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时 生命活动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适合背诵的知识点)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1.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能量是对物体运动的一种描述。

2.能量的形式各不相同,声、光、电、热、磁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3.像我们组装过的电路一样,电池提供的电能经过小灯泡,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

在这个过程中,电能的总量与光能和热能的总量是相等的。

4.车的行驶需要能量,汽油为大多数汽车提供了能量。

电动车会消耗电能,太阳能车会消耗太阳能。

5.寻找身边的能量形式观察到的现象能量的表现形式物体发生的变化转动的电风扇电叶片的转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镜片上的细小污物脱落运动的太阳能车光车轮的转动水烧开了热壶盖被顶起来磁铁吸引铁钉磁铁钉的运动太阳能热水器光水变热炒菜热菜烧熟了6.在我们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中,能量的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可以转化为一种新的能量形式——机械能。

机械能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第2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1.每一种能量形式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

2.交通工具的能量这种不可再生的能源。

2)一辆汽车大约只有20%的燃料用于驱动车辆,剩下的燃料主要转换成了热能和声能,散发到环境中去了。

3)燃油汽车发动机排出的气体对植物、动物、建筑物危害很大。

对地球的环境造成污染。

3.家里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能量使用的物品能源可否再生可否替代或节能办法XXX不可再生使用节能灯平板电脑电池不可再生不使用时关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可再生——燃气灶天然气不可再生利用节能燃气灶4.用电器的功率和耗电量1)功率是指用电器工作时单位工夫内耗电量的大小。

2)功率的单位是XXX,简称瓦,符号是W。

3)耗电量的常用单位是度,功率为1000瓦的电器,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度。

计算公式:功率(瓦)x时间(小时)=耗电量(度)。

4)下图为电热水壶的铭牌,观察铭牌可以知道它的功率、容量等信息。

“1800W”表示电热水壶工作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8度。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6课时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6课时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第6课时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课标要求 1.举例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等。

2.举例说明其他体液成分参与稳态的调节,如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等。

考点一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1.体液调节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注意除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

选择性必修1 P57“相关信息”: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采用含有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以达到刺激呼吸中枢的目的。

2.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比较项目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作用途径体液运输反射弧反应速度较缓慢迅速作用范围较广泛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比较长短暂作用对象靶细胞、靶器官效应器(2)联系①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②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枢纽,如图为其参与的部分调节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人在寒冷环境中,通过途径②(填“①”“②”或“③”)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了机体的产热,使体温维持正常。

调查发现,在寒冷的室外比温暖的室内“精神头”要大,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提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而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

(2)临床上,由于下丘脑或垂体等损伤引起途径③中激素E分泌不足,导致尿崩症(尿特别多等症状),则激素E是抗利尿激素,从激素调节的特点分析,激素E分泌正常情况下的尿崩症的原因。

提示可能是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的受体损伤或减少(或靶器官、靶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的损伤或减少)。

化学课件《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优秀ppt(说课) 人教课标版

化学课件《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优秀ppt(说课) 人教课标版
1、工业:金属冶炼、制造硫酸、石油化工中 的催化加氢(去氢)、链烃氧化、环氧树脂的 合成…
2、农业: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土壤 里肥料的变化…
3、生活:干电池、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人的 生命运动、煤、石油等燃料的利用…
4、危害:食品腐败变质、森林火灾、橡胶老 化、钢铁锈蚀…
第二节 离子反应的本质
87.当一切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贾柯·瑞斯] 88.每个意念都是一场祈祷。――[詹姆士·雷德非]
89.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柏格森] 90.习惯正一天天地把我们的生命变成某种定型的化石,我们的心灵正在失去自由,成为平静而没有激情的时间之流的奴隶。――[托尔斯泰]
2、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是太阳能、燃料电 池、风能和氢能等。这些新能源的特点 是资源丰富,且有限可再生,为再生能 源,对环境没有污染或污染少。
新知识
已学知识
单线桥分析法
氧化还原反应
重要的氧化剂 重要的还原剂
双线桥分析法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氧化剂、还原剂
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判断
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
高考主要考查点为:
1、离子共存问题。 2、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3、离子反应的条件。
离子反应的条件:
1、生成难溶物。 2、生成挥发性物质。 3、生成难电离物质。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是否符合反应客观事实。 2、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 3、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4、是否遵循三大定律:即质量守恒、电 荷守恒和电子守恒。 5、是否符合反应物的用量。

第6课 物质的性质(定稿)

第6课   物质的性质(定稿)

4.(2014 年北京)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 性质的是( A )。 A.干冰用作冷冻剂 B.硫酸用于处理碱性废液 C.氧气用于气焊 D.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5.初中化学教材常用下列词语描述物质的性质: a.氧化性 b.还原性 c.酸碱性 d.吸水性
请选择合适的代号(a~d)填写下列空格(每空只 填写一个代号)。
d 。 (1)浓硫酸通常用作干燥剂,是因为它有_____
c (2)石蕊和酚酞可用来检验溶液的________ 。
题型一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例 1] (2014 年广东)下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生 了化学变化的是( A)。 A.铁矿炼铁 B.干冰制冷 C.海水晒盐 D.风能发电 11年)以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A、轮胎爆炸 B、试管破碎 C、蜡烛燃烧 D、海水晒盐 题型二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例 2] (2014 年揭阳)下列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可 以使溶液质量增大的是( C ) 。 A.蔗糖溶液 B.浓盐酸 C.浓硫酸 D.饱和食盐水
பைடு நூலகம்
CO (9)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______。
(10)溶液的酸碱性:
酸性溶液: PH <7 ,有盐酸、硫酸等
中性溶液:PH =7 ,有 NaCl 等
碱性溶液:PH >7 ,有 NaOH、Ca(OH)2
显碱性的盐类物质有 Na2CO3和 NaHCO3
(11)光合作用吸收 CO2,放出 O2。呼吸作用 O2 CO2 吸收________ ,放出________ 。
1.(2014 年汕尾)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 ”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B )。 A.树根“变”根雕 B.葡萄“变”美酒 C.玉石“变”印章 D.玩具机器人“变”形 2.(2014 年揭阳)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现象,属于化 学变化的是( A )。 A.米饭变馊 B.雪糕融化 C.玻璃瓶破碎 D.湿衣服晾干 3.13)下列民间制作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D A.佛山剪纸 B.潮州木雕 C.信宜 竹编 D.客家米酒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第6课《电能和能量》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第6课《电能和能量》教案
(1)蒸汽火车利用了热能。
(2)风车利用了风能。
(3)声音的能量可以控制电路的通断。
(4)激光可以打孔或切割材料,有很大的能量。
3.可见热能、光能、动能……这些能量,在生产生活中帮助我们做工作,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些能量没有工作,有没有能量可以被储存起来的呢?请举例说明。
出示一根火柴,推测一根静静的小火柴有没有能量,点燃火柴,让学生感受光和热后进一步思考。肯定火柴是有能量的,把火柴等燃料具有的能量叫化学能,它是通过燃烧将化学能释放。(板书: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推广开来,用“可以做些什么工作呢”作标准,来衡量热、光、声等确实也是能量。再进一步认识有些看来“静悄悄”什么工作也没有做的物质含有化学能,它们具有工作的潜在能力。)
最后的漫画表现的能量转化过程是:太阳能→植物果实储存的化学能(生物
能)→人体储存的化学能(生物能)→自行车的动能→发电机的电能→电炉的热
能→பைடு நூலகம்蒸气的热能→壶盖的动能。
同学们找找看,能量的源头在哪儿呢?(太阳)是的,各种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在教学各种能量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熟知的实物再认识,初步建立能量转化的概念。通过交流发现、讨论渗透从太阳能开始的自然界能量转化的一般规律。)
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电能和其他能量的概念,认识电能和其他能量的转化。
教学难点:消除学生对热、光、声音也是能量产生的疑问。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旧知识引入。通过前而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可以产生磁,小电动机的转动就利用到了这个原理(从旧知识引入同时隐含能量转化这一教学目标),那么在生活中电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
二、联系生活,完善前概念
(一)电能和其他能量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学反思(3篇)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学反思(3篇)

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学反思(1)《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是我在浙江省瑞安市莘塍小学执教的一节小学科学课。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化学变化的视角理解生命体中的变化,进一步感受化学变化的神奇,并激发他们探索化学变化的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反思。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紧密结合课程标准,以“初步了解常见物质的变化;知道不同能量间的转换”为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身体变化、思考变化原因、判断食物在消化器官中的变化等活动,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生命体中化学变化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提供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通过吃米饭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为后续的探究提供感性认识和实证依据。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方式,自主探究和发现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部分学生对于食物在各个消化器官中的变化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提供直观的实验和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

其次,在小组合作中,有些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此外,我也需要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首先,我会加强实验演示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其次,我会更加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通过明确任务、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最后,我也会加强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过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反思,我深刻认识到科学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同时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PPT课件

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PPT课件

探索
来自食物的能量
一些干燥的食物能够被点燃, 说明食物中蕴含着大量的能 量。
探索
来自食物的能量和营养
咀嚼米饭体验: 1. 咀嚼1至2秒钟时,记住米饭的味道。 2. 继续咀嚼1至2分钟左右,又是什么感觉? 3. 咀嚼到出现某种味道时,咽下米饭。
时间:2分钟
探索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小结
吃米饭时米饭变甜,为我们提供能量。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最新教材)
6.生命体中的有关呢?
探索 我们的生长变化
身体都经历了哪些变化?
我们身体的变化:
1.身高长高了 4.器官变大了 2.体重变重了 5.牙齿变多了 3.指甲长长了 6.鼻梁变高了
7.长痘痘了 8.嘴巴变大了 9.手脚变大了
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呢?
药物治疗
这种化学变化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换成我们身 体的一部分。
探索
情绪与化学变化有关
我们的情绪变化是否也与 化学变化有关呢?
探索
情绪的产生非常复杂, 但也与化学变化有关。
点击此处播放多巴胺科普视频
研讨
1. 你知道我们的身体中还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吗?
呼吸
细胞产生、灭亡
产生汗液
研讨
2. 药物和食物中毒与化学变化有关吗?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案2(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案2(2022新版)

第6课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

2.知道动植物所需的能量(养分)在食物链上的生物之间依次传递着。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模型”的观察、分析与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科学态度目标]能够正确认识动物间的食物关系,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保护一种动植物就是保护很多种动植物。

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能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掌握食物链的表示方法。

[难点]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学生]生物套筒(分别打印有落叶、瓢虫、蜘蛛、蜗牛、蟋蟀、蚯蚓、蚜虫、绿豆苗、小草、小鸟)、不同颜色的棉绳5条(长4~6米)、塑料套圈6个、生物头环(绿豆苗、蚜虫、蜗牛、瓢虫、青蛙、鸟)、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动物的食性介绍资料、教学课件、“模拟食物网游戏”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我们种在苗圃里的绿豆苗已经生长一段时间了,它们现在长得怎么样呢?绿豆苗丛中有其他生物存在吗?请大家去观察一下吧!2.活动:带领学生到绿豆苗圃进行实地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生物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中。

3.提问:你们的绿豆苗长得怎么样了?(预设:长高、长大了,生出了很多绿叶,但是叶子上有一些小洞。

)你们认为这些小洞是怎么形成的?(预设:被虫子吃的。

)你们观察到了绿豆苗丛中的哪些其他生物?(预设:绿豆苗的叶子上有蚜虫和瓢虫;绿豆苗丛中有小草,小草上有蜗牛;土壤里有蚯蚓,有一两只麻雀偶尔落在苗圃里。

)4.追问:你们认为可能是什么动物吃过绿豆苗?(预设:蚜虫。

)那蚜虫从绿豆苗那里获得了什么呢?(预设:食物;能量;营养。

)蚜虫可能又会被谁吃掉?(预设:被瓢虫吃掉。

)5.讲解:食物是动物的必要需求,动物消耗食物而获得能量。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下第6课《阿西莫夫短⽂两篇》知识梳理阿西莫夫短⽂两篇恐龙⽆处不有【原⽂】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影响。

例如,在1986年1⽉,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些化⽯⾻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冰冻陆地,⾮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头毫⽆疑问属于鸟臀⽬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

这些古⽼的爬⾏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陆联系起来,这⽐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的两栖动物的化⽯。

恐龙不可能在每⼀块⼤陆上独⽴⽣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洋到另⼀个⼤陆上去的呢?这⼀问题的答案是:是⼤陆在漂移⽽不是恐龙⾃⼰在迁移。

⼏⼗年前,⼈们发现地壳是由⼀些紧密拼合在⼀起但⼜在缓慢运动的⼤板块构成的。

⼀些板块被拉开,⽽另⼀些则挤压在⼀起,⼀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板块下⾯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陆,当板块向⼀个或另⼀个⽅向运动时,⼤陆也随之⼀起运动。

每隔⼀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陆汇聚在⼀起,地球此时仅由⼀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陆⼜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次完整的泛⼤陆⼤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开始显⽰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陆的各个地⽅。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活。

⼤约在两亿年前,泛⼤陆分裂成四部分。

【生物课件】第6课时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课件】第6课时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考题回顾
9.(2016·南平市)小李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 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基本步骤 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提示: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1)小李的实验设计不够严谨,实验还应增 清水, 设对照组: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_____ 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考题回顾
9.(2016·南平市)小李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 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基本步骤 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提示: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备考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3.下列有关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说法错误 的是( B ) A.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B.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C.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D.为所有生物提供有机物和能量
备考训练
二、非选择题
7.下图为光合作用的概念图,请将图中序号代表的内容 补充完整。
光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 二氧化碳 有机物 ③______ 叶绿体 碳—氧 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
考题回顾
10.(2016·泉州市质检题)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大约每 年能制造5 000亿吨的有机物。同学们想探究“绿叶在 什么条件下制造有机物,绿叶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 于是他们以天竺葵为材料,确定了如下实验方案:黑 暗处理遮光照射酒精脱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请据图 回答: (2)图Ⅱ中处理方式正确的 B (选填字母), 叶片是___ 光。 该探究活动的变量是____
考题回顾
10.(2016·泉州市质检题)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大约每 年能制造5 000亿吨的有机物。同学们想探究“绿叶在 什么条件下制造有机物,绿叶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 于是他们以天竺葵为材料,确定了如下实验方案:黑 暗处理遮光照射酒精脱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请据图 回答: (3)图Ⅲ中,酒精脱色后,绿叶中的 叶绿素 被溶解,酒精变成____ _______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年级:六年级课时: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明确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

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初步掌握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观察、实验、记录信息等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物质变化的现象和基本类型。

2. 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 如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烧碱、食醋、试管、烧杯、酚酞溶液、稀盐酸、锌粒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物质变化视频资料。

3. 实物模型或图片:分子模型、化学反应示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兴趣:展示一些物质变化的实例,如食物变质、铁生锈等。

2. 提出问题:这些变化是什么引起的?有哪些特点?3.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新课讲解(60分钟)1. 物质变化的现象展示物质变化的现象,如烧碱溶于水、食醋挥发、锌粒与稀盐酸反应等。

分析物质变化时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讲解观察、实验、记录信息等科学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物质变化的研究步骤。

3. 探究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结合实例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如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小组讨论:如何控制物质变化的条件,使变化顺利进行?三、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组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纠正错误。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物质变化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五、布置作业(5分钟)1. 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现象,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2. 小组项目: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关于物质变化的报告,包括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和分析。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新高考) 第3单元 第6课时 光合作用的原理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新高考) 第3单元 第6课时 光合作用的原理

第6课时 光合作用的原理 课标要求 说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从太阳光中捕获能量,这些能量在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糖与氧气的过程中,转换并储存为糖分子中的化学能。

1.探索光合作用原理的部分实验 时间/发现者内容 19世纪末 科学界普遍认为,在光合作用中,CO 2分子的C 和O 被分开,O 2被释放,C 与H 2O 结合成甲醛,然后甲醛分子缩合成糖1928年 科学家发现甲醛对植物有毒害作用,而且甲醛不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糖1937年希尔 (英国) 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悬浮液中有H 2O ,没有CO 2),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氧气1941年鲁宾、卡门(美国) 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H 218O +CO 2―→植物―→18O 2,H 2O +C 18O 2―→植物―→O 2,得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1954年阿尔农(美国)在光照下,叶绿体可合成ATP ,这一过程总是与水的光解相伴随2.光合作用过程(1)光合作用过程图解项目光反应 暗反应 场所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 叶绿体基质 条件光、色素、酶 酶、NADPH 、ATP 等 物质变化 (1)H 2O ――→光能酶O 2+H + (1)CO 2+C 5――→酶2C 3(2)NADP ++H +―→NADPH (3)ADP +Pi ――――→光能色素、酶ATP (2)2C 3――――――→ATP 、NADPH酶(CH 2O)+C 5 能量变化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NADPH 和ATP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NADP +、ADP 和Pi 。

①源于必修1 P 103“思考·讨论”:尝试用示意图来表示ATP 的合成与希尔反应的关系。

提示 如图所示②源于必修1 P 103“相关信息”:水分解为氧和H +的同时,被叶绿体夺去两个电子。

电子经传递,可用于NADP +与H +结合形成NADPH 。

NADPH 的作用是什么?提示 可作为暗反应的还原剂;储备部分能量供暗反应利用。

第五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单元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人教版必修1)

第五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单元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人教版必修1)

第五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目录第一部分单元课标要求第二部分单元教材分析第三部分学生学情分析第四部分单元学习目标第五部分单元课时安排第六部分课时教案设计具体内容第一部分单元课标要求细胞的功能绝大多数基于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发生在细胞的特定区域。

1、说明绝大多数是一类能催化生化反应的蛋白质,少数酶上RNA,酶活性受到环境因素(如pH和温度等)的影响。

2、解释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3、说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从太阳光中捕获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细胞可利用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分子中。

4、说明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

第二部分单元教材分析1、本章教材内容分析细胞内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利用,都离不开开化学反应。

而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这就需要酶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是细胞能量供应和利用不可或缺的生物催化剂,因此将酶放在本章的第一节来学习,为后面三节的学习内容打下基础。

ATP是细胞内的直接供能物质,在细胞呼吸、光合作用中,都涉及ATP的生成,ATP的内容是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础。

而ATP的主要来源是细胞呼吸,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最终来自光合作用产生的,细胞所利用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可见光合作用与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安排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2、与其他章的联系本章在本模块中承上启下:学生可进一步理解为主动运输供能的能量来源,并加深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比喻为能量转化站和动力车间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活细胞在生命历程中的各项生理活动都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密不可分。

在必修2中“基因的表达”和选择性必修1中“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生命活动,都需要细胞在得到能量供应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本章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部分内容。

在选择性必修2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生命系统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本章内容的延伸。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有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5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复习课件(修共21张PPT)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5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复习课件(修共21张PPT)

检验方法 碘液 碘液 碘液 碘液
现象
(1)若1号和2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_唾_液__(_唾_液__淀_粉__酶_); 变蓝的是_2_号__试_管___。
(2)若1号和3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那么3号试管中还应加入的 物质是__2_毫__升_唾_液_______;3号试管变蓝,由此得出结论: _温__度_____能影响酶的消化作用。
图图 5-7
肠液、胰液、胆汁
扩散
血红蛋白
图 5-7
(1)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主要原因是小肠中有 肠液、胰液、胆汁 __________________等 呼吸作用(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多种消化液。
(2)气体①通过__扩__散______作用进入血液并和红细胞中的_血__红__蛋__白___结合,随血液被
液体
部分成分含量(g/100mL)
葡萄糖
尿素
蛋白质
X 原尿 0.10
Y 尿液
0.00
Z 血液
0.10
0.03
0.03
1.80
0.00
0.03
8.00
(分1成)上分表含中量的,三其种中液X液体体取取自自肾于单图位中的所不示同的部_位_,④_分__析_三。种液体的部
(2)某人在一次尿检中,检测到有少量红细胞,这是尿液形成中的
四、血液循环
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1、血液 55%
血细胞:红白细细胞胞::吞含噬血异红物蛋并白产,生运抗输体O2,和抵部抗分病C菌O2侵入 45% 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防止伤口大量出血,
血型
阻止病菌入侵。
心脏:四腔、四管、两瓣 结构
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血液循环系统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6课《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说课稿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6课《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说课稿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6课《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现象。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和对自然界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水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水循环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和对自然界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2.教学难点:水循环的意义和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如雨、雪、雾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3.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水的蒸发、凝结、降水等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水循环的原理。

4.知识讲解:讲解水循环的意义和重要性,使学生理解水循环对自然界的影响。

5.应用拓展:讨论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流程图,展示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同时在板书中标注水循环的重要性和影响。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第 1 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1.物体: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占据一定空间的个体,一般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

2.物质:物质在科学上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具有质量或能量的东西。

常用来泛指能够被观测的物体的成分。

哲学上物质是指与“精神” 相对的东西,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容观实在,如声音、光、空气和水,山石和树木,火焰和电流以及人体等。

3.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5.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即没有新的物质产生。

物理变化一般表现在物质的体积、形状、状态、温度等变化,如铁丝弯曲、玻璃破碎、筷子折断等。

6.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组成物质的成分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过程中总是伴随物理变化,常有发光、吸热、放热等现象,如铁生锈、蜡烛燃烧、烟花绽放等。

7.泡沫灭火器灭火时,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它们能黏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

这些二氧化碳气体是由灭火器中的化学物质变化而来的,是一种新物质,所以灭火器灭火时,灭火器中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第 2 课产生气体的变化1.物质发生变化时,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3.当把白醋滴入装有小苏打的瓶盖时,会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因此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当把白醋分别滴入装有白砂糖、食盐的瓶盖时,发生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产生,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

4.二氧化碳,一种碳氧化合物,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或无色无臭而其水溶液略有酸味的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还是空气的组分之一(占大气总体积的0.03%-0.04%)。

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科学中考一轮系统复习 第6课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含答案)

科学中考一轮系统复习  第6课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含答案)

系统复习第6课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知识梳理(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的含义与意义(二)、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反应式场所叶绿体活细胞条件光有光无光均可物质变化无机物→有机物有机物→无机物能量变化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贮存能量) 化学能→其他形式的能量(释放能量)相互联系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依赖。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异养生物所需的有机物的来源,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生物的生命活动(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部分原料CO2。

C6H12O6+O2――→酶CO2+H2O+能量功能蒸腾作用概念: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意义: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从而拉动水与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保证各组织器官对水分和无机盐的需要;在炎热的夏天,通过蒸腾作用可降低植物的温度,避免植物因温度过高而被灼伤。

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

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表达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 + 能量呼吸作用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①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②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如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光照叶绿体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并释放出氧气的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运动的小车》教案

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运动的小车》教案

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运动的小车(教材P54~55)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 1 课时与研讨 1.提问:橡皮槌在什么情况下会具有能量呢?什么现象能说明它具有能量?(预设:橡皮槌在运动时具有能量。

当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时,音叉发出声音,说明运动着的橡皮槌具有能量。

)2.追问:用橡皮槌敲击音叉时,如何控制其能量的大小?(预设:分别轻轻地敲和重重地敲。

)如何做到“轻轻地敲”和“重重地敲”?(预设:缓慢地敲和快速地敲。

)探索与研讨3.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4.研讨汇报。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哪些现象可以说明运动的橡皮槌具有能量?学生1: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时,音叉能振动发声,说明运动的橡皮槌具有能量。

主持人:每次敲击时,橡皮槌具有的能量大小一样吗?学生2:不一样。

用橡皮槌重重地敲击音叉时,音叉的振幅大,发出的声音强,说明橡皮槌运动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5.小结:橡皮槌运动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强。

探索二:撞击实验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小车。

)怎么让这辆小车具有能量?(预设:用手推;让小车从高处滑下来;……)2.追问:今天我们就通过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的方法使小车获得能量,但是如何让小车具有不同的能量呢?(预设:让小车从不同坡度的斜面上滑下来。

)又如何判断小车具有的能量的大小呢?(预设:让小车滑下来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然后比较木块被撞后滑行的距离。

)3.讲解:为了实验的公平性,小车每次要从斜面的同一位置释放,木块每次摆放的起点也要相同。

由于木块被撞击后可能跑偏,我们统一规定将木块被撞击滑行后离起始位置最近的一点定为终点位置,再测量距离。

4.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探索与研讨5.研讨汇报。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哪些现象可以说明运动的小车具有能量?学生1:木块被撞击后向前滑行说明运动的小车具有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6
下列关于“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 酿酒、做面包、蒸馒头等可以使用酵母菌 B. 制作豆酱、腐乳等食品可以使用霉菌 C. 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均由放线菌产生 D. 细菌能使食物腐败、伤口红肿化脓,但细菌也有有利的一面
巩固训练 6
(2018•广州)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非常普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酿酒时要常开盖,以保证酵母菌的活性,有利于酒精的形成 B. 利用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形成醋酸来制作醋 C. 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能杀死细菌,因此可以给患者大量使用 D. 腌肉能保存较长时间,是由于腌肉上的盐分多,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
考点七
例7
实验探究
(2018•广州)我国有酿制米酒的传统。淘淘对可能影响米酒发酵的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了以下实验:
编号 1 号理 浸泡 24 小时 浸泡 24 小时,蒸熟放至温热 浸泡 24 小时,蒸熟放至温热 浸泡 24 小时,蒸熟放至温热
酒 曲 √ √ √ ×
加适量凉 开水 √ √ √ √
环境温 度 30℃ 30℃ 10℃ 30℃
3 天后打开盖子,观察并记录现象。请据此回答: (1)该实验共设置了 3 组对照实验, 分别探究了影响米酒发酵的 3 个因素, 其中作为对照
考点二
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
考向诠释 要求从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的角度区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多为选择题。 例 2 近年来,控制体重和减肥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某女生小莲身高 160cm,体重
800N,每次上楼都气喘不已。小莲下决心采用节食的方法来减轻体重,一个月后体重比原来 减少了 70N。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上课无精打采,记忆力下降,患感冒次数增加……
例5
如图为某种细菌的繁殖速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分裂生殖 (1) 细菌的繁殖方式是______________ 。
(2) 由图中曲线可知,细菌的繁殖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
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细菌的分裂速度加快,超过一定温度后,随温度的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而减慢。因此不是温度(T)越高,细菌繁殖越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6课时
生命活动中物质与能 量的变化
考纲归纳 考点剖析
考点一
新陈代谢
考纲归纳 浙江:概述人体生命活动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及特点(理解)。 杭州:①概述人体生命活动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及特点。 ②举例说出代谢的多样性。 考向诠释 结合新陈代谢的基础知识综合考查,多为选择题。
例1
下列有关生物新陈代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鲜奶中加入两匙白糖)→②热处理(煮沸)→③冷却(40~43℃)→④加入一些购买的酸奶→⑤ 发酵(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数小时,如夏季可放在室温下,冬季可放在取暖设施附近;容器要 事先消毒灭菌,发酵时要将盖密封)→⑥冷藏或食用。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制作酸奶时,对材料热处理(煮沸)的目的是
异化作用 (1) 从新陈代谢的角度看, 小莲节食减肥过程中占优势的是____________( 填 “同化作用”
或“异化作用”)。 (2) 脂肪在体内被氧化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则可推知脂肪中一定含有的元
C、H 。 素是________ 合理饮食、合理运动 (3) 请你给小莲提出一条减肥的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巩固训练 3
下列生物中,同化作用是异养型,异化作用是厌氧型的一组是( D )
A. 绦虫和带鱼 B. 乳酸菌和硝化细菌 C. 黄曲霉和猪笼草 D. 乳酸菌和绦虫 点拨:异养型生物指的是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为自己所用的生 物,例如各种动物和人。厌氧生物,其生命活动不需要氧气,氧气存在反而不利于其生存。 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同化作用属于自养型,异化作用属于需氧型,我们称之为自养需氧型。 硝化细菌也属自养需氧型。依此类推,大多数动物是异养需氧型,大多数体内寄生生物是异 养厌氧型的, 而体表寄生生物往往是异养需氧型的。 要注意的是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生物, 有氧、无氧条件下都可以生长。
考点四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考向诠释 区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了解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无氧呼吸方式的不同,多为选择 题。 例4 与无氧呼吸相比,有氧呼吸的特点是( D )
A. 需要酶的参与 B. 分解有机物 C. 释放能量 D. 有机物彻底分解 点拨: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 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 CO2 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 作用的主要形式。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一种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光合作用都有的 现象是能量转换。
考点三
自养与异养
考向诠释 区分同化作用的营养方式和异化作用的类型,多为选择题。 例3 乳酸菌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方式分别是( D ) ②异养型 ③有氧呼吸型 ④无氧呼吸型 D. ②④
①自养型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点拨: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同化作用营养方式和异化作用类型的理解和判断。乳酸菌需 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为自己所用,因此其同化作用方式为异养型。乳酸菌的生命活动不需要 氧气,氧气存在反而不利于其生存。记住常见生物的代谢类型:①酵母菌,异养兼性厌氧型; ②乳酸菌、大肠杆菌,异养厌氧型;③曲霉菌、草履虫、变形虫,均为异养需氧型;④红硫 细菌,自养厌氧型。
巩固训练 4
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可以用以下两个反应式来表示:
酶 6CO2+6H2O+能量; 有氧呼吸:C6H12O6+6O2===== 酶 2C2H5OH+2CO2+能量。 无氧呼吸:C6H12O6===== 某兴趣小组成员为了探究酵母菌在呼吸作用过程中气体体积的变化(已知相同条件下, 分 子数相同的任何气体,体积相同),进行了实验。在装有酵母菌和足量葡萄糖溶液的气球中通 入 O2 和 CO2 直到饱和,再注入一定量的氧气,扎紧后放入装有温水的量筒中(如图所示),记 下液面的读数,以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观察并记录量筒中液面的读数。
A. 光合作用是生物体所需能量的来源,也是一种能量的转化过程 B. 生物在呼吸过程中,通过缓慢氧化的方式释放能量 C. 植物只有在没有受到光照时,才会呼吸 D. 生物体由小到大主要是由于同化作用超过异化作用所致 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新陈代谢的基础知识,结合题意进行判断。光合作用 是生物体所需能量的来源,也是一种能量的转化过程。从代谢角度说,生长是生物体的同化 作用超过异化作用。光合作用必须需要光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课时小结
本课时的复习重点是新陈代谢的多样性,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自养与异养、有氧呼吸 与无氧呼吸的区别,细菌和真菌的繁殖,微生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点。在解答相关 试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同点是都能分解有机物, 释放供生物利用的能量; 不同的是 有氧呼吸能彻底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较多的能量,无氧呼吸对有机物的分解不彻底,释放 较少的能量。 2.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 酵母菌在有氧气和无氧气时细胞呼吸的产物不完全相同。 酿 酒时器皿如果不密封,酵母菌会在有氧的条件下把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产生的 酒精也会减少,从而影响酒的味道。
(3) 发酵时要加盖密封的原因是
为乳酸菌提供一个少氧的环境,有利于乳酸菌的发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产生酸味的原理是
在缺氧或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分解有机物并产生乳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T1 (3) 该细菌繁殖最快时的温度是图中的________ 。
(4) 家庭使用冰箱保存食物,设定的温度应趋向图中的________ ,在此温度下食物能保 T0
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慢,数量少,不能充分分解食物,达到保鲜的目的 持新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巩固训练 5
下列有关细菌和真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 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 B. 所有细菌都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C. 真菌的细胞里都有细胞核 D. 真菌可以通过产生孢子来繁殖后代
考点六
微生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考纲归纳 浙江:了解细菌、真菌的繁殖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了解)。 杭州:了解细菌、真菌的繁殖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考向诠释 ①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②食品腐败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方法。 ③多为选择题,大题为实验探究题。
减慢 __________( 填“加快” 、 “不变”或“减慢”)。
考点五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方式
考纲归纳 浙江:举例说出细菌、真菌的繁殖形式(了解)。 杭州:举例说出细菌、真菌的繁殖形式。 考向诠释 ①结合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生活中的食物保存等综合考查。 ②比较细菌和真菌生殖方式的异同。 ③以选择题为主。
杀死材料中的各种菌类,防止杂菌生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接种乳酸菌 (2) 加入一些购买的酸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