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青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年古镇青村

一、遗迹留痕

1.概说青村史

青村镇在唐宋时代成村,溪水穿村而过,通流大海,两岸芦苇特密翠绿,故古名青溪。清雍正年间称青村港,民国始称青村镇。位于奉贤中部偏南,东与奉城镇为邻,南接海湾镇,西与南桥镇隔金汇港相望,北连金汇镇,辖区面积75.15平方千米。

唐朝至清雍正四年前属华亭县白沙乡,后属奉贤县白沙乡,民国时前、后属江苏省奉贤县第五、第三区,1949年5月,解放后属奉贤县第六区。1957年9月撤区建青村乡、三官乡、钱桥乡,次年3月更名为英雄乡,9月撤乡建英雄人民公社,三官乡、钱桥乡合并建幸福人民公社。

1958年11月24日奉贤县划归上海市管辖后改青村人民公社,1959年2月,幸福人民公社更名为三官人民公社,并析出钱桥、戚仓和近海3管理区建钱桥人民公社。1962年4月,析青村人民公社盐行、墩外、夏家、褚聚、卫季、大门6个大队与奉城人民公社析出的4个大队组建塘外人民公社。1968年2月,三官人民公社更名为光明人民公社。

1983年5月17日,政社分设建青村乡,1984年3月,建光明乡、钱桥乡。1994年2月撤青村乡建青村镇,6月撤钱桥乡建钱桥镇,9月撤光明乡建光明镇。

2001年8月奉贤撤县建区。2003年3月,析光明镇石家村归农业园区,2003年11月撤青村、光明、钱桥镇建新青村镇。2004年8月,析牌楼、杨王、西胡、庙泾、光明5村归南桥镇管辖。至2011年末,辖湾张、和中、石海、申隆一村、申隆二村、西吴、钱忠、南星、北唐、解放、新张、陶宅、工农、张弄、桃园、金王、元通、花

角、吴房、姚家、李窑、朱店、钟家、岳和24个村民委员会共377个村民小组,以及青村、光明、钱桥3个居委会共29个居民小组,2015年建红星居委会。2016年末,全镇常住人口103666人,大部分为汉族,另有回族、满族、壮族、朝鲜族等37个少数民族共1659人。总人口中户籍人口52804人,其中非农户口人,城镇化率%。

当今,青村镇农业形成以“万亩黄桃”、“万亩蔬菜”、“万亩水产”、“万亩生态园林”、“二万亩优质水稻”五大板块构成青村特色农业基地,2016年农业总产值7.18亿元;全镇拥有青港、光明、钱桥、商贸、奉城五大经济园区,有晨光文具、欧格米兰、菲林格尔等1538家企业落户,形成以输配电、化工、机械、电机、文具、服装六大产业的发展格局,2016年工业总产值124.45亿元;在册个体工商户1511户,社会商品销售额30.08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12亿元;2016年财政总收入19.8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7亿元,完成营业税1.30亿元,增值税12.31亿元,企业所得税2.61亿元,个人所得税3.14亿元。2016年,青村镇人均收入33331元。

2004年,青村镇列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市镇完整保存着明清市政古桥6座,以及区级文物保护点、文物保护单位共34处。

2006年,青村镇评为全国优秀乡镇,编入2016年《中国年鉴》,2008年~2016年连续命名为上海市文明镇。

二、古镇文化

1.繁华的青村港

唐初成陆。宋初有移民流徒和盐民、渔民居住,渐成村庄。溪水穿村而过,通大海,两岸芦苇茂密葱绿,故称青溪。

宋元丰元年(1078),朝廷于东皋(今奉城高桥)设青墩盐场(后称青村盐场),青溪逐成海盐盛产区域,大量盐民、渔民、船民集结于青溪两岸。建屋而居,故由村成集镇。元末明初,受陶宅巨镇影响,青溪得以发展而初具规模,洪武二年(1369),青溪支流(今人民南路段)建集镇第一座市桥(即长庚桥,今在人民路南端路下),青溪镇开始向西沿青溪延伸。明嘉靖年间,倭寇虏掠重创陶宅镇,商贾南迁,加上水陆交通发达优势,青溪镇的商业经济、民族文化迅速发展,商铺、市桥、寺庙、戏台、义塾、庭院、更楼鳞次栉比。青雍正六年(1728),县令舒慕芬疏南桥塘过益村坝通青村(奉城)城壕,将这水流取名为青村港,港岸青溪镇为唯一,遂改名为青村港镇。其时,青村港镇繁华发达,清代《松江府志》、《华亭县志》以及两部《奉贤县志》均称:“分县后舟辑往来如织,百货聚焉、廛尘闬之盛,遂冠于东乡诸镇”。清后期,朝廷于青村港设置副衙门、缉私营等,建育婴堂,铺石板街,文星阁、望江楼、坊表、更楼、三祝禅院、碧云寺、天主堂、耶稣堂、启明学堂等建筑密布于市,市况之盛,闻名于江、浙、沪三地。民国初期,青村港镇工商业、手工业作坊盛况空前,名店、名号、名品成为地方特色。“东正昌”、“延生堂”、“东恒丰”、“协昌”等10多家百年老店声名远扬;“廖桂记”、硝皮庄为上海市郊区之唯一;“倪祥和棕棚”、“陆源顺铁钉”、“汪万茂纸伞”赫赫有名;“桥楼粽子”、“品香春糕点”、“一支香烧卖”成青村港传统特色。盛名于清代的“青村港大蒜”之香味醉得异乡客留连往返。民族工业“程恒昌”号称“花界巨擘”为江、浙、沪第一轧花厂。

抗战胜利后至解放,青村港镇有工厂(轧花厂、轧米厂、油厂、砖瓦厂等)16家,手工作坊41家,大小商铺151家。每年农历十月十四日前后共三天为屠家庙庙会,成青村港镇“地方节”,极其隆重、热闹,盛况空前。

然而,青村港镇在历史上曾两次劫难,一是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8月至同治元年(1862)年6月,清军与太平军多次激青村港,大批古建筑、古文物遭毁;二是1938年1月,日寇疯狂洗劫青村港镇,烧损学校、庵庙多处,烧毁青村古街商铺200多间。

2.古代陶宅镇

元泰定年间(1320年左右),陶宅镇已具规模,至元末已为苏松地区东南沿海要镇,众多的文史典籍均有记述。宋代名流张澂(明张弼先祖)、元代文人姚汝嘉、杨仁寿、李暲、华文瑾并隐其地。据明后期(万历年间)里人钟薇称:“镇市河风光幽雅,南园、西湖、园桥等胜迹连片;河北则是古宅古庵、古观、古墟、古建筑、古物、巨镇市况繁荣昌盛,常住市民逾千户,街面宽敞,远近游观者如织”。据遗迹判断,鼎盛时期(元代至明嘉靖后期)陶宅镇,东起夏家桥(原民安村机口,民间称东栅)、西至王家栅(原王家村6组,民间称西栅),东西长街5华里,若将镇西市稍司马庄(今金汇镇齐贤陆家)、曲水草堂(今金汇镇,齐贤李家)等陶宅镇名建筑包括在内,陶宅镇实际东西长街6里有余。明洪武六年(1373)设巡检司、税课局。陶宅镇历史上曾出现众多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医学家和仕途中著名人物。

明嘉靖年间,屡遭倭寇骚扰,三十四年(1555)九月十二、九月二十二,明军与倭寇激战陶宅镇,明亡将领20余名,殉难士兵2000多人,成为中国历史上重特大事件之一,从此倭寇气焰冲天,古镇遭受重创劫难;清后期,朝廷与太平军又几度争战陶宅镇,加上新、旧运盐河先后淤塞,使致彻底败落。

至解放初,陶宅镇仅存砖街、油车桥、市桥、太平桥(拱桥)、柴行、庵庙、牌坊等遗迹。上世纪八十年代,两项水利工程,发现大量文物和遗迹,可惜未引起重视而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