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论文1
[论文]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的政治制度“家天下”的制度由夏朝开始商朝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重视占卜。
2,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诸侯权力: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诸侯义务:对天子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力役。
作用:稳定统治秩序,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疆域。
局限:诸侯的独立性较大,诸侯权力过大。
例题:(2010·新课标文综)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3,西周的宗法制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影响:宗法制凝聚了宗族,强化了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周礼,是各级贵族政治生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例题:(2010·广东)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4,礼乐制度含义: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
分封制互为里表互为补充礼乐制宗法制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BC221年,秦统一六国基本内容:…… 例题(2008·江苏)秦朝建立后“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解释:中央官制即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历史影响:考点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中央集权的发展秦朝确立,加强中央集权汉朝: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实行路、州、县三级制,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转运使管财政,抽调地方精兵。
古代制度论文
古代制度论文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其独特的古代制度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制度以其独特性和长久性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还是社会制度,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三个方面探讨古代制度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政治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采用的是封建皇权制度。
这种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不同的朝代,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
君主专制使得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而封建等级制度则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责。
封建制度具有明确的等级秩序和稳定的社会结构,这使得古代中国社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治理状态。
而且,封建制度的推行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稳定,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经济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以农业经济为主要特征。
农业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农民是社会经济的主体,而地主和皇室则是农民的统治者和监管者。
此外,还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但在整体经济格局中相对较小。
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完成了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换。
封建制度的实行也促使了农民对土地的产权稳定,鼓励农民努力耕作和生产,为古代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三、社会制度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相对稳定,求稳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
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地位分明,阶级固化。
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结构由皇室、官僚、士人、农民和商业资本家等组成,各个阶层之间存在明确的界限和责任。
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也与古代制度密不可分。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人们树立了道德榜样和行为规范。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的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忠诚、孝顺和仁爱等美德。
综上所述,古代制度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治制度的封建皇权体系、经济制度的农业主导、社会制度的稳定等方面都为古代中国的繁荣和文明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政治史
二、宗法制
1、概念:通过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 政治统治。 2、目的:巩固统治(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 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血缘关系为纽带 4、内容:嫡长子继承制,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 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 系)。
5、影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6、演变:宗法观念影响延续到今天 7、二者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是维护分封制的血 缘纽带,巩固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 体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在家中、族 内就是宗法,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
同
异
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
强化皇权,是君主 专制的产物 是防止专制,近现代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 产物
3、宋朝:二府三司制
皇帝 行政 中 书 门 下 军事
枢 密 院
财政 三司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 力。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周礼: 1、概念:维护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
2、实质: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 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指皇 帝独裁;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地方听 命于中央,没有独立性。 2、矛盾: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 3、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被废除;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4、演变: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发展于两汉,完 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强化于明清。
四、秦中央集权制度影响 • 对秦的影响: 巩固国家统一,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秦的暴 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 对后世的影响: 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 朝沿用并完善;对国家疆域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 成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篇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被加强。
对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历史发展主旋律:追求大一统(文化思想)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利于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认识:是培养封建官吏的。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民主与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需与法制相辅相成。
宰相:秦汉开始设立,历代逐渐削弱宰相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秦汉清采取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
影响:形成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化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逐渐走向人民民主。
由二战的提高国家地位的因素:为世界多做共享/承担国际责任。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政策适当;人口迁移美国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启示:要坚持民族独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维护国家统一1894—1919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程。
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历程的认识:是曲折艰难的。
党和政府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殖民掠夺;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15世纪至19世纪英国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实际历史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诞生与确立。
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原因:西方先确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率先丰富了自然科学知识;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影响英美发展的共同因素:先进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平的环境;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改革。
近代欧洲发展的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完善法制;变革制度;科技创新;加强合作。
人类政治制度演变基本趋势:从人治到法制,从专制到民主中美苏发展经济的启示: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市场和计划的合理结合;不断深化改革,坚持改革开放。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和看法,需要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检验和丰富这种理论,并激发出人们对中国古代史的新认识。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中国古代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史论文篇一21世纪最初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史学史,这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工作是接续了20世纪末的研究走向,还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向更早时期的轮回?它的实践给予我们怎样的经验?这些经验又如何转化为促进中国古代史进步的因素?这无疑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在有限的篇幅里评述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现状并提出发展设想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仅挂一漏万无法避免,且因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学养局限,评说不当而获其他领域内行之讥恐亦在所难免。
下面从研究趋势和面临挑战两个方面,以断代史研究为线索,扼要回顾和评述最近13年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并对未来发展的进路提出不成熟的意见。
一、趋势2000年至2012年,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总计在3.5万篇以上,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约在2 800部以上。
尽管不同断代的研究有不同特点,但仍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内在一致性。
(一) 新资料的刊布促使研究工作呈现持续进步的态势2000年至2012年间公布和整理的新资料中,殷周时期主要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和大量殷周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湖南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湖北张家山汉简、北京大学藏汉简、湖南长沙走马楼吴简和墓志,唐宋时期主要有新获敦煌吐鲁番文书、《俄藏黑水城文献》、天一阁藏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唐宋墓志,明清时期主要有徽州文书、契约和官府档案。
其中清华大学藏战国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和《天圣令》可能是近十余年来最重要的古史新资料,特别是清华简和张家山汉简,为苦于资料不足的战国秦汉史研究者打开了一扇观察历史之窗。
上述新出资料涉及经学、史著、律令和法律制度、政治与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生活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中国政治制度史
思考题一、什么是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内容有哪几方面?政治制度: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政治方法与原则的总和。
研究内容:1、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政治体制、社会生活背景、政治理论依据、政权结构、政治运作及其产生的各种制度。
2、中国古代出现的国家机关的组织机构、形式、机关官员责、权、利的划分及其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制度。
3、中国古代出现的制度对历史及现代的影响(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4、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的政治思想学说。
5、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监察制度等具体制度。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世界文化、世界文明的影响。
二、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君主专治、个人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权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政权和神权是制定制度的标准。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体现为儒家学派。
4、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5、在高度君主集权的制度上,行政权利包含一切,体现“人治”而非“法治”。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公开承认等级差别,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对不同阶层的人的制度不同。
7、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无论汉族或是少数名族都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制度,“因俗而治”。
三、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历史上道路的选择,决定制约今天道路选择的理解?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我国的影响——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影响①政治上,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政治学课程论文-浅淡中外政治制度
浅淡中外政治制度摘要:纵观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不难发现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一方面受到本国所奉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本国文化传统与历史传承的约束。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政治差异日趋凸显,分析中外政治制度差异是进一步深入学习政治学的关键。
关键词:政治制度;中国;西方国家;古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根基于以政治伦理和宗法秩序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儒教思想,中国的道德集权思想通过解释人的社会属性来说明人性,将人完全社会化,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说明了人生而具有的本性是单一的,相同的,但个人的行为则因人而异,是变化的。
并且孔子提出人的相同本性是“仁”,认为仁是处理人们之间关系的最高行为标准。
孔子之后的孟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继承和发展人性善的理论,提出“仁政”的思想,进一步将一些社会行为作为人性。
相比较而言,西方的思想家大部分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人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国家的和法律的产生,国家和法律也只有在能保证尽可能多的私人快乐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政府和法律的建立并不是以一般的善或社会福址为基础,只是因为人类发现它们有利于保护私人的财产和权力等实力才得以建立的。
“政治制度作为规制人们政治行为的准则,其权威性、有效性、合理性的前提和基础必须从人性出发。
西方政治制度安排的人性预设主要是:人是政治动物,掌握公共权力的人有可能成为无赖,人性本恶,人是有限的存在。
在政治制度的设计安排中,充分考虑到人性的这些基本属性和基本倾向,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疏漏,使其发挥应有的效能。
”○1由此可以看出,中外的政治制度差异由来已久。
一.中外古代政治制度比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和形成的时间,与古希腊、古罗马政治制度的起源和形成的时间差不多,但是古希腊、古罗马政府的政治制度不断朝着民主的方向改革,中国古代形成的中央集权下的君主专制政体却延续了数千年之久,根深蒂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类型并不符合一些经典理论家的概括,它是非常独特的,它不是‘封建专制集权制度’,而是宗法家族专制集权制度,这种独特的政治制度类型,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主要是血缘关系、家国同构、宗法家族化统治工具性制度和人治统治。
史官制度论文选题模板
题目: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影响摘要:史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本文通过对史官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分析其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史官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一、引言史官制度是指中国古代专门负责修史、编纂史书、记录历史事件的官员制度。
史官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政治权力的重要支持者,也是文化传承的关键角色。
本文将从史官制度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史官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 史官制度的起源史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时期。
据《史记》记载,黄帝时期已有史官的存在,负责记录黄帝的言行和政绩。
夏商时期,史官制度逐渐成型,出现了专门的史官职位,如《尚书》中的“史官”、“太史”等。
2. 史官制度的发展西周时期,史官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周王室设立了专门的史官机构,负责记录王室的活动和政绩,同时也负责编纂史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史官制度在各诸侯国得到广泛推行。
这一时期的史官不仅负责记录政治事件,还参与议论国家大事,对后世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汉时期,史官制度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了太史令、太史丞等职位,负责国家的历史记录和编纂工作。
汉武帝时期,史官制度进一步完善,设立了专门的史官机构——兰台,负责修史和保管史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官制度逐渐呈现出地方化、多元化趋势。
这一时期的史官不仅负责修史,还参与政治决策和文化创作,成为政治和文化的重要力量。
隋唐时期,史官制度达到了高峰。
唐朝设立了史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史官体系,史官修史工作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同时,唐朝的史官还参与了《隋书》、《旧唐书》等史书的编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宋元明清时期,史官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宋朝设立了史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史官选拔和管理制度。
元朝时期,史官制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但仍然存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借鉴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优秀元素,丰富现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些弊端和问题,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经验和 教训。
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思想基 础和理论支持。
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些制度和机制,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制度基 础和借鉴意义。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XXX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夏朝:实行世袭制,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 个王朝,奠定了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 是典型的方国联盟。商 王对内服有绝对的权威, 对外服则有一定的羁縻 性质。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 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 础,以君王为核心,构 建了较为严密的政治体 系。
秦汉时期:实行 郡县制,官僚制 度初创
隋唐时期:科举 制形成,官僚制 度趋于完善
宋元时期:文官 制度强化,官僚 制度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官僚 制度达到巅峰, 后逐渐衰落
夏商周时期:习惯法向成 文法过渡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 图强,法家思想盛行
秦朝时期:制定《秦律》, 实行法治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与法 家思想融合,形成新律
兵制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兵制对现代军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征兵制、募兵 制等。
战略思想: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战略思想如孙子兵法等对现代军事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 指导意义。
国防建设: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国防建设理念对现代军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
军事组织结构: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军事组织结构对现代军事组织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
秦朝:设立御 史大夫,负责 监督官员行为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由于父亲是历史学者,本人对于中国历史从小就有很浓厚的兴趣。
培根说过读史是人明智,虽说我是名理科生,了解中国历史也是非常重要的。
读史不仅能增加自身的修养,提升自身的内涵,还能教我拥有一个冷静客观的头脑去对待学术研究,更是能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让我信心满满、劲头足足地投入到学习中,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一份力。
记的上学期末,同学们都为不知道选什么课而苦恼时,而我毫不犹豫地选了中国政治制度史这门课。
我知道,老祖先们的聪明才智并不是体现在行军打仗时的排兵布阵,也不是体现在合纵连横的勾心斗角上,而是体现在他们治理国家的政策上,这就是我对这门课感兴趣而选这门课的原因。
经过一学期对政治制度史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
老师讲课认真而有激情;同学们听课积极。
通过学习,我感觉虽然对政治制度史有了系统的了解,但是还远远不够。
这门学问就像大海,你越是探索,它就越广阔,你想知道的东西就越多。
这不会使我望而却步止步不前,相反这恰恰就是我不断去探索的动力所在。
在此我对课上老师所讲内容加以整理,以及课下我查找和阅读的资料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作一个简要的概括,希望有兴趣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希望老师给予指教。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2.原因:①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
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
3.过程:形成:战国。
①韩非子“集权”思想;②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确立:秦朝。
①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作文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作文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也是一段充满了创新性和历史意义的时期,就是北魏孝文帝开始发动的商鞅变法时期。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
他历史上的意义,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以及开辟的未来,是历史学家们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以下是一篇有关商鞅变法的文章,旨在介绍它的概念以及它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商鞅变法是由北魏孝文帝罢黜元帝后发动的一场新政,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取消了私有土地制度和贩腐制度,并代之以新的税制改革,采取统一的税收管理。
另外,还消除了贵族及其子孙以下其他贵族拥有的土地,解放了农民,使得农民可以独立享有土地并自由的从事农业,改革也大大改善了阶级贫富差距,降低了军人及民间人士的俸禄和地主的财产,从而提高了民生水平。
商鞅变法对当时的政治及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一方面,改革去除了儒家官僚制度,成功地解决了当时官僚恶劣的现象,实现了宽体政治;另一方面,随着新的税制改革的出台,实行新的税收制度,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秩序更加健全,经济发展也得以加快。
商鞅变法的发生,也对今天的社会发展和民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商鞅变法消除了恶劣的私有土地制度,而后来的社会制度改革也禁止了农民的奴役,使得中国的农民得以自由、均等、有权有利地从事农业生产,得到了更多的收入,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此外,商鞅变法在改革式财政税收方面也取得了成功,实行了均税制,取消了贵族及其子孙以下其他贵族拥有的土地,为政府税收改革奠定了基础,使得政府可以更有效地施行财税政策,从而更好地改善了国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商鞅变法的发动,对当时的政治及社会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有:消除了私有土地制度和贩腐制度,解放了农民,实行统一的税收管理,取消了贵族等级制度,为政府税收改革奠定了基础,以及促进了经济发展等等。
但是直到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仍然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仍然应该深究商鞅变法,以此为基础,让浩瀚的历史赐予中国更好的未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论文
人事与制度互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经济学院曾籽茂【摘要】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的制度建设都与人事有着密切的关系。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主要绪论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概况,不难发现,期间的制度建设与人事的互动都是积极且双向的。
从影响制度制定的思想文化,到左右制度建设的人为因素,再到决定制度执行的人事,各个方面,制度都在同人事进行互动。
政治制度的适时性,经济制度的灵活性,军事制度的现实性,以及制度的真正执行都需要人事的高度配合,以期两者互动的积极性,同时,各种制度又能够对人事的某些消极方面进行限制,从而做到两者互动的双向性。
【关键字】思想影响;制度建设;制度执行人事,就钱穆先生此书来说,有深刻的含义,从字面上来看是指人为因素,深入来看是指不同立场、阶级、才情、胸怀等的人的作用。
制度则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框架,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
历朝历代,两者都有着积极且双向的互动,由此又影响着中国历史的演进。
一、政治制度的人事互动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建设几乎都是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展开的,这是封建王朝的基本特征。
专制,是指皇帝个人权力的集中,对于皇权的崇拜。
皇帝之上,皇权至上,则是对这一特征的概括性表述。
集权,是指中央权力的集中,中央对于地方的强大控制力。
进入封建社会以来,中央集权的大体趋势一直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
(一)汉秦汉时期是中国首个大一统时代,而大一统能够为制度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期间,儒法两家的思想得以很好的体现。
在中央机构设置上,汉承秦制,主体仍是三公九卿制度。
而到了汉朝,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皇权的扩张直接导致了三公中丞相权利的缩小,并且,随着皇帝对于丞相人选的干涉,以及逐步建立起来的内朝制度,使得这种防止皇帝独断专行的制度便受到很大影响。
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秦实行郡县制,然而汉初,高祖刘邦为了奖励功臣,在国内实行郡县并行制。
这一制度是对中央集权的削弱,最终也的确引发了地方性的分裂和叛乱。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论文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摘要: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93-02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
选官制度是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
自三代到明清,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对此,历史上有不少学者做过总结。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处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处于科举。
”这一总结是有一定道理的。
它实际划出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
一般的的说,古代社会发展是受经济基础制约的。
但是选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对社会制度的演变,王朝的兴废也有重大的影响。
历代选官制度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包括多种选官途径,但是每一历史时期,总有一两种选官途径处于主导地位,它们对政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是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代表形式。
大家知道,历史上我国古代选官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明主制”时期的禅让制,而它的正式形成,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事情。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大阶段。
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时代。
在原始氏族社会里,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集体协商和民主选举产生的。
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只能依靠共同劳动来维持生存,而且生产工具和劳动所获都归集体所有,大家共尽义务,享有同等权利,所以这时还没有作为统治者的“官”也没有被统治者“民”。
部落首领只是部落事务的管理者。
《礼记?礼运篇》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官吏也是与之相应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
中国古代黄帝和尧舜禹相“禅让”的传说,具体的反映了当时的选拔人才的情况。
禹死后,其子启破坏了禅让制度,建立了夏朝。
历史七上期中小论文
一、改革类:常用观点:1顺应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常用观点)3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1)例:商鞅变法观点:顺应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论述: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商鞅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改革措施,使秦国强大起来。
综上所述,面对社会危机,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二、政治制度类:常用观点:1.制度创新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动力。
2.先进的制度促进社会发展。
3.制度创新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例:可用史实:秦代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刺史制度(如各个朝代政治上的制度)观点:制度创新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论述:秦统一全国后,嬴政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综上所述,制度创新能够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综合实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思想解放类常用观点: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
例:百家争鸣各派的观点或各派思想在秦朝、汉初、汉武帝的运用观点: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发展论述:(选用各家思想观点)+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思想解放运动对于社会变革有一定的意义,推动社会进步。
四、国家统一巩固类例:秦朝建立及巩固统一措施、汉朝建立、汉初措施及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观点: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时期论述:①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开拓、经营并巩固了疆域的统一。
②西汉建立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局势的稳定,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使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统一,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自此以后,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高三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详解】1、分封制:(商-西周-春秋)根本目的:巩固统治,保证周王室的稳定对象:同姓亲族(主体)(晋、燕、卫、鲁)、异姓(功臣[齐]、姻亲、殷商降族[宋]、先代贵族)权利与义务: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作用:使周人势力X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的地位;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2、宗法制:目的:(主要原因)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直接原因)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礼乐制度:推行和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②秦朝正式建立中央:皇帝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长官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三公)太尉:协助皇帝管理政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九卿三公九卿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地方: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全面推行。
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社会安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分工细密,各司其职,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人操纵(2)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3)中央、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③西汉巩固(“汉承秦制”。
试论古代君主专制下的民主论文
试论古代君主专制下的民主论文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试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的民主摘要: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不可只用“黑暗专制”四字一笔抹杀的。
在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存在着民主性。
从中国古代政府的组织和职权分配制度、选官任官的制度等制度的设置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在君主专制下有明显的民主性,即君主也要按照一定的法理、传统政治理念实行统治,而不能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去行事。
除去制度设置的保障,儒家思想中的政治思想和其对君主的道德修养的要求也一定程度制约君主不能实行绝对的独裁专制,而要在统治中注重民意,在专制下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统治。
关键词:专制民主相权制约谏议制度选官制度儒家思想什么是专制?受霍布斯等人影响,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衍生出君主专制这个名词,其政敌则指责霍布斯是一种专制主义。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将政府分为三类,民主共和、君主制、专制主义。
在孟德斯鸠的着作中,君主制是由法律给予政治权力,也由法律限制权力,这主要用于描述欧洲的君主。
依照元首个人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想法来统治,不受法律限制,则称为君主专制,这主要以中国等东方专制王朝为代表。
自梁启超开始,自秦朝之后的中国传统王朝都被认定是君主专制。
如金观涛等认为,中国在战国时期后期,形成君主专制之后,进入超稳定结构。
在1949年之后,中华人民民共和国的教科书中,将中国自秦朝开始,至清朝结束,都被归类为君主专制政体。
但是中国自秦以来的古代政治并不仅仅只有君主专制,并不能仅用“黑暗专制”四字来抹杀,在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这就是古代的政治中的民主性。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民主性的表现以及为什么专制之下有民主政治的原因。
一、中央政府组织法中体现的民主中央政府的组织法,即政府的组织方式、职权的分配方式。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职权划分最重要的便是皇权与相权的划分。
古代十篇令人惊艳的政论文
古代⼗篇令⼈惊艳的政论⽂有时候看唐宋⼋⼤家的政论⽂,会有⼀种⽆⼒感。
他们都⾝居⾼位,看待时事稳准狠,针砭时弊,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
然⽽,他们能预见问题,却⽆⼒改变,只能看着国家朝着⾃⼰预见的⽅向滑下去。
其实中国古代写得好的散⽂,⼤多都是政论⽂。
先秦、两汉、唐韩柳之后、宋欧阳之后,正是散⽂较为辉煌的⼏个时期。
明清时期虽然散⽂依旧发达,但时代最优秀的⽂⼈⼤多不在权⼒核⼼,看待政治问题⾃然会浅很多。
我就按个⼈爱好举⼀些篇⽬吧(排名分先后,个⼈爱好)1、柳宗元《封建论》这是我个⼈⼼中,中国古代议论⽂写最好的⼀篇。
天地果⽆初乎?吾不得⽽知之也。
⽣⼈果有初乎?吾不得⽽知之也。
开篇⽓势就出来了。
“封建,⾮圣⼈意也。
”第⼀段简明扼要⽽⼜清晰明确地提出了中⼼论点,从分封制的起源产⽣,到其弊端,再到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对⽐,柳宗元讲得⼗分清晰⽽⼜深刻。
我印象最深的是柳宗元的两个观点:第⼀,秦亡不是因为郡县制,相反,郡县制是秦做的⾮常对的⼀件事情,秦亡“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柳宗元看这个事情⾮常透彻。
第⼆,唐朝初期和中期祸乱四起,“失不在于州⽽在于兵,时则有叛将⽽⽆叛州”。
这句话可谓⼀语道破唐朝问题出在哪⾥——军队。
尤其是中晚唐,最⼤的问题就是军队制度的问题。
这篇⽂章的时写作背景也⼗分值得深思。
中晚唐藩镇割据,地⽅军政⼀体尾⼤不掉,⽽儒学古⼈⼜⾮常推崇“先王之道”——周代先王正是实⾏分封制的。
所以,⿎吹分封制的势⼒抬头,不仅有很强的现实依托,也在⼀定程度上符合儒家的“先王之道”,反驳起来⾃然困难。
⽽柳宗元找到的切⼊点,⾮常巧妙。
他不像王安⽯喊出“祖宗不可法”这种⾃带三千反对加没有帮助的话来直接刚,他从“⽣⼈之初”切⼊,有理有据讲出分封制并不是先王的本意,⽽是“势不可也”。
(经评论区提醒,这句话不是王安⽯⾃⼰说的,是别⼈说他的)在最后,柳宗元⼜提到,“将欲利其社稷以⼀其⼈之视听,则⼜有世⼤夫世⾷禄⾢,以尽其封略,圣贤⽣于其时,亦⽆以⽴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中国历代任官回避制度简论关键词:任官回避公务员内容提要:始于汉代、兴于唐宋、臻于晚清的我国任官回避制度作为古今中外治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实践证明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监督制度。
我国当代有关公务员制度中虽也有任官回避方面的原则性规定,仍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情况。
我们可以汲取古代任官回避制度的精华,着力在任官回避的目标、范围、执行和监督等方面加强法制建设。
引子在我国,以乡土情谊为基础的地缘关系和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亲属关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为了排除这些关系对行政的干扰,自秦汉至晚清,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无不重视回避制度的设立与实施,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而创立和发展了较为完善的任官回避制度。
为此,探究中国古代任官回避制度的沿革及其相关问题、总结这一制度对我国全面、有效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笔者检索出近100多年来关于中国历代任官回避制度的重要研究著作和资料信息约七十种。
正文(一)两汉时期:任官回避制度的创建阶段任官回避制度在官吏授官方面实施早期是为了避开亲属关系。
早在西汉时期,回避就在职官选任的实际中被应用。
春秋以前,我国对回避制度问题很少有成文规定。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君王为了防止地方势力结党营私,违抗圣旨,削弱封建集权统治,曾经规定和形成了一系列回避原则和制度。
从战国到汉初,上层统治者已经注意到了官吏个人势力扩张带来的问题,采取过一些相应措施,但却没有从官吏任用上建立起有关制度。
西汉中后期,地方豪强势力澎涨导致吴楚七国之乱,迫使西汉政府制定了一些限制地主势力的措施和法规,中国早期回避制度便应运而生。
据台湾学者严耕望和大陆学者安作璋、熊铁基等人考证,自武帝始,朝廷在任命地方行政长官时,逐步形成了官员回避本籍的惯例,即剌史不用本州人,郡国守相不用本郡人,县令长不用本县和本部人。
①显然,这种地方官回避本籍的临时性回避措施明显带有政治色彩。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禹沿用禅让制的惯例,即用民主推荐的方式选举继承人。
启夺取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分封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
(3)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来维系统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的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礼乐制度在西周社会,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成许多等级,联系这种等级关系的血缘纽带,而维持这种等级的是礼制。
礼的部分主要是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
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
西周较为完备的礼乐制度反映了奴隶制度极盛时代的某些特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建立封建统一王朝后建立的。
(1)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2)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建立国家监查事务。
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单位。
(3)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只要体现地主阶级的意志。
经济方面:(1)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修建灵渠。
文化方面:书同文。
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1)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内朝在宫内办公,实际上市决策机关,外朝,由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在宫外办公,执行机关。
(2)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对地方郡县进行监察。
(3)改革选官制度,设立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
,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设立太学,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授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论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论文篇一: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点和影响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点和影响(1)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a:两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王国问题。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景帝实行“削藩”,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逐步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实行刺史制度。
东汉,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
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地方行政区。
b:隋唐:隋采用州县两级制,唐时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唐朝中期,地方军镇设立节度使,权力膨胀,导致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c:宋代: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宋朝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后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纸上,形成路州县三级体制。
d: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规律:对地方官制应掌握一个演化、两个重点。
一个演化即各朝代地方官制的变化;两个重点,一是郡县制与行省制两个地方行政制度,二是将地方官制的变化放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合”角度中去考察。
每次国家的大分裂都与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弊端相关。
换言之,我国古代的行政制度是为解决对辽阔国土、众多民族有效管辖的问题而确立的,如秦的郡县制是吸取了春秋战国大分裂后分封制的教训,北宋历经五代十国大分裂后痛革藩镇之弊,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集权。
(3)特点: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
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行政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 李壮学号:2011303030319
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摘要: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我国古代皇位继承的重要方法,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浅析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其漫长的统治时期所发生的变化和作用。
皇位继承制度是历代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这是因为,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的传给自己的子孙,以“奉宗庙之重,统无穷之祚”,乃是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的共同心愿。
“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二千多年来,封建统治者把预立太子看作是国家大事,天子传子,宰相传贤,传子为求政局安定,传贤是求国家的治理,天子之子并非一人,而诸子又无不觊觎最高的权位,于是,为求政局安定,在诸子中难以继承皇位,必须有确立的法制,不然,祸起萧墙,政局必难安定,这便是历代册封太子的原因。
自汉代以来,封建法律就确立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
一、嫡长子继承制的发展。
中国古代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西周时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
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才确立起来的。
是古代最主要的皇位继承制度
自先秦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皇位的继承,结合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位应由正后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第一继承人,如长子早殇,有子则立其子,无子再由嫡次子顺序继承,只有在正后无子的情况下才考虑册立庶生之长子。
皇帝无子,再依据昭穆亲疏的顺序选立继位之人。
嫡长子继承皇位,意在求得政局安定,但嫡长子并非个个贤能,因而诸皇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又成为不可避免。
如果在建立太子的问题上,再加以君王的亲疏爱憎,以及后宫、宦官、外戚的干政,则斗争更加激烈,由此而酿成祸乱者,从秦二世诈立为帝,到清世宗阴谋夺位,可谓不绝于书,诚如唐初大臣刘泊所说:“太子,宗兆是系,善恶之习,兴亡在焉!”
封建制度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历朝历代的皇位继承虽起于嫡长子继承,但是,却少有真
正将嫡长子继承执行的,且看下列数据:秦朝,是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而始皇嬴政、二世胡亥、末帝子婴的即位都不是依嫡长子继承制。
两汉时期,皇位继承有些复杂。
西汉210年间共11位皇帝。
“据《汉书》帝纪统计,除高帝为创业之主,平帝为王莽傀儡外,惠、景、元、成4帝皆以嫡长子继承皇位,文、宣、哀3帝为外藩入继大统,武、昭2帝则是因嫡长子被废而得继位。
”东汉王朝195年间共有12位皇帝。
“根据《后汉书》帝纪部分统计:其中除光武、献帝外,明、和、殇3帝均是因废长立幼而即位,安、质、桓、灵4帝都为外藩入继皇位,只有章、顺、冲3帝勉强算是嫡长子继承。
”可见,两汉的皇位继承制度相当混乱,嫡长子继承制也没有得到较好地执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仅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例如, “曹丕的继位并不是由于他居长,而是由于他的谋略和实力更胜曹植一筹。
司马昭以兄弟的身份继承司马师之位。
司马炎的继位也是由于他谋略高且有大臣贾充等的支持所致。
”隋朝时,隋文帝杨坚废长立幼,隋炀帝杨广继承皇位,成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使隋朝仅两代就灭亡了。
唐朝,包括武则天在内,有21位皇帝,只有德宗和顺宗是按嫡长子继承制度即位的。
宋朝18个皇帝中只有3人是嫡长子即位。
元朝由于蒙古旧俗的影响,皇位继承制在汉制和旧俗之间摇摆,从而未能确立起相对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导致争夺皇位的战乱频频发生。
明朝的16个皇帝中也仅有5人是嫡出。
清朝皇帝无一人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采取的是秘密建储的继承制度。
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 “在中国从秦至清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2/5的皇帝是依靠嫡长子继位制登上皇位的。
这其中我们重点探讨一下唐朝。
有唐一代,包括武则天在内,凡二十一君,这二十一君得继大统的情形,大致是:(一)按制度而即位者只二君,即德宗和顺宗;(二)以权臣而立者有五帝;(三)为宦官所立者,有代、宪、穆、文、武、宣、懿、僖、昭九帝;(四)因特殊事变而立者为高祖、太宗、肃宗;(五)因稳定政权而立者为玄宗;(六)为大臣争立者有高宗、敬宗;(七)因母后干政立而废,废而立者有中宗、睿宗;(八)因皇帝宠幸阴谋而立者为武后。
二十一君以嫡长子而立者唯穆宗一人,以长子而立者有代宗、德宗、顺宗、宪宗、敬宗、文宗、懿宗七帝。
唐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繁荣昌盛的朝代,统治近三百年,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远远走在世界前列,而它的皇位继承制度,却是如此混乱,实在令人惊异。
于此相比,其实唐朝的立储制度已经是相当完善了。
太子位为储君,是皇位的法定继承者,因此立储便成为封建政治中的一项大事,统治者为此煞费苦心,隋唐制定了隆重的册立太子的礼仪,设置了规模庞大的东宫官署机构,经常使太子监国、佐理军国大事并随军出征,以
期太子在继位前就对全国政治有所历练和全面的了解。
这一切本来都是为了稳定政权和顺利接替,然而事与愿违,不但如上述相继发生过隋炀帝夺位,唐太宗杀兄夺储等事,而且即使是号称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本人,也不免陷入立嗣的深重烦恼中,他一废太子李承乾,再黜魏王李泰,三立晋王李治,四欲立吴王李恪。
面对诸子弟争夺储位的极为激烈的纷争,他自叹“我心诚无聊赖”竟“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
二、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演变
按照儒家的理论,皇权既然是由天授予,当然是终生的,世袭的,,皇统是不能随便更改的,即所谓的万世一系。
为稳定皇室内部的继承秩序,又结合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如果这样的规定完全被遵守,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争吵纠纷,也不存在因此而引起的骨肉相残、宫廷喋血了。
但是历史往往并不按照任何人主观规定的轨道发展,正因为皇位意味着最高的权威,最大的荣华富贵,它从来都是独占的、绝对排他的。
所有礼教的宗法规定都无法真正遏制住对此的觊觎之念,无法真正限制住各种夺位阴谋政变的相继发生。
究其历代,嫡长子继承大致演变为两种形式:兄终弟及制以皇帝弟弟的身份做为皇位继承人,即“皇太弟”,也是储君,具有继承皇位的权力,是合法的继承人。
在皇位传承史上,影响最大的兄终弟及事件,是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而为皇帝。
其实诸如此类皇位继承制度可以说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某种变化,大部分是在嫡长子继承制没能得到执行的情况下衍生出的一系列情况密建皇储制是清朝统治者在皇位继承制度上的一大创造。
皇帝生前秘密确定皇储,写下遗昭,秘而不宣,驾崩后由大臣当众宣昭,被立为皇储者即刻登基,被选的人不分嫡、庶、长、幼,唯以具有统治才能,能胜任皇帝之任,最符合根本的统治利益为准。
三、嫡长子继承制没能得到完善执行的原因
第一,由于封建社会是“君天下”的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因此即便是宗法制度或是宗法观念,也约束不了皇帝们在选择接班人中的主观随意性。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不喜欢太子承乾而想废掉太子改立魏王泰,最终导致了一场流血冲突。
“另外,皇帝对于太子生母的感情变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变数。
”因为嫡长子的身份是根据其母亲的身份确定的,一旦其母亲的后位不保,太子也就不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了,他的地位肯定也会受到威胁。
历史上由于其母亲失宠而丢掉太子位的人也比比皆是。
第二,皇室权利争斗的因素十分复杂,诸如后妃干政、宦官弄权、官僚集团的影响、以及皇帝与嫡长子性格、志趣不合或互相猜疑等均可导致嫡长子继承制形同虚设。
这些因素都可
以从唐朝的皇位继承中体现出来。
第三,正皇后无子或皇帝无后代的情况也会造成嫡长子继承制不能得到正常地施行。
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往往会采取嫡长子继承制的一些变通的方法来传递皇位,如立皇长孙;兄弟相继;立子之贵者或长者;选择宗室子弟入继等。
其实,就皇位嫡长子继承制本身来说,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他也肩负着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安定的责任,这就对他的德行、才能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嫡长子继承是一种只重视继承人先天的继承资格而不顾继承人才能的制度,因此它并不能保证产生一位能够胜任的皇帝,“从而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其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出现了合法性与合理性不一致的问题。
而历史上出现的一些昏君、白痴皇帝、儿皇帝等,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皇位继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但这种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使子孙可以万世永享对百姓的专制统治。
直到清朝宣统皇帝退位,封建王朝解体,皇位继承制度才真正宜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