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讲义-第7章群体行为的动力 2分解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讲义上海理工大学

组织行为学讲义上海理工大学
组织行为学
上海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顾宝炎教授 二00二年五月
版权所有; 1997 c Dale Carnegie & Associates; Inc
前言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二部分 个体行为 第三部分 群体行为 第四部分 组织行为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一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二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三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基础 四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
一 经济全球化的普通影响 多元化的普遍化:国际多元化 国内多元化 世界是个地球村:跨国公司——全球化企业 区域性合作协定——WTO
二 文化多元化中的民族差异 民族文化差异:熔化和同化 承认和重视 分类和归纳 影响和作用
克拉克洪—斯托特伯克构架
与环境的关系:屈从环境 控制自然 保持和谐
人格和工作的匹配: 现实型 研究型 社会型 传统型 企业型 艺术型 多种选择之间的接近性
四 学习 定义:
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行为改变是学习的发展;学习的结果 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实验;狗的行为;
肉——无条件反射;铃声——条件反射 学习:从无条件反射向有条件反射的转变
劳动力和组织的多元化 劳动力多元化的发展——人才的源泉 承认和重视差异——尊重客观实际;差异资本化; 人才的国际化 知识化 资本化战略 尊重差异的组织安排——工作安排的灵活性; 福利形式的多样性; 强调尊重差异化; 重视认识跨文化的培训
第二部分 个体行为
第三章 个体行为基础 第四章 知觉和个人决策 第五章 价值观 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第六章 激励理论
激励目的在于调动积极性;积极性表现为行为; 行为来自于动机;动机来自于对满足需求的欲望; 满足需求源于需求的不满足;所造成的不平衡; 环境给予感觉知觉;引发内在共鸣;形成刺激 强烈的外在刺激;可以迫使产生内在需求;甚至导致违心 的行为; 坚定的内在需求;可以抵制外在刺激的诱惑;不为所动

组织行为学第7章

组织行为学第7章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因素的影响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4)班组的组合 (5)与外界隔离 (6)群体的绩效 (7)群体成员的相似性 (8)群体目标达成的程度 (9)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10)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2)有助于群体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沟通 (4)正确的凝聚力引导提高群体的生产率P128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几个主要特征: 1.自然发生 2.较强的凝聚力 3.独特的群体规范 4. 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 5. 信息沟通灵敏 6. 强烈的群体意识 7. 效率较高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满足成员多方面的心里需求 2.成员间可以交流感情与思想 3.信息沟通的渠道 4. 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制情绪 2.容易滋生自由主义 3.容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处理政治群体成员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 1.支持和保护积极性的非正式群体 摄影协会、科研小组、球队 2.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 3.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4.关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前阶段
第一阶段: 形成
第二阶段: 震荡
第三阶段: 规范
第四阶段: 执行
第五阶段: 解体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规模; (2)成员的构成: 任务型角色、 关系型角色、 自我中心型角色; (3)群体规范; (4)群体目标; (5)凝聚力; (6)地位 (7)外部环境; (8)群体结构:年龄、专业、知识、职称、智力、性格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7章群体行为的动力 2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7章群体行为的动力 2

第四节 群体冲突
一、冲突的性质与类型 (一)群体冲突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冲突(Conflict)是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 排斥。 ●冲突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层次上(个体内心的心理冲突、个体与个体 之间的“人际冲突”、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 冲突等)、不同的领域和所有的行为主体之间。
二、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 ●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从群体行为产出结果角度来看,也是影 响群体绩效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的构成关系如图所示。 ●我们可以通过对群体外部环境条件因素、群体成员因素、群体结构 因素、群体任务因素、群体互动过程因素以及群体绩效因素的讨论分 析,来比较全面地认识、理解群体行为的一般特性。
2. 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即“口服心服”。彻底服从。 ●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即“口服心不服”。阳奉阴违。 ●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即“口不服心服”。外强中干。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即“口不服心也不服”。特立独行。
3. 从众行为的作用
●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形成群体压力,影响和改 变个体的不良行为,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七章 群体行为的动力
●群体行为既不是指群体内每个成员的个人行为,也不是 指群体所有成员行为的简单相加之和,而是指群体内的各 种活动以及影响群体活动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 时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 ●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除了群体的一些静态特征,还有 群体的一些动态特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有关的概念;理解影响群体行为的基 本因素;了解群体规范与压力的作用;掌握群体规范与压力在管理中 的正确运用;理解从众行为的作用;了解群体士气和群体凝聚力的作 用;理解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掌握提高群体士 气与凝聚力的方法;理解冲突的性质与类型;掌握群体冲突的管理对 策;理解群体信息沟通的功能;理解影响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掌握 进行有效沟通的对策;掌握群体决策的优劣势;理解影响群体决策的 心理现象、群体决策的技术方法和群体决策有效性问题。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五节 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
群体决策的优点 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 决策的质量。 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 行。 群体决策的缺点 浪费时间。 从众压力。 少数人控制。 责任不清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存在有客观必然性,应做到“心中有数”:正视 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了解其产生 的原因、背景、思想倾向、成员构成、领导核心、 行为目标及活动方式等。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型—支持 与保护;中间型与消极型—积极引导;破—分化 瓦解 改造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 注意目标导向;注意感情联络;做好“头头”的 工作
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图示
人 均 效 率
n
图7-1 群体规模与人均效率之间的关系
人数
(3)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 每个人受到关注及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减少,个人的归属感、 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降低等因素使员工的满意度降低。 (4)群体规模与缺勤率的关系 国外对蓝领工人的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缺勤率呈正相关, 但在白领管理人员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5)群体规模与离职率的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离职率呈正比。
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心理因素:价值观、态度一致;兴趣、 爱好一致;性格、脾气相投或互补 环境因素:工作与生活方式因素:如同 一班组的人经常接触;共同的利害关系; 亲缘关系:如亲戚、同乡、同学、师徒、 上下级等。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自发性。 浓厚的情绪色彩。 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 群体内部有灵敏的信息沟通渠道。 自然涌现的群体领袖。 非正式群体大多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排他性, 非正式群体有较大的重叠性和相对的不稳定性。

286549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8版中文PPT第07章

286549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8版中文PPT第07章

自我决定理论与目标设置理论(8/9)
图表 7 - 4 目标阶梯
自我决定理论与目标设置理论(9/9)
• 目标设置与道德 – 目标设置和道德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强调目标的实现可能要付 出什么代 价? – 我们可能会放弃对任务的掌控,或者通过回避来使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坏。 二者都会使我们倾向于做出不道德的选择。
✓ 注意过程。 ✓ 保持过程。 ✓ 动力复制过程。 ✓ 强化过程。
自我效能理论、强化理论与期望理论(6/8)
• 期望理论:我们想以某种特定方式行事的意愿强度取决于我们对某种特定结果 及其吸引力的期望程度。
• 该理论主要关注三种关系: – 努力- 绩效关系。 – 绩效- 奖励关系。 – 奖励- 个人目标关系。
自我效能理论、强化理论与期望理论(3/8)
• 自我效能理论的启示 – 对管理者来说,最好的口头说服方式就是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 自我实现预言的一种,即相信某事会成真,它就会真的实现。
– 培训项目往往会让员工通过反复练习和技能培养来提高他们的熟练度。
自我效能理论、强化理论与期望理论(4/8)
• 强化理论:个体的目标引导着他们的行动。 – 强化塑造行为。 – 行为是由环境导致的。
组织公平(1/5)
比率比较* OO IA < IB OO IA = IB OO IA > IB
*IOA
代表雇员,
O 代表相关人员。
IB
图表 7 - 7 公平理论
感知 由于报酬过低感到不公正
公正
由于报酬过高感到不公正
组织公平(2/5)
• 当员工感到不公正时,他们会采取以下六种行为中的一种: – 改变自己的投入。 – 改变自己的产出。 – 歪曲自我认知。 – 歪曲对他人的认知。 – 选择其他参照对象。 – 离开该领域。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思考题1.在群体中,如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答: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管理者自觉加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管理者应该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了解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个性、能力及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与非正式群体领袖积极沟通,必要时理解、参与和支持非正式群体的有益活动。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运用企业的舆论工具、媒体、事件等,对非正式组织的群体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循序渐进地使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意见与企业的组织目标相一致。

此外,为非正式群体成员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如各种舞会、联欢会、恳谈会、旅游、聚餐等,让他们潜移默化地逐步接受企业的观点。

(3)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针对不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友谊型群体,可以将其纳入到管理中来,提高员工的情感承诺,增强组织支持感;针对可能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利益型群体,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防止其对组织利益的侵害;其次要对非正式群体加以疏导利用,使其行为符合组织规范。

同时管理者要团结并发挥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相一致;针对个别不利于组织目标的群体如破坏型群体,在说服引导无效后应采取措施予以拆散。

2.从众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答:(1)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行为参照。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往往构成了一个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人们根据这个参照系统做出自己的行为表现,这就是从众。

二是对偏离的恐惧。

个体偏离群体、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压力甚至遭受惩罚。

研究表明,群体总是喜欢和接受与群体一致的成员,厌恶、拒绝甚至制裁偏离群体的成员。

(2)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情景的确定性程度。

当情景越明朗的时候,个体越不容易从众。

当个体对标准答案越肯定时越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服从集体的错误结论。

《组织行为学》全套课件 PPT

《组织行为学》全套课件 PPT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 济学、人类学、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原理,说明组 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性,这乃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方法和 手段。
(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目的是,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 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 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特别是在准 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 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发挥积极行为, 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和工作绩效,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目的是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目的是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特别是在准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发挥积极行为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发挥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2.影响组织中入内的行为的因素是什么? 仅就组织的个体层次来看,其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就是 多方面的。从主客观角度看,有主观内在影响因素和客观 外在环境因素。在主观内在因素中,又有生理因素、心理 因素和文化因素。在客观外在环境因素中,又有组织内部 环境因素和组织外部环境因素。在主观诸因素的内部仍有 更细的因素。
(2)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 社会学时“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一个 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 律性”。研究组织行为就是要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探索人在 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组织是有很多群体结合而成 的,所以组织行为学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的社会 组织。组织中的行为是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因此,研究组 织中人的行为必须从其所处的整个社会关系中着手,只有 这样才能全面认识人的行为规律。

组织行为学讲义PPT54页

组织行为学讲义PPT54页
其中主要相关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
31
第一讲 导 论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与发展: 1、 工业革命时代:18世纪末——19世纪
思想的萌芽阶段,由于没有完全脱离君主 统治的观念和工业革命的冲击,管理还处于传 统的巢臼之中,一切以工作为主,忽视人性的 存在 。 2、 科学管理与工业心理学
33
第一讲 导 论
4、 行为科学: 二次大战——80年代
主张运用科学事实来研究人的行为、社会现象及
心理现象等。主要内容包括:
1、环境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2、组织行为的特征;
3、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差异;
4、薪资制度的合理化;
5、工会地位的强调;
6、员工参与;
7、劳资关系的和谐。
34
第一讲 导 论
19
第一讲 导 论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般规律,具
体讲就是研究一定组织情景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 管理的行为,以理解、解释、预测这些行为变化的 一般规律,以改进、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着重探察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 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以及研究影响个体、群 体和组织行为的因素。
(1)个体水平的自变量:个人背景特征、性格、 能力、动机、价值观及态度、知觉、决策、学 习。
27
第一讲 导 论
(2)群体水平的自变量: 领导风格、群体结构与过程、群体间的关
系与冲突。
28
第一讲 导 论
(3)组织水平的自变量: 组织设计、组织文化、技术与工作压力、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政策。
组织行为学关注的焦点就是研究二者之间 相互关系。
11

管理学]新组织行为学课件第7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管理学]新组织行为学课件第7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间断—平衡模型
Gersick(1988)在研究18个项目团队(问题解决型 团队),得出关于此类团队发展的间断平衡理论
对有明确截止日期的临时性群体的行为的描述
间断—平衡模型
观点:
(1)群体成员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3)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此转变正好 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 (4)转变之后,群体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5)群体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活动速度明显加快
小群体:天天见领导;大群体:1年才可能见1次
小型群体是群体行为学的研究重点
小群体特征:
1、目标一致,聚合力强。
2、小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是通 过语言、动作或符号等直接面对 面地进行。
3、小型群体成员能清楚意识到 其他成员的作用,并形成依赖关 系,有比较深刻的同属一群体的 感受。
小规模群体的应用:生产一线班组建设
请在以下10个项目中选择6项作为人类得以延续的种子。 1. 小学教师 2. 小学教师怀孕的妻子 3. 职业足球运动员 4. 12岁的少女 5. 外国游客 6. 优秀的警官 7. 年长的僧侣 8. 男流行歌手 9. 著名小说家 10. 慢性病住院者
3、加入群体的原因
安全需要:通过加入一个群体, 个体能减少独处时的不安全感。
前者适合复杂性、长期性、创造性的群体; 后者适合简单性、相似性、临时性的群体。
5、根据群体的开放程度划分
开放群体:成员来去自由,经常更换;地位和权力 不稳定
封闭群体:成员比较稳定;等级关系严明
长期规划----封闭群体; 开发新思想和新产品----开放群体
举例:高校新进老师避免近亲繁殖
人才
人才
人才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

提高工作效率
01
积极的群体行为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从而提
高工作效率。
增强创新能力
02
具有创新精神的群体行为能够推动组织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机
会,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提升员工满意度
03
良好的群体行为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降低员工流
失率,从而有利于组织绩效的稳定和提高。
组织绩效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激励作用
良好的组织绩效可以激励团队成员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形成积 极的群体行为。
导向作用
组织绩效的标准和目标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明确的导向,引导团 队形成符合组织要求的群体行为。
凝聚作用
高绩效的组织能够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良 好的群体氛围。
提高组织绩效的群体行为策略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打破信息孤岛,提高协作效率。
群体冲突的解决策略
总结词
解决群体冲突的策略主要包括缓解紧张、促进沟通和协调合作。
详细描述
缓解紧张的策略包括采取中立态度、倾听各方意见和寻求共同点。促进沟通的策略包括建立开放、坦诚的沟通氛 围,鼓励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协调合作的策略则强调在冲突解决过程中寻求共赢方案,促进群体内部的 协作与配合。
创新团队通常由具备创造力和自主性的成员 组成,他们愿意承担风险,不断探索新的思 路和方法。在创新团队中,群体行为表现为 高度的创新氛围、开放性和包容性,鼓励成 员提出新颖的想法,共同推动创新成果的实 现。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VS
详细描述
虚拟团队是指成员在不同地理位置、通过 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作的团队。在这种环 境下,有效的沟通工具和技术对于建立和 维护群体行为至关重要。成员需要相互信 任、协作和支持,以克服距离和时间上的 障碍,共同完成任务。

群体动力_组织行为学_[共2页]

群体动力_组织行为学_[共2页]

组织行为学100采取行动时效率最高。

案例4.4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斯·瑞格尔曼比较了拔河实验中的个人绩效和群体绩效。

他本来预期,群体绩效等于个人绩效之和,也就是说,3个人一起拔河的拉力是一个人单独拔河时的3倍,8个人一起拔河的拉力是一个人单独拔河时的8倍。

但是,研究结果并没有证实他的期望。

3人组成的群体产生的拉力,只是单人拉力的2.5倍,8人群体产生的拉力不足单人拉力的4倍。

(1)社会惰化。

当群体规模太小时,群体由于缺乏协同作用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当群体规模太大时,群体成员就会出现乘免费车的现象,群体成员个体的生产率就会降低。

这就是德国心理学家瑞格尔曼提出的瑞格尔曼效应,也称社会惰化现象(social loafing)。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究其原因,一是群体成员往往认为群体中的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对自己是不公平的,所以降低了自己的努力程度;二是群体责任的扩散,让成员个体认为自己对群体绩效的贡献无法有效衡量,大家都差不多,所以都或多或少地降低了自己的努力,进而使得群体效率降低。

可见,社会惰化对于研究群体绩效的意义是重大的。

如果管理者想借助群体的力量来提高士气和工作团队的绩效,那就必须提供衡量成员个人努力程度的有效手段。

不过,这一结论可能会带有文化的偏差。

像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西方国家,主要由个人主义文化支配。

但是,在集体主义社会里,个人主要受群体目标激励,这种结论就不一定适用了。

如,一项研究对比了美国、中国、以色列(后两者都是集体主义国家)的员工,发现中国和以色列员工都没有表现出社会惰化的倾向。

事实上,中国员工和以色列员工在集体中要比单独工作时绩效更高。

一般说来,消除社会惰化的途径可以有:明确每人的贡献、增加任务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按个体对群体的贡献提供报酬、利用惩罚威胁等。

(2)群体成员的奇数和偶数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①成员为奇数的群体似乎比偶数群体更有利;②5人或7人组成的群体在执行任务时,比更大一些或更小一些的群体更为有效。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课件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课件

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课件第一章:群体行为简介1.1 群体与个体差异解释群体的概念探讨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强调群体行为的重要性1.2 群体行为的特点描述群体行为的主要特点分析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群体行为的优势与劣势1.3 群体行为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群体行为分析不同类型群体行为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群体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4 群体行为的挑战与机遇探讨群体行为所面临的挑战分析群体行为带来的机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群体行为中的挑战与抓住机遇1.5 群体行为的研究方法介绍群体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分析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research method 来研究群体行为第二章:群体结构与过程2.1 群体结构的影响因素探讨群体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群体结构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群体结构对群体行为的影响2.2 群体结构的特点与类型介绍群体结构的特点与类型分析不同群体结构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根据群体结构来优化群体行为2.3 群体过程的重要性强调群体过程在群体行为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群体过程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促进有效的群体过程2.4 群体沟通与决策介绍群体沟通与决策的要素与过程分析不同沟通与决策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群体沟通与决策的效果2.5 群体冲突与管理探讨群体冲突的起因与影响分析不同群体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群体冲突第三章:群体动力学3.1 群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解释群体动力学的概念探讨群体动力学的主要要素强调群体动力学对群体行为的影响3.2 群体内部动态分析群体内部动态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探讨群体内部动态对群体行为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群体内部动态3.3 群体成员的角色与地位介绍群体成员的角色与地位的分类与特点分析不同角色与地位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适应不同的群体角色与地位3.4 群体规范与凝聚力解释群体规范的概念与作用探讨群体凝聚力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增强群体规范与凝聚力3.5 领导力与群体动力学分析领导力对群体动力学的影响探讨不同领导风格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领导力来优化群体动力学第四章: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4.1 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探讨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群体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群体行为来提高组织绩效4.2 群体多样性与组织绩效强调群体多样性对组织绩效的重要性分析不同多样性维度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利用群体多样性来提高组织绩效4.3 群体冲突与组织绩效探讨群体冲突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分析不同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群体冲突来提高组织绩效4.4 团队建设与组织绩效介绍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与方法分析团队建设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团队建设来提高组织绩效4.5 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解释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特点探讨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塑造积极的组织文化来优化群体行为与提高组织绩效第五章:案例研究5.1 群体行为案例研究的重要性强调案例研究在理解群体行为方面的作用分析不同案例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case study 来深入理解群体行为5.2 群体行为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群体行为案例探讨案例中的关键问题与挑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案例中吸取经验与教训5.3 群体行为案例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强调通过案例讨论来提高对群体行为第六章:群体行为与个体心理6.1 群体行为中的个体心理因素探讨群体行为中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分析个体心理因素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个体心理因素在群体行为中的重要性6.2 群体行为中的社会影响解释社会影响的概念与类型探讨社会影响对群体行为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社会影响以优化群体行为6.3 群体行为中的从众与服从分析从众与服从的概念与特点探讨从众与服从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应对从众与服从的压力6.4 群体行为中的自我效能与动机解释自我效能与动机的概念与作用探讨自我效能与动机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提高自我效能与动机以优化群体行为6.5 群体行为中的情绪与情感探讨情绪与情感在群体行为中的作用分析不同情绪与情感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管理情绪与情感以优化群体行为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7.1 组织变革中的群体行为探讨组织变革中群体行为的特点与挑战分析不同组织变革策略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群体行为以应对组织变革7.2 组织变革中的领导力与沟通强调领导力与沟通在组织变革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领导风格与沟通策略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领导力与沟通来优化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7.3 组织变革中的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解释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的概念与作用探讨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7.4 组织变革中的冲突与管理探讨组织变革中冲突的起因与影响分析不同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组织变革中的冲突7.5 组织变革中的培训与发展介绍培训与发展在组织变革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分析不同培训与发展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培训与发展来优化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第八章:群体行为与创新管理8.1 群体行为与创新的关系探讨群体行为与创新之间的联系分析不同群体行为对创新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群体行为来促进创新8.2 群体行为中的创意与扩散解释创意与扩散的概念与过程探讨创意与扩散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激发与传播创意8.3 群体行为中的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强调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的重要性分析不同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来优化群体行为与创新管理8.4 群体行为中的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探讨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在群体行为中的作用分析不同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8.5 群体行为中的创新文化与组织氛围解释创新文化与环境的概念与作用探讨创新文化与环境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塑造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与氛围第九章:群体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9.1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群体行为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中群体行为的特点与挑战分析不同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群体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9.2 招聘与选拔中的群体行为介绍招聘与选拔的概念与过程分析招聘与选拔中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招聘与选拔来优化群体行为9.3 培训与发展中的群体行为强调培训与发展对群体行为的重要性分析不同培训与发展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培训与发展来优化群体行为9.4 绩效管理中的群体行为解释绩效管理的概念与过程探讨绩效管理中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绩效管理来优化群体行为9.5 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中的群体行为探讨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来优化群体行为第十章第十章:群体行为与决策制定10.1 群体决策的重要性强调群体决策在组织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分析不同群体决策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群体决策过程10.2 群体决策的过程与步骤介绍群体决策的基本过程与步骤分析不同决策过程中的群体行为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群体决策10.3 群体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探讨群体决策中常见的心理偏差分析心理偏差对群体决策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识别与避免心理偏差10.4 群体决策中的冲突与管理探讨群体决策中的冲突起因与影响分析不同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群体决策中的冲突10.5 群体决策的评估与改进解释群体决策评估的概念与方法探讨评估群体决策的效果与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评估与改进来优化群体决策第十一章:群体行为与领导力11.1 领导力与群体行为的关系探讨领导力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领导风格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领导力在优化群体行为中的作用11.2 变革型领导与群体行为介绍变革型领导的概念与特点分析变革型领导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变革型领导来优化群体行为11.3 领导力中的沟通与激励强调沟通与激励在领导力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沟通与激励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沟通与激励来优化群体行为11.4 领导力中的道德与信任探讨领导力中的道德与信任的重要性分析道德与信任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建立与维护道德信任11.5 领导力发展与管理介绍领导力发展的概念与方法分析不同领导力发展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领导力发展与管理第十二章:群体行为与冲突解决12.1 群体冲突的起因与影响探讨群体冲突的起因与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冲突类型与冲突解决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预防与解决群体冲突12.2 冲突解决的理论与模型介绍冲突解决的理论与模型分析不同冲突解决模型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冲突解决模型来优化群体行为12.3 协商与调解在冲突解决中的应用强调协商与调解在冲突解决中的作用分析不同协商与调解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协商与调解来解决群体冲突12.4 第三方介入与冲突解决探讨第三方介入在冲突解决中的作用分析不同第三方介入方式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第三方介入来解决群体冲突12.5 冲突解决的组织文化与氛围解释组织文化与氛围对冲突解决的影响探讨如何塑造有利于冲突解决的organization culture 与氛围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组织文化与氛围来解决群体冲突第十三章:群体行为与团队建设13.1 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与目标强调团队建设在组织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分析不同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团队建设来优化群体行为13.2 团队建设的理论与模型介绍团队建设的理论与模型分析不同团队建设模型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团队建设模型来优化群体行为13.3 团队沟通与协作强调团队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性分析不同沟通与协作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团队沟通与协作来优化群体行为13.4 团队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探讨团队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的作用分析不同领导风格与团队动力学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来优化群体行为13.5 团队评估与发展解释团队评估的概念与方法探讨评估团队的效果与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评估与发展来优化团队建设与群体行为第十四章:群体行为与组织文化14.1 组织文化与群体行为的关系强调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组织文化的特点与应用场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群体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群体结构、过程和动力学3. 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4. 群体行为中的个体心理因素5. 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6. 群体行为与创新管理7. 群体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8. 群体行为与决策制定9. 群体行为与领导力10. 群体行为与冲突解决11. 群体行为与团队建设12. 群体行为与组织文化难点:1. 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2. 群体内部动态和群体规范与凝聚力的培养3. 领导力、沟通与决策在群体行为中的作用4. 群体行为中的心理偏差和冲突管理5. 团队建设和团队动力学的优化策略6. 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和塑造本文旨在帮助读者了解群体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群体行为来提高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讲义精品课教案(全套)

组织行为学讲义精品课教案(全套)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一章组织行为导论本章的重点、难点及要求:1、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

2、掌握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理解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

基本概念: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管理第一节组织行为的概念从字面意义上说,组织行为是指人们在各种组织中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行为。

下面分别分析组织、行为、组织行为三个基础概念,以便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组织行为的内涵。

一、组织(一)组织的定义。

组织的定义多种多样,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组织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有某种目标、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分工的社会技术系统。

(徐联仓)(2)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因此,组织也可以说是动态的组合活动(动词的组织)和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名词的组织)的统一。

(孙彤)对于组织的含义的表述同样多种多样,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有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或一系列目标。

(2)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Stephen P.Robbins )(3)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共同目标,通过各部门劳动和职务的分工合作和不同等级的权力和责任的制度化,有计划地协调一群人的活动。

(薛恩E·H·Schein))(4)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张德)由此可见,所有的组织的共同特征:(1)目标:每一个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如企业要使盈利最大化、学校要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医院要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目标决定了任何一个组织作为社会组成部分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目标的作用是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大家协作一致,运用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完成组织的使命与任务。

(2)资源:组织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源,如企业拥有人才、资金、机器、设备、品牌、技术等各种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群体规范的维持 ●群体规范主要是通过群体压力与群体成员的从众行为来维持的。
二、群体压力
1. 群体压力的涵义
●群体压力是指已经形成的群体规范对其成员有一种无形的控制力与 约束力,迫使其成员不得不顺从它。 ●在群体中,当个体与其他多数成员意见不一致时,会感到一种无形 的心理上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是群体压力。 ●与权威命令不同,群体压力是一种心理、精神上的压抑、压迫感, 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压力。
2. 群体压力的作用方式 ●模仿。 ●舆论。
●亲疏。
3. 群体压力的作用
●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
▲有助于实现群体目标。 ▲可以增加成员的安全感。 ●群体压力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可能窒息群体成员的创造性的发 挥,不利于个性的发展。
4. 群体压力的施加方式
●理智压力。也称理智讨论或合理辩论。群体成员逐渐分化成多数派
第七章 群体行为的动力
●群体行为既不是指群体内每个成员的个人行为,也不是 指群体所有成员行为的简单相加之和,而是指群体内的各 种活动以及影响群体活动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
时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
●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除了群体的一些静态特征,还有
群体的一些动态特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有关的概念;理解影响群体行为的基 本因素;了解群体规范与压力的作用;掌握群体规范与压力在管理中 的正确运用;理解从众行为的作用;了解群体士气和群体凝聚力的作 用;理解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掌握提高群体士 气与凝聚力的方法;理解冲突的性质与类型;掌握群体冲突的管理对 策;理解群体信息沟通的功能;理解影响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掌握 进行有效沟通的对策;掌握群体决策的优劣势;理解影响群体决策的 心理现象、群体决策的技术方法和群体决策有效性问题。
二、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 ●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从群体行为产出结果角度来看,也是影 响群体绩效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的构成关系如图所示。
●我们可以通过对群体外部环境条件因素、群体成员因素、群体结构
因素、群体任务因素、群体互动过程因素以及群体绩效因素的讨论分。
(四)群体规范的建立与维持
1. 群体规范的建立 ●正式规范是由组织直接规定的。 ●非正式规范是群体成员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在模仿、暗示、顺从的
基础上形成的。
●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1936年进行的“光点实验”表明: 群体中的规范是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产物;群体规范比个人规范对个
体行为的约束力更强。
第一节 群体动力概述
一、群体动力的涵义
●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活动的动向和强度,以及其对群体成员的个体行 为的推动力量,是由群体成员的素质、群体的结构、群体所处的环境 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群体动力理论是心理学家勒温(K.Lewin)于1933年在美国斯坦福 大学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创立的。群体动力理论借用了物理学中的“ 力场”概念,从动态和系统的观点分析了影响群体行为的各种动力因 素,以及各种动力因素对群体活动的影响。 ●B=f(P•E)。
与少数派。属于少数派的人仍可据理力争。 ●舆论压力。也称劝解说服或感情压力。群体对少数派成员进行劝解 说服或感情笼络,劝其“少数服从多数”。 ●攻击。也称铁腕政策。群体对仍坚持己见、不肯妥协的少数成员进
行攻击,公开施加压力。
●心理上隔离。也称强制性压力或开除政策。必要时,群体会采取惩 罚甚至将其开除出群体的强制性措施。
年龄、 性别等传记特点; 能力、性格等个性特征
任务目标、类型、结构、 难度、完成任务的方式等 群体 任务 群体 互动过程 群体绩效 与满意度
群体成员 群体外部 环境条件 群体结构 组织战略;组织中的权 力结构;组织的正式规 范;组织的资源;人员 甄选;绩效评估和奖酬 体系;组织文化;物理 工作环境等
群体规模;群体构成; 群体规范;群体中的领 导;群体成员的角色; 群体及其成员的地位; 群体的凝聚力等
群体沟通;群体 决策; 群体冲突; 群体的合作与竞 争;领导行为; 权力结构等
第二节 群体规范与压力
一、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涵义 ●群体规范(Group Norms)也称群体行为常模,是指被群体成员 所共同接受并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 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群体规范使其成员在某种程度上发生类化,在认知、行为、情感和 态度等方面保持一致性。 ●任一群体都有其规范,否则,群体将难以存在下去。
(二)群体规范的种类 ●群体规范有的是明文正式规定的;有的则是非正式、不成文、约定 俗成的默认的标准与准则(如“潜规则”)。
●群体规范有的是社会认可的;有的则是反社会的,是有害于社会公
共利益、只存在于某些群体中的特殊规范。 ●群体规范按其涉及范围可分为:与群体绩效活动有关的规范;与群
体形象有关的规范;与非正式群体的社交约定有关的规范;与资源分
三、从众行为
1. 从众行为的涵义
●从众行为(Conformity)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改变自己的观点、态 度,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
●心理学家阿希的“三垂线”试验。
●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主要来自两种压力:信息压力和规范的压力。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很多,既有客观环境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有:问
●群体活动的动向同样取决于群体内部力场和情境力场(环境因素) 的相互作用。 ●正是“力场”中各种力的平衡,使得群体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群体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之中,而是处在一种各种因素不断相
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 ●群体行为就是各种相互影响的力的一种错综复杂的结合,这些力不
仅影响群体活动的动向,也影响着群体中个体的行为。
配有关的规范。
(三)群体规范的功能
1. 群体支柱功能
●群体规范是群体赖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 2. 评价标准的功能
●群体成员以规范来作为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举止、是非善恶的标准。
3. 群体动力功能 ●群体规范的动力功能主要是通过舆论的方式来实现的。这种舆论是大多数群 体成员对某种行为的共同评论意见。 4. 行为导向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