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二首教案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两首教案范文

杜甫诗两首教案范文

杜甫诗两首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甫的《春望》和《月夜忆舍弟》两首诗;2. 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表现手法;3. 能够理解杜甫的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杜甫的诗歌结构和韵律;2. 通过研究杜甫的生平背景,了解其诗歌创作的社会环境;3. 通过创作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兴趣和热爱;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尊重和欣赏;3. 培养学生对家庭和兄弟情谊的珍视和关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春望》1. 朗读并背诵《春望》;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3. 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4. 欣赏杜甫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抒发。

2.2 《月夜忆舍弟》1. 朗读并背诵《月夜忆舍弟》;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3. 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4. 欣赏杜甫对兄弟情谊的表达和思念。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杜甫诗歌,激活学生对杜甫诗歌的认知;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歌《春望》和《月夜忆舍弟》。

3.2 朗读与背诵1. 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 鼓励学生背诵两首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3.3 分析与讨论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讨论其特点和效果;2.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4 欣赏与创作1. 引导学生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表现手法,讨论其对自然景色和兄弟情谊的描绘;2. 给予学生创作机会,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2. 评估学生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的理解,以及对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4.2 诗歌背诵1. 评估学生对两首诗歌的背诵情况,包括准确性、流畅性和表达能力;2. 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鼓励他们在背诵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杜甫诗二首》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4)

《杜甫诗二首》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4)

《杜甫诗二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杜甫诗二首》选自第二单元,《登高》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旅夜书怀》是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

首联写江夜近景,颔联写远景,雄浑阔大,,颈联正话反说,抒发休官的忧愤,尾联诗人以沙鸥自比,转徙江湖,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全诗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结构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学生准备:1、预习诵读2、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佳节前后,长江岸边,秋风凛烈地吹着,万木凋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有一位老人,他疾病缠身、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

重阳节,本是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似乎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动荡,老人远离家乡,孤独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贫病交加,面对飘摇社稷,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吟出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登高》。

【设计意图】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创作背景引发诗人深沉的情感体验。

《杜甫诗二首》教案

《杜甫诗二首》教案

《杜甫诗二首》教案《杜甫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其忧国忧民的意识。

2、学习抓住“诗眼”,赏古代诗歌。

教学重难点:1、理解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其忧国忧民的意识。

2、学习抓住“诗眼”,赏古代诗歌。

教学方法:尝试学习,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明确教学目标二、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阳(今湖北樊)人,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今属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遗。

因上疏救房,被贬,弃官后奔蜀投严武,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

严武死后,杜甫漂泊于蜀、、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大历五年(770)冬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

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三、布置学生熟读诗歌,并尝试背诵四、师生共同赏、探究诗歌(一)月夜:1、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

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廊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

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

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2、基本解读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杜甫诗二首》教案

《杜甫诗二首》教案

理论教案首页理论课教案副页课程名称 语文课题名称杜甫诗二首课时2授课日期 目标群体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领会五言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所表现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

3、背诵课文 职业通用能力目标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制造业通用能力目标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 学习重点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凝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1、理解分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其忧国忧民的意识。

2、学习抓住“诗眼”,赏析古代诗歌。

教法、学法诵读欣赏法 联想教学媒体 黑板、小蜜蜂教学.学习准备教师:查阅相关知识,认真备课。

学生:认真预习,做好练习。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古诗介绍整体感知讲析导入《登高》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此时流落夔州,年已55岁(去世前三年)。

秋日的一天你登高远望,“面对”洪涛滚滚的秋江秋景,不禁忧时伤世,万般悲慨涌上心头……请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诗歌。

寄意遥深“三秋图”有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

“三秋图”寄意遥深,“秋”字蕴涵丰富,除了指季节之秋外,请再究深意。

研习:“三秋图”,“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

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

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忧思沉郁“杜甫心”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悲)2.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研习:引宋人罗大经评“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杜甫诗两首教案范文

杜甫诗两首教案范文

杜甫诗两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杜甫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地位;(2)能够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能够默写两首杜甫的诗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杜甫诗的内涵;(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诗的真挚情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杜甫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地位;2. 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默写两首杜甫的诗句。

三、教学难点:1. 杜甫诗中的深刻思想内涵;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资源;2. 学生预习杜甫诗的相关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杜甫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杜甫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杜甫的诗;(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杜甫诗的语言美、意象美、情感美;(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5. 默写练习:(1)学生默写两首杜甫的诗句;(2)教师点评并进行反馈。

6. 课堂小结:(2)强调杜甫诗的价值和意义。

7. 课后作业:(1)深入了解杜甫诗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素养;(2)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水平。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对杜甫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地位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杜甫诗的默写情况;4. 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5. 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关注程度。

月八年级语文下册 杜甫诗两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月八年级语文下册 杜甫诗两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杜甫诗两首教学目的: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在我们中国,你可能不懂敦煌的壁画讲述着什么样的故事,你可能不懂一片片瓷器蕴含着什么样的文明,你可能不懂楼兰古国隐藏着什么样的神秘,你可能不知道齐白石的虾为什么活灵活现,你可能不知道徐悲鸿的马为什么气势恢弘,但很少会有人不懂得一两句唐诗,相信在座的大多数同学都是读着唐诗长大的,回顾唐诗相伴的岁月,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闪现脑海,隔着历史的重重帷幕,他们的形象依然那样清新迷人。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在唐诗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诗人----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就是杜甫的诗,时隔一千多年依然脍炙人口,历咏不衰。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杜甫,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有名的诗人,杜甫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这时期的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日子,20岁时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回洛阳参加科举考试,不幸落榜了,之后杜甫开始漫游齐赵。

131杜甫诗二首

131杜甫诗二首

北京市园林学校教师授课教案课程:语文教师:郭建华序号:14 周授课时间班级13级1班2013 年12月 4 日第1 节学时1课题章节杜甫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人生情感。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诱思探究学习。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1、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难点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布置作业书后练习、练习册。

授课类型阅读鉴赏教学方法使用课件或在教室互动交流正副板书设计教学内容提要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诗景、诗情、诗意均由文字来承载,把握文字组合的张力,是读诗赏诗的抓手。

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以《登高》而言,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

故细读文本,咀嚼字句,便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

其次,不朽名作的特点是寄寓深广,古今评价甚多,见仁见智,不一而足。

这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极好凭借。

第三,诗为语言之精华,是诗人心里涌出的情感之流。

诵读乃赏诗之要着,精心感悟之时,设身处地,心惟口诵,是理解诗意的关键一步。

室主任签字教案总体设计为实现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和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安排的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及必要的说明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时间[教学过程]《登高》一、导入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此时流落夔州,年已55岁(去世前三年)。

秋日的一天你登高远望,“面对”洪涛滚滚的秋江秋景,不禁忧时伤世,万般悲慨涌上心头……请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诗歌。

寄意遥深“三秋图”有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

3. 杜甫诗二首—《登高》教案

3. 杜甫诗二首—《登高》教案

1.听学生诵读,注意错别字词, 然后纠正错音。 2.引导学生从理解字词到句,达
通过问答
有感情的 式互动增 朗读全 加学生的 诗,积极 自主学 思考,主 习,增强 动回答, 自信心。
让学生自由看书本注 解,提出不理解的字 词,自行把句意弄
到对整首诗的初步了解。
参与互 动。
有利于学 生理解诗 歌。
创作背景介绍 教学内容
节日,我拖着病 万里作客;四可悲:又当萧瑟的秋
体,独自一人缓步 天;五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
六可悲:亲朋亡散;七可悲:孤零
零的独自去登;八可悲:身患疾
病。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尾联
6.苦,是什么意思?
艰难苦恨繁霜鬓, 苦,“极度”,杜甫想为国家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潦倒新停浊酒杯 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
地独自登台。
多苦难可以从哪些词中可以看
秋景中感慨
出来。
万里漂泊常年为
客,到晚年疾病缠 答案:“悲”、“多病”、“独登
身如今独上高台。 台”。
在这悲凉的 (此处解释可以省略,改为提问:
秋天,我离家万 你认为杜甫此时有哪些“悲”?)
里,何时才能回到 此句是包含八可悲:一可悲:他乡
故乡?在这思亲的 作客;二可悲:常作客;三可悲:
深恨
词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
繁霜鬓:两鬓白发
人?
苍苍,犹如霜雪。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 颓废,失 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 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 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当然也忧 历尽艰难苦 身,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
恨白发霜染了双 年”(晚年),且浑身是病。 鬓,潦倒衰弱只得 9.从“万里”、“做客”、“百 停住浇愁的酒杯。 年”、“多病”、“独”这些字眼

杜甫诗两首教案范文

杜甫诗两首教案范文

杜甫诗两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杜甫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2)能够分析两首杜甫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3)能够欣赏杜甫诗歌的美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杜甫诗歌;(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诗歌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杜甫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2)两首杜甫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3)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杜甫诗歌中的深刻内涵和情感表达;(2)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3)如何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解读杜甫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2)阐述杜甫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激发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杜甫诗歌;(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作者、注释等;(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2)分享各组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和碰撞;(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品鉴:(1)分析诗歌的语言、韵律、意象等;(2)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3)感受杜甫诗歌的美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杜甫诗歌中的忧国忧民情怀;(2)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3)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诗歌对人生的启示。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选择一首杜甫诗歌进行背诵;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杜甫诗两首教案范文

杜甫诗两首教案范文

杜甫诗两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甫的《春望》和《月夜忆舍弟》两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手法技巧;(3)能够理解杜甫的诗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杜甫的诗作;(2)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体会杜甫的情感表达;(3)学会欣赏杜甫的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3)激发学生对杜甫诗作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杜甫诗作的背景及意义;2. 杜甫诗歌手法技巧的鉴赏;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手法技巧的深入理解;2. 学生对杜甫诗作情感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杜甫生平介绍、诗作背景、诗句解析等内容;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生平及诗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杜甫的诗作,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春望》和《月夜忆舍弟》两首诗;(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杜甫的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杜甫诗歌手法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句解析(1)教师针对重点诗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体会诗句的美感。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诗歌描绘画面;(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杜甫的思想情怀。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1)背诵《春望》和《月夜忆舍弟》两首诗;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杜甫诗作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杜诗二首教学稿

杜诗二首教学稿

杜甫诗二首(《望岳》、《春望》)教学设计(校级示范课)主备人:杨光树审核:初二语文组使用时间:2011.10.26学习目标1、正确诵读课文;2、背诵全文;3、体味作者爱国之情。

学习重、难点:目标2和3。

知识链接:1、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的远祖为晋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2、《望岳》写作背景:杜甫的父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借看望父亲的机会,游历山东各地。

《望岳》诗就是这个时候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写的。

杜甫当时24岁,正值风华正茂之际。

此时的他血气方刚、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充满了奋发向上的活力,具有宏大抱负,高远志向,面对五岳之尊泰山的壮丽景象磅礴气势,他控制不住豪迈的情感,于是用笔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蓬勃向上、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3、《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4、关于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

杜甫诗二首《客至》教案

杜甫诗二首《客至》教案

杜甫诗二首《客至》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主要学习杜甫的《客至》两首诗。

这两首诗描写了客人到访时的情景和主人的心情,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客至》两首诗的内容和意义;2.学会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4.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方式;教学难点: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中职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展示一幅客人到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客人到访时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

例如,图片上可以是一间客厅,有一位客人正在和主人交谈,学生可以想象客人的表情和主人的心情。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些问题,如:“你们家有客人来过吗?你们是怎么对待客人的?你们会有什么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课文导读教师简单介绍杜甫的背景和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例如,教师可以说:“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真实、感人的描写闻名。

他的《客至》两首诗,通过描写客人到访时的情景和主人的心情,表达了对友情和亲情的思念和珍惜。

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两首诗。

”第三环节:诗歌欣赏教师让学生先默读《客至》两首诗,然后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并让其他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学生可以说:“这首诗描写了客人到访时的情景,客人来了,主人非常高兴,亲自迎接客人,热情款待。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家里有客人来时,我们也会很开心地迎接他们。

”教师可以适时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杜甫诗两首教案范文

杜甫诗两首教案范文

杜甫诗两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甫的《春望》和《月夜忆舍弟》两首诗;(2)能够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杜甫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杜甫诗歌中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3)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学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杜甫的生平介绍2. 《春望》的诗歌内容、意境和主题思想分析3. 《月夜忆舍弟》的诗歌内容、意境和主题思想分析4. 杜甫诗歌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5. 诗歌默写、朗读和鉴赏练习三、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特点;(2)引发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歌讲解:(1)讲解《春望》的诗歌内容、意境和主题思想;(2)讲解《月夜忆舍弟》的诗歌内容、意境和主题思想;(3)分析杜甫诗歌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

3.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诗歌默写、朗读和鉴赏练习;(2)小组讨论,分享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学生写作练习,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作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杜甫诗歌的背诵和理解程度;2.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表现;3. 学生对杜甫诗歌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1. 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2. 《春望》和《月夜忆舍弟》的诗歌文本;3. 相关的文学鉴赏教材和参考书籍;4. 写作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简短的视频介绍杜甫的生平,让学生对杜甫有所了解。

2. 诗歌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春望》和《月夜忆舍弟》,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诗歌解析:教师详细解析两首诗的内容、意象、韵律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思想感情。

杜甫诗二首教案

杜甫诗二首教案

《杜甫诗二首》导学案编写:班朋审定: 2012-8-28【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本篇课文共用三课时,第一课时处理预习案中存在的问题,第二课时利用研讨案深入探讨课文,第三课时利用训练案当堂检测学习效果。

2.先熟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画出重点字词,用红笔标画疑难问题,再完成“预习案”。

3.研讨案课前只做思考、小组研讨准备,课堂研讨、解决。

训练案为检测知识、能力而设计,认真限时完成(30分钟完成),当堂互批讲评。

【学习目标】【认知目标】反复诵读,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能够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背诵。

【技能目标】把握两首诗歌同中有异的抒情方式,分析学习对古典诗词中典型意象的鉴赏方法,同时掌握两首诗中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自主学习】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背景链接(1)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登上岳阳楼远眺,触景生情,而写了《登岳阳楼》。

这首诗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

(2)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严武忽然去世,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

《旅夜书怀》是杜甫乘舟行经渝州、忠州时写下的。

相关知识(一)写洞庭湖的佳句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岳阳楼的名联: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杜甫诗二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二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二首》教学设计第一篇:杜甫诗二首教学设计杜甫诗二首之《望岳》《春望》教学设计新源六中汤春华教学目标:1、理解《望岳》《春望》的深刻内涵、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2、通过比较,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及人格。

教学重难点:目标1、2一、导入——话说一位很有抱负的青年--杜甫在24岁时科考进士失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考落榜。

怎么办,杜甫想,我还年轻啊,还有资本。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这么决定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杜甫决定到齐赵一带漫游,看看一直心之向往的五岳之岱宗——泰山。

来到泰山脚下,远远望去,内心澎湃,激动不已。

杜甫想啊,不写点什么都对不起自己的才华。

于是大笔一挥,《望岳》就横空出世,而且名绝千古。

二、整体感知、品读赏析1、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指名读,纠正、齐读)教师读第一句“岱宗夫如何?”,全班接读。

纠正字音,标示停顿。

PPT12、二读、读出仰慕向往之情。

(诗中景)诗人仰之弥高,神往已久的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结合课下注释描述描述。

3、三读,读一读你最欣赏的诗句,做点赏析。

(提示:从一字一词一句、修辞手法等角度说说你欣赏的原因。

)4、四读,体悟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雄奇壮美秀丽的泰山,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教师小结:在这里我们望到的不仅仅是杜甫登泰山之志,同样也望到了杜甫在抒发豪气盈胸、意气奋发的自信满满,兼济天下的人生之志。

5、试背、诵读(齐背)大声齐背《望岳》,读出诗人的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三、设疑过渡导入在时间的长河里跋涉,杜甫在他人生的45岁的坐标轴上,实现了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兼济天下的报负了吗?他的这首《春望》会给我们做出解答。

按照学习前一首诗的方法读一读这首诗。

1、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二读,读出诗意,读出诗人所望之景。

3、三读、读出诗味,读一读让你感触特别深的诗句。

4、四读,读出诗情,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忧国、感时、伤民、思家、悲己,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诗人。

杜甫春夜喜雨二首之一教案设计

杜甫春夜喜雨二首之一教案设计

杜甫春夜喜雨二首之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这位唐代伟大诗人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2. 理解诗歌《春夜喜雨》的主旨和意境。

3.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重要句型。

4. 培养学生对于春夜、喜雨等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5.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春夜喜雨》的主题和情感背景。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于春夜、喜雨等自然现象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要介绍其生平成就,激发学生对于杜甫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

【阅读理解】1. 分发课文《春夜喜雨》。

2. 学生自主阅读整首诗,然后老师指导全班合读。

3. 解读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如“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木华冰壮不胜寒,更喜岩泉出剑阁”等。

解释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手法。

4. 对诗歌主要意境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于春夜和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情感体验】1. 让学生形象化地描绘春夜的景象和细腻的雨滴落在大地上的情景。

2. 分组讨论,学生就“春夜喜雨”这个主题进行小组口头表达。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于春夜和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巩固训练】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词汇、句型等知识进行巩固和检验。

2.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喜爱春夜的短文。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对春夜的感受和喜爱之情。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短文写作作业,并口头朗读自己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歌,激发了学生对于自然现象和诗歌的兴趣。

通过诗歌中的描写,培养了学生对于春夜和雨的感性认知。

同时,通过课堂中的讨论和写作训练,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杜甫诗两首教案

杜甫诗两首教案

杜甫诗两首教案杜甫诗两首教案一、新课导入,检查背诵。

二、学习《哀江头》(一)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天。

当时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名诗。

(二)、学习诗文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乱中独行昔日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

(主旨) 全诗分三部分。

1)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

①“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大加修建,宫殿楼阁连绵起伏,奇花异草四处种植,是皇室贵族和文人们的游览胜地。

安史乱前,这里一到春天游人如织,车马华。

安史乱中遭受严重破坏,游人稀少。

一个明媚的春日,诗人前往曲江,偷偷行走在一个僻静的角落,看到眼前荒凉破败之景,不禁吞声忍气,暗暗哭泣。

这就是如今的曲江的游人!行人稀少,哭泣也不敢大声哭,只能吞声而哭。

,重复用一个“曲”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中愁肠百结、曲难伸的感觉。

这两句,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因为当时江山易手,安史叛军已掌控长安。

②“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诗人在曲江所见到的又是什么样一番景象呢?“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

“细柳新蒲”,又是一个春天到来了,只见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

“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

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不禁心中大恸,对往日的回忆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段“忆昔”。

2)第二部分为接下来八句,写安史乱前春日曲江华盛景。

①“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总写往日华。

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在开元二十年 (732),从大明宫到南苑,修筑了复道夹城,帝室权贵可通过夹城直抵南苑。

诗人想起当年御驾游苑时,霓彩旗帜飘扬,车驾豪华奢侈,珠光宝气映得花木也五光十色,绚丽无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2杜甫诗二首学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登高》【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2、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2、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二、文本阅读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塘坳()俄顷()布衾()丧乱()庇护()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理解:这句话说明南村的儿童思想素质不高。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理解:布衾多年未换,以致被子冰冷似铁,说明家境贫寒。

娇儿睡相不好,多少也与“布衾冷似铁”有关。

C.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理解:前一句写作者自“安史之乱”以来,因为心系家国,早已不能熟睡。

后一句一语双关。

“长夜”既是实指当天的情景,又暗指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

“何由彻”意味深长,写出了诗人深深的叹息: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尽头?3、选出对《登高》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A.首联对仗工整,句中自对,而上下句又自然成对,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中“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使人联想到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C.颈联中“独登台”表明诗人在高处远眺,“百年”本喻暮年,此处指有限的人生。

D.尾联中的“繁”字写出白发增多,“新停”传达出诗人的艰难处境:穷困潦倒.体弱多病。

4、选出对《登高》这首诗解说不当的一项:()A.全诗通过登高所见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B.诗人在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的同时,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C.诗人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相呼应,诗人的羁旅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尽,情与景交融相洽。

D.此诗首联着重刻画眼前景物;颔联着意渲染秋江气氛;颈联表达感情,从纵横两方面着笔,由多病缠身写到异乡漂泊;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5、名句默写:①,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②万里悲秋常作客,。

(杜甫《登高》)③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研读赏析设计问题1: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

)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设计问题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设计问题3: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设计问题4: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

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设计问题5:“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设计问题6: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设计问题7: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四、拓展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8、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9、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五、文本鉴赏评点选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

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

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

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

“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

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

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

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

“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

“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

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