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笔记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笔记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要内容是什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笔记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大家在初一学习的语文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要内容是什么?大家在上课的时候都要做好课堂笔记,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笔记,供大家参考。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通过记叙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说明了他待人厚,律己严的品德,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讲的是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景仰之情。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简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

全文写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写”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第二个方面回忆叶圣陶先生不仅有为人宽的一面,还有严的一面,那就是律己、正心、修身。

文章中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以下几件事:1、文字往来谦和待人;2、日常交往守礼敬人;3、写作言文如一;4、文风倡导简权洁;5、重语文求完美。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笔记叶圣陶简介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早期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著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

作者介绍张中行(1909-2006年),原名张璇,学名张璿。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代表作品有《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背景资料作者和叶圣陶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2月,叶圣陶先生辞世。

3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知识盘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知识盘点

第四单元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学常识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重点字词1.重点字草率.(shuài)生疏.(shū)商酌.(zhuó)恳.切(kěn)譬.如(pì)朦胧..(méng lóng)累赘.(zhuì)拖沓.(tà)颠沛..流离(diān pèi)2.多音字shuài(草率)tiáo(调解)率调lǜ(效率)diào(调动)3.形近字率率领疏疏远酌商酌卒兵卒蔬蔬菜醉喝醉譬譬如帖妥帖悔后悔壁墙壁贴粘贴诲教诲耻耻辱朦朦胧扭别扭职职责蒙蒙人纽纽扣联联合檬柠檬钮按钮4.重点词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商量斟酌。

天坛:这里指北京市的天坛公园。

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沾溉:浸润浇灌。

搀和:掺杂混合。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5.相关成语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已欲而立人,已欲而达人:语出《论语·雍也》。

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三、重点句子⒈叶圣陶先生于一九八八年二月十六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必记词语、作者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必记词语、作者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必记词语、作者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必记词语、作者
必记词语
修润生疏商酌恳切譬如朦胧累赘别扭拖沓妥帖
诲人不倦不耻下问颠沛流离以身作则
词语解释
修润[ xiū rùn ]1.助益,增益。

2.修改润色。

3.修饰打扮。

4.美好光润。

生疏[ shēng shū ]1.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的。

2.因长期不用而不熟练。

3.疏远。

商酌[ shāng zhuó ]商量斟酌。

恳切[ kěn qiè ]诚恳而殷切。

譬如[ pì rú ]比如。

朦胧[ méng lóng ]月光不明。

累赘[ léi zhui ]1.(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2.使人感到多余或麻烦。

3.使人感到多余、麻烦的事物。

别扭[ biè niu ]1.不顺心;难对付。

2.意见不相投。

3.(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 tuō tà ]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帖[ tuǒ tiē ]恰当;十分合适。

诲人不倦[ huì rén bù juàn]耐心地、不厌倦地教导别人。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诲:教导。

倦:厌倦。

不耻下问[ bù chǐ xià wèn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复习要点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修润生疏商酌(zhuó)恳切譬(pì)如累赘(zhuì)朦胧(méng lóng)别扭拖沓(tà)妥帖(tuǒtiē)流离诲(huì)人不倦不耻下问颠沛(diān pèi)以身作则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杂志《读书》,作者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他是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叶圣陶(1894-1988)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叶圣陶先生生平典型事迹的叙述,歌颂了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行:待人厚和律己严。

启示我们应以叶先生“躬行君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品行为榜样,反思自己,正确看待别人的批评甚至指责,加强道德修养。

四、知识点1、以小见大,展示人物全貌本文在刻画人物时,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如第3段写吕叔湘先生看见叶圣陶先生在“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写“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第4、5段中写到的“我”与叶圣陶先生的日常交往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却集中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过人品行。

还有6、7、8段中的典型事例,也都是小事,但却很好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品行。

文章正是通过这些小事,以小见大地展示了人物的全貌,表现了文章主题。

2、叙述平实,语言朴素而又雅致本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用语言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雅致。

如:“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他说:‘好,就这样。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预习复习材料--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预习复习材料--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预习复习材料--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总结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字音字形A版(汉字)二、文学常识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自《》,作者:,(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成就)。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与编写《古代散文选》等。

代表作有随笔集《》等。

叶圣陶(1894—1988),原名:,江苏苏州人,、、(成就)。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童话集《》等。

本文作者和叶圣陶先生曾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两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

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对友人的缅怀之情。

一、字音字形B版(加点字注音)不耻.下问商酌.朦胧..恳切..颠沛..流离修润.别扭..妥帖..诲.人不倦生疏.拖沓.丁卯.鞠.躬尽瘁.譬.如累赘..以身作则..一、词语积累《左传》:记载春秋历史的史学名著,经典之一。

相传为春秋末年所作,实际成书时间当在战国中期。

躬行君子,则悟未之有得:出自《 ·述而》。

意思是,学习总感到不满足,教导人时有耐心,不厌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修润:。

商酌:。

恳切:形容 , 的样子。

譬如: , ;例如;比如,好比。

朦胧: ; 。

累赘:(事物)、(文字)。

别扭:。

、作文、不流利。

拖沓:形容。

妥帖:。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的人请教为可耻。

颠沛流离:,。

以身作则:。

学而不厌:,。

自作自受:自己,自己承受。

南腔北调:形容人,掺杂,也指说。

付之一笑:,表示。

阅读理解《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生字词注音、词语解释习题【部编版七下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生字词注音、词语解释习题【部编版七下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生字词注音、词语解释习题【部编版七下第13课】
一、课后读读写写:
修疏.shū商酌.zhuó恳.切pì朦.累赘.zhui
别沓.tà妥.帖tuǒ诲.耻.下问chǐ颠沛.流离pèi 以身作则.zé
二、多音字、形近字注音:
多音字:
累:累.赘léi累.积lěi劳累.lèi
别:别.离bié别.扭biè
率:草率.shuài效率.lǜ
形近字:
蒙.眬méng朦.胧méng
恳.切kěn开垦.kěn
诲.人不倦huì悔.恨终身huǐ
憔悴.不堪cuì鞠躬尽瘁.cuì
三、词语解释:
重点课下注释:
【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商量斟酌。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补充词语: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鞠躬尽瘁】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
死为止。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不简洁。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梳理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梳理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梳理词语1.修润xiūrùn2.生疏shēng shū3.商酌shāng zhuó4.恳切kěn qiè5.譬如pìrú6.朦胧méng lóng7.累赘léi zhui8.别扭bièniu9.拖沓tuōtà10.妥帖tuǒtiē11.诲人不倦huìrén bùjuàn12.不耻下问bùchǐxiàwèn13.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lí14.以身作则yǐshēn zuòzé词语释义修润:修改润色。

生疏:因长期不用而不熟练。

商酌:商量斟酌。

恳切:诚恳而殷切。

譬如:比如。

朦胧:1.月光不明。

2.不清楚,模糊。

累赘:指拖累、麻烦。

别扭:(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不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张中行,学者、散文家。

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课文内容概括当代学者张中行的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赞美了叶圣陶先生写作治学和待人接物方面的优良品德。

课文鉴赏1.第1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第2段中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引用《论语》上的话,将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3.“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叶圣陶先⽣⼆三事》是张中⾏回忆叶圣陶的⽂章。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交往中的⼏件⼩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律、待⼈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3课《叶圣陶先⽣⼆三事》课⽂原⽂ 叶圣陶先⽣于1988年2⽉16⽇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晚上得知这消息,外⾯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响亮的声⾳也把他送⾛了,⼼⾥⽴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则说说⾃⼰的⼼情,⼆则作为纪念。

可是⼀拖延就三个⽉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是他业绩多,成就⼤,写不胜写;⼆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平》的⽂本,⼀⽣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为⼈,以及⽂学、教育、语⽂等⽅⾯,⾜以沾溉后⼈的,都明摆着,⽤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是写与我有关的,⼆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典册的。

我第⼀次见到叶圣陶先⽣,是五⼗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量读新⽂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如与鲁迅、郁达夫相⽐,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只是平实规矩⽽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位的是⽴德。

在这⽅⾯,就我熟悉的⼀些前辈说,叶圣陶先⽣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是儒⽽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儒⽽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则不搀合,⽽是单⼀的儒,思想是这样,⾏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处是:“躬⾏君⼦,则吾未之有得。

”⼀处是:“学⽽不厌,诲⼈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夫⼦认为虽⼼向往之⽽⼒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却偏偏做到了。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基础知识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基础知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下面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A.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了双层的悲哀。

B.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C.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

D.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粹,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答案:D解析:鞠躬尽瘁2.下面关于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先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叶圣陶先生突然逝世而引发作者的感触写下此文。

B.文章先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略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

C.谈学习和效仿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两种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答案:B解析:对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是详写。

3.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较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B.这位年轻的班主任虽然工作很繁重,但看起来精神矍铄。

C.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D.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会放过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同样也能全面关注社会变革的现实。

答案:A解析: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

比喻非常渺小。

精神矍铄:指老人有精神,老而强健,不失风采。

语无伦次:话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

小巧玲珑:形容东西小而精致。

精神矍铄专用于老人;语无伦次为贬义词,不适用于“好评”;小巧玲珑指物品,不能指抽象的“生活细节”。

4. 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B. 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爱徒小沈阳幽默风趣的表演逗得观众忍俊不禁地大笑。

C. 同学们聚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

D. 危难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人民解放军无愧为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答案:D解析: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字词复习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字词复习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字词复习第一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字词复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复习版修润xiūrùn生疏shēngshū商酌shāngzhuï 恳切kěnqiâ 譬如pì rú 朦胧mãng lïng 累赘lãizhuì别扭biâniu 拖沓tuō tà妥帖tuǒtiē 诲人不倦huù rãn bújuàn 不耻下问bùchǐxiàwân 颠沛流离diān pâi liúlí 以身作则yǐ shēn zuîzã 丁卯年dīng mǎo nián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业版xiūrùn()shēngshū()shāngzhuï()kěnqiâ()pì rú()mãng lïng()lãizhuì()biâniu(tuō tà()tuǒtiē(huù rãn bújuàn()bùchǐxiàwân()diān pâi liúlí()yǐ shēn zuîzã()dīng mǎo nián()))第二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教材解读:读完课文心中便留下一个“德”字。

叶圣陶先生的德从文中叙事的角度看分为“宽厚待人”之德;“正心修身律己”之德。

一是对己,一是对人,泾渭分明,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也正因此叶老的伟岸形象才立体、可感。

细读课文,叶老的美德都含在字里行间的一言一行中。

细读叶老之语言“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三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习资料汇编(含精选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三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习资料汇编(含精选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十三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张中行(1909年—2006年),著名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2.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当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内容主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亲历的几件与叶圣陶先生有关的几件小事,再辅以他人的转述和评价,从生活和事业两个角度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宽厚待人的崇高品质和君子风范,平实自然地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景仰之意与追思之情。

关键字词丁卯mǎo:中国传统历法采用干支纪年,丁卯年是六十个干支纪年中的一个。

修润:修改,润色。

生疏:不熟悉。

商酌zhuó:商量斟酌。

不妥tuǒ:不好,不合适。

恳切:诚恳殷切。

譬pì如:比如。

朦胧méng lóng:含糊。

累赘léi zhuì:多余。

别扭biè niu: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

妥帖tuǒ tiē:合适。

诲huì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著作等身:作品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形容著述极多。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pè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以身作则:则:准则,榜样。

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写作技巧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正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典范。

从内容上看,文中回顾的叶圣陶先生相关的往事有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小事,也有对待文学和语言发展方向的严肃讨论;有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有他人的转述评价。

内容虽繁多却不杂乱,作者以自己叶圣陶先生的君子德行为中心来组织材料,先突出先生宽于待人的一面,再展现其严于律已,专于事业的一面。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梳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梳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梳理第四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1.文学常识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燕园三老”之一。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2.文章思想内容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3.重点词语颠沛流离(diān pèi ) 商酌(shāng zhuó)累赘(léi zhuì) 朦胧(méng lóng)拖沓(tuō tà) 妥帖(tuǒ tiē) 譬如(pì rú)修润:修改润色。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商酌: 商量斟酌。

朦胧:不清楚,模糊。

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不必要,麻烦。

拖沓:不爽快,不简洁。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流离: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

流离:离散、流落。

4.重点问题(1)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哪两种品行?答:①待人厚。

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②律己严。

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

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七年级叶 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

七年级叶 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

七年级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七年级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在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叶圣陶先生的一些事迹。

了解这些内容,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为人和作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极其注重语言规范的大家。

他认为语言应该准确、简洁、通顺。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这一特点。

他对于字词的运用十分精准,力求用最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最准确的意思。

比如,他会仔细斟酌每个形容词、动词的使用,避免模棱两可或者含混不清的表述。

这种对语言的严谨态度,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其次,叶圣陶先生在教育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他主张教育应该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学习、去探索。

他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语文教材的编写。

他认为教材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内容要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参与编写的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语交际等方面。

这些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还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

还有,叶圣陶先生在文学创作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往往以朴实的语言描绘出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

他的小说、散文等作品,都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怀。

另外,我们要了解叶圣陶先生的待人接物。

他待人宽厚,总是以平和的心态与人相处。

无论是对待同行还是晚辈,他都一视同仁,给予尊重和鼓励。

他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从不固执己见。

这种谦逊和包容的品质,让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赞誉。

在写作方法上,叶圣陶先生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让读者能够深入地理解人物。

他的作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有着明确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最新人教版(部编)七下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必备知识点PPT课件

最新人教版(部编)七下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必备知识点PPT课件

★的、得、地
分 类
用法
举例
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的” 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
①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名词) 美不胜收。

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
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
②她是一位性格开朗(形容词)的女
子(名词)。
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多为动词、形容词)
的脆响……
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后边加“的”,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 如“所写的”“所说的”“所认识的”“所面临的”等。 如:他所说的大家都不理解。
真题链接
B (中考·泰安模拟)对加线词的词性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A. 连词 助词 动词 动词 B. 介词 助词 动词 名词 C. 介词 连词 副词 形容词 D. 连词 助词 动词 形容词

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
②她红(形容词)得发紫(补语)。
+补语。
除了“的、地、得”,主要的结构助词还有“似的”、“所”等,其 使用规则为:
似的——附着在词或短语的后边,相当于“像……一样”,用来做比喻, 或者说明情况相似。 如: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
2 背景资料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 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之称,曾当过多年的语文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叶圣陶曾担任教育部副部长等职。
主要作品:《稻草人》《倪焕之》《隔膜》《火 灾》《线下》等。
2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读书》1990年第1期。有删改。张中行和叶 圣陶两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 陶先生辞世,张中行心里的悲痛无法言喻,几个月后,他写 下了这篇文章,在表达自己的痛心的同时纪念叶圣陶先生。

七年级下册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笔记一、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叶圣陶(1893-1971),字东山,江苏镇江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

生于封建社会末期,成长于民初动荡年代,见证了我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风云变幻。

叶圣陶先生在教育事业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并实践了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二、叶圣陶先生对教育的理念叶圣陶先生在教育上提出了“因材施教”这一重要理念。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而不是一概而论。

这种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深受人们的赞同和推崇,并对当今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叶圣陶先生的教育著作叶圣陶先生所著的《叶东山先生文存》、《叶东山先生课文》等著作,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对我国教育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这些著作中,叶圣陶先生对儿童心理、教育方法、语文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四、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成就叶圣陶先生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还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提倡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出“让每个学生都像阳光一样辉煌”的教育目标,被誉为“我国教育的先行者”。

五、个人观点和总结通过对叶圣陶先生的了解和深入研究,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和成就深感敬佩。

他的“因材施教”理念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我认为,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叶圣陶先生的生平、教育理念、著作和成就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总结。

通过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相信读者能对叶圣陶先生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也能更好地领会他的教育思想和成就。

(字数未统计)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叶圣陶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成就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

结构上,引起下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起过渡作用。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和人物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和人物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和人物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有许多优秀的著作。

其中,他写的《二三事课文》是一本为数不多的适合普及教育的读物。

本文将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并介绍叶圣陶先生的人物形象。

一、主要内容概括《二三事课文》是一本包含故事和文章的读物,它主要围绕人生哲学、历史、文化、科技等领域,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信息。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1. 关于人生哲学的启示:例如,故事《天才的背后》告诉我们,不要因为难题而沮丧,因为克服难题是成功之路的必经之路。

2. 关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例如,故事《哪吒与太阳神》讲述了传说中的哪吒成长为英雄的故事,让人们了解古代神话和传说。

3. 关于科技进步的探索:例如,故事《飞越地平线》讲述了人类探索太空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让人们了解科技的进展和发展。

二、人物形象介绍叶圣陶先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被誉为“综合素质教育之父”,主张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提倡要培养学生的智力、体力、美感、道德、劳动等方面,是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和实践者。

叶圣陶先生富有情怀和思想性,他的著作大都具有高度文化内涵,同时,也是最具实用性的教育读物之一。

他的人物形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敬业爱生:叶先生把教育事业视为一生的事业,他十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2. 思想深沉:叶先生的大部分著作都具有思想性和深度,他善于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入浅出地阐述一些哲学、历史、文化和科技等主题,让读者受到启迪。

3. 个性鲜明:叶先生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他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例如,他非常注重劳动,经常参与农活,并号召年轻人要爱劳动、从劳动中汲取力量。

总之,叶圣陶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学者。

他的著作永远不会过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也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受人们的肯定和赞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
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
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

结构上,引起下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起过渡作用。

5. “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6.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人告别时的真
诚,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特点。

7.两个“悲伤”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

前一个“悲伤”指叶圣陶先生为“我”的生活处境感到伤感,后一个“悲伤”指“我”为这个社会缺少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厚的人而伤感。

8. 叶圣陶先生对“文风”方面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简洁。

因为不简洁就会使文章既累赘又别扭,还违背常理。

9.叶圣陶先生要求出版社统一“做”和“作”用法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意在表明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用语极其重视,力求完美,并以身作则的特点。

10.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和把握作者情感五借助法。

内容上,点明了作者对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结构上,总结全文。

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对叶圣陶先生的品行、业绩进行赞扬,但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赞扬与敬佩之情。

11.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的?请举例阐述。

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然后分别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分别展开记叙。

在分述叶圣陶先生这两方面的品德过人之处时,作者并非通过空乏的议论,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鲜活的事例来再现人物,使人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记叙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两方面
过人的品德,表现了叶圣陶先生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老者形象和独特而可贵的精神风貌。

课后思考探究
一、(1)“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用“单一的儒”来评价叶圣陶先生,为叶圣陶先生的品德定下基调。

(2)“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作为段首中心句,本句概括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影响之广,引出了叶圣陶先生给吕叔湘的文章描标点及和“我”商量修改文章事宜的事例。

(3)“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先记叙叶圣陶先生真诚地给“我”回信的事例,然后在段尾用议论句总结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

(4)“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先举叶圣陶先生对文章要求简洁的事例,在段尾用此议论作结,显得自然。

(5)“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先在段首用议论句表明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品德,然后用事例加以佐证。

点拨:此题旨在让同学们理清本文思路,应抓住各段中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二、“双层的悲哀”指旧年将逝,叶圣陶先生去世。

文中有许多含义丰富的类似的句子,如“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一句中用了两个“悲伤”,其含义不一样,前面一个“悲伤”是指叶圣陶先生为“我”的生活处境感到伤感,后一个“悲伤”是指“我”为这个社会缺少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厚的人而伤感。

三、叶圣陶的这种“写话”的主张,是我们每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写话”就是启示我们在平时的说话和写作中,做到“平易自然,鲜明简洁”,“念,顺口,听,悦耳”,“可简就绝不该繁”。

本文的写作风格和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是一致的。

本文在写作上叙述平实,语言简明而有条理,语言虽简明又不失其深致。

本文的文意转换处,下笔就极其简明。

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这些文意转换的地方,作者都以一句话完成了转换,简洁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