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报告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报告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报告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掌握生物进化的原因。
二、实验准备1. 卡纸一张,用于模拟生物生存的环境。
2. 彩色小纸片70张(5种颜色,各14张),模拟动物不同的体色。
3. 3人一组,1人组长。
三、过程与方法1. 提出问题:2. 作出假设: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由于原来的不同体色变异的生物中具有与环境颜色相近的变异个体比较容易存活下来,而这样的个体一代代积累着这种变异,从而形成保护色。
3. 制订并实施计划:(1) 组长监督,其余组员扮演“捕食者”,“猎物”是小纸片。
(2) 每次“捕食”完剩下14纸片(幸存者)。
(3) 统计“幸存者”的颜色、数目。
(4) 将幸存者及其假设产生的后代混合,重复实验,记录数目。
四、结果与结论最多的是蓝色,这说明了背景颜色应为蓝色。
(2) 比较第一代和第五代的“幸存者”,在群体中不再出现的颜色是橙色、绿色、黄色和红色,原因是这几种颜色在蓝色的“环境”中较为显眼,相比较蓝色而言,这几种不同于背景的颜色更容易被发现。
我得出的结论是: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由于原来的不同体色变异的生物中具有与环境颜色相近的变异个体比较容易存活下来,而这样的个体一代代积累着这种变异,从而形成保护色。
篇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篇三: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课的类型实验课时间2014年月日班级八年级教学仪器相关的图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难点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材料:两张白纸,红、白、黄,绿四种颜色的“米粒”各二十粒。
准备:将四种颜色的“米粒”在白纸上分别撒匀。
生物探究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一、活动目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掌握生物进化的原因二、活动准备1分别准备两块不同颜色的布2.60张四种颜色的小纸片三、过程与方法1.提出问题:生物保护色的形成与什么有关?2.做出假设:生物保护色的形成与生物生活的环境有关3.制定并实施计划:(1) 分别准备两块不同颜色的布和60张四种颜色的小纸片(2)以小组为单位,3~4个同学为一组,推选一人为组长。
(3)组长在桌子上展开布料,作为生物的“生活环境”,并检查小纸片,记下纸片的颜色(小纸片的颜色代表某种动物不同的体色的变异类型)(4)组长是监督人,其他同学都是“捕食者”,他们的“猎物”是小纸片,组长时刻注意“捕食者”取出的“猎物”数和剩下的“猎物”数。
(5)“捕食者”事先背对桌子,组长将小纸片均匀地撒在布上,不要使小纸片粘在一起。
(6)每个同学想象自己是“捕食者”,小纸片是你的“猎物”,彩布的背景是你的生活环境。
你每转向桌子一次,选一张小纸片(只用眼睛判断它的位置),把它拿出来放在另一只手中,然后继续转身选取,直到彩布上只剩下25张小纸片(幸存者),组长通知不在选择时为止。
注意:“捕食者”不要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纸片。
(3)统计“幸存者”的颜色、数目。
(4)补充“幸存者”的三倍数目(幸存者所繁殖的后代),将“幸存者”及后代混合,重复试验,记录数目(5)第一块布实验完成后,再换一块不同颜色的布再进行实验实验图片绿布蓝布实验数据:绿色布蓝色布四、结果与结论1.在绿布实验中小纸片“幸存者”最多是绿色,第三代中,小纸片“幸存者”最多的是绿色。
2.比较第一代和第三代的“幸存者”,在群体中不在出现黄色。
1.在蓝布实验中小纸片“幸存者”最多是蓝色,第三代中,小纸片“幸存者”最多的是蓝色。
2.比较第一代和第三代的“幸存者”,在群体中不在出现黄色。
结论:通过实验、整理数据和讨论我们得出体色与环境相识(既拥有保护色)利于生存。
而在两次实验中与背景色差异过大的不利于生存,甚至灭绝。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期第三章第三节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说课
一、使用教材 二、实验器材 三、原实验不足及实验创新要点 四、实验设计思路 五、实验教学目标 六、实验教学内容 七、实验教学过程 八、实验效果评价及反思
2
一、使用教材
• 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下期,第三 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 的原因”
3
二、实验器材
5
三、原实验不足及实验创新要点
原实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足
• 学生主观因素干扰 • 统计数据困难 • 操作繁琐复杂,实验耗费时间较长
创新要点
• 以Scratch软件编写一个小游戏,学生只 需要通过电子白板完成游戏即可达到实验 目的,并自动统计数据,从而回避原模拟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6
四、实验设计思路
• 减少学生的主观选择 • 降低数据统计的困难 • 优化实验过程,提高实验趣味性
程;并尝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八、实验效果及反思
实验效果
• 操作简便,时间短 • 自动统计数据 • 生动形象 • 降低学生主观干扰
反思
• 缺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 美术水平有限 • 仍然存在学生主观干扰
13
谢谢
14
• 触摸式电子白板或个 人式平板电脑
三、原实验不足及实验创新要点
• 在教材中的原实验中,利用彩色制片充当 被捕食者,大彩纸充当生物的“生活环境” 学生扮演“捕食者”,“捕食者”通过快速地 反应抓取与大彩纸颜色差距较大的“被捕食 者”从而模拟自然中的捕食情景,最终留下 颜色与大彩纸相近的“被捕食者”。
10
七、实验教学过程
• 课前教师完成程序编写 •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实验
内容 • 学生做出假设 •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 根据实验情况和数据完成下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2、能力目标: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培养科学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2)尊重事实,对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3)学会组内的分工和合作,营造探究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培养科学的探究意识。
三、课型:探究实验课。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手段:卡纸、课本、课件等。
六、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幻灯片展示多组动物保护色的图片,提出以下问题:1、你见过图中类似的现象吗?2、具有保护色对于动物而言有什么作用?3、你还能举出哪些保护色的例子?4、如此多样的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生:学生观看幻灯片;答:保护色;学生发言;学生举例;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认知的保护色形成过程。
师:今天我们就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幻灯片出示课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发言,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二、探究与实验(一)提出问题师:做探究实验,我们应遵循哪几大步骤?1、课件出示预习题,让学生预习课本。
(板书:六大步骤)2、幻灯片出示模拟实验要探究的问题。
3、我们能做出怎样的假设呢?生:1、学生回答;2、学生自学,预习课本;3、学生思考,尝试做出假设。
(设计意图:明确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二)作出假设师: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做出的假设,并适时做出评价。
生:各小组发言,交流本组做出的假设。
(三)制定实验计划师:1、提出实验过程的学习要求(展示幻灯片),指导学生实验。
2、教师为学生提供准备的实验方案。
3、注意巡视,随时解答学生理解方案中的疑问。
4、发现并及时记录学生实验设计的创新思路和好方法,指导小组长组织组内交流共享。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内容,共分两课时。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属于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为下一课时做铺垫,更好的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学情分析关于保护色,在讲述生物适应环境的时候学生已做过初步的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保护色的定义、实例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质问学生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就比较顺理成章。
学生除了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而且经过几次探究性实验,学生对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初步具备了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对实验结果也会做出一定的分析,这些都有助于本实验的开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2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培养科学的探究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组内合作完成,由实验结果探讨分析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进而推测出生物进化的原因。
此方法遵循了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2尊重事实,对不同的实验结果会多角度的进行全面分析,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3学会组内的分工和合作,营造探究氛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2 教学难点: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施五教学策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安排了一个小游戏导入保护色。
在学生对保护色部分知识已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在问题的引导下作出相应的假设,接着凭借小组的智慧,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组内及全班的讨论,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同时也可以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再对某些环节做改进,以便使实验更切近实际,模拟的越真实,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就越具有说服力。
由于保护色是生物长期进化的一种结果,学生就可以以此类推其它一些进化结果,得出生物进化的原因与外界环境有关,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趋势。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案导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小游戏:小鸡啄米思考:从此游戏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自然界中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呢?(引出保护色)2、了解本节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能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3)、通过模拟探究活动,培养模拟探究能力(二)自主合作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仪器材料、人员分工:1、五种颜色的小彩纸且大小相等(各100块)、一张白色大纸2、材料代表的意义:小纸片代表各种不同体色的同种动物(生物的变异现象),白色大纸代表生物生存环境的背景色,学生代表捕食者(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如小纸片代表兔子,自己则代表狼,这样使实验的趣味性增强)3、组长是监督员和记录员,4名组员作为“捕食者”,小纸片是“猎物”。
试验方法、操作步骤:1组长将彩色纸片混合均匀撒在绿色布上,其它组员背向站立。
2每个捕食者转向有小纸片的彩色布料,取走第一眼注意到的小纸片。
3继续转身选取,直到彩布上只剩下25张小纸片,组长通知不再选择时为止。
4设每人“幸存者”生3个后代,即每个幸存者上加3块同色纸片,后充分混合。
5重复上面1-4步,重复3次,并记录每一次开始与结束时各颜色纸片数量。
6将实验数据填表。
小组讨论:1、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哪种颜色的小纸片“幸存者”最多?这与布的颜色有什么关系?2、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有什么变化?第一代和第五代之间又有什么变化?3、比较第一代和第五代的“幸存者“,哪种颜色在”幸存者“群体中没有代表?为什么?4、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你能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吗?从中你能简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三)尝试应用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猎豹和羚羊的进化过程。
(1)古代的猎豹和羚羊的种群中都存在不同种类的个体,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
这说明生物具有的特性,它为猎豹和羚羊的进化提供了原始的。
(2)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跑得快的猎豹能够得到食物就容易;跑得慢的猎豹得不到食物,就会被然。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的实验设计改进构想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的实验设计改进构想引言:保护色是许多动物采用的一种自然保护机制,通过身体色彩的改变来伪装自己,使得天敌难以察觉。
为了深入研究保护色的形成机理,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改进实验,以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本文将详述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保护色的形成。
一、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通过人为干预和观察,探索保护色的色彩变化、形状和环境适应性。
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选择一种具有多变色斑的昆虫或鳞翅目昆虫为研究对象,例如飞蛾、蝴蝶等。
该昆虫个体数量应足够,并且易于养殖。
准备不同颜色的染料或颜料,以模拟不同环境下昆虫的色彩变化。
配置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模拟环境,例如绿色叶片、土壤、花朵等。
2. 实验过程:a. 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昆虫个体,放置于实验装置中,以提供适宜的食物和水源。
b. 在不同时间段或环境下,分别给予昆虫不同颜色的染料或颜料,例如喂食含有染料的食物等。
c. 观察昆虫的色彩变化和行为,并记录下来。
可以利用显微镜和图像处理软件对其外部颜色和纹理进行检测和分析。
d. 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模拟环境中放置昆虫个体,并观察其选择行为和站立或伪装的位置。
3. 数据处理和统计:收集和整理实验数据,比较不同条件下昆虫的色彩变化和行为。
使用统计学方法,例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三、预期结果1. 色彩变化:预计在不同颜色的染料或颜料条件下,昆虫的色彩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不同环境。
通过对昆虫体表颜色的分析,可以观察到色素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2. 形状:预计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模拟环境中,昆虫会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伪装或站立,以达到更好的保护效果。
3. 行为:预计不同环境条件下,昆虫的选食行为和逃避行为会有所不同。
通过观察和记录昆虫的行为,可以分析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四、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保护色的形成机制。
通过人为干预昆虫身体色彩和环境,模拟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选择压力,可以更好地模拟和观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的实验设计改进构想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的实验设计改进构想模拟保护色的形成是一个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实验课题。
保护色是生物为了避免被捕食者侵袭而进化出的一种防御策略。
它能使生物看起来更难以被察觉或定位,从而增加其生存的机会。
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背景颜色对生物的外观进行改变,以探索保护色的形成机制。
以下是对该实验进行改进的构想。
1. 实验目的研究不同颜色背景对生物外观的影响,进一步了解保护色的形成机制。
2. 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可以选择适应于不同背景颜色的昆虫或动物,如蝴蝶或螃蟹。
- 实验设备:包括用于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显微镜、相机和计算机。
3. 实验步骤步骤1:选择适当的实验动物和背景颜色。
根据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选择适应于不同背景颜色的生物,并准备相应的背景颜色材料。
步骤2:实验动物培养。
将实验动物以足够数量的个体进行培养,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
步骤3:观察和记录。
使用显微镜或相机观察实验动物在不同颜色背景下的外观。
记录实验动物在不同背景下的颜色、纹理和形状。
4. 实验改进构想为了进一步改进实验,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更多的背景颜色:在保护色的形成中,背景颜色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改进实验可以增加更多不同颜色的背景,以便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和比较。
随机试验设计: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统计意义,可以采用随机试验设计。
将实验动物置于不同颜色背景下的顺序和组合可以是随机的,以消除可能的偏差。
环境控制: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对实验环境进行更严格的控制。
控制光线强度和温度,并保持恒定的实验条件。
更多指标的分析:除了颜色、纹理和形状,还可以考虑其他评估保护色效果的指标。
可以测量捕食者发现实验动物的时间或成功捕食的次数。
5. 数据分析和结果收集和记录实验数据后,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使用统计方法,如方差分析(ANOVA)和t检验,比较不同背景下实验动物的外观特征。
将结果以图表、表格或图片的形式进行呈现。
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生物教案
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生物教案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生物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生物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实验目的1、通过活动理解什么是保护色以及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2、通过活动同时理解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了解动物与环境的相对适应性。
二、原理颜色本身没有保护作用,当置于不同的背景下,颜色的作用才能显现出来。
生物的体色是生物的性状,生物的不同体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三、材料各种颜色的大彩纸,各种颜色的小彩纸片,黑色和白色磁钉各2个,磁性黑板、白板各1块。
四、步骤1、把黑、白两个磁钉吸附在黑板上面,让学生回答磁钉的数量,有学生回答2个、3个、4个,“为什么黑色磁钉在黑色的板面上不容易被发现?学生回答:“因为黑色是保护色。
”2、把黑色和白色磁钉吸附在白板上,黑色磁钉很容易被发现,相反白色不容易被发现。
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颜色的小磁钉在哪一颜色的板上容易找到,或不容易被发现,从而理解保护色的含义。
3、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6人一组,选择一张大彩纸作为“生活环境”,在上面均匀地撒上4种颜色的小纸片各20片,象征4种不同体色的动物。
其中3个学生为“捕食者”,从大彩纸上捡起小纸片,“捕食者”不能特意去寻找,注意速度要快,每“猎”一次“猎物”交给后面的同学记录。
另外3个学生记录猎物的体色、数量和被猎的先后顺序。
各组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量。
假若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代,而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就在每一个幸存者的下面各放同样颜色的小纸片3张,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混合、重复上述实验,每轮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数量。
4、如果条件具备,本探究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在户外进行,具体步骤如下:(1)选取一块草地(面积不要过大,以便操作);(2)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草地上放置事先制好的各种小纸片(注意应该有与草地颜色一致或相近的小纸片),另一组作为“捕食者”在草地上寻找小纸片。
模拟保护色得形成过程的教学设计
课时
1课时
教学程序的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展示学生实验方案
教师以开门见山方式引入新课,并展示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
学生通过教学投影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一般从探究活动的步骤设计的,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最后是得出结论。
2:在实验中,有时捕食者的捕食并不成功,是否要增加一些障碍呢?
3:实验中能不能用闭眼代替转身?
4:为什么要把纸条均匀的洒在布上,而且同时是均匀的分布在每一个角落中,组员背对环境是因为在实际情况中捕猎者是不知道猎物在哪里的,这样做可以更真实的模拟环境,而且每次当组员转身的时候,组长可以迅速的改变猎物的位置,因为自然界中的猎物是在不断地走动的。。。(同学们听了这位同学的精彩回答,不禁的鼓掌)
(2)有些动物如某种蛾类幼虫的体表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并长有毒毛,很容易被食鸟发现,因此,这种具有与保护色不一致的体色是不利于它们生存的。
使保护色的概念得到深化和提升,也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
七、学生谈实验后的个人收获
引导学生谈课后收获,除了对学生的回答加以适当的肯定以外还鼓励学生把所得的收获应用在学习上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案的能力,并通过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师生共同讨论和确定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对照现有实验材料和展示者的所用的材料有什么不同?
找出实验改进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针对方案中的过程部分进行对照,找出异同处,讨论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或有疑问?
教师先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发言肯定,并对前面四个问题都做了回答!简单的问题留给学生作答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实验三: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材料:两张白纸,红、白、黄,绿四种颜色的“米粒”各二十粒。
准备:将四种颜色的“米粒”在白纸上分别撒匀。
规则:两位同学扮演“小鸡”,用手啄食“小米粒”,在规定时间内(8秒,全体同学倒计时)比赛谁最终啄食的粒数最多,最多者获胜
提出问题:
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作出假设:
保护色与栖息地环境色彩相似的个体容易生存。
制订计划:
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全班参与讨论完善
1材料准备:100张四种颜色的小纸片且大小相等、一张大卡纸。
2材料代表的意义:纸片代表各种不同体色的同种动物,大卡纸代表生物生存环境的背景色,学生代表捕食者。
3实验操作:将小纸片均匀地撒在大卡纸上,实施捕食过程,直到大卡纸上只剩下25张小纸片,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小纸片的数目。
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五个与自己体色相同的后代,重复上述捕食过程,每轮开始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结果:经过三代的选择,幸存下来的“猎物”的体色与背景相近。
结论:生物保护色的形成与环境有关,保护色是生物长期进化的一种结果,生物进化是为了不断适应环境
作业:写探究报告
组长签名:
课后反思。
实验二十一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中考生物全册实验分析设计课件(人教版)
色被称为保护色,这样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
这对它 敌发害现或者 猎捕物获都是十分有利的。由
于过度繁殖,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
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
生。存自斗然争界总生物,通
过激烈的 斗争,生存 生存适下应来者,
被淘
汰掉,不这适应就者是自然选择。生物通
过 自然选择、 遗传和 变异,不断进化。
讨论
1.在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分别是哪种颜色的“幸存 者”最多,这与彩色的纸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答:第一代中,小纸片“幸存者”最多的是蓝色;第五代中, 小纸片“幸存者”最多的是蓝色,这说明了背景颜色应为蓝 色。
讨论
2.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的“幸存者”的数目有什么 变化?第一代和第五代间又有什么变化?
答:第二代“幸存者”的颜色有了分化,有些颜色的“幸存 者”明显多于其他颜色的数量,有的颜色没有了“幸存者”。 到了第五代仅剩一种颜色的幸存者。
模拟对象
动物的生活环境 动物体色的变异类型
捕食者 幸存者的后代
①组长监督,其余组员扮演“捕食者”,“猎物”是小纸片。 ②每次“捕食”完剩下14张制片(幸存者)。 ③统计“幸存者”的颜色、数目。 ④将幸存者及其假设产生的后代混合,重复实验,记录数目。
四、实施计划
项目 纸片的 颜色 蓝色 橙色 绿色 黄色 红色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昆虫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绿色昆虫 20
9
27
13
39
20
灰色昆虫 20
5
15
4
12
2
A:第三代中_绿___色__昆虫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_灰__色___昆虫幸存者减少。 B: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昆虫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__非___常相似 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__自__然选择__的结果。 (4)得出结论: 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
模拟保护色22
三、表达与交流: 四、得出结论: 生物保护色的形成与环境有 关,生物进化是为了不断适应 环境。
实验小结: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模拟实 验设计简单易行,贴近生活。由保护色 的形成推导到生物进化的原因,符合学 生的认知规律。成功地模拟保护色的形 成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 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而且可以提高 学生相互协作、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设计
教材分析: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 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 的原因》的内容,共分两课时。《模拟 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属于第一课时,主 要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 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为下一课时做铺垫,更好的理解达尔文 的自然选择学说。
卡纸 片的 颜色
第一代
开始数 目 幸存数 目
第二代
开始数 目 幸存 数目
第三代
开始数 目 幸存数 目
红 色 绿 色
黑 色 黄 色
白 色
二、实验结果分析: 1、每个小组实验结束后,由小组长代表本组 同学将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这样能看到全 班12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当于将这个实验 重复了12次,结果更有说服力,即使个别组 结果不同,也不妨碍得出正确的结论。 2、在实验过程中有不同结果,老师不能轻易 以对、错加以评判,一定强调要求学生尊重 实验结果,分析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培养 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
一、模拟实验方案及步骤: (1)每组一张80cm×80cm大的卡纸和100个四种颜 色的卡纸片(1cm×1cm),每种颜色25张; (2)以小组为单位,4个同学一组,推举一人为组长; (3)把大卡纸展开放在桌上,作为生物的“生活环 境”,将各色卡纸片均匀平铺在大卡纸上。 (4)组长是监督人,其他同学都是“捕食者”,他 们的“猎物”是各色卡纸片,“捕食者”事先背对桌 子,组长将卡纸片均匀地散开在大卡纸上; (5)捕食者每转向桌子一次,选取一个卡纸片放在 另一只手中,捕食时间到,组长通知选择停止。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生物进化 的原因。 2.能力目标 ①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②培养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与 人合作、表达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科学的探究意识。在分 析保护色形成,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基础 上,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
展示具有保护 色的动物,请 学生快速找出 ,从而激发感 情,引起兴趣 。 针对图片,提出动 物的这种保护色是 如何形成的呢的问 题,逐步引导,逐 渐深入,进入实验 。 学生在制定实验 计划和进行实验 时,适时点拨, 展开联想,拓展 思路。
教法Βιβλιοθήκη 情景设置法、提问法、点拨法
教学方法
学生分小组进行 探究实验,动手 实践,提高能力 。
学情分析
关于保护色,在讲述生物适应环境的时候学 生已做过初步的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基本 上都能说出保护色的定义、实例和作用,在 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就 比较顺理成章。学生除了具备了一定的认知 基础外,还经历过几次探究性实验,对探究 实验的一般步骤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初步 具备了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对实验结果也 会做出一定的分析,这些都有助于本实验的 开展。
红 绿
黄 白
(三) 分组实验
组长将猎物均匀地洒在纸板,其他组员起身排成圈按顺序 捕食猎物
(三) 分组实验
待纸板上剩余猎物还有25个时,停止捕食,组长统计剩余 猎物的颜色和数量并填写在黑板的相应位置上,其他组员 在每个幸存者后面各补充3个相同颜色的蔬菜丁,代表幸 存者产生的3个后代。
(四) 表达交流
小组成员分工明 确,合作完成实 验。
积极参与,针对实 验结果,分析原因 ,总结规律,展示 各组成果。
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生物教案
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生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保护色是自然界中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躲避天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现象。
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保护色的概念及作用;2. 掌握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3. 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章:保护色概述2.1 保护色的定义保护色是指生物体表面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的一种颜色现象,可以使生物在自然界中更好地适应环境、躲避天敌。
2.2 保护色的作用保护色有助于生物躲避天敌,提高生存率;有助于生物捕食,提高捕食成功率。
第三章:生物进化原因3.1 生物进化的概念生物进化是指生物在长时间内,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3.2 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进化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隔离和基因流。
第四章:自然选择与保护色形成4.1 自然选择的概念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的过程。
4.2 自然选择与保护色的关系自然选择是保护色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生存竞争中,具有与周围环境相似颜色的生物更容易躲避天敌,从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第五章:保护色的实例分析5.1 动物的保护色实例如蝴蝶、青蛙、蛇等动物的保护色,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躲避天敌。
5.2 植物的保护色实例如植物叶片上的斑点、条纹等,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环境中,避免被食草动物发现。
第六章:模拟保护色形成实验6.1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保护色的作用和生物进化的原因。
6.2 实验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画笔颜料计时器6.3 实验步骤1. 将彩纸剪成不同形状和大小,代表不同的生物个体。
2. 用画笔和颜料为这些生物个体上色,使其颜色与背景色相似或不同。
3. 在一张白纸上绘制一个复杂背景,代表生物的生活环境。
4. 将上色的生物个体随机放置在背景图中,观察它们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的生存情况。
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生物教案
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生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深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保护色的概念,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深入探讨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保护色的概念与意义2.1 保护色的定义保护色是指生物为了适应环境,避免天敌的捕食,而形成的一种与环境相似的体色。
2.2 保护色的意义保护色有助于生物躲避天敌的捕食,提高生存率,有利于生物的繁衍和进化。
2.3 保护色的实例介绍一些具有保护色的生物实例,如石头虾、竹节虫等。
第三章:生物进化理论3.1 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进化的原因包括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基因流和基因漂变等。
3.2 自然选择与保护色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自然选择,具有有利变异的生物能够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
保护色有助于生物躲避天敌的捕食,提高生存率,在自然选择中具有优势。
3.3 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包括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和遗传等环节。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
第四章: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实验4.1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实验材料与工具彩纸、剪刀、胶水、画笔、颜料等。
4.3 实验步骤与方法步骤一:制作生物模型使用彩纸和剪刀制作各种生物模型,如昆虫、鸟类等。
步骤二:模拟环境用颜料在纸上绘制不同的环境背景,如树林、水域等。
步骤三:观察与分析将生物模型放置在相应环境中,观察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保护色与环境之间的相似性。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学生分组讨论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总结保护色对生物生存的优势。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5.1 课程总结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保护色的概念,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教学难点及设计改良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教学难点及设计改良作者:姚海霞来源:《中学生物学》2011年第08期摘要科学探究是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的学生探究活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不少困难,影响了实验效果。
笔者采取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对该探究活动的教学难点进行了成因分析,并提出了探究活动的改良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活动实验设计教学设计生物学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 B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学生探究活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设计简单易行,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
此活动成功地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相互协作、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上述目标达成的效果却不甚理想:有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实验;有的学生得出的结论与事实相反;还有的学生只是应付式地完成实验,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更谈不上感性认识了……针对以上实验出现的问题,笔者对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初二(3)班和初二(4)班的学生进行了实验后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并邀请学生一起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良,经过实践和教学交流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探究活动的教学难点成因分析笔者对回收的103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合对部分学生访谈的情况发现,“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探究活动在实施中存在两个教学难点,令实验目标难以达成。
1.1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无谓时间消耗过多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角度看,“模拟保护色的形成”活动应在25min内完成为宜。
但调查显示,只有41%(42人)的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而高达59%(61人)的学生超时。
学生反映耗时过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组长在每个世代之间进行统计、记录数据、计算和安放后代花费了较长的时间;二是扮演“捕食者”的学生“捕食”的速度快且没规律,组长应接不暇,导致剩下的“猎物”不足25个,需重做实验而耽误了时间。
探究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实验创新 说课稿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一、使用教材教材及分析人教版2011年新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中的探究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对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进化论观点,教学内容主要是1、分析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2、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3、提炼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3、应用学说观点解释长颈鹿等生物进化的历程和原因。
依据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新授课,是实验分析课型,由于本课有模拟探究实验和实例分析,还要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并渗透环保教育,时间较紧,宜采用两课时,本实验说课稿仅对第一课时进行设计,其中又主要针对的是探究实验进行设计。
二、学情分析1.身心特点八年级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但仍是经验型的,在思维过程中仍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帮助。
2.认知特点学生在上一节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历程”知道了生物是进化的这一观念;在第七单元第二章已经重点学习了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3.技能特点八年级的学生经过接近2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实验探究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实验器材绿草地、大小相近颜色不同的豆子(绿豆、红豆、薏米(白)、黑豆等)四、实验改进要点:(1)创设还原最真实的环境(将学生带入到户外真实的环境当中,进行实验,避免出现枯燥的纸上谈兵。
)在户外草地进行实验(2)以计时竞赛的形式,体验最真实的生存斗争(避免了原课本实验方案中最大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人为有意选择特点颜色干扰实验结果。
)计时竞赛(3)实验材料为各种颜色豆子,材料易得,廉价(改变以往本实验中最繁琐的步骤,不再需要剪裁近千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各种颜色的豆子豆子散落在草地上的效果(4)采用QQ云文档在手机端实现多人在线实验数据实时整理和录入,极大的提高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效率(本实验数据较多,学生容易计数出错,或者计算出错而导致实验失败,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各小组的实验进度,在线统计实验数据,并且分享到不同终端(如:投影仪)查看,方便分析和讲解实验)在线输入数据,教师实时查看五、实验原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内容,共分两课时。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属于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为下一课时做铺垫,更好的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学情分析
关于保护色,在讲述生物适应环境的时候学生已做过初步的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保护色的定义、实例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质问学生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就比较顺理成章。
学生除了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而且经过几次探究性实验,学生对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初步具备了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对实验结果也会做出一定的分析,这些都有助于本实验的开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2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培养科学的探究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组内合作完成,由实验结果探讨分析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进而推测出生物进化的原因。
此方法遵循了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2尊重事实,对不同的实验结果会多角度的进行全面分析,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3学会组内的分工和合作,营造探究氛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施
五教学策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安排了一个小游戏导入保护色。
在学生对保护色部分知识已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在问题的引导下作出相应的假设,接着凭借小组的智慧,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组内及全班的讨论,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同时也可以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再对某些环节做改进,以便使实验更切近实际,模拟的越真实,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就越具有说服力。
由于保护色是生物长期进化的一种结果,学生就可以以此类推其它一些进化结果,得出生物进化的原因与外界环境有关,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趋势。
六教具准备
大、小两种彩纸(或彩布)经过处理的米粒
七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小游戏:小鸡啄米
材料:两张白纸红、白、黑三种颜色的米粒各十粒(红色和黑色事先经过墨水染色处理)
准备:将三种颜色的米粒在白纸上分别撒匀
规则:两位同学扮演小鸡,用手当喙啄食小米粒,在规定时间内(5秒,全体同学倒计时)比赛谁最终啄食的粒数最多,最多者获胜。
思考:从此游戏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教师公布完比赛结果后,让两位同学分别说出各自啄食的总粒数及三种颜色各自的数量,教师以副板书的形式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观察)
结论:白色米粒被啄食的较少,因为是在白纸上进行的实验,白色米粒不容易被发现。
(此处教师可以让两位比赛者谈谈自己当时的体会,加深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使结论较真实)
选用游戏导入,可以一开场就激活学生的思维,且游戏较轻松,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融入到游戏中去,边玩边思考。
同时此游戏紧扣主题,其实也可以看作后面模拟探究实验的一个垫脚石,有利于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二)小议保护色
过渡:自然界中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呢?(引出保护色)
定义:什么是保护色?(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回忆出保护色是指生物的体色与外界环境的颜色相似)
举例:教师要求学生举几个关于保护色的例子,同时结合书上的六张图片。
(通过举例发现保护色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
引申: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都是针对动物的,那么植物界中存在保护色吗?(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去了解)
作用:顾名思义保护色起到了保护的作用,那么其保护作用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稍加思索,不难理解保护色对生物躲避敌害和捕食猎物都是有利的)
质疑: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是不是物种一产生就具备了与外界环境相似的体色呢?保护色永远不变吗?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这些质疑的关键点在于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
初步回忆并了解保护色的一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构建认知的平台,为下面的探究实验服务。
(三)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探究实验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教师请一名同学回答的同时,把基本步骤以板书的形式写在黑板上,较清晰的呈现出接下去的课堂教学的环节)
提出问题: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呢?(此问题是教师提给学生思考的)
作出假设(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讨论得出自己组内的假设,也可以教师随意喊学生起来作一个相应的假设,作为那位学生所在组接下去所要检验的一个假设)
制订计划(此环节由组内学生共同讨论完成,制定计划这一步骤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比较重要,因此可以让学生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参与讨论完善,发现一些计划中的闪光点可以在全班借鉴。
)
1材料准备:六种颜色的小彩纸且大小相等、一张大彩纸或彩布(材料事先由实验员准备好,学生根据材料制订计划)
2材料代表的意义:小纸片代表各种不同体色的同种动物(生物的变异现象),大纸片或大彩纸代表生物生存环境的背景色,学生代表捕食者(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如小纸片代表兔子,自己则代表狼,这样使实验的趣味性增强)
3实验操作:将小纸片均匀地撒在大纸或彩布上,实施捕食过程(具体有组内决定),注意记录数据,其间每个幸存者产生与自己体色相同的后代(生物的遗传现象)。
4实验难点:如何尽量避免不要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纸片。
(此难点的攻破可以使实验数据更加具有说服力)
实施计划(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指出一些共性的东西,同时关照学生爱护公共设施、保持实验室卫生等。
学生在亲自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挖掘实验灵感,使方案更趋成熟。
)得出结论:生物保护色的形成与环境有关,生物进化是为了不断适应环境。
(由保护色的形成推导到生物进化的原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于一些与预设结果不符的现象,教师与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共同分析原因,如果时间有限,可以把此问题留作课后思考。
通过分析,学生可以更清楚这个模拟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
)
(四)活动延伸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室外实验,或做其它类似的研究生物进化原因的实验。
(此活动的开展在精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教师尽量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完成。
)
八板书设计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