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内容,共分两课时。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属于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为下一课时做铺垫,更好的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学情分析关于保护色,在讲述生物适应环境的时候学生已做过初步的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保护色的定义、实例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质问学生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就比较顺理成章。
学生除了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而且经过几次探究性实验,学生对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初步具备了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对实验结果也会做出一定的分析,这些都有助于本实验的开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2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培养科学的探究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组内合作完成,由实验结果探讨分析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进而推测出生物进化的原因。
此方法遵循了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2尊重事实,对不同的实验结果会多角度的进行全面分析,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3学会组内的分工和合作,营造探究氛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2教学难点: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施五教学策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安排了一个小游戏导入保护色。
在学生对保护色部分知识已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在问题的引导下作出相应的假设,接着凭借小组的智慧,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组内及全班的讨论,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同时也可以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再对某些环节做改进,以便使实验更切近实际,模拟的越真实,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就越具有说服力。
由于保护色是生物长期进化的一种结果,学生就可以以此类推其它一些进化结果,得出生物进化的原因与外界环境有关,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趋势。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
徐佳
【期刊名称】《生物学教学》
【年(卷),期】2012(037)006
【摘要】“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有关“生物进化的原因”的一个实验。
主要通过一个模拟实验,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以便为更好地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作铺垫。
以下实验就是根据学生提出选择小动物为实验对象的改进意见而设计的。
【总页数】1页(P54)
【作者】徐佳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初中部 52301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实验设计的改进 [J], 张杰方;孙吉宝;张爱民
2.利用Scratch软件开发的“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育游戏 [J], 朱金静
3.用小型动物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 [J], 禹萍;贺词
4."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的改进 [J], 翟树伟;苏陈
5.对“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的改进 [J], 郭亚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实验原理
颜色本身没有保护作用,当置 于不同的背景下,颜色的作用才能 显现出来。生物的体色是生物的性 状,生物的不同体色是自然选择的 结果。
实验材料
各种颜色的大彩纸、小彩 纸和豆,flash动画。
实验过程
(一)提出问题 (二)作出假设 (三)制定并实施计划 (四)得出结论 (五)表达与交流
(四)得出结论:
保护色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五)表达与交流
将你的探究结果与其他同学交 流。你们得出的结论一致吗?
小结
保护色的形成原因:
保护色的形成是生物在与环境 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适应环境而 不断进化的结果。
小结 生物进化的原因: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
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 生存和繁衍。
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漫长 而且永远不会停止的过程.
活动延伸
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模拟保护色形 成过程的室外实验。
冬天的雷鸟
夏天的雷鸟
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
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
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 猎物是十分有利的。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实验目的
• 1. 通过活动理解什么是保护色以及 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 2. 通过活动同时理解保护色的形成 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假若每个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代,而且体色与幸存 者相同,在每一个幸存者的下面各放同样颜色的小纸片 (豆)3个,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混合、重复上述实 验,每轮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豆)数量。
第六组利用电脑上的flash动画,轮流 进行“捕食”,最后做好结果的统计工作。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期第三章第三节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说课
一、使用教材 二、实验器材 三、原实验不足及实验创新要点 四、实验设计思路 五、实验教学目标 六、实验教学内容 七、实验教学过程 八、实验效果评价及反思
2
一、使用教材
• 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下期,第三 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 的原因”
3
二、实验器材
5
三、原实验不足及实验创新要点
原实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足
• 学生主观因素干扰 • 统计数据困难 • 操作繁琐复杂,实验耗费时间较长
创新要点
• 以Scratch软件编写一个小游戏,学生只 需要通过电子白板完成游戏即可达到实验 目的,并自动统计数据,从而回避原模拟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6
四、实验设计思路
• 减少学生的主观选择 • 降低数据统计的困难 • 优化实验过程,提高实验趣味性
程;并尝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八、实验效果及反思
实验效果
• 操作简便,时间短 • 自动统计数据 • 生动形象 • 降低学生主观干扰
反思
• 缺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 美术水平有限 • 仍然存在学生主观干扰
13
谢谢
14
• 触摸式电子白板或个 人式平板电脑
三、原实验不足及实验创新要点
• 在教材中的原实验中,利用彩色制片充当 被捕食者,大彩纸充当生物的“生活环境” 学生扮演“捕食者”,“捕食者”通过快速地 反应抓取与大彩纸颜色差距较大的“被捕食 者”从而模拟自然中的捕食情景,最终留下 颜色与大彩纸相近的“被捕食者”。
10
七、实验教学过程
• 课前教师完成程序编写 •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实验
内容 • 学生做出假设 •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 根据实验情况和数据完成下
八年级生物下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模拟实验的改进研究
八年级生物下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模拟实验的改进研究摘要:对“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模拟实验进行实验改进的研究,本模拟实验在进行过程当中尽可能的还原它的真实性,改进了原教材中纸上谈兵的枯燥,利用学校的校园优势,将实验搬到户外,带入到真实的环境中,在草地上进行实验,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各种豆子代替小纸片,材料廉价易得,省去剪裁大量纸片的繁琐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计时赛的形式展开“捕猎”活动,让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学生顾不上选择豆子,只想更快的“捕食”,减少学生受到主观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实验趣味性。
最终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成课标要求。
关键词:实验改进;研究;趣味本实验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生物的进化原因”一课,课标要求学生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材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保护色形成的过程。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进两年的生物学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故在探究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学生能根据提示很好的完成实验操作,通过这样一个模拟实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生物的进化过程和原因。
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能初步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1]。
同时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精神。
一、实验改进目的教材中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有诸多不足:①教材所用材料为彩色布作背景,学生模拟活动过程中,多次重复“捕食”动作,导致彩色布褶皱,“捕食”时间长,效率慢。
②“猎物”材料为纸片,学生们要动手剪大小相同的纸片上千张,所用时间和精力过多在前期准备上。
而且普通小纸片易重叠且不易拿起 , 在进行分组实验时 , 造成取拿的失误多、重复取拿耗时长、趣味性降低的情况[2],这样大大降低上课效率。
③学生在“捕食”有些速度快,有些速度慢,并且没有规律,组长应接不暇,不能时刻注意剩下的猎物数,导致剩下的猎物不足25只,造成整个组工作量大又繁杂。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改进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一、实验方案及步骤:1、选择一张彩色纸和五种颜色各16张的小纸片,其中之一和彩色纸的颜色相同。
2、提醒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捕食的小鸟”,小纸片是你的“猎物”,彩色纸的背景就是你的“生活环境”,提醒学生每转一次选取你看见的最显眼的纸片捕食,“注意”而不要“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纸片。
3、考虑到时间关系,第一代开始每种颜色数目为16个,然后每个幸存者只假设产生3个后代,,繁殖5代即可,实验结果比较理想。
4、数据统计表修改如图,并附一组学生实验数据.二、实验结果分析:1、在实验过程中,老师选取进度较快的一组,将实验数据展示在黑板上,最好是:第一、幸存最多小纸片与环境色一致,第二、三代逐渐累积增多,第三、其中有一种纸片最后为零或很少。
2、每个小组实验结果出来后,由小组长将结果登记在黑板上,这样能看到全班4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当于将这个实验重复了4次,结果更有说服力,即使个别组结果不同,也不妨碍得出正确的结论。
3、在实验过程中有不同结果,老师不能轻易以对、错加以评判,一定强调要求学生尊重实验结果,分析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
师:你们把实验数据填表后填答手中的问卷。
师:我们的自然界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和环境色是一致的呢?生:好像不是师:出示蛾蝶类标本,我们经常会看见一些昆虫有非常鲜亮的颜色,这种与保护色不一致的体色是不是不利于它们生存的呢?师:这些生物往往具有毒毛或者恶臭,让小鸟上当一次之后非常难受下次就再也不吃了。
这种也是动物对自身的一种保护,称警戒色。
看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多种方式,我们在人类的生存竞争中也要具备更多的本领才能更好的生存。
师:从中你能简单的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生: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师:对!请记住,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要遵循自然生存法则,那就是师生:适者生存!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感受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从中看出具有保护色的动物是一种有利变异,更容易生存下来。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二、做出假设:
体表颜色与环境颜色相似的动物能更好地生存下来。
三、制定计划:
1、准备一张8K的大彩色卡纸和100 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小纸片的颜色代表 某种动物不同体色的变异类型)
2、一小组为单位,每组5到8人,推 选一个为组长。
3、组长在桌子上展开彩纸,作为生 物的“生活环境”,并检查小纸片,记下纸 片的颜色和数量
6、小纸片是“捕食者”的“猎物”,彩纸的背景 是“捕食者”的生活环境。“捕食者”每转向桌子一 次,快速选一张小纸片(只用眼睛判定它的位
置),把它拿出来放在另一只手中,然后继续转 身选取,直到大彩纸上只剩25张小纸片,组长通 知不再选择时为止。(注意“捕食者”不要刻意寻 找某种颜色的小纸片。)
7、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小纸片的 数目。
3.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你能推测保护色的形成 过程吗?从中你能简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
说明了什么?
适者生存。体表颜色与环境颜色相 似的动物能更好地生存下来,一代一 代下去, 就逐渐形成了与环境颜色一 致的保护色。
谢谢大家!
8、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 代,而且体色与自己相同。在每个“幸 存者”下面放上3个从老师那儿拿来的 备用小纸片。
9、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充分 混合,重复上面的第4到8步,重复至 少4次。每轮开始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 片数目
实施计划:
记录表如下: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纸片 开始 幸存 开始 幸存 开始 幸存 开始 幸存 开始 幸存 的颜 数目 数目 数目 数目 数目 数目 数目 数目 数目 数目 色
拓展延伸 除了保护色,动物的拟态和警戒色也有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说课设计 《探究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说课稿
《探究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说课稿一、说课题目:《探究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二、使用教材教材及分析:人教版2011年新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第一课时中《探究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对本课的学习有得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进化论观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模拟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内因和外因),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解释长颈鹿等生物进化的历程和原因,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关于分析生物进化原因的这部分内容,教材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二是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
依据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新授课,是实验分析课型,由于本课有模拟探究实验和实例分析,还要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并渗透环保教育,时间较紧,宜采用两课时,本说课稿仅对第一课时进行设计。
三、学情分析:1.身心特点:八年级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但仍是经验型的,在思维过程中仍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帮助。
2.认知特点:学生在上一节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历程”知道了生物是进化的这一观念;在第七单元第二章已经重点学习了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3.技能特点:八年级的学生经过接近2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实验探究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实验器材:塑料绿草地(足球场)、多种颜色的纸片桦尺蛾五、实验改进要点:力图创设还原真实的环境,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环境(如:足球场、篮球场)当中,以分组竞赛游戏的形式(避免人为有意选择特点颜色干扰实验结果)让全班共同参与完成实验。
六、实验原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保护色的形成是一种典型的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七、实验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模拟探究实验,并阅读理解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分析得出生物进化的原因。
关于模拟探究实验《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创新体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布的背景是你的生活环境。你每转向桌面一次,选一张小纸片〔只用眼睛 料。
判定它的位置〕,把它拿出来放在另一只手中,然后继续转身选取,直到
2.2 操作不方便。用过这套试验方案的教师肯定有这样的体会:小
彩布上只剩下 25 张小纸片,组长通知不再选择时为止。留意:“捕食者〞 纸片并不是老老实实的呆在布料上,它会随着学生的来回走动飞到地面上,
虫〞的“生活环境〞。
3.7 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 1 个后代,而且体色与自己的相同。
3.2 以小组为单位,5-6 个同学为一组,推举一人为组长。
全选、复制、粘贴 1 次,“小虫〞的总数又恢复到初始的 100 只。组长将
3.3 组长负责操作计算机,其他同学都是“小鸟〞,他们的“猎物〞 “小虫〞匀称的分布在“绿草地〞上。重复上面的步骤,每轮结束时统计
是“小虫〞。〔组长不必时刻留意“小鸟〞“捕捉〞的“小虫〞数和剩下 “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图片数目,并记录。
的“小虫〞数,只需监督“小鸟〞在第一反应时间内“捕食小虫〞即可。〕
3.8 “小鸟〞事先背对计算机,组长打开幻灯片。〔留意:应使用
4.这套试验方案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可,我也十分认同,因为它
【摘要】 在《生物进化的缘由》一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摒弃 繁琐的试验方案,引导学生用简便的多媒体手段进行试验探究,这样做可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预 备试验快捷,重复利用性强;增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操作简洁,便于统 计,削减出错;利于展示和评价;便于资料积存和资源共享。
谈一谈自己的体验。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 60 页为《模拟爱护色的形成过程》
这一模拟探究试验设计了一套试验方案,并且指出学生可以参考该方案 “制定适合自己的探究打算〞。
初二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在“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活动中,取红、绿、蓝、黄四种颜色小纸片各25张,放在一块蓝布上,实验者先背对蓝布,然后转身快速拿取。
经过若干次后,最后剩下的小纸片数量最多的应是()A.红色的B.绿色的C.蓝色的D.黄色的【答案】C【解析】本实验中,蓝色的纸片与背景颜色蓝布一致,在模拟的取食过程中,与背景颜色不一致的红色、绿色、黄色等纸片首先被取食,而与背景颜色一致的蓝色的纸片不易被“捕食者”发现,这样,经过几代选择后,剩余个体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一致了,即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蓝色,该实验说明,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环境对生物进行的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生物的适应方式体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请将生物名称的序号填写在对应栖息地后面的横线上:①蕨菜②松③水绵④仙人掌⑤大熊猫⑥鲨鱼⑦企鹅南极冰原,沙漠,海洋,干旱陆地,阴暗潮湿的山间,洁净的小溪,高山竹林。
【答案】⑦④⑥②①③⑤.【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就会被自然界淘汰.如,鸟有翼适应空中飞行生活,蝗虫有外骨骼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所以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当环境发生巨变时有些生物因不适应环境而死亡,如鱼有鳃适应水中生活,但是当水葫芦疯长时一些鱼就会死亡是因为不在适应这里的环境了,因此生物适应环境是相对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如果不适应环境就会被淘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方面,如①蕨菜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②松适应于干旱陆地;③水绵适应于洁净的小溪;④仙人掌适应于干旱的沙漠;⑤大熊猫适应于高山竹林;⑥鲨鱼适应于海洋;⑦企鹅适应于寒冷的南极冰原.【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关键是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实验二十一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中考生物全册实验分析设计课件(人教版)
色被称为保护色,这样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
这对它 敌发害现或者 猎捕物获都是十分有利的。由
于过度繁殖,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
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
生。存自斗然争界总生物,通
过激烈的 斗争,生存 生存适下应来者,
被淘
汰掉,不这适应就者是自然选择。生物通
过 自然选择、 遗传和 变异,不断进化。
讨论
1.在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分别是哪种颜色的“幸存 者”最多,这与彩色的纸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答:第一代中,小纸片“幸存者”最多的是蓝色;第五代中, 小纸片“幸存者”最多的是蓝色,这说明了背景颜色应为蓝 色。
讨论
2.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的“幸存者”的数目有什么 变化?第一代和第五代间又有什么变化?
答:第二代“幸存者”的颜色有了分化,有些颜色的“幸存 者”明显多于其他颜色的数量,有的颜色没有了“幸存者”。 到了第五代仅剩一种颜色的幸存者。
模拟对象
动物的生活环境 动物体色的变异类型
捕食者 幸存者的后代
①组长监督,其余组员扮演“捕食者”,“猎物”是小纸片。 ②每次“捕食”完剩下14张制片(幸存者)。 ③统计“幸存者”的颜色、数目。 ④将幸存者及其假设产生的后代混合,重复实验,记录数目。
四、实施计划
项目 纸片的 颜色 蓝色 橙色 绿色 黄色 红色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昆虫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绿色昆虫 20
9
27
13
39
20
灰色昆虫 20
5
15
4
12
2
A:第三代中_绿___色__昆虫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_灰__色___昆虫幸存者减少。 B: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昆虫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__非___常相似 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__自__然选择__的结果。 (4)得出结论: 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
用小型动物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
蛋白质提纯技术和酶的活性影响因素等高考高频核心 考点。难度整体适中并层层递进具有一定的难度梯 度。主要考查学生高考考纲中的四个能力要求和核心 素养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特别是第(1)小题和 第(4)小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分析推理能力和专 业表达能力#
总体上来说生物实践类题目在编制过程要注重生 产实践情境的设计,要在新的问题情境中,重点考查学 生能否以生命观念为指导解释生命现象,能否将科学、 技术、工程学和数学(STEM)等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到 实践活动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素材要贴近生 活实际,实验研究方法要严谨,数据结果要可靠。设计 问题在高中生所能理解的范畴内,且与教材内容紧密 联系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层次性#
第四步:重复上述实验各15次,统计并记录每次 实验极火虾和黑壳虾的幸存数量。计算捕食后幸存个 体中具保护色个体的比例,多次实验后取各数量的平 均值,填写在有关的表格中。
第五步: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在黑褐色底砂环境下的玻璃水槽中,具有保护色的 黑壳虾每10只平均幸存数量约为8只,而不具有保护色 的红色极火虾每10只平均幸存数量约为6只。即具保 护色的黑壳虾平均幸存数量较多, 捕食后具有保护色 的黑壳虾在幸存个体中平均比例为61%,超过了一半。 在红色底砂环境下的玻璃水槽中,具有保护色的极 火虾每10只平均幸存数量约为8只,而不具有保护色的 黑壳虾每10只平均幸存数量约为6只。即具保护色的 极火虾平均幸存数量较多,捕食后具有保护色的极火 虾在幸存个体中平均比例为59%,也超过了一半。 故根据两种水槽的实验数据,可得出推论:在一 定的环境下,具有保护色的个体平均幸存数量较多,在 幸存个体中比例也较高;反之,不具有保护色的个体平 均幸存数量较少,在幸存个体中比例也较低,说明环境 在保护色的形成中具有选择作用。 4实验特点 4. 1选材巧妙,有利于分析保护色的形成原因 改进 后的实验,极火虾、黑壳虾、2种颜色的底砂和龟等实 验材料比较容易购买,成本也不高,为创设不同环境下 的保护色提供了条件。还因为极火虾的体色为红色、 黑壳虾的体色为黑褐色,两者区分度较大,可模拟教材 中提及的两种颜色的桦尺蛾,有利于分析保护色形成 的原因,更加真实可信。 4.2更贴近事实,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主观因素 改进 后的实验对象龟和虾都是动物,它们之间的捕食关系 不是模拟,而是真实地发生了。排除了原彩色纸片模 拟实验因人为的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干扰。龟的 捕食完全是出自于饥饿的驱使,虾的逃跑也完全是一 种躲避捕食的本能,改进后的实验数据将更接近于真 实的进化现象呈现给学生。 4.3增强了趣味性,促进学生思考与探究改进后的 实验趣味性更强,学生作为一个观察者,会发现更多值 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当黑褐色底砂环境中的极火虾 比例下降到15% - 20%左右时,学生会发现,在随后的
模拟保护色22
三、表达与交流: 四、得出结论: 生物保护色的形成与环境有 关,生物进化是为了不断适应 环境。
实验小结: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模拟实 验设计简单易行,贴近生活。由保护色 的形成推导到生物进化的原因,符合学 生的认知规律。成功地模拟保护色的形 成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 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而且可以提高 学生相互协作、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设计
教材分析: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 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 的原因》的内容,共分两课时。《模拟 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属于第一课时,主 要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 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为下一课时做铺垫,更好的理解达尔文 的自然选择学说。
卡纸 片的 颜色
第一代
开始数 目 幸存数 目
第二代
开始数 目 幸存 数目
第三代
开始数 目 幸存数 目
红 色 绿 色
黑 色 黄 色
白 色
二、实验结果分析: 1、每个小组实验结束后,由小组长代表本组 同学将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这样能看到全 班12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当于将这个实验 重复了12次,结果更有说服力,即使个别组 结果不同,也不妨碍得出正确的结论。 2、在实验过程中有不同结果,老师不能轻易 以对、错加以评判,一定强调要求学生尊重 实验结果,分析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培养 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
一、模拟实验方案及步骤: (1)每组一张80cm×80cm大的卡纸和100个四种颜 色的卡纸片(1cm×1cm),每种颜色25张; (2)以小组为单位,4个同学一组,推举一人为组长; (3)把大卡纸展开放在桌上,作为生物的“生活环 境”,将各色卡纸片均匀平铺在大卡纸上。 (4)组长是监督人,其他同学都是“捕食者”,他 们的“猎物”是各色卡纸片,“捕食者”事先背对桌 子,组长将卡纸片均匀地散开在大卡纸上; (5)捕食者每转向桌子一次,选取一个卡纸片放在 另一只手中,捕食时间到,组长通知选择停止。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计划的要点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计划的要点学习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这么久,今天来说说关键要点。
首先,我理解这个实验肯定得有实验材料。
材料这一块可不能马虎。
像需要准备彩色的布料,各种颜色都要来点,这就好比是动物们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存环境。
对了还有小纸片,要剪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小纸片,这就相当于模拟各种颜色形态的生物了。
然后是实验步骤,这可是很关键的。
开始的时候得把这些小纸片,也就是模拟生物的东西,均匀散落在彩色布料这个模拟环境上。
这时候就有点像物种刚进入到一个新环境似的。
接着就得找个眼力好的“捕食者”了,我当时就想可以找同学来扮演这个角色。
“捕食者”在规定的时间和一定距离外,去捕捉这些小纸片,而且每次要尽量快地抓取看得到的小纸片。
我总结这里有个难点就是怎么保证这个“捕食”动作的规范性,毕竟如果动作太任性,就没法准确模拟真实的捕食过程了。
比如说有一次我朋友在当“捕食者”的时候,总是想要多抓一些,动作特别急切,就破坏了实验的严谨性,后来我们就给他规定好每次只能抓一片,从指定的方向进入来抓,这样就好多了。
一轮“捕食”完了,要统计剩下的小纸片数量和颜色种类。
我就记得每次统计的时候总是容易数错,后来我就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彩色布料划分成几个小区域,然后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数,就准确多了。
接下来的一轮,就根据上一轮剩下的来调整纸片的比例或者分布,继续重复“捕食”过程。
这就像自然环境里,一种颜色的生物被捕食多了,它的后代就可能变少,或者它们会更多躲到更隐蔽的地方,颜色基因就慢慢有了选择倾向。
这里还有一个要点我差点忘了,整个实验过程得保证实验环境的稳定,光线啊、周围不能有干扰之类的,就像真实的动物生存环境如果突然变化很大,那这个模拟也就不科学了。
我之前就没太注意这一点,做实验的时候旁边有同学在打闹,结果“捕食者”就受到干扰了,后来专门找了个安静的角落才又重新做的。
参考资料方面呢,我觉得生物教科书上关于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章节就很有用,可以帮助理解保护色形成背后的理论基础。
关于模拟探究实验《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创新体验
关于模拟探究实验《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创新体验【摘要】在《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摒弃繁琐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用简便的多媒体手段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做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准备实验快捷,重复利用性强;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操作简洁,便于统计,减少出错;利于展示和评价;便于资料积累和资源共享。
【关键词】创新体验;模拟探究;实验;保护色;形成《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中的模拟探究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理解保护色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意义。
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分析实验结果,可以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并且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通过案例分析、思考、讨论与交流等教学环节,认同动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关注环境问题,自觉主动的养成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习惯,增进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下面,我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创新性的设计实验方案”,谈一谈自己的体验。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60页为《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这一模拟探究实验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且指出学生可以参考该方案“制定适合自己的探究计划”。
1.这套方案的具体操作过程1.1 准备一块面积为0.8米×0.8米的彩色布料和10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
1.2 以小组为单位,5-6个同学为一组,推举一人为组长。
1.3 组长在桌子上展开布料,作为生物的“生活环境”,并检查小纸片,记下纸片的颜色(小纸片的颜色代表某种动物不同的体色的变异类型)。
1.4 组长是监督人,其他同学都是“捕食者”,他们的“猎物”是小纸片,组长时刻注意“捕食者”取出的“猎物”数和剩下的“猎物”数。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的过程
模拟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一)提出问题: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呢?(二)作出假设。
(三)制订计划1、材料准备:每组一块60cm×60cm的彩色布块、四种颜色且大小相等的小纸片各10片共40片。
彩布代表生物生存环境的背景色,小纸片代表各种不同体色的同种动物(生物的现象)。
2、组内分工:5个同学为一组,一人为组长,组长是监督人,一人为记录员,三人为捕食者,“猎物”是纸片。
3、实验步骤1)把彩布展开放在桌上,将小纸片均匀平铺在彩布上,作为生物的“生活环境”。
2)“捕食者”事先背对桌子,组长和记录员将纸片均匀地散开在彩布上。
3)捕食者每转向桌子一次,选取一个纸片(只用眼睛判定纸片的位置),放在另一只手中,然后继续转身选取,直到纸片只剩下10个,组长通知选择停止。
在模拟探究活动过程中,想象自己是“捕食者”,不能刻意选择某种颜色的“猎物”。
4)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5)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代,而且体色与自己的相同(生物的现象)。
在每个“幸存者”上放3个备用小纸片。
6)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充分混合,重复上面2、3、4、5步。
每轮开始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注意事项:1、进行探究活动时,全组同学要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要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2、实验时一定要把自己想像成“捕食者”,在选取彩色小纸片时,不要事先观察小纸片的位置,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3、要及时记录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
(四)实施计划将数据填入下表:思考:1、第一代和第四代中,哪种颜色的纸片“幸存者”最多?这与布的颜色有什么关系?2、比较第一代和第四代的“幸存者”,哪种颜色在“幸存者”群体中没有代表?(五)得出结论:生物保护色的形成与。
(六)表达与交流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你能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吗?从中你能简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教学难点及设计改良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教学难点及设计改良作者:姚海霞来源:《中学生物学》2011年第08期摘要科学探究是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的学生探究活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不少困难,影响了实验效果。
笔者采取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对该探究活动的教学难点进行了成因分析,并提出了探究活动的改良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活动实验设计教学设计生物学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 B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学生探究活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设计简单易行,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
此活动成功地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相互协作、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上述目标达成的效果却不甚理想:有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实验;有的学生得出的结论与事实相反;还有的学生只是应付式地完成实验,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更谈不上感性认识了……针对以上实验出现的问题,笔者对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初二(3)班和初二(4)班的学生进行了实验后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并邀请学生一起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良,经过实践和教学交流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探究活动的教学难点成因分析笔者对回收的103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合对部分学生访谈的情况发现,“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探究活动在实施中存在两个教学难点,令实验目标难以达成。
1.1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无谓时间消耗过多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角度看,“模拟保护色的形成”活动应在25min内完成为宜。
但调查显示,只有41%(42人)的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而高达59%(61人)的学生超时。
学生反映耗时过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组长在每个世代之间进行统计、记录数据、计算和安放后代花费了较长的时间;二是扮演“捕食者”的学生“捕食”的速度快且没规律,组长应接不暇,导致剩下的“猎物”不足25个,需重做实验而耽误了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内容,共分两课时。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属于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为下一课时做铺垫,更好的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学情分析
关于保护色,在讲述生物适应环境的时候学生已做过初步的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保护色的定义、实例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质问学生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就比较顺理成章。
学生除了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而且经过几次探究性实验,学生对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初步具备了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对实验结果也会做出一定的分析,这些都有助于本实验的开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2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培养科学的探究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组内合作完成,由实验结果探讨分析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进而推测出生物进化的原因。
此方法遵循了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2尊重事实,对不同的实验结果会多角度的进行全面分析,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3学会组内的分工和合作,营造探究氛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施
五教学策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安排了一个小游戏导入保护色。
在学生对保护色部分知识已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在问题的引导下作出相应的假设,接着凭借小组的智慧,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组内及全班的讨论,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同时也可以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再对某些环节做改进,以便使实验更切近实际,模拟的越真实,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就越具有说服力。
由于保护色是生物长期进化的一种结果,学生就可以以此类推其它一些进化结果,得出生物进化的原因与外界环境有关,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趋势。
六教具准备
大、小两种彩纸(或彩布)经过处理的米粒
七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小游戏:小鸡啄米
材料:两张白纸红、白、黑三种颜色的米粒各十粒(红色和黑色事先经过墨水染色处理)
准备:将三种颜色的米粒在白纸上分别撒匀
规则:两位同学扮演小鸡,用手当喙啄食小米粒,在规定时间内(5秒,全体同学倒计时)比赛谁最终啄食的粒数最多,最多者获胜。
思考:从此游戏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教师公布完比赛结果后,让两位同学分别说出各自啄食的总粒数及三种颜色各自的数量,教师以副板书的形式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观察)
结论:白色米粒被啄食的较少,因为是在白纸上进行的实验,白色米粒不容易被发现。
(此处教师可以让两位比赛者谈谈自己当时的体会,加深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使结论较真实)
选用游戏导入,可以一开场就激活学生的思维,且游戏较轻松,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融入到游戏中去,边玩边思考。
同时此游戏紧扣主题,其实也可以看作后面模拟探究实验的一个垫脚石,有利于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二)小议保护色
过渡:自然界中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呢?(引出保护色)
定义:什么是保护色?(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回忆出保护色是指生物的体色与外界环境的颜色相似)
举例:教师要求学生举几个关于保护色的例子,同时结合书上的六张图片。
(通过举例发现保护色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
引申: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都是针对动物的,那么植物界中存在保护色吗?(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去了解)
作用:顾名思义保护色起到了保护的作用,那么其保护作用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稍加思索,不难理解保护色对生物躲避敌害和捕食猎物都是有利的)质疑: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是不是物种一产生就具备了与外界环境相似的体色呢?保护色永远不变吗?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这些质疑的关键点在于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
初步回忆并了解保护色的一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构建认知的平台,为下面的探究实验服务。
(三)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探究实验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教师请一名同学回答的同时,把基本步骤以板书的形式写在黑板上,较清晰的呈现出接下去的课堂教学的环节)
提出问题: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呢?(此问题是教师提给学生思考的)
作出假设(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讨论得出自己组内的假设,也可以教师随意喊学生起来作一个相应的假设,作为那位学生所在组接下去所要检验的一个假设)
制订计划(此环节由组内学生共同讨论完成,制定计划这一步骤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比较重要,因此可以让学生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参与讨论完善,发现一些计划中的闪光点可以在全班借鉴。
)
1材料准备:六种颜色的小彩纸且大小相等、一张大彩纸或彩布(材料事先由实验员准备好,学生根据材料制订计划)
2材料代表的意义:小纸片代表各种不同体色的同种动物(生物的变异现象),大纸片或大彩纸代表生物生存环境的背景色,学生代表捕食者(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如小纸片代表兔子,自己则代表狼,这样使实验的趣味性增强)3实验操作:将小纸片均匀地撒在大纸或彩布上,实施捕食过程(具体有组内决定),注意记录数据,其间每个幸存者产生与自己体色相同的后代(生物的遗传现象)。
4实验难点:如何尽量避免不要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纸片。
(此难点的攻破可以使实验数据更加具有说服力)
实施计划(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指出一些共性的东西,同时关照学生爱护公共设施、保持实验室卫生等。
学生在亲自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挖掘实验灵感,使方案更趋成熟。
)得出结论:生物保护色的形成与环境有关,生物进化是为了不断适应环境。
(由保护色的形成推导到生物进化的原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于一些与预设结果不符的现象,教师与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共同分析原因,如果时间有限,可以把此问题留作课后思考。
通过分析,学生可以更清楚这个模拟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
)
(四)活动延伸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室外实验,或做其它类似的研究生物进化原因的实验。
(此活动的开展在精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教师尽量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完成。
)
八板书设计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