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
最后,我们应当重视人文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和人文关怀。
秦朝一统_历史论文
![秦朝一统_历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ab0a1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a.png)
秦朝一统_历史论文历史论文《秦朝一统》教学设计u 课程标准:1、了解主要王朝的兴替和疆域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特点和统一的趋势。
2、知道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演变,探究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u 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一课第四课时,讲述了秦朝一统的过程。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秦并天下建基于商鞅变法,而君主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
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的深远的影响。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质疑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自评互判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秦长城”等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和分析,使学生树立伟大的志向,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措施对后世影响的分析,评价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阅读、合作质疑、互动探究、综合实践、深华主题。
教学准备:(教具与学具准备)Perpint,圆形方孔铜钱等。
u 学与教的流程一、原初体验(创设情境)【观赏】《英雄》片段:《打下一个大大地疆土》。
【体验】观看了影片之后,你能从中获得哪点信息?(预测:片名、时代背景、人物、剧中扮演者等)。
【承转】那么,秦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由谁建立呢?给后人留下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探究“秦朝一统”!【展示】课题:秦朝一统。
【承转】请大家翻开课本,带着老师提供的几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秦朝”。
二、走进秦朝(自主阅读)【展示】:问题组:1、秦是哪一年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2、中国最早的“皇帝”是谁?(秦始皇嬴政)3、能再现当年秦朝军队统一六国的威风场面是什么?4、秦朝时建造的防御工程是什么?(让学生看书,思考,稍后由学生抢答)【提问】秦是哪一年统一中国的?(抢答)(公元前221年)【演示、叙述】(边演示,引导学生思考统一过程中,秦用了什么方法,边讲述下列内容)1、秦统一的经过:战国末年,七国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人民厌倦了“战乱”的生活,渴望统一。
简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简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b87b79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9.png)
简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指在秦朝时期,中央政府实行高度集权的管理制度。
具体内容包括:
1. 一统天下: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世袭制的帝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政权。
2. 简化官制:秦始皇废除了封建诸侯制度,设立郡县制,任命官吏,统一地方行政,完全掌握了官员的任免权。
3. 统一法律:秦朝建立了一套统一的法律制度,颁布了《律令》、《秦法》等法规。
法律具有强制力,实行压制异议的一元化统治。
4.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秦朝推行了一种统一的货币制度和度量衡制度,使商业、交易等活动更加便利和统一。
5. 同一文字系统:秦始皇进行了文字的统一,废除了六国各自的文字,统一使用小篆,促进了文字的传播和统一。
6. 修筑长城:秦朝修筑了万里长城,作为防御边境的工程,同时也是对外统治的象征,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将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手中,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和措施,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和统治稳定性。
这种集权制度奠定了后来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朝一统_历史与社会
![秦朝一统_历史与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a4e26616fc4ffe473368ab96.png)
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六国,建立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四、秦朝一统
1、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商鞅变法使秦成为战国后期实力(经济、 军事)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原 因
人民渴望统一、渴望和平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 秦王嬴政既有雄心壮志,又有雄才伟略, 如采取了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
谁
能回忆的最多?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 施 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政治上 a皇帝制 b中央三公制 c地方郡县制 a统一货币 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促进 b统一度量衡 经济上 各地经济发展,开拓边疆 c修筑驰道,统一车轨 意 义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影响十分深远
文化上 思想上
县令
御 史 大 夫
中央政府
中央集权
地方政府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秦度
度:尺寸的长短
圆形方孔钱
统一 度量衡
量:斗的容积 衡:斤两的轻重
统一货币
秦驰道
“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 南齐吴楚,江湖之上,滨 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 三丈而树…… ” ——《汉书‧贾山传》
车同轨
大修驰道,排除 路障,统一车轨 秦驰道
小篆
马
安
文 化 上 : 统 一 文 字
隶书
焚书坑儒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时间:公元前213年 事件:“焚书”、“坑儒”
请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谈谈 你对“焚书坑儒”的看法 这是秦始皇的暴政, 是导致秦朝灭亡的 原因之一。 秦始皇这项举措有利 于统一,值得肯定。
统一了思想,巩固了政权; 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中国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
![中国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https://img.taocdn.com/s3/m/90462dbc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4.png)
中国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在中国历史上,秦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王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一个集中权力的中央政府,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秦朝统一的背景在秦朝统一之前,中国处于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百家争鸣。
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秦国的嬴政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外交手段和军事手段,逐渐削弱其他七雄,并最终统一了中国。
二、秦朝的中央集权1. 一统天下:秦始皇在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中央集权。
他消灭了其他七雄的势力,统一了全国政权。
他实施了改革,如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统一等,统一了国内的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设立郡县制度: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秦朝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郡县制度。
各地的郡县都由中央政府派驻官员管理,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这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加迅速地了解地方的情况,并对其进行指导。
3. 科举制度:为了选拔人才,秦朝实行了科举制度。
这个制度使得全国范围内的人才都能够通过考试选拔,为中央政府服务。
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率。
三、秦朝统一的影响1. 中央集权思想的深入人心: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思想的实现,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的王朝,如汉朝、唐朝等,都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实行了类似的统治模式。
2. 对国家管理的改革:秦朝的统一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国家管理改革。
例如,土地制度的改革、吏治的整顿等。
这些改革为后来的王朝管理国家提供了借鉴。
3. 形成统一的文化和语言:秦朝的统一也加强了国家的文化和语言的统一。
秦朝实行了书同文,使得全国范围内的文字更加一致。
这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结:中国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的中央集权思想和制度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后来王朝的统治模式,形成了统一的文化和语言,并对国家管理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朝的集权统一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
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
![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9aeb1df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8.png)
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在中国历史上,秦朝统一六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制度正式成型。
在此之前,中国各个地方都是分裂的,国土范围很小,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并不平衡。
而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国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本文将探讨秦朝统一六国的具体过程。
一. 家族秦国自春秋时期开始就有统一中国的野心。
秦穆公曾说:“吾生而处诸侯之中,多欲为之一统。
”秦桧曾说:“天下以亡霸为乐,我为亡霸而忧。
”秦孝公时期,经过多次战争,秦国扩张了领土,实力也逐渐壮大,为今后统一六国埋下了伏笔。
二. 形势在战国时期,六国之间经常爆发战争。
虽然秦国也参加了这些战争,但一直都处于次要地位,而赢得最多的是赵国、楚国、齐国、韩国和魏国。
然而,由于周围各国相继衰落,秦国的实力与日俱增。
同时秦国采用严格的军事制度和合理的法律制度,使士兵有高度的纪律性,这也为后来的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政策秦始皇等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统一政策。
如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赋税制度、修建长城、修建宫殿、规范文字等。
这些政策将秦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与此同时,秦国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与各国建立了同盟关系,使秦国的外交关系得到加强,也为吞并六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四. 战争秦国开始向其他地区进军,解决战争是向六国发起进攻。
首先,秦国攻下了赵国的中山,然后消灭了韩国,楚国、燕国等。
最终,终于灭了赵国、魏国并逼降了韩国、楚国和燕国。
此时,秦国已经统一了六国,并成为了中国史上第一次的大一统帝国。
总的来说,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是一个曲折而艰难的过程,它经历了家族、形势、政策和战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最终,秦国通过多年发展,最终统一了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这一历程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也为今后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秦朝的统一战争
![秦朝的统一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3c9b08a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a4.png)
秦朝的统一战争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帝国,而实现这一统一的关键就是秦朝的统一战争。
秦始皇作为秦朝的创立者和统一战争的主要推动者,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政治手段,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一、战乱时期的背景在秦朝之前,中国处于战乱的时期,分裂成七雄之国,即楚、魏、燕、韩、赵、齐、秦。
七个国家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国力相互消耗。
战乱使得人民苦不堪言,人民生活困难重重,繁华的中原地区也逐渐沦为战场。
这种状况加剧了人们对统一的渴望,为秦朝的统一战争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秦国的崛起秦朝统一战争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年左右,当时秦国的国力逐渐崛起,并且开始借助吞并周边国家的方式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秦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在当时已经远远超过其他七雄之国,这使得秦国成为了其他国家的主要威胁。
秦国先后消灭了韩国、赵国、韩国、燕国、楚国等国家,逐渐统一了中原地区。
三、制定战略和军队改革秦始皇认为,要实现中国的统一,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战略,并进行军队的改革。
他提出了“走农业立国、重视军事、德胜文治”的思想,将战争和农业发展相结合,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
同时,他还实行军制改革,推行军功爵制,加强训练和装备的统一。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秦国的战争能力,为统一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消灭完最后一个敌对国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大一统。
他先后采取了多种策略,如以权术巩固势力、征服南方各族,甚至还进行了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等一系列有力措施。
由于他所推歌的一系列措施,秦朝统一战争的进程愈发迅猛,不断扩大统治范围,最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五、秦朝统一战争的影响秦朝的统一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秦朝实行统一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其次,秦朝在战争中进行了改革和措施,这些措施虽然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激进性,但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朝一统-彭立平
![秦朝一统-彭立平](https://img.taocdn.com/s3/m/139da98902d276a200292eb2.png)
据争雄的局面,有利于国家安 定、人民生活和经济文化的交 流和发展;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
历史人物的评价: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把他放到
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全面、客观地去分 析、去评价。 比如秦始皇,既不能因为他对中国历 史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就否定他 对人民残暴的一面;同时也不能因为 他统治的残暴,就否定他对中国历史 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注:师生第二次互动
小结
学生阐述对本节课的感悟
政治
确立皇帝的 绝对统治地 位 设立中央政 府机构;地 方设郡县制 修建驰道; “车同轨”ຫໍສະໝຸດ 经济统一货币文化 思想
统一文字 (“书同 文”)
军事
修筑万 里长城
修建驰道 和灵渠 扩充军队
统一度 量衡
修建驰道 和灵渠
焚书 坑儒
修建灵渠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做引导,师生第一次互动
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
秦朝一统
秦王嬴政
远 交 近 攻
为什么秦国能强大起来,并最终 统一中国?
人民的渴望:和平安静的生活,要求统
一; 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固,易守难攻; 物产丰富,充足的物资财富能够供应长 期战争; 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跃而为强国,军 队威武雄壮; 嬴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等。
秦 朝 维 护 统 治 的 措 施
秦朝一统(竺红娜)
![秦朝一统(竺红娜)](https://img.taocdn.com/s3/m/a8639f09b52acfc789ebc9a8.png)
《秦朝一统》教学设计竺红娜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秦朝一统》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的第四节。
其中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而本课在第四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
对应课标内容:《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
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二、学情分析因为有很多的影视作品以秦统一作为背景让学生对这个历史事作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对这个强大而短暂的王朝充满好奇感,所以可以充分利用这点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带着好奇去探究历史,分析历史。
八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辩证能力,开始能够客观的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但因为农村学生基础比较溥弱,信息比较闭塞所以老师多提供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信息来弥补这个缺憾。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中学生有责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朝的统一是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在历史上,我国虽然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难点:“焚书坑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易主观臆断。
秦朝一统华夏
![秦朝一统华夏](https://img.taocdn.com/s3/m/aff93b4c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1d.png)
秦朝一统华夏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以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中国的伟大壮举而闻名于世。
秦朝的统一使得华夏大地历经了长时间的战乱和分裂后再次实现了统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秦朝一统华夏的背景、意义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背景1.战国乱世在秦朝统一之前,中国处于一个割据混乱的时期,即战国时期。
七雄争霸、百家争鸣,战火连连,百姓苦不堪言。
这种分裂局面使得统一成为华夏大地上最大的渴望。
2.秦国崛起秦国作为战国时期六大国之一,凭借着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逐渐崛起。
在这个过程中,秦国不断吞并其他国家的疆土,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人力,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意义1.统一国家秦始皇通过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最终实现了对六国的统一。
这一统一行动,不仅结束了长时间的战乱,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体制,为日后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2.统一文字秦朝实行了统一度量衡和书写文字的政策,统一了华夏大地的文字,为后来的汉字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统一文字不仅方便了国家的管理和交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统一制度秦朝在统一华夏的过程中,还推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如统一的货币制度、土地制度以及行政区划制度等。
这些改革不仅提高了国家的管理效率,也为后世封建王朝的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三、影响1.建立中央集权秦朝的统一打破了分封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这种中央集权体制在中国历史上被后来的封建王朝继承和发展,并成为中国政治的长期特征之一。
2.奠定封建帝国基础秦朝一统华夏,为后来的封建帝国奠定了基础。
封建王朝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疆域、加强统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多个强大的封建王朝,如汉朝、唐朝等。
3.深刻影响文化发展秦朝的统一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为汉字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统一制度,为封建王朝的治理提供了经验;而中央集权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秦朝一统评课稿
![秦朝一统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342cf1a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f.png)
听《秦朝一统》有感听了徐老师执教的《秦朝一统》一课,受益匪浅。
整堂课高潮迭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朴实、严谨的教学风格。
教材处理得当。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秦并天下建基于商鞅变法,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
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教材处理上徐老师遵循紧扣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的原则,穿插不少图片、史料素材,使教材变成了“活”的脚本,更丰满,更有立体感,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突出了课题“一统”两字。
教学方法科学。
徐老师以丰富的多媒体图片展示、古诗词解读等教学手段,有力地拓展了教学时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徐老师对不同问题情境的指导,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想象、评价、体验等形式自主学习探索,在师生,生生互动中领略了中国的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和中华民族长期统一的历史根源,带领学生探究了秦朝一统的原因、焚书坑儒的评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提升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思惟品质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徐老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全程参与了学习,做到学有所疑,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开课,展示威武雄壮的兵马俑,激发学生向往和探索之情,接着创设秦朝统一的原因、建立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等问题情景,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局部到全局,渐次过渡到对历史规律的探究,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的舞台。
教学目标达成完美。
徐老师的教学注重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结合,知识和技能及价值观的统一。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得见学生发现的欣喜,感觉的到学生搜集、处理、运用史料信息及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的方法和技能在不断提高;体验的到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秦朝一统(讲稿)
![秦朝一统(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dfd4a52f4b35eefdc8d3330a.png)
秦朝一统T: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S:……T:进入新课前,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这样一段文字。
S:…..T:这段文字说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夷平六国的是哪位历史人物?)S:秦始皇T: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秦朝一统。
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在战国期间,经过长期的战争,形成了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哪些国家?S:秦、韩、赵、魏、楚、燕、齐七个大国。
T:战国末期,七雄争霸。
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
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
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
范雎(ju第一声)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
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
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
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
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
其后四十余年,秦王嬴政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于前230年攻下最后攻下韩国,公元前228年攻下赵国……最后攻下齐国(如表)。
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建立起一个疆域辽阔,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秦朝,定都咸阳。
T:请同学们翻到书本第79页,阅读秦始皇陵兵马俑,思考下为什么秦国能强大起来,并最终统一全国呢。
S:……T:战国以来,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政治上的分裂混战状态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人们已经厌烦了常年不休的战争,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统一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固,易守难攻,物产丰富,充足的物质财富能够供应长期战争;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一跃成为强国,军队威武雄壮;秦始皇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
T:有句话叫做“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请大家快速阅读书本79—81页T:政治上秦始皇采取了怎样的措施?S: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T: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是没有皇帝这个称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社会第四单元第一课第四目秦朝一统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原因及历史作用,并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掌握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并通过分析措施的利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秦始皇功过的教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从物。
本课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秦始皇是如何统一中国的?为什么能够实现统一?统一中国有哪些历史作用?
2、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分别有什么积极、消极作用?(这是中考的重点内容,b级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理解,并加以落实)
3、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引导学生要学会用一分为二、辩证地观点加以分析)
课件及教学思路说明:
步骤一:新课导入
师:播放电视剧《秦始皇》的主题曲,让学生猜一猜这段音乐可能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并说出你们猜测的理由。
(课件龙图案链接)
(设计意图:一方面主题曲的播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通过歌词,学生对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有个初步的认识)
步骤二:秦始皇的丰功伟绩。
(一、统一中国;二、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通过创设一个情境——“我来当导演”统领新课课堂。
我来当导演——假设有一家公司聘你为导演,要你编导一部电视剧《秦始皇》,你可能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拍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概括为两个方面:一、统一中国;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之后教师逐一详细介绍。
一、统一中国
1、出示《战国形式图》,回顾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七雄并立;战乱不断;为能够在争
霸中取胜,各国纷纷进行改革┅┅
2、猜一猜——面对战国后期的严峻形势,秦王嬴政采会采用哪一种战争策略来实现自己“一
统天下”的大业?
(龙图案链接“秦灭六国形势图flash”,介绍秦王赢政采用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这一战争策略来实现国家统一,并强调秦始皇统一的时间、都城)
3、思考——秦始皇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你认为秦始皇能够实现国家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生:①连年战争,老百姓渴望统一
②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拥有一支威武雄壮的军队。
(链接:秦始皇兵马俑,再现当年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威风场面)
③秦王赢政雄才大略,并采取正确的战争策略。
④六国没有联合起来。
……
师:秦王嬴政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顺应了历史潮流,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4、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有什么历史作用?
生: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师:(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民族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
1)出示《中央集权制示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中央集权制的最大特点——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
提问——那么秦始皇是如何确立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呢?
确立皇帝制
介绍“皇帝”称号的由来:古代历史上有三皇五帝,嬴政认为自己德盖三皇,功过五帝,三皇五帝各取一字,称“皇帝”。
嬴政还自称为“始皇帝”,子孙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一直到万世皇帝。
但遗憾的是秦朝只经历了二世皇帝就灭亡。
中央实行三公制
中央三公的主要职责:丞相主要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相当
与现在的总理;御史大夫主要是负责监察工作,监察百官,相当与现
在的中纪委书记;太尉主要是管理军事,相当与现在的中央军委主席。
中央三公的产生:由皇帝直接任免,对皇帝直接负责。
地方实行郡县制
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郡和县,由中央直接进行管辖。
郡长和县令都有皇帝直接任免。
(总结)通过这三种制度,秦始皇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
而这种集国家最高权力于皇帝(中央)的制度,我们就称之为中央集权制度。
2)秦始皇创制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作用?
生: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皇权,但同时也导致了君主专制。
2、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1)出示漫画——《一个战国人孔虚的商贾经历》,通过漫画,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秦始皇统一前各国货币、度量衡、文字的不同及给社会带来的诸多不便。
(见课件)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下令统一货币、度量衡:
(出示统一前各国不同的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下令推行的是哪种货币?圆形方孔钱有何优点?
度量衡——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就是秦国的度量衡标准
(出示统一前各国不同的文字)秦始皇统一后,下令推行的是哪种文字?
2)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生: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3、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统一文字(已介绍)
★焚书坑儒
1)播放录象(截取前面一部分),了解焚书坑儒的大致内容。
2)练一练——秦始皇“焚书”时不可能被留下来的书是()
A、《诗》
B、医药书
C、占卜书
D、农业书
3)观点碰碰——同学甲:“焚书坑儒”使得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的思想,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提问——你是否认同这位同学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焚书坑儒”给历史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巩固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一方面也体现了秦始皇的暴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同时这次焚书坑儒也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
4、交通——统一车轨、修建驰道
师:统一车轨、修建驰道有何作用?
生:促进交通的发展
5、民族——南伐越族修灵渠,北击匈奴筑长城
1)修灵渠、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修灵渠:南伐越族时解决军粮运输问题;筑长城:防御匈奴的进攻)
2)(出示《灵渠示意图》)独具慧眼——找一找哪一条是秦始皇下令修建的灵渠?你的判
断依据是什么?(生: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出示秦、汉、明长城示意图》火眼金睛——找一找哪幅是秦始皇下令修建的长城?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生:秦始皇下令修筑的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秦朝灵渠、长城的修筑,对历史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灵渠的开通成为后世沟通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长城的修建,防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
4)灵渠长城的修筑,谁付出的汗水最多吗?
(介绍)为修建这条长城,当时的老百姓承受着繁重的徭役和赋税,生活苦不堪言。
为此,我们民间有了一个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这个故事反映的就是修建长城带给人们的深重灾难!除此之外,秦始皇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大兴土木。
光修建阿房宫和郦山墓就征发70多万劳力。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以法家思想为主要治国思想,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秦始皇当时制定了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等严酷的刑法。
为长生不老,派方士到东海求仙药,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
步骤三:新课小结
秦始皇,有人说是"千秋一帝",有些人说是"暴君",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是如何看待秦始皇的?
评价:秦始皇统一六国,征越族,击匈奴,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起疆域辽阔、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他不愧为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但他统治残暴,焚书坑儒,滥用刑法,修建豪华的宫殿、陵墓,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步骤四:课堂练习
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