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第四章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案人教版必修1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扩散、渗透现象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学生能够掌握质壁分离原理并应用到实验设计;
(二)、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观察演示实验并表达出来;
学生能够掌握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并且能区分
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能够利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
(三)、情感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生能够参与讨论,与同学交流,与同学分享团体协作的愉悦,加深了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质壁分离、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
三、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
解决方法:利用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更加形象,利用对比、类比的方法。
四、教学用具:一次性杯子、水、墨水、图片、教学课件
五、学生活动设计:观察实验、讨论、设计实验、阅读
六、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
过观察、讨论主动参与学习,教师用实例、比喻、课件演示帮学生理解。
讲授法、演示法、提问法
七、课时安排:一个课时(45分钟)
八、教学进程
九、课后分析:1、教学设计以启发学生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知识具有条理性;
3、在教学中不断教会学生学习和思维。
十、板书设计:
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
一、扩散
特点:↓结果:分布均匀
二、渗透(一)、动物细胞渗透
(二)、植物细胞渗透
三、物质跨膜方式
(一)、自由扩散
(二)、易化扩散
(三)、主动运输
(四)、胞吞、胞吐。
高考生物复习必修一教案—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交换 第1讲 多种多样的细胞
高考生物复习必修一教案—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交换第1讲 多种多样的细胞考情研读·备考定位 考点展示核心素养考点一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和病毒自主回顾·素养储备基础梳理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原因⎪⎪⎪――――→病毒 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多细胞生物 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2.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概念模型(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结构层次的名称:①细胞,②系统,③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3)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4)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
(5)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及其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
思维辨析易错整合,判断正误。
(1)生命系统中最基本和最大的层次分别是病毒和生物圈。
(×)(2)因为细胞具有全能性,所以多细胞生物的每个细胞都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3)池塘中的水、阳光等也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
(√)(4)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能在血浆中快速增殖。
(×)(5)HIV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能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
(×)延伸探究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请分析原因。
[提示]病毒尽管没有细胞结构,但病毒必须寄生在细胞中生活,依靠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自己需要的物质,离开了细胞,病毒就不能长时间生存,因此说,病毒的生命活动是离不开细胞的。
2.原子、分子、化合物等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理由是?[提示]原子、分子、化合物等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因此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据图分析病毒的结构和特点(1)HIV和T2噬菌体分别主要由什么成分构成?这些成分的合成场所在哪里?(2)HIV和T2噬菌体相比,变异性更大,原因是什么?(3)HIV的最外层有脂质膜包被,推测其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是怎样的?(4)噬菌体是专一侵染细菌的病毒,如果想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标记T2噬菌体,该如何操作?请写出基本思路。
2024-2025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1.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这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2. 实验操作不熟练: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不熟练的情况,这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和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够: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够流畅,这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交流。
- 实验指导:提供一些与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相关的实验指导,如细胞膜模型制作、细胞吞噬实验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拓展建议
-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拓展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深入了解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原理和应用。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拓展资源学习中的收获和感悟,互相促进。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过程:
讲解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案例进行分析。
- 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结合拓展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如设计实验探究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机制。
-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与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相关的书籍,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出内环境重要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生命观念)2.以氧气、二氧化碳、养料和废物为例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生命观念(生命观念)3.通过对血浆成分表分析,对血浆和细胞外液本质有初步了解(科学思维)4.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难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对人体的基本系统结构和功能有了基础性了解,但学习间隔时间长,记忆较为有模糊。
教师需要创设情境,用图片等搭建桥梁帮学生回顾。
其次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够分析问题,提取信息,教师可以搭建一些供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
四、教学过程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资料分析】红细胞在体外必须特定溶液中才能保持活性,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原因。
教师引导分析:什么是渗透压?渗透压大小与什么物质有关?除温度和渗透压外,内环境还有什么理化性质?介绍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正常范围和影响因素【资料分析】展示运动前后,血浆PH变化情况。
分析:正常人血浆的PH范围,PH值上升和下降的原因。
【联系生活】解释生活实例:如输液时为什么用生理盐水?营养不良时人容易浮肿?腹泻时要补充淡盐水?【学生活动】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P6思考题教师总结,重点分析:以动画形式展示营养物质、废物、氧气、二氧化碳等如何通过内环境进行交换,同时辅助以人体系统结构模式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完成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式图。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归纳完成物质交换模式图。
高考生物复习必修一教案—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交换-第4讲-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高考生物复习必修一教案—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交换第4讲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考情研读·备考定位考点展示核心素养1.举例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活动: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3.活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1.生命观念——物质与能量观:理解细胞内的物质运输与能量供应的关系。
2.理性思维——归纳与演绎:分析不同物质出入细胞的实例,归纳物质出入细胞的类型和特点。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和“探究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的实验,掌握探究性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
考点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自主回顾·素养储备基础梳理1.渗透作用(1)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2)常见渗透装置图分析①水分的流动判断:当溶液浓度S1>S2时,水分就通过半透膜由S2流向S1;当溶液浓度S1<S2时,水分就通过半透膜由S1流向S2。
②在达到渗透平衡后,若存在如图所示的液面差Δh,则S1溶液浓度>S2。
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净水压,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半透膜:细胞膜浓度差:细胞质与外界溶液之间的浓度差细胞质浓度,细胞失水皱缩(2)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2)原理和现象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失水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思维辨析易错整合,判断正误。
(1)渗透作用中膜两侧溶液的浓度指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2)在渗透作用中,当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时,水分子不再通过半透膜(×)(3)虽然红细胞没有具膜细胞器,但将其放入一定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也能发生渗透作用(√)(4)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5)成熟的植物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减弱(×)(6)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红墨水,可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7)无机盐离子都是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延伸探究1.对于动植物细胞来说,单位时间内,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数量相等时,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一定相等吗?[提示]不一定。
【高中生物】【整合】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第4章第3节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4.3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和细胞”中的内容。
该内容属于细胞的功能之一: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整节内容除了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外,重点还在于使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理解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
学生通过学习,会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解决方法]1、介绍扩散现象,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
3、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现象,总结出主动运输的概念。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解决方法]通过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播放相关的多媒体动画,讲清主动运输的概念及特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六、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相关问题。
2、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七、教学程序[问题探讨]给学生呈现P70图,提出下列讨论题:1、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对此该如何解释?3、观察此图,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播放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跨膜运输的多媒体动画。
设计下表让(一)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1、自由扩散往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清水很快变为蓝色,这就是扩散。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
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ATP,只能顺浓度梯度运输,如O2、CO2、甘油、乙醇等。
2、协助扩散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是因为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有的蛋白质,能协助葡萄糖等物质顺梯度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
高中生物 第三单元 细胞的新陈代谢 第一章 细胞的物质交换名师精选教案 中图版必修1
细胞的物质交换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动物新陈代谢不同于植物的显著特点。
2.理解内环境的概念。
3.理解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1)内环境的概念。
(2)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解决办法]通过旧知识的迁移,来建构知识体系。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谈话与讲述。
五、教具准备1.多媒体教学器材。
2.教学磁盘,内容:(1)板书提纲(2)阅读思考题(3)教材P·74图23,教材P·75图24。
六、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2.按思考提纲思考及讨论。
3.学生回答各类问题或提出自己看法及疑难问题。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多媒体银幕上出现本堂课要达成的知识目标1、2、3。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提问:前几节课大家学习了光合作用,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生命界最根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学生活动:回答上述问题。
1.引入新课,达成目标1讲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有机物,而动物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不能像绿色植物那样,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营养物质,他们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物,这是动物新陈代谢不同于植物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多媒体银幕上出现板书:第三节动物的新陈代谢不同于植物的显著特点。
(见课本P·72)讲述:动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必须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但高等细胞动物体内具有很多亿个细胞,那么它们又是怎样进行物质交换呢?这是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多媒体银幕上出现板书:一、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2.达成目标2、3讲述:单细胞原生动物,例:以前我们学过的草履虫、它们生活在水中,通过皮膜,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简述草履虫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与营养物质交换过程。
)讲述:多细胞动物,特别是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身体内由许多亿个细胞构成,它们大多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那么它们又是怎样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呢?现在我们先以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1: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人教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
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理解内环境的核心概念,建立人体内外对立统一的观念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培养理性思维能力3.社会责任——通过分析人体内环境物质组成,关注人体健康〖教学过程〗〖课堂导入〗观察图片,回答问题: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请分别说出细胞的名称。
尝试说出它们生活环境的异同?2.若将图1所示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的细胞环境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1、体液(1)概念:人体内的全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①通过提问:血液是体液吗?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血浆≠血液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主要作用:运输血细胞,运输养料、氧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②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也称为细胞间隙液。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③淋巴液—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
(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淋巴液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液就是它们直接生活的环境。
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思考下面问题?探究一: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和细胞之间不是紧密相连的,其间充斥着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和细胞之间直接进行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
探究二: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内在联系?请依据图示绘制出能反映三者联系的模式图。
探究三:为什么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其他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人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人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人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细胞的生物膜与物质交换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细胞的生物膜与物质交换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细胞的生物膜与物质交换引言:生物膜是细胞内外环境分隔的关键部分,它不仅维持细胞的稳态平衡,还参与细胞的物质交换。
本教案通过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详细讲解,以及教学活动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细胞膜与物质交换的过程。
一、细胞膜结构的组成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膜蛋白组成的。
磷脂分子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磷脂双分子层,而膜蛋白则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它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和动态可变性。
二、细胞膜的功能1. 分隔细胞内外环境:细胞膜通过分隔细胞内外环境,确保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性,使细胞能够独立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
2. 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能够通过活动的通道蛋白、载体蛋白和受体蛋白等调控物质的进出,维持细胞内外物质浓度的平衡。
3. 信号传导: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能够感受外部刺激,并将信号传递到细胞内,从而调控细胞的生理功能。
三、物质交换的方式1. 扩散:指物质自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自发传播过程。
在细胞膜上,小分子、不带电的物质可以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的间隙进行扩散。
2. 主动运输: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可以通过消耗能量,将物质从低浓度区域运输到高浓度区域。
主动运输可以分为胞吞和胞吐两种方式。
3. 被动运输: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可以通过形成孔道,使离子和水分子等小分子物质能够快速通过。
通道蛋白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根据离子大小和电荷的不同来调控物质的进出。
四、教学活动设计1. 实验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通过给不同溶液的鸡蛋膜进行浸泡实验,观察溶液进入鸡蛋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
2. 模拟细胞膜的主动运输:利用一段透明的塑料管,将溶液从一端向另一端挤出,引导学生模拟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活动。
3. 观察细胞膜通道蛋白的功能:利用色素分子和凝胶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颜色的色素在凝胶中的扩散速度,引导学生理解通道蛋白对物质进出的调控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的物质代谢第1节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三物质进出细胞...》173北师大教案教学设计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要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本节课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交流,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同时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
为学生发挥其主体性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
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浙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前面的章节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
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者分析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
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
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及比较(2)图表数据的解读教学难点:(1)主动运输的特点、过程和意义(2)图表数据的解读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2)通过学习,自己能理解并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参与集体讨论和合作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3.情感目标:(1)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2)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述,体会生命的伟大神奇,尊重生命科学的态度七、教学策略设计1.利用flash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2.创设情景教学法3.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八、课前准备1.教师方面:多媒体课件的制作2.学生方面:收集与扩散、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关的生活实例九、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这个脂双层膜模拟的是不是生物膜⑵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⑶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⑷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高中生物学教案:探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高中生物学教案:探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膜的功能,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现象,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2. 难点: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和实验设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机制。
2.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 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内容:1. 细胞膜的功能: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物质进出。
2.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3. 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选择性、平衡性和能量依赖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引出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介绍细胞膜的功能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现象,如红墨水渗透实验。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
5. 知识应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如药物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跨膜运输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习题练习和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2. 重点考查学生对细胞膜功能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药物运输、氧气交换等。
七、教学拓展:1. 介绍物质跨膜运输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如靶向药物输送。
2. 探讨物质跨膜运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如营养物质的吸收与疾病的发生。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提高科学素养。
《细胞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教学设计
《细胞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方式和特点。
(2)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发生条件。
(3)解释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对物质交换过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精巧性,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发生条件。
(2)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特点和实例。
2、教学难点(1)主动运输的过程和意义。
(2)物质交换过程中细胞内外浓度的变化及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细胞与环境间物质交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法:通过渗透作用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物质交换的过程。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物质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胞的结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如何从环境中获取所需的物质以及如何将代谢产物排出细胞外,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细胞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2、知识讲解(1)简单扩散讲解简单扩散的概念,即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的自由扩散过程。
举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以及水、乙醇等小分子物质通过简单扩散进出细胞。
强调简单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2)协助扩散解释协助扩散的含义,即物质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以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为例,说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但不需要能量。
(3)渗透作用①实验演示进行渗透作用实验,将一个半透膜袋(如玻璃纸)装入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然后将其放入清水中,观察现象。
②原理讲解结合实验现象,讲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的物质代谢第1节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三物质进出细胞...》148北师大教案教学设计
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姓名学号年级班级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
必修一教材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展开的,从前到后依次讲述它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的。
本章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细胞的功能。
本节改变了以往教材的呈现方式,没有把水分放在代谢一章里,也没有先讲植物的渗透作用,而是利用一些具体例子和资料,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最后总结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其中,水分的跨膜运输含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目的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同时,高一学生具有好奇心强,观察能力强等特点。
通过与学生交流知道,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知道了分子的热运动,这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水分子能够自由通过半透膜和细胞膜。
在第三章第一节学生体验了制备细胞膜的过程,是学生容易理解教材中“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从而认识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学生在第三章已经知道了植物细胞的与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别,也知道了植物细胞内的液体主要是细胞液,这对理解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和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做了铺垫。
学生在初中做过或见过这样的实验: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软缩,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更加硬挺。
学生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做菜馅时加入一些盐,蔬菜中的水分会大量渗出;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等,这些生活经验对学习本节内容都有帮助。
2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半透膜的特征;(2)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3)说明水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
2.能力目标:(1)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2)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2024-2025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物质的浓度梯度:影响被动运输和继发性主动运输。
- ATP的供应:影响原发性主动运输。
-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和选择性。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
-《细胞膜与物质跨膜运输》:介绍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机制。
-《主动运输与细胞生理活动》:探讨主动运输在细胞内外环境平衡、营养物质摄取和废物排出等方面的作用。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观点,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模拟细胞过程。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理解的知识点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清晰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重难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理解。
-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024-2025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自2024-2025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第2节,主题为“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内容包括: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主动运输的机制,胞吞和胞吐的过程及其在细胞生理活动中的作用。这些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基本方式——密切相关。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细胞膜的组成和被动运输,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细胞如何通过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主动调节物质进出,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举例:白细胞通过胞吞作用摄取病原体,这是机体免疫反应的一部分;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释放则是通过胞吐过程完成的。
《细胞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教学设计
《细胞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方式,包括扩散、渗透和主动运输等。
(2)掌握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明确其在物质交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细胞物质交换相关的现象。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奇妙性,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与环境间物质交换的方式及其特点。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对物质交换的影响。
2、教学难点(1)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物质交换过程中的浓度差和能量变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细胞与环境间物质交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扩散和渗透现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细胞的图片,提问学生:“细胞是如何从周围环境中获取所需的物质,又如何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扩散解释扩散的概念,即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自发移动。
通过举例,如香水在空气中的扩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扩散的过程和特点。
(2)渗透介绍渗透的概念,强调是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以红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实验为例,帮助学生理解渗透的原理和条件。
(3)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讲解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包括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等成分的分布和作用。
阐述细胞膜的功能,如分隔细胞内外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等。
(4)主动运输解释主动运输的概念,即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的参与。
通过对比主动运输与扩散、渗透的不同,突出主动运输的重要性和意义。
人教版必修1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教案
第2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一、设计思想《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标准》的这种理念,在开展此次教学中,我将采用授导型教学方式,中间穿插自辅式教学方式相结合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浙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包括扩散、渗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吐、胞吞,知识量比较大,而且相对比较重要。
本节课属于细胞的基本知识之一,关于物质如何输入和输出细胞,来维持细胞正常代谢。
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
可见,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的基础,了解了细胞由一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质膜包被着,这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认知基础。
同时,高一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和认知能力,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比较好的完成此次教学任务,但还不是很完善,这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够概述渗透机理以及渗透吸水的两大组成因素;2、举例说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和特点;3、说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异同点;4、能够分析质壁分离原理(二)技能目标1、能够从渗透演示实验中表达现象;2、能够联系现实生活,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能够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进行学习;(三)情感目标1、能够参与讨论交流,培养团结协作能力;2、通过对外界环境的浓度高低对植物吸收水或矿物质的重要性的掌握,结合我国近年来土地盐碱化严重的事实,学会关注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从而树立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渗透装置的分析、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异同点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异同点解决方法:利用教学媒体以及演示实验,以及对比、类比的方法。
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细胞的物质代谢第1节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三物质进出细胞...》159北师大教案教学设计
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高一学生授课人:XXX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4章第1节,课标中对应的要求是:“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包括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两部分内容。
本节课是第四章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为基础,进一步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同时,为下节课讲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并且已经能够区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也知道了植物体内的液体主要是细胞液,对理解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以及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奠定了基础。
由于学生高中阶段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可通过对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内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半透膜的主要特征;2.阐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现象。
(二)能力目标1.尝试操作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2.能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养成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植物的吸水和失水实验;2.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1.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2.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直观演绎法、问答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六、课前准备(一)教师PPT课件制作、查找教材资料。
(二)学生预习新课。
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时间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导入新课(3min)1.教师播放渗透现象示意图。
2.【设疑】(1)分子运动的方向是什么?(2)装置管内液面为什么会升高?(3)清水换成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4)用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液面还会升高吗?1.倾听并观看2.思考通过观看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以设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快速投入到学习中。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20min)1.【师生分析】(1)分子的运动方向是双向移动,水分子既可以从烧杯中扩散到漏斗中,也能从漏斗中扩散到烧杯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的标题:《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原理和方式;
●了解物质通过膜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及其区别。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思维能力和类比的能力;
●通过观看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实验设计的讨论,培养学生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
教学难点: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的区别
教学方法:学生实验观察、讨论与教师讲授和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选择:透析实验装置、高锰酸钾扩散实验装置、电脑多媒体PPT演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回顾上节课讲的细胞的膜的结构: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及蛋白质镶嵌构成的、具有半流动性的膜
结构。
提问:细胞膜有哪些功能?
总结:生活的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屏障,
使细胞具有一个稳定的内环境。
回答:细胞膜具有维持相对稳定的细胞内部环境,保护细胞,完成细胞与周围环境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作用。
教授新课:
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一、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提问:细胞膜是全封闭的吗?
讲授:对,细胞膜并不像塑料袋那样,不让任何
物质透过。
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因此,
每个活细胞都在不停的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细胞可以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同时讲代谢
产物排出膜外。
细胞如此有条不紊地与外界环境进
行着物质交换,全都有赖与细胞膜的作用,它可以
选择性的让一些物质通过,并阻止另一些物质。
我
们把这个功能特点称之为:选择透过性。
按一般的常识回答:不是
二、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方式:提出问题:了解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以后,请同
学们跟我一起探究一下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我
们今天的关键问题是“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
演示试验:透析袋试验
先介绍一下实验的过程方法。
再请两位同学上来操作一下。
提醒一些关键的步骤
例如冲洗透析袋等等。
提问: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实验中物质分子将会怎
样移动,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协助完成试验
学生讨论回答:A烧杯……
B烧杯……
学生讨论回答:A烧杯中加
接着问:推测是淀粉不能透过透析袋膜,葡萄糖能够透过。
我们可以用什么实验手段来验证呢?
由于时间关系,用课前同学准备的另一套实验装置观察结果。
请两位同学上来继续实验的检测过程。
实验结果出来了,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实验结果,请看分析讨论题。
碘液,B烧杯中取出水样用班氏试剂检验。
学生上来实验操作并展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一)、被动运输进一步探究透过方式
设问:这些小分子物质是如何透过细胞膜的?
动画演示:硫酸铜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当高锰酸甲投入烧杯后,渐渐使整个
烧杯中的溶液变成紫红色。
这个现象称作什么?
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到的浓度,其动力是浓
度差所造成的势能。
同理,细胞膜两侧的小分子物质也是利用浓度差造
成的动力势能,从浓度高的一侧透过膜扩散到浓度
低的一次。
由于这种运输物质的方式不需要细胞主
动为它提供能量,应此称作被动运输。
讲授:虽然碘分子和葡萄糖分子都是通过被动运输
通过细胞膜的,但透过的方式却不是全然相同。
分
别属于两类不同的方式,即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回答:扩散
1、自由扩散动画演示:碘是一种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
可以直
接从磷脂双分子层中通过,不需要蛋白质载体协
助,称为自由扩散。
师生共同总结自由扩散的要点:
(1)运输对象
(2)条件
(3)运输方向
学生讨论交流后总结:
(1)小分子或脂溶性物质;
(2)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3)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
度一侧扩散(顺浓度梯度)。
2、协助扩散图像演示:葡萄糖是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不能
从磷脂双分子层中通过,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分子
作为载体进行协助才能通过,称为协助扩散。
动画演示:协助扩散
请同学总结:协助扩散的要点
(1)运输对象
(2)条件
(3)运输方向
根据前面学过的方法总结
归纳要点
(1)水溶性无机离子或有
机小分子;
(2)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需要载体协助;
(3)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
度一侧扩散(顺浓度梯度)。
(二)、主动运输提问:细胞新陈代谢需要营养,是否环境中的营养
物质总是很充足,可以扩散到细胞内呢?
讲述:的确,细胞生活的环境并非都如理想状态那
样,充满了养分。
同样,有些代谢产物即使在细胞
回答:不是
内浓度低于外界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排出细胞膜。
因此,细胞要更好地适应环境,不能仅靠被动运输,而更多的情况下需要细胞膜主动地进行物质筛选和运输。
例如:海带细胞中碘的含量是海水中的200万倍,碘离子非但没有向外扩散,相反,海带还可以从海水中吸收碘。
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主动运输。
动画演示: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跟前面大家看到的被动运输有很大的不同,其根本在于它物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并且需要消耗能量。
跟前面一样,请大家一边与被动运输相比较,一边总结主动运输的要点:
(1)运输对象
(2)条件
(3)运输方向
总结:由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并非都如理想状态那样,充满了养分,同时还必须排出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所以,主动运输是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1)主动吸收细胞需要的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2)需要载体协助,需要消耗能量;
(3)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逆浓度梯度)。
课堂小结列表比较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小组讨论,回答
想一想
做一做
指导学生分析回答分析、讨论,回答问题。
知识拓展活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一定是协助扩散吗?听讲、讨论、回答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完成练习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