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优秀的中国区域地理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疆域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疆域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疆域教案教学科目:地理教学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使学生掌握我国领土的四至点、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3)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表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疆域范围;(2)运用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我国领土的四至点、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2. 教学难点:(1)我国领土的四至点的记忆;(2)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的识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学生分享对我国疆域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我国领土的四至点、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我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讲解我国领土的四至点、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3)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疆域的变迁及原因。

4.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2)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

5. 总结拓展(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教师出示相关地图,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中国地图,标注我国领土的四至点、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2. 结合教材,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疆域的历史变迁及原因;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熟练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学生能准确说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3)学生能运用地图、图表等手段,展示我国疆域的范围。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通过讨论、探究等方法,分析我国疆域的特点;(2)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中国区域地理复习教案

初中中国区域地理复习教案

初中中国区域地理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和巩固对中国地理区域的基本概念和划分。

2. 提高学生对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 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基本概念。

2.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3. 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基本概念。

2. 提问学生对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

二、复习北方地区(15分钟)1. 介绍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河流等。

2. 分析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

3. 提问学生对北方地区的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东北地区的资源开发等。

三、复习南方地区(15分钟)1. 介绍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河流等。

2. 分析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

3. 提问学生对南方地区的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如江南水乡的水资源利用、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等。

四、复习西北地区(10分钟)1. 介绍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河流等。

2. 分析西北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

3. 提问学生对西北地区的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如沙漠化的防治、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等。

五、复习青藏地区(10分钟)1. 介绍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河流等。

2. 分析青藏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

3. 提问学生对青藏地区的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如高原生态系统的保护、藏传佛教的文化等。

六、总结和练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 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进行巩固和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地理区域的基本概念和划分进行复习和巩固。

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

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
3
中国的邻国和海洋
1. 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中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1. 地图法:利用地图展示中国的邻国和海洋分布情况
1. 通过课堂问答和地图指认,检查学生对中国邻国和海洋的掌握情况
2. 了解中国濒临的海洋和主要岛屿
2.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2. 根据小组合作的成果和表现进行评价
2. 根据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和表现进行评价
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1
中国的地理位置
1. 掌握中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1. 讲授法:教师详细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
1. 通过课堂问答和测验,检查学生对中国地理位置的掌握情况
2. 了解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 地图法:利用地图展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 根据学生的记忆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5
中国的地理位置优越性分析
1. 分析中国地理位置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上的优越性
1.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1.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和分析深度进行评价
2. 了解中国地理位置优越性对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中国地理位置优越性对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的积极影响2.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 Nhomakorabea度进行评价
2
中国的疆域范围
1. 记住中国的领土面积和四至点
1. 记忆法:通过反复诵读和记忆,帮助学生记住中国的领土面积和四至点
1. 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中国疆域范围的记忆情况
2. 了解中国领土的辽阔和重要性

中国区域地理 地形 教案

中国区域地理 地形 教案

中国区域地理地形教案教案标题:中国区域地理-地形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各个区域的地形特征和地貌类型;2. 掌握用地形图、地图等工具进行地形分析和地貌解读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对地形与地貌的观察能力和地理学思维。

教学重点:1. 中国区域地形的特点和类型;2. 地形要素对地貌的形成影响;3. 地形分析和地貌解读。

教学难点:1. 掌握地形要素与地貌类型之间的关系;2. 运用地形工具进行地形分析和地貌解读。

教学准备:1. 地图和地形图;2. 地理学教材和素材;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国的地形特征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地形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地形和地貌的概念,使学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了解。

2. 教师讲解中国区域地形的特点和地貌类型,结合地图和地形图进行示范解释。

三、地形要素与地貌类型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介绍地形要素(如高山、平原、河流、湖泊、沙漠等)对地貌的形成影响。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教师提供的地形图和地理学教材,分析各个地貌类型的地形要素特点。

四、地形分析和地貌解读(2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地形图和地图进行地形分析和地貌解读,引导学生观察地形的特点、形态和分布规律。

2. 学生结合教材和地图,选择一个具体的地理区域进行地形分析和地貌解读,撰写一篇地理报告。

3. 学生进行报告展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拓展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提供更多的地理素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区域地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形分析和地貌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3.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地形与地貌的理解。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利用科技手段,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软件进行地形分析和地貌解读的实践;2. 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中国不同地区的地形特征并分析地貌类型。

中国区域地理教学设计[样例5]

中国区域地理教学设计[样例5]

中国区域地理教学设计[样例5]第一篇:中国区域地理教学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教学设计中国区域地理教学设计地理课要在学习乡土、中国、世界地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各门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地理课程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中国区域地理”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物产、民族、工农业等各个方面,综合性较强。

教学中可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理分区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的不同,导致经济发展等情况的不同,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中国的西北地区——教学设计一、激趣设悬的引入阶段播放我国西北地区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的录像片【教师引导】⒈录像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理区域的特色?⒉根据录像和你平时的知识,说一说维吾尔族、蒙古族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什么特点?⒊此区域的人们为什么是这样生产、生活的呢?通过录像片及三个与之有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

二、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分组探究学习阶段㈠学生分为三组,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和相应的课本内容及图片,分别讨论以下西北个比较典型地区的人们是如何利用当地的条件进行生产活动的?⒈内蒙古高原的东部⒉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天山的绿洲⒊天山的山地地区讨论要求:⒈明确本组讨论的地点⒉当地人们从事的主要生产活动是什么?⒊当地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生产活动?列举影响当地生产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

⒋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语言要简单、明确。

中国区域地理专题教案(专题二十三)

中国区域地理专题教案(专题二十三)

专题二十三中国区域地理一、高考展望中国区域地理内容在高考中常作为命题的基础和背景,以中国重点工程和时政热点的区域地图为载体,或以数据、图表为媒介,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1.以某区域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为背景,分析其成因的分布规律,评价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区域特点和差异的比较。

3.区域内资源的配置,人类生产和生活与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考点透析1、我国的地形对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势能影响气流的运行、水流的方向及水流的落差,从而影响降水的分布、水能资源的储量。

我国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级阶梯状分布。

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另外,许多大河在从高一级阶梯进入低一级阶梯时,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地形指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不同地形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

如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和半干旱的平原、高原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和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才能发展种植业。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类地形齐全,为我们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而平原仅占12%,因而耕地资源不足。

但山区的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2、我国的资源与工业部门为了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各地工业的发展,应立足当地资源条件,根据各地的资源类型发展相应的工业部门。

如东北地区,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因此主要工业部门为钢铁、机械、化工等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地区,煤、石油、铁矿、海盐等资源丰富,又临近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因此,既有钢铁、石化、制碱、煤炭工业,又有发达的轻纺工业。

中国的疆域教案设计

中国的疆域教案设计

中国的疆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

2. 使学生掌握中国的行政区划,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

3.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如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

4. 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地理位置:东经73°26'至135°05',北纬18°10'至53°33'。

2. 中国的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3. 中国的人口:约14亿。

4. 中国的行政区划: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5. 中国的地理特点:地形复杂多样,气候类型丰富,自然资源丰富。

三、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

2. 中国的行政区划。

3. 中国的地理特点。

四、教学难点:1. 中国的行政区划的详细划分。

2. 中国的地理特点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中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地理特点等。

2. 采用案例教学,分析中国的具体地理实例,如长江、黄河、喜马拉雅山脉等。

3. 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中国的地理特点对经济、文化等的影响。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包括中国地图、行政区划图、地形图等。

2. 准备案例教学资料,如长江、黄河、喜马拉雅山脉等的相关资料。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话题。

七、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

2. 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

3. 讲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

4. 讲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如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

5. 进行案例教学,分析中国的具体地理实例,如长江、黄河、喜马拉雅山脉等。

6.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中国的地理特点对经济、文化等的影响。

7. 总结新课: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和地理特点的重要性。

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的地理教案设计

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的地理教案设计

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的地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理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2.教学难点:南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印象?2.新课内容(1)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①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夏季炎热,冬季温暖。

②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交错分布,地势起伏较大。

③河流:珠江、长江、闽江等,水资源丰富。

(2)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①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石漠化、环境污染等。

②解决措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加强环保执法等。

(3)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①农业:水稻、茶叶、柑橘、热带作物等。

②工业:轻重工业结合,以轻工业为主,如纺织、食品等。

③旅游业:发展旅游,促进经济多元化。

(4)南方地区的人民生活①衣、食、住、行:介绍南方地区的民俗风情,如服饰、美食、建筑、交通等。

②教育、医疗、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3.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每组针对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2)分享交流:每组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哪些影响?5.作业布置(1)绘制南方地区地形分布图。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但在课堂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鼓励。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1.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1)教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很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夏季炎热,冬季温暖,这就导致了这里的植被类型非常丰富。

2024年《中国的疆域》地理教案(精选6篇)

2024年《中国的疆域》地理教案(精选6篇)

2024年《中国的疆域》地理教案(精选6篇)《中国的疆域》地理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记住我国的面积、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知道我国的陆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能力目标: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巩固学生的比例尺相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我国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等基本国情的认识,激发爱国热情,增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关于“中国的疆域”的教材分析本节中国的疆域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教材首先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中国,把握中国的位置、范围。

本节知识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学习中国的疆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教会学生从空间上认识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借以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

教材还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位置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这部分内容是体现地理学科应用价值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切入点。

因此该节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和地理意识的养成。

从知识结构看,“从世界看中国”明确中国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我国的疆域”明确中国的国土面积、范围,利用经纬度确定我国的四端,即经纬度位置;“我国濒临的海洋”进一步明确海陆位置关系及海陆组成特点;“陆界和邻国”明确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知识点:从世界看中国→明确地理位置我国的疆域→明确国土面积、领土四端我国濒临的海洋→明确领海、内海、濒临的海洋、海岸线及隔海相望的国家、岛屿和半岛陆界和邻国→陆界和邻国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是本节知识的重点;读图用图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难点: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关于“中国的疆域”的教法建议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联系学生在以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方法,运用分析、比较、读图、谈话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

非常的中国区域地理教案

非常的中国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区域地理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区域地理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2. 掌握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划分。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区域地理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2. 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划分。

3. 中国地理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区域地理。

2. 讲解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划分。

3. 介绍中国地理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第二章:中国地理概况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和面积。

2. 了解中国的地形、气候和资源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概括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面积。

2. 中国的地形特点和主要山脉。

3. 中国的气候特点和主要气候区。

4. 中国的资源特点和主要资源分布。

教学活动:1. 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面积。

2. 分析中国的地形、气候和资源特点。

3. 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概况的概括和分析。

第三章: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城市化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层级。

2. 了解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行政区划和城市化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层级。

2.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和特点。

3. 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和挑战。

教学活动:1. 讲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层级。

2. 分析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和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的问题和挑战。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地理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

2. 了解中国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经济地理认识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

2. 中国的农业特点和主要农产品分布。

3. 中国的工业特点和主要工业基地。

4. 中国的服务业特点和发展趋势。

教学活动:1. 讲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

2. 分析中国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特点。

3. 引导学生进行经济地理的认识和分析。

第五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的自然资源种类和分布。

“中国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区域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和各区域的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中国各区域的人口、民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爱国情感。

教学内容:1.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2.各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3.各区域的经济和文化特点教学重点:1.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2.各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教学难点:1.各区域的经济和文化特点2.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爱国情感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授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各区域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各区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各区域的特点。

3.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典型区域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各区域的人口、民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4.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些中国各区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各区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教师讲授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各区域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各区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各区域的特点。

3.巩固练习:选取一些典型区域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各区域的人口、民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区域地理的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爱国情感。

高中地理中 国区域地理北方地区教案

高中地理中 国区域地理北方地区教案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北方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掌握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河流和资源分布。

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经济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地理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主要资源。

北方地区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北方地区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理解北方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北方地区的地理基础知识,使学生对该区域有初步的认识。

2、直观演示法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增强感性认识。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风光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如长城、松花江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北方地区的了解,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地理位置和范围结合中国地图,指出北方地区的大致范围,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区以及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和安徽的北部。

强调北方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让学生明确其在全国的地理位置重要性。

(2)地形展示北方地区的地形图,介绍主要地形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

分析各地形区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形对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3)气候结合气温降水图,讲解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及其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探讨气候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农作物的种植类型和熟制。

(4)河流指出北方地区的主要河流,如黄河、海河、松花江等。

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以及河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初中地理中国地域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地域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地域教案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掌握中国地图的基本阅读方法。

2. 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掌握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基本概念。

3. 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地理位置2. 中国的面积和人口3. 中国地图的阅读方法4. 中国的行政区划5. 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基本概念6. 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兴趣和热爱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中国地图的阅读方法,中国的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基本概念。

2. 教学难点:中国地图的阅读方法,行政区划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中国地图、地形图、人口分布图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人口分布。

2.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省份为例,讲解行政区划的设置和名称由来。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素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中国地图的阅读方法:教学生如何看地图,如何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 讲解中国的行政区划:介绍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中国行政区划的设置和名称由来。

4. 分析具体案例:以具体的省份为例,讲解行政区划的设置和名称由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行政区划的概念。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素养。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绘制中国地图,标注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位置。

2. 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行政区划设置和名称由来。

3. 撰写一篇关于中国行政区划的小论文,分析行政区划的意义和作用。

非常的中国区域地理教案

非常的中国区域地理教案

非常优秀的中国区域地理教案第一章:中国地理概述1.1 地理位置与面积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经纬度范围和大陆面积。

强调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2 地形与地貌介绍中国的主要地形区和山脉分布。

强调中国的复杂地貌特征,如高原、平原、丘陵、山地等。

1.3 气候类型与特点介绍中国的气候类型,如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强调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的特点。

第二章:华北地区2.1 北京市介绍北京市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

强调北京市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地位。

2.2 天津市介绍天津市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

强调天津市的港口功能和对华北地区的影响。

2.3 河北省介绍河北省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

强调河北省的农业、工业和旅游资源。

第三章:东北地区3.1 辽宁省介绍辽宁省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

强调辽宁省的重工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大连。

3.2 吉林省介绍吉林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

强调吉林省的农业和旅游业发展。

3.3 黑龙江省介绍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文化。

强调黑龙江省的边境贸易和旅游资源。

第四章:华东地区4.1 上海市介绍上海市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

强调上海市的国际大都市地位和对华东地区的影响。

4.2 江苏省介绍江苏省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

强调江苏省的农业、工业和旅游资源。

4.3 浙江省介绍浙江省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

强调浙江省的私营经济和旅游资源。

第五章:中南地区5.1 广东省介绍广东省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

强调广东省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

5.2 广西壮族自治区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文化。

强调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边境贸易和旅游资源。

5.3 湖南省介绍湖南省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

强调湖南省的农业、工业和旅游资源。

(教案编辑专员)第六章:西南地区6.1 四川省介绍四川省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经济发展。

强调四川省的农业、工业和旅游资源,特别是成都平原和川西高原。

6.2 贵州省介绍贵州省的地理位置、地质结构和少数民族文化。

中国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区域地理教案中国区域地理一、高考展望中国区域地理内容在高考中常作为命题的基础和背景,以中国重点工程和时政热点的区域地图为载体,或以数据、图表为媒介,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1.以某区域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为背景,分析其成因的分布规律,评价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区域特点和差异的比较。

3.区域内资源的配置,人类生产和生活与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考点透析1、我国的地形对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势能影响气流的运行、水流的方向及水流的落差,从而影响降水的分布、水能资源的储量。

我国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级阶梯状分布。

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另外,许多大河在从高一级阶梯进入低一级阶梯时,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地形指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不同地形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

如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和半干旱的平原、高原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和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才能发展种植业。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类地形齐全,为我们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而平原仅占12%,因而耕地资源不足。

但山区的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2、我国的资源与工业部门为了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各地工业的发展,应立足当地资源条件,根据各地的资源类型发展相应的工业部门。

如东北地区,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因此主要工业部门为钢铁、机械、化工等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地区,煤、石油、铁矿、海盐等资源丰富,又临近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因此,既有钢铁、石化、制碱、煤炭工业,又有发达的轻纺工业。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设计7篇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设计7篇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设计7篇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设计7篇为保证教学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收藏转发。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地图,找出洲际分界线。

2、了解大洋、海、海峡等概念,并能在地图上区分。

3、掌握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图、指图、填图,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集体协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情感。

教学重点:四大洋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四大洋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3) 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1)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 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5)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非常优秀的中国区域地理教案

非常优秀的中国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区域地理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2、使学生了解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和省会(或首府)。

3、使学生了解我国五大海域。

4、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

5、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增长状况。

6、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状况。

重点和难点:1、我国位置、面积、所濒临的海洋、省级行政区及其行政中心的简称。

2、我国人口分布、增长及我国的人口政策、民族状况及民族政策。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位置和面积:㈠、位置:1.相对位置:A、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B、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洲大陆内部,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C、思考:习惯上常说:“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2.绝对位置:A、纬度位置:a、南(极):位于南海南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约4°N;b、北(极):位于黑龙江省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俄称为阿穆尔河)主航道中心线上,约为53°N;c、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越49°左右,相距约5500千米。

当2月南国春回大地之时,北国东北仍然是千里冰封。

d、纬度位置的优点:北回归线从我国南部穿过,我国绝大部分属于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位于热带,北部没有寒带。

南北气候差别很大,这既有利于人民生活,又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B、经度位置:a、东(极):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主航道中心线(“耶”字碑东角)上,约为135°5ˊE;b、西(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约为73°40ˊE。

小学四年级地理课教案:了解中国的五大自然地理区域

小学四年级地理课教案:了解中国的五大自然地理区域

小学四年级地理课教案:了解中国的五大自然地理区域了解中国的五大自然地理区域一、引言地理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学科之一,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孩子们可以增加对于环境和周围世界的认知。

在四年级的地理课上,我们将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五大自然地理区域。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这五个区域的特点和特征。

二、背景知识1.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2.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各种气候与地形。

三、主体内容1. 北方平原北方平原位于中国的东北部至华北平原,是中国最重要也最广阔的农业产区之一。

这片平原土壤肥沃,适宜种植谷物和豆类作物。

平原西北侧以黄河为界,因此有时也称为黄河平原。

此外,北方平原还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重要港口城市如天津。

2.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是中国南方最重要和最长的河流系统。

它涵盖了四分之一的中国土地并支撑着数亿人口的生活。

长江流域地区多雨,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业发展和渔业养殖。

长江两岸还有许多历史名城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如上海和重庆。

3. 西南山地西南山地是中国境内最大、最雄伟的山脉系统之一。

它位于长江以西,包括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等。

这片山地地区气候多样,有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等。

这里是中国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4. 西北干旱区西北干旱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以西、天山以北的地区。

这里缺乏降水,土壤贫瘠,几乎没有农业可发展。

西北干旱区被覆盖着大片沙漠和戈壁滩,较为荒芜与人迹罕至。

然而,在这个特殊环境中却孕育出了许多独特而适应极端条件的植物和动物。

5. 南方沿海地区南方沿海地区位于中国南部的海岸线,包括大片岛屿和半岛。

这片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雨量多,有利于农业发展和渔业养殖。

此外,南方沿海地区还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许多大城市如广州和深圳就坐落在这里。

四、活动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五大自然地理区域: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取其中一个自然地理区域进行研究,并制作一份简报来介绍该区域的特点。

非常的中国区域地理教案

非常的中国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区域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掌握中国主要地理分区及各省区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文化等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国地理位置及自然特征a.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b. 地形特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c. 气候特征(季风、大陆性、垂直差异)2. 第二节:中国主要地理分区及特征a. 北方地区b. 南方地区c. 西北地区d. 青藏地区3. 第三节:华北地区各省区特征a. 山东省b. 河南省c. 河北省d. 山西省4. 第四节:华东地区各省区特征a. 上海市b. 江苏省c. 浙江省d. 安徽省5. 第五节:华南地区各省区特征a. 广东省b. 广西壮族自治区c. 福建省d. 海南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各地理分区及各省区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文化等特征。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地理分区及各省区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中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

2.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使学生掌握各省区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文化等特征。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对中国区域地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的掌握程度。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中国地理分区及各省区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内容5. 第五节:华南地区各省区特征(续)a. 江西省b. 广东省c. 广西壮族自治区d. 福建省e. 海南省6. 第六节:西南地区各省区特征a. 重庆市b. 四川省c. 贵州省d. 云南省e. 西藏自治区7. 第七节:西北地区各省区特征a. 陕西省b. 甘肃省c. 青海省d. 宁夏回族自治区e.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 第八节:东北地区各省区特征a. 辽宁省b. 吉林省c. 黑龙江省9. 第九节:中部地区各省区特征a. 天津市b. 北京市c. 上海市d. 江苏省e. 浙江省f. 安徽省g. 福建省h. 江西省i. 山东省10. 第十节:中国区域地理综合分析a. 分析各省区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文化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的地理位置教案(3篇)

中国的地理位置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地图和地球仪,使学生能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 建立我国地理位置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中国的地理位置》2. 地球仪、中国政区图、世界地图3. 录音机、录音磁带(播放《歌唱祖国》歌曲)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二、新课学习1. 多媒体展示: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

2. 引导学生根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20W、160E),说出我国分别位于哪两个半球?3. 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a.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b.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观察中国政区图,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我国位于哪两个半球?为什么说我国地理位置优越?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二、新课学习1. 多媒体展示:中国疆域图。

2. 引导学生在图上辨别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以及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 分析我国疆域的特点:a. 疆域辽阔,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地理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2、使学生了解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和省会(或首府)。

3、使学生了解我国五大海域。

4、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

5、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增长状况。

6、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状况。

重点和难点:1、我国位置、面积、所濒临的海洋、省级行政区及其行政中心的简称。

2、我国人口分布、增长及我国的人口政策、民族状况及民族政策。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位置和面积:㈠、位置:1.相对位置:A、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B、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洲大陆内部,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C、思考:习惯上常说:“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2.绝对位置:A、纬度位置:a、南(极):位于南海南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约4°N;b、北(极):位于黑龙江省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俄称为阿穆尔河)主航道中心线上,约为53°N;c、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越49°左右,相距约5500千米。

当2月南国春回大地之时,北国东北仍然是千里冰封。

d、纬度位置的优点:北回归线从我国南部穿过,我国绝大部分属于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位于热带,北部没有寒带。

南北气候差别很大,这既有利于人民生活,又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B、经度位置:a、东(极):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主航道中心线(“耶”字碑东角)上,约为135°5ˊE;b、西(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约为73°40ˊE。

c、经度位置: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2°,相距约5200千米,时差达4小时以上,横跨东5区到东9区。

当东部的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之时,西部帕米尔高原仍然是繁星满天。

C、我国位置的优越性:a、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b、南北温度带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c、海岸线漫长,有利于从海上同世界各国交往。

d、陆疆漫长,便于从陆上同世界各国交往,古代便是“丝绸之路”,现代有著名的“欧亚大陆桥”连通欧亚两大洲。

㈡、面积:1.领土幅员辽阔,约960万。

(最新数据为1045万Km2)2.位于俄罗斯(1700万Km2)、加拿大(990万Km2)之后,居第三位,美国为930万Km2,第四位;巴西第五位。

二、疆界与邻国:㈠、疆界:1、陆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2万多Km(22800Km)2、海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万8千多Km,加上岛屿海岸线共计2万多Km。

㈡、邻国:1、陆上邻国:朝、俄、蒙、哈、吉、塔、汗;巴、印、尼和不丹,还有缅甸、老挝和越南。

共14个国家。

2、海上隔海相望的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6个国家。

三、我国的海洋:㈠、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五部分。

1、渤海:古称沧海,是我国的内海。

2、黄海:因受黄河、长江等河流的影响,加之海水低温低盐和高含沙量的原因,常呈浅黄色,故称黄海。

3、东海:是我国沿海岛屿最多的海,台湾海峡属于东海。

4、南海:是我国面积最大、深度最大的海,因处于热带,故水温高、盐度大。

5、台湾东侧太平洋海域:㈡、海区的划分:(见初中地理4册第七章“中国水产业分布图”)1.渤海:渤海与黄海分界线是:辽东半岛老铁山角-山东半岛蓬莱角一线。

2.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是:长江口北侧的启东角-朝鲜半岛的济洲岛一线。

3.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是: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南澳岛-广东与福建两省的交界处。

四、行政区划:㈠、三级行政区划体制:1、省、县、乡三级: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省、5自治区、4直辖市、2特别行政区)。

2、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㈡、各省市自治区的别称和省会(首府):1、1999年以后,我国一级行政区简称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为止,划分为23个行政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一级行政区,之后数量一直稳定不变。

五、中国的人口: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人口12.95亿,约占当时全世界人口的1/5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人口分布极为不均:A、我国各省区中,人口最多的是河南、山东、广东和四川等;B、人口最少的是西藏、新疆等。

3.人口增长过快:A、建国以来,短短的几十年中,人口总数从建国初的5.4亿增长到12.95亿;B、近十几年来,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每年仍净增1300万或1500万人口;4.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A、建国后卫生医疗条件改善,使人口增长由建国前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现在的“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B、建国后卫生医疗条件改善,人口的平均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上升到现在的71岁;C、长期落后的封建意识的影响;多子多富、养子防老;5.解决的方法: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㈡、我国人口的分布:1.人口密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每平方千米内的人口数。

2.我国的人口密度:平均为135人/Km2;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

3.我国人口密度大小分界线:东北黑河-云南腾冲一线;A、该线西北占我国总面积的57%,人口只占6%,人口密度小;B、该线东南占我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却占94%,人口密度大。

4.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A、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B、平原、盆地人口密度大,山区、高原人口密度小;C、农区人口密度大,牧区人口密度小。

D、城市人口密度大,农村人口密度小。

㈢、华侨和外籍华人:1.华侨:具有中国国籍,但长期侨居海外的中国人,称为华侨。

2.外籍华人:已经定居国外并加入了居留国国籍的,称为外籍华人。

3.华裔:华侨或外籍华人的后裔,称为华裔。

六、中国的民族:㈠、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A、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占92%(汉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B、除汉族外,我国还有55个少数民族。

a、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达1500万;b、少数民族中,人口在500万以上的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和藏族等;c、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有珞巴族、高山族、塔塔尔族、赫哲、鄂伦春等民族。

2.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A、维吾尔族:手鼓舞、伊斯兰教、开斋节;B、蒙古族:摔跤、信奉喇嘛教、那达慕大会C、傣族:泼水节、孔雀舞、D、苗族和侗族:“芦笙节”;3.各民族分布的特点:A、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但集中在东部和中部;B、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㈡、我国的民族政策:1.在我国各民族中,各民族一律平等。

2.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行使自治权的政策。

例如:建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等。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藏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蒙古族自治区五区的设置。

第3讲中国的地形[学习要求]知识:知道:主要地型类型及分布特点、多地震的国家、海底地形的种类和分布记住: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和丘陵的名称和分布、珠穆朗玛峰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中国地形的特征及对环境与经济的影响技能:初步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学会:在实地和地图上识别常见的地形类型、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能力:记忆: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和丘陵的名称和分布、珠穆朗玛峰观察:在实地和地图上观察我国地形、地势环境及其要素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观察结果描述我国地形景观特征和某种地形的特点想象:根据地图和景观图片想象我国地形、地势的空间状况、想象我国的地形特征,并能用地理语汇加以描述。

思维:根据地理图像和资料综合我国的地形特征[本讲重点、难点分析]1.我国地形特点:(1)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也可通过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地势西高东低(陆上最高处珠峰8844.43米、最低处艾丁湖面-154.31米),呈阶梯状分布从下面地形剖面图不难看出,我国的地形大势和呈阶状分布的基本状况。

(下图学生用书《三维设计》中国地形空间定位部分有北纬40、36度剖面图或考试地图册P103)(补充1:新中国成立后,利用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观测记录,确定了以黄海平均海平面作为全国统一的高程起算基准面,并且在青岛观象山埋设了永久性的水准原点。

水准原点的高程是以青岛验潮站平均海平面为零点,经过精密水准测量进行连测而得。

以黄海平均海平面建立起来的高程控制系统,通称“1956年黄海高程系”。

1987年国家测绘局公布:中国的高程基准面启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取代原国务院批准启用的“黄海平均海平面”。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比“黄海平均海平面”高29mm2:我国陆地最低点:-154.31米据新华社电国家测绘局08年9月28日公布了我国陆地最低点——新疆吐鲁番艾丁湖洼地高程新数据为-154.31米。

艾丁湖洼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南,是我国内陆最低处,也是世界著名低地。

197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局采用传统光机型测绘仪器首次测定了艾丁湖洼地最低点高程数据为-155米。

29年来,由于环境及地质结构变化、地壳运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风沙淤积的影响,艾丁湖洼地最低点的位置和高程发生一定变化。

国家测绘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批准重新组织测定新疆艾丁湖洼地最低点高程。

)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高原和山脉为主)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其北部与东部边缘以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脉、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与地势第二阶梯分界。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

东面以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与地势第三级阶梯分界。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以平原和丘陵、低山为主,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水深多在1O0-2OOm,宽4OO-600m,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最东端则为冲绳海槽)和南海的一部分(南海大部为由四周向中心有坡降的海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