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坚持的五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5项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 5 项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以德治国相结合,方能做到刚柔相 济,获得最佳治理效果。
总之,历史和现实表明,法律和 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 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相辅相 成,缺一不可。只有把依法治国和以 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社 会井然有序,充满活力。因此,推进 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相结合,关键在于探索具体可 行的治理途径
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 领和推动作用,使法律法规更多地 体现道德底蕴和人文关怀。党的十 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法律是治 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 是法治的根本属性,是衡量社会治 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准。“良法” 对立法的要求主要有:一是具有正 当价值取向,符合正义、秩序、和谐 等价值标准;二是要汇集和表达民 意;三是立法程序要科学民主,同时 具有针对性、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立法无悖于普通人的情感,无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相结合,是对中国传统治国方 略的继承和发展
2014 年 2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 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 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一个国 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 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 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 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 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 发 展 、渐 进 改 进 、内 生 性 演 化 的 结 果。”2014 年 10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 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 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 学习时强调,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 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 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 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 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 要启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 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 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解决 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 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由此可见,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 于如何借鉴历史经验进行国家治理 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
“五个坚持”科学立法推动法治体系建设
“五个坚持”科学立法推动法治体系建设“五个坚持”科学立法推动法治体系建设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保障。
在我国,推进法治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立法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为了推动法治体系建设,我们应该坚持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宪法为核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也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在立法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依法行使立法权力,保证法律的合宪性和合法性。
同时,宪法的精神要贯穿于所有的法律制度建设中,确保法律体系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法治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立法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保证民意的表达和权益的保障。
同时,要加强人权教育和宣传,增强人民对法治的信任和参与。
第三,坚持以科学为导向。
科学立法是指依据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
在立法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立法研究和调查,充分借鉴国内外的法律经验,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同时,要注重创新和改革,适应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的变化。
第四,坚持以公正公平为原则。
法治的核心是公正和公平,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在立法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反腐倡廉和执法司法的监督,打造一个公正透明的立法环境。
同时,要完善法律的实施和执行机制,确保法律的公正施行。
第五,坚持以制度为保障。
法治的重要保障是制度建设,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落实法治的理念和要求。
在立法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制度的协调和衔接。
同时,要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修订和改进法律,保证法律的有效执行和实施。
总之,科学立法是推动法治体系建设的关键之一。
通过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人民为中心、以科学为导向、以公正公平为原则、以制度为保障,我们可以不断完善我国的法治体系,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科学立法是推动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立法中,要坚持五个方面,可以简单记为“五个坚持”。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坚持的几个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坚持的几个原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问题作了全面系统部署,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并指出为实现这个总目标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本文结合我国法治建设实践,对如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四个原则作了一些分析与探讨。
标签:法治原则党的领导人民主体人人平等中国实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问题作了全面部署和系统规划,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
为实现这个总目标,《决定》同时还提出了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现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来具体谈一谈我们应当坚持的几个主要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宪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并由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确认的。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最坚实的领导力量,是国家富强、民族进步、人民幸福的最根本保证,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离开了党的领导,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将失去正确的政治方向,宪法赋予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将无法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将难以有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将成为空谈。
因此,《决定》特别强调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在强调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也要求党必须做到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
《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课时作业2:7.2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知识点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A.国家发展的总要求B.社会和谐的保障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解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因此C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选C。
答案 C2.对下图漫画《各负其责》认识正确的是()各负其责①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②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③凡不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④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解析漫画体现积极履行责任,①④符合漫画主题;②③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 B3.最高人民法院要求进一步落实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结合人民法庭工作特点,扩大基层群众入选比例,扩大参审案件范围。
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同其他国家机关相比,最高人民法院权力最大C.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人民法院是我国的立法机关,拥有立法权解析本题考查对法治监督体系的认识。
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体现了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C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观点正确,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排除A;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因此B错误,排除;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没有立法权,因而D错误,排除。
答案 C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________、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A.办事依法B.公正司法C.支持司法D.保证执法答案 B知识点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5.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要坚持五大原则: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第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深刻领会依法治国五项原则
深刻领会依法治国五项原则作者:杜雪娇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8年第12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实现依法治国的五项原则,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次修宪的重要指导思想,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最大的真理,最大的“红利”。
关于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第一,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魂”与“体”的关系。
“魂”是“体”的生命,“体”不能没有“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如果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甚至根本无从谈起。
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但不能否定党的领导,而且恰恰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是手段、是方法,加强党的领导,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才是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得到有力强化,这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宗旨依法治国的根本宗旨在于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体”的稳定,这个国体的根本特点就是以人民为主体。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为了切实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
全面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执行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其中特别包括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五大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五大基本要求1.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本文将重点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五大基本要求。
2.第一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第一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在法治建设中担负着领导和推动的重要责任。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贯穿于法治全过程,党组织在法治工作中发挥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
仅有党的坚强领导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正确方向和持续进步。
3.第二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第二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保障了法治的正常运行。
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法治建设中充分发挥制度的优势,确保法律具有权威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4.第三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第三要求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统一。
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二者不能偏废。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础,重在强调法律的效力和规范性;而以德治国则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强调道德的引导和公民的自觉遵循。
只有两者有机统一,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达到更高水平。
5.第四要求: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第四要求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
在法治建设中,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坚决捍卫人民合法权益。
法律要真正成为维护人民权益的有力工具,司法机关要依法独立公正行事,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让人民在法治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和安全。
6.第五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第五要求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2023执法资格考试基本级模拟试卷及答案
2023年公安机关基本级执法资格考试模拟试卷1.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是法治公安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政治原则。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能力。
()3.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应当以我国宪法为根本。
()4.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5.法治的含义就是依照法律的规定治理国家,而不是人的意志。
()6.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7.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指的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8.我国现行宪法是一九八二年宪法。
()9.民警穿着制式警服执勤时,如当事人要求出示人民警察证,可以拒绝出示。
()10.监视居住的期限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11.甲、乙关系不和,甲扬言要致乙于死地。
甲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12.陈某驾车急于回家,行驶时闯红灯,不小心把马路上的行人撞死,陈某构成过失犯罪。
()13.公安机关在办理行政案件中,对查获的赌资应当依法予以收缴。
()14.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
经公安机关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
()15.甲县拆迁户围堵县政府,并欲冲进政府大楼,县公安局根据情况可以决定实行现场管制。
()16.流浪乞讨人员刘某,身体残疾,长期在公共场所以反复纠缠、强行讨要的方式乞讨,公安机关对其不能予以治安管理处罚,只能予以救助。
()17.犯罪嫌疑人陈某系聋哑人,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他认为自己比较熟悉相关法律,没有委托辩护人,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18.某市公安局民警在依法抓捕犯罪嫌疑人程某时,程某舅舅屠某为阻止民警带离程某,持棍棒殴打民警,致一名民警轻微伤。
论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论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其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原则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也不能因为其职位、地位、财富等因素而享有特权。
二、依宪施政。
这个原则强调政府行政行为必须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严格限制政府权力行使范围和方式,有效保障公民权利。
三、公正司法。
公正司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所有司法机关都必须独立自主地行使审判权,并且根据事实和证据作出公正判决。
四、加强监督制约。
这个原则指出任何机构或个人都不能超越其职责权限去干涉他人或者违反规定进行行为活动,并且必须接受相应的监督制约。
五、依法治理。
这个原则强调政府必须依据法律规定去行使权力,不能以行政命令、行政规章等形式随意干预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
六、全民普法。
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需要全民普法,即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和培养法治观念,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从而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和文明素质。
七、科学立法。
科学立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之一,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效果导向,注重立法程序公开透明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
总之,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其基本原则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宪施政、公正司法、加强监督制约、依法治理、全民普法和科学立法。
只有坚持这些原则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和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及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及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以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宪法为根本,以法律为基础,以司法为保障,涵盖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社会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体系。
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党的领
导是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地位要贯彻到法治全过程中,确保法律的正
确执行。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法治体系要依据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益,尊重人民意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三、坚持宪法权威。
宪法是最高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各
级法律、行政行为都必须依法依宪实施,维护宪法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四、坚持以法治国。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
律手段来调整社会关系、约束公民行为,确保国家和社会的正常运行。
五、坚持司法公正。
司法独立性是法治体系的重要保障,司法机
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依法判断案件,维护公正和公平。
六、坚持依法行政。
坚持行政法治,规范政府权力运行,确保政
府执政合法性和公信力,促进政府行政能力的提升。
七、坚持全民参与。
法治体系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保障
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法治
建设的良好氛围。
八、坚持对外开放。
法治体系要与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相接轨,
积极参与国际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实现国家和平发展提供保障。
以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及其基本原则的概述。
今年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坚持的五项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坚持的五项原则李林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治国基本方略以后,1999年全国人大修宪时,又将它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了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法治的基本原理来看,它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治国家,以人民民主专政和共产党领导为基本政治特征,与资本主义的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有本质的区别;它应当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具有中国优良传统和文化特色的法治国家,而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或者前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它应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治国家,并随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体现并坚持以下五项原则。
一、宪法和法律至上原则在社会主义中国,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且属于人民。
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要求,也是我们国家民主性质的体现及其合法性的依据。
全国各族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当家作主,行使主权权力;通过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制定宪法和法律,并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和途径,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在社会主义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我国宪法和法律,集中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反映了人民的意志。
因此,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至上,实际上是人民利益和意志至上,是人民至上。
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由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的。
由于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无任何自己私利的工人阶级政党,因此党所代表的利益与人民所要求的利益是同一的,党的意志与人民的意志是一致的。
我国宪法和法律在以国家意志的形式汇集和反映人民意志的同时,也体现和反映了党的意志。
所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就是坚持党的意志与人民意志的统一和至上,就是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简述法治八项原则的内容
简述法治八项原则的内容
法治八项原则是指公平正义、保护人权、守法公民、尊重多元、依法治国、政府权力受限、司法独立和法律确定等八项基本原则。
下面对每一项原则进行简述:
1. 公平正义:法治体系应保障公正和平等的法律适用,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公正的审判和司法程序,并根据法律规定获得相等的权益和保护。
2. 保护人权:法治的核心价值在于保护和尊重人权。
法律应确保人们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得到保护,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人身安全等。
3. 守法公民:法治的基础在于公民守法。
公民应遵守法律,履行法定义务,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 尊重多元:法治要尊重个人的差异和多样性,确保每个人的权利和需求都得到平等对待和保护。
5.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指国家行使权力和管理社会事务时应遵循法律规定,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6. 政府权力受限:法治要求政府行使权力时受到法律的制约和限制,防止滥用权力和打压公民权利。
7. 司法独立:法治要求司法机构独立于行政和立法机构,保证司法的公正性和独立性,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
8. 法律确定:法律应当明确、清晰,为人们提供明确的行为准则和权利保护措施,以便人们能够预见和依据法律行事,并通过法律来解决争议和纠纷。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内容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性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推进国家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原则1. 依法治国原则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核心原则。
依法治国要求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在法律框架内行使权力、履行义务。
政府首先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公民要遵守法律法规。
2. 党的领导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特点是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保证。
党的领导要贯穿于法治全过程,确保法律的正确执行和有效实施。
3. 人民主体地位原则人民是法治的主体,法治的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让人民在法治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 统一领导和分工负责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求统一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
一方面,要加强党对法治工作的统一领导,确保法治工作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相一致;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法治机构和法治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5. 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原则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求将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法治社会风尚。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1. 宪法法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求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确保宪法的正确实施和有效监督。
2. 立法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求健全科学、民主、法治的立法制度,确保立法权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保障人民的立法权益。
3. 行政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求建立健全行政法治体系,加强行政机关的法治化建设,规范行政行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五原则”的基本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五原则”的基本范畴作者:秦迪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17期关键词法治社会主义依法治国作者简介:秦迪,中共长春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宪法行政法。
中图分类号:D61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6.16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统筹部署,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更加明确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基本路径。
党的十九大继续明确了“五大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肯定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和根本遵循的地位。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构的进程中,坚持“五大原则”是法治中国伟大工程的基础性保障,因此,必须牢牢坚持基本原则不动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政治保证。
党的根本宗旨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实现共同富裕;法治建设基本目标也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核心权益,维护社会普遍的公平正义。
因此,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以及内在的统一性。
(一)党的领导要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不仅要求党加强对科学立法的领导作用,还应将依法执政的要求与执法、司法等法治建设的各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领导地位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
并以法定的方式与制度设计,善于依法定方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人员成为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使党的领导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得以实施,将中央权威为全党全国团结统一通过民主集中制原则方式得以维护。
(二)从严治党要实现法治化在依法治国进程中,一方面,党要加大党的纪律、党内法律规范的建设,另一方面,还要以适当方式加强国家法律与党内法律规范间的协调性,确保依法治国中制度建构的科学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1. 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政治领导作用,确保法治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目标。
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支持,并通过广泛民主、依法行政等方式,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让人民成为法治的直接受益者。
3. 坚持以宪法为核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依法治国必须以宪法为基本依据和核心规范,全面贯彻宪法精神,确保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
4.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要求,必须贯彻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思想,健全法律制度体系,推动法治在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
5.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必须注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质和法治意识,推动社会风气向上。
依法治国的5个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的5个基本要求依法治国的5个基本要求,是指在国家治理中,法治原则需要被充分贯彻,从而保证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五个基本要求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面前法无例外;依法办事;依法用权;依法治理。
首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法治国家中,每个人都要受到公平、平等的对待,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体现了社会公正与人权保护的核心价值,也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石。
其次,法律的面前法无例外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之一。
法律是公正、公平的,没有特权阶层,也不允许有人或组织逃避法律制裁。
无论是谁,只要违反法律,都应受到相应的制裁和处罚。
这种基于法律的公正和平等,保证了社会稳定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第三,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之一。
依法办事意味着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公民个人在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时必须依据法律。
它不仅保障了每个公民的权益,还有助于提高公共事务的效率和透明度。
依法办事的原则使管理者在决策时需要遵循程序和规则,降低了滥用职权的风险,增加了决策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第四,依法用权是依法治国的另一重要要求。
在法治国家中,权力的行使必须具备合法性和正当性,不得滥用职权或超越法律的规定。
权力的合法性表现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并要依照程序和规则来行使。
这样一来,权力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治理作用,同时,也有效避免了腐败、滥用职权等问题的出现。
最后,依法治理是依法治国的最终目标。
依法治理是指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行为都要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同时也需要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建立起国民的法治意识。
依法治理需要借助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完备,通过对法律的宣传、教育和执行,来提高全社会对法律的认知度和遵守度。
一步一步回答以上问题,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及其实现。
- 解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 以具体案例或事例,阐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5项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六章第七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五大原则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五大原则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u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u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u三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五个坚持第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Ø这个原则强调的是政治保证问题。
第二,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Ø这个原则强调是的力量源泉问题。
第三,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Ø这个原则强调的是价值追求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坚持的五项原则李林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治国基本方略以后,1999年全国人大修宪时,又将它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了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法治的基本原理来看,它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治国家,以人民民主专政和共产党领导为基本政治特征,与资本主义的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有本质的区别;它应当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具有中国优良传统和文化特色的法治国家,而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或者前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它应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治国家,并随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体现并坚持以下五项原则。
一、宪法和法律至上原则在社会主义中国,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且属于人民。
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要求,也是我们国家民主性质的体现及其合法性的依据。
全国各族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当家作主,行使主权权力;通过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制定宪法和法律,并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和途径,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在社会主义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我国宪法和法律,集中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反映了人民的意志。
因此,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至上,实际上是人民利益和意志至上,是人民至上。
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由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的。
由于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无任何自己私利的工人阶级政党,因此党所代表的利益与人民所要求的利益是同一的,党的意志与人民的意志是一致的。
我国宪法和法律在以国家意志的形式汇集和反映人民意志的同时,也体现和反映了党的意志。
所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就是坚持党的意志与人民意志的统一和至上,就是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必然要求,是“三个代表”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应有之义。
有一种观点认为,宪法、法律至上就是否定党的领导。
这种观点,表面上是坚持党的领导,实际上却在法治领域把宪法、法律权威与党的权威对立起来,把法律化的党的方针政策与党的整个领导对立起来,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立起来,最终是把人民与党对立起来。
这种对立的结果,必然是人民利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败俱伤。
宪法和法律至上与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权威是一致的。
我国宪法序言明确规定,实行改革开放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包括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的政策的具体化、规范化和法律化。
因此,坚持和维护宪法、法律的至高权威和至上地位,实际上是确认党的领导权威、执政地位及其政策的至上性,是用法治的方式维护党的权威,坚持党的领导,推行党的政策,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法治化转变,从制度上、法治上保证党章规定的“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的进一步落实。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我国,全体人民当家作主,主要是采用“代表制”的方式,通过直接或者间接选举人民代表,由他们在各级人大代为行使国家权力。
由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宪法、法律和法规并且依法监督其实施,这是人民行使主权权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在立法上,人民的所有成员都是平等的,他们依法平等地享有国家和地方的立法权,以保证法律(广义的概念,包括宪法、基本法律、法规等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始终体现人民的意志,但在立法上是不能与敌对阶级、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讲平等的,所以,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法律实施和遵守上的人人平等,在立法上只能讲“人民平等”。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得到实施和遵守,这样才能保证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党的方针和政策的实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实施和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法律对其实施机关和每一个公民的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1)公民的法律身份和法律人格平等,任何公民不得因为性别、年龄、民族、种族、肤色、语言、宗教、社会出身、财产状况、职业、职务等而被区别对待;(2)所有公民平等地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承担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3)公民受法律的平等保护,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4)任何组织和公民个人不得有超越于宪法和法律之外、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于反对特权,保障公民权利,实现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宪法和法律集中反映了党和人民的意志,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和权威,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因此保证它们得以平等地执行、适用、应用和遵守,既有利于确立人们对法律的信仰,维护法治的权威,又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从法律上和制度上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如果不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难以实现法律公平和正义的价值;如果允许法外特权的存在,法律权利和权力就会失去保障;如果法律可以恣意妄为的实施,共和国就将没有规矩和方圆;如果法律不能公正有效的实施,成为一纸空文,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无从建设。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应当依法给予诸如犯罪嫌疑人、囚犯甚至触犯国家刑律的敌对分子以法律上的平等待遇。
有人认为这样做是放弃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阶级性。
其实不然。
因为我们在立法时的不平等体现了它的阶级性,由人民代表组成的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时,已经根据党的政策和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对待各种社会主体,并用法律规范分别规定了民事、经济、行政、社会和刑事等各类法律的不同对象、范围、方式和结果,因此,在法律实施和遵守的时候,只要我们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平等保障一切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利,依法追究一切违法犯罪人的法律责任,就是在坚持法律的阶级性和人民意志性。
三、依法行政原则“徒法不足以自行”。
行政权是为了执行法律而设立的,它的主要职能是快捷准确地执行体现为法律的人民意志。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绝大多数(80%以上)的法律是由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的,因此法律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发挥应有作用,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能否依法行政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的行政机关承担着管理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管理财政、民政、公安、安全、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工作,行政管理涉及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社会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行政管理实际上就是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公民与公民、公民与法人、民族与民族等各种社会关系。
在立法已对各种社会关系有恰当定位并对行政机关的职责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就不仅可以防止行政权力的腐败和滥用,而且可以有效实现立法目的,保证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为了保证行政机关既有权,又有责;既不失职,又不越权,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它必须依法行政。
一方面,宪法和法律授予行政机关充分而必要的行政权力,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履行职责;另一方面,宪法和法律又明确规定行政机关的责任和对行政权力的规制与监督,以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
这就是依法行政原则所蕴涵的授权与控权相统一的精神。
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心环节,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据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行政事务。
依法行政原则主要包括以下要求:行政机关只能行使法律授予的与其职能相当的权力,对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凡是法律未允许的,都是禁止的;行政权的行使,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没有法律依据,不得使人民承担义务或免除特定人应负的义务,不得侵害人民的权利或为特定人设定权利;在法律允许行政机关作出自由裁量的情况下,其决定应当合理,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界限。
行政机关有违法或不当行为,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当事人有权申请复议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通过法定程序纠正其违法或不当行为,并对造成的损害予以行政赔偿。
四、司法独立公正原则由社会关系的冲突和矛盾所引发的纠纷,是任何现代社会难以避免的。
法治对此的功能在于,预防和减少纠纷的发生,并在纠纷发生以后给予公正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解决。
司法权就是国家用于解决纠纷的制度设计,是一种以追求公正为价值取向的公共权力。
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其直接目的在于使出现的纠纷得以调处,失控的权力得以驾驭,侵害的权利得以救济,紊乱的秩序得以恢复;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人民的利益、党的领导和法律秩序,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就像体育比赛中裁判对竞技双方作出裁决一样:法官(裁判)站在中立的立场,对纠纷涉及的事实进行调查,进而依据既定的规则(法律)作出公正裁断。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立与公正是司法的主要特征。
其中,公正是司法的核心,是司法实现其社会调节器和稳定器功能的价值追求。
公正司法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有的治国理念。
司法公正,对于当事人来说,意味着一个人得到了他应当得到的结果;对于社会来说,意味着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对于国家来说,意味着由公道和正义所维系的民心。
为了保证司法公正,国家就要赋予司法机关相对独立的地位,以防止一切非法的干涉和干预。
但无论如何,司法独立必须有利于维护并实现司法公正,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司法在多大程度上和以什么方式获得独立的底线。
如果由于人员素质、法治环境、物质条件等因素,司法独立过多而有损于司法公正,或者由于司法缺乏应有的独立及其保障,而毁及司法公正,都需要从体制予以重新审视和调整。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司法独立并不是排斥党的领导,而恰恰是以适应司法专业特点的方式来维护和坚持党的领导。
这是因为,我们的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我们的司法机关是依据宪法和法律设置并在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下进行活动的,因此,司法机关以独立的方式保证司法公正实现的程度越高,其维护党的领导和人民利益的作用就越大。
相反,如果各方面的“婆婆”都对司法机关的办案活动发指示、批条子,随意干预,使司法机关和办案人员不能独立地、公正地依法作出裁判,则势必损害党的威信和领导。
五、人权保障原则共产党领导建设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终目的之一是为了通过解放全人类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人民、人民利益和人民主权为合理性、合法性存在的前提,而宪法和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和司法独立公正等,都是从这个前提衍生出来的。
相对于人民这个主体和人民利益而言,从一定意义上讲,上述四项原则都可以视为手段、过程和方法,都是为了实现人――人民的主体价值及其根本利益。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权主要是人民主体价值和人民利益的法律化,是人民主权的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