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美国的平民教育

合集下载

美国教育史总结心得体会(3篇)

美国教育史总结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美国,作为世界教育大国之一,其教育体系和发展历程对全球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顾美国教育史,我们可以看到其从殖民地时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变迁。

本文将总结美国教育史的主要阶段,并结合个人心得体会,对美国教育史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美国教育史的主要阶段1. 殖民地时期(1607-1776年)在殖民地时期,美国教育主要依赖于家庭、教会和私人学校。

教育内容以宗教和读写为主,旨在培养虔诚的基督徒。

这一时期,教育主要服务于宗教和贵族阶层,普及率较低。

2. 独立战争后至内战时期(1776-1865年)独立战争后,美国开始建立公立学校制度。

1819年,马萨诸塞州通过法律,要求地方政府提供免费教育。

这一时期,教育开始向平民阶层普及,但仍然存在性别、种族和地域差异。

3. 内战至20世纪初(1865-1900年)内战结束后,美国进入工业化时期。

教育制度逐渐完善,教育机会不断扩大。

1870年,美国通过《莫里尔法案》,为农业和机械教育提供资金支持。

这一时期,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

4.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进入“进步教育”时期。

教育理念从传统的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强调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个性发展。

然而,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也引发了争议。

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面临苏联卫星发射的挑战。

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科技人才。

1958年,美国通过《国防教育法》,强调数学、科学和外语教育。

5. 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进入“回归基础”时期。

教育改革强调回归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1983年,美国发表《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提出教育改革建议。

21世纪初,美国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全球化、信息技术等影响教育发展。

美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能力等。

三、心得体会1. 教育公平的重要性美国教育史表明,教育公平始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

如何理解“平民教育”

如何理解“平民教育”

如何理解“平民教育”作者:贺晓星来源:《中国教师》2007年第02期“平民教育”是一个颇有历史积淀感的词,提到它,马上想起的是晏阳初早期在旧中国开展的教育实验和运动。

那是一场历史意义深远、国际影响广泛的运动,而且主要为民间的力量所推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力量渗透到了社会的边边角角,教育成为了一项完全彻底的国家事业,很长一段时间民间力量几乎没有了主动发起或以重要的角色身份参与教育事业的必要和机会,晏阳初的那场教育实验和运动也就几乎成了被人们遗忘的东西,仅仅作为教育史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领域,出现在教育学、教育史的教材和论文当中。

在去年3月14日的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由于温家宝总理谈到教育问题时特别强调了“平民教育”,指出中国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人人能受到教育,这个词重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又回到了我们谈社会和教育问题的主要问题域,并一跃而成为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

在贫富差距巨大、社会不公问题愈演愈烈的当下中国,重倡平民教育自有它不容置疑的社会现实意义,这一点已有多人谈及,笔者无意一一整理复述。

笔者主要想从对“平民教育”概念的把握入手做一些粗浅的思考。

本文首先想讲的是,平民教育是个多层次的概念,我们要多角度地去把握。

多角度地去把握,主要是指以下两点:一是这一概念本身有几个层面的意思,我们不应单一呆板地去理解;二是理解了这个概念,我们还应多角度地和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联系起来谈平民教育的展开和推动。

平民教育的“平”字,可以理解为一是治国平天下,二是人人均有受教育的机会,三是人格平等(参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1期姜荣耀的文章)。

关于第一点的“治国平天下”,温总理已经作了精辟的阐述: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只有所有人的素质提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才能不断进步。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

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把平民教育放在国家兴亡的战略高度上去思考去重视。

中国和西方教育思潮的比较

中国和西方教育思潮的比较
三,平民教育思潮
平民教育思潮作为“五四”时期新教育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同意战线的特点和新文化运动发展演变的特点。宣传和信奉平民教育,投身于平民教育的有各种人,他们批判封建的“贵族主义教育”,提倡“平民”的教育权利。但是,由于各自思想倾向的差异,因此,对于“平民”及平民教育的内容,目的等的看法也就各有区别。
3几种主要教育思潮的剖析与比较。
一,科学教育思潮
1)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基本主张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并给人们以科学方法的训练,对于教育本身也必须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实际上,现代教育家任鸿榭首先提倡科学教育。1914年6月10日,他如留美学生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成立了中国近代科学家创办的第一个科学教育组织------中国科学社,以“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实业发展为宗旨”。伴随着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始,人们对科学教育意义,作用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陈独秀指出,如果有以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政治,才是近代化的根本出路”另一方面,他们抨击和批判了人格化的有机自然观,强调理性,自主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针对中国传统占主导地位的人与自然混沌不分,人伦规范与自然变化交互影响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其次,他们提倡以归纳演绎为核心的形式逻辑的认识方法,并用近代科学观改造了原始辩证法
欧美教育新思潮的兴起,突出的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欧美资本注意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实质是在于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进行教育民主化,教育科学化的探索,以促使教育更加民主化,科学化。这种民主化和科学的思想,影响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确立,又恰恰是这种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冲击了中国20世纪初旧的封建教育,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并最终影响了当时的教育改革。
五,总结:科学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乡村教育思潮都是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影响较大的思潮,具有鲜明的是时代特点。这几种教育思潮从总体上就显露出一种比较注意从多方面探讨教育问题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四种教育思潮在具体的表现形态、关注重点、兴起的时间先后不一,但是,都是从不同角度及层次,针对近代中国现实教育的弊端,在寻求解决途径的同时,又无一例外的受到了西方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假若把他们当作一个逻辑联系的整体剖析,追求教育的革新和教育的科学化就是他们共同的逻辑关联点,也是他们共同的思想内涵。当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注定了他们理想实现的不现实性,加上他们在认识上存在着局限,使教育救国成为教育思潮风起云涌这幅色彩灿烂的历史画卷的浓重底色。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在教育救国的悲壮幻想中痛苦搜索,却始终不能把他们美好的愿望变为现实。

美国教育的精神

美国教育的精神

美国教育的精神对平等、自由、机会均等的长期不懈的追求,使美国今天的教育更趋于公平和机会平等的目标。

倡导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公平而由此形成美国教育的多元性、开放性(向不同层次学习能力和经济条件的人开放)、国际性、灵活性(各种不同性质的学校满足不同目标的人的需要,国家没有统一的教育制度)的特点,使美国教育既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要,确保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又能满足并充分发挥不同受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使教育充满活力和生机。

美国人认为,从整体上讲,学校培养不出天才,而是培养公民,公民培养好了,人才也就有了。

影响美国这一教育理念的有两位教育家,一是纽曼,一是杜威。

两位都主张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

约翰?亨利?纽曼生于1801年,逝世于1890年,是英国的宗教领袖和教育家。

他在《大学的理念》(有的翻译为《大学的理想》)一书中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教育。

其实,杜威还是一位平民主义的教育家,他坚决主张教育是培养合格的平民。

他宣传平民主义教育思想,提出平民主义教育的两个要素:发展个性的智慧和养成协作的习惯。

他大力提倡教育要培养富有个性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平民和公民。

美国人认为,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是对善恶、美丑、是非的判断能力,宽容精神,尊重人,合作精神等,甚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美国的学校和教授们认为,独立思考、质疑一切是和创造之魂,像人文精神一样也是教育之魂。

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先生说:“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对任何事情都提出质疑,不管是你从这个学校的老师,不是从同学那里学到的,或者是你从书上读到的。

第二点是学习,虽然你应该先提问题,但是你需要学习读书,得到更多的信息来回答这些问题,努力学习。

最后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学会如何独立的思考。

”美国人认为,让孩子们具备批判性思维,才会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才能突破人伦关系,做到“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美国教育的最大骗局国内家长还蒙在鼓里

美国教育的最大骗局国内家长还蒙在鼓里

不知是哪位知名的学者曾说过,国外的教育很轻松,孩子在玩着就学习了,完全没有国内学子那种压力和紧张的气氛。

然而有些情况是他没有提到或者可以忽略的!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对应的,我们也感觉美国教育应该是世界第一强的。

然而美国教育有极大的分化。

一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分化;二是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的分化。

美国的高等教育做的很好,无悬念世界第一,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是被美国的基础教育逼的。

美国整个国家奉行的政策是——我们的平民可以很差,但我们的精英必须世界最强。

所以,美国的高等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国家政策扶持和重视。

基础教育,主要负责普及功能,高等教育,为国家输送精英。

相比而言,美国的基础教育简直是个笑话。

我有一个朋友去了美国,发现当地小学下午3点放学,但是只有黑人邻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这个时候,大多数白人和华人的孩子,都背着书包、拿着乐器,去了各种辅导班。

是的,美国的有钱人孩子,上的是优质公立小学或学费高昂的私立小学,学生学业负担相当重。

不仅有各种作业,课后还会参加各种辅导班,很多有钱人还会给孩子请家庭教师。

而那些贫困社区小学经费聘请足够教师都困难,谁还会给你留作业?谁天天盯着你学习?那里的孩子天天都被放羊。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获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

他花了一学年时间,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蹲点”。

他在这所学校听课,和学生聊天,采访学生和老师们,还在这个学校教一门论文写作课,甚至也亲自参加考试。

一年的体验,让他写成一本书 School of Dreams,全书近400页,他在长达188页的第一章用了这样的长标题:“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浅析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浅析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浅析摘要:国家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兴盛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叶,但从思想的渊源看,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所谓国家主义的教育,一是主张教育是国家的工具,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与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二是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交由国家负责办理、经营,国家对教育不宜采取放任的态度。

本文试图从思想理论、方针政策方面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思潮。

从严格意义上说,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最早由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奇(Johann Heiorichi Pestalozzi)提出。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费希特(Fichet)在裴氏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对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对外宣扬民族至上的精神,开始形成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

中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同治年间容闳、曾国藩等所提倡的兵工教育与光绪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所主持的西政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国”,这种思想己初具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特征,但尚未形成系统。

清末民初,教育界出现的“国民教育”和“军国民教育”思潮均含有国家主义教育的成份,是国家主义教育的渊源或表现形式,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对“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深恶痛绝,提倡和平主义教育,羞言国家主义的教育已成世界教育的大势。

同时,随着各种西方思想的传入,美国的教育思想也被大量地介绍到中国,尤其是平民主义教育思想挟杜威、孟禄来华之威在中国教育界广为传播,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且在这种教育思潮的影响下,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所体现的“教育本义”,重视个性发展为其本质,几乎没有国家主义教育的色彩,反映了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处于中衰期。

1922年以后,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以“新”的面目出现。

余家菊、李璜合著的《国家主义的教育》一书于1923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他们发起国家教育协会,出版协会丛书,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由此重振。

美式教育

美式教育

美式教育美式教育是指在美国所应用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

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综合素质。

美国的教育系统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并为他们提供广泛的学术和课外活动选择。

美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包括体育、艺术、音乐、辩论和社区服务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美国的教育系统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通常会接受实践性的教学,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和实习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美国的教学方法也与传统的教育体系有所不同。

在美国的课堂上,教师通常充当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此外,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帮助他们在不同学科间建立联系,培养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

美国的教育系统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由选择。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课程和学习方式。

此外,美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通常会参与学校社团和学生会等组织,通过与同学合作和交流,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然而,美式教育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美国教育系统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生可能面临选择困难和学习压力。

其次,美国的教育系统注重竞争和选拔,这可能导致学生过度强调成绩和排名,而忽视了对个人兴趣和发展的关注。

此外,美国教育的质量和资源分配存在着差距,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大。

总的来说,美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个人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它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然而,美式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狭义是指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

根据公民教育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把公民教育理解为三个方面:“有关公民的教育”:强调对国家历史、政体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通过公民的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获得公民教育;“为了公民的教育”: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性向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未来的成人生活中能够真正行使公民的职责。

释义公民教育(citizen education)是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发展(公民)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对于发展(公民)教育最早的清晰的概念是联合国1975年给出的定义,即:"发展(公民)教育"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中国公民教育中国于五四运动前后兴起此项教育。

1919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编订公民教材案。

1922 年该会拟定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始把公民科列入中小学课程。

1924 年江苏省教育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团体发起全国公民教育运动。

1926 年江苏教育会组织公民讲习会,制定公民信条:发展自治能力,养成互助精神,崇尚公平竞争,遵守公共秩序,履行法定义务,尊重公有财产,注意公众卫生,培养国际同情;议定每年5 月3 日至5 月9 日为公民教育运动周。

至此,公民教育思潮盛极一时。

列举对比几个国家公民教育的不同和特点公民教育受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差异的影响,其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各不相同。

在称谓、组织方式和内容及课时分配等方面都不相同。

中美文化

中美文化

中美文化比较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国家不仅仅是地域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概念。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当然也就有着不同文化所决定的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

总的来说,美国文化是在独立战争后才逐步形成的。

独立之后,各自为政的州,既需要独立行使权力,也需要一个能促进新生国家全面迅速发展的中央政府,于是形成一种妥协性的多元文化。

他以满足人的欲求为核心,承认各自的权利乃至个人权利的合法性,同时吸取基督教原罪观念,主张对过度膨胀个人欲望而导致的侵权行为予以法律制衡。

这是以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而又以条文法制约人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平民文化。

中国文化则不同,她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不断地吸取各家思想,兼容外来文化,逼迫性地实现自我改造的综合性一元化的文化。

他不仅仅承认人欲存在的客观性,更重视人的社会性;不以满足个人生存欲望为最佳选择,因而直面惨淡人性的不足,而要求自我的完善。

所以,中国文化是以塑造圣王人格,用道德规范个人行为,为最高境界的文化。

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综合与塑造人性的特征。

这是精英文化。

具体说来,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美国比较强调个人主义、个人的权利、个人的自由,他们一个重要的观念是一切靠个人奋斗。

我们交朋友是一种感情交流、相互帮助,而美国交朋友大多是一种商业行为。

我们是以家庭、集体、国家为重的,而美国强调的是个人,与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2.平民文化与精英文化中国实行精英教育,塑造圣贤人格,培养道德品位。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诗三百大抵圣贤发奋之作;智仁勇;俭慈和不敢为天下先;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以天下为己任。

要求自我的完善。

美国实行平民教育,注重应用技艺,专门知识,生存和参与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上具有具体、确定性、机械性的特点。

3.法律社会与人情社会中国缺乏严密的成文法律规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人情社会和道德社会。

美国教育

美国教育

美国教育提问添加摘要美国教育美国教育主要由政府提供,由三级政府: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学区)控制和资助。

在小学和中学,课程、资金、教学和其他政策都由当地选举产生的学区委员会决定。

学区通常根据官员和预算与其他地方事务分开。

教育标准和标准测验通常由州政府制定。

美国教育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殖民地时期、建国至南北战争以前时期、南北战争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时期等几个阶段。

目录[隐藏]∙ 1 殖民地时期∙ 2 建国后∙ 3 平民学校运动∙ 4 公立中学∙ 5 技术与公立高等教育∙ 6 二战前∙7 二战后∙8 现行学制∙9 排名∙10 相关条目∙11 参考资料美国教育殖民地时期印第安人美国位于北美洲,原是印第安人的家乡。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开始向北美洲进行殖民侵略和移民。

移民大都是为摆脱封建暴政、宗教压迫和贫困而从欧洲各国逃去的劳动者。

许多贫苦移民成为殖民者的契约奴。

此外,还有被贩卖去的黑人奴隶。

17~18世纪前半期,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

由于13个殖民地的移民来自不同国家,所以他们各自按照本国惯例兴学,办法极不统一。

但各种学校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宗教为基础,以《圣经》作为阅读课本,强调以《圣经》经文作为道德行为的根据。

北部殖民地(马萨诸塞、罗得岛、新罕布什尔、康涅狄格)合称新英格兰,工商业发达,居民大都是清教徒。

他们认为每个基督徒都必须能阅读《圣经》,懂得教义,了解上帝的意旨,所以重视办初等学校,由殖民地当局主办教育。

马萨诸塞首先于1642年通过法律,规定家长有义务使儿童学习宗教信条和一些重要法律,但尚未规定开办学校。

1647年马萨诸塞地方议会通过法律,规定满50户的镇要聘请一个小学教师,有 100户以上的乡,要办拉丁语法学校。

中部殖民地(宾夕法尼亚、纽约、新泽西、特拉华)以畜牧业和谷物生产为主,移民来自欧洲大陆各国,隶属基督教不同宗派,各宗派分别设校,由教会负责教育。

德胜洋楼聂圣哲先生受广东省委宣传部邀请讲话分享

德胜洋楼聂圣哲先生受广东省委宣传部邀请讲话分享

聂圣哲:平民教育是美国教育的基本特征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时间:2008年7月26日上午地点: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广东省科技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主题:平民教育(平民教育是美国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讲人:聂圣哲主持人:何雪峰主办: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南方都市报主题简介:千百年来,国人一直把教育当做了改变命运、启蒙大众的一种崇高事业。

如果今天许多孩子仍然上不起学,那么未来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前提基础就无法得到保障。

教育平民化,不但能让千百万孩子改变命运,也给我们这个仍然处在发展中的民族的振兴增添了机会。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如果在国家层面上忽视平民教育,那么上行下效,势必使得教育成为少数人的特权。

另一方面,如果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单纯重视利润,那么就无法保证教育的公平原则。

因此,推广平民教育是政府责任的最好体现。

今天在中国许多城市,已经自发或者有组织地成立了不少农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在自觉地实践着一个理念,那就是不让下一代再因为愚昧而贫穷。

这种情景不得我们对平民教育,甚至对贫民教育做一些思考吗?Beracah Enterprise Consulting Co.Lit.比拉迦企业顾问有限公司嘉宾简介:聂圣哲,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

【主持人:】各位公众论坛的朋友们,大家在这个炎热的周六上午,我们又相聚在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的会场。

我是南方都市报评论部的何雪峰,今天我们请来聂圣哲老师给我们讲平民教育。

在当下关注中国的教育,我觉得有两个现象是值得关注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电视剧《中国式离婚》,女主人公说“如果上不了什么好的幼儿园,就上不了什么好的小学;上不了好的小学就上不了重点中学;上不了重点中学就上不了好的大学,这孩子一辈子就完了”,这说明中国人对孩子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视。

另外一个方面,中国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就面临失业的问题。

欧美国家学制

欧美国家学制

1、单轨学制的定义: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个学校体系是由被划分成不同阶段的单一的学校系统构成的。

其不同阶段就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阶段。

青少年到各阶段就学主要是以年龄为标准,即不同年龄的学生到相应的教育阶段就学。

这个学校体系是由下至上地构成的单一的系统,原则上每个国民都有平等地接受每一阶段教育的机会,所有国民原则上都可以进入同样的学校学习。

2、单轨学制的起源:在美国,早在殖民地时期和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其学校体系是仿照欧洲诸国学制而实行双轨制,表现为首先设立大众性的私立小学,小学发展较快,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各州几乎都颁布了设立小学的法令,19世纪30年代起,公立小学运动使小学教育迅速普及并逐步实现了公立化和义务化;在中学阶段,自1635年开始仿照英国的文法学校而设立了拉丁文法学校,后来(1751年以后)又设立了文实中学,并且文实中学逐步取代拉丁文法学校而占据中学的主流,但是无论拉丁文法学校还是文实中学,其办学理念都是西欧型的,实行的是大学预备教育;在大学方面,起初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也都是仿照欧洲(特别是英国)模式建立的。

这样,在小学与中学、大学间就形成了双轨制的学校系统。

然而,南北战争(1861~1865)以后,随着公立中学运动的开展,与小学衔接的大众性公立中学(high school)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取代欧洲型的中等学校而成为具有美国色彩的中学。

与此同时,大学方面为了缓和入学要求,不再固执地要求中学只教授古典语言,中学开始实行课程选择制以满足入大学的要求,因此大学与中学的接续关系得到了改善。

到20世纪10年代,以1918年美国教育协会“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发表《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为标志,美国建立了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单轨学制,即六三三四制。

这一学制的建立,也使美国率先在世界上建立了后期中等教育制度,这为二战以后世界许多国家的学制改革起到了先导作用。

单轨制起源的精简版:在美国,早在殖民地时期和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其学校体系是仿照欧洲诸国学制而实行双轨制。

浅谈--中国教育和欧美教育的优缺点

浅谈--中国教育和欧美教育的优缺点

首先说一下中国的教育吧:1、中国的教育太死板,虽然现在一直呼喊着素质教育,但不知道是指挥棒还是没放开还是底下的对策又乱了,总之,这个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是没有到位的。

2、中国的成年人对儿童的教育都有点期望太高,然后在这样的期望中又无限放纵了幼儿,这样导致幼儿在冷热交替中难受着并改变着自己,这样的改变不一定是很好的改变哦。

3、虽然还是有不少学校对信息化教学有着些些的重视,但不难发现,所谓的重视,很多的孩子还是要到初中以后才能真正懂得一些电脑的知识,孩子们对本能的游戏确实操作不错,有用吗?4、孩子们基本上是没有选择的自由,大部分是去实现大人所想要的。

5、中国的孩子所学的知识的起码是60%一辈子也许都不能用到什么。

美国的教育很多方面把握的比较好,比如批评,不单纯是批评孩子一方面,更多的是从大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没有缺点了。

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

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

这种由地方当局办理、干预教育的做法,超过了其宗主国--英国的教会办学的方针,一举奠定国民素质的优势!在这个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当我们热血沸腾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美国还有一个伟大之处,那就是《宪法》所标榜的以教育培养国家公民。

为了普及教育,他们先是采用了英国的兰卡斯特导生制。

1818年兰卡斯特本人还应邀到美国宣讲导生制。

英国式的教育不能满足这个新国家对教育的要求。

美国农村社区中的学校教育

美国农村社区中的学校教育

美国农村社区中的学校教育在美国,教育体系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其中公立教育占据着大多数。

在美国农村社区中,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孩子们的学业水平提升的关键,也是社区发展的基础。

一、教育资源在美国农村社区中,学校教育的资源配置相对有限,这意味着教育机构的经费、教师水平、设施等方面的条件相对于城市社区来说会落后一些。

许多农村社区的教育资源甚至被视为是贫乏的。

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美国的教育体系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和投资的,而一些相对较小的农村社区往往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投入教育资源。

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教学质量在美国农村社区,教学质量与教育资源的缺乏以及学校的师资构成有很大关系。

由于一些农村社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较薄弱,学校教育的经费维持比较困难,很多时候学校管理者为了节约经费而选择用较低薪金聘请教师,而这类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资历和专业性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教育。

不过,在这方面,美国政府提出了相应措施,比如会投资建设优质学校、提升教师队伍等。

三、学生培养在美国农村社区中,学校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对学生的态度和思想进行培养。

在这些学校教育中,青少年除了学习传统的知识技能,还要通过哲学、伦理、公民教育等方面的学习,进一步提高社会责任感,创造力,以及个人信念。

在这方面,美国的公立学校相比私立学校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成为了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一环。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美国农村社区中,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父母要成为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父母可以通过为孩子创造合适的学习空间、监督孩子的学习进展,以及帮助孩子投入和参与社区活动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

而学校教育则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再进行延伸,对学生进行更深入地教育,以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学校教育是综合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的学习铺平道路。

总的来说,在美国农村社区中,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

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

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中华家庭教育学院攀登高峰精英教育是按照社会精英的标准来培养学习者。

英国的伊顿公学是全球著名的基础教育的精英版,而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则是大学中的精英学校。

伊顿公学造就了英语20位首相,而哈佛大学则出了8位总统及上百位诺贝尔在此工作和学习过,5位总统和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中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也是许多学子的梦想。

中国许多政商领袖及科学界领袖均出自这两所学校。

所不同的是,哈佛耶鲁造就的是全球性,而清华北大造就的是国家性精英。

在讨论教育的时候,首先必须明确一个问题:教育对人生的巨大影响。

什么样的学校造就什么样的人。

有人说,在清华北大也有学渣。

这种现象也确实存在,但是多数清华人成为社会精英。

如果说伊顿公学有许多天然的资源,那些学生有些确实具有高贵的血统良好的社会背景和社会资源,有助于他们自身的成功。

而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则更多的是来自平民社会的学生,他们是被造就成了精英。

哈佛大学80座图书馆和1200万图书是这些学生成为社会精英的保障。

那种鼓吹读书无用的人,要么是无知,要么是无赖。

读书并不是说一定要有学历,这是两回事,但是一定要有知识,更要有建构在这知识之上的智慧。

这也是家长们孜孜以求的。

还有一些人拿比尔盖茨、乔布斯来证明读书无用,那么就请你先知道:比尔盖茨9岁的时候就读完大英百产全书,高中就会编程,要知道那个时候学校的计算机还是租用别人公司的时间,并不是谁都有这样的机会,就算是今日,计算机普及的当今社会,又有多少高中生会编程呢(虽然现在的编程是用高级语言,比盖茨那时所用的半机器语言要容易得多。

)乔布斯本身学的不是艺术专业就却选修了许多艺术类课程,这反而说明,不是读书没有用,而是说明是大学的东西他们提前学会了,再呆在学校是浪费时间,恰恰证明读书非但不是没有用,而是成功所必须的。

只是说明另一个问题,有人把文凭跟读书划上了等号,把混得文凭当作是读书,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无论是哈佛大学还是耶鲁大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不都是精英,但是精英所占的比例明显比其它学校要高得多。

西方文化传统与教育探析

西方文化传统与教育探析

西方文化传统与教育探析作者:杨冯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8年第11期内容摘要:本文从西方文化传统的本质与定义谈起,关注西方文化的发展脉络、它对西方教育的影响,并且以美国教育史为例,阐述西方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西方文化西方教育美国教育本文从西方文化传统的本质与定义谈起,关注西方文化的发展脉络、它对西方教育的影响,并且以美国教育史为例,阐述西方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的关系。

一.西方文化传统浅探(一)西方对精神信仰本质的探索西方学者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和现象学等角度出发,探讨了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到二十世纪的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对精神信仰的本质进行了界定。

1.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末期对神本质的阐述和论证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们从人的角度去寻找神的本质,认为是人创造了神而非神创造了人,神无非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幻化。

精神信仰本质上是对神的信仰。

中世纪是基督教神学垄断的时期,人们从不同角度论证神的本质,认为信仰才是宗教的根本,理性应该为信仰服务。

2.十六至十八世纪为精神信仰本质的探索从方法上和思想上奠定了基础这阶段科学的成就揭开了自然神秘的面纱,人们对突破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充满了信心,人们更多地想到的是人而非上帝,神在人们心目中不再是最重要的对象。

笛卡儿的还原论哲学为宗教研究这一学科的形成从方法论上奠定了基础。

康德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认为伦理是宗教的基础,强调宗教在道德教育上的实践作用。

施莱尔马赫主张信仰高于理性,宗教高于道德,宗教本质上是上帝的意识,是一种对神的了解与经验,以及绝对依赖上帝的意识。

3.十九世纪在对宗教的口诛笔伐声中,多角度地探索了精神信仰的本质十九世纪是批判的时代,出现了哲理主义、心理主义、实用主义及共产主义等流派,他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

哲理主义者虽批判了正统的基督教,却试图建立另一种宗教,都把道德作为宗教的本质。

黑格尔把人看作宗教的本质,希望用古希腊那样的提高人的道德价值和尊重人的自由的宗教来代替基督教。

什么是“美国平民教育”

什么是“美国平民教育”

什么是“美国平民教育”什么是平民教育?平民教育就是教育⾯前⼈⼈平等对于平民教育,我⾸先想纠正⼤家包括我⾃⼰以前的⼀个错误认识,我们以前认为平民教育就是社会底层百姓⼦弟的教育,就是打⼯⼦弟学校。

其实不是这样,今天我向⼤家汇报的平民教育有两个定义。

第⼀个定义是指平常百姓,特别是社会底层家庭的⼦⼥都可以享受的教育,这是从教育政策⾓度来定义的。

第⼆,教育⼈做⼀个寻常的⼈,也就是: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长⼤做⼀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不⾛捷径、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这是从教育哲学、价值观的⾓度出发的。

以前我们往往是从第⼀个⾓度来说的,⽽从第⼆个⾓度来说的很少。

平民教育的三个最基本理念开世界现代教育先河的国家,总的来说应该是美国。

我觉得从美国教育消费者的⾓度,美国教育的基本特征,那就是平民教育。

美国教育有三个基本理念:第⼀,⼀个国家可以没有历史,也可以没有⽂化,但不能没有有效的教育。

这是美国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我们⼀些⼈总觉得美国这个国家没有多长的历史,但是各位知道美国教育部成⽴于哪⼀年呢?成⽴于1867年。

我刚去美国留学时,和国内很多愤青⼀样,觉得⾃⼰来⾃五千年⽂明之邦,觉得美国⼈都是⼟暴发户。

我去的斯坦福⼤学,也是⼀所年轻的学校,却是1888年开始准备创办的,⽽中国最⽼的三所⼤学是光绪皇帝颁旨成⽴的,在1896年。

美国抓有效的教育,抓得早、抓得实在。

第⼆,智⼒有时是天⽣的,但优秀是教出来的。

第三,不论出⾝,每⼀个6-16岁的少⼉都必须受到有效的教育,这是⽆条件的。

否则对国家与政府来说,就有可能多⼀个不合格的公民,多⼀个社会问题,从⽽削减了国家整体实⼒。

不能说农民⼯的孩⼦就不是孩⼦,受到不好的教育,这样对⼀个国家来讲是成问题的。

教育在西⽅⼀些国家,⼜称为“⼈⽣重新洗牌的过程”,⼈⽣之所以能够重新洗牌,就是说教育⾯前⼈⼈平等,所以平民教育就是教育⾯前⼈⼈平等。

美国这三个基本教育理念都充分透露出平民教育的理念,都充分透露出他们治国的务实、平和,和对⼈性、对国家、对公民的尊重。

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

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

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
博仔
【期刊名称】《湖南教育:综合版》
【年(卷),期】2005(000)018
【摘要】1943年5月4日晚,美国纽约卡立兹堂气氛异常热烈,这里正在举行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纪念会。

会议还举行隆重颁奖仪式,奖励由西半球百余所高等学术机构集体提名、审查通过的“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

其时,有一位中国人同爱因斯坦、杜威、福特、莱特等人一起走上领奖台,他是十人中最年轻的,也是惟一获得这一殊荣的亚洲人,他,就是被誉为“平民教育之父”的教育家——晏阳初,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博仔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
【相关文献】
1.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J], 丘建生
2.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 [J], 刘华山
3.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J], 丘建生;
4.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J], 邱建生
5.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 [J], 博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美国的平民教育-----读到一篇好文,分享与大家平民教育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平民教育,我首先想纠正大家包括我自己以前的一个错误认识,我们以前认为平民教育就是社会底层百姓子弟的教育,就是打工子弟学校。

其实不是这样,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平民教育有两个定义。

第一个定义是指平常百姓,特别是社会底层家庭的子女都可以享受的教育,这是从教育政策角度来定义的。

第二,教育人做一个寻常的人,也就是: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长大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不走捷径、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这是从教育哲学、价值观的角度出发的。

以前我们往往是从第一个角度来说的,而从第二个角度来说的很少。

平民教育的三个最基本理念开世界现代教育先河的国家,总的来说应该是美国。

我觉得从美国教育消费者的角度,美国教育的基本特征,那就是平民教育。

美国教育有三个基本理念:第一,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历史,也可以没有文化,但不能没有有效的教育。

这是美国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我们一些人总觉得美国这个国家没有多长的历史,但是各位知道美国教育部成立于哪一年呢?成立于1867年。

我刚去美国留学时,和国内很多愤青一样,觉得自己来自五千年文明之邦,觉得美国人都是土暴发户。

我去的斯坦福大学,也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却是1888年开始准备创办的,而中国最老的三所大学是光绪皇帝颁旨成立的,在1896年。

美国抓有效的教育,抓得早、抓得实在。

第二,智力有时是天生的,但优秀是教出来的。

第三,不论出身,每一个6-16岁的少儿都必须受到有效的教育,这是无条件的。

否则对国家与政府来说,就有可能多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多一个社会问题,从而削减了国家整体实力。

不能说农民工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受到不好的教育,这样对一个国家来讲是成问题的。

教育在西方一些国家,又称为“人生重新洗牌的过程”,人生之所以能够重新洗牌,就是说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平民教育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美国这三个基本教育理念都充分透露出平民教育的理念,都充分透露出他们治国的务实、平和,和对人性、对国家、对公民的尊重。

美国教育还有一张隐性文凭美国教育发给学生的是两张文凭。

第一张是显性文凭,即一般意义上的文凭,大家容易理解。

隐性文凭则是我本人的一个重大发现。

美国孩子读完书之后,摆在身上还有一张隐性文凭,这就是具有平民意识的公民文凭,即我刚才说的做一个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谦卑公民。

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由家庭、社会、学校的互动来完成的。

我觉得美国这张隐性文凭是质量比较高的,这张隐性文凭将伴随一个人走过一生。

一个国家给公民一张什么样的隐性文凭,或者不给隐性文凭,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与平民教育相对的是精英教育,美国人认为,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并不矛盾,平民教育是精英教育的基础,没有平民教育的精英教育是不存在的。

只要平民教育做好了,精英教育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抓精英教育而忽视平民教育的教育只有惨败的结局。

精英多数情况下是很难被人们提早发现或选择定位的,精英也是很难从小就被指定并通过人为主观拟定培养方案就能培养的。

真正伟大的天才不是一般的平庸教授可以发现的,爱因斯坦就申请过两次博士学位。

一个国家要把教育办好,就把平民教育做好了,没有平民教育的精英教育都是胡说八道。

一个国家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爱因斯坦,更不能都用培养爱因斯坦的方法来培养所有的学生。

教育的目的就是能够使一个学生将来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在美国教育界的解释:1、把一个只适合做木匠的人培养成博士和把一个只适合读博士的人培养成木匠都是教育的失误。

把只适合于做木匠的人培养成木匠和只适合于读博士搞理论的人培养成博士,这样的教育才叫成功。

2、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告诉家长是美国教育的重要部分,学校里的老师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从一年级起,老师就和家长开始沟通、交流,使得家长到了孩子高中毕业时基本上能够知道孩子未来适合于做什么。

3、地位的平等,绝不可能认为教授比一个优秀的工匠地位高。

在美国一个木匠的收入跟一个正教授的收入应该说是一样的,现在美国一个木匠一天的收入大概是200到400美元。

4、客观对待辍学,认同最优秀孩子是不会去读硕士或博士的价值观,这样会给孩子,特别是那些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他们认为绝顶聪明的孩子,在平民教育阶段完成之后,有时候通过辍学来变成精英。

比如说比尔·盖茨、戴尔等等,尤其是商界的人士。

在美国人的眼里,只有二流学生是去读博士的,一流学生不会读完书的。

客观对待辍学就是一个平民教育的观念。

在美国,学历并非越高越好。

在一个法治的市场经济社会,政治家、商人的地位肯定是很高的,他们不需要高学历。

在美国,如果市长、州长的名片上印有一个博士学位,会被别人视为怪物。

这是我切身的体会。

在美国人看来,市长更多应该是体验民情,应该20多岁到社区服务、社区演讲,了解平民百姓的疾苦,读完博士应该去做研究。

我们中国人往往把学位当做是一个提高地位的表现。

我的一位同学,在美国某制药公司研发中心担任首席科学家,向我抱怨说,他很想回国,可如果回去,因为没有博士学位,可能三本的学校都不会要他。

让孩子读书的目的孩子从六七岁开始上学,那时的孩子对自己的命运是不具备完全主宰的能力。

特别是6-12岁的孩子,基本上只是家长想让他读什么就读什么。

中国经常出现手指非常短的孩子在星期天去学钢琴,我经常对我的表姐说,你的孩子手指这么短,为什么让他去学钢琴?为什么就不能用这样的手指去社区做服务呢?将来尽量少花力气多挣钱或当大官,是很多中国人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

而美国人读书的目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有为兴趣而读书,有为工作而读书等等。

美国人是从灵魂深处认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并认真传承这种价值观的。

美国人读书的功利性不强。

比如有一个精神病患者,拿着一千美元到街上去送人,十个美国人有八个是不敢要的。

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平民教育告诉他们,没有理由接受这个钱,他就会问你这个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送给我?这样有效的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具有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我没有付出劳动,怎么能够拿你的钱呢?中国的教育,这方面要补的课程太多了,远离现代教育有很大的距离。

许多中国家长经常说“再穷不能穷孩子”,其实原话不是这样的,原话是“对国家来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对家庭来说再富也要穷孩子”,也就是说,国家再穷教育预算也应该是最高的,家庭再富裕,也绝对不能让孩子挥霍。

在美国是看不到富豪的孩子开跑车的。

只有对孩子非常节俭,他才能够去受平民教育,否则后代就一代一代退化,最后变成了纨绔子弟。

比尔·盖茨把财产全部捐出来,一方面是品德的高尚,还有一个方面是比尔·盖茨受到平民教育文化的熏陶,有一张良好的隐性文凭,他认为必须这么做。

遵守公共秩序依靠平民教育美国的教育教给孩子的基本原则是,无论任何理由都不可以侵害他人的利益与权利,由于教育的有效,优良的价值观不断重复,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似的对公共秩序的遵守。

我举一个我亲眼看到的例子。

我女儿在美国就读的学校,校长是一个50多岁的老奶奶,有一天突然接到通知,让我们家长把车子开到学校一英里之外的地方待命,学校发生了重大危机。

我到了学校,看到学校上空有六架直升机,校长拿着一个大话筒站在学校的楼顶上,说劫持人质发生在附近另外一个学校,枪声也来自那里,希望同学们不要惊慌。

这位校长站在最不安全的地方,拿着话筒讲话,这就是一个示范,让孩子们都知道有秩序地去做某件事。

有学者说中国是紧缺经济,所以中国的公共汽车才这么挤,不挤就上不去。

他说的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平民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从潜意识里去遵守秩序,最后从公众的角度来讲是最大的获益。

比如美国9·11 恐怖袭击发生时,世贸中心大楼内的楼梯自动分成三条道,一条残疾人道,一条正常人道,一条是消防员往上走的道,于是才有4000多人顺利的撤退。

如果像某些学者说的资源紧缺,这条道是最紧缺的,大家都去挤,我估计800人也挤不出来。

遵守秩序成为一种习惯,整个民族的素质就提高了一步,这都是靠教育来完成的,而且是靠平民教育来完成的。

美国教育过程中不能碰的高压线在美国,所有中小学是不能开除学籍的,但大学是可以开除学籍的。

在大学里,只要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你撒了三次谎,肯定就被开除,没有任何的商量余地,即便是布什总统帮你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可见诚实在美国教育中的重要性。

公平、公正的观念也是美国教育必须确立的观念。

如果我讲话语气里流露出一点点对某个国家学生的歧视,我的女儿就会指责我。

她的潜意识当中,这种平等、公平意识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平民教育,要求所有人都平等,对于民主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孩子从小就知道隐私的重要性。

现在美国百分之百的学校不会公布成绩,所以在美国,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够昂头挺胸,因为别人不知道他的成绩是多少。

克林顿成绩总是60多分,他可以在讲堂里演讲,如果在我们这里,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美国学校,有一个不需要写进校训的校训——“人生六诫”,这是我这个平庸人的第二个发现。

这些都是美国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的高压线。

这些都和美国的基督教文化有联系:一诫,不许把人作为偶像崇拜;二诫,不许随意发誓起赌咒;三诫,不许贪恋别人的财物;四诫,不许懒惰不孝不感恩;五诫,不许偷盗奸淫谋杀人;六诫,不许撒谎害人作假证。

几个美国教育的小故事有一天,我女儿找到我,说要跟我商量一个重大的事情,说准备花一美元参加俱乐部,我问是什么俱乐部呢?她回答说是“帮助俱乐部”。

俱乐部的总经理是三年级的学生,总共有30人参加,专门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我开始也没有太在意,过了几个月,有一天我翻《洛杉矶时报》,发现了一则报道,就是报道他们的帮助俱乐部的。

我女儿说,帮助俱乐部总经理和报社签了合同,他们提供的报道,稿费比其他报道贵三倍。

他们就是通过这些方式赚钱,去帮助盲人看橄榄球赛、给社区穷人家的小朋友发巧克力等等。

最后还盈利了1000多美元。

帮助俱乐部里有富家子弟,也有官员的孩子。

他们都是在一个平台上接受平民教育的理念,做一些大人看起来似乎没有意义,但是对孩子的成长却极有利的事情。

第二个故事是“美国新生上哈佛”。

我的一个同事的孩子,考上哈佛大学,家里准备庆贺,他父亲说请同事吃一顿饭吧。

我们表示祝贺之后,就问孩子什么时候去哈佛,他回答说大概提前一个月,准备骑自行车去,从洛杉矶骑自行车到新泽西州。

这一顿饭后,孩子就上路了,过了一个多月,他父亲就把孩子一路去上学的照片拿给我们看。

他一路上骑着自行车,或是搭便车,在沿途的饭馆打工,并做社会调查,比如客人数量、客人消费状况,到了学校就把厚厚一本资料交给学校。

出发前,孩子的父亲给了他300美元,结果他到学校之后,还了这300美元,还赚到了钱。

美国人的教育充满危机意识,如果不往前走,可能就会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