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技术转移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关村技术转移综述

技术转移是中关村科技园区二十年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也是一大批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技术转移的核心是依靠技术资源的流动,实现技术价值,并通过协同创新实现价值增值,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关村科技园区通过努力探索和完善技术转移公共价值体系,促进技术转移主体之间的充分沟通,与创新创业创投等要素紧密结合,提升自主创新的效率,降低协同创新成本,加快技术成果的经济价值实现。

一、技术转移的定义

技术转移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提出来的,他认为技术转移是企业对内外条件加以权衡的结果,进行技术转移是企业的权宜选择。“技术转移”主要包含两种内涵,一种是指技术成果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横向扩散,第二种是指实验室技术向市场应用技术的纵向转化,即技术的商业化开发和实现市场价值的过程。

二、国际上技术转移的情况

加速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及转化进程,已成为世界经济变动的一个重要趋势。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都已认识到,技术转移不仅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也是决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

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创新战略中很大一部分是与技术转移有关,通过立法、专项计划、财税政策等加以支持,同时发展孵化器、科技园、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鼓励风险资本介入技术转移。需要重点提到的欧盟创新驿站从欧盟第五框架计划开始实施,到2001年初,欧盟扩大更新IRC网络,目前71家创新驿站遍布33个国家。目前创新驿站已成为欧盟促进中小企业之间技术创新合作和技术转移的最主要网络。

三、中关村技术转移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

中关村技术转移的创新模式来自于实践,具有自身明确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复制性。如企业与大学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或联合实验室,打通技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渠道。创造弹性股权设计模式,既解决了技术转移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双方利益。这些创新模式实用高效,有利于技术转移的实现与创新资源的融合。

具体来看,中关村技术转移活动中不乏切实由于提供了上述核心要素而成功转移的案例。

第一,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企业与大学或科研院所联合设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这种形式比较普遍。如1999年至2005年,清华大学与国内外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构近80个,企业通过与大学、院所等设立联合实验室,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产生原始的创新技术,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及早介入,并对技术创新进行持续投入,也使科研更贴近市场需求,更容易形

成能够产业化的专利成果,缩短产品化周期,并培养企业自身的研发技术人员。这种方式更容易达到双方共同目标,实现合作共赢。

第二,共同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要求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共同参与,这就加强了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为技术转移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更重要的是,国家重大项目产业关联度大,能促进一大批相关衍生技术的产生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显示出很强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催化效应。

第三,联合推动中试。中试环节始于科技成果的实验室或专利形态,终于商品化、产业化形态。对于普遍存在的中试环节的缺失问题,中关村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了新模式的探索,主要解决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技术成熟性和经济合理性的两大问题。如农科院饲料所利用“七加一技术转移联合体”的方式推动中试,创造了“技术-生产联合体”的运作模式;同时,还探索了与大企业联合推动中试、共同申请专利、共享专利许可收益的形式。

第四,发挥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作用。技术中介机构在转化科技资源、推动区域科技资源向外辐射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关村的技术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种是由大学或科研院所派生出来的专职技术转移机构,如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第二种是为实现政府目标而设立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如市工促局和教委设立的九家技术转移中心;第三种是独立第三方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如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医药领域的技术转移提供代理和居间服务。

第五,衍生企业。从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中衍生出的创新型公司是实施技术转移的重要力量。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表明了衍生企业本身是大学技术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高科技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和高科技企业群的重要生力军,另一方面,它也进一步凸显了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类公司所开发的技术大多带有原创性、跨越性,其市场大多是潜在的,因此往往不为现有的公司所接受。然而从事该项研究的人们对自己研究成果的市场潜力非常敏感,同时有着参与实现这个潜力的强烈愿望,衍生公司往往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

第六,弹性股权设计。由于技术转移前景中的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技术受让方往往不能接受技术转让方的高报价,并由此形成技术转移的障碍。番当生物公司采取具有一定“弹性”的股权结构设计,使技术转移双方达成协议,保障了中科院力学所的利益将随着技术转移不确定性的消除而逐步实现;同时降低了企业初次采用技术的成本,创造了有利于技术转移的条件。

第七,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

目前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做为技术转移的有效载体快速发展起来,他们为创业型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提供了创业阶段所需的各类商务服务,引进了担保公司、创业投资基金等多种金融服务机构,承担了大量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工作。中关村园区里的这些实践成果,与美国同行几乎同步。

四、中关村产学研合作现状以及对技术转移政策的需求分析

据了解,中关村还有一批企业没有与大学或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这一状况需要得到根本改观。与此同时,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的出台,也表明从国家层面开始高度重视技术转移工作,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建立配套的政策体系。

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究源源不断地产生了可能市场化的知识和技术成果,这些成果对企业的有效转移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高效和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中,企业外部化发展能力越来越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以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为特点的自主创新过程也包含了大量的技术转移行为。

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要阵地,也在大力鼓励和倡导企业与科研院所的结合,积极创造适合技术转移的环境,实施了国家层面颁布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技术成果作价入股等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以及北京市颁布的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税收政策、促进科技条件共享、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等政策和法规,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包括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在内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关村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大幅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中的支撑作用,急需改善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