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专题一2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要点二 汉代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默写
皇帝制度的三大特征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要点二 汉代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对应课本第3、4课
课标要求
1、列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1368——1840年)
总特征 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政治 中国渐渐落后于西方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代废除丞相制度,随之出现内 阁,军机处,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市镇,在江南地区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由于政府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 国政策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到阻碍,外贸也逐渐萎 缩,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儒家思想受到严重批判,出现了反封建主义思想,传 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出现了《农政全书》 、《本草 纲目》等巨著,明清小说,更能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 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全国 的剧种。
要点二
汉代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知识点
三、选官制度的变化: 1.察举制:汉代实行,依据品行(孝、廉);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实行,依据出身、门第、 血缘; 3.科举制: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开始设 立进士科
特点: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要点二
汉代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B
无B项时选D项,同进作为备选项时,选时间较早的
从选官、用官制度的作用的角度命题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 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 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概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宗族血缘,方邦联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夏一-周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权独尊,官僚体制(公元前221年——1912年)秦一-清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2.禹死后,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
这标志着:第一,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第二,“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禅让制被王位世袭(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制取代;人们的私有观念增强3.(1)建立与发展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概况:武王开始,周公推广(2)内容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权利与义务:权利:在封地拥有自己的特权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纳贡.朝觐述职(3)作用(1)逐渐改变了商朝那种相对松散的方邦联盟式的政治体制,强化了天子对诸侯的统属关系;(2)发展了周朝的势力,扩大了统治疆域;(3)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4)存在诸侯国纷争的隐患。
来源: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5(1).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2).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六王毕,四海一”(1).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一统。
(2).开疆拓土:拓北方: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辟南方: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灵渠成为长江和珠江流域之间的通道,便利运输及灌溉) 服西南:开“五尺道”、任官吏(五尺道的开辟沟通了首都咸阳经四川与云南东部的联系) 2、秦统一的影响(1).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交往(3).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海内为郡县(郡县制)(1).作用: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解析)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01.(年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名师点睛】“宗法制及其影响”是浙江高考常考查的一个基本知识点,本题是以选择支还带有有一定的文言文,这样使题目显得古香古色,很有可读性,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宗法制及其影响)非常精准,并且四个选择支中均采取了文言文形式,可谓是短小精悍,题目不难,但所要考查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提高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掌握的“准确度”。
02.(年江苏卷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 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0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专
制Hale Waihona Puke 主 义秦中
君
建立
央主
中 央
西汉
集 权
专 制
巩固
集 权
制不
隋唐
度
断 完善
不强
制
断化
度
宋
完
演
善
加强
变
明清
过
顶峰
程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发展演变及变化特征
• 《资治通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
察,中书诏敇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
正。”
唐
•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 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
清: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雍正时设军机处, 强化专制皇权;大兴文字狱加强专制集权。使封建君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
实战演练
•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 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 举措: A.焚书坑儒 B.强化中央机构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文字
清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尚 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祇 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
• “节镇太重,主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 者,无它技,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定。”
宋
•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 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 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实战演练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专制, 主要是通过 p75 A.省、部之间相互牵制 B.各省之间相互牵制 C.各部门职权分工合作 D.各部门官员都由皇帝任命
高三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详解】1、分封制:(商-西周-春秋)根本目的:巩固统治,保证周王室的稳定对象:同姓亲族(主体)(晋、燕、卫、鲁)、异姓(功臣[齐]、姻亲、殷商降族[宋]、先代贵族)权利与义务: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作用:使周人势力X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的地位;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2、宗法制:目的:(主要原因)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直接原因)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礼乐制度:推行和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②秦朝正式建立中央:皇帝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长官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三公)太尉:协助皇帝管理政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九卿三公九卿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地方: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全面推行。
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社会安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分工细密,各司其职,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人操纵(2)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3)中央、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③西汉巩固(“汉承秦制”。
高三历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专题

32
;战歌网|战歌|DJ战歌|MC喊麦|/ ;
外边不管发生什么都无法影响她,而里边发生什么外界一无所知.她性情恬静,不孤僻.既不缠着他问东问西,也不旁敲侧击地把休闲居里每个成员の家底查一遍,更不会每天嫌弃店里の食物贵又少,却整天往里边跑.搞不懂有些人怎么回事,不喜欢为什么不拒绝呢?如果喜欢为何诸多怨言? 就拿跟前这个为例——“陆陆,你想不想出国?”“想,你有路子?可我没钱,你能借我多少?以后不一定有钱还の喔.”女生话接得很快,头也不抬.瞧,多么异想天开但非常直接の打开方式,嫌他烦,一句敷衍の话直接怼得人闭嘴.柏少君横她一眼,手里拿着一本《中庸》往飘窗边一躺,曲起 一腿方便看书.戴上耳塞,一边吃零食喝羊奶,恣意舒适,这种惬意姿态在休闲居是没有の.氛围不一样,虽然他们也有书房,可书本の内容并不休闲.她の书看了令人心神宁静平和,而他们の...“汪汪汪!”蓦然地,小福它们在院里叫了起来.嗯?室内两人不约而同地望出去,放下手头の工作 出去看个究竟.看家护院の小伙伴发出警示,容不得两人袖手旁观,它们这样叫肯定是发现什么了.小福它们七手八脚打开院门,没有主人の命令它们只能在院门口着急打转,不敢出去.直到陆羽让它们出去找到目标.原来,陆宅门边蜷缩着一只大橘猫,它被冻傻了,见人来也不跑,在墙角缩成圆 圆の一大坨动弹不得.陆羽和少君围过去,它异常微弱地喵了一声,连头都抬不起来.狼狗の听觉与嗅觉相当敏锐,这只猫可能想向屋里求救只是走不动了,惊动门后玩耍の四只汪.柏少君最见不得小动物受苦,脱下外套将它包着然后整只抱进陆宅.猫猫比普通家猫体积大了一倍,像野猫多一些, 能在这种天气活下来算是一个奇迹.两人抱它回屋仔细检查一番,除了它の脚有一个伤口外没发现别の伤.柏少君回休闲居拿了些药和纱布过来,陆羽不懂这些,见他很熟悉の样子便任他搞.它四肢有些僵硬,冻の,声音微弱,估计是饿の.“我家有鱼干.”鱼干不是专门为猫狗准备の,而是她自 己要吃,自从离开大城市她就没吃过新鲜鱼.一阵忙乱之后,被洗干净の大橘猫躺在一团暖融融软绵绵の大毛巾里.毛巾新净,是陆羽给客人做の准备,说起来这只猫也算不请自来の客人.“哇,它好胖.”陆羽用手比比它の体积,感叹道.柏少君笑了笑,在客厅给它铺了一条薄毛毯做了个临时猫 窝.他举止温柔利索,用风筒帮它吹干身上の毛,那身皮毛暖暖软软の手感忒好,令人爱不释手.“胖才好,证明它野外生存能力强.”今晚两米八の柏少君对它赞赏有加,目光疼惜地看着它大口大口地吃饭,胃口好,证明它身体好.“你喜欢那抱回去养啊.”“不行,陆易怕猫,有猫の地方他会抓 狂.”陆羽略惊讶,那么强健の一个大男人居然怕猫?“那没办法了,等缓过气再让它离开.”诶?柏少君眉头一挑,“你不喜欢它?”他以为她会收养它,毕竟女孩子很难拒绝这种软萌可爱の小动物,虽然它并不小.“贪图一时快乐の喜欢,不如不喜欢.”陆羽转身回书房,“我可没时间伺候 它.”四只汪能守院护主是家里不可或缺の一分子,她出入带着它们也方便,可养一只猫算怎么回事?平常无事撸一下猫挺好の,难道回古代她还带着一只宠物不成?汪听话丢不了,猫是大爷很难伺候の,不养.它孤身一只猫浪迹天涯能在这种天气活下来,不必她操心.听了她の话,柏少君站在 客厅里望着她上楼の背影神色不定,久久不语...第75部分第二天,陆羽被门口微弱の猫叫声唤醒.以为它身子不好连忙打开门一看,哟,不但没事,还精神得很.它仰起头,睁着一双圆溜溜の大眼睛看着她叫唤,然后一边走一边回头看,仿佛在叫她跟上.一时好奇,陆羽牙都没刷便跟着它下楼.当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呈现】考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高频考点剖析】考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考点回顾]1.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深化]1.比较分封制与宗法制(1)特点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历史遗存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省份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考题印证]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综合提升课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主题线索主题考情观察主题一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禅让制: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首领的办法,其基本原则是选贤任能。
2.世袭制:禹在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3)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献贡赋,其军队服从周王调遣。
(4)作用: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主题二 秦始皇、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方面措 施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政治 创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在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及“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其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造成个人 独裁文化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 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军事 派蒙恬北击匈奴;征发人力筑万里长城(西抵御了匈奴南下加重了人民起临洮,东到辽东) 的徭役负担,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措施方面措施影响政治采纳“推恩”建议,限制豪强,建立刺史制度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思想文化尊崇儒术;兴办太学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经济盐铁和酒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平抑物价,征收车船税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解除了边疆危机,开拓了疆域,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民族关系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主题三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项目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必然性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北魏崛起后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必然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目的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巩固统治主要内容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建立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经济上,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政治上,迁都洛阳风俗上,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性质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成功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原因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变化及富国强兵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适应了历史的发展与前进和整个中华民族进步的趋势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启示改革是国家、民族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国家、民族才会有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光辉的改革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史学结论对汉武帝“尊崇儒术”的评价(1)一方面,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概述:本专题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国家制度(夏商周)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到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到晚清时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走向衰亡!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难点:概括并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政治形式1、早期国家的诞生:思考:中国早期国家大致在什么时间形成?在什么地域出现?我国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突出标志是什么?①时间:距今约五千年前;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②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
2、夏商政治形式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材料一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礼运》材料三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启为禹之子)——《史记·夏本纪》a.王位世袭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b.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商朝的政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二、西周的分封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武王很快就遇到了一个难题:领土空前广阔,当时交通极不方便,信息不灵,如何才能有效统治刚刚征服的领土和抵挡边境少数民族的骚扰呢?……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实行分封制。
那么,何谓“分封制”呢?材料一: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7)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宗法制对西周和后世的影响分别有 哪些? 对西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有利 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后世: ①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 ②“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现象,重视家庭建设,尊 老爱幼的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③“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观念,任人唯亲、唯上是 从的作风,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 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 识相违背。
制度:分封制 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先代贵族)
材料二: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 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 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 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2)材料三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的什么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结 合所学指出,西周初期分封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关系:臣属关系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作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3)依据材料二和三,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原因: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理解):
“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而言 ,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 集国家最高 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 , 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命令 , 受制于 中央。
2、形成的原因:
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根源) ②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③法家大一统思想
材料七:
(8)据材料七指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

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异: 在中央上,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宋太祖分割宰相的军权、 财权和行政权,实行二府三司制。
在地方上,汉武帝主要通过推恩令、设刺史等来削弱王国势
力;宋太祖则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将地方精兵、财权、 行政权收归中央。
6、明清时期:1368~184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 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 制度
(奴隶制社会)
(BC2070年— BC476年)
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
(封建制社会)
(BC221年 — AD1912年)
夏、商、周
秦
清朝
能大致说出古代中国有那些政治制度?
先秦
西周建立 分封制 宗法制 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适应了封 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 展,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 加强民族交流等。 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皇帝个人作用对政 局影响大,容易产生腐败和专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腐败长期延续的重要 原因。 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占主导,封建社会后期,消极因素占主导。
重点与热点
学案1
题点 4
“封建制度”≠“封邦建国”
“封建制度”是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 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 的社会制度; 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 是周王在保证周 王室强大的条件下, 将亲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等分派到各地, 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导航: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包括中国早期(先秦时代)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为代表的西周古代宗族国家政治制度,它既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讲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秦汉大一统建立起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形成到发展再到衰落,这一演变过程的基本线索是:建立(秦朝)~巩固(两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并衰落(明清)。
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臵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试说明: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点梳理: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背景: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②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造成社会动荡(3)目的: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4)内容:①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②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中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中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一】中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阶段朝代主要措施变化趋势创立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实行郡县制皇权逐渐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逐渐集权,地方权力日益缩小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善隋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军事上,取消禁军将领的军权,控制军队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下设六部(分管政务)、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御史台(负责监察)。
在地方,设行省。
此外,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顶峰明朝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军事上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文化上采取八股取士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加强皇权;清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二】地方——地方主要行政制度的演变制度概况分封制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郡县制秦朝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行省制元朝开创了行省制,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三】文化专制——古代封建王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及影响朝代思想控制措施及影响秦朝焚书坑儒,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明朝沿用科学制,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节“五经”,实行八股取土。
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录取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清朝大兴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拓展】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有什么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知识主线
原始社会: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夏朝:王位世袭制: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
商朝:方国联盟:商王对各地方方国控制能力有限。
周朝:(1)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效果加强。
(2)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了王权。
(2)“察举制”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政治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经济、思想、文化的集中反映。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包括古代王朝更替。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各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农民战争等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社会最高首领的更替制度: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1. 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某某推选首领的制度。
2. 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建立: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确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③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 发展和演变:①西汉时汉武帝在汉景帝“削藩”的基础上,又颁布“推恩令”;后来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彻底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除此之外,汉武帝宣传“大一统”思想,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并进一步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②隋朝时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继续采用,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另外,唐朝还进一步完备了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使门第不高的一般地主可以凭借才学参加到政权中来,从而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③北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北宋时,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并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编选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等。
通过这些措施,北宋政府把地方的军、政、财权都收归了中央,有力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了割据局面的出现。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措施
秦朝
郡县制,中央直接管理。全国36郡(行政长官为郡守),郡下设 县(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开创了我国历代 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西汉 宋朝 元朝 明朝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 名,监视地方。
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皇帝
军机处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部部部部部部
军机处值房
清世宗胤禛雍正帝
1678.12.13~1735.9.28 1722~1735在位 康熙帝第四子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 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记, 然后传达给中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 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 一步强化。
治者(C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秦 朝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人治色 彩浓厚
皇帝制度
影响:君主的权力具有独断性和 随意性,影响着国家决策。是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 义制度
中考二轮复习课件
2023 年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 制度
(奴隶制社会) (前2070年—前476年)
夏、商、周
禅让制 分封制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
(封建制社会) (前221年—1912年)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复习笔记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
历史数轴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考点详解考点一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一)夏朝的政治制度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
2、特点: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二)商朝政治制度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控制支配着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1)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2)外服,方国管辖的地区3、特点:(1)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2)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神权: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三)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含义: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4)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5)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影响: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1)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本专题考点范围: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章第一节,第三节,第四章第四节,第五章第二节第四节五节六节,第六章第一、三节。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2.原因:①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
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
3.过程:形成:战国。
①韩非子“集权”思想;②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确立:秦朝。
①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②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
③思想上: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④文化上: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巩固:西汉。
政治上: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推行封建大一统的措施:在政治上主要有改革官制,设内外朝,加强皇权;推行察举制,以扩大统治基础;建立刺史制度,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权力;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
在军事上主要有北击匈奴,南攻越族。
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崇尚法制。
完善:隋唐。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②科举制加强:北宋。
①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兵权,削减节度使实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置枢密院与将帅互相牵制;行更戍法;精编禁军,且分住两地,形成“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局面。
②集中行政权。
在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在地方:文臣知州,设立通判。
二者互相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③集中财权。
设转运使管赋税运输,以削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④集中司法权。
中央派文官管地方司法,把司法权收归中央。
发展:元朝。
①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设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
②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强化:明清。
明朝:①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皇权空前加强;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大权统归中央。
②颁布《大明律》,维护封建特权,加强对人民的镇压。
③设锦衣卫和厂、卫等特务机构,以保卫皇权。
④实行八股取士,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清朝:①清初,沿用明制,设内阁、六部。
但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
②康熙设南书房,以加强皇权。
③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造成社会恐怖。
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实行专制独裁;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以“君权神授”来神化皇权以巩固统治;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着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5.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三、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
发展总趋势: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⒋特点:主要特点,君主主宰国家而没有其它力量对他制约;君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
另一特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6.评价(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祖国统一、国家独立与领土完整。
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不利影响:①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时期,其积极作用为主流。
但在下降时期,其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二、中央机构和官制的变化秦朝: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时继续沿用。
唐朝时三省有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有吏、户、礼、兵、刑、工。
其中尚书省掌管行政,中书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门下省掌管国家政权的审批,六部直属于尚书省。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互相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宋、元、明、清在沿袭隋唐官制格局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也只是局限于形式。
(2)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和完善的,体现了承上启下的特点;由于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各有职权却又相互牵制,这就使得相权进一步被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大大加强了。
(3)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政权更趋巩固,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安定繁荣,成为唐朝强盛的政治保障;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巨大,唐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还专设宣政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清朝:设军机处,1911年废军机处,设内阁。
三、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土司制度元朝行省制度⒈规定:①元代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全国分为十个行省;省以下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
②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构并直接管理大都及周围地区称之为“腹里”;二是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和青海的少数民族地区。
⒉特点: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政区,但受中央直接控制。
⒊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改变了宋朝地方行政效能低下的缺点)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四、选官制度两汉:察举制、皇帝征召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科举制(隋:建立;唐:完善;北宋:发展;明清:没落)五、监察制度秦朝:御史大夫两汉:刺史制度北宋:通判元朝:御史台明朝:按察使司和厂卫特务机构六、对百姓控制的制度战、秦:实行连坐法。
西汉:编户制度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度抗战时期:日本在沦陷区,国民党在国统区实行保甲制度七、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辽:蕃汉分治金:猛安谋克制度后金:八旗制度06年高考题之变形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封建国家加强专制主义集权的重要方面,以秦朝、隋唐、北宋、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制度建树概括说明皇权强化的过程。
答:①秦朝确立皇权至高无上,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②隋唐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④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的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⑤清朝前期,雍正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皇权进一步加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高峰。
八、中国古代社会的地方组织制度——编户制度、保甲制度1. 编户制度(1)形成:西汉时期,政府为了控制和剥削农民,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管理人民、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
编户不许无故迁移。
这种制度也称作编户齐民。
(2)特点:实行的目的是为控制和剥削农民,编户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租赋制度。
(3)影响:编户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承受着繁重的封建剥削和各种差役,加强了西汉政府对农民的控制,同时,农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西汉经济的发展。
2. 保甲制度(1)形成: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度。
(2)特点:保甲制度是一种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制度。
(3)影响:保甲制度的实行,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和治安力量。
九、古代军事制度府兵制募兵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十、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一)古代改革的分类(1)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政治改革:管仲改革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使齐国国力强盛,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2)促成社会性质转变的政治改革: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废井田、废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使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为秦灭六国创造了条件。
(3)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政治变革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保甲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它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
(二)对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认识1. 从原因上看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③顺应历史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了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2. 从目的上看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主要目的是克服封建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 从性质上看①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军政改革;②封建地主阶级为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政治变革;③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而进行的社会改革。
4. 从内容上看①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②采取措施(如屯田,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恢复、发展经济;③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如后周世宗改革);④改革军制,严肃军纪;⑤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⑥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等。
5. 从结果和作用上看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
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
6. 从失败原因上看一是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二是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百姓等,如王安石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