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赋的代表作
陶渊明,虽然他的赋只保留了三篇:《归去
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但在东晋赋坛实在是独具高标。
南北朝赋代表作
鲍照(412-466),字明远,东海(江苏涟
水县)人。鲍照在刘宋一代文坛上地位很重 要,诗歌自不必说,就赋成就而言,有“宋 赋之雄”之称。鲍赋与其诗作一样,感情激 越,处处流露出寒士在豪门世族门阀制度压 制下的愤懑,而在表现方法上,赋作更显婉 曲含蓄,这一点在其众多的咏物赋中体现比 较明显。鲍赋中最有名的是《芜城赋》,
前后两段景物描写,一段即景生情,一段寓情于景, 一乐一悲,相互照应,真切地反映出作者愁绪步步 加深、忧伤至极的过程,回环跌宕,感人肺腑。二 是借典故抒发感情。此赋是作者有感而发,赋中所 用的典故与作者的身世遭际相吻合,因而自然贴切, 毫无铺陈堆砌之感。“仲尼叹归”、“钟仪楚奏”、 “庄舄越吟”形象地道出了人们思乡的普遍心理, “河清未至”、“匏瓜徒悬”、“井渫不食”含蓄 而准确地表达了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的忧虑。 这些典故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大地丰 富了文章内涵。
建安赋的代表作
王粲(177—217)字仲宣,高平(邹县)人。
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说,“仲宣独自善于 辞赋”,可见他的赋作在当时已享有盛誉, 他今存赋27篇,但完整的只有《登楼》一篇。 在此赋中充分展现了时难未平、壮志难酬、 寄人篱下、怀才不遇的苦闷感慨。此赋的突 出特点是善于运用景物来衬托作者的心情, 达到了情景交融、情景合一的境界,可以说 借景抒情之赋当始于此。
特点一,想象丰富。想象到:他从京城洛阳
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边, 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 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 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 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 绝代。
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
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 次。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 倾之以情。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 之惜别。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 令人感叹,愁帐丝丝。但这想象并不离奇, 是有感于宋玉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神女赋》、《高唐赋》两 篇赋而作。
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 神爽。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 生动、优美。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 特点三,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 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 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 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在对洛 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 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
所以诗歌写作,如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作无
疑都开始变得凝练,而此期的赋作其实也一 样开始朝着诗化方向发展,开始抛弃汉代赋 作的传统写作方式,关于这一点,读读曹丕 的《柳赋》,王粲的《登楼赋》就一目了然。
从创作现象上看,此期除了赋作数量较大外,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出现了一批同 题共(竞)作的赋作,如曹氏父子三人都有 《登台赋》,王粲、陈琳、应旸、杨修都有 《神妇赋》,曹操、曹丕、曹植、王粲都有 《槐树赋》。这当与曹氏集团当时的集体创 作活动有关。
对亲友故土的怀念,对离愁别绪的描写,是 六朝赋家着力表现的又一重要领域。 2、对秀美壮丽的山川景物的专门描绘。 3、对当代重大政治事件的记录,对故国兴亡 的反思。
其三,从赋作的外在表达上看,此期赋与汉
代相比,体制普遍显得短小精悍,语言则清 丽自然。汉赋洋洋洒洒,数千言者皆为常事, 而且皆求博奥富赡,甚而下者,无注而难以 卒读。这种毛病在六朝赋中是找不到的,篇 幅上通常为一两百言,语言以通俗浅易为主。
原因大约有二:一,写作目的不同,汉赋很多是献 给皇帝或宫廷其他王子的,润色鸿业的潜在要求和 邀功请赏的心理必然促使赋作者呈才使气而极力铺 排渲染,而六朝赋则主要写给自己,所以但求辞达 而已。二,当受此期兴起的五言诗之影响。诗歌从 四言向五言转变过程中,除了内容方面的新变外, 还有表达技巧方面的改变,那就是意象开始萌芽
而此期的咏物赋作则多借用楚骚的比兴寄托
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写人,其中部分作品 写物达到了高度拟人化境界,物与人浑然统 一,艺术水平极高如曹植的《蝙蝠赋》、 《鹞雀赋》,祢衡的《鹦鹉赋》。这些佳作 直接开启了后来咏物抒情赋和讽刺小赋的先 河,在赋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还有三类:1、对节物变迁、人生短促的感叹,
其次,相对汉赋,魏晋南北朝赋作题材范围大大拓 广,体式更加灵活多样。 汉代赋作,由于体物和铺 彩的需要,其描写题材主要集中在京都体制、园林 苑囿方面。而魏晋南北朝赋扩展到咏物、登临、凭 吊、悼亡、伤别、归田、游仙等,几乎是应有尽有, 可以说囊括了几乎所有的题材,后来的赋作只是在 此期基础上深入开掘而已,而从类型上都没有超越 此期。即使一些题材汉代赋中有所涉及,但到魏晋 南北朝则又增加了新的因素。
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的清新高洁。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 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 绰约。而对于洛神与其分手时的描写“屏翳 收风,川后静波,冯来鸣鼓,女娲清歌。”爱情 之真挚、纯洁。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以致 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 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 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
就赋史意义而言,它“标志着汉魏之际抒情
小赋在艺术上的完全成熟。”北宋晁补之也 评价说,“盖魏赋极此矣”,可见享誉之高。
东汉末年,汉献帝被董卓挟往长安时,王粲亲历乱 离,目睹兵连祸结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灾难,感触颇 深,他的部分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其代表有《七哀诗》和《登楼赋》。《登楼赋》是 王粲滞留荆州时登当阳城楼所写,赋中塑造了一位 乱离人的形象,抒发了因久客他乡,才能不得施展 而产生的怀乡思归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倾吐了期 望天下统一太平,自己能施展才能,建功立业的情 怀。
此赋风格沉郁悲凉,辞采丰富优美,语言自
然流畅,是王粲赋中的名篇,也是建安时期 抒情小赋的代表作。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 称之“虽张(衡)、蔡(邕)不过也”;清 人评价此赋:“全篇无雕镂之字、幽奥之词, 但以直抒胸臆,言足达意而止,较之汉赋, 觉得清疏得多”,确实如此。
自王粲登楼作赋后,登楼就与忧愁联系起来了,后 人在作品中常常提及,如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 州》中“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李 商隐《安定城楼》中“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 更远游”,温庭筠《凤栖梧· 衰柳疏疏苔满地》中 “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周密《一 萼红· 登蓬莱阁有感》中“故园山川,故园心眼,还 似王粲登楼”,元遗山《石州慢· 击筑行歌》中“生 平王粲,而今憔悴登楼,江山信美非吾土,天地一 飞鸿,渺翩翩何许”,都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 中块垒。
此赋结构严谨,脉络分明。以登楼游览的活
动为顺序,以“忧”字贯穿全篇。开头写 “登兹楼以四望”,结尾点出“循阶除而下 降”;登楼希望借览胜以“销忧”,下楼反 而“气交愤于胸臆”,前后照应,首尾相连, 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构成彳氐徊俯仰、一 唱三叹的回环之美。
通篇写愁,满纸悲情,思乡怀归之愁、怀才不遇之 忧、河清未至之虑、乱离伤时之感交织一起,可谓 回肠九转,忧心百结。这些长期积压在作者胸中的 郁闷之气,一旦触发便如地下熔岩喷涌而出,格外 强烈,真挚深沉。 而这种种愁绪又是乱离之人常有的,颇具有代表性, 特别容易引起共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正 是千百年来《登楼赋》打动无数读者的原因所在。
全篇“使用强烈对比的手法,描绘出广陵过
去的繁华和眼前的衰败,既表现自己苍凉失 意的心境,也隐喻着对统治阶级豪奢生活不 能久保的讥刺。”全篇语言奇警,用笔挺拔, 感情深沉,是此期难得的佳作。
江淹的《别赋》、《恨赋》.此二赋“写情透
彻”,“细致入微地揣摩了世上各种身份的 人们的心理情绪特征,将人间几种最强烈的 情感加以类型化,创造出专力刻画千姿百态 人情的心绪文学。”首尾呼应、感情贯注, 浑然一体;其平行铺排、文末点题的结构方 式对李商隐的杰作《泪》和《曲江》皆有影 响。
单就题材而言,此期有两类值得特别注意,
一是数量不少的写爱情、婚姻问题的赋,这 些是汉代赋家不可能涉及到的,只有到了魏 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 思想变得通脱、自然、自由,才可能大胆写 女性、言情爱。这是文学在题材上的“自觉” 表现,也是人自身的自觉之标志。二是咏物 赋的新的发展。如前所言汉赋重在“体物”, 重摹形,不重“写志”,有寄托者不多。
魏晋南北朝赋
概述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诗文赋在此期 都取了空前的发展。单就赋而言,此期相对于两汉 赋的新成就、新发展有: 首先此期赋作主要实现了由汉大赋的体物一格向抒 情言志的根本性转变。在汉代赋作中可以见到秾丽 的辞藻,铺排的描写和竭力的夸张,却读不到赋者 的丝毫情感。而汉末建安时期的赋作则一如此期的 五言诗作一样开始自觉地针对现实抒情言志了。这 种言情性在此期不只是出现在抒情类赋作中,而是 开始向此期的所有题材如纪行、征旅、咏物等中渗 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