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 古典文献学 书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书目二十种序录(提要)
总论:因为主修专业为先秦两汉文学,而先秦两汉文学中又主攻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人物,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

“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等。

所以在我所列的书目中,主要的书籍都是有关于诸子百家的书籍,而诸子百家中,尤以儒道墨法以及兵家为重。

一是因为这几大学派影响众大,二是因为许富宏导师所列书目均有关于这几大学派,本人在这一学期之中所读书籍皆是后世对于作品的校勘增补。

先秦诸子作品与后世学术作品有所不同,后世作者所为作品因为雕版印刷术或者造纸术的发明,成书相对而言,比较完整,刊刻作品也相对较多,版本也众多。

而先秦诸子百家的创作作品,版本亟待考证,书籍内容亦是有增有减有疏,需要后世学者辩伪存真。

譬如我在列举这些书目的时候,就在想寻找孔子《论语》一书最早的版本,现今我们所接触的《论语》,已是经过后人整理而成,而所出现的刻本或者手抄本也是后人整理而成,所以我在选举《论语》作为一书目的时候,并没有具体选举哪一刻本,而是笼统介绍下该书的成书过程,作者,后世的影响以及评价等。

而后世学者的考证校勘书目,则选取了具体的版本,然后再简介其具体。

所列书目只是简单明确一下自己研究生涯中的侧重点,相当于一段时期的计划,而将这些书目大致过目,或者精读一二,则需我们过后的努力。

1、《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和许多先秦古籍一样,《论语》经过秦火和战乱曾一度失传,至汉代复出现若干个传本,最著名的就是《故论语》,《齐论语》,《鲁论语》三大流派,它们在文字,篇名及篇数上互相都有差异。

《鲁论语》有二十篇,汉代的龚奋,夏厚生,夏后建,萧望之,韦贤,宣城,扶卿等人传授之。

由于主要在鲁地的学者中传习,故谓之《鲁论语》。

《齐论语》则主要在齐地的学者中传习,全书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只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古论语》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

篇次也和《齐论语》,《鲁论语》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

所谈的多是玄学,有汉代的王卿,庸生,王吉,朱畸,贡禹等人传授。

由于是齐人传授之学,故谓之《齐论语》,此书也已亡佚。

《古论语》是在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中发现的,且其字为蝌蚪文,故谓之《古论语》,当时并没有传授,仅孔安国为之训解。

何晏《论语集解·序》说:“《古论语》,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

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

《论语》的思想不仅是孔子个人对社会历史认知和生命体验结果的升华,也是孔子学习广而精的后果,还是其弟子某些思想综合的结果。

研究《论语》也就有助于对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进行研究。

换句话说,研究《论语》是对古代思想史进行研究的基础工作,没有对《论语》的研究,也就无从提起对古代思想史的研究;而对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又促进了对《论语》的研究,它使我们更易更好更多地发现《论语》中的思想,使我们更全面地掌握古代思想史。

二者的作用都不可忽视,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开来。

《论语》它经历了历代读书人的集解、集注、正义、别裁、疏证,逐渐成为一套庞大的知识体系。

在这些解释中,或以“六经注我”的态度,以孔子言辞作为自己理论的依据,或以“我注六经”的态度,专注于言辞考辨,力求达于孔子愿意。

在注解《论语》的两千年历史上,留下很多有代表性的著作。

对同一句话、同一个问题,不同朝代的文化人往往做出不同的解释。

这些解释的差异和解释者的语言背景联系起来,往往可以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思想特征。

因此,研究某个时代对《论
语》的解释,其实就是研究这个时代的思想状况,研究历代对同样的话的解释的差异,可以管窥中国古代思想在历代的发展。

一部《论语》的历代解释,构成了中国思想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

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

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2、《孟子》:《孟子》系语录体著作,十四卷,战国时代孟子与其弟子万章等编著,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以孔门传人自任,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而成“王道”,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个人人格完善的作用,其学说与孔子学说一起,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一书,《史记》本传中称有七篇,东汉学者赵岐作《孟子章句》,将每一篇分为上下,成七篇十四卷,各篇名均采撷每篇首若干字词组成,并无实际意义。

至宋代,《孟子》入“十三经”。

3、《荀子》:《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称为孙卿。

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

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

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

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

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

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

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

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

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的注本除唐杨倞的《荀子注》外,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汇集清代学者的训诂考订成就,内容翔实;梁启雄的《荀子简释》综合诸家校释成果,尤重“简易、简明、简要”;另有章诗同的《荀子简注》、熊公哲的
《荀子今注今释》等。

4、《老子》:道家《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管理图书的史官,及周室衰,西出函谷退隐。

道教兴起后,封老子为教主,奉为“太上老君”,唐高宗追封其为“太上玄元皇帝”。

今本《老子》全书共五千馀言,故又称《老子五千文》。

西汉河上公曾作《老子章句》,将《老子》分为八十一章,称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名之曰《道德经》。

《老子》的哲学系统,由宇宙论而人生论,再由人生论而政治论。

“道”是最高范畴,也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社会政治观集中体现为“无为而治”。

此书语言简约而幽深,多有对偶,以古音读之,大致合韵,今音读来亦有诗歌之节奏韵味。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所代表的道文化与孔子所代表的儒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中互补而又对立的两极,影响之深,无人能够超越,姑且让我们翻开这震撼世界的五千言吧!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是最古的本子。

三国魏王弼的《老子注》最为通行。

另外较重要的注本还有宋林希逸的《道德真经口义》,元吴澄的《道德真经注》,明焦竑的《老子翼》,清毕沅的《老子道德经考异》、魏源的《老子本义》,近人马叙伦的《老子校诂》、高亨的《老子正诂》、张松如的《老子说解》和朱谦之的《老子校释》等。

5、《庄子》:《庄子》又称《南华经》,系庄周及其后学所撰。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曾受号南华仙人,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曾做过漆园吏,后厌恶仕途,隐居著述,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文人墨客,在现实中受了挫折,往往痛读庄子,幻想虚静无为,放浪形骸,做“逍遥游”,生云外之志,且中国的文人,大都在现实的纷争中以孔子思想自励,又在内心世界以庄子自谴,所以,几千年来,庄子给人们提供了在现世心灵安顿的场所,因终其书,“游”始终是庄子眼
中的最高境界。

现存最早的注本是晋郭象的《庄子注》。

清郭庆藩撰《庄子集释》,吸取了晋至清注解《庄子》的成果。

清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博采众长,亦是较好的注本。

6、《列子》:《列子》,道家学派著作,相传为列子所撰。

列子,生卒不详,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独立处世,善于修身养性。

《庄子》中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西汉刘向《列子传》谓“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属道家学派。

《列子》共八卷,《汉书·艺文志》有著录,今本已非原书,约成于晋太康二年后。

内容形式多为神话、传说、寓言,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成语便均出自其中。

《列子》把“道”融汇于故事之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并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以《天瑞》、《力命》、《杨朱》三者为最。

主旨为万物生于无形,变化不居,人要掌握并利用自然规律。

《列子》有晋人张湛作注。

唐天宝年间诏号为《冲虚真经》。

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为道教重要经典之一。

近人有杨伯峻的《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

7、《墨子》:《墨子》是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仅存十五卷,五十三篇,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时期鲁国人,相传做过宋国大夫,曾到过楚、卫、齐等国。

相传早年受孔子的儒家教育,后弃儒学而开创与儒学相对独立的墨家学派,这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学派性政治团体,其宗旨是推行墨子的主张。

墨家的政治主张,都是以解救时弊为目的,倡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宣传天志、明鬼,针对当时流行的命定论,墨家又主张“非命”。

在真理的原则上,主张经验论。

伦理思想上,墨家的根本观念是“义”,“义”的观念来源于“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义利统一的道德观。

《墨子》确立了“三表法”作为立论说理的准则,在中国哲学史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体裁虽保留了对话的形式,但基本上已具论说文的雏形。

《墨子》为汉代刘向所校定,著于《别录》。

刘歆《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均据此。

晋惠帝时,鲁胜曾作《墨辩注》,早已失传,仅存其《叙》。

清以前以明嘉靖唐尧臣刻本为善本。

清亁、嘉年间,《墨子》研究兴起,陆续涌现出许多注释或阐发墨学的著作,有清毕沅的《墨子注》、孙诒让的《墨子閒诂》,近人吴毓江的《墨子校注》、梁启超的《墨子学案》、陈柱的《墨学十论》、方授楚的《墨学源流》等。

8、《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二十卷,韩非撰。

韩非(约前280~233),战国时期韩国人,为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全书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辑而成,大都出自韩非之手,除个别文章外,篇名均表示该文主旨。

其学说的核心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结合思想,秉持进化论的历史观,主张极端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而没有仁爱,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该书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善用寓言,其寓言经整理之后又辑为各种寓言集,如《内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等即是。

史载,韩非口吃,不善言谈,长于著书,使秦之时,被同学李斯等谗言所害,入狱,后服毒自杀。

司马迁说“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韩非虽口不善辩,然下笔汹涌,鞭辟入里;语言简洁,又不乏生动活泼之态。

韩非寡言少语之际,遭同窗暗算之时,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对社会进行冷峻犀利的观察,个中滋味,岂足为外人道!观此书,明司马之意,知韩子之文,畅“无情”之法治,有所本矣!《韩非子》注本中,重要的有清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近人梁启雄的《韩子浅解》,以及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等。

今据《四部丛刊》本整理。

9、《公孙龙子》:《公孙龙子》又名《守白论》,三卷,公孙龙撰。

《汉书·艺文志》著录十四篇,列为名家,现存六篇。

公孙龙,字子秉,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哲学理论以“白马非马”论著称,常常与孔子后人孔穿及邹衍等人辩论。

《公孙龙子》首篇《迹府》是后人编辑的有关公孙龙的简介,其馀五篇是公孙龙的作品。

其中《白马论》所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以及《坚白论》所提出的“离坚白”的命题,是公孙龙名辨思想的中心。

该书针对社会上名不符实的现象,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唯乎其彼此”的正名理论,强调“名”必须具有确定性,着重探讨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构成了一个
完整的学说体系。

《公孙龙子》自唐代以来,注说者有十馀家,主要有宋谢希深的《公孙龙子注》、今人谭戒甫的《公孙龙子形名发微》、王启湘的《公孙龙子校诠》、伍非百的《公孙龙子发微》、栾星的《公孙龙子长笺》、庞朴的《公孙龙子研究》等。

10、《尹文子》:尹文(约前360~前280),战国时期齐国人。

与宋钘齐名,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

流传于世者唯《尹文子》一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尹文子》一卷,列为“名家”,已佚。

今本《尹文子》分《大道上》和《大道下》两篇,语录与故事混杂,各段自成起讫,主要论述法术和形名。

其思想特征以名家为主,综合道法,亦不排斥儒墨。

自道以至名,由名而至法,上承老子,下启荀子、韩非。

《尹文子》指出:“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

”然此八者皆具有两重性,“用得其道则天下治,失其道则天下乱”。

欲要得其道而不失其道,便须以法为准,而以法为准的前提则是正名,“名正而法顺”。

由此出发,书中对名的逻辑分类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名有三科,法有四程。

一曰命物之名,方圆白黑是也;二曰毁誉之名,善恶贵贱是也;三曰况谓之名,贤愚爱憎是也。

一曰不变之法,君臣上下是也;二曰齐俗之法,能鄙同异是也;三曰治众之法,庆赏刑罚是也;四曰平准之法,律度权量是也。

”这里名法并提,表现了战国时期形名学的特点。

而其对对语言的指称与内涵关系的思考,颇值得玩味,为研究中国逻辑思想史者所重视。

《尹文子》善于运用寓言说理,趣味盎然。

如庄里有丈人,名其长子曰盗,少子曰殴。

长子外出,他在后追呼其名,吏闻而遽捕盗;他又急呼少子,吏遂殴盗几致死。

此则笑话生动地说明了正名的重要性。

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抛开让人犹如雾里看花般的“道”、“名”、“形”,看看古人的调皮之处,也是一得。

《尹文子》的主要版本有明《子汇》本、《诸子集成》本。

新注本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的厉时熙《尹文子简注》。

11、《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孙武撰。

孙武,生卒不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

《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
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如写军队的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既贴切又形象,且音韵铿锵,气势不凡,故刘勰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程器》)。

想来以作战的缜密思维为文章谋篇布局,对孙武而言如烹小鲜矣。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军事理论,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归纳出战争的原理原则,举凡战前之准备,策略之运用,作战之布署,敌情之研判等,无不详加说明,巨细靡遗,周严完备,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二千年多来一直被视为兵家之经典,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对《孙子兵法》推崇备至,而孙子所主张的智、信、仁、勇、严则成为中国军人的“武德”。

该书迄今最早的传世本为1972年山东银雀山出土的汉墓竹书《孙子兵法》,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经汉简专家整理小组整理,于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十一家注孙子》本;又有《武经七书》本《孙子》,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印。

其注本以曹操注最早,《平津馆丛书》所收影宋本《孙吴司马法》中有《魏武帝孙子》。

此后注家颇多,如清孙星衍的《孙子十家注》、朱墉的《武经七书·汇解》、夏振翼的《武经体注大全会解·孙子》,近人杨炳安的《孙子会笺》,今人吴九龙的《孙子校释》、吴如嵩的《孙子兵法新论》等。

12、《鬼谷子》:《鬼谷子》一书,是中国战国时代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先生的一部关于谈判游说问题的论著。

中国传统兵法著述,数量甚多,称得上精品的却为数不多。

《鬼谷子》便是这少数精品中的一种。

《鬼谷子》本来不是兵家专著,而是纵横家理论争鸣的著作。

然而,自古以来,非兵者论兵,已是常事,所以纵横家的祖师——鬼谷子,也在纵横术中论及兵法,因此,《鬼谷子》也列入兵法名著之中。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战国策》〕。

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孙庞演义》〕。

《鬼谷子》一书,从其主要内容来看,是针对谈判游说活动而言的,但由于其中涉及大量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也被称为兵书。

《鬼谷子》一书,以功利主义思想冷眼静观尘世,认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切自认为最合理的手段都可以运用。

它讲述了作为弱者的一无所有的纵横家们,运用智谋和口才如何进行游说,进而控制作为强者的、握有一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乃至生杀特权的诸侯国君主。

《鬼谷子》一书,究其实,是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智慧之书,是弱者的智谋宝典。

因此,可以说,《鬼谷子》智慧也就是一部“治人兵法”。

《鬼谷子》一书,其内容所言,跟真正的兵书《孙子兵法》中所说的“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

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我们今天来研读它,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在谋略大众化的现代,《鬼谷子》便以其独特的谋略风采,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不仅借鉴其兵谋策略、外交策略、政治策略,而且将其谋略思想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之中,用经营谋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鬼谷子》一书所倡导的辩证论或诡辩论,令人心服,不仅在中国受到重视,而且世界上的军政权谋家及企业家也给予高度赞誉。

日本大桥武夫以专著探讨《鬼谷子与经营谋略》,在德国、美国、东南亚,均有广泛的影响。

深信《鬼谷子》奇诡变诈的术法、玄奥的养生之道,必会使“鬼谷术”扩而大之,使中国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喷放芬香。

13、《论语译注》:作者杨伯峻,中华书局第1版 (2006年12月1日)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

但因其一直以繁体字本行世,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不便。

为此,编者这次改用简体字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因为改用简体字,原来的个别注释不再适用,编者作了相应的调整。

繁体字本中的《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研究心得,欲深入学习、研究《论语》或古代汉语的读者,可参阅繁体字《论语译注》。

他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不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是普通读者了解
《论语》的一本入门参考书。

14、《新编诸子集成:孟子正义》:作者沈文倬中华书局; 第1版 (1987年10月1日) ,繁体
《新编诸子集成:孟子正义(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

秦汉以后,还有不少思想家和学者写过类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

这套丛书汇集丁清代学者校勘、注释子书的成果,较为适合学术研究的需要。

但其中未能包括近几十年特别是一九四九年后一些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为此我们从一九八二年开始编辑出版新编诸子集成,至今已出满四十种。

新编诸子集成所收子书与旧本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

每一种都选择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有的书兼收数种各具优长的注本。

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还有不少读者提出意见建议,帮助作者修订完善这套书。

15、《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作者陈鼓应中华书局; 第2版 (2009年2月1日) ,隶属于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吸收了历代对《老子》研究的成果,对《老子》作了详细的注释和分析,并加以今译,对前人的《老子》注书给予了评介。

书后附录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的释文和《老子》校定文及参考书目等有关资料。

陈鼓应,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长汀人。

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

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穴道家文化研究X 学刊。

着有穴悲剧哲学家尼釆》.《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管子四篇诠释》及《耶稣新画像》等书。

16、《老子译注》:作者辛战军,中华书局; 第1版 (2008年6月1日) ,隶属于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