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风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沅陵的龙舟是沅陵人的魂,据说起源 于崇拜盘瓠,有人形容得好:“提起 龙船,沅陵人就像喝了几碗烧酒,吞 下了几腿狗肉,头就热,心就烧,口 就痒,血就腾,浑身胀起一股股的 ‘包子劲’”。沅陵龙舟节从准备到 结束分为“偷料、关头、清桡、赏红 抢红、砸船”五个步骤。比赛日期为 五月十二至十四日共三天,期间人山 人海,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吵,为 沅陵一大盛会。
姓 名
过去,清明祭扫太公坟时有分 麻糕的习惯。轮到作祭主的必 须预先作好准备,待祭扫分, 在坟坛前当场按人分麻糍。民 间所讲的“清明拿麻糍,见人 头分麻糍”之说盖出于此。新 昌县志载:“宗族的太公坟, 扫墓人多……祭扫会餐后,分 胙肉和麻糍。”建国后,清明 分麻糍的习惯已属少见,可是 清明节做麻糍却更为普遍了。 但它的意义并非单一为扫墓。
龙灯舞到正月十五日圆灯后,还要举行烧龙灯仪式。它象征着送龙灯 回龙宫。先由灯头将龙头放到指定的河边,其余舞龙者则将龙身、龙尾和 各式花灯堆集在一起。这时,周围狂欢的人们,或朝龙灯燃放鞭炮,或用 松柴点火扔向龙灯。于是,一年一度的舞龙灯活动,便在这熊熊的火光中 结束了。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苗族、侗族人民踩芦笙 的节日。新街芦场,位于藕团新街村(原滥泥冲)与塘保寨之间的九卢冲山 坳上,距塘保两华里许,场坪方圆不到900平方米,四周是一片茂密的树林, 场中间有一株古树,树脚有一块民国乙卯年(1951年)竖的石碑,碑高1米, 宽62厘米,厚8厘米,碑文记载着芦竹场的各项规章制度。每年一度的芦笙 节,附近各地寨的苗族和侗族同胞,都身着民族节日盛装,不畏炎夏盛暑, 翻山越岭,来到这山里,吹笙跳舞。毗邻的贵州省各寨苗、侗青年亦前来助 兴,加上走亲访友,商贾交易,山坳上热闹非凡。
ຫໍສະໝຸດ Baidu
送清明麻糍最为讲究的是回山一带。 春分后一星期便开始打算好办齐所用 的作料。离清明节还五、六天就要安 排送去,宁可早一天,不能迟一日。 送的时间必须是上午,于是头一天下 午或晚上一定要做好麻糍。凡是礼仪 麻糍都须嵌过馅,叫做嵌糖麻糍。在 制作中也比一般精细一些、捣得透一 些,外形尽量做得样子好一些。大小 要匀称,长短要致,馅的甜度也总是 足一些。用来送麻糍的家伙也有一套 讲究。大多用团空(用篾编成,工艺 精细,形似鞋篮)或切篮。把麻糍一 段一段分层次整齐地码放在里面,外 面再套以青色麻袋,然后打好牢固的 结(表示吉庆、结亲)。向女家送, 一般都应由新女婿亲自挑着去,以表 诚意。如新女婿因故无法新自去,也 有由兄弟代送的。女方向男家送,多 由新媳妇的兄弟送。
仪式先由鼓师向锄茶者拱 手致意,说几句开场白,然后 指挥人们成人字型拉开阵势。 鼓点骤然而起。鼓师在锄茶队 伍中忽前忽后,忽唱忽喊,左 右盘旋。鼓点由慢到快,由急 到缓,每首曲牌都有固定的标 题和鲜明的色彩,给人以种种 联想。曲牌有轻快而颇有情趣 的《黄蜂进洞》、《鸭婆洗 澡》;有欢乐、诙谐的《三跳 涧》、《高坡放水》;也有幽 默风趣的《懒马过桥》、《哈 蟆出气》等等。
两名身着白色旗袍的靓丽少女,手拿碟 子作为道具, 且唱且舞,演唱时,曲调 悠扬婉转,悦耳动听,配着姑娘们轻盈 的舞步,婀娜的身姿, 一曲《小乔哭夫》 让观看的记者们心旷神怡,赞叹不已。 辰溪丝弦是常德丝弦的姊妹篇,其 起源当溯于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时调 小曲,距今有400 多年历史,是集音乐、 曲艺、戏曲于一体的传统民间综合艺术 形式。辰溪丝弦不但演员少,一人多角, 而且道具简单, 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 是辰溪的一块文化瑰宝。代表性作品有 《小乔哭夫》、《摘葡萄》、《数麻雀》 等,主要分布在辰溪辰阳镇、城郊、田 湾等地,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今年5 月 被湖南省非遗中心列入湖南省第三批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阳戏形成于清嘉庆、道光之间。由湘西各 地民歌、民间小调、花灯和傩堂巫师舞唱演变 而来。发展过程中受辰河戏的影响,由没有行 当,到分“二小”、“三小”以至多行当;由 演故事,到唱小戏,演大本戏;由清唱到配打 击乐伴奏,加过音乐;由矮台演出到高台演出, 这才正式成了高台戏的剧种。
二十世纪中叶,湘西城乡稳定,经济活跃,商 业兴旺,阳戏也就得到了发展,逐浙形成上河 阳戏流行于黔阳,怀化、芷江、会同、靖县、 通道等地、大河阳戏即辰河阳戏,流行于辰溪、 溆浦、麻阳、凤凰、沪溪、吉首等地、北河阳 戏流行于大庸、永顺、古丈、沅陵等地。三种 路子各有特点:上河主要唱腔有七字句、五字 句、三字句、春华调;大河主要唱腔是小生一 字、女一字、七句半、男女赶板及翻山调等; 北河主要唱腔有正宫调、蛤蟆调及阳调等。
舞龙,是一种深受侗族群众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从大年初一到 元宵,会同侗寨各地都有舞龙灯的传统习俗。节前,人们就忙着扎龙 灯,描龙头、龙尾。每逢大年初一,一支支生龙活虎的舞龙队便涌向 村寨。鼓楼草坪、中堂屋、晒场都成了他们的大舞台,舞到哪里,哪 里便人山人海,锣鼓齐鸣,鞭炮喧天,闹成一片,给侗乡春节增添了 一层喜庆热烈的气氛。 侗族人民对接龙敬龙十分虔诚,迎龙进寨,接龙进屋,都要煨茶 鸣炮、开始唱:“青龙头上三点花,龙来恭贺主人家,主家接龙有诚 意,又燃鞭炮又敬茶,今日龙来贺过后,吉星高照主人家。”如此唱 一段,舞一段,舞一段又唱一段,越唱越发兴,越舞越精神。在一段 精彩表演之后,长龙蜷息一旁,狮子跃上了高台,先打个照面给主家 拜年,就开始狮子表演。中间穿插有刀枪拳棍、剑锤尺锏等武术表演。
丝弦是属于长江一带流入辰溪 的,已有百余年历史。丝弦是 一种优雅的宫庭音乐。辰溪丝 弦在整个湖南丝弦中,是体系 比较完整、艺术性较强的民间 音乐,它有独特的牌子曲目, 分为牌子丝弦在整个湖南丝弦 中,是体系比较完整、艺术性 较强的民间音乐,它有独特的 牌子曲目,分为牌子丝弦和板 子丝弦,在多年的演唱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的曲牌格调。曲牌 中的一字韵、二字韵、五字韵 等,都是随着演唱成套成型剧 的需要形成的较完整全面的板 路。如《小乔哭夫》、《越 调》、《四季相思》、《数麻 麻雀》等在音乐艺术上都有其 独到之处。
踩芦笙是一种集体舞蹈。青壮年几十人围成一圈,男排吹芦笙,女的左 手提巾,右手握扇,随着芦笙音乐舞蹈 ,舞步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时而 进,时而退,时而快,时而慢。
通道每年举行的大型旅游活动,多在皇都侗文化村、坪坦乡一 带侗寨举行,时间定为每年的九九重阳节前后。芦笙节规模宏大, 主要活动内容是进行芦笙比赛,参赛队员统一着最具有侗族特色 的服饰,芦笙赛主要采取淘汰制,每两队一组。比赛时,看哪一 队的芦笙音质好、音量大,芦笙舞姿更优美整齐。比赛场面壮观, 最能体现侗族古朴的文化艺术。
7
打鼓锄茶,又叫锄茶鼓, 是流传于会同宝田苗族乡一 种 古老的生产习俗。每年三 伏天,是锄茶林的大好时节, 苗族男女自愿组队锄油茶山, 多则百余人,少则二三十人。 锄茶时,苗民们身着一色表装, 腰扎罗布腰带。鼓师则头包印 花手巾,身穿白色短褂,腰系 蓝色腰带,背一条用棕叶纺织 成云边图案的长鼓带,带上系 一面小扁鼓,紧靠膝盖前,两 手拿着竹子削成的带有弹性的 一对鼓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