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青铜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周时期青铜器
我国青铜器早在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其实以工具和小件饰品来说,在原始社会就有了。
那么你是否了解东周时期的青铜器呢?今天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东周时期青铜器,欢迎大家阅读。
东周时期青铜器:定义这一时期的青铜工艺有很大发展,礼器种类有明显变化,商代和西周盛行的酒器大量减少,爵、、觯、觚、角、觥、尊、、卣等均被淘汰;蒸饪器与盛食器数量增多,鼎和均成组使用。
东周铜器中,以各国诸侯和卿大夫的礼器数量最多,地位高,享用数量越多。
东周时期青铜器:简介东周青铜器,魅力无比,特点很多,具有历史悠久、数量庞大、体型丰满、珍品荟萃、铭文优美、工艺精良等优势。
我国青铜器早在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其实以工具和小件饰品来说,在原始社会就有了。
从数量上讲,到了难以测算的程度,据不完全统计,从汉代至今,出土有铭文的就有1万多件。
关于工艺,无论采用什么办法铸造,均是精益求精,绝无粗制滥造的现象,因为青铜器在古代逐渐由一般用具演变为代表国家社稷的象征和奴隶主身份的标志,是当时宗法礼制的化物,总之,东周青铜器具有众多的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的无限魅力。
东周时期青铜器:器类和器形东周铜器种类很多,就礼器而言,按用途可分作蒸饪器:鼎、鬲、盛食器,豆、敦;酒器、壶、舟,水
器,盆、鉴、盘、等。
鼎又可分专为蒸饪的镬鼎,供席间陈设牲肉的升鼎及备加餐的羞鼎。
当时贵族举行宴飨时用鼎之数有一定制度,按主人地位而定。
地位最高的用大牢九鼎,其次是七鼎或五鼎,最低三鼎。
用则须根据鼎数配备,一般是九鼎配八、七鼎配六五鼎配四、三鼎配二。
这种制度出现于西周,东周时代虽继续沿用,但各级贵族皆恶其束缚自己而竞相越,这反映出维护贵族统治制度的周礼,正在逐步走向崩坏。
东周时代的青铜乐器,主要有编钟、编和于,也有铙、铎,但为数很少。
钟分甬钟、钮钟两钟,皆递次减小,各自成组,每组为9件至14件不等。
在器中有甬钟两组各9件,铜4件。
汲县山彪镇1号墓出土钮钟14件。
近些年来南方出土乐器较多,保存也较好,如、信阳、随州都出土了成组的甬钟、钮钟和铜。
山东地区主要出土于,但也曾出土过几组编钟。
信阳楚墓钮钟和随州曾侯乙墓编钟的测试表明,当时的青铜乐器制造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生活中的青铜用具,最能反映当时工艺水平的是和。
带钩的形式有琵琶形、兽形、棒形等多种。
带钩既是服具又有装饰意义,因此贵族们所用带钩的工艺特别考究,其制作有鎏金错银、镶珠嵌玉等金属细工,有些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
战国时期制镜工艺以楚国最为发达。
北方战国墓很少有以镜随葬的,南方楚墓出铜镜的较多。
早期铜镜作桥形钮,窄平边缘,一般多饰蟠螭纹,钮座外缘有一道贝纹带。
中期铜镜作三弦钮,花纹分为地纹和主纹两层,以羽纹或蟠螭纹作地纹,衬托山字、花叶和凤鸟等纹。
晚期铜镜多以云雷纹为地纹,其上饰蟠联
纹或蟠螭纹。
洛阳出土一面铜镜,背面饰一金银错骑马持剑武士,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铜钫即方形壶,青铜制作,用以盛酒浆或粮食。
咸阳博物馆所藏的这件东周时期秦国小铜钫,似为明器。
它是在咸阳市古渡乡任家嘴出土的,底部残缺。
铜钫方体四棱式,直口方唇,壶口微侈;四棱腹,腹四面鼓出,分界线很清楚,有折棱,小平方底;通高12.5厘米,腹最大径为75厘米,上口边长4厘米,底边长5厘米。
该铜钫器壁较薄(器壁薄是冶铸技术进步的表现),器身有几处小洞,但制作很认真。
此钫无盖,无耳。
东周时期青铜器:纹饰与铭文东周铜器花纹较前有很大变化。
商代和西周铜器上的兽面、饕餮等繁缛纹样已被淘汰,代之以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与图像纹等。
动物纹中有窃曲、蟠螭、蟠虺和贝纹;几何纹中有环带、重环、云雷纹等;图像纹主要描绘当时人的生活,如采桑、射猎、宴饮及水陆攻战等。
有些花纹成网状四方连续,说明当时已经采用花版捺印的新技术,比过去全部雕刻范模的工艺进了一大步。
其他如镶嵌、鎏金、金银错、细线雕等新兴工艺,使东周铜器的装饰花纹富丽堂皇。
其中细线平雕工艺尤为出色,如辉县赵固东周墓出土的宴乐纹鉴,通体雕出细如发丝的各种图案,即为此种工艺的代表作。
东周铜器铭文一般都很简短。
如秦公,晋公,齐侯钟,中山王鼎、壶等铭文长达数百字者,极为罕见。
从铭文字体观察,中原晋、卫、郑、虢诸国的字体端方劲美;秦国字体工整效古;吴、楚字体修长秀丽,
有时书成鸟篆。
总的说来,铸有铭文的铜器日益减少,铭文的书史性质日趋衰落,逐渐变为艺术性的装饰。
战国晚期铜器的铭刻,则多为物勒工名。
东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从各地出土铜器及山西侯马铸铜遗址出土陶范考察,当时除采用浑铸法外,已广泛采用分铸技术,即将器之耳、足、环等附件铸好后,嵌在主体范中,然后灌注铜液,让器身和附件熔铸在一起。
也有先将主体和附件分别铸好,然后再用合金焊接。
春秋中叶以后,还出现了失蜡法溶模铸造技术,象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铜禁,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铜尊盘、铜鼓座等,上下多层花纹皆纤细透空,即以这种技法铸成。
但一般工具和兵器仍用合范铸造,而且一范多用。
东周时期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