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100个数论经典例题
100个数论经典例题数论经典例题是学习数论的重要方式,它们体现了数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定理。
下面列举了100个数论经典例题及其相关参考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论的基础知识。
1. 证明:对任意正整数n,有$n^2\equiv 0\pmod{2}$。
解答:正整数的平方一定是偶数,因为偶数乘以偶数还是偶数。
2. 证明:对任意正整数n,有$n^3\equiv n\pmod{3}$。
解答:利用模运算的性质,$n\equiv 0, 1, 2 \pmod{3}$,分别代入得到$n^3\equiv 0, 1, 8 \equiv 0, 1 \pmod{3}$。
3. 证明:对任意正整数n,有$n^2\equiv 0$ 或 $1 \pmod{4}$。
解答:正整数的平方一定是偶数,因此$\pmod{4}$下只有两个可能性,即0或1。
4. 证明:对任意正整数n,有$n^m\equiv n \pmod{m}$。
解答:利用数论基本定理得到$n^m\equiv n\pmod{m}$。
5. 证明:对任意正整数n,如果$n^2$是完全平方数,则n也是完全平方数。
解答:设$n^2 = k^2$,则$(n+k)(n-k) = 0$,即$n+k = 0$或$n-k = 0$,因此n是完全平方数。
6. 证明:对任意正整数n,如果$n^2$是立方数,则n也是立方数。
解答:设$n^2 = k^3$,则$(n^{\frac{2}{3}})^3 = k^3$,因此n是立方数。
7. 证明:对任意正整数n,如果$n^2$是素数,则n是素数。
解答:反证法,假设n不是素数,则n可以表示为两个正整数的乘积,因此$n^2$也可以表示为两个正整数的乘积,与$n^2$是素数矛盾。
8. 证明:存在无穷多个素数。
解答:利用反证法和欧几里得定理可以证明存在无穷多个素数。
9. 证明:存在无穷多个不能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的正整数。
解答:利用哥德巴赫猜想的推广版本可以证明。
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例1 已知p:x1,x2是方程x2+5x-6=0的两根,q:x1+x2=-5,则p是q的[ ] A.充分但不必要条件B.必要但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分析利用韦达定理转换.解∵x1,x2是方程x2+5x-6=0的两根,∴x1,x2的值分别为1,-6,∴x1+x2=1-6=-5.因此选A.说明:判断命题为假命题可以通过举反例.例2 p是q的充要条件的是[ ] A.p:3x+2>5,q:-2x-3>-5B.p:a>2,b<2,q:a>bC.p: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q:四边形是正方形D.p:a≠0,q:关于x的方程ax=1有惟一解分析逐个验证命题是否等价.解对A.p:x>1,q:x<1,所以,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对B.p q但q p,p是q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对C.p q且q p,p是q的必要非充分条件;⇒⇒⇔D p q q p p q p q D对.且,即,是的充要条件.选.说明:当a=0时,ax=0有无数个解.例3 若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D是C成立的必要条件,C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则D是A成立的[ ] 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分析通过B、C作为桥梁联系A、D.解∵A是B的充分条件,∴A B①∵D是C成立的必要条件,∴C D②∵是成立的充要条件,∴③⇔C B C B由①③得A C④由②④得A D.∴D 是A 成立的必要条件.选B .说明:要注意利用推出符号的传递性.例4 设命题甲为:0<x <5,命题乙为|x -2|<3,那么甲是乙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 先解不等式再判定.解 解不等式|x -2|<3得-1<x <5.∵0<x <5-1<x <5,但-1<x <50<x <5 ∴甲是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选A .说明:一般情况下,如果条件甲为x ∈A ,条件乙为x ∈B .当且仅当时,甲为乙的充分条件;当且仅当时,甲为乙的必要条件;A B A B ⊆⊇当且仅当A =B 时,甲为乙的充要条件. 例5 设A 、B 、C 三个集合,为使A(B ∪C),条件AB 是[ ]A .充分条件B .必要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 可以结合图形分析.请同学们自己画图.∴A(B ∪C).但是,当B =N ,C =R ,A =Z 时, 显然A(B ∪C),但AB 不成立, 综上所述:“A B ”“A (B ∪C)”,而“A (B ∪C)”“AB ”.即“AB ”是“A (B ∪C)”的充分条件(不必要).选A .说明:画图分析时要画一般形式的图,特殊形式的图会掩盖真实情况. 例6 给出下列各组条件:(1)p :ab =0,q :a 2+b 2=0;(2)p :xy ≥0,q :|x|+|y|=|x +y|;(3)p :m >0,q :方程x 2-x -m =0有实根; (4)p :|x -1|>2,q :x <-1. 其中p 是q 的充要条件的有[ ]A .1组B .2组C .3组D .4组分析 使用方程理论和不等式性质. 解 (1)p 是q 的必要条件 (2)p 是q 充要条件 (3)p 是q 的充分条件 (4)p 是q 的必要条件.选A .说明:ab =0指其中至少有一个为零,而a 2+b 2=0指两个都为零. 例>>是>>的条件.7x 3x 3x x x 12112⎧⎨⎩+⎧⎨⎩x 269分析 将前后两个不等式组分别作等价变形,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解>且>+>且>,但当取=,=时,>>成立,而>>不成立=与>矛盾,所以填“充分不必要”.x 3x 3x x 6x x 9x 10x 2(x 2x 3)1212121222⇒+⎧⎨⎩⎧⎨⎩x x x x x x 1212126933 说明:>>->->x 3x 3 x 30x 301212⎧⎨⎩⇔⎧⎨⎩ ⇔⎧⎨⎩⇔⎧⎨⎩(x 3)(x 3)0(x 3)(x 3)0x x 6x x 3(x x )901212121212-+->-->+>-++>这一等价变形方法有时会用得上.例8 已知真命题“a ≥bc >d ”和“a <be ≤f ”,则“c ≤d ”是“e ≤f ”的________条件.分析 ∵a ≥b c >d(原命题), ∴c ≤d a <b(逆否命题). 而a <b e ≤f ,∴c ≤de ≤f 即c ≤d 是e ≤f 的充分条件.答 填写“充分”.说明:充分利用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是常见的思想方法. 例9 ax 2+2x +1=0至少有一个负实根的充要条件是[ ]A .0<a ≤1B .a <1C .a ≤1D .0<a ≤1或a <0分析 此题若采用普通方法推导较为复杂,可通过选项提供的信息,用排除法解之.当a =1时,方程有负根x =-1,当a =0时,x =-.故排除、、选.12A B D C 解常规方法:当=时,=-. a 0x 12当a ≠0时1a 0ax 2x 10021a 0a 12.>,则++=至少有一个负实根<-<<≤.⇔---⇔-⇔24422a a2a 0ax 2x 100221a 21a 1a 02.<,则++=至少有一个负实根<>->-><.⇔-+-⇔⇔⇔2442a a综上所述a ≤1.即ax 2+2x +1=0至少有一个负实根的充要条件是a ≤1. 说明:特殊值法、排除法都是解选择题的好方法.例10 已知p 、q 都是r 的必要条件,s 是r 的充分条件,q 是s 的充分条件,那么s ,r ,p 分别是q 的什么条件?分析 画出关系图1-21,观察求解.解 s 是q 的充要条件;(s r q ,q s)r 是q 的充要条件;(r q ,q s r) p 是q 的必要条件;(q s r p)说明:图可以画的随意一些,关键要体现各个条件、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例11 关于x 的不等式 |x |x 3(a 1)x 2(3a 1)0AB A B 1a 3a 12-≤与-+++≤的解集依次为与,问“”是“≤≤或=-”的充要条件吗?()()a a +-⊆121222分析 化简A 和B ,结合数轴,构造不等式(组),求出a . 解 A ={x|2a ≤x ≤a 2+1},B ={x|(x -2)[x -(3a +1)]≤0}当≤+即≥时,23a 1a 13B ={x|2≤x ≤3a +1}.A B 2a 2a +13a +11a 323a 1a 2⊆⇔⎧⎨⎩⇔≥≤≤≤当>+即<时,13 B ={x|3a +1≤x ≤2}A B 2a 3a +1a +12a 1A B a 11a 3A B 1a 3a 12⊆⇔⎧⎨⎩⇔⊆⇔⊆≥≤=-.综上所述:=-或≤≤.∴“”是“≤≤或=-”的充要条件.说明:集合的包含关系、命题的真假往往与解不等式密切相关.在解题时要理清思路,表达准确,推理无误.例>,>是<的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还是充12 x y xy 011x y要条件?分析 将充要条件和不等式同解变形相联系. 解.当<时,可得-<即< 1001111x yx y y x xy-则-><或-<>,即<<或>>,y x 0xy 0y x 0xy 0 x y xy 0x 0⎧⎨⎩⎧⎨⎩⎧⎨⎩⎧⎨⎩y xy故<不能推得>且>有可能得到<<,即>且>并非<的必要条件.1111x y x yxy x yx y xy 0()x y xy0⎧⎨⎩2x y xy 0x y x 0y 0x yx 0y 0x y xy 0.当>且>则分成两种情况讨论:>>>或><<不论哪一种情况均可化为<.∴>且>是<的充分条件.⎧⎨⎪⎩⎪⎧⎨⎪⎩⎪1111x y x y说明:分类讨论要做到不重不漏.例13 设α,β是方程x 2-ax +b =0的两个实根,试分析a >2且b >1是两根α,β均大于1的什么条件?分析 把充要条件和方程中根与系数的关系问题相联系,解题时需 要搞清楚条件与结论分别指什么.然后再验证是还是还是.p q p q q p p q ⇒⇒⇔解据韦达定理得:=α+β,=αβ,判定的条件是:>>结论是:α>β>还要注意条件中,,需要满足大前提Δ=-≥ a b p q (p a b a 4b 0)2a b 2111⎧⎨⎩⎧⎨⎩(1)1a2b1由α>β>得=α+β>,=αβ>,1⎧⎨⎩∴q p.上述讨论可知:a>2,b>1是α>1,β>1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说明:本题中的讨论内容在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理论中常被使用.例14 (1991年全国高考题)设甲、乙、丙是三个命题,如果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丙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那么[ ] A.丙是甲的充分条件,但不是甲的必要条件B.丙是甲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甲的充分条件C.丙是甲的充要条件D.丙不是甲的充分条件,也不是甲的必要条件分析1:由丙乙甲且乙丙,即丙是甲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分析2:画图观察之.答:选A.说明:抽象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通常靠画图观察比较方便。
数学百大经典例题——球
典型例题一例1.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 ,球面上B A ,两点都在北纬45圈上,它们的球面距离为R 3π,A 点在东经30上,求B 点的位置及B A ,两点所在其纬线圈上所对应的劣弧的长度.分析:求点B 的位置,如图就是求B AO 1∠的大小,只需求出弦AB 的长度.对于AB 应把它放在OAB ∆中求解,根据球面距离概念计算即可.解:如图,设球心为O ,北纬45圈的中心为1O , 由B A ,两点的球面距离为R 3π,所以AOB ∠=3π, ∴OAB ∆为等边三角形.于是R AB =.由R R B O A O 2245cos 11=⋅==, 22121AB B O A O =+∴.即B AO 1∠=2π. 又A 点在东经30上,故B 的位置在东经120,北纬45或者西经60,北纬45.B A ,∴两点在其纬线圈上所对应的劣弧R A O ππ4221=⋅. 说明:此题主要目的在于明确经度和纬度概念,及利用球的截面的性质和圆的有关性质设计计算方案.典型例题二例2.用两个平行平面去截半径为R 的球面,两个截面圆的半径为cm r 241=,cm r 152=.两截面间的距离为cm d 27=,求球的表面积.分析:此类题目的求解是首先做出截面图,再根据条件和截面性质做出与球的半径有关的三角形等图形,利用方程思想计算可得.解:设垂直于截面的大圆面交两截面圆于2211,B A B A ,上述大圆的垂直于11B A 的直径交2211,B A B A 于21,O O ,如图2.设2211,d OO d OO ==,则⎪⎩⎪⎨⎧=+=+=+2222222121152427R d R d d d ,解得25=R .)(2500422cm R S ππ==∴圆.说明:通过此类题目,明确球的有关计算问题需先将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进一步熟悉有关圆的基础知识,熟练使用方程思想,合理设元,列式,求解.典型例题三例3.自半径为R 的球面上一点M ,引球的三条两两垂直的弦MC MB MA ,,,求222MCMB MA ++的值.分析:此题欲计算所求值,应首先把它们放在一个封闭的图形内进行计算,所以应引导学生构造熟悉的几何体并与球有密切的关系,便于将球的条件与之相联.解:以MC MB MA ,,为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将三棱锥ABC M -补成一个长方体,则另外四个顶点必在球面上,故长方体是球的内接长方体,则长方体的对角线长是球的直径.∴222MC MB MA ++=224)2(R R =.说明:此题突出构造法的使用,以及渗透利用分割补形的方法解决立体几何中体积计算.典型例题四例4.试比较等体积的球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大小.分析:首先抓好球与正方体的基本量半径和棱长,找出等量关系,再转化为其面积的大小关系. 解:设球的半径为r ,正方体的棱长为a ,它们的体积均为V ,则由ππ43,3433V r V r ==,343πV r =,由,3V a =得3V a =. 322324)43(44V V r S ππππ===球. 32322322166)(66V V V a S ====正方体. ∴<2164π <324V π32216V ,即正方体球S S <.说明:突出相关的面积与体积公式的准确使用,注意比较大小时运算上的设计.典型例题五例5.如图1所示,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内有两个球相外切且又分别与正方体内切.(1)求两球半径之和;(2)球的半径为多少时,两球体积之和最小.分析:此题的关键在于作截面,一个球在正方体内,学生一般知道作对角面,而两个球的球心连线也应在正方体的体对角线上,故仍需作正方体的对角面 ,得如图2的截面图,在图2中,观察R 与r 和棱长间的关系即可.解:如图2,球心1O 和2O 在AC 上,过1O ,2O 分别作BC AD ,的垂线交于F E ,.则由3,1==AC AB 得R CO r AO 3,321==.3)(3=+++∴R r R r , 233133-=+=+∴r R . (1)设两球体积之和为V , 则))((34)(342233r Rr R R r r R V +-+=+=ππ =[]=-+rR r R 3)(233342π⎥⎦⎤⎢⎣⎡--)233(3)233(233342R R π=⎥⎦⎤⎢⎣⎡-+--22)233(2)33(3323334R R π 当433-=R 时,V 有最小值.∴当433-==r R 时,体积之和有最小值.典型例题六例6.设正四面体中,第一个球是它的内切球,第二个球是它的外接球,求这两个球的表面积之比及体积之比.分析:此题求解的第一个关键是搞清两个球的半径与正四面体的关系,第二个关键是两个球的半径之间的关系,依靠体积分割的方法来解决的.解:如图,正四面体ABCD 的中心为O ,BCD ∆的中心为1O ,则第一个球半径为正四面体的中心到各面的距离,第二个球的半径为正四面体中心到顶点的距离.图 1图2设R OA r OO ==,1,正四面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为S .依题意得)(31r R S V BCD A +=-, 又S r V V BCD O BCD A ⋅⨯==--3144r r R 4=+∴即r R 3=.所以914422==R r ππ外接球的表面积内切球的表面积.271343433==R rππ外接球的体积内切球的体积. 说明:正四面体与球的接切问题,可通过线面关系证出,内切球和外接球的两个球心是重合的,为正四面体高的四等分点,即定有内切球的半径h r 41=(h 为正四面体的高),且外接球的半径r R 3=.典型例题七例7.把四个半径都是1的球中的三个放在桌面上,使它两两外切,然后在它们上面放上第四个球,使它与前三个都相切,求第四个球的最高点与桌面的距离.分析:关键在于能根据要求构造出相应的几何体,由于四个球半径相等,故四个球一定组成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且正四面体的棱长为两球半径之和2.解:由题意,四球心组成棱长为2的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则正四面体的高362)332(222=⋅-=h . 而第四个球的最高点到第四个球的球心距离为求的半径1,且三个球心到桌面的距离都为1,故第四个球的最高点与桌面的距离为3622+. 说明:此类型题目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并根据题意构造熟悉几何体都非常有帮助,且还可以适当增加一点实际背景,加强应用意识.典型例题八例8 过球面上两点作球的大圆,可能的个数是( ). A .有且只有一个 B .一个或无穷多个 C .无数个 D .以上均不正确分析:对球面上两点及球心这三点的位置关系进行讨论.当三点不共线时,可以作一个大圆;当三点共线时,可作无数个大圆,故选B .答案:B说明:解此易选出错误判断A .其原因是忽视球心的位置.典型例题九例9 球面上有3个点,其中任意两点的球面距离都等于大圆周长的61,经过3个点的小圆的周长为π4,那么这个球的半径为( ).A .34B .32C .2D .3分析:利用球的概念性质和球面距离的知识求解.设球的半径为R ,小圆的半径为r ,则ππ42=r ,∴2=r .如图所示,设三点A 、B 、C ,O 为球心,362ππ==∠=∠=∠COA BOC AOB .又∵OB OA =,∴AOB ∆是等边三角形,同样,BOC ∆、COA ∆都是等边三角形,得ABC ∆为等边三角形,边长等于球半径R .r 为ABC ∆的外接圆半径,R AB r 3333==,3233==r R .答案:B说明:本题是近年来球这部分所出的最为综合全面的一道题,除了考查常规的与多面体综合外,还考查了球面距离,几乎涵盖了球这部分所有的主要知识点,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典型例题十例10 半径为R 的球内接一个各棱长都相等的四棱锥.求该四棱锥的体积.分析:四棱锥的体积由它的底面积和高确定,只需找到底面、高与球半径的关系即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选取截面,如图所示.解:∵棱锥底面各边相等, ∴底面是菱形. ∵棱锥侧棱都相等,∴侧棱在底面上射影都相等,即底面有外接圆.∴底面是正方形,且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中心,此棱锥是正棱锥.过该棱锥对角面作截面,设棱长为a ,则底面对角线a AC 2=,故截面SA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又因为SAC 是球的大圆的内接三角形,所以R AC 2=,即R a 2=.∴高R SO =,体积33231R SO S V =⋅=底. 说明:在作四棱锥的截面时,容易误认为截面是正三角形,如果作平等于底面一边的对称截面(过棱锥顶点,底面中心,且与底面一边平行),可得一个腰长为斜高、底为底面边长的等腰三角形,但这一等腰三角形并不是外接球大圆的内接三角形.可见,解决有关几何体接切的问题,如何选取截面是个关键.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通常是先确定多面体的棱长(或高或某个截面内的元素)与球半径的关系,再进一步求解.典型例题十一例11 在球面上有四个点P 、A 、B 、C ,如果PA 、PB 、PC 两两互相垂直,且a PC PB PA ===.求这个球的表面积.分析:24R S π=球面,因而求球的表面关键在于求出球的半径R . 解:设过A 、B 、C 三点的球的截面半径为r , 球心到该圆面的距离为d , 则222d r R +=.由题意知P 、A 、B 、C 四点不共面,因而是以这四个点为顶点的三棱锥ABC P -(如图所示).ABC ∆的外接圆是球的截面圆.由PA 、PB 、PC 互相垂直知,P 在ABC 面上的射影'O 是ABC ∆的垂心,又a PC PB PA ===,所以'O 也是ABC ∆的外心,所以ABC ∆为等边三角形, 且边长为a 2,'O 是其中心, 从而也是截面圆的圆心.据球的截面的性质,有'OO 垂直于⊙'O 所在平面,因此P 、'O 、O 共线,三棱锥ABC P -是高为'PO 的球内接正三棱锥,从而'PO R d -=.由已知得a r 36=,a PO 33'=,所以2'2222)(PO R r d r R -+=+=,可求得a R 23=,∴2234a R S ππ==球面.说明:涉及到球与圆柱、圆锥、圆台切接问题,一般作其轴截面;涉及到球与棱柱、棱锥、棱台的切接问题,一般过球心及多面体中特殊点或线作截面,把空间问题化为平面问题,进而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寻找几何体元素间的关系.典型例题十二例12 已知棱长为3的正四面体ABCD ,E 、F 是棱AB 、AC 上的点,且FC AF 2=,AE BE 2=.求四面体AEFD 的内切球半径和外接球半径.分析:可用何种法求内切球半径,把AEF D V -分成4个小体积(如图).解:设四面体AEFD 内切球半径为r ,球心N ,外接球半径R ,球心M ,连结NA 、NE 、NF 、ND ,则EFD N AD E N AFD N AEF N AEFD V V V V V ----+++=.四面体AEFD 各面的面积为2392==∆∆ABC AEF S S ,23332==∆∆ABC AFD S S ,43331==∆∆ABC AED S S . DEF ∆各边边长分别为3=EF ,7==DE DF ,∴345=∆DEF S . ∵2292==ABCD ADEF V V , )(31DEF AED AFD AEF AEFD S S S S r V ∆∆∆∆+++=,∴)43543323323(3122+++=r ,∴86=r . 如图,AEF ∆是直角三角形,其个心是斜边AF 的中点G .设ABC ∆中心为1O ,连结1DO ,过G 作平面AEF 的垂线,M 必在此垂线上, 连结1GO 、MD .∵ABC MG 平面⊥,ABC DO 平面⊥1, ∴1//DO MG ,1GO MG ⊥.在直角梯形DM GO 1中,11=GO ,61=DO ,R MD =,1222-=-=R AG AM MG ,又∵22121)(MD GO MG DO =+-,∴2221)16(R R =+--, 解得:210=R . 综上,四面体AEFD 的内切球半径为86,外接球半径为210. 说明:求四面体外接半径的关键是确定其球心.对此多数同学束手无策,而这主要是因本题图形的背景较复杂.若把该四面体单独移出,则不参发现其球心在过各面三角形外心且与该三角形所在平面垂直的直线上,另还须注意其球心不一定在四面体内部.本题在求四面体内切球半径时,将该四面体分割为以球心为顶点,各面为底面的四个三棱锥,通过其体积关系求得半径.这样分割的思想方法应给予重视.典型例题十三例13 一个倒圆锥形容器,它的轴截面是正三角形,在容器内注入水,并放入一个半径为r 的铁球,这时水面恰好和球面相切.问将球从圆锥内取出后,圆锥内水平面的高是多少?分析:先作出轴截面,弄清楚圆锥和球相切时的位置特征,利用铁球取出后,锥内下降部分(圆台)的体积等于球的体积,列式求解.解:如图,作轴截面,设球未取出时,水面高h PC =,球取出后,水面高x PH =. ∵r AC 3=,r PC 3=, 则以AB 为底面直径的圆锥容积为PC AC V ⋅⋅=231π圆锥3233)3(31r r r ππ=⋅=, 334r V π=球.球取出后,水面下降到EF ,水的体积为32291)30tan (3131x PH PH PH EH V πππ=︒=⋅⋅=水.又球圆锥水V V V -=,则33334391r r x πππ-=,解得r x 315=.答:球取出后,圆锥内水平面高为r 315.说明:抓住水的何种不变这个关键,本题迅速获解.典型例题十四例14 球面上有三点A 、B 、C 组成这个球的一个截面的内接三角形三个顶点,其中18=AB ,24=BC 、30=AC ,球心到这个截面的距离为球半径的一半,求球的表面积.分析:求球的表面积的关键是求球的半径,本题的条件涉及球的截面,ABC ∆是截面的内接三角形,由此可利用三角形求截面圆的半径,球心到截面的距离为球半径的一半,从而可由关系式222d R r -=求出球半径R .解:∵18=AB ,24=BC ,30=AC ,∴222AC BC AB =+,ABC ∆是以AC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为15,即截面圆的半径15=r ,又球心到截面的距离为R d 21=, ∴22215)21(=-R R ,得310=R .∴球的表面积为πππ1200)310(4422===R S . 说明:涉及到球的截面的问题,总是使用关系式22d R r -=解题,我们可以通过两个量求第三个量,也可能是抓三个量之间的其它关系,求三个量.例如,过球O 表面上一点A 引三条长度相等的弦AB 、AC 、AD ,且两两夹角都为︒60,若球半径为R ,求弦AB 的长度.由条件可抓住BCD A -是正四面体,A 、B 、C 、D 为球上四点,则球心在正四面体中心,设a AB =,则截面BCD 与球心的距离R a d -=36,过点B 、C 、D 的截面圆半径a r 33=,所以222)36()33(R a R a --=得R a 362=. 典型例题十五例15 A 、B 是半径为R 的球O 的球面上两点,它们的球面距离为R 2π,求过A 、B 的平面中,与球心的最大距离是多少?分析:A 、B 是球面上两点,球面距离为R 2π,转化为球心角2π=∠AOB ,从而R AB 2=,由关系式222d R r -=,r 越小,d 越大,r 是过A 、B 的球的截面圆的半径,所以AB 为圆的直径,r 最小.解:∵球面上A 、B 两点的球面的距离为R 2π.∴2π=∠AOB ,∴R AB 2=.当AB 成为圆的直径时,r 取最小值,此时R AB r 2221==,d 取最大值, R r R d 2222=-=, 即球心与过A 、B 的截面圆距离最大值为R 22. 说明:利用关系式222d R r -=不仅可以知二求一,而且可以借此分析截面的半径r 与球心到截面的距离d 之间的变化规律.此外本题还涉及到球面距离的使用,球面距离直接与两点的球心角AOB ∠有关,而球心角AOB ∠又直接与AB 长度发生联系,这是使用或者求球面距离的一条基本线索,继续看下面的例子.典型例题十六例16 正三棱锥的高为1,底面边长为62,正三棱锥内有一个球与其四个面相切.求球的表面积与体积.分析:球与正三棱锥四个面相切,实际上,球是正三棱锥的内切球,球心到正三棱锥的四个面的距离相等,都为球半径R .这样求球的半径可转化为球球心到三棱锥面的距离,而点面距离常可以用等体积法解决.解:如图,球O 是正三棱锥ABC P -的内切球,O 到正三棱锥四个面的距离都是球的半径R .PH 是正三棱锥的高,即1=PH .E 是BC 边中点,H 在AE 上,ABC ∆的边长为62,∴26263=⨯=HE . ∴3=PE 可以得到2321=⋅===∆∆∆PE BC S S S PBC PAC PAB . 36)62(432==∆ABC S 由等体积法,ABC O PBC O PAC O PAB O ABC P V V V V V -----+++= ∴R R ⨯⨯+⨯⨯⨯=⨯⨯363132********得:2633232-=+=R , ∴πππ)625(8)26(4422-=-==R S 球. ∴33)26(3434-==ππR V 球. 说明:球心是决定球的位置关键点,本题利用球心到正三棱锥四个面的距离相等且为球半径R 来求出R ,以球心的位置特点来抓球的基本量,这是解决球有关问题常用的方法.比如:四个半径为R 的球两两外切,其中三个放在桌面上,第四个球放在这三个球之上,则第四个球离开桌面的高度为多少?这里,四个球的球心这间的距离都是R 2,四个球心构成一个棱长为R 2的正四面体,可以计算正四面体的高为R R 362236=⨯,从而上面球离开桌面的高度为R R 3622+. 典型例题十七例17 求球与它的外切圆柱、外切等边圆锥的体积之比.分析:首先画出球及它的外切圆柱、等边圆锥,它们公共的轴截面,然后寻找几何体与几何体之间元素的关系.解:如图,等边SAB ∆为圆锥的轴截面,此截面截圆柱得正方形11CDD C ,截球面得球的大圆圆1O . 设球的半径R OO =1,则它的外切圆柱的高为R 2,底面半径为R ;R O O OB 330cot 1=︒⋅=,R R OB SO 33360tan =⋅=︒⋅=, ∴334R V π=球,3222R R R V ππ=⋅=柱, 3233)3(31R R R V ππ=⋅⋅=锥, ∴964∶∶∶∶锥柱球=V V V .典型例题十八例18 正三棱锥ABC P -的侧棱长为l ,两侧棱的夹角为α2,求它的外接球的体积.分析:求球半径,是解本题的关键.解:如图,作⊥PD 底面ABC 于D ,则D 为正ABC ∆的中心.∵⊥OD 底面ABC ,∴O 、P 、D 三点共线.∵l PC PB PA ===,α2=∠APB . ∴ααsin 22cos 2222l l l AB =-=. ∴αsin 33233==AB AD , 设β=∠APD ,作PA OE ⊥于E ,在APD Rt ∆中, ∵αβsin 332sin ==PA AD , 又R OA OP ==,∴l PA PE 2121==. 在POE Rt ∆中,∵αβ2sin 3412cos -===lPE PO R , ∴)sin 43(2sin 433sin 34123422332ααπαπ--=⎥⎥⎥⎥⎦⎤⎢⎢⎢⎢⎣⎡-=l l V 球. 说明:解决与球有关的接、切问题时,一般作一个适当的截面,将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解决,这类截面通常指圆锥的轴截面、球的大圆、多面体的对角面等,在这个截面中应包括每个几何体的主要元素,且这个截面必须能反映出体和体之间的主要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典型例题十九例19 在球心同侧有相距cm 9的两个平行截面,它们的面积分别为249cm π和2400cm π.求球的表面积.分析:可画出球的轴截面,利用球的截面性质,求球的半径.解:如图为球的轴截面,由球的截面性质知,21//BO AO ,且若1O 、2O 分别为两截面圆的圆心,则11AO OO ⊥,22BO OO ⊥.设球的半径为R .∵ππ4922=⋅B O ,∴)(72cm B O =同理ππ40021=⋅A O ,∴)(201cm A O =设xcm OO =1,则cm x OO )9(2+=.在A OO Rt 1∆中,22220+=x R ;在B OO Rt 2∆中,2227)9(++=x R ,∴222)9(720++=+x x ,解得15=x ,∴22222520=+=x R ,∴25=R ∴)(2500422cm R S ππ==球.∴球的表面积为22500cm π.。
数学题目100道
数学题目100道1. 求解下列方程:2x + 5 = 17解:将方程两边都减去5,得到2x = 12,再将两边都除以2,得到x = 6。
2. 计算下列数的平方:4² = 163. 求下列数的乘积:7 × 3 = 214. 化简下列分数:12/24 = 1/25. 求解下列方程组:2x + y = 5,3x - y = 1解:利用消元法,将方程两边相加得到5x = 6,再将两边都除以5,得到x = 6/5。
将x的值代入第一个方程,得到2(6/5) + y = 5,化简得到y = 17/5。
6. 求下列数的倒数:3的倒数是1/37. 计算下列乘方:2³ = 88. 化简下列分数:16/32 = 1/29. 求解下列方程组:x + y = 7,2x - y = 4解:利用消元法,将方程两边相加得到3x = 11,再将两边都除以3,得到x = 11/3。
将x的值代入第一个方程,得到11/3 + y = 7,化简得到y = 4/3。
10. 求下列数的绝对值:|-5| = 511. 计算下列乘方:5⁴ = 62512. 四个数的平均数为30,其中三个数分别是20、40和25,求第四个数。
解:设第四个数为x,根据平均数的性质,有(20 + 40 + 25 + x)/4 = 30,化简得到85 + x = 120,再减去85得到x = 35。
13. 求解下列方程组:2x + 3y = 11,4x - y = 14解:利用消元法,将第二个方程两边都乘以3,得到12x - 3y = 42。
将第一个方程和这个等式相加,消去y的项,得到14x = 53,再将两边都除以14,得到x = 53/14。
将x的值代入第一个方程,得到2(53/14) + 3y = 11,化简得到y = -5/14。
14. 求解下列方程:3x - 4 = 2x + 1解:将方程两边都减去2x,得到x - 4 = 1,再将两边都加上4,得到x = 5。
极有意义的数学100题
第01题阿基米德分牛问题Archimedes' Problema Bovinum太阳神有一牛群,由白、黑、花、棕四种颜色的公、母牛组成.在公牛中,白牛数多于棕牛数,多出之数相当于黑牛数的1/2+1/3;黑牛数多于棕牛数,多出之数相当于花牛数的1/4+1/5;花牛数多于棕牛数,多出之数相当于白牛数的1/6+1/7.在母牛中,白牛数是全体黑牛数的1/3+1/4;黑牛数是全体花牛数1/4+1/5;花牛数是全体棕牛数的1/5+1/6;棕牛数是全体白牛数的1/6+1/7.问这牛群是怎样组成的?第02题德·梅齐里亚克的法码问题The Weight Problem of Bachet de Meziriac一位商人有一个40磅的砝码,由于跌落在地而碎成4块.后来,称得每块碎片的重量都是整磅数,而且可以用这4块来称从1至40磅之间的任意整数磅的重物.问这4块砝码碎片各重多少?第03题牛顿的草地与母牛问题Newton's Problem of the Fields and Cowsa头母牛将b块地上的牧草在c天内吃完了;a'头母牛将b'块地上的牧草在c'天内吃完了;a"头母牛将b"块地上的牧草在c"天内吃完了;求出从a到c"9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第04题贝韦克的七个7的问题Berwick's Problem of the Seven Sevens在下面除法例题中,被除数被除数除尽:* * 7 * * * * * * * ÷ * * * * 7 * = * * 7 * ** * * * * ** * * * * 7 ** * * * * * ** 7 * * * ** 7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用星号(*)标出的那些数位上的数字偶然被擦掉了,那些不见了的是些什幺数字呢?第05题柯克曼的女学生问题Kirkman's Schoolgirl Problem某寄宿学校有十五名女生,她们经常每天三人一行地散步,问要怎样安排才能使每个女生同其它每个女生同一行中散步,并恰好每周一次?第06题伯努利-欧拉关于装错信封的问题The Bernoulli-Euler Problem of the Misaddressed letters 求n个元素的排列,要求在排列中没有一个元素处于它应当占有的位置.第07题欧拉关于多边形的剖分问题Euler's Problem of Polygon Division可以有多少种方法用对角线把一个n边多边形(平面凸多边形)剖分成三角形?第08题鲁卡斯的配偶夫妇问题Lucas' Problem of the Married Couplesn对夫妇围圆桌而坐,其座次是两个妇人之间坐一个男人,而没有一个男人和自己的妻子并坐,问有多少种坐法?第09题卡亚姆的二项展开式Omar Khayyam's Binomial Expansion当n是任意正整数时,求以a和b的幂表示的二项式a+b的n次幂.第10题柯西的平均值定理Cauchy's Mean Theorem求证n个正数的几何平均值不大于这些数的算术平均值.第11题伯努利幂之和的问题Bernoulli's Power Sum Problem确定指数p为正整数时最初n个自然数的p次幂的和S=1p+2p+3p+…+n p.第12题欧拉数The Euler Number求函数φ(x)=(1+1/x)x及Φ(x)=(1+1/x)x+1当x无限增大时的极限值.第13题牛顿指数级数Newton's Exponential Series将指数函数e x变换成各项为x的幂的级数.第14题麦凯特尔对数级数Nicolaus Mercator's Logarithmic Series不用对数表,计算一个给定数的对数.第15题牛顿正弦及余弦级数Newton's Sine and Cosine Series不用查表计算已知角的正弦及余弦三角函数.第16题正割与正切级数的安德烈推导法Andre's Derivation of the Secant and Tangent Series 在n个数1,2,3,…,n的一个排列c1,c2,…,c n中,如果没有一个元素c i的值介于两个邻近的值c i-1和c i+1之间,则称c1,c2,…,c n为1,2,3,…,n的一个屈折排列.试利用屈折排列推导正割与正切的级数.第17题格雷戈里的反正切级数Gregory's Arc Tangent Series已知三条边,不用查表求三角形的各角.第18题德布封的针问题Buffon's Needle Problem在台面上画出一组间距为d的平行线,把长度为l(小于d)的一根针任意投掷在台面上,问针触及两平行线之一的概率如何?第19题费马-欧拉素数定理The Fermat-Euler Prime Number Theorem每个可表示为4n+1形式的素数,只能用一种两数平方和的形式来表示.第20题费马方程The Fermat Equation求方程x2-dy2=1的整数解,其中d为非二次正整数.第21题费马-高斯不可能性定理The Fermat-Gauss Impossibility Theorem证明两个立方数的和不可能为一立方数.第22题二次互反律The Quadratic Reciprocity Law(欧拉-勒让德-高斯定理)奇素数p与q的勒让德互反符号取决于公式(p/q)·(q/p)=(-1)[(p-1)/2]·[(q-1)/2].第23题高斯的代数基本定理Gauss' Fundamental Theorem of Algebra每一个n次的方程z n+c1z n-1+c2z n-2+…+c n=0具有n个根.第24题斯图谟的根的个数问题Sturm's Problem of the Number of Roots求实系数代数方程在已知区间上的实根的个数.第25题阿贝尔不可能性定理Abel's Impossibility Theorem高于四次的方程一般不可能有代数解法.第26题赫米特-林德曼超越性定理The Hermite-Lindemann Transcedence Theorem系数A不等于零,指数α为互不相等的代数数的表达式A1eα1+A2eα2+A3eα3+…不可能等于零.第27题欧拉直线Euler's Straight Line在所有三角形中,外接圆的圆心,各中线的交点和各高的交点在一直线—欧拉线上,而且三点的分隔为:各高线的交点(垂心)至各中线的交点(重心)的距离两倍于外接圆的圆心至各中线的交点的距离.第28题费尔巴哈圆The Feuerbach Circle三角形中三边的三个中点、三个高的垂足和高的交点到各顶点的线段的三个中点在一个圆上.第29题卡斯蒂朗问题Castillon's Problem将各边通过三个已知点的一个三角形内接于一个已知圆.第30题马尔法蒂问题Malfatti's Problem在一个已知三角形内画三个圆,每个圆与其它两个圆以及三角形的两边相切.第31题蒙日问题Monge's Problem画一个圆,使其与三已知圆正交.第32题阿波洛尼斯相切问题The Tangency Problem of Apollonius.画一个与三个已知圆相切的圆.第33题马索若尼圆规问题Macheroni's Compass Problem.证明任何可用圆规和直尺所作的图均可只用圆规作出.第34题斯坦纳直尺问题Steiner's Straight-edge Problem证明任何一个可以用圆规和直尺作出的图,如果在平面内给出一个定圆,只用直尺便可作出.第35题德里安倍立方问题The Deliaii Cube-doubling Problem画出体积为一已知立方体两倍的立方体的一边.第36题三等分一个角Trisection of an Angle把一个角分成三个相等的角.第37题正十七边形The Regular Heptadecagon画一正十七边形.第38题阿基米德π值确定法Archimedes' Determination of the Number Pi设圆的外切和内接正2v n边形的周长分别为a v和b v,便依次得到多边形周长的阿基米德数列:a0,b0,a1,b1,a2,b2,…其中a v+1是a v、b v的调和中项,b v+1是b v、a v+1的等比中项. 假如已知初始两项,利用这个规则便能计算出数列的所有项. 这个方法叫作阿基米德算法.第39题富斯弦切四边形问题Fuss' Problem of the Chord-Tangent Quadrilateral找出半径与双心四边形的外接圆和内切圆连心线之间的关系.(注:一个双心或弦切四边形的定义是既内接于一个圆而同时又外切于另一个圆的四边形)第40题测量附题Annex to a Survey利用已知点的方位来确定地球表面未知但可到达的点的位置.第41题阿尔哈森弹子问题Alhazen's Billiard Problem在一个已知圆内,作出一个其两腰通过圆内两个已知点的等腰三角形.第42题由共轭半径作椭圆An Ellipse from Conjugate Radii已知两个共轭半径的大小和位置,作椭圆.第43题在平行四边形内作椭圆An Ellipse in a Parallelogram,在规定的平行四边形内作一内切椭圆,它与该平行四边形切于一边界点.第44题由四条切线作抛物线A Parabola from Four Tangents已知抛物线的四条切线,作抛物线.第45题由四点作抛物线A Parabola from Four Points.过四个已知点作抛物线.第46题由四点作双曲线A Hyperbola from Four Points.已知直角(等轴)双曲线上四点,作出这条双曲线.第47题范·施古登轨迹题Van Schooten's Locus Problem平面上的固定三角形的两个顶点沿平面上一个角的两个边滑动,第三个顶点的轨迹是什幺?第48题卡丹旋轮问题Cardan's Spur Wheel Problem.一个圆盘沿着半径为其两倍的另一个圆盘的内缘滚动时,这个圆盘上标定的一点所描出的轨迹是什幺?第49题牛顿椭圆问题Newton's Ellipse Problem.确定内切于一个已知(凸)四边形的所有椭圆的中心的轨迹.第50题彭赛列-布里昂匈双曲线问题The Poncelet-Brianchon Hyperbola Problem确定内接于直角(等边)双曲线的所有三角形的顶垂线交点的轨迹.第51题作为包络的抛物线A Parabola as Envelope从角的顶点,在角的一条边上连续n次截取任意线段e,在另一条边上连续n次截取线段f,并将线段的端点注以数字,从顶点开始,分别为0,1,2,…,n和n,n-1,…,2,1,0.求证具有相同数字的点的连线的包络为一条抛物线.第52题星形线The Astroid直线上两个标定的点沿着两条固定的互相垂直的轴滑动,求这条直线的包络.第53题斯坦纳的三点内摆线Steiner's Three-pointed Hypocycloid确定一个三角形的华莱士(Wallace)线的包络.第54题一个四边形的最接近圆的外接椭圆The Most Nearly Circular Ellipse Circumscribing a Quadrilateral一个已知四边形的所有外接椭圆中,哪一个与圆的偏差最小?第55题圆锥曲线的曲率The Curvature of Conic Sections确定一个圆锥曲线的曲率.第56题阿基米德对抛物线面积的推算Archimedes' Squaring of a Parabola确定包含在抛物线内的面积.第57题推算双曲线的面积Squaring a Hyperbola确定双曲线被截得的部分所含的面积.第58题求抛物线的长Rectification of a Parabola确定抛物线弧的长度.第59题笛沙格同调定理(同调三角形定理)Desargues' Homology Theorem (Theorem of Homologous Triangles)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顶点连线通过一点,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交点位于一条直线上.反之,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交点位于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顶点连线通过一点.第60题斯坦纳的二重元素作图法Steiner's Double Element Construction由三对对应元素所给定的重迭射影形,作出它的二重元素.第61题帕斯卡六边形定理Pascal's Hexagon Theorem求证内接于圆锥曲线的六边形中,三双对边的交点在一直线上.第62题布里昂匈六线形定理Brianchon's Hexagram Theorem求证外切于圆锥曲线的六线形中,三条对顶线通过一点.第63题笛沙格对合定理Desargues' Involution Theorem一条直线与一个完全四点形*的三双对边的交点与外接于该四点形的圆锥曲线构成一个对合的四个点偶. 一个点与一个完全四线形*的三双对顶点的连线和从该点向内切于该四线形的圆锥曲线所引的切线构成一个对合的四个射线偶.*一个完全四点形(四线形)实际上含有四点(线)1,2,3,4和它们的六条连线交点23,14,31,24,12,34;其中23与14、31与24、12与34称为对边(对顶点).第64题由五个元素得到的圆锥曲线A Conic Section from Five Elements求作一个圆锥曲线,它的五个元素——点和切线——是已知的.第65题一条圆锥曲线和一条直线A Conic Section and a Straight Line一条已知直线与一条具有五个已知元素——点和切线——的圆锥曲线相交,求作它们的交点.第66题一条圆锥曲线和一定点A Conic Section and a Point已知一点及一条具有五个已知元素——点和切线——的圆锥曲线,作出从该点列到该曲线的切线.第67题斯坦纳的用平面分割空间Steiner's Division of Space by Planesn个平面最多可将整个空间分割成多少份?第68题欧拉四面体问题Euler's Tetrahedron Problem以六条棱表示四面体的体积.第69题偏斜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The Shortest Distance Between Skew Lines计算两条已知偏斜直线之间的角和距离.第70题四面体的外接球The Sphere Circumscribing a Tetrahedron确定一个已知所有六条棱的四面体的外接球的半径.第71题五种正则体The Five Regular Solids将一个球面分成全等的球面正多边形.第72题正方形作为四边形的一个映象The Square as an Image of a Quadrilateral证明每个四边形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正方形的透视映象.第73题波尔凯-许瓦尔兹定理The Pohlke-Schwartz Theorem一个平面上不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任意点,可认为是与一个已知四面体相似的四面体的各隅角的斜映像.第74题高斯轴测法基本定理Gauss' Fundamental Theorem of Axonometry正轴测法的高斯基本定理:如果在一个三面角的正投影中,把映象平面作为复平面,三面角顶点的投影作为零点,边的各端点的投影作为平面的复数,那幺这些数的平方和等于零.第75题希帕查斯球极平面射影Hipparchus' Stereographic Projection试举出一种把地球上的圆转换为地图上圆的保形地图射影法.第76题麦卡托投影The Mercator Projection画一个保形地理地图,其坐标方格是由直角方格组成的.第77题航海斜驶线问题The Problem of the Loxodrome确定地球表面两点间斜驶线的经度.第78题海上船位置的确定Determining the Position of a Ship at Sea利用天文经线推算法确定船在海上的位置.第79题高斯双高度问题Gauss' Two-Altitude Problem根据已知两星球的高度以确定时间及位置.第80题高斯三高度问题Gauss' Three-Altitude Problem从在已知三星球获得同高度瞬间的时间间隔,确定观察瞬间,观察点的纬度及星球的高度.第81题刻卜勒方程The Kepler Equation根据行星的平均近点角,计算偏心及真近点角.第82题星落Star Setting对给定地点和日期,计算一已知星落的时间和方位角.第83题日晷问题The Problem of the Sundial制作一个日晷.第84题日影曲线The Shadow Curve当直杆置于纬度φ的地点及该日太阳的赤纬有δ值时,确定在一天过程中由杆的一点投影所描绘的曲线. 第85题日食和月食Solar and Lunar Eclipses如果对于充分接近日食时间的两个瞬间太阳和月亮的赤经、赤纬以及其半径均为已知,确定日食的开始和结束,以及太阳表面被隐蔽部分的最大值.第86题恒星及会合运转周期Sidereal and Synodic Revolution Periods确定已知恒星运转周期的两共面旋转射线的会合运转周期.第87题行星的顺向和逆向运动Progressive and Retrograde Motion of Planets行星什幺时候从顺向转为逆向运动(或反过来,从逆向转为顺向运动)?第88题兰伯特慧星问题Lambert's Comet Prolem借助焦半径及连接弧端点的弦,来表示慧星描绘抛物线轨道的一段弧所需的时间.第89题与欧拉数有关的斯坦纳问题Steiner's Problem Concerning the Euler Number如果x为正变数,x取何值时,x的x次方根为最大?第90题法格乃诺关于高的基点的问题Fagnano's Altitude Base Point Problem在已知锐角三角形中,作周长最小的内接三角形.第91题费马对托里拆利提出的问题Fermat's Problem for Torricelli试求一点,使它到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距离之和为最小.第92题逆风变换航向Tacking Under a Headwind帆船如何能顶着北风以最快的速度向正北航行?第93题蜂巢(雷阿乌姆尔问题)The Honeybee Cell (Problem by Reaumur)试采用由三个全等的菱形作成的顶盖来封闭一个正六棱柱,使所得的这一个立体有预定的容积,而其表面积为最小.第94题雷奇奥莫塔努斯的极大值问题Regiomontanus' Maximum Problem在地球表面的什幺部位,一根垂直的悬杆呈现最长?(即在什幺部位,可见角为最大?)第95题金星的最大亮度The Maximum Brightness of Venus在什幺位置金星有最大亮度?第96题地球轨道内的慧星A Comet Inside the Earth's Orbit慧星在地球的轨道内最多能停留多少天?第97题最短晨昏蒙影问题The Problem of the Shortest Twilight在已知纬度的地方,一年之中的哪一天晨昏蒙影最短?第98题斯坦纳的椭圆问题Steiner's Ellipse Problem在所有能外接(内切)于一个已知三角形的椭圆中,哪一个椭圆有最小(最大)的面积?第99题斯坦纳的圆问题Steiner's Circle Problem在所有等周的(即有相等周长的)平面图形中,圆有最大的面积.反之:在有相等面积的所有平面图形中,圆有最小的周长.第100题斯坦纳的球问题Steiner's Sphere Problem在表面积相等的所有立体中,球具有最大体积.在体积相等的所有立体中,球具有最小的表面.。
高考数学 百大经典例题——棱柱
典型例题一 棱柱例1 设有四个命题:①底面是矩形的平行六面体是长方体;②棱长都相等的直四棱柱是正方体;③有两条侧棱都垂直于底面一边的平行六面体是直平行六面体;④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六面体是直平行六面体.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A .1B .2C .3D .4分析:命题①是假命题.因为底面是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才是长方体.底面是矩形,侧棱不垂直于底面,这样的四棱柱仍是斜平行六面体;命题②是假命题.底面是菱形,底面边长与棱长相等的直四棱柱不是正方体; 命题③是假命题.因为有两条侧棱垂直于义面一边不能推出侧棱与底面垂直. 命题④是真命题,如图所示,平行六面体1111-D C B A ABCD 中所有对角线相等,对角面11BDD B 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D B BD 11=,所以四边形11BDD B 是矩形,即BD BB ⊥1,同理四边形11ACC A 是矩形,所以AC AA ⊥1,由11//BB AA 知⊥1BB 底面ABCD ,即该平行六面体是直平行六面体.故选A .说明:解这类选择题的关键在于理清各种棱柱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要紧扣底面形状及侧棱与底面的位置关系来解题.下面我们列表来说明平行四边形与平行六面体的性质的“类比”,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许多知识是可以进行类比的.见表典型例题二 例2 如图,正四棱柱1111-D C B A ABCD 中,对角线81=BD ,1BD 与侧面C C BB 11所成角为 30,求:(1)1BD 与底面ABCD 所成角;(2)异面直线1BD 与AD 所成角;(3)正四棱柱的全面积.分析:正四棱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底面ABCD 、1111D C B A 是正方形,长方体中有比较多的线面垂直关系,而线面垂直关系往往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关键条件.题中无论是已知线面成角,还是求线面成角,都要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角,落实线面成角,先要找线面垂直关系.异面直线1BD 与AD 所成角通过11//D A AD ,落实为具体的B D A 11∠.正四棱柱各个面都是矩形,求面积只要用矩形面积公式.解:(1)在正四棱柱C A 1中,∵⊥11C D 面C C BB 11,∴11BC D ∠是B D 1与侧面C C BB 11所成角,即 3011=∠BC D .∵ 81=BD ,∴ 411=C D ,341=BC ,∵ 1111D C B A 是正方形,∴41111==C D C B ,⊥D D 1平面ABCD ,∴ BD D 1∠是B D 1与底面ABCD 所成角,在Rt △DB D 1中,2411==D B BD ,81=BD , ∴22cos 11==∠BD BD BD D ,∴ 451=∠BD D , 即1BD 与底面ABCD 所成角为 45.(2)∵11//D A AD ,∴B D A 11∠是1BD 与AD 所成角(或补角). ∵⊥11A D 平面B B AA 11,∴ B A A D 111⊥,Rt △B D A 11中,411=D A ,81=BD , ∴21cos 11=∠B D A ,∴ 6011=∠B D A , 即异面直线AD 与1BD 所成角为 60.(3)Rt △11C BB 中,411=C B ,341=BC .∴ 241=BB ,∴ ()()12232244244442+=⨯+⨯+⨯=全S .说明: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棱柱,充分感受其中丰富的线面垂直、线线垂直关系是灵活解题的关键,各种垂直关系是解决立体几何中证明和计算的重要条件.典型例题三例3 如图,已知长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棱长51=AA ,12=AB ,求直线11C B 与平面11BCD A 的距离.分析:求直线到平面的距离,首先要找直线上的点到平面的垂线,而找平面的垂线的一个很有用的思路是,找平面内一条直线与某一平面垂直,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长方体中有⊥CB 平面11BB AA ,这样,只要作B A H B 11⊥,又有CB H B ⊥1,得到⊥H B 1平面11A BCD .解:长方体1AC 中,有⊥BC 平面11BB AA ,过1B 作B A H B 11⊥于H ,又有H B BC 1⊥,∴ ⊥H B 1平11A BCD ,即H B 1是11C B 到平面11BCD A 的距离.在Rt △11A BB 中,由已知可得,51=BB ,1211=B A ,∴ 131=B A ,∴13601=H B . 即H B 1是11C B 到平面11BCD A 的距离为1360. 说明:长方体中有棱与面的线面垂直关系,正方体除此之外,还有对角线与对角面的线面垂直关系,比如,求正方体1AC 中,11C A 与面BD C 1所成角.这里,要找11C A 与BD C 1所成角,必须找1A 到平面BD C 1的垂线,因为⊥BD 面C C AA 11,在对角面1AC 内,过1A 作11OC H A ⊥于H ,则H A BD 1⊥,所以⊥H A 1面BD C 1,可以得到O C A 11∠为11C A 与面BD C 1所成角,在对角面C C AA 11中可计算2arctan 11=∠O C A .典型例题四例4 如图,已知直三棱柱1111-D C B A ABCD 中,AC AB =,F 为侧棱1BB 上一点,a BC BF 2==,a FB =1.(1)若D 为BC 的中点,E 为AD 上不同于A 、D 的任一点,求证:1FC EF ⊥;(2)若a B A 311=,求1FC 与平面B B AA 11所成角的大小.分析:E 点在AD 上变化,EF 为平面ADF 内变化的一组相交直线(都过定点F ),要证明F C 1与EF 垂直,必有⊥F C 1平面ADF .求1FC 与平面11A ABB 所成角的关键是找1C 到面11A ABB 的垂线,从而落实线面成角,直三棱柱中,侧棱⊥1AA 平面111C B A 给找点1C 到面1AB 的垂线创造了方便的条件.解:(1)∵AC AB =,且D 是BC 的中点,∴BC AD ⊥,又∵ 直三棱柱中⊥1BB 平面ABC ,∴1BB AD ⊥,∴ ⊥AD 平面C C BB 11,∴F C AD 1⊥.在矩形C C BB 11中,a BC BF 2==,a F B =1, ∴a DF 5=,a FC 51=,a DC 101=,∴21212DC FC DF =+,∴ 901=∠DFC ,即DF FC ⊥1,∴⊥1FC 平面ADF ,∴EF FC ⊥1.(2)过1C 作111B A H C ⊥于H ,∵⊥1AA 平面C B A 11,∴H C AA 11⊥,∴⊥H C 1平面B B AA 11,连接FH ,FH C 1∠是F C 1与平面1AB 所成角.在等腰△ABC 中,a AC AB 3==,a BC 2=,∴a AD 22=,在等腰△111C B A 中,由面积相等可得,a a H C 22231⨯=⨯, ∴a H C 3241=,又a F C 51=, 在Rt △HF C 1中,15104sin 1=∠FH C , ∴15104arcsin 1=∠FH C ,即F C 1与平面1AB 所成角为15104arcsin . 说明:由于点E 在AD 上变化,给思考增加了难度,但仔细思考,它又提供了解题的突破口,使得线线垂直成为了1CF 与一组直线垂直.本题的证明还有一个可行的思路,虽然E 在AD 上变化,但是由于⊥AD 平面C C BB 11,所以E 点在平面1BC 上的射影是定点D ,EF 在平面1BC 上射影为定直线DF ,使用三垂线定理,可由DF F C ⊥1,直接证明EF F C ⊥1.三垂线定理是转化空间线线垂直为平面内线线垂直的一个有力工具,再看一个例子,正方体1AC 中,O 是底面ABCD 的中心,E 是11B A 上动点,F 是1DD 中点,求AF 与OE 所成角.我们取AD 中点G ,虽然E 点变化,但OE 在面1AD 上射影为定直线G A 1,在正方形D D AA 11中,易证AF B A ⊥1,所以,OE AF ⊥,即AF 与OE 所成角为 90.典型例题五例5 如图,正三棱柱111-C B A ABC 的底面边长为4,侧棱长为a ,过BC 的截面与底面成 30的二面角,分别就(1)3=a ;(2)1=a 计算截面的面积.分析:要求出截面的面积,首先必须确定截面的形状,截面与底面成30的二面角,如果a 较大,此时截面是三角形;但是如果a 较小,此时截面与侧棱不交,而与上底面相交,截面为梯形.解:截面与侧棱1AA 所在直线交于D 点,取BC 中点E ,连AE 、DE ,△ABC 是等边三角形,∴BC AE ⊥,∵⊥1AA 平面ABC ,∴BC DE ⊥.∴DEA ∠为截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30=∠DEA .∵等边△ABC 边长为4,∴32=AE .在Rt △DAE 中,2tan =∠=DEA AE DA .(1)当3=a 时,D 点在侧棱1AA 上,截面为△BCD ,在Rt △DAE 中,422=+=AE AD DE , ∴8442121=⨯⨯=⋅=∆DE BC S BCD . (2)当1=a 时,D 点在1AA 延长线上,截面为梯形BCMN ,∵2=AD ,11=AA ∴MN 是△DBC 的中位线, ∴684343=⨯==∆DBC BCMN S S 梯形. 说明:涉及多面体的截面问题,都要经过先确定截面形状,再解决问题的过程,本例通过改变侧棱长而改变了截面形状,我们也可以通过确定侧棱长,改变截面与底面成角而改变截面形状.典型例题六例6 斜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平面⊥C C AA 11底面ABC ,2=BC ,32=AC ,90=∠ABC ,C A AA 11⊥,且C A AA 11=.(1)求1AA 与平面ABC 所成角;(2)求平面11ABB A 与平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3)求侧棱1BB 到侧面C C AA11的距离. 分析:按照一般思路,首先转化条件中的面面垂直关系,由C A A A 11=,取AC 的中点D ,连D A 1,则有AC D A ⊥1,从而有⊥D A 1平面ABC ,在此基础上,A A 1与底面所成角以及平面11ABB A 与底面所成二面角都能方便地找到,同时⊥D A 1底面ABC 也为寻找B 点到面C C AA 11的垂线创造了条件.解:(1)取AC 的中点D ,连接D A 1,∵C A A A 11=,∴AC D A ⊥1,∵平面⊥C C AA 11底面ABC ,∴⊥D A 1底面ABC ,∴AC A 1∠为A A 1与底面ABC 所成角.∵C A AA 11=且C A AA 11⊥,∴451=∠AC A .(2)取AB 中点E ,则BC DE //,∵ 90=∠ABC ,∴AB CB ⊥,∴AB DE ⊥.连E A 1,∵⊥D A 1底面ABC ,∴E A 1在平面ABC 上射影为DE ,∴AB E A ⊥1,∴ED A 1∠为侧面B A 1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在等腰Rt △AC A 1中,32=AC ,∴31=D A .在Rt △ABC 中,2=BC ,∴1=DE .在Rt △DE A 1中,3tan 11==∠DED A ED A , ∴ 601=∠ED A ,即侧面B B AA 11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 60.(3)过B 作AC BH ⊥于H ,∵⊥D A 1底面ABC ,∴BH D A ⊥1,∴⊥BH 平面C C AA 11,在Rt △ABC 中,32=AC ,2=BC ,∴22=AB , ∴632=⋅=AD BC AB BH ,即1BB 到平面C C AA 11的距离为632. 说明:简单的多面体是研究空间线面关系的载体,而线面垂直关系又是各种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立体几何中的证明与计算往往都与线面垂直发生联系,所以在几何体中发现并使用线面垂直关系往往是解题的关键.典型例题七例7 斜三棱柱111-C B A ABC 的底面△ABC 是直角三角形, 90=∠C ,cm 2=BC ,1B 在底面上的射影D 恰好是BC 的中点,侧棱与底面成 60角,侧面B B AA 11与侧面C C BB 11所成角为 30,求斜棱柱的侧面积与体积.分析:1B 在底面ABC 上射影D 为BC 中点,提供了线面垂直⊥D B 1平面ABC ,另外又有 90=∠C ,即BC AC ⊥,又可以得到⊥AC 平面C C BB 11,利用这两个线面垂直关系,可以方便地找到条件中的线面角以及二面角的平面角.解:∵1B 在底面ABC 上,射影D 为BC 中点.∴⊥D B 1平面ABC .∴BD B 1∠为侧棱B B 1与底面ABC 所成角,即 601=∠BD B ,∵ 90=∠C ,即BC AC ⊥,又D B AC 1⊥,∴⊥AC 平面C C BB 11,过A 作B B AE 1⊥于E ,连接CE ,则B B CE 1⊥.∴AEC ∠是侧面B B AA 11与侧面B B CC 11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30=∠AEC ,在直角△CEB 中,∵ 60=∠CEB ,2=BC ,∴3=CE , 在直角△ACE 中,∵30=∠CEA ,3=CE ,∴130tan == EC AC ,22==AC AE , 在直角△DB B 1中, 601=∠BD B ,121==BC BD , ∴221==BD BB ,360sin 11== BB D B . ∴侧面积为111AA AC BB AE BB CE S ⋅+⋅+⋅=侧()()()2cm 3322332123+=⨯+=⨯++=. 体积为311cm 33212121=⨯⨯⨯=⋅⋅=⋅=∆D B BC AC D B S V ABC . 说明:本例中△ACE 是斜棱柱的一个截面,而且有侧棱与该截面垂直,这个截面称为斜棱柱的直截面,我们可以用这个截面把斜棱柱分成两部分,并且用这两部分拼凑在一个以该截面为底面的直棱柱,斜棱柱的侧面积等于该截面周长乘以侧棱长,体积为该截面面积乘以侧棱长.典型例题八例8 如图所示,在平行六面体1111D C B A ABCD -中,已知a AD AB 2==,a AA =1,又︒=∠=∠=∠6011AB A DAB AD A .(1)求证:1AA ⊥截面C D B 11;(2)求对角面11ACC A 的面积.分析:(1)由题设易证111D B AA ⊥,再只需证C B AA 11⊥,即证11CD CC ⊥.而由对称性知,若C B CC 11⊥,则11CD CC ⊥,故不必证111D B AA ⊥.(2)关键在于求对角面的高.证明:(1)∵a AD C B 211==,a A A CC ==11,︒=∠=∠60111AD A C C B , ∴在C C B 11∆中,由余弦定理,得2213a C B =.再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C B C C 11⊥.同理可证:11CD C C ⊥.∴C C 1⊥平面C D B 11.又A A C C 11//,∴1AA ⊥平面C D B 11.解:(2)∵AD AB =,∴平行四边形ABCD 为菱形.AC 为BAD ∠的平分线. 作O A 1∴⊥平面AC 于O ,由AB A AD A 11∠=∠,知AC O ∈.作AB M A ⊥1于M ,连OM ,则AB OM ⊥. 在AM A Rt 1∆中,a A A AM 2160cos 1=︒⋅=, 在AOM Rt ∆中,330sec a AM AO =︒⋅=. 在AO A Rt 1∆中,a AO A A O A 322211=-=. 又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 AC 32=. ∴212211a O A AC S ACC A =⋅=.说明:本题解答中用到了教材习题中的一个结论——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如果斜线和这个角两边的夹角相等,那么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结论就是: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一点在平面上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上.典型例题九例9 如图所示,已知:直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90ACB ,︒=∠30BAC ,1=BC ,61=AA ,M 是1CC 的中点. 求证:M A AB 11⊥.分析:根据条件,正三棱柱形状和大小及M 点的位置都是确定的,故可通过计算求出M A 1与1AB 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因为C C C B 111⊥,1111C A C B ⊥,所以11C B ⊥侧面C C AA 11.1AC 是斜线1AB 在平面C C AA 11的射影,设1AC 与M A 1的交点为D ,只需证得︒=∠901MDC 即可.证明:∵C C C B 111⊥,1111C A C B ⊥,C C 1与11C A 交于点1C ,∴11C B ⊥面C C AA 11.∵M 为1CC 的中点,∴262111==C C MC . 在111B C A Rt ∆中,︒=∠30111C A B ,∴221111==C B B A ,311=C A .在M C A Rt 11∆中, ()22332622211211=+⎪⎪⎭⎫ ⎝⎛=+=C A MC M A . 在11C AA Rt ∆中,33622211211=+=+=C A AA AC . 又1MDC ∆∽DA A 1∆且21=MC AA ∶,∴22122331311=⨯==M A MD , 13313111=⨯==AC D C . 在1MDC ∆中,23122122212=+⎪⎭⎫ ⎝⎛=+D C MD , 2326221=⎪⎪⎭⎫ ⎝⎛=M C , ∴︒=∠901DM C ,11AC M A ⊥,∴11AB M A ⊥.说明:证明两直线垂直,应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是重要方法之一.证明过程中的有关计算要求快捷准确,不可忽视.本题证明两异面直线垂直,也可用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在侧面C C AA 11的一侧或上方一个与之全等的矩形,平移M A 1或1AB ,确定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然后在有关三角形中通过计算可获得证明.典型例题十例10 长方体的全面积为11,十二条棱长度之和为24,求这个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 分析:要求长方体对角线长,只要求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的长即可.解:设此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x 、y 、z ,对角线长为l ,则由题意得: ⎩⎨⎧=++=++②①24)(411)(2z y x zx yz xy由②得:6=++z y x ,从而由长方体对角线性质得:5116)(2)(22222=-=++-++=++=zx yz xy z y x z y x l .∴长方体一条对角线长为5.说明:(1)本题考查长方体的有关概念和计算,以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能力.在求解过程中,并不需要把x 、y 、z 单个都求出来,而要由方程组的①②从整体上导出222z y x ++,这需要同学们掌握一些代数变形的技巧,需要有灵活性.(2)本题采用了整体性思维的处理方法,所谓整体性思维就是在探究数学问题时,应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对问题的数的特征、形的特征、结构特征作出整体性处理.整体思维的含义很广,根据问题的具体要求,需对代数式作整体变换,或整体代入,也可以对图形作出整体处理.典型例题十一例11 如图,长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a AB =,b BC =,c BB =1,并且0>>>c b a .求沿着长方体的表面自A 到1C 的最短线路的长.分析:解本题可将长方体表面展开,可利用在平面内两点间的线段长是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来解答.解:将长方体相邻两个展开有下列三种可能,如图.三个图形甲、乙、丙中1AC 的长分别为:ab c b a c b a 2)(22222+++=++bc c b a c b a 2)(22222+++=++ac c b a b c a 2)(22222+++=++∵0>>>c b a ,∴0>>>bc ab ab . 故最短线路的长为bc c b a 2222+++.说明:(1)防止只画出一个图形就下结论,或者以为长方体的对角线2221c b a AC ++=是最短线路.(2)解答多面体表面上两点间,最短线路问题,一般地都是将多面体表面展开,转化为求平面内两点间线段长.典型例题十二例12 设直平行六面体的底面是菱形,经下底面的一边及与它相对的上义面的一边的截面与底面成︒60的二面角,面积为Q ,求直平行六面体的全面积.分析:如图,由于⊥'DD 面AC .作出截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HD D '∠后,因DH D Rt '∆中︒=∠60'HD D ,可分别求出D D '、DH 和H D '的值.又上下底面的边长是相等的,便可进一步求出全面积.解:设平行六面体为''''D C B A ABCD -,过D 作AB DH ⊥,H 为垂足,连结H D '. ∵⊥'DD 平面ABCD ,∴AB H D ⊥',︒=∠60'HD D , ∴H D D D ''23=,H D DH '21=. 又在菱形ABCD 中,有CD BC AB AD ===,∴截面''D ABC 的面积为:Q AB H D S =⋅='1.侧面''DCC D 的面积为:Q AB H D AB D D DC D D S 2323'''2=⋅=⋅=⋅= 底面ABCD 的面积为:Q AB H D AB DH S 2121'3=⋅=⋅=. 所以Q S S S )132(2432+=+=全.典型例题十三例13 设有三个命题:甲: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是平行六面体;乙:底面是矩形的平行六面体是长方体;丙:直四棱柱是直平行六面体.以上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A .0B .1C .2D .3解:甲命题是真命题,因为它就是平行六面体的定义;乙命题不是真命题,因为平行六面体的侧棱不一定垂直于底面;丙命题也不是真命题,因为四棱柱的底面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应选B .说明:要认真搞清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特殊四棱柱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典型例题十四例14 如图,ABC C B A -111是直三棱柱,︒=∠90BCA ,点1D 、1F 分别是11B A 、11C A的中点.若1CC CA BC ==,则1BD 与1AF 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 A .1030 B .21 C .1530 D .1015解:可将异面直线所成角转化为相交直线的角,取BC 的中点E ,并连结1EF 、EA . ∵11FD BC 21BE =, ∴11//BD EF ,∴A EF 1∠是1BD 与1AF 所成角.设a BC 2=,则a CC 21=,a CA 2=. ∴a AB 22=,a AF 51=,a AE 5=,a D B B B BD EF 62112111=+==. ∴1030652)5()6()5(2cos 22211221211=⨯⨯-+=⨯⨯-+=∠a a a a a EF AF AE EF AF A EF ∴应选A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棱柱的性质,以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勾股定理、余弦定理等内容:对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典型例题十五例15 如图,已知ABC C B A -111是正三棱柱,D 是AC 的中点.(1)证明://1AB 平面1DBC ;(2)假设11BC AB ⊥,求以1BC 为棱,1DBC 与1CBC 为面的二面角α的度数.(1)证明:∵ABC C B A -111是正三棱柱,∴四边形11BCC B 是矩形.连结C B 1交1BC 于E ,则E 是C B 1的中点.连结DE .∵D 、E 分别是AC 、C B 1的中点,∴1//AB DE .又⊄1AB 平面1DBC ,⊂DE 平面1DBC ,. ∴//1AB 平面1DBC .(2)解:作BC DF ⊥于F ,则⊥DF 平面C C BB 11,连结EF 则EF 是ED 在平面C C BB 11上的射影.∵11BC AB ⊥又ED AB //1.∴1BC ED ⊥.根据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得1BC EF ⊥.从而DEF ∠是二面角C BC D --1的平面角,即α=∠DEF ,设1=AC ,则21=DC ∵ABC ∆是正三角形,∴在DCF Rt ∆中,有 4360sin =︒=DC DF ,4160cos =︒=DC CF 取BC 的中点G ,∵EC EB =,∴BC EG ⊥.在BEF Rt ∆中,FG BF EF ⋅=2 而43=-=FC BC BF ,41=GF , ∴41432⋅=EF ,∴43=EF , ∴在DEF Rt ∆中,14343tan ===∠EF DF DEF . ∴︒=∠45DEF ,即︒=45α.45.从而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说明:(1)纵观近十年高考题,其中解答题大多都是以多面体进行专利权查,解答此类题,有些同学往往忽略或忘记了多面体的性质,从而解题时,思维受阻.今后要引以为戒.(2)本题考查空间的线面关系,正棱柱的概念和性质,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本题涉及到的知识面宽,有一定的深度,但入手不难,逐渐加深;逻辑推理和几何计算交织为一体;正三棱柱放倒,与课本习题不同,加强了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在解答过程中,必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不仅考查了识图,而且考查了作图.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较深入和全面地考查了各种数学能力,正确解答本题,要求同学们有较高的数学素质.。
高考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典型例题一例1R c b a ∈,,,求证.222ca bc ab c b a ++≥++证明:∵ab b a222≥+,bc c b 222≥+,ca a c 222≥+,三式相加,得)(2)(2222ca bc ab c b a ++≥++,即.222ca bc ab c b a ++≥++说明:这是一个重要的不等式,要纯熟掌握.典型例题二例2c b a 、、是互不相等的正数, 求证:abc b a c c a b c b a 6)()()(222222>+++++证明:∵0222>>+a bc c b ,,∴abc c ba 2)(22>+同理可得:abc b a c abc c ab 2)(2)(2222>+>+,.三个同向不等式相加,得abc b a c c a b c b a 6)()()(222222>+++++①说明:此题中c b a 、、互不相等,故应用根本不等式时,等号不成立.特别地,b a =,c b ≠时,所得不等式①仍不取等号.典型例题三例3求证)(2222222c b a a c c b b a ++≥+++++.分析:此问题的关键是“灵敏运用重要根本不等式ab b a 222≥+,并能由)(2c b a ++这一特征,思索如何将ab b a222≥+进展变形,进展创造〞.证明:∵ab b a222≥+,两边同加22b a+得222)()(2b a b a +≥+.即2)(222b a b a +≥+.∴)(222122b a b a b a +≥+≥+.同理可得:)(2222c b c b +≥+, )(2222a c a c +≥+. 三式相加即得)(2222222c b a a c c b b a ++≥+++++.典型例题四例4假设正数a 、b 满足3++=b a ab ,那么ab 的取值范围是. 解:∵+∈R b a ,,∴323+≥++=ab b a ab ,令ab y =,得0322≥--y y ,∴3≥y ,或者1-≤y 〔舍去〕. ∴92≥=ab y ,∴ab 的取值范围是[).,9+∞说明:此题的常见错误有二.一是没有舍去1-≤y ;二是忘了复原,得出[)+∞∈,3ab .前者和后者的问题根源都是对ab 的理解,前者无视了.0≥ab 后者错误地将2y 视为ab .因此,解题过程中假设用换元法,一定要对所设“元〞的取值范围有所理解,并注意复原之.典型例题五例5〔1〕求41622++=x x y 的最大值.〔2〕求函数1422++=x x y 的最小值,并求出获得最小值时的x 值. 〔3〕假设0,0>>yx ,且2=+y x ,求22y x +的最小值.解:〔1〕41622++=x x y 13163)1(162222+++=+++=x x x x .3326=≤即y 的最大值为.3当且仅当13122+=+x x 时,即22=x2±=x 时,获得此最大值.〔2〕1141142222-+++=++=x x x x y 3142=-⋅≥ ∴y 的最小值为3,当且仅当11422+=+x x ,即4)1(22=+x ,212=+x ,1±=x 时获得此最小值.〔3〕∴xy y x 222≥+∴222)()(2y x y x +≥+即2)(222y x y x +≥+∵2=+y x ∴222≥+y x 即22y x +的最小值为2.当且仅当4==y x时获得此最小值.说明:解这类最值,要选好常用不等式,特别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典型例题六例6求函数xx y 321--=的最值. 分析:本例的各小题都可用最值定理求函数的最值,但是应注意满足相应条件.如:0≠x ,应分别对,0<>x x 两种情况讨论,假设无视+∈R x 的条件,就会发生如下错误:∵6213221)32(1321-=⋅-≤+-=--=xx x x x x y ,.621max -=y 解:当0>x时,03,02>>x x ,又632=⋅xx , 当且仅当x x32=,即26=x 时,函数xx 32+有最小值.62 ∴.621max -=y当0<x 时,03,02>->-x x,又6)3()2(=-⋅-xx ,当且仅当xx 32-=-,即26+=x 时,函数)32(xx +-最小值.62 ∴.621min +=y典型例题七例7求函数91022++=x x y 的最值.分析:291991)9(2222≥+++=+++=x x x x y .但等号成立时82-=x ,这是矛盾的!于是我们运用函数xx y 1+=在1≥x 时单调递增这一性质,求函数)3(1≥+=t tt y 的最值.解:设392≥+=x t, ∴tt x x y 191022+=++=. 当3≥t时,函数t t y 1+=递增. 故原函数的最小值为310313=+,无最大值.典型例题八例8求函数4522++=x x y 的最小值.分析:用换元法,设242≥+=x t ,原函数变形为)2(1≥+=t tt y ,再利用函数)2(1≥+=t tt y 的单调性可得结果.或者用函数方程思想求解.解:解法一:设242≥+=x t ,故).2(14522≥+=++=t t t x x y212121212121121)()11()(2t t t t t t t t t t y y t t --=-+-=-≥>,设.由202121><-t t t t ,,得:0121>-t t ,故:21y y <.∴函数)2(1≥+=t t t y 为增函数,从而25212=+≥y .解法二: 设242≥=+t x ,知)2(1≥+=t tt y ,可得关于t 的二次方程012=+-yt t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121=t t .又2≥t,故有一个根大于或者等于2,设函数1)(2+-=yt t t f ,那么0)2(≤f ,即0124≤+-y ,故25≥y . 说明:此题易出现如下错解:2414452222≥+++=++=x x x x y .要知道,41422+=+x x 无实数解,即2≠y ,所以原函数的最小值不是2.错误原因是无视了等号成立的条件.当a 、b 为常数,且ab 为定值,b a ≠时,ab ba >+2,不能直接求最大〔小〕值,可以利用恒等变形ab b a ba 4)(2+-=+,当b a -之差最小时,再求原函数的最大〔小〕值.典型例题九例9,4,0,0=+>>b a b a 求2211⎪⎭⎫ ⎝⎛++⎪⎭⎫ ⎝⎛+b b a a 的最小值.分析:此题出现加的形式和平方,考虑利用重要不等式求最小值. 解:由,4=+b a ,得.2162)(222ab ab b a b a-=-+=+又,222ab b a≥+得ab ab 2216≥-,即4≤ab .故2211⎪⎭⎫ ⎝⎛++⎪⎭⎫ ⎝⎛+b b a a 的最小值是225. 说明:此题易出现如下错解:8441212112222=+=⎪⎪⎭⎫ ⎝⎛⋅+⎪⎪⎭⎫ ⎝⎛⋅≥⎪⎭⎫ ⎝⎛++⎪⎭⎫ ⎝⎛+∴b b a a b b a a ,故2211⎪⎭⎫ ⎝⎛++⎪⎭⎫ ⎝⎛+b b a a 的最小值是8.错误的原因是,在两次用到重要不等式当等号成立时,有1=a 和1=b ,但在4=+b a 的条件下,这两个式子不会同时取等号〔31==b a 时,〕.排除错误的方法是看都取等号时,与题设是否有矛盾.典型例题十例10:+∈R c b a ,,,求证:c b a cabb ac a bc ++≥++. 分析:根据题设,可想到利用重要不等式进展证明.证明:.2,222c baca bc c ab abc b ac a bc ≥+=≥+即同理:a cab b ac b c ab a bc 2,2≥+≥+ 说明:证明此题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是:(1)想利用三元重要不等式解决问题;(2)不会利用重要不等式ab ba ≥+2的变式;(3)不纯熟证明轮换对称不等式的常用方法.因此,在证明不等式时,应根据求证式两边的构造,合理地选择重要不等式.另外,此题的证明方法在证轮换对称不等式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典型例题十一例11设R e d c b a ∈、、、、,且8=++++e d c b a ,1622222=++++e d c b a ,求e 的最大值.分析:如何将22b a +与b a +用不等式的形式联络起来,是此题获解的关键.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ab b a222≥+两边同加22b a +之后得222)(21b a b a +≥+. 解:由222)(21b a b a+≥+,那么有 说明:常有以下错解:abcdcd ab d c b a e 4)(21622222≥+≥+++=-,448abcdd c b ae ≥+++=-.故abcd e abcd e ≥-≥-4222)48(,4)16(.两式相除且开方得516014)8(1622≤≤⇒≥--e e e .错因是两不等式相除,如211,12>>,相除那么有22>. 不等式222)(21b a b a+≥+是解决从“和〞到“积〞的形式.从“和〞到“积〞怎么办呢?有以下变形:222)(21b a b a +≥+或者)(21222b a b a +≥+.典型例题十二例12:0>y x >,且:1=xy ,求证:2222≥-+yx y x ,并且求等号成立的条件.分析:由条件+∈R y x ,,可以考虑使用均值不等式,但所求证的式子中有y x -,无法利用xy y x 2≥+,故猜想先将所求证的式子进展变形,看能否出现)(1)(y x y x -+-型,再行论证.证明:,1.0,0=>-∴>>xy y x y x 又等号成立,当且仅当)(2)(y x y x-=-时.由以上得226,226-=+=y x 即当226,226-=+=y x 时等号成立.说明:此题是基此题型的变形题.在基此题型中,大量的是整式中直接使用的均值不等式,这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此题中是利用条件将所求证的式子化成分式后再使用均值不等式.要注意灵敏运用均值不等式.典型例题十三例1300>>yx ,,且302=++xy y x ,求xy 的最大值. 分析:由302=++xy yx ,可得,)300(230<<+-=x xxy , 故)300(2302<<+-=x x x x xy ,令xx x t +-=2302.利用判别式法可求得t 〔即xy 〕的最大值,但因为x 有范围300<<x 的限制,还必须综合韦达定理展开讨论.仅用判别式是不够的,因此有一定的费事,下面转用根本不等式求解.解法一:由302=++xy yx ,可得,)300(230<<+-=x xxy . 注意到16264)2(2264)2(=+⋅+≥+++x x x x . 可得,18≤xy . 当且仅当2642+=+x x ,即6=x 时等号成立,代入302=++xy y x 中得3=y ,故xy 的最大值为18.解法二:+∈R y x , ,xy xy y x ⋅=≥+∴22222,代入302=++xy yx 中得:3022≤+⋅xy xy解此不等式得180≤≤xy .下面解法见解法一,下略.说明:解法一的变形是具有通用效能的方法,值得注意:而解法二那么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所以解得更为简捷.典型例题十四例14假设+∈R c b a 、、,且1=++c b a ,求证:8111111≥⎪⎭⎫⎝⎛-⎪⎭⎫ ⎝⎛-⎪⎭⎫⎝⎛-c b a . 分析:不等式右边的数字“8〞使我们联想到可能是左边三个因式分别使用根本不等式所得三个“2〞连乘而来,而abc a c b a a a 2111≥+=-=-.证明:ac b a a a +=-=-111,又0>a ,0>b ,0>c , a bc a c b 2≥+∴,即a bca a 21≥-.同理bcab 211≥-,cab c 211≥-,8111111≥⎪⎭⎫⎝⎛-⎪⎭⎫ ⎝⎛-⎪⎭⎫ ⎝⎛-∴c b a .当且仅当31===c b a时,等号成立. 说明:此题巧妙利用1=++c b a 的条件,同时要注意此不等式是关于c b a 、、的轮换式.典型例题十五例15设+∈R c b a 、、,求证:)(2222222c b a a c c b b a ++≥+++++.分析:此题的难点在于222222a c c b b a +++、、不易处理,如能找出22b a+与b a +之间的关系,问题可得到解决,注意到:b a b a b a b a ab b a +≥+⇒+≥+⇒≥+)(2)()(222222222,那么容易得到证明. 证明:2222222)(2)(22b a ab b a b a ab b a+≥++≥+∴≥+, ,于是.)(222222b a b a b a +=+≥+ 同理:)(2222c b c b +≥+,)(2222a c a c +≥+. 三式相加即得:)(2222222c b a a c c b b a ++≥+++++.说明:注意观察所给不等式的构造,此不等式是关于c b a 、、的轮换式.因此只需抓住一个根号进展研究,其余同理可得,然后利用同向不等式的可加性.典型例题十六例16:+∈R b a 、〔其中+R 表示正实数〕求证:.ba ab b a b a b a 112222222+≥≥⎪⎪⎭⎫ ⎝⎛+≥+≥+分析:要证明的这一串不等式非常重要,222b a +称为平方根,2ba +称为算术平均数,ab 称为几何平均数,ba 112+称为调和平均数.证明:().0412222222≥-=⎪⎭⎫ ⎝⎛+-⎪⎪⎭⎫⎝⎛+b a b a b a ∴2222ba b a +≥+,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成立. ∴222⎪⎪⎭⎫⎝⎛+≥+b a b a ,等号成立条件是“b a =〞∴ab b a ≥⎪⎪⎭⎫⎝⎛+22,等号成立条件是“b a =〞. ∴ba ab 112+≥,等号成立条件是“b a =〞.说明:此题可以作为均值不等式推论,熟记以上结论有利于处理某些复杂不等式的证明问题.本例证明过程说明,不等式性质中的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方法.典型例题十七例17设实数1a ,1b ,1c ,2a ,2b ,2c 满足021>a a ,2111b c a ≥,2222b c a ≥,求证2212121)())((b b c c a a +≥++.分析:由条件可得到1a ,2a ,1c ,2c 同号.为方便,不妨都设为正.将求证式子的左边展开后可看出有穿插项21c a 和12c a 无法利用条件,但使用均值不等式变成乘积后,重新搭配,可利用条件求证.证明:同号.2121,,0a a a a ∴> 同理,由22222111b c a b c a ≥≥,知1a 与1c 同号,2a 与2c 同号∴1a ,1c ,2a ,2c 同号.不妨都设为正.221212221)(2b b b b b b +=++≥,即2212121)())((b b c c a a +≥++.说明:此题是根据题意分析得1a ,1c ,2a ,2c 同号,然后利用均值不等式变形得证.换一个角度,由条件的特点我们还会联想到使用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可能会有另一类证法.实际上,由条件可知1a ,1c ,2a ,2c 为同号,不妨设同为正.又∵2111b c a ≥,2222b c a ≥,∴211144b c a ≥,222244b c a ≥.不等式021121≥++c x b x a ,022222≥++c x b x a 对任意实数x 恒成立〔根据二次三项式恒为正的充要条件〕,两式相加得0)()(2)(2121221≥+++++c c x b b x a a ,它对任意实数x 恒成立.同上可得:2212121)())((b b c c a a +≥++.典型例题十八例18如以下图所示,某HY 基地要围成一样面积的羊圈4间,一面可利用原有的墙壁,其余各面用篱笆围成,篱笆总长为36m .问每间羊圈的长和宽各为多少时,羊圈面积最大?分析:可先设出羊圈的长和宽分别为x ,y ,即求xy 的最大值.注意条件3664=+y x 的利用. 解:设每间羊圈的长、宽分别为x ,y ,那么有3664=+y x ,即1832=+y x .设xy S = 上式当且仅当y x 32=时取“=〞.此时⎩⎨⎧===,1832,32y x y x ⎪⎩⎪⎨⎧==∴.3,29y x ∴羊圈长、宽分别为29m ,3m 时面积最大. 说明:(1)首先应设出变量〔此处是长和宽〕,将题中条件数学化〔即建立数学模型〕才能利用数学知识求解;(2)注意在条件1832=+y x 之下求积xy 的最大值的方法:直接用不等式y x y x 3223218⋅≥+=,即可出现积xy .当然,也可用“减少变量〞的方法:22218261)218(261)218(31)218(31⎪⎭⎫ ⎝⎛-+⋅≤-⋅⋅=-⋅==→-=x x x x x x xy S x y ,当且仅当x x 2182-=时取“=〞.典型例题十九例19某单位建造一间地面面积为12m 2的反面靠墙的矩形小房,房屋正面的造价为1200元/m 2,房屋侧面的造价为800元/m 2,屋顶的造价为5800元.假设墙高为3m ,且不计房屋反面的费用,问怎样设计房屋能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少元?分析:这是一个求函数最小值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设未知数,建立函数关系.从条件看,矩形地面面积为12m 2,但长和宽不知道,故考虑设宽为x m ,那么长为x12m ,再设总造价为y .由题意就可以建立函数关系了.解:设矩形地面的正面宽为x m ,那么长为x 12m ;设房屋的总造价为y .根据题意,可得: 当xx 16=,即4=x 时,y 有最小值34600元. 因此,当矩形地面宽为4m 时,房屋的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34600元.说明:此题是函数最小值的应用题,这类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有求最小值的问题,也有求最大值的问题,这类题都是利用函数式搭桥,用均值不等式解决,解决的关键是等号是否成立,因此,在解这类题时,要注意验证等号的成立.典型例题二十例20某单位决定HY3200元建一仓库〔长方体状〕,高度恒定,它的后墙利用旧墙不花钱,正面用铁栅,每1m 长造价40元,两侧墙砌砖,每1m 长造价45元,顶部每1m 2造价20元.计算: (1)仓库底面积S的最大允许值是多少?(2)为使S到达最大,而实际HY 又不超过预算,那么正面铁栅应设计为多长?分析:用字母分别表示铁栅长和一堵砖墙长,再由题意翻译数量关系.解:设铁栅长为x m ,一堵砖墙长为y m ,那么有xy S =. 由题意得(*).32002045240=+⨯+xy y x 应用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得 即:.0)10)(10(≤--S S从而:.100≤S因此S 的最大允许值是2100m ,获得此最大值的条件是y x 9040=,而100=xy ,由此求得15=x ,即铁栅的长应是m 15.说明:此题也可将x Sy =代入〔*〕式,导出关于x 的二次方程,利用判别式法求解.典型例题二十一例21甲、乙两地相距km s ,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速度不超过km/h c ,汽车每小时的运输......本钱..〔以元为单位〕由可变局部和固定局部组成:可变局部与速度km/h v 的平方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b ;固定局部为a 元.〔1〕把全程运输本钱y 元表示为速度km/h v 的函数,并指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2〕为了使全程运输本钱最小,汽车应以多大速度行驶?分析:这是1997年的全国高考试题,主要考察建立函数关系式、不等式性质〔公式〕的应用.也是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道优秀试题.解:〔1〕依题意知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所用的时间是为h vs ,全程运输本钱为 )(2bv va s v s bv v s a y +=⋅+⋅=. 故所求函数为)(bv ba s y +=,定义域为)0(c v ,∈. 〔2〕由于vb a s 、、、都为正数, 故有bv ba s bv v a s ⋅⋅≥+2)(, 即ab s bv va s 2)(≥+. 当且仅当bv va =,即b a v =时上式中等号成立. 假设c b a ≤时,那么b av =时,全程运输本钱y 最小;当c b a ≤,易证c v <<0,函数)()(bv v a s v f y +==单调递减,即c v =时,)(min bc ca s y +=. 综上可知,为使全程运输本钱y 最小, 在c ba ≤时,行驶速度应为b av =; 在c b a ≤时,行驶速度应为c v =.。
数学题目100道
数学题目100道1.有3个红球和2个蓝球,从中随机抽取2个球,求两个球颜色相同的概率。
2.从10个编号为1到10的球中,随机抽取3个,求这3个球的编号之和为偶数的概率。
3.个袋子里有5个红球、3个蓝球、2个绿球,从中连续抽取3个球,求这3个球的颜色都不相同的概率。
4.在一个房间里,至少有多少人,使得有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超过50%?5.一枚硬币连续抛掷3次,求至少出现一次正面的概率。
6.一位篮球运动员投篮命中率为60%,求他连续投掷3次全中的概率。
7.某列火车每天准时到达的概率是0.8,求连续4天都准时到达的概率。
8.个箱子里有4个红球、3个蓝球和5个黄球,从中随机抽取2个球,求至少一个是红球的概率。
9.抛掷一枚公平的硬币三次,求至少两次出现正面的概率。
10.如果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行驶,那么4小时内它能行驶多远?11.一张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的比例是3:2,如果长是15米,求宽是多少?12.一桶混合物中,液体A和液体B的比例是2:5,如果桶里一共有35升液体,液体B有多少升?13.甲乙两人同时从一个起点出发,甲每分钟走3步,乙每分钟走4步。
如果10分钟后他们相遇,他们各自走了多少步?14.如果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15.一本书的页码是从1开始编号的,奇数页和偶数页的比例是3:2,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16.一台机器生产零件的速度是另一台机器的2倍,如果两台机器同时工作,3小时内生产零件的总数是多少?17.某种汽车的油耗比是15升/百公里,如果行驶了300公里,需要多少升汽油?18.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是5厘米、8厘米和12厘米,这个三角形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19.一堆零钱中,5角和1元的硬币的数量比是3:4,总价值是多少元?20.一份调查显示,有80%的学生喜欢数学,如果有200名学生参与调查,有多少名学生喜欢数学?21.一项考试中,小明得了85分,满分是100分。
高考数学百大经典例题曲线和方程(新课标)
典型例题一例 1 假如命题“坐标知足方程 f x, y 0 的点都在曲线 C 上”不正确,那么以下正确的命题是( A)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都知足方程 f x, y0 .( B)坐标知足方程 f x, y 0 的点有些在C上,有些不在 C 上.( C)坐标知足方程 f x, y 0 的点都不在曲线 C 上.( D)必定有不在曲线 C 上的点,其坐标知足方程 f x, y0 .剖析:原命题是错误的,即坐标知足方程 f x, y0 的点不必定都在曲线 C 上,易知答案为 D.典型例题二例 2 说明过点P(5 ,1) 且平行于 x 轴的直线l和方程y 1所代表的曲线之间的关系.剖析:“曲线和方程”的定义中所列的两个条件正好构成两个会合相等的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行.此中“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 f ( x , y)0的解”,即纯粹性;“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即齐备性.这是我们判断方程是否是指定曲线的方程,曲线是否是所给方程的曲线的准则.解:以下列图所示,过点 P 且平行于x轴的直线 l 的方程为y 1 ,因此在直线l上的点的坐标都知足y 1 ,所以直线 l 上的点都在方程y 1 表示的曲线上.可是以y 1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不会都在直线l 上,所以方程y 1 不是直线 l 的方程,直线 l 不过方程y 1 所表示曲线的一部分.说明:本题中曲线上的每一点都知足方程,即知足纯粹性,但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不都在曲线上,即不知足齐备性.典型例题三例 3说明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与方程y x 所表示的直线之间的关系.剖析:该题应当抓住“纯粹性”和“齐备性”来进行剖析.解:方程 y x 所表示的曲线上每一个点都知足到坐标轴距离相等.可是“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上的点不都知足方程y x ,比如点( 3 , 3)到两坐标轴的距离均为3,但它不知足方程y x .所以不可以说方程y x 就是全部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也不可以说是方程y x 所表示的轨迹.说明:本题中“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点都在曲线上” ,即知足齐备性,而“轨迹上的点的坐标不都知足方程” ,即不知足纯粹性.只有二者全切合,方程才能叫曲线的方程,曲线才能叫方程的曲线.典型例题四例 4 曲线x2( y 1) 2 4 与直线 y k (x2)4 有两个不一样的交点,求k 的取值范围.有一个交点呢?无交点呢?剖析:直线与曲线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无交点,就是由直线与曲线的方程构成的方程组分别有两个解、一个解和无解,也就是由两个方程整理出的对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分别知足0、0 、0 .解:由y k( x 2) 4,x2( y1) 2 4.得 (1k 2 )x22k(3 2)x(3 2)2 4 0k k∴4k 2 (32k )24(1 k 2 )[( 3 2k)24] 4(4k 212k5)4(2k 1)(2k 5)∴当0 即( 2k1)( 2k5)0,即1k5时,直线与曲线有两个不一样的交点.22当0即 (2k1)( 2k5)0 ,即k 1或 k52时,直线与曲线有一个交点.2当0即 (2k1)( 2k5)0 ,即k 1或 k52时,直线与曲线没有公共点.2说明:在判断直线与曲线的交点个数时,因为直线与曲线的方程构成的方程组解的个数与由双方程联立所整理出的对于x (或y)的一元方程解的个数相同,所以假如上述一元方程是二次的,即可经过鉴别式来判断直线与曲线的交点个数,但假如是两个二次曲线相遇,两曲线的方程构成的方程组解的个数与由方程组所整理出的一元方程解的个数不必定相同,所以碰到此类问题时,不要盲目套用上例方法,必定要做到详细问题详细剖析.典型例题五例 5 若曲线y a x 与y x a(a 0) 有两个公共点,务实数 a 的取值范围.剖析:将“曲线有两个公共点”转变为“方程有两个不一样的解” ,从而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个数问题.若将两条曲线的大概形状现出来,或允许能获得一些启迪.y a x 解法一:由y 得: y a y ax a∵ y 0 ,∴y2a2 ( y a) 2,即 (a21) y22a3 y a40 .要使上述方程有两个相异的非负实根.4a64a4 (a21)02a3则有:0a21a4a210又∵ a0∴解之得: a 1 .∴所务实数 a 的范围是 (1,) .解法二:y a x 的曲线是对于y 轴对称且极点在原点的折线,而y x a 表示斜率为 1 且过点(0 , a)的直线,由下列图可知,当a 1时,折线的右支与直线不订交.所以两曲线只有一个交点,当 a 1 时,直线与折线的两支都订交,所以两条直线有两个相异的交点.说明:这种题较好的解法是解法二,即利用数形联合的方法来探究.若题设条件中“ a 0”改为 a R 呢,请自己探究.典型例题六例 6 已知AOB ,此中A(6 , 0),O(0 , 0),B(0 , 3),则角 AOB均分线的方程是y x (以下列图),对吗?剖析:本题主要观察曲线方程看法掌握和理解的程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内角均分线是一条线段.解:不对,因为AOB 内角均分线是一条线段OC ,而方程y x 的图形是一条直线.如点 P(8,8)坐标合适方程y x ,但点P 不在AOB 内角AOB 的均分线上.综合上述内角AOB 均分线为:y x(0x2) .说明:判断曲线的方程或方程的曲线,重要扣定义,两个条件缺一不行,重点是要搞清楚曲线的范围.典型例题七例 7判断方程y x22x 1 所表示的曲线.剖析:依据方程的表面形式,很难判断方程的曲线的形状,所以必需先将方程进行等价变形.解:由原方程22 1 可得:y x xy x 1 ,即 yx 1 ( x1), x 1 ( x1),∴方程 y x22x1的曲线是两条射线,以下图:说明:判断方程表示的曲线,在化简变形方程时要注意等价变形.如方程 x 1y 2等价于 ( x 1)2y 2 且x 1,即 y ( x 1)22( x 1) ,原方程的曲线是抛物线一部分.典型例题八例 8 以下图,已知 A 、 B 是两个定点,且 AB 2 ,动点 M 到定点 A 的距离是4,线段 MB 的垂直均分线 l交线段 MA 于点 P ,求动点 P 的轨迹方程.剖析:本题第一要成立合适直角坐标系,动点P知足的条件(等量关系)题设中没有明显给出,要从题意中剖析找出等量关系.连接PB,则 PM PB ,由此PA PB PA PM AM 4 ,即动点 P 到两定点 A , B 距离之和为常数.解:过 A , B 两点的直线为x 轴,A,B两点的中点O为坐标原点,成立直角坐标系∵ AB 2,∴ A, B 两点坐标分别为( 1, 0), (1, 0).连接 PB .∵ l 垂直均分线段BM ,∴PM PB,PA PB PA PM AM 4.设点 P( x , y) ,由两点距离公式得(x 1) 2y2( x 1)2y2 4 ,化简方程,移项两边平方得(移项 )2 ( x 1) 2y2 4 x .两边再平方移项得:x2y21 ,即为所求点P 轨迹方程.43说明:经过剖析题意利用几何图形的相关性质,找出P 点与两定点 A , B 距离之和为常数 4 ,是解本题的重点.方程化简过程也是很重要的,且化简过程也保证了等价性.典型例题九例9 过P2,4点作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l1, l 2,若 l1交 l1轴于A, l2交 y 轴于 B ,求线段 AB 中点 M 的轨迹方程.解:连接 PM ,设M x,y,则 A 2x,0,yB 0,2 y .BP ∵l1l 2∴PAB为直角三角形.M由直角三角形性质知O A x1ABPM2图2即x 2 2y 4 214x2 4 y 2化简得 M 的轨迹方程为2x 2 y 5 0说明:本题也能够用勾股定理求解,还能够用斜率关系求解,所以本题可有三种解法.用斜率求解的过程要麻烦一些.典型例题十例 10222( k 是常数)的动点P 的轨迹方程.求与两定点 A 、 B 知足 PA PB k剖析:按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步骤求解.解法一:如图甲,取两定点 A 和 B 的连线为x轴,过 AB 的中点且与 AB 垂直的直线为 y 轴成立坐标系.2( x a)2y22a)2y2设 A( a , 0) , B(a , 0) , P( x , y) ,则:PA, PB ( x.据题意,222,有 ( x a)2y2( x a) 2y2k 2得 4ax k 2.PA PB k因为 k 是常数,且 a0 ,所以x k2P 的轨迹是一条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即动点4a行于y 轴的直线.解法二:如图乙,取 A 与B 两点连线为x 轴,过 A 点且与AB 垂直的直线为y 轴成立坐标系.设 A(0,0) , B( a , 0), P(x , y) ,则:2x22(x a)2y 2.PA y 2, PB据题意,22k 2,有x2y 2( x a) 2y2k2,PA PBa2k 2a2k2,它是平行于y 轴的一条直线.得 x2a,即动点 P 的轨迹方程为x2a解法三:如图丙成立坐标系,设 A(x1, y1 ) , B( x2 , y2 ) , P( x , y) ,则2(x x1 ) 22( x x2 )( y y2 ) 2.PA( y y1 )2, PB2据题意, PA 2PB2k 2,有( x x1) 2( y y1 ) 2(x x2 ) 2( y y2 ) 2k2,整理后获得点P 的轨迹方程为:2( x2x1 ) x2( y2y1) y x12y12x22y22k20 ,它是一条直线.说明:由上边介绍的三种解法,能够看到对于同一条直线,在不一样的坐标系中,方程不同,合适成立坐标系如解法一、解法二,获得的方程形式简单、特征明显,一看便知是直线.而解法三获得的方程烦杂、冗长,若以此为基础研究其余问题,会惹起不用要的麻烦.所以,在求曲线方程时,依据详细状况适入选用坐标系十分重要.此外,也要注意到本题所求的是轨迹的方程,在作解答表述时应重申曲线的方程,而不是曲线.典型例题十一例 11 两直线分别绕着定点 A 和 B ( AB2a )在平面内转动,且转动时保持相互垂直,求两直线的交点P 的轨迹方程.剖析:成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列出动点所知足的等式.解:取直线 AB 为x轴,取线段AB 的中点 O 为原点成立直角坐标系,则:A( a , 0) , B(a , 0) ,P属于会合 C P22AB2PA PB.设 P(x , y) ,则 ( x a)2y2( x a) 2y2( 2a) 2,化简得 x2y2a2.这就是两直线的交点P 的轨迹方程.说明:本题易出现以下解答错误:取直线 AB 为x轴,取线段 AB 的中点 O 为原点成立直角坐标系,则:A( a , 0), B(a , 0) ,交点P属于会合C P PA PB P k PA k PB1 .设 P(x , y) ,则k PAy( x a) ,k PBy( x a) ,x a x ay y 故a 1,即x2y2 a 2(x a ).x a x要知道,当 PA x 轴且另向来线与x 轴重合时,仍有两直线相互垂直,此时两直线交点为 A .相同 PB x 轴重合时,且另向来线与x 轴仍有两直线相互垂直,此时两直线交点为 B .因此,A( a , 0) 与 B(a , 0) 应为所求方程的解.纠正的方法是:当PA 或 PB 的斜率不存在时,即x a 时,A(a , 0)和 B( a , 0) 也在曲线上,故所求的点P 的轨迹方程是x2y2 a 2.求出曲线上的点所合适的方程后,不过形式上的曲线方程,还一定对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作观察,既要剔除不合适的部分,也不要遗漏知足条件的部分.典型例题十二例12如图, Rt ABC 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 a 和b( a b) ,A与B 两点分别在x 轴的正半轴和y 轴的正半轴上滑动,求直角极点 C 的轨迹方程.剖析: 由已知ACB 是直角, A 和 B 两点在座标轴上滑动时, AOB 也是直角,由平面几何知识, A 、 C 、 B 、 O 四点共圆,则有 ABC AOC ,这就是点 C 知足的几 何条件.由此列出极点 C 的坐标合适的方程.解:设点 C 的坐标为 ( x , y) ,连接 CO ,由ACB AOB 90 ,所以 A 、O 、B 、C 四点共圆.b,tan AOCy ,有 y b ,即 ybx .从而 AOCABC .由 tan ABCax x aa注意到方程表示的是过原点、斜率为b的一条直线,而题目中的A 与B 均在两坐标轴bC a点的轨迹不会是一条直线, 而是直线的一部分. 我的正半轴上滑动, 因为 a 、 为常数, 故们可观察 A 与 B 两点在座标轴上的极端地点,确立C 点坐标的范围.以下列图,当点A 与原点重合时,SABC1AB x1 a2 b 2 x ,所以 xab .22a 2b 2以下列图,当点B 与原点重合时,C 点的横坐标 x BD .由射影定理, BC2BD AB ,即 a 2xa 2b 2 ,有 xa 2 .由已知 ab ,ab a2.所以b2a2a2b2故 C 点的轨迹方程为:y bx (ab x a 2).a a2b2 a 2b2说明:求出曲线上的点所合适的方程后,不过形式上的曲线方程,还一定对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作观察,剔除不合适的部分.典型例题十三例 13 过点P(3 , 2)作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l1、l2,若 l1交 x 轴于A, l2交y轴于B,M 在线段 AB 上,且 AM : BM1: 3,求 M 点的轨迹方程.剖析:如图,设 M ( x , y) ,题中几何条件是 l1l 2,在分析几何中要表示垂直关系的代数关系式就是斜率乘积为-1,所以要求M的轨迹方程即x 、y之间的关系,第一要把 l 1、l 2的斜率用 x 、y表示出来,而表示斜率的重点是用x 、y表示A、B两点的坐标,由题可知 M 是 A 、 B 的定比分点,由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即可找出 A 、 B 、 M 坐标之间的关系,从而表示出 A 、 B 两点的坐标,并求出 M 点的轨迹方程.解:设 M (x , y) , A(a , 0) , B(0 , b)∵ M 在线段 AB 上,且 AM : BM 1:3.∴ M 分AB所成的比是 1 ,3xa1143a x ,由1,得3bb4y y3113∴ A(4x , 0) 、 B(0 , 4 y) 3又∵ P(3 , 2) , ∴ l 1 的斜率 k 12, l 2 的斜率 k 24 y2 4 .3 x3324 y 2∵ l 11.l 2 ,∴34x33化简得: 4x 8y 130 .说明: 本题的上述解题过程其实不严实,因为 k 1 需在 x9x9时才能成立,而当时,44 A(3 , 0) , l 1 的方程为 x 3 .所以 l 2 的方程是 y2.故 B(0, 2),可求得 M (9 1 , ) ,而( 9 , 1) 也知足方程 4x4 28 y 13 0 .故所求轨迹的方程是4x 8 y 13 0 .这种题在解4 2答时应注意考虑齐备性和纯粹性.典型例题十四例14如图,已知两点 P( 2 , 2) ,Q(0 , 2)以及向来线l :yx,设长为2 的线段AB在直线l 上挪动.求直线PA 和 QB 的交点M 的轨迹方程.剖析 1:设 M ( x , y) ,题中的几何条件是 AB2 ,所以只要用 ( x , y) 表示出 A 、 B两点的坐标,即可求出曲线的方程,而要表示A 点坐标可先找出 A 、 M 两点坐标的关系,明显 P 、 A 、 M 三点共线. 这样即可找出 A 、 M 坐标之间的关系,从而表示出 A 的坐标, 同理即可表示出 B 的坐标,问题便能够水到渠成.解法一: 设 M ( x , y) 、 A( a , a) 、 B(b , b) (b a) .由 P 、 A 、M 三点共线可得:a2 y2(利用 PA 与 MP 斜率相等获得)a2 x 22x 2 y∴ a.x y 4由 Q 、B、M三点共线可得b2 y 2 .b x2x∴ b.x y 2又由 AB 2 得2(a b)2 2 .∴ b a 1,∴2x2x 2 y 1 .y2x y4x化简和所求轨迹方程为:x2y2 2 x 2 y 8 0 .剖析 2:本题也能够先用P 、 A 、 M 三点共线表示出 A 点坐标,再依据 AB 2 表示出 B 点坐标,而后利用Q 、B、M三点共线也可求得轨迹方程.解法二:设 M ( x , y) , A( a , a)由 AB 2 且 B 在直线 y x 上且 B 在 A 的上方可得:B( a 1 , a 1)由解法一知2x 2 y ay,x4∴B(3x y 4 , 3x y 4 )x y 4 x y 4又由 Q 、B、M三点共线可得:3x y4 x y 2y 24.3x y4xx y4化简得所求轨迹方程为:x2y2 2 x 2 y 8 0 .解法三:因为 AB 2 且 AB 在直线 y x 上所以可设 A(a , a), B(a 1 , a1) .则直线 AP 的方程为:(a2)( y 2) (a 2)( x 2)直线 BQ 的方程为: (a 1)( y 2) (a 1)xx21 a由上述两式解得a( a0)2y1aa( x1) 2a244∴a 2422( y1)a a24∴ ( x 1)2( y 1)28 ,即 x 2y 22x 2 y8 0 .而当 a0 时,直线 AP 与BQ平行,没有交点.∴所求轨迹方程为x2y 22x 2 y 8 0 .说明:本题的前两种方法属于直接法,相对较繁,尔后一种方法,事实上它波及到参数的思想 ( a为参数 ),利用交点求轨迹方程.一般先把交点表示为对于参数的坐标,而后消去参数,这也反应出运动的看法.。
100个著名初等数学问题1-20
100个著名初等数学问题目录算术题 (1)第1题阿基米德分牛问题 (1)第2题德.梅齐里亚克的砝码问题 (3)第3题牛顿的草地与母牛问题 (4)第4题贝韦克的七个7的问题 (5)第5题柯克曼的女学生问题 (8)第6题柏努利—欧拉关于装错信封的问题 (10)第7题欧拉关于多边形剖分问题 (12)第8题鲁卡斯的配偶夫妇问题 (15)第9题卡亚姆的二项展开式 (19)第10题柯西的平均值定理 (21)第11题柏努利幂之和的问题 (23)第12题欧拉数 (26)第13题牛顿指数级数 (29)第14题麦凯特尔对数级数 (35)第15题牛顿正弦及余弦级数 (38)第16题正割与正切级数的安德烈推导法 (41)第17题格雷戈里的反正切级数 (44)第18题德布封的针问题 (47)第19题费马—欧拉素数定理 (50)第20题费马方程 (56)第21题费马—高斯不可能性定理 (63)第22题二次互反率 (68)第23题高斯的代数基本定理 (72)第24题斯图谟的根的个数问题 (74)第25题阿贝尔不可能性定理 (76)第26题赫米特—林德曼超越性定理 (83)平面几何题 (90)第27题欧拉直线 (90)第28题费尔巴哈圆 (91)第29题卡斯蒂朗问题 (92)第30题马尔法蒂问题 (93)第31题蒙日问题 (96)第32题阿波洛尼斯相切问题 (97)第33题马索若尼圆规问题 (100)第34题斯坦纳直尺问题 (102)第35题德里安倍立方问题 (105)第36题三等分一个角 (106)第37题正十七边形 (109)第39题富斯弦切四边形问题 (116)第40题测量附题 (118)第41题阿尔哈森弹子问题 (121)圆锥曲线和摆线题 (124)第42题由共轭半径作椭圆 (124)第43题在平行四边形内作椭圆 (125)第44题由四条切线作抛物线 (126)第45题由四点作抛物线 (127)第46题由四点作双曲线 (130)第47题范.施古登轨迹题 (130)第48题卡丹旋轮问题 (132)第49题牛顿椭圆问题 (132)第50题彭赛列—布里昂匈双曲线问题 (133)第51题作为包络的抛物线 (134)第52题星形线 (135)第53题斯坦纳的三点内摆线 (138)第54题一个四边形的最接近圆的外接椭圆 (140)第55题圆锥曲线的曲率 (143)第56题阿基米德对抛物线面积的推算 (145)第57题推算双曲线的面积 (147)第58题求抛物线的长 (149)第59题笛沙格同调定理(同调三角形定理) (151)第60题斯坦纳的二重元素作图法 (154)第61题帕斯卡六边形定理 (155)第62题布里昂匈六线形定理 (157)第63题笛沙格对合定理 (159)第64题由五个元素得到圆锥曲线 (163)第65题一条圆锥曲线和一条直线 (165)第66题一条圆锥曲线和一定点 (165)立体几何题 (167)第67题斯坦纳的用平面分割空间 (167)第68题欧拉四面体问题 (168)第69题偏斜线之间的最短距离 (171)第70题四面体的外接球 (173)第71题五种正则体 (175)第72题正方形作为四边形的一个映像 (178)第73题波尔凯—许瓦尔兹定理 (180)第74题高斯轴测法基本定理 (182)第75题希帕查斯球极平面投影 (183)第76题麦卡托投影 (185)航海与天文学题 (187)第77题航海斜驶线问题 (187)第78题海上船位置的确定 (188)第80题高斯三高度问题 (191)第81题刻卜勒方程 (193)第82题星落 (195)第83题日晷问题 (196)第84题日影曲线 (198)第85题日食和月食 (199)第86题恒星及会合运转周期 (202)第87题行星的顺向和逆向运动 (203)第88题兰伯特彗星问题 (205)极值 (208)第89题与欧拉数相关的斯坦纳问题 (208)第90题法格乃诺关于高的基点问题 (208)第91题费马对托里拆利提出的问题 (209)第92题逆风变换航向 (210)第93题蜂巢(雷阿乌姆尔问题) (212)第94题雷奇奥莫塔努斯的极大值问题 (213)第95题金星的最大亮度 (215)第96题地球轨道内的彗星 (216)第97题最短晨昏蒙影问题 (217)第98题斯坦纳椭圆问题 (219)第99题斯坦纳的圆问题 (221)第100题斯坦纳的球问题 (223)算术题第27题 阿基米德分牛问题太阳神有一牛群,由白、黑、花、棕四种颜色的公、母牛组成。
百个著名初等数学问题
第01题阿基米德分牛问题Archimedes' Problema Bovinum 太阳神有一牛群,由白、黑、花、棕四种颜色的公、母牛组成.在公牛中,白牛数多于棕牛数,多出之数相当于黑牛数的1/2+1/3;黑牛数多于棕牛数,多出之数相当于花牛数的1/4+1/5;花牛数多于棕牛数,多出之数相当于白牛数的1/6+1/7.在母牛中,白牛数是全体黑牛数的1/3+1/4;黑牛数是全体花牛数1/4+1/5;花牛数是全体棕牛数的1/5+1/6;棕牛数是全体白牛数的1/6+1/7.问这牛群是怎样组成的?第02题德·梅齐里亚克的法码问题The Weight Problem of Bachet de Meziriac 一位商人有一个40磅的砝码,由于跌落在地而碎成4块.后来,称得每块碎片的重量都是整磅数,而且可以用这4块来称从1至40磅之间的任意整数磅的重物.问这4块砝码碎片各重多少?第03题牛顿的草地与母牛问题Newton's Problem of the Fields and Cows a头母牛将b块地上的牧草在c天内吃完了;a'头母牛将b'块地上的牧草在c'天内吃完了;a"头母牛将b"块地上的牧草在c"天内吃完了;求出从a到c"9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第04题贝韦克的七个7的问题Berwick's Problem of the Seven Sevens 在下面除法例题中,被除数被除数除尽:* * 7 * * * * * * * ÷ * * * * 7 * = * * 7 * ** * * * * ** * * * * 7 ** * * * * * ** 7 * * * ** 7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用星号(*)标出的那些数位上的数字偶然被擦掉了,那些不见了的是些什么数字呢?第05题柯克曼的女学生问题Kirkman's Schoolgirl Problem 某寄宿学校有十五名女生,她们经常每天三人一行地散步,问要怎样安排才能使每个女生同其他每个女生同一行中散步,并恰好每周一次?第06题伯努利-欧拉关于装错信封的问题The Bernoulli-Euler Problem of the Misaddressed letters 求n个元素的排列,要求在排列中没有一个元素处于它应当占有的位置.第07题欧拉关于多边形的剖分问题Euler's Problem of Polygon Division 可以有多少种方法用对角线把一个n边多边形(平面凸多边形)剖分成三角形?第08题鲁卡斯的配偶夫妇问题Lucas' Problem of the Married Couples n对夫妇围圆桌而坐,其座次是两个妇人之间坐一个男人,而没有一个男人和自己的妻子并坐,问有多少种坐法?第09题卡亚姆的二项展开式Omar Khayyam's Binomial Expansion 当n是任意正整数时,求以a和b的幂表示的二项式a+b的n次幂.第10题柯西的平均值定理Cauchy's Mean Theorem 求证n个正数的几何平均值不大于这些数的算术平均值.第11题伯努利幂之和的问题Bernoulli's Power Sum Problem 确定指数p为正整数时最初n个自然数的p次幂的和S=1p+2p+3p+…+n p.第12题欧拉数The Euler Number 求函数φ(x)=(1+1/x)x及Φ(x)=(1+1/x)x+1当x 无限增大时的极限值.第13题牛顿指数级数Newton's Exponential Series 将指数函数e x变换成各项为x的幂的级数.第14题麦凯特尔对数级数Nicolaus Mercator's Logarithmic Series 不用对数表,计算一个给定数的对数.第15题牛顿正弦及余弦级数Newton's Sine and Cosine Series 不用查表计算已知角的正弦及余弦三角函数.第16题正割与正切级数的安德烈推导法Andre's Derivation of the Secant and Tangent Series 在n个数1,2,3,…,n的一个排列c1,c2,…,c n中,如果没有一个元素c i 的值介于两个邻近的值c i-1和c i+1之间,则称c1,c2,…,c n为1,2,3,…,n的一个屈折排列. 试利用屈折排列推导正割与正切的级数.第17题格雷戈里的反正切级数Gregory's Arc Tangent Series 已知三条边,不用查表求三角形的各角.第18题德布封的针问题Buffon's Needle Problem 在台面上画出一组间距为d 的平行线,把长度为l(小于d)的一根针任意投掷在台面上,问针触及两平行线之一的概率如何?第19题费马-欧拉素数定理The Fermat-Euler Prime Number Theorem 每个可表示为4n+1形式的素数,只能用一种两数平方和的形式来表示.第20题费马方程The Fermat Equation 求方程x2-dy2=1的整数解,其中d为非二次正整数.第21题费马-高斯不可能性定理The Fermat-Gauss Impossibility Theorem 证明两个立方数的和不可能为一立方数.第22题二次互反律The Quadratic Reciprocity Law (欧拉-勒让德-高斯定理)奇素数p与q的勒让德互反符号取决于公式(p/q)·(q/p)=(-1)[(p-1)/2]·[(q-1)/2].第23题高斯的代数基本定理Gauss' Fundamental Theorem of Algebra 每一个n 次的方程z n+c1z n-1+c2z n-2+…+c n=0具有n个根.第24题斯图谟的根的个数问题Sturm's Problem of the Number of Roots 求实系数代数方程在已知区间上的实根的个数.第25题阿贝尔不可能性定理Abel's Impossibility Theorem 高于四次的方程一般不可能有代数解法.第26题赫米特-林德曼超越性定理The Hermite-Lindemann TranscedenceTheorem 系数A不等于零,指数α为互不相等的代数数的表达式A1eα1+A2eα2+A3eα3+…不可能等于零.第27题欧拉直线Euler's Straight Line 在所有三角形中,外接圆的圆心,各中线的交点和各高的交点在一直线—欧拉线上,而且三点的分隔为:各高线的交点(垂心)至各中线的交点(重心)的距离两倍于外接圆的圆心至各中线的交点的距离.第28题费尔巴哈圆The Feuerbach Circle 三角形中三边的三个中点、三个高的垂足和高的交点到各顶点的线段的三个中点在一个圆上.第29题卡斯蒂朗问题Castillon's Problem 将各边通过三个已知点的一个三角形内接于一个已知圆.第30题马尔法蒂问题Malfatti's Problem 在一个已知三角形内画三个圆,每个圆与其他两个圆以及三角形的两边相切.第31题蒙日问题Monge's Problem 画一个圆,使其与三已知圆正交.第32题阿波洛尼斯相切问题The Tangency Problem of Apollonius. 画一个与三个已知圆相切的圆.第33题马索若尼圆规问题Macheroni's Compass Problem. 证明任何可用圆规和直尺所作的图均可只用圆规作出.第34题斯坦纳直尺问题Steiner's Straight-edge Problem 证明任何一个可以用圆规和直尺作出的图,如果在平面内给出一个定圆,只用直尺便可作出.第35题德里安倍立方问题The Deliaii Cube-doubling Problem 画出体积为一已知立方体两倍的立方体的一边.第36题三等分一个角Trisection of an Angle 把一个角分成三个相等的角.第37题正十七边形The Regular Heptadecagon 画一正十七边形.第38题阿基米德π值确定法Archimedes' Determination of the Number Pi 设圆的外切和内接正2v n边形的周长分别为a v和b v,便依次得到多边形周长的阿基米德数列:a0,b0,a1,b1,a2,b2,…其中a v+1是a v、b v的调和中项,b v+1是b v、a v+1的等比中项. 假如已知初始两项,利用这个规则便能计算出数列的所有项. 这个方法叫作阿基米德算法.第39题富斯弦切四边形问题Fuss' Problem of the Chord-TangentQuadrilateral 找出半径与双心四边形的外接圆和内切圆连心线之间的关系.(注:一个双心或弦切四边形的定义是既内接于一个圆而同时又外切于另一个圆的四边形)第40题测量附题Annex to a Survey 利用已知点的方位来确定地球表面未知但可到达的点的位置.第41题阿尔哈森弹子问题Alhazen's Billiard Problem 在一个已知圆内,作出一个其两腰通过圆内两个已知点的等腰三角形.第42题由共轭半径作椭圆An Ellipse from Conjugate Radii 已知两个共轭半径的大小和位置,作椭圆.第43题在平行四边形内作椭圆An Ellipse in a Parallelogram, 在规定的平行四边形内作一内切椭圆,它与该平行四边形切于一边界点.第44题由四条切线作抛物线A Parabola from Four Tangents 已知抛物线的四条切线,作抛物线.第45题由四点作抛物线A Parabola from Four Points. 过四个已知点作抛物线.第46题由四点作双曲线A Hyperbola from Four Points. 已知直角(等轴)双曲线上四点,作出这条双曲线.第47题范·施古登轨迹题Van Schooten's Locus Problem 平面上的固定三角形的两个顶点沿平面上一个角的两个边滑动,第三个顶点的轨迹是什么?第48题卡丹旋轮问题Cardan's Spur Wheel Problem. 一个圆盘沿着半径为其两倍的另一个圆盘的内缘滚动时,这个圆盘上标定的一点所描出的轨迹是什么?第49题牛顿椭圆问题Newton's Ellipse Problem. 确定内切于一个已知(凸)四边形的所有椭圆的中心的轨迹.第50题彭赛列-布里昂匈双曲线问题The Poncelet-Brianchon HyperbolaProblem 确定内接于直角(等边)双曲线的所有三角形的顶垂线交点的轨迹.第51题作为包络的抛物线A Parabola as Envelope 从角的顶点,在角的一条边上连续n次截取任意线段e,在另一条边上连续n次截取线段f,并将线段的端点注以数字,从顶点开始,分别为0,1,2,…,n和n,n-1,…,2,1,0.求证具有相同数字的点的连线的包络为一条抛物线.第52题星形线The Astroid 直线上两个标定的点沿着两条固定的互相垂直的轴滑动,求这条直线的包络.第53题斯坦纳的三点内摆线Steiner's Three-pointed Hypocycloid 确定一个三角形的华莱士(Wallace)线的包络.第54题一个四边形的最接近圆的外接椭圆The Most Nearly Circular Ellipse Circumscribing a Quadrilateral 一个已知四边形的所有外接椭圆中,哪一个与圆的偏差最小?第55题圆锥曲线的曲率The Curvature of Conic Sections 确定一个圆锥曲线的曲率.第56题阿基米德对抛物线面积的推算Archimedes' Squaring of a Parabola 确定包含在抛物线内的面积.第57题推算双曲线的面积Squaring a Hyperbola 确定双曲线被截得的部分所含的面积.第58题求抛物线的长Rectification of a Parabola 确定抛物线弧的长度.第59题笛沙格同调定理(同调三角形定理)Desargues' Homology Theorem (Theorem of Homologous Triangles)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顶点连线通过一点,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交点位于一条直线上.反之,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交点位于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顶点连线通过一点.第60题斯坦纳的二重元素作图法Steiner's Double Element Construction 由三对对应元素所给定的重迭射影形,作出它的二重元素.第61题帕斯卡六边形定理Pascal's Hexagon Theorem 求证内接于圆锥曲线的六边形中,三双对边的交点在一直线上.第62题布里昂匈六线形定理Brianchon's Hexagram Theorem 求证外切于圆锥曲线的六线形中,三条对顶线通过一点.第63题笛沙格对合定理Desargues' Involution Theorem 一条直线与一个完全四点形*的三双对边的交点与外接于该四点形的圆锥曲线构成一个对合的四个点偶. 一个点与一个完全四线形*的三双对顶点的连线和从该点向内切于该四线形的圆锥曲线所引的切线构成一个对合的四个射线偶.*一个完全四点形(四线形)实际上含有四点(线)1,2,3,4和它们的六条连线交点23,14,31,24,12,34;其中23与14、31与24、12与34称为对边(对顶点).第64题由五个元素得到的圆锥曲线A Conic Section from Five Elements 求作一个圆锥曲线,它的五个元素——点和切线——是已知的.第65题一条圆锥曲线和一条直线A Conic Section and a Straight Line 一条已知直线与一条具有五个已知元素——点和切线——的圆锥曲线相交,求作它们的交点.第66题一条圆锥曲线和一定点A Conic Section and a Point 已知一点及一条具有五个已知元素——点和切线——的圆锥曲线,作出从该点列到该曲线的切线.第67题斯坦纳的用平面分割空间Steiner's Division of Space by Planes n个平面最多可将整个空间分割成多少份?第68题欧拉四面体问题Euler's Tetrahedron Problem 以六条棱表示四面体的体积.第69题偏斜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The Shortest Distance Between Skew Lines 计算两条已知偏斜直线之间的角和距离.第70题四面体的外接球The Sphere Circumscribing a Tetrahedron 确定一个已知所有六条棱的四面体的外接球的半径.第71题五种正则体The Five Regular Solids 将一个球面分成全等的球面正多边形.第72题正方形作为四边形的一个映象The Square as an Image of aQuadrilateral 证明每个四边形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正方形的透视映象.第73题波尔凯-许瓦尔兹定理The Pohlke-Schwartz Theorem 一个平面上不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任意点,可认为是与一个已知四面体相似的四面体的各隅角的斜映射.第74题高斯轴测法基本定理Gauss' Fundamental Theorem of Axonometry 正轴测法的高斯基本定理:如果在一个三面角的正投影中,把映象平面作为复平面,三面角顶点的投影作为零点,边的各端点的投影作为平面的复数,那么这些数的平方和等于零.第75题希帕查斯球极平面射影Hipparchus' Stereographic Projection 试举出一种把地球上的圆转换为地图上圆的保形地图射影法.第76题麦卡托投影The Mercator Projection 画一个保形地理地图,其坐标方格是由直角方格组成的.第77题航海斜驶线问题The Problem of the Loxodrome 确定地球表面两点间斜驶线的经度.第78题海上船位置的确定Determining the Position of a Ship at Sea 利用天文经线推算法确定船在海上的位置.第79题高斯双高度问题Gauss' Two-Altitude Problem 根据已知两星球的高度以确定时间及位置.第80题高斯三高度问题Gauss' Three-Altitude Problem 从在已知三星球获得同高度瞬间的时间间隔,确定观察瞬间,观察点的纬度及星球的高度.第81题刻卜勒方程The Kepler Equation 根据行星的平均近点角,计算偏心及真近点角.第82题星落Star Setting 对给定地点和日期,计算一已知星落的时间和方位角.第83题日晷问题The Problem of the Sundial 制作一个日晷.第84题日影曲线The Shadow Curve 当直杆置于纬度φ的地点及该日太阳的赤纬有δ值时,确定在一天过程中由杆的一点投影所描绘的曲线.第85题日食和月食Solar and Lunar Eclipses 如果对于充分接近日食时间的两个瞬间太阳和月亮的赤经、赤纬以及其半径均为已知,确定日食的开始和结束,以及太阳表面被隐蔽部分的最大值.第86题恒星及会合运转周期Sidereal and Synodic Revolution Periods 确定已知恒星运转周期的两共面旋转射线的会合运转周期.第87题行星的顺向和逆向运动Progressive and Retrograde Motion ofPlanets 行星什么时候从顺向转为逆向运动(或反过来,从逆向转为顺向运动)?第88题兰伯特慧星问题Lambert's Comet Prolem 借助焦半径及连接弧端点的弦,来表示慧星描绘抛物线轨道的一段弧所需的时间.第89题与欧拉数有关的斯坦纳问题Steiner's Problem Concerning the Euler Number 如果x为正变数,x取何值时,x的x次方根为最大?第90题法格乃诺关于高的基点的问题Fagnano's Altitude Base PointProblem 在已知锐角三角形中,作周长最小的内接三角形.第91题费马对托里拆利提出的问题Fermat's Problem for Torricelli 试求一点,使它到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距离之和为最小.第92题逆风变换航向Tacking Under a Headwind 帆船如何能顶着北风以最快的速度向正北航行?第93题蜂巢(雷阿乌姆尔问题)The Honeybee Cell (Problem by Reaumur) 试采用由三个全等的菱形作成的顶盖来封闭一个正六棱柱,使所得的这一个立体有预定的容积,而其表面积为最小.第94题雷奇奥莫塔努斯的极大值问题Regiomontanus' Maximum Problem 在地球表面的什么部位,一根垂直的悬杆呈现最长?(即在什么部位,可见角为最大?)第95题金星的最大亮度The Maximum Brightness of Venus 在什么位置金星有最大亮度?第96题地球轨道内的慧星A Comet Inside the Earth's Orbit慧星在地球的轨道内最多能停留多少天?第97题最短晨昏蒙影问题The Problem of the Shortest Twilight 在已知纬度的地方,一年之中的哪一天晨昏蒙影最短?第98题斯坦纳的椭圆问题Steiner's Ellipse Problem 在所有能外接(内切)于一个已知三角形的椭圆中,哪一个椭圆有最小(最大)的面积?第99题斯坦纳的圆问题Steiner's Circle Problem 在所有等周的(即有相等周长的)平面图形中,圆有最大的面积.反之:在有相等面积的所有平面图形中,圆有最小的周长.第100题斯坦纳的球问题Steiner's Sphere Problem 在表面积相等的所有立体中,球具有最大体积.在体积相等的所有立体中,球具有最小的表面.。
数学百大经典例题——棱锥(新课标)
典型例题一例1 正六棱锥的底面周长为24,侧面与底面所成角为60,求:(1)棱锥的高;(2)斜高;(3)侧棱长;(4)侧棱与底面所成角.分析:本题涉及了正棱锥的若干基本量,可以把基本量放置到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量求未知量.解:正六棱锥的底面周长为24. ∴正六棱锥的底面边长为4. 在正棱锥ABCDEF S -中,取BC 中点H ,连SH ,BC SH ⊥, O 是正六边形ABCDEF 的中心. 连SO ,则⊥SO 底面ABCDEF ∴BC OH ⊥.∴SHO ∠是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即60=∠SHO . (1)在Rt △SOH 中,3223==BC OH , 60=∠SHO , ∴660tan ==OH SO .(2)同样在△SOH 中,斜高342==OH SH , (3)Rt △SOH 中,6=SO ,4==BC OB . ∴13222=+=OB SO SB .(4)∵⊥SO 底面ABCDEF ,∴SBO ∠是侧棱与底面所成角, 同样在△SOB 中,23tan ==∠BO SO SBO ,∴23arctan =∠SBO , 说明:在立体几何中,要善于把长度和角度放到三角形中去解决,正棱锥中有关长度、角度主要在两上重要的直角三角形中,本题中的方法也可用于其它正棱锥中.比如:已知正四棱锥底面边长为a ,相邻两侧面所成二面角为120,求正棱锥的高、斜高、侧棱长.正四棱锥相邻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利用这个性质先落实相邻侧面所成二面的平面角,先计算侧棱长为a 23,然后利用底面边长和侧棱长在两个重要的直角三角形中,计算出高为a 21,斜高为a 22. 典型例题二例2 如图所示,正四棱锥ABCD P -棱长均为13,M ,N 分别是PA ,BD 上的点,且85:::==ND BN MA PM .(1)求证:直线//MN 平面PBC ;(2)求直线MN 与底面ABCD 所成角的正弦. 分析:(1)要证明//MN 平面PBC ,只需证明MN 与平面PBC 内某一条直线平行.为此连AN 并延长交BC 于E ,连PE .可考虑证明PE MN //.(2)若能证明PE MN //,则PEO ∠即为直线MN 与底面所成的角.解:(1)连AN 并延长交BC 于E ,再连PE . ∵AD BE //,∴ND BN AN EN ::=, 又MA PM ND BN ::=, ∴MA PM AN EN ::=, ∴MN PE //,又⊂PE 平面PBC ,⊄MN 平面PBC ,∴//MN 平面PBC .(2)设O 为底面中心,连PO ,EO ,则⊥PO 平面ABCD .又PE MN //,则PEO ∠为直线MN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由85:::==ND BN AD BE 及13=AD ,得865=BE ,在△PBE 中,60=∠PBE ,13=PB ,865=BE ,由余弦定理,得891=PE .在Rt △POE 中,2213=PO ,891=PE ,则724sin ==∠PE PO PEP . 说明:本题(2)若直接求MN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计算就比较复杂,而平移为求PE与底面所成的角,计算就易得多.可见,平移是求线线、线面所成角的重要方法.典型例题三例3 斜三棱柱111-C B A ABC 的底面△ABC 是直角三角形, 90=∠C ,侧棱与底面成60角,点1B 在底面的射影D 为BC 的中点,cm 2=BC .(1)求证11BC AB ⊥;(2)若C BB A --1为30的二面角,求四棱锥11-BCC B A 的体积.分析:证11BC AB ⊥关键在于证出其中一条线垂直于另一条线所在的平面;而求棱锥的体积关键在于求出其底面积和高.这两个问题可由题设及线与线、线与面的位置关系求得.解:如图所示,(1)∵⊥D B 1平面ABC ,⊂AC 底面ABC ,∴D B AC 1⊥. ∵BC AC ⊥, ∴⊥AC 平面BC B 1, ∴1BC AC ⊥.∵1B 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D 为BC 的中点,侧棱与底面成60角, ∴四边形11B BCC 是菱形, ∴11BC CB ⊥, ∴⊥1BC 平面1ACB , ∴11AB BC ⊥.(2)过C 作B B CE 1⊥,连结AE . ∵⊥AC 平面C C BB 11,∴CE 是AE 在平面C C BB 11上的射影, ∴B B AE 1⊥,∴AEC ∠是二面角C B B A --1的平面角, ∴30=∠AEC .在Rt △BEC 中,360sin =⋅=BC EC ,在Rt △ACE 中,由 90=ACE 可得130tan 3tan ==∠= AEC EC AC .∴23312121=⨯⨯=⋅=∆CE AC S ACE , ∴ACE B ACE B BC B A V V V ---11+= EB S E B S ACE ACE ⋅+⋅=∆∆31311()EB E B S ACE +=∆131131BB S ACE ⋅=∆22331⨯⨯=33=. ∴ 3322111--==BC B A BCC B A V V (体积单位). 说明:证明线线垂直转化成证线面垂直是证明时常用的方法之一,而证线面垂直时又涉及线与线的垂直,因此线与面各种位置关系经常贯穿问题的始终.当遇到一线垂直于一截面,而截面面积又能计算时,将几何体分割成两个体积之和计算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结果便转化成截面与此线相乘的关系,因而使问题得到简化.典型例题四例4如图,在三棱锥ABC P -中,⊥PA 底面ABC ,BC AC =,D 、G 分别是PA 和AB 的中点,E 为PB 上一点,且PB BE 31=,21::=AB AP . (1)求证:⊥EG 平面CDG ;(2)求截面CDE 分棱锥ABC P -所成两部分的体积之比. 分析:由⊥PA 底面ABC ,可以判定平面⊥PAB 平面ABC ,且相交于AB ,因为G 是AB 的中点,且AC BC =,所以AB CG ⊥,于是有⊥CG 平面PAB ,EG CG ⊥.若证⊥EG 平面CDG ,只需EG 与平面CDG 中的另一条直线垂直就可以了.为此,就要从已知的数量关系着手,找到新的线与线的垂直关系.平面CDE 把三棱锥ABC P -分成两部分,显然这两部分具有相同的高线CG .所以,只要找到△PDE 和四边形ABED 的面积之比,就可以确定两部分的体积之比了.证明:(1)∵⊥PA 平面ABC ,且⊂PA 平面PAB ∴平面⊥PAB 平面ABC ,且相交于AB在△ABC 中,∵BC AC =,CG 是AB 边上的中线 ∴AB CG ⊥.∴⊥CG 平面PAB ∵⊂EG 平面PAB ,∴CG EG ⊥利用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以证明⊥CG 平面PAB 在Rt △PAB 和△GEB 中设x PA =,则x AB 2=,x PB 3=,x BE 33=,x BG 22=∵61322==x xPB BG ,61233==x x AB BE ∵PBA GBE ∠=∠,∴△PAB ~△GEB ∵90=∠PAB ,∴90=∠GEB ∴PB EG ⊥.∵PB DG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90=∠GEB ∴DG EG ⊥∵G CG DG = ,∴⊥EG 平面CDG . 解:(2)∵APB PD PE S PDE ∠⋅⋅⋅=∆sin 21APB PB PA S PAB ∠⋅⋅⋅=∆sin 21∵PA PD 21=,PB PE 32=∴13sin 21sin 21=∠⋅⋅⋅∠⋅⋅⋅=∆∆APB PE PD APBPB PA S S PDE PAB ∴133131--=⋅⋅⋅⋅=∆∆PDE PAB PDEC PAB C S CG S CG V V 三棱锥三棱锥∴12---=-PDE C PDE C PAB C V V V 三棱锥三棱锥三棱锥∴截面CDE 分棱锥ABC P -为两部分,三棱锥PDE C -与四棱锥ABED C -的体积之比为1:2.典型例题五例5四棱锥ABCD P -,侧面PCD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且与底面垂直,底面ABCD 是面积为32的菱形,ADC ∠为菱形的锐角.(1)求证:CD PA ⊥;(2)求二面角D AB P --的大小;(3)求棱锥ABCD P -的侧面积与体积.分析:取CD 中点H ,侧面⊥PC D 底面ABC D ,从而CD PA ⊥可利用三垂线定理转化为证明CD HA ⊥,线面垂直也为二面角D AB P --平面角的落实创造了有利条件,棱锥的侧面积可通过抓侧面三角形的特殊性来解决.证明:(1)取CD 中点H ,连PH 、AH ,∵△PCD 是等边三角形,∴CD PH ⊥,∵面⊥PCD 底面ABCD ,∴⊥PH 底面ABCD , ∵等边△PCD 的边长为2,∴2=CD∴菱形ABCD 的边长为2,又菱形的面积是32,∴32sin 22=∠⨯ADC ,∴23sin =∠ADC ,又ADC ∠是锐角, ∴60=∠ADC ,∴△ADC 是等边三角形,∴CD AH ⊥,PA 在平面AC 上射影为HA ,∴CD PA ⊥. 解:(2)∵AB CD //,由(1)HA CD ⊥,PA CD ⊥, ∴AH AB ⊥,PA AB ⊥.∴PAH ∠是二面角D AB P --的平面角, 在Rt △PHA 中360sin 2===AH PH , ∴45=∠PHA ,即二面角D AB P --的大小为45. (3)由(2)在Rt △PHA 中,可得6=PA ,在Rt △PAB 中,6=PA ,2=AB ,∴10=PB ,66221=⨯⨯=∆PAB S ,在△PDA 中,2==DA PD ,6=PA ,可得215=∆PAD S , 在△PCD 中,2==BC PC ,10=PB ,可得215=∆PBC S , 又正△PCD 边长为2,∴32432=⨯=∆PCD S , ∴3156321526++=+⨯+=侧S , ∵3=PH ,∴23323131=⨯⨯=⨯=PH S V 菱形. 说明:抓线面垂直关系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关键,非特殊棱柱、棱锥的侧面积,往往要通过逐个计算每个侧面的面积相加而得到,这就需要分析每个侧面的具体特点,比如是否为矩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可以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四棱锥ABCD V -的高为1,底面为菱形,侧面VDA 和侧面VDC 所成角为120,且都垂直于底面,另两侧面与底面都成45角,求棱锥的全面积.这里由相交平面VDC 与VDA 都与底面垂直得到VD 垂直于底面,利用⊥VD 底面ABCD ,一方面落实了棱锥的高为1=VD ,另一方面几个二面角的平面角都能方便地落实,四个侧面中,有两个是等腰三角形,有两个是直角三角形,通过计算可得,全面积为()22332+.典型例题六例6 已知三棱锥ABC P -中,PA 、PB 、PC 与底面ABC 所成角相等,90=∠CAB ,a PB AB AC ===,D 为BC 中点,E 点在PB 上且//PC 截面EAD ,(1)求AE 与底面ABC 所成角;(2)求PC 到平面EAD 的距离.分析:由PA 、PB 、PC 与底面所成角相等可得P 点在面ABC 上射影为△ABC 的外心,由于△ABC 是直角三角形,可以得到⊥PD 面ABC ,//PC 面EAD 可转化为DE PC //,E 是PB 中点,找出E 到面ABC 的垂线落实EA 与面ABC 所成角.C 到面EAD 的距离可从两方面得到,一方面直接找C 到面EAD 的垂线,另一方面,用等积法可求点到面的距离.解:(1)∵PA 、PB 、PC 与底面ABC 成相等的角,设P 在面ABC 上射影为O ,则有PCO PBD PAO ∠=∠=∠,∴△PAO ≌△PBO ≌△PCO ,∴PC PB PA ==且OC OB OA ==, ∴O 是△ABC 的外心.∵△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O 是斜边BC 的中点, ∴O 点和D 点重合,即⊥PD 面ABC ,∵//PC 截面EAD ,过PC 的平面PBC 与平面EAD 交于ED , ∴ED PC //,∵D 是BC 中点,∴E 是PB 中点, 取BD 中点F ,则PD EF //,∴⊥EF 平面ABC , ∴EAF ∠为EA 与底面ABC 所成角.∵a PB PA AB ===,∴a AE 23=, ∵a AC AB ==且90=∠BAC ,∴a BC 2=.又a PC PB ==,∴△BPC 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 BC PD 2221==,∴a EF 42=, 在Rt △AEF 中,662342sin =÷=∠a a EAF , ∴66arcsin=∠EAF ,即AE 与平面ABC 所成角为66arcsin .(2)方法一:∵⊥PD 平面ABC ,∴AD PD ⊥. 又∵BC AD ⊥,∴⊥AD 平面PBC ,∴PB AD ⊥.由(1)△PBC 是直角三角形,90=∠BPC ,∴PC PB ⊥,∵PC ED ⊥,∴ED PB ⊥,∴⊥PB 平面EAD .∵a AB PB ==,∴a PE 21=. 即PC 到平面EAD 的距离为a 21.方法二:∵PD AD ⊥,BC AD ⊥,∴⊥AD 平面PBC ,∴DE AD ⊥,又a BC AD 2221==,a PB DE 2121==.∴282212221a a a S ADE =⨯⨯=∆, ∵24121a S S ABC ACD ==∆∆,a PD EF 4221==, 设C 到面EAD 的距离为h , ∴EF S h S ACD AD E ⋅=⋅∆∆,∴a a h a 42418222⋅=. a h 21=,即PC 到平面EAD 的距离为a 21.典型例题七例7 如图所示,在三棱锥ABC S -中,SA ⊥底面ABC ,BC AB ⊥,DE 垂直平分SC ,且分别交AC 、SC 于D 、E ,又AB SA =,BC SB =.求以BD 为棱,以BDE 和BDC 为面的二面角的度数.分析:从寻找二面角的平面角入手.二面角的平面角有时图形中没有给出,需要我们自己作出,有时平面角在图形中已经存在,只需要将其找出来.解:∵SA ⊥平面ABC ,BD ⊂平面ABC ,∴BD SA ⊥. ∵DE 是SC 的垂直平分线,∴SC DE ⊥,且E 是SC 的中点.又BC SB =,∴SC BE ⊥.又E DE BE = ,∴SC ⊥平面BDE ,∴BD SC ⊥.又S SA SC = ,∴BD ⊥平面SAC ,∴CD BD ⊥,DE BD ⊥. 从而EDC ∠为二面角C BD E --的平面角. 设a SA =,则a AB =.∵SA ⊥平面ABC ,∴AB SA ⊥,AC SA ⊥,从而a SB BC 2==.又BC AB ⊥,∴a AC 3=. 在SAC Rt ∆中,333tan ===∠aa AC SA SCA ,∴︒=∠30SCA , 又SC DE ⊥,∴︒=∠60EDC .因此所求的二面角的度数为︒60.说明:本题是通过三棱锥来考查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二面角、解三角形等知识,并考查了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定EDC ∠是二面角C BD E --的平面角.这需要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而且要给出严格的证明.学生很可能发现不了EDC ∠即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自己再作二面角的平面角,使问题复杂化.本题所给条件较多,所以恰当地选择所需条件进行论证和计算也是解决本题的一个难点.典型例题八例8 P 是ABC ∆所在平面外的一点,PA 、PB 、PC 两两垂直,3===PC PB PA .求P 到平面ABC 的距离.分析:利用三棱锥的性质、体积以及线面关系求解.解法一:∵3===PC PB PA ,∴P 在底面ABC 内的射影O 是ABC ∆的外心.又PA 、PB 、PC 两两相互垂直,∴ABC ∆是等边三角形,∴O 是ABC ∆的重心.如图,在POA ∆中,3=PA ,623233260sin 32=⋅⋅=︒⋅⋅=AB AO∴3)6(32222=-=-=AO PA PO .解法二:设P 点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h .∵PA 、PB 、PC 两两垂直,3===PC PB PA , ∴293332131=⋅⋅⋅⋅=-PBC A V ,23===AC BC AB ,329)23(432==∆ABC S . 又ABC P PBC A V V --=, ∴h ⋅⋅=3293129,∴3=h . ∴P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3.解法三:取BC 的中点D ,连PD 、AD .∵PC PB =,AC AB =,∴BC AD ⊥,BC PD ⊥, ∴BC ⊥平面PAD ,BC ⊂平面ABC ,ABC .ABC 平面于交作过平面平面平面平面⊥⇒⎪⎭⎪⎬⎫⊥=⊥∴PO O AD AD PO P AD PAD ABC PAD , ∴PO 就是P 到平面ABC 的距离. 在PAD ∆中,3=PA ,223=PD , 263232323=⋅==AB AD . 又∵︒=∠90APD ,∴36232233sin =⋅=⋅=∠⋅=AD PDPA PAD PA PO .说明:本题难度并不大.但是这里所给出的三种方法非常典型.方法一利用PC PB PA ==确定P 在底面内射影为ABC ∆的外心;方法二利用体积转化的方法;方法三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进行垂足定位.典型例题九例9 如图所示,在三棱锥ABC P -中,底面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3=AC ,4=BC 三棱锥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都为︒60.求此三棱锥的侧面积.分析:本题可利用面积射影定理求解.若一棱锥各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都为α,且已知底S ,则由面积射影定理知:αcos 底侧S S =. 解法一:过P 作底面ABC 的垂线,垂足为I ,过I 在底面ABC ∆内作AB 的垂线,垂足为D ,连结PD .由三垂线定理知AB PD ⊥,∴PDI ∠为侧面PAB 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即︒=∠60PDI .又可知I 为ABC Rt ∆的内心.∵3=AC ,4=BC ,5=AB ,从而12543=-+=ID .在PID Rt ∆中,由︒=∠60PDI ,得2=PD ,从而各侧面三角形的高均为2.∴122)345(21=⨯++=++=∆∆∆PCA PBC PAB S S S S 侧. 解法二:PCA PBC PAB S S S S ∆∆∆++=侧1221432160cos 60cos 60cos 60cos =⨯⨯=︒=︒+︒+︒=∆∆∆底S S S S ICA IBC IAB . 说明:本题考查了三棱锥的有关概念与性质.在三棱锥中,过一条侧棱和高的截面有许多重要性质,而这个截面又把棱锥的许多有线段、高、角都集中到同一个平面内,所以常常通过研究这个辅助平面来解决问题.解法二是求棱锥侧面积的一种简捷解法,用到了面积射影定理.典型例题十例10 三棱锥ABC P -中,AC AP =,2=PB .将此三棱锥沿三条侧棱剪开,其展开图是一个直角梯形A P P P 321.如图所示.(1)求证:侧棱AC PB ⊥;(2)求侧面PAC 与底面ABC 所成的角θ的余弦值.分析:(1)折叠与展开是互逆过程,将直角梯形折成三棱锥时,B P A P 11⊥,B P C P 22⊥的关系不变,于是在三棱锥ABC P -中有PA PB ⊥,PC PB ⊥故PAC PB 平面⊥,从而AC PB ⊥.(2)由(1)可知PAC PB 平面⊥,∴在平面PAC 内作AC PD ⊥于D ,连BD ,则P D B ∠即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且PBD ∆为∆Rt ,∴只需求出两条边即可.而边长可以考虑在侧面展开图中求解.证明:(1)见上述思路分析.解:(2)作AC PD ⊥,则由三垂线定理知AC BD ⊥,于是PDB ∠是二面角B AC P --的平面角,即θ=∠PDB .再作3CP AE ⊥于E ,则4=AE ,且E 是3CP 的中点,设x AC A P A P ===31,y EP CE ==3.在ACE Rt ∆中,2224=-y x .且由C P C P32=,得y y x 2=-,解得23=x ,2=y .由AE C P AC D P ⋅=⋅33,得38232243=⨯==D P PD . 由2=PB ,38=PD ,310=BD ,知54cos ==BD PD θ. ∴所求二面角的余弦值为54.说明:折与展是一对互逆的过程.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应充分注意折叠或展开前后各元素(主要是直线、线段、角)的相对位置和数量变化,注意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不变.一般来说,位于同一半平面内的元素相对位置和数量关系不变.位于两个不同半平面内的元素,位置和数量要发生变化.这类问题常用的添辅助线方法是作棱的垂线.典型例题十二例12 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1)两相邻侧棱所成之角相等的棱锥是正棱锥. (2)两相邻侧面所成之角相等的棱锥是正棱锥. (3)侧棱与底面所成之角相等的棱锥是正棱锥. (4)侧面与底面所成之角相等的棱锥是正棱锥.A .3个B .2个C .1个D .0个分析:有些同学错解的原因在于未能很好地理解正棱锥的定义以及正棱锥的性质,正棱锥的定义不同于正棱锥的性质,正棱锥的性质可以由其定义结合有关知识推导得到. 对照定义,构造反例.如图所示,ABC S -是正三棱锥,两相邻侧棱所成之角相等,两相邻侧面所成之角相等.在SB 、SC 上分别取异于B 、C 的点1B 、1C ,连1AB 、1AC ,则三棱锥11C AB S -均满足命题(1)、(2)的条件,但显然不是正三棱锥,所以命题(1)、(2)为假命题.命题(3)中,侧棱与底面所成之角相等,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多边形的外心.外心不一定是中心,因为底面不一定是正多边形,因此命题(3)也是假命题.在命题(4)中,侧面与底面所成之角相等,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多边形的内心,而内心不一定是中心,所以命题(4)也是假命题. 综上可知应选D .典型例题十三例13 .如图,已知三棱锥ABC P -中,PC PB PA ==,P 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为O . 求证:O 为ABC ∆的外心.证明:连结PO 、OA 、OB 、OC ,则⊥PO 底面ABC ∵PC PB PA ==(斜线相等), ∴CO BO AO ==(射影相等), ∴O 为ABC ∆的外心.说明:(1)同理可证,如果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那么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也是底面三角形的外心.(2)上述两结论对一般棱锥也成立,即棱锥的侧棱均相等或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典型例题十四例14 如果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那么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内心.如图,已知三棱锥ABC P -,三侧面PAB 、PAC 、PBC 与底面所成二面角都相等,P 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O .求证:O 为ABC ∆的内心.证明:连结PO ,则⊥PO 平面ABC .在底面上作AB OD ⊥、BC OE ⊥、AC OF ⊥,垂足分别为D 、E 、F . 连结PD 、PE 、PF .由三垂线定理可得AB PD ⊥、BC PE ⊥、AC PF ⊥.∴PDO ∠、PEO ∠、PFO ∠分别为二面角C AB P --,A BC P --,B AC P --的平面角.又∵PFO PEO PDO ∠=∠=∠,PO PO PO ==,∴PDO Rt ∆≌PEO Rt ∆≌PFO Rt ∆,∴OF OE OD ==, ∴O 为ABC ∆的内心.说明:(1)同理可证,如果三棱锥的顶点到底面三条边的距离相等,那么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内心(若射影点在多边形内部的话).(2)上述两结论对一般棱锥也成立,即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之角均相等或棱锥的顶点到底面各边距离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切圆的圆心(射影在多边形内部).(3)不要误论为棱锥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一定在底面多边形的内部,顶点在底面的射影可以在底面多边形的外部,也可以在多边形的一边上.典型例题十五例15 如果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那么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垂心. 已知三棱锥ABC P -的三条侧棱PA 、PB 、PC 两两垂直,O 为P 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求证:O 为底面三角形ABC 的垂心.证明:如图,连结PO 、AO 、BO .∵PB PA ⊥,PC PA ⊥,且P PC PB = , ∴⊥PA 平面PBC . ∴BC PA ⊥.又⊥PO 平面ABC ,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知,BC AO ⊥. 同理,AC BO ⊥.∴O 点为ABC ∆的垂心.说明:同理可证:如果三棱锥有两组对棱垂直,那么第三组对棱也垂直且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垂心.典型例题十六例16 三棱锥ABC V -的各面积分别为3=VAB S ,4=VBC S ,5=VAC S ,6=ABC S ,且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求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分析:首先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α,转化到平面中去,然后利用已知条件列有关α的等式.解:如图,作⊥VO 平面ABC 于O ,连结AO 、BO 、CO . ∵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设者为α, ∴O 为底面ABC ∆的内心,∴过O 在底面ABC ∆内作AB OD ⊥,BC OE ⊥,AC OF ⊥, 垂足分别为D 、E 、F ;连结VD 、VE 、VF .由三垂线定理可得AB VD ⊥,BC VE ⊥,AC VF ⊥. ∴α=∠=∠=∠VFO VEO VDO . ∵AB OD S AOB ⋅⋅=∆21,AB VD S VAB ⋅⋅=∆21,而αcos =VDOD , ∴αcos ==∆∆VDOD S S VAB AOB ,∴αcos ⋅=∆∆VAB AO B S S . 同理αcos ⋅=∆∆VBC BO C S S ,αcos ⋅=∆∆VAC AO C S S , ∴αcos )(VAC VBC VAB AO C BO C AO B S S S S S S ∆∆∆∆∆∆++=++, 即αcos ⋅=∆侧底面S S ABC . ∴αcos )543(6++=, ∴21cos =α,∴3πα=. ∴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为3π. 说明:(1)根据本题的推导过程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如果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与底面成等角θ,三棱锥的底面积为底S ,侧面积为侧S ,那么θcos ⋅=侧底S S .(2)可以进一步证明:如果棱锥的各个侧面与底面成等角θ,那么θcos ⋅=侧底S S .典型例题十七例17 如图,已知正三棱锥ABC S -的高h SO =,斜高l SM =.求经过SO 的中点平行于底面的截面'''C B A ∆的面积.分析:求出底面正三角形的边可得其面积,再利用棱锥截面性质,得截面面积. 解:连结OM 、OA .在SOM Rt ∆中,22h l OM -=.因为棱锥ABC S -是正棱锥,所以点O 是正三角形ABC 的中心.223260tan 22h l OM AM AB -=︒⋅⋅==,)(33)(34434322222h l h l AB S ABC -=-⨯⨯==∆. 据一般棱锥截面的性质,有4122''''==∆∆h h S S ABCC B A .∴)(43322'''h l S C B A -=∆. 说明:过高的中点且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叫做中截面.典型例题十八例18 如图,已知棱锥ABC V -的底面积是264cm ,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面积是24cm ,棱锥顶点V 在截面和底面上的射影分别是1O 、O ,过O O 1的三等分点作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求各截面的面积.分析:顶点到已知截面的距离1h 与原棱锥高h 的关系,可由已知截面面积与底面积的量的关系得到,从而各截面对应的高与原棱锥的高的关系可以求出,再运用一般棱锥截面性质可以求得各截面面积.解:设棱锥的高为h ,其顶点到已知截面之距11h VO =,1OO 的三等分点为2O 、3O ,由已知得644221=h h ,∴411=h h ,∴h h 411=∴h h h VO VO O O 434111=-=-=, 而O O O O O O 33221==,则h h O O O O O O 41433133221=⋅===. ∴241412h h h VO =+=,h h h h VO 434141413=++=.设过2O 、3O 的截面面积分别为2S 、3S ,底面面积为S 则222)21(h h S S ∶∶=,∴16412==S S (2cm ).223)43(h h S S ∶∶=,∴36641693=⨯=S (2cm ).∴两截面的面积分别为216cm 和236cm .说明:本题还可以求得以V 为顶点,分别以过1O 的截面、过2O 的截面、过3O 的截面为底面的棱锥,以及原棱锥的侧面积之比,这四个棱锥的侧面积之比依次为1694164361644321∶∶∶∶∶∶∶∶∶锥锥锥锥==S S S S .典型例题十九例19 正三棱锥底面边长和高都是4,它的一个内接三棱柱的三个侧面都是正方形.求内接三棱柱的全面积.分析:如图所示.三棱柱的上底面'''F E D ∆与正三棱锥的底面ABC ∆相似,它们的相似比等于PO PO ∶'.设三棱柱的棱长为x ,则有444xx -=,得出2=x ,侧全S S S F E D +='''2.解:设三棱柱的棱长为x ,由于三棱柱的上底面'''F E D ∆∽ABC ∆,则有PAPD AB E D '''=,即444x x -=,∴2=x ,360sin 212'''=︒=x S F E D ,1232==x S 三棱柱侧, ∴12322'''+=+=三棱柱侧全S S S F E D .典型例题二十例20 如图(1)设正三棱锥ABC P -的底面边长a ,侧棱长为a 2,过A 作与PB 、PC 分别交于D 和E 的截面,当截面ADE ∆的周长最小时,求截面的面积.分析:因为截面ADE ∆的三个顶点都在正三棱锥的侧面上,现若沿侧棱PA 将棱锥展开,则截面ADE ∆的周长为最小时,就是线段'AA 的长,如图(2)所示.解:将正三棱锥ABC P -沿侧棱PA 展开,当截面ADE ∆的周长为最小值时,其周长即是展开图中线段'AA 之长.在侧面展开图中,∵'CA BC AB ==,且CB A ABC '∠=∠.∴四边形'ABCA 是等腰梯形,BC AA //',∴PAB BDA PBC ∠=∠=∠,∴BD A '∆∽'PBA ∆,PB BA BA BD ∶∶''=.∵'2BA PB =,∴BD BA 2'=.∵a BD PB PD 23=-=,又PB PD BC DE ∶∶=,∴a DE 43=. ∴a EA DE D A AA 411''=++=. 在三棱锥中,取截面ADE ∆的边DE 的中点为H ,∵AE AD =,∴DE AH ⊥,∴a a a HD AD AH 855)83(2222=-=-=, ∴26455321a AH DE S ADE =⋅=. 说明:本例中,求侧面展开图中'AA 之长时运用了平面几何知识,过程较为简明.若在三角形'PAA 中,由a PA PA 2'==,计算出'APA ∠的余弦后,再用余弦定理求'AA 之长,就麻烦得多了.典型例题二十一例21 已知正三棱锥ABC P -的底面边长为a ,过BC 作截面DBC 垂直侧棱PA 于D ,且此截面与底面成︒30的二面角,求此正三棱锥的侧面积. 分析:先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再由正三棱锥的一些线面关系,把要求的斜高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解直角三角形.解:如图,作⊥PO 底面ABC 于O . ∵ABC P -为正三棱锥,∴O 为底面正三角形ABC 的中心,连结AO 交BC 于M ,连结PM , 则BC AM ⊥,BC PM ⊥,∴BC ⊥平面APM ,DM BC ⊥,∴AMD ∠为截面DBC 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30AMD .∵⊥PA 平面DBC ,∴DM PA ⊥,︒=∠60PAM . ∵正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a ,∴a AO 33=,a MO 63=. 在PAO Rt ∆中,a a AO PO 33360tan ⋅=︒⋅=.在POM Rt ∆中,∵a a a OM PO PM ==+=+=639)63(2222, ∴2439639321a a a S =⋅⋅=侧. 说明:(1)在多面体中,求边长、侧棱长、高和斜高等长度以及距离、角等等,要充分注意各多面体的概念,在多面体中首先画出所求元素,其次根据不同情况作出辅助线(注意经常用到三垂线定理),然后加以解决.典型例题二十二例22 棱锥的底面是等腰三角形,这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cm 12,腰长为cm 10,棱锥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都是︒45,求这个棱锥的侧面积.已知三棱锥ABC V -的底边是等腰三角形,cm AC AB 10==,cm BC 12=,侧面VAB 、VBC 、VCA 与底面ABC 所成的二面角都是︒45.求棱锥ABC V -的侧面积.解法1:作点V 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O ,如图,则O 是底面ABC ∆的内心,作AB OE ⊥于E 点,连接VE , 则AB VE ⊥(三垂线定理),故VEO ∠是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45VEO ,∵ABC ∆内切圆半径3)101012(21610122122=++-⨯⨯==∆l SOE ,其中)(21CA BC AB l ++=,∆S 是ABC ∆的面积.∴斜高232==OE VE ,∴248)(21=++⋅⋅=CA BC AB VE S 侧. 即棱锥ABC V -的侧面积为248cm .解法2:还可用面积射影定理:由于棱锥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均为︒45,故24822610122145cos 22=-⨯⨯=︒=底侧S S说明:(1)求棱锥侧面积,关键是求各个侧面三角形的高,即斜高,要熟悉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ah S 21=∆;C ab S sin 21=∆;lr S 21=∆,)(21c b a l ++=. (2)在棱锥中,若侧棱相等或侧棱与底面的夹角相等,则该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多边形的外心;若斜高相等或侧面与底面的夹角相等,则该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内心.典型例题二十三例23 在四棱锥的四个侧面中,直角三角形最多可有( ).A .1B .2C .3D .4解:如图,在长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取四棱锥ABCD A -1,则此四棱锥的四个侧面都是直角三角形.∴应选D .说明:本题对给出的四棱锥没有带任何附加条件,只给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即思考、探索侧面为直角三角形的四棱锥应是怎样的模型,让人们展开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去思考、探索问题,确实是一道好题,也是今后命题的方向,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
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数学百大经典例题数学是一门严谨而又充满挑战的学科,它包含着无尽的智慧和美妙的逻辑。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例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数学领域中的百大经典例题,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1. 平行线与三角形试题描述:已知三角形ABC,其中AB // CD,AD = BD,角A = 40°,角C = 70°,求角A的大小。
解答:由于AB // CD,因此角A与角C是对应角,它们的大小相等。
由题意,可以得出角C = 70°,那么角A也等于70°。
2. 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试题描述: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已知角A = 90°,且BC = 6,AC = 8,求AB的长度。
解答: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代入已知条件,得到 6^2 + AB^2 = 8^2,即 36 + AB^2 = 64。
解方程可得 AB = 2。
3. 点到直线的距离试题描述:已知平面上一直线L的方程为3x - 4y + 5 = 0,求点A(2,3)到直线L的距离。
解答:点A到直线L的距离公式为:d = |Ax + By + C| /√(A^2 +B^2)。
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得到 d = |3*2 - 4*3 + 5| / √(3^2 + (-4)^2) = 7 / 5。
4. 平面与平面的交线试题描述:已知平面α过点A(1,2,3),直线L通过点B(2,-1,1),求平面α与直线L的交线。
解答:首先,求直线L的方程。
根据两点式公式可得直线L的方程为 x - 2 = y + 1 = z - 1。
然后,将直线L的方程代入平面α的方程中,得到 1*(x-1) + 2*(y-2) + 3*(z-3) = 0。
整理化简后可得平面α与直线L的交线方程。
5. 不等式的解集试题描述:求不等式2x - 3 > 5的解集。
解答:将不等式中的x系数移到左边,得到 2x - 3 - 5 > 0,即 2x - 8 > 0。
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开锁次数的数学期望和方差例 有n 把看上去样子相同的钥匙,其中只有一把能把大门上的锁打开.用它们去试开门上的锁.设抽取钥匙是相互独立且等可能的.每把钥匙试开后不能放回.求试开次数ξ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分析:求)(k P =ξ时,由题知前1-k 次没打开,恰第k 次打开.不过,一般我们应从简单的地方入手,如3,2,1=ξ,发现规律后,推广到一般.解:ξ的可能取值为1,2,3,…,n .;12112121)111()11()3(;111111)11()2(,1)1(nn n n n n n n n P nn n n n n P nP =-⋅--⋅-=-⋅--⋅-===-⋅-=-⋅-====ξξξ nk n k n k n n n n n n n k n k n n n n k P 111212312111)211()211()111()11()(=+-⋅+-+---⋅--⋅-=+-⋅+----⋅--⋅-== ξ;所以ξ的分布列为:2131211=⋅++⋅+⋅+⋅=n n n n n E ξ; n n n n n k n n n n n n D 1)21(1)21(1)213(1)212(1)211(22222⋅+-++⋅+-++⋅+-+⋅+-+⋅+-= ξ ⎥⎦⎤⎢⎣⎡⋅+++++++-++++=n n n n n n 22222)21()321)(1()321(1 1214)1(2)1()12)(1(611222-=⎥⎦⎤⎢⎣⎡+++-++=n n n n n n n n n 说明:复杂问题的简化处理,即从个数较小的看起,找出规律所在,进而推广到一般,方差的公式正确使用后,涉及一个数列求和问题,合理拆项,转化成熟悉的公式,是解决的关键.次品个数的期望例 某批数量较大的商品的次品率是5%,从中任意地连续取出10件,ξ为所含次品的个数,求ξE .分析:数量较大,意味着每次抽取时出现次品的概率都是0.05,ξ可能取值是:0,1,2,…,10.10次抽取看成10次独立重复试验,所以抽到次品数ξ服从二项分布,由公式np E =ξ可得解.解:由题,()05.0,10~B ξ,所以5.005.010=⨯=ξE .说明: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是求其数学期望的关键.因此,入手时,决定ξ取哪些值及其相应的概率,是重要的突破点.此题k k k C k P --⋅==1010)05.01()05.0()(ξ,应觉察到这是()05.0,10~B ξ.根据分布列求期望和方差例 设ξ 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其分布列如下表,求q 值,并求ξ ξ D E、.分析:根据分布列的两个性质,先确定q 的值,当分布列确定时,ξ ξ D E、只须按定义代公式即可.解: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满足(1),,3,2,1,0 =≥i P i (2).1321=+++P P P 所以有⎪⎪⎩⎪⎪⎨⎧≤≤-≤=+-+.1,1210,1212122q q q q 解得 .211-=q 故ξ 的分布列为⎪⎭⎫ ⎝⎛-⨯+-⨯+⨯-=∴2231)12(021)1(ξ E .2122321 -=-+-= ⎪⎭⎫ ⎝⎛-⨯--+-⨯-+⨯---=223)]21(1[)12()21(21)]21(1[ 222ξ D ⎪⎭⎫ ⎝⎛-+-+⨯-=2232)12(21)22( 32 .12223123622223 -=-+-+-+-=小结:解题时不能忽视条件i i p k P ==)(ξ时,10≤≤i p ,⋅⋅⋅=,2,1i 否则取了1>q 的值后,辛辛苦苦计算得到的是两个毫无用处的计算.产品中次品数分布列与期望值例 一批产品共100件,其中有10件是次品,为了检验其质量,从中以随机的方式选取5件,求在抽取的这5件产品中次品数分布列与期望值,并说明5件中有3件以上(包括3件)为次品的概率.(精确到0.001)分析:根据题意确定随机变量及其取值,对于次品在3件以上的概率是3,4,5三种情况的和.解:抽取的次品数是一个随机变量,设为ξ ,显然ξ 可以取从0到5的6个整数.抽样中,如果恰巧有k 个(5,4,3,2,1,0=k )次品,则其概率为510059010)(C C C k P k k -⋅==ξ按照这个公式计算,并要求精确到0.001,则有.0)5( ,0)4( ,07.0)3( ,070.0)2( ,340.0)1( ,583.0)0(============ξ ξ ξ ξ ξ ξ P P P P P P 故ξ 的分布列为.501.00504007.03070.02340.01583.00=⨯+⨯+⨯+⨯+⨯+⨯=ξ E由分布列可知,.007.0)3( ,00007.0)3( =≥∴++=≥ξ ξ P P 这就是说,所抽取的5件品中3件以上为次品的可能性很小,只有7%.评定两保护区的管理水平例 甲、乙两个野生动物保护区有相同的自然环境,且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致相等.而两个保护区内每个季度发现违反保护条例的事件次数的分布列分别为:甲保护区:乙保护区:分析:一是要比较一下甲、乙两个保护区内每季度发生的违规事件的次数的均值,即数学期望;二是要看发生违规事件次数的波动情况,即方差值的大小.(当然,亦可计算其标准差,同样说明道理.)解:甲保护区的违规次数1ξ的数学期望和方差为:;3.12.032.023.013.001=⨯+⨯+⨯+⨯=ξE;21.12.0)3.13(2.0)3.12(3.0)3.11(3.0)3.10(22221=⨯-+⨯-+⨯-+⨯-=ξD乙保护区的违规次数2ξ的数学期望和方差为:;3.14.025.011.002=⨯+⨯+⨯=ξE41.04.0)3.12(5.0)3.11(1.0)3.10(2222=⨯-+⨯-+⨯-=ξD ;因为2121,ξξξξD D E E >=,所以两个保护区内每季度发生的违规平均次数是相同的,但乙保护区内的违规事件次数更集中和稳定,而甲保护区的违规事件次数相对分散和波动.(标准差64.0,1.12211≈===ξσξξσξD D 这两个值在科学计算器上容易获得,显然,σξσξ>1)说明:数学期望仅体现了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大小,但有时仅知道均值大小还是不够的,比如:两个随机变量的均值相等了(即数学期望值相等),这就还需要知道随机变量的取值如何在均值周期变化,即计算其方差(或是标准差).方差大说明随机变量取值分散性大;方差小说明取值分散性小或者说取值比较集中、稳定.射击练习中耗用子弹数的分布列、期望及方差例 某射手进行射击练习,每射击5发子弹算一组,一旦命中就停止射击,并进入下一组的练习,否则一直打完5发子弹后才能进入下一组练习,若该射手在某组练习中射击命中一次,并且已知他射击一次的命中率为0.8,求在这一组练习中耗用子弹数ξ 的分布列,并求出ξ 的期望ξ E 与方差ξ D (保留两位小数). 分析:根据随机变量不同的取值确定对应的概率,在利用期望和方差的定义求解. 解: 该组练习耗用的子弹数ξ 为随机变量,ξ 可以取值为1,2,3,4,5.ξ =1,表示一发即中,故概率为;8.0)1(==ξ Pξ =2,表示第一发未中,第二发命中,故;16.08.02.08.0)8.01()2(=⨯=⨯-==ξ Pξ =3,表示第一、二发未中,第三发命中,故;032.08.02.08.0)8.01()3(22=⨯=⨯-==ξ Pξ =4,表示第一、二、三发未中,第四发命中,故0064.08.02.08.0)8.01()4(33=⨯=⨯-==ξ Pξ =5,表示第五发命中,故.0016.02.01)8.01()5(44==⋅-==ξ P因此,ξ 的分布列为0016.050064.04032.0316.028.01⨯+⨯+⨯+⨯+⨯=ξ E,25.1008.00256.0096.032.08.0 =++++=0016.0)25.15(0064.0)25.14(032.0)25.13(16.0)25.12(8.0)25.11(22222⨯-+⨯-+⨯-+⨯-+⨯-=ξ D .31.00225.00484.0098.009.005.0 =++++=说明: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确定随机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然后再根据概率的知识求解对应的概率.准备礼品的个数例 某寻呼台共有客户3000人,若寻呼台准备了100份小礼品,邀请客户在指定时间来领取.假设任一客户去领奖的概率为4%.问:寻呼台能否向每一位顾客都发出奖邀请?若能使每一位领奖人都得到礼品,寻呼台至少应准备多少礼品?分析:可能来多少人,是一个随机变量ξ.而ξ显然是服从二项分布的,用数学期望来反映平均来领奖人数,即能说明是否可行.解:设来领奖的人数)3000,,2,1,0(, ==k k ξ,所以k k k C k P --⋅==300003000)04.01()04.0()(ξ,可见()04.0,30000~B ξ,所以,12004.03000=⨯=ξE (人)100>(人).答:不能,寻呼台至少应准备120份礼品.说明:“能”与“不能”是实际问题转到数学中来,即用数字来说明问题.数字期望反映了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用它来刻画、比较和描述取值的平均情况,在一些实际问题中有重要的价值.因此,要想到用期望来解决这一问题.。
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典型例题一例1 已知)3,0(A ,)0,1(-B ,)0,3(C ,求D 点的坐标,使四边形ABCD 为等腰梯形. 分析:利用等腰梯形所具备的性质“两底互相平行且两腰长相等”进行解题. 解:如图,设),(y x D ,若CD AB //,则CD AB k k =,BC AD =,即⎪⎩⎪⎨⎧=+=-+--=+-②①.1613)3(,301003222y x x y由①、②解得)53,516(D .若BC AD //,则⎪⎩⎪⎨⎧==,,BC AD k k BC AD即⎪⎩⎪⎨⎧+=+-=--④③.31)3(,0032222y x x y由③、④式解得)3,2(D . 故D 点的坐标为)53,516(或)3,2(.说明:(1)把哪两条边作为梯形的底是讨论的标准,解此题时注意不要漏解.(2)在遇到两直线平行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此题中AB 、BC 的斜率都存在,故不可能出现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典型例题二例2当a 为何值时,直线01)1()2(1=--++y a x a l :与直线02)32()1(2=+++-y a x a l :互相垂直?分析:分类讨论,利用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进行求解.或利用结论“设直线1l 和2l 的方程分别是0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则21l l ⊥的充要条件是02121=+B B A A ”(其证明可借助向量知识完成)解题.解法一:由题意,直线21l l ⊥.(1)若01=-a ,即1=a ,此时直线0131=-x l :,0252=+y l :显然垂直; (2)若032=+a ,即23-=a 时,直线0251=-+y x l :与直线0452=-x l :不垂直;(3)若01≠-a ,且032≠+a ,则直线1l 、2l 斜率1k 、2k 存在,aa k -+-=121,3212+--=a a k .当21l l ⊥时,121-=⋅k k ,即1)321()12(-=+--⋅-+-a a aa ,∴1-=a .综上可知,当1=a 或1-=a 时,直线21l l ⊥.解法二:由于直线21l l ⊥,所以0)32)(1()1)(2(=+-+-+a a a a ,解得1±=a . 故当1=a 或1-=a 时,直线21l l ⊥.说明:对于本题,容易出现忽视斜率存在性而引发的解题错误,如先认可两直线1l 、2l 的斜率分别为1k 、2k ,则aa k -+-=121,3212+--=a a k .由21l l ⊥,得121-=⋅k k ,即1)321()12(-=+--⋅-+-a a aa .解上述方程为1-=a .从而得到当1-=a 时,直线1l 与2l 互相垂直.上述解题的失误在于机械地套用两直线垂直(斜率形式)的充要条件,忽视了斜率存在的大前提,因而失去对另一种斜率不存在时两直线垂直的考虑,出现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典型例题三例3 已知直线l 经过点)1,3(P ,且被两平行直线011=++y x l :和062=++y x l :截得的线段之长为5,求直线l 的方程.分析:(1)如图,利用点斜式方程,分别与1l 、2l 联立,求得两交点A 、B 的坐标(用k 表示),再利用5=AB 可求出k 的值,从而求得l 的方程.(2)利用1l 、2l 之间的距离及l 与1l 夹角的关系求解.(3)设直线l 与1l 、2l 分别相交于),(11y x A 、),(22y x B ,则可通过求出21y y -、21x x -的值,确定直线l 的斜率(或倾斜角),从而求得直线l 的方程.解法一:若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则直线l 的方程为3=x ,此时与1l 、2l 的交点分别为)4,3('-A 和)9,3('-B ,截得的线段AB 的长594=+-=AB ,符合题意,若直线l 的斜率存在,则设直线l 的方程为1)3(+-=x k y . 解方程组⎩⎨⎧=+++-=,01,1)3(y x x k y 得⎪⎭⎫⎝⎛+--+-114,123k k k k A , 解方程组⎩⎨⎧=+++-=,06,1)3(y x x k y 得⎪⎭⎫⎝⎛+--+-119,173k k k k B . 由5=AB ,得2225119114173123=⎪⎭⎫ ⎝⎛+-++--+⎪⎭⎫ ⎝⎛+--+-k k k k k k k k . 解之,得0=k ,即欲求的直线方程为1=y .综上可知,所求l 的方程为3=x 或1=y . 解法二:由题意,直线1l 、2l 之间的距离为125261=-=d ,且直线l 被平等直线1l 、2l 所截得的线段AB 的长为5(如上图),设直线l 与直线1l 的夹角为θ,则225225sin ==θ,故∴︒=45θ.由直线011=++y x l :的倾斜角为135°,知直线l 的倾斜角为0°或90°,又由直线l 过点)1,3(P ,故直线l 的方程为3=x 或1=y .解法三:设直线l 与1l 、2l 分别相交),(11y x A 、),(22y x B ,则:0111=++y x ,0622=++y x .两式相减,得5)()(2121=-+-y y x x . ① 又25)()(221221=-+-y y x x ②联立①、②,可得⎩⎨⎧=-=-052121y y x x 或⎩⎨⎧=-=-502121y y x x由上可知,直线l 的倾斜角分别为0°或90°.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3=x 或1=y .说明:本题容易产生的误解是默认直线l 的斜率存在,这样由解法一就只能得到0=k ,从而遗漏了斜率不存在的情形.一般地,求过一定点,且被两已知平行直线截得的线段为定长a 的直线,当a 小于两平行直线之间距离d 时无解;当d a =时有唯一解;当d a >时,有且只有两解.另外,本题的三种解法中,解法二采取先求出夹角θ后,再求直线l 的斜率或倾斜角,从方法上看较为简单;而解法三注意了利用整体思想处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简化了运算过程.典型例题四例4 已知点()31,-A ,()13,B ,点C 在坐标轴上,且90=∠ACB ,则满足条件的点C的个数是( ).(A )1 (B )2 (C )3 (D )4解:点C 在坐标轴上,可有两种情况,即在x 轴或y 轴上,点C 的坐标可设为()0,x 或()0,y .由题意, 90=∠ACB ,直线AC 与直线BC 垂直,其斜率乘积为-1,可分别求得0=x 或2,0=y 或4,所以满足条件的点的坐标为(0,0),(2,0),(0,4).说明:①本题还可以有另外两种解法:一种是利用勾股定理,另一种是直角三角形斜边AB 与y 轴交点D 恰为斜边AB 中点,则由D 到A 、B 距离相等的性质可解.②本题易错,可能只解一个坐标轴;可能解方程时漏解;也可能看到x 、y 各有两解而误以为有四点.典型例题五例5 已知ABC ∆的一个定点是()13-,A ,B ∠、C ∠的平分线分别是0=x ,x y =,求直线BC 的方程.分析:利用角平分线的轴对称性质,求出A 关于0=x ,x y =的对称点,它们显然在直线BC 上.解:()13-,A 关于0=x ,x y =的对称点分别是()13--,和()31,-,且这两点都在直线BC 上,由两点式求得直线BC 方程为052=+-y x .典型例题六例 6 求经过两条直线0132=++y x 和043=+-y x 的交点,并且垂直于直线0743=-+y x 的直线的方程.解一:解得两直线0132=++y x 和043=+-y x 的交点为(35-,97),由已知垂直关系可求得所求直线的斜率为34,进而所求直线方程为0934=+-y x .解二:设所求直线方程为034=+-m y x ,将所求交点坐标(35-,97)代入方程得9=m ,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0934=+-y x .解三:所求直线过点(35-,97),且与直线0743=-+y x 垂直,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0973354=⎪⎭⎫ ⎝⎛--⎪⎭⎫ ⎝⎛+y x 即 0934=+-y x . 解四:设所求直线得方程为()()043132=+-+++y x m y x即 ()()041132=++-++m y m x m (1)由于该直线与已知直线0743=-+y x 垂直 则 ()()013423=-⋅++m m 解得 2=m 代入(1)得所求直线方程为0934=+-y x .典型例题七例7 已知定点A (3,1),在直线x y =和0=y 上分别求点M 和点N ,使AMN ∆的周长最短,并求出最短周长.分析:由连接两点的线中,直线段最短,利用对称,把折线转化为直线,即转化为求两点间的距离.解:如图1,设点A 关于直线x y =和0=y 的对称点分别为()31,B ,()13-,C ∵MN CN BM MN AN AM ++=++又BC MN CN BM ≥++ 周长最小值是: 52=BC 由两点式可得BC 方程为: 052=-+y x . 而且易求得:M (35,35),N (25,0),此时,周长最短,周长为52.典型例题八例8 已知实数a ,b 满足1=+b a ,求证:()()2252222≥+++b a .解:本题的几何意义是:直线1=+b a 上的点(a ,b )与定点()22--,的距离的平方不小于225.因为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任一点连线中,垂线段距离最短,而垂线段的长度即距离251112222=+---=d ,所以25)2()2(22≥+++b a ,即()()2252222≥+++b a .说明:本题应为不等式的题目,难度较大,证明方法也较多,但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解决显得轻松简捷,深刻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典型例题九例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α=∠xOA ,παπ<<2,点B 在OA 上a OA =,b OB =,()0>>b a ,试在x 轴的正半周上求一点C,使ACB ∠取得最大值.分析:要使最大,只需最大,而是直线到直线的角(此处即为夹角),利用公式可以解决问题.解:如图2,设点()()00>x x C ,∵α=∠xOA ,a OA =,b OB =, ∴()ααsin cos a a A ,, ()ααsin cos b b B ,,于是直线CA 、CB 的斜率分别为:x a a xCA k CA -=∠=ααcos cos tan , xa a xCB k CB -=∠=ααcos cos tan ∴CACB CA CB k k k k ACB +-=∠1tan =)cos )(cos (sin 1cos sin cos sin 2x a x b ab x a a x b b --+---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2sin )cos )(cos ()cos (sin )cos (sin ab x a x b x b a x a b=2cos )(sin )(xx b a ab x b a +α+-α-=α+-+α-cos )(sin )(b a x xab b a∵ab x xab 2≥+∴()()α+-α-≤∠cos 2sin tan b a ab b a ACB当且仅当x xab =即ab x =,C 点的坐标为(ab ,0),由παπ<<2可知ACB ∠为锐角,所以此时ACB ∠有最大值arctanααcos )(2sin )(b a ab b a +--.说明:本题综合性强,是三角、不等式和解析几何知识的交汇点.另外本题也是足球射门最大角问题的推广.为了更好地理解问题,可以演示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典型例题十例10 直线0421=-+y x l :,求1l 关于直线0143=-+y x l :对称的直线2l 的方程.分析:本题可有多种不同的解法,给出多种解法的途径是:一类利用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求解;另一类采用消元思想进行求解.解法一:由⎩⎨⎧=-+=-+0143042y x y x 得1l 与l 的交点为)2,3(-P ,显见P 也在2l 上.设2l 的斜率为k ,又1l 的斜率为-2,l 的斜率为43-,则kk )43(1)43()2)(43(1)2(43-+--=--+---,解得112-=k . 故2l 的直线方程为)3(1122--=+x y .即016112=++y x .解法二:在直线1l 上取一点)0,2(A ,又设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00y x B ,则⎪⎪⎩⎪⎪⎨⎧=-+⋅++⋅=--.01204223,3420000y x x y 解得)58,54(-B 故由两点式可求得直线2l 的方程为016112=++y x .解法三:设直线2l 上一动点),(y x M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y x M ,则⎪⎪⎩⎪⎪⎨⎧=-+⋅++⋅=--.012423,34''''y y xx x x y y 解得256247'+-=y x x ,258724'+--=y x y .显然),('''y x M 在1l 上,即042587242562472=-+--++-⋅y x y x ,也即016112=++y x .这便是所求的直线2l 的方程.解法四:设直线2l 上一动点),(y x M ,则M 关于l 的对称点'M 在直线1l 上,可设'M 的坐标为)24,(00x x -,则⎪⎪⎩⎪⎪⎨⎧=-----+=-+,34)24(,51)24(4351430000x x x y x x y x即⎪⎪⎩⎪⎪⎨⎧=-----+=-+-.34)24(,51)24(435)143(0000x x x y x x y x消去0x ,得016112=++y x ,即此所求的直线2l 的方程.说明:在解法一中,应注意正确运用“到角公式”,明确由哪条直线到哪条直线的角.在具体解题时,最好能准确画出图形,直观地得出关系式.在解法四中,脱去绝对值符号时,运用了平面区域的知识.否则,若从表面上可得到两种结果,这显然很难准确地得出直线2l 的方程.本题的四种不同的解法,体现了求直线方程的不同的思想方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除此之外,从本题的不同解法中可以看出,只有对坐标法有了充分的理解与认识,并具有较强的数形结合意识,才有可能驾驭本题,从而在解法选择的空间上,真正做到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典型例题十一例11 不论m 取什么实数,直线0)11()3()12(=--++-m y m x m 都经过一个定点,并求出这个定点.分析:题目所给的直线方程的系数含有字母m ,给m 任何一个实数值,就可以得到一条确定的直线,因此所给的方程是以m 为参数的直线系方程.要证明这个直线系的直线都过一定点,就是证明它是一个共点的直线系,我们可以给出m 的两个特殊值,得到直线系中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交点即是直线系中任何直线都过的定点.另一思路是由于方程对任意的m 都成立,那么就以m 为未知数,整理为关于m 的一元一次方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的条件求得定点的坐标.解法一:对于方程0)11()3()12(=--++-m y m x m ,令0=m ,得0113=--y x ;令1=m ,得0104=++y x .解方程组⎩⎨⎧=++=--01040113y x y x 得两直线的交点为)3,2(-.将点)3,2(-代入已知直线方程左边,得:)11()3()3(2)12(---⨯++⨯-m m m 0119324=+----=m m m .这表明不论m 为什么实数,所给直线均经过定点)3,2(-. 解法二:将已知方程以m 为未知数,整理为: 0)113()12(=++-+-+y x m y x . 由于m 取值的任意性,有⎩⎨⎧=++-=-+0113012y x y x ,解得2=x ,3-=y . 所以所给的直线不论m 取什么实数,都经过一个定点)3,2(-.说明:(1)曲线过定点,即与参数无关,则参数的同次幂的系数为0,从而求出定点. (2)分别令参数为两个特殊值,得方程组求出点的坐标,代入原方程满足,则此点为定点.典型例题十二例12 一年级为配合素质教育,利用一间教室作为学生绘画成果展览室.为节约经费,他们利用课桌作为展台,将装画的镜框旋置桌上,斜靠展出.已知镜框对桌面的倾角为α(︒<≤︒18090α)镜框中,画的上、下边缘与镜框下边缘分别相距a m 、b m (b a >),学生距离镜框下缘多远看画的效果最佳?分析: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AO 为镜框边,AB 为画的宽度,O 为下边缘上的一点,则可将问题转化为:已知α=∠xOA ,a OA =,b OB =,在x 轴的正方向向上求一点C ,使A C B ∠取最大值. 因为视角最大时,从理论上讲,看画的效果最佳(不考虑其他因素).解:设C 点坐标为)0,(x (0>x ),从三角函数定义知A 、B 两点坐标分别为)sin ,cos (ααa a 、)sin ,cos (ααb b ,于是直线AC 、BC 的斜率分别为xa a xCA k AC -=∠=ααcos sin tan ,xb b xCB k BC -=∠=ααcos sin tan .于是2cos )(sin )(1tan xx b a ab x b a k k k k ACB ACBC AC BC ++--=⋅+-=∠αα,即ααcos )(sin )(tan b a x xab b a ACB +-+-=∠.由于ACB ∠是锐角,且在)2,0(π上,则:ααcos )(2sin )(tan b a ab b a ACB +--≤∠,当且仅当x xab =,即ab x =时,等号成立,此时ACB ∠取最大值,对应的点为)0,(ab C ,因此,学生距离镜框下缘m ab 处时,视角最大,即看画效果最佳.说明:解决本题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建立恰当的坐标系,使问题转化成解析几何问题求解;二是把问题进一步转化成求ACB ∠tan 的最大值.如果坐标系选择不当,或选择求ACB ∠sin 的最大值,都将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本题是一个非常实际的数学应用问题,它不仅考查了直线的有关概念以及三角知识的结合运用,而且更重要的是考查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典型例题十三例13 知实数x ,y 满足04=-+y x ,求22)1()1(-+-y x 的最小值.分析:本题可使用减少变量法和数形结合法两种方法:22)1()1(-+-y x 可看成点),(y x 与)1,1(之间的距离.解:(法1)由04=-+y x 得x y -=4(R x ∈), 则2222)14()1()1()1(--+-=-+-x x y x 961222+-++-=x x x x 10822+-=x x 2)2(22+-=x , ∴22)1()1(-+-y x 的最小值是2. (法2)∵实数x ,y 满足04=-+y x , ∴点),(y x P 在直线04=-+y x 上.而22)1()1(-+-y x 可看成点),(y x P 与点)1,1(A 之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显然22)1()1(-+-y x 的最小值就是点)1,1(A 到直线04=-+y x 的距离:21141122=+-+=d ,∴22)1()1(-+-y x 的最小值为2.说明:利用几何意义,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形如22)()(b y a x -+-的式子即可看成是两点间的距离,从而结合图形解决.典型例题十四例14直线x y 2=是ABC ∆中C ∠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且A ,B 的坐标分别为)2,4(-A ,)1,3(B ,求顶点C 的坐标并判断ABC ∆的形状.分析:“角平分线”就意味着角相等,故可考虑使用直线的“到角”公式将“角相等”列成一个表达式.解:(法1)由题意画出草图(如图所示).∵点C 在直线x y 2=上,∴设)2,(a a C , 则422+-=a a k AC ,312--=a a k BC ,2=l k .由图易知AC 到l 的角等于l 到BC 的角,因此这两个角的正切也相等. ∴lBC l BC lAC AC l k k k k k k k k +-=⋅+-11,∴231212312242214222⋅--+---=⋅+-++--a a a a a a a a . 解得2=a .∴C 的坐标为)4,2(, ∴31=AC k ,3-=BC k , ∴BC AC ⊥.∴ABC ∆是直角三角形.(法2)设点)2,4(-A 关于直线x y l 2=:的对称点为),('b a A ,则'A 必在直线BC 上.以下先求),('b a A .由对称性可得⎪⎪⎩⎪⎪⎨⎧-⋅=+-=+-,24222,2142a b a b解得⎩⎨⎧-==24b a ,∴)2,4('-A .∴直线BC 的方程为343121--=---x y ,即0103=-+y x .由⎩⎨⎧=-+=01032y x x y 得)4,2(C .∴31=AC k ,3-=BC k ,∴BC AC ⊥.∴ABC ∆是直角三角形.说明:(1)在解法1中设点C 坐标时,由于C 在直线x y 2=上,故可设)2,(a a ,而不设),(b a ,这样可减少未知数的个数.(2)注意解法2中求点)2,4(-A 关于l 的对称点),('b a A 的求法:原理是线段'AA 被直线l 垂直平分.典型例题十五例15 两条直线m y x m l 352)3(1-=++:,16)5(42=++y m x l :,求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m 的值.(1) 1l 与2l 相交; (2) 1l 与2l 平行; (3) 1l 与2l 重合; (4) 1l 与2l 垂直; (5) 1l 与2l 夹角为︒45. 分析:可先从平行的条件2121b b a a =(化为1221b a b a =)着手.解:由mm +=+5243得0782=++m m ,解得11-=m ,72-=m .由163543m m -=+得1-=m .(1)当1-≠m 且7-≠m 时,2121b b a a ≠,1l 与2l 相交;(2)当7-=m 时,212121c c b b a a ≠=.21//l l ;(3)当1-=m 时,212121c c b b a a ==,1l 与2l 重合;(4)当02121=+b b a a ,即0)5(24)3(=+⋅+⋅+m m ,311-=m 时,21l l ⊥;(5) 231+-=m k ,mk +-=542.由条件有145tan 11212=︒=+-k k k k .将1k ,2k 代入上式并化简得029142=++m m ,527±-=m ;01522=-+m m ,35或-=m .∴当527±-=m 或-5或3时1l 与2l 夹角为︒45. 说明:由mm +=+5243解得1-=m 或7-=m ,此时两直线可能平行也可能重合,可将m 的值代入原方程中验证是平行还是重合.当mm +≠+5243时两直线一定相交,此时应是1-≠m 且7-≠m .典型例题十六例16点)3,2(1P ,)5,4(2-P 和)2,1(-A ,求过点A 且与点1P ,2P 距离相等的直线方程.分析:可以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出直线方程,再求之;也可从几何意义上考察这样的直线具有的特征.解:(法1)设所求直线方程为)1(2+=-x k y ,即02=++-k y kx ,由点1P 、2P 到直线的距离相等得:1254123222+++--=+++-k k k k k k .化简得3313--=-k k ,则有:3313--=-k k 或3313+=-k k , 即31-=k 或方程无解.方程无解表明这样的k 不存在,但过点A ,所以直线方程为1-=x ,它与1P ,2P 的距离都是3.∴所求直线方程为)1(312+-=-x y 或1-=x .(法2)设所求直线为l ,由于l 过点A 且与1P ,2P 距离相等,所以l 有两种情况,如下图:(1)当1P ,2P 在l 同侧时,有21//P P l ,此时可求得l 的方程为)1(24352+---=-x y ,即)1(312+-=-x y ;(2)当1P ,2P 在l 异侧时,l 必过21P P 中点)4,1(-,此时l 的方程为1-=x . ∴所求直线的方程为)1(312+-=-x y 或1-=x .说明:该题如果用待定系数法解易漏掉1-=x ,即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所以无论解什么题目,只要图形容易画出,就应结合图形,用代数法、几何法配合来解.典型例题十七例17 经过点)1,2(-P 且与直线0623=--y x 平行的直线l 的方程.分析:已知直线l 与直线0623=--y x 平行,故l 的斜率可求,又l 过已知点P ,利用点斜式可得到l 的方程.另外由于l 与已知直线平行,利用平行直线系方程,再由已知点P ,也可确定l 的方程.解法一:由已知直线0623=--y x ,知其斜率23=k .又由l 与直线0623=--y x 平行,所以直线l 的斜率23=l k .又由直线l 经过已知点)1,2(-P ,所以利用点斜式得到直线l 的方程为:)2(231-=+x y ,即0823=--y x .解法二:因为直线l 平行于直线0623=--y x ,所以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023=+-C y x .又点)1,2(-P 在直线l 上,所以0)1(223=+-⨯-⨯C ,解得8-=C . 故直线l 的方程为0823=--y x .说明:解法二使用的是平行直线系,并用了待定系数法来解.典型例题十八例18 过点)1,1(-P 且与直线0132=++y x 垂直的直线l 的方程.分析:已知直线l 与直线0132=++y x 垂直,故l 的斜率可求,又l 过已知点P ,利用点斜式可得到l 的方程.另外由于l 与已知直线垂直,利用垂直直线系方程,再由已知点P ,也可确定l 的方程.解法一:由直线0132=++y x ,知其斜率32-=k .又由l 与直线0132=++y x 垂直,所以直线l 的斜率231=-=k k l .又因l 过已知点)1,1(-P ,利用点斜式得到直线l 的方程为)1(231-=+x y ,即0523=--y x .解法二:由直线l 与直线0132=++y x 垂直,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023=+-C y x .又由直线l 经过已知点)1,1(-P ,有0)1(213=+-⨯-⨯C . 解得5-=C .因此直线l 的方程为0523=--y x .说明:此题的解二中使用垂直直线系方程,并使用了待定系数法.典型例题十九例19知直线l 经过两条直线021=+y x l :与010432=--y x l :的交点,且与直线03253=+-y x l :的夹角为4π,求直线l 的方程.分析:先求1l 与2l 的交点,再列两条直线夹角公式,利用l 与3l 夹角为4π,求得l 的斜率.也可使用过两直线交点的直线系方程的方法省去求交点的过程,直接利用夹角公式求解.解法一:由方程组⎩⎨⎧=--=+0104302y x y x 解得直线1l 与2l 的交点)1,2(-.于是,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2(1-=+x k y .又由已知直线03253=+-y x l :的斜率253=k ,而且l 与3l 的夹角为4π,故由两直线夹角正切公式,得3314tankk k k +-=π,即kk 251254tan+-=π. 有125125±=+-kk ,15252±=+-k k , 当15252=+-k k 时,解得37-=k ;当15252-=+-kk 时,解得73=k .故所求的直线l 的方程为)2(731-=+x y 或)2(371--=+x y ,即01373=--y x 或01137=-+y x .解法二:由已知直线l 经过两条直线1l 与2l 的交点,则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0)2()1043(=++--y x y x λ, (*)即010)42()3(=--++y x λλ. 又由l 与3l 的夹角为4π,3l 的方程为0325=+-y x ,有212112214tanB B A A B A B A +-=π,即)42)(2()3(55)42()2)(3(1--++⨯---+=λλλλ,也即λλ+-=2312141,从而1231214=+-λλ,1231214-=+-λλ.解得139-=λ,1137=λ.代入(*)式,可得直线l 的方程为01373=--y x 或01137=-+y x .说明:此题用到两直线的夹角公式,注意夹角公式与到角公式的区别。
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典型例题一例1 解不等式2321-->+x x分析: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通常是利用绝对值概念⎩⎨⎧<-≥=)0()0(a a a a a ,将不等式中的绝对符号去掉,转化成与之同解的不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组),再去求解.去绝对值符号的关键是找零点(使绝对值等于零的那个数所对应的点),将数轴分成若干段,然后从左向右逐段讨论.解:令01=+x ,∴ 1-=x ,令032=-x ,∴23=x ,如图所示. (1)当1-≤x 时原不等式化为2)32()1(--->+-x x ∴2>x 与条件矛盾,无解.(2)当231≤<-x 时,原不等式化为2)32(1--->+x x . ∴ 0>x ,故230≤<x .(3)当23>x 时,原不等式化为2321-->+x x .∴6<x ,故623<<x .综上,原不等式的解为{}60<<x x .说明:要注意找零点去绝对值符号最好画数轴,零点分段,然后从左向右逐段讨论,这样做条理分明、不重不漏.典型例题二例2 求使不等式a x x <-+-34有解的a 的取值范围.分析:此题若用讨论法,可以求解,但过程较繁;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去求解十分简便. 解法一:将数轴分为(]),4(],4,3[,3,+∞∞-三个区间 当3<x 时,原不等式变为27,)3()4(a x a x x -><-+-有解的条件为327<-a,即1>a ;当43≤≤x 时,得a x x <-+-)3()4(,即1>a ;当4>x 时,得a x x <-+-)3()4(,即27+<a x ,有解的条件为427>+a ∴1>a .以上三种情况中任一个均可满足题目要求,故求它们的并集,即仍为1>a .解法二:设数x ,3,4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P ,A ,B ,如图,由绝对值的几何定义,原不等式a PB PA <+的意义是P 到A 、B 的距离之和小于a .因为1=AB ,故数轴上任一点到A 、B 距离之和大于(等于1),即134≥-+-x x ,故当1>a 时,a x x <-+-34有解.典型例题三例3 已知),0(,20,2M y ab y M a x ∈ε<-<ε<-,求证ε<-ab xy . 分析:根据条件凑b y a x --,. 证明:ab ya ya xy ab xy -+-=-ε=ε⋅+ε⋅<-⋅+-≤-+-=aa M Mb y a a x y b y a a x y 22)()(. 说明:这是为学习极限证明作的准备,要习惯用凑的方法.典型例题四例4 求证b a ab a -≥-22分析:使用分析法证明 ∵0>a ,∴只需证明b a a b a -≥-222,两边同除2b ,即只需证明baba bb a -≥-222,即 ba b a b a -≥-22)(1)(当1≥b a 时,b a b a b a b a -≥-=-222)(1)(1)(;当1<ba时,0<-b a ,原不等式显然成立.∴原不等式成立.说明:在绝对值不等式的证明,常用分析法.本例也可以一开始就用定理:b ab a a b a ab a ⋅-=-≥-2222(1)如果1≥ba,则0≤-b a ,原不等式显然成立. (2)如果1<a b ,则b a b ->-,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知aba -,b a b ->,∴原不等式也成立.典型例题五例5 求证bb aa ba b a +++≤+++111.分析:本题的证法很多,下面给出一种证法:比较要证明的不等式左右两边的形式完全相同,使我们联想利用构造函数的方法,再用单调性去证明.证明:设xx x x x x f +-=+-+=+=1111111)(. 定义域为{R x x ∈,且1-≠x },)(x f 分别在区间)1,(--∞,区间),1(∞+-上是增函数.又b a b a +≤+≤0, ∴)()(b a f b a f +≤+即ba b a ba b a +++≤+++11bb aa ba b ba a +++≤+++++=1111∴原不等式成立.说明:在利用放缩法时常常会产生如下错误: ∵b a b a +≤+,01>++b a ,∴b a b b a a b a b a b a ba +++++=+++≤+++1111bb a a +++≤11. 错误在不能保证a b a +≥++11,b b a +≥++11.绝对值不等式b a b a +≤±在运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形式转化比较灵活.放缩要适度,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及时调整放缩的形式结构.典型例题六例6 关于实数x 的不等式2)1(2)1(22-≤+-a a x 与0)13(2)1(32≤+++-a x a x )(R a ∈的解集依次为A 与B ,求使B A ⊆的a 的取值范围.分析:分别求出集合A 、B ,然后再分类讨论.解:解不等式2)1(2)1(22-≤+-a a x , 2)1(2)1(2)1(222-≤+-≤--a a x a ,∴{}R a a x a x A ∈+≤≤=,122.解不等式0)13(2)1(32≤+++-a x a x ,0)2)](13([≤-+-x a x . 当31>a 时(即213>+a 时),得⎭⎬⎫⎩⎨⎧>+≤≤=31,132a a x x B .当31≤a 时(即213≤+a 时),得⎭⎬⎫⎩⎨⎧≤≤≤+=31,213a x a x B .当31>a 时,要满足B A ⊆,必须⎩⎨⎧+≤+≥,131,222a a a 故31≤≤a ; 当31≤a 时,要满足B A ⊆,必须⎩⎨⎧+≥+≥;12,1322a a a ⎩⎨⎧≤≤--≤,11,1a a ∴1-=a .所以a 的取值范围是{}311≤≤-=∈a a R a 或.说明:在求满足条件B A ⊆的a 时,要注意关于a 的不等式组中有没有等号,否则会导致误解.典型例题七例 6 已知数列通项公式nn naa a a a 2sin 23sin 22sin 2sin 32++++=对于正整数m 、n ,当n m >时,求证:n n m a a 21<-. 分析: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数列的前n 项和,它的任意两项差还是某个数列的和,再利用不等式n n a a a a a a +++≤+++ 2121,问题便可解决.证明:∵n m > ∴mn n n m maa n a n a a 2sin 2)2sin(2)1sin(21+++++=-++ mn n ma a n a n 2sin 2)2sin(2)1sin(21+++++≤++211)211(2121212121--=+++≤++m n n)12110(21)211(21<-<<-=--nm n n m n . 说明:m n n 21212121+++++ 是以121+n 为首项,以21为公比,共有n m -项的等比数列的和,误认为共有1--n m 项是常见错误.正余弦函数的值域,即1sin ≤α,1cos ≤α,是解本题的关键.本题把不等式、三角函数、数列、n 个变量的绝对值不等式问题连在一起,是一个较为典型的综合题目.如果将本题中的正弦改为余弦,不等式同样成立.典型例题八例8 已知13)(2+-=x x x f ,1<-a x ,求证:)1(2)()(+<-a a f x f分析:本题中给定函数)(x f 和条件1<-a x ,注意到要证的式子右边不含x ,因此对条件1<-a x 的使用可有几种选择:(1)直接用;(2)打开绝对值用11+<<-a x a ,替出x ;(3)用绝对值的性质11+<⇒<-≤-a x a x a x 进行替换.证明:∵13)(2+-=x x x f ,∴13)(2+-=a a a f , ∵1<-a x ,∴1<-≤-a x a x .∴1+<a x ,∴x a a x a f x f -+-=-22)()()())((a x a x a x --+-= )1)((-+-=a x a x 1-+⋅-=a x a x)1(21111+=+++<++<-+<a a a a x a x ,即)1(2)()(+<-a a f x f .说明:这是绝对值和函数的综合题,这类题通常要涉及绝对值及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等综合知识的运用.分析中对条件1<-a x 使用时出现的三种可能是经常碰到的,要结合求证,灵活选用.典型例题九例9 不等式组⎪⎩⎪⎨⎧+->+->x x x x x 22330的解集是( ).A .{}20<<x xB .{}5.20<<x x C .{}60<<x x D .{}30<<x x分析:本题是考查含有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由x x x x +->+-2233,知033>+-x x,∴33<<-x ,又0>x ,∴30<<x ,解原不等式组实为解不等式xxx x +->+-2233(30<<x ). 解法一:不等式两边平方得:2222)2()3()2()3(x x x x -+>+-.∴2222)6()6(-+>--x x x x ,即0)66)(66(2222>+-----++--x x x x x x x x , ∴0)6(2>-x x ,又30<<x .∴⎩⎨⎧<<<-30062x x ∴60<<x .选C .解法二:∵0>x ,∴可分成两种情况讨论: (1)当20≤<x 时,不等式组化为xxx x +->+-2233(20≤<x ). 解得20≤<x .(2)当2>x 时,不等式组可化为xx x x +->+-2233(2>x ), 解得62≤<x .综合(1)、(2)得,原不等式组的解为60<<x ,选C .说明:本题是在0>x 的条件下,解一个含绝对值的分式不等式,如何去绝对值是本题的关键所在,必须注意,只有在保证两边均为非负数时,才能将不等式两边同时平方.另一种方法则是分区间讨论,从而去掉绝对值符号.当然本题还可用特殊值排除法求解.典型例题十例10 设二次函数c bx ax x f ++=2)((0>a ,且0≠b ),已知a b ≤,1)0(≤f ,1)1(≤-f ,1)1(≤f ,当1≤x 时,证明45)(≤x f .分析:从0>a 知,二次函数的图像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从1≤x 且1)1(≤-f ,1)1(≤f 知,要求证的是45)(≤x f ,所以抛物线的顶点一定在x 轴下方,取绝对值后,图像翻到x 轴上方.因此抛物线的顶点的取值非常重要,也是解这道题的关键所在.证明:∵)()(2c b a c b a b +--++= c b a c b a +-+++≤ 11)1()1(+≤-+=f f 2=, ∴1≤b .又∵a b ≤,∴1≤ab. ∴1212<≤-a b . 又1)0(≤=f c ,ab c a b ac a b f 444)2(22-=-=-,∴ab c a b c a b f 44)2(22+≤-=- 451141141=⋅⋅+≤⋅⋅+=b a b c . 而)(x f 的图像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且1≤x ,11≤≤-x , ∴)(x f 的最大值应在1=x ,1-=x 或abx 2-=处取得. ∵1)1(≤f ,1)1(≤-f ,45)2(≤-a b f , ∴45)(≤x f . 说明:本题考查了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及分类讨论的思想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关键是通过对参数a ,b ,c 的分析,确定抛物线顶点的取值范围,然后通过比较求出函数在1≤x 范围内的最大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第一象限的角是锐角
B.锐角是第一象限的角
C.小于90°的角是锐角
D.0°到90°的角是第一象限的角
【分析】本题涉及了几个基本概念,即“第一象限的角”、“锐角”、“小于90°的角”和“0°到90°的角”.在角的概念推广以后,这些概念容易混淆.因此,弄清楚这些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第一象限的角可表示为{θ|k·360°<θ<90°+k·360°,k∈Z},锐角可表示为{θ|0°<θ<90°},小于90°的角为{θ|θ<90°},0°到90°的角为{θ|0°≤θ<90°}.因此,锐角的集合是第一象限角的集合当k=0时的子集,故(A),(C),(D)均不正确,应选(B).
(90°-α)分别是第几象限角?
【分析】由sinα·cosα<0,所以α在二、四象限;由sinα·tanα
<0,所以α在二、三象限.因此α为第二象限的角,然后由角α的
【解】(1)由题设可知α是第二象限的角,即
90°+k·360°<α<180°+k·360°(k∈Z),
的角.
(2)因为180°+2k·360°<2α<360°+2k·360°(k∈Z),所以2α是第三、第四象限角或终边在y轴非正半轴上的角.
(3)解法一:因为90°+k·360°<α<180°+k·360°(k∈Z),
所以-180°-k·360°<-α<-90°-k·360°(k∈Z).
故-90°-k·360°<90°-α<-k·360°(k∈Z).
因此90°-α是第四象限的角.
解法二:因为角α的终边在第二象限,所以-α的终边在第三象限.
将-α的终边按逆时针旋转90°,可知90°-α的终边在第四象限内.
【说明】①在确定形如α+k·180°角的象限时,一般要分k为偶数或奇数讨论;②确定象限时,α+kπ与α-kπ是等效的.
例3已知集合E={θ|cosθ<sinθ,0≤θ≤2π},F={θ|tanθ<sinθ},那么E∩F是区间
[]
【分析】解答本题必须熟练掌握各个象限三角函数的符号、各个象限的三角函数值随角的变化而递增或递减的变化情况.可由三角函数的性质判断,也可由三角函数线判断.用代入特殊值排除错误答案的方法解答本题也比较容易.
【解法一】由正、余弦函数的性质,
【解法二】由单位圆中的正弦线和正切线容易看出,对于二、四象限的角,AT<MP,即tanα<sinθ,由正弦线和余弦线可看出,当
应选(A).
可排除(C),(D),得(A).
【说明】本题解法很多,用三角函数线还可以有以下解法:因为第一、三象限均有AT>MP,即tanθ>sinθ,所以(B),(C),(D)均不成立.用排除法也有些别的方法,可自己练习.
例 4(1)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P(3k,-4k)(k<0),求sinα,cosα,tanα的值;
【分析】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进行三角式的求值、化简和证明,是
三两个象限,因此必须分两种情况讨论.
【解】(1)因为x=3k,y=-4k,
例5一个扇形的周长为l,求扇形的半径、圆心角各取何值时,此扇形的面积最大.
【分析】解答本题,需灵活运用弧度制下的求弧长和求面积公式.本题是求扇形面积的最大值,因此应想法写出面积S以半径r为自变量的函数表达式,再用配方法求出半径r和已知周长l的关系.
【解】设扇形面积为S,半径为r,圆心角为α,则扇形弧长为l-2r.所以
【说明】在学习弧度制以后,用弧度制表示的求弧长与扇形面积公
形的问题中,中心角用弧度表示较方便.本例实际上推导出一个重要公式,即当扇形周长为定值时,怎样选取中心角可使面积得到最大值.本题也可将面积表示为α的函数式,用判别式来解.
【分析】第(1)小题因α在第二象限,因此只有一组解;第(2)小题给了正弦函数值,但没有确定角α的象限,因此有两组解;第(3)小题角α可能在四个象限或是轴线角,因此需分两种情况讨论.
【解】
(3)因为sinα=m(|m|<1),所以α可能在四个象限或α的终边在x轴上.
例7(1)已知 tanα=m,求sinα的值;
【分析】(1)已知tanα的值求sinα或cosα,一般可将tanα
母都是sinα和cosα的同次式,再转化为关于tanα的式子求值,转化的方法是将分子、分母同除以cosα(或cos2α,这里cosα≠0),即可根据已知条件求值.
【说明】由tanα的值求sinα和cosα的值,有一些书上利用公
很容易推出,所以不用专门推导和记忆这些公式,这类问题由现有的关系式和方法均可解决.
函数的定义来证明.
由左边=右边,所以原式成立.
【证法三】(根据三角函数定义)
设P(x,y)是角α终边上的任意一点,则
左边=左边,故等式成立.
例9化简或求值:
【分析】解本题的关键是熟练地应用正、余弦的诱导公式和记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sinα-cosα(因为α为第三象限角).
例10 (1)若 f(cos x)=cos9x,求f(sin x)的表达式;
【分析】在(1)中理解函数符号的含义,并将f(sin x)化成f(cos(90°-x))是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和诱导公式的关键.在(2)中必须正确掌握分段函数求值的方法.
【解】(1)f(sin x)=f(cos(90°-x))=cos9(90°-x)
=cos(2×360°+90°-9x)=cos(90°-9x)
=sin9x;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