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产权的制度变迁与市场化交易2.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信息产权的制度变迁与市场化交易(2)
二、会计信息产权归属及市场化交易
从会计信息的产权变迁中可以发现,会计信息在特定的企业制度下总是具有明确的产权主体,并维护特定产权主体的利益。会计信息本质上是一种私人产品,具有内在的市场交易的要求。
(一)会计信息属性及其产权归属
根据产权经济学原理,判断一种产品是否为公共物品的主要依据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私人产品和公共物品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会计信息兼具这两方面的属性,只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明显表征,甚至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可以相互转化。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部分特征,即具有使用中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但这并不表明会计信息就是公共物品。这里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必须要把会计信息对社会公开披露前后的情况分开:在披露前,会计信息属管理当局所有,无疑是私人产品;而当向社会公开披露后,会计信息显然具有公共物品的两个特性,即企业免费向社会公开披露其会计信息的过程导致了会计信息属性的变化,造成了会计
信息由“私人产品”向“公共物品”的转变。
必须说明的是,当前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所表现出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性,是目前我国相关的会计法律、制度和准则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的结果。这是因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通过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签订协议的方式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方法,因其存在高额的交易费用而变得不可能。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会计信息在公开披露前其私人产品的特性。会计信息“公共物品”的特征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实践中,强制性披露造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会计信息不能成为商品而进入交换领域,同时也带来了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会计信息的产权应归谁所有?有的学者认为应归属于会计信息的需求方,有的学者则认为会计信息天然的产权所有者应该是企业的股东。可以说,以上两种看法没有能够反映出会计信息及其产权的本质属性,本文认为,会计信息的产权应归属于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的企业管理当局。因为:(1)从理论上讲,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可以说是无限的,将会计信息产权归属于需求者,这样的产权界定本身是不可能的,也无实际意义;(2)产权是多种权利的集合,包括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权等权能,不应将产权与所有权等同。企业由各利益相关者通过缔结合约而成,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雇员等)都向企业投入了资本,都有权参与剩余分配。虽然企业归属于股东所有,但不能由此得出会计信息产权归属于股东的结论。会计信息其本质上是企业的一项经济资源,能够为特定主体提供未来的经济利益,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企业管理当局是天然的会计信息产权所有者。
(二)会计信息产权交易及其内在要求
Scott认为,会计信息的产权交易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进行,即企业自愿披露信息的契约性动力和市场性动力。契约性动力是指在原来的所有者、管理者和新的投资者之间订立激励合约来限制代理行为,提供投资者需要的信息。如果经理不能满足合约的要求,那么投资者可以压低股票价格,增加公司的资本成本。信息披露的市场性动力是指通过经理市场、证券市场和接管市场的力量促成的信息披露。在有效的经理市场和接管市场上,经理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价值,会努力提高公司价值,降低公司资本成本。同时,如果证券市场能够对信息做出正确反应,市场力量就会激励经理提供信息以使公司的资本成本最小化。
会计信息的“私人产品”特性和企业的“理性经济人”特征,使得对于某种特定的会计信息,管理者披露与否是建立在权衡披露信息的成本收益基础之上的。当会计信息披露的收益大于或等于其成本时,企业才有动力和意愿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如果契约性动力与市场性动力能够有效作用,那么企业就会提供边际成本等于边际受益的信息量。也就是说,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可以达成使会计信息产权由私有产权(私人产品)转化为公有产权的交易。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在这里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上述动力并不能完全起作用。一方面,由于会计信息使用中外部性的存在,企业为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所负担的大量成本,不能通过市场从受益的投资者那里得到相应的补偿,即企业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私人边际收益低于社会边际收益,使企业只愿意提供边际成本等于私人边际收益时的会计信息量,而没有动力去提供满足外部投资者需要的会计信息量,由此导致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配置过少。另一方面,强制性的披露要求使会计信息不具有
排他性,一个投资者对信息的使用不会排除另一个投资者的使用,当众多的投资者都意识到这一点时,“搭便车”的行为就可能产生,结果导致没有人愿意为取得会计信息而付费或对管理者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进行监督,表现为披露信息的私人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