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阿细跳月
浅析彝族阿细跳月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析彝族阿细跳月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摘要】彝族阿细跳月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参与阿细跳月活动,个体可以实现身心放松,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参与可以激发个体的文化认同感,增强社会联系,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阿细跳月活动也提供了一种身心结合的健康修复方式,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改善。
彝族阿细跳月活动对人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呼吁重视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未来,文化传承将继续对心理健康产生持续影响,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关键词】彝族阿细跳月、心理健康、传统文化、身心放松、团体活动、人际关系、文化认同感、健康修复、积极影响、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
1. 引言1.1 介绍彝族阿细跳月的背景意义彝族阿细跳月是彝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活动之一,通常在农历六月举行。
这一节日源自彝族对丰收和生活的庆祝,被视为一种祈福和祭祀活动,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阿细跳月通过舞蹈、歌唱、祭祀等形式展现出彝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在彝族文化中,阿细跳月被视为一种净化和祝福的仪式,具有净化身心、祈福平安的寓意。
参与阿细跳月的人们会穿上民族服装,跳起悠扬动听的舞蹈,整个过程充满喜庆和祥和的氛围。
这种传统仪式不仅能够增强族人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还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情感交流。
1.2 探讨心理健康对个体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心理健康对于个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心理健康是个体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础。
当一个人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时,他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保持情绪稳定,增强自信心和抗压能力,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求。
心理健康对个体的身体健康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不良会引发各种身体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心脏病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于预防疾病、延长寿命都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也是个体社交和人际关系的保障。
论彝族舞蹈“阿细跳月”进课堂的可行性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历史的现实存在,而今的舞蹈创编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文化创造者和文化传播者的神圣职责。
为此,作为舞蹈教学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审美创造坐标。
在以后的文化艺术发展中能为舞蹈文化的历史承续、创造和传播更具教学的价值。
所以舞蹈教学希望更多种类的民族民间舞蹈引入课堂,因为民族舞蹈也是教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沐浴着素质教育的阳光,素质教育正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因此,民族民间艺术是需不断承传的,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更是值得在教学文化学习中传承下去的,只有不断传承和发展,舞蹈艺术才会有更上一层楼的佳音。
1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阿细跳月”“阿细跳月”发展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山一带,流传于弥勒县西一、西二、西三、弥阳等阿细人聚居的村镇。
“阿细跳月”原称“跳月”,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且有求偶的含义,故避开长辈,于夜晚相约到村外的山野林间趁着月色,或围着篝火跳,抗日战争时期始称“阿细跳月”。
很多的传说的起源于“跳月”,但所有的都和火有关:有一种说法是从劳动力方面讲述,在古老的刀耕火种时,烧灌木桩容易刺伤脚,经常播撬窝时跳跃跳跃,进而演化的舞蹈;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天火”阿细山寨灾难频发,阿细人民奋勇抵抗火灾,因大地变得灼“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
3.2“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相对滞后对比“基础”课和“概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由于教学内容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且由于课程鲜明的政治性、实践性、即时性等特点,使该课程教学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材,成熟的教学范例,教学内容的把握基本依靠教师个人理解;另外,教学时间、教室安排、课件、教学对象等教学资源不固定,由于是临时开课没有专门的监督和检查,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督导机制体制没有形成。
“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的滞后教师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缺失。
传播学视域下阿细跳月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传播学视域下阿细跳月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阿细跳月”是云南彝族阿细支系传统的民间舞蹈,2008年6月,阿细跳月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11月,弥勒县西山地区作为彝族阿细人的聚居地和阿细跳月的发祥地,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彝族阿细跳月)文化艺术之乡”;2009 年8 月,弥勒县人民政府将每年阳历的8月7——9日确定为“中国·弥勒阿细跳月节”。
2012年8月11日至8月13日,弥勒县举办了中国·第四届彝族阿细跳月节。
今年的阿细跳月节盛况空前,社会各界反应热烈,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五个历届新高:一是接待人数创新高;二是旅游收入创新高;三是节目数量创新高;四是社会参与度创新高;五是游客美誉度创新高。
通过这次较为成功的阿细跳月节,进一步宣传了阿西跳月和弥勒旅游,塑造了弥勒旅游形象。
此次阿细跳月节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主要归功于媒体的传播力量。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人皆媒体的时代,媒体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是无处不在了。
在阿细跳月文化传承中媒体也必将起到其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没有正确运用,有时候媒体将会是一个可怕的“杀手”。
近年来,虽然成立了阿细跳月艺术团、弥勒阿细跳月文化传播公司,投入到阿细跳月宣传的媒体不断增多,阿细跳月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但是目前阿细跳月的文化传承与媒体的传播之间仍存在着一些不够默契的问题:首先是对媒体传播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规划,媒体的引导不够;其次是没有明确的定位,需建立一个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然后是没有充分发挥媒体的强大权威宣传作用;最后还有一点就是,没有利用好媒体的多样性,资源选择单一化。
在当今这个新媒体时代,阿细跳月要长久地发扬光大,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如果在阿细跳月文化传承中我们能充分科学合理地利用媒体,相信阿细跳月的明天将会更加绚丽多彩。
一、规划传播路径,加强媒体引导(一)合理规划传播路径我国应该根据阿细跳月的特点,结合现有不同媒体的特点、优劣势,从整体上、专业上对阿细跳月的传承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仅是传统的地方电视台,还有省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报纸、广播、网络、手机等等渠道,用最合适的传播手段来传递阿细跳月丰富的内涵,才能达到传承的最终目标。
《阿细跳月》(教案)
今天在教授《阿细跳月》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彝族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起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关注,这一点做得还不错,成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理论介绍部分,学生们对基本舞步和音乐特色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整体进度。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阿细跳月》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更好地将舞步与音乐节奏结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舞蹈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舞步的基本原理和舞蹈的连贯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舞蹈练习的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核心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阿细跳月》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接触过民族舞蹈?”(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阿细跳月》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阿细跳月》的基本概念、舞步特点及其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阿细跳月》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传播民族舞蹈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阿细跳月》说课稿
《阿细跳月》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
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
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
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
《跳月歌》很有特点,全曲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
演唱时,在每小节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两旁吸气。
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
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民乐合奏曲。
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
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
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
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
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
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阶段的低年级,他们已经初步撑握了音乐的一些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新的知识也接触的比较快,并能对所学充分发表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能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对人和事物有了自己的初步看法,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给予正确引导的关键时期。
本课在设计时紧密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愉悦性,通过欣赏、创编等音乐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音乐艺术的启迪。
三、设计理念云南是一个风景秀丽、民族众多的地方,有着瑰丽灿烂的民族文化,堪称“歌舞之乡”、“音乐海洋”,有许多值得挖掘的素材。
阿细跳月
历史
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传说很早以前, 彝族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每当春耕 时节,他们白天给土司头人干活,夜间才 能借着月光赶种自己的“火地”。在火灰 尚未熄灭的地里,人们光着脚板劳动,脚 被烫疼了就抬起来跳两下,还“啧啧”地 喊两声,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由 于这种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后来又演变为 青年男女娱乐和恋爱时跳的舞蹈,所以就 叫“阿细跳月”。
三弦
三弦:又称“弦子”,中 国传统弹拨乐器[1] ,其 他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影 响,也有类似三弦的乐器。 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 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 演奏。音色粗犷、豪放。 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 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 音乐和说唱音乐。
扬琴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 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 蝴蝶琴,击弦乐器。扬琴 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 少的乐器。 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 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 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 宏大, 刚柔并济;慢奏时, 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 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 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 玉盘般清脆。
高胡
高胡是“高音二胡” 的简称,其形、构造、 演奏弓法与技巧以及 所用演奏符号等,均 与二胡相同,只是琴 筒(共鸣箱)比二胡 略小,常用两腿夹着 琴筒的一部分演奏。
二胡
二胡(拼音: Erhu) 始于唐朝,称 “奚琴",至今已有一 千多年的历史。是中 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 乐器的总称。二胡又 名“胡琴”,是汉族 的传统乐器。二胡是 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 主要的弓弦乐器(擦 弦乐器)之一。
中胡
中胡是在二胡基础上改制 的一种乐器,是中音二胡 的简称。所有二胡上的演 奏技巧都适宜中胡演奏。 它仍属于灵敏性较弱的乐 器。它最善于演奏一些抒 展、辽阔的歌唱性旋律, 和声长音与不很复杂的音 型,较少演奏快速的华彩 性旋律。
浅析彝族阿细跳月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析彝族阿细跳月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摘要】彝族阿细跳月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与阿细跳月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交性,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通过跳月活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缓解压力焦虑,提升幸福感。
阿细跳月作为文化传统的传承活动,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自我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心。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阿细跳月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传承并弘扬彝族文化。
彝族阿细跳月不仅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更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深远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彝族阿细跳月、人心理健康、社交性、身心健康、文化传统、自我认同感、压力焦虑缓解、积极影响、发展趋势、意义与价值。
1. 引言1.1 概述彝族阿细跳月彝族阿细跳月是彝族文化中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通常在农历十月进行。
这一活动是彝族人民在丰收后举行的一种庆祝仪式,被认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阿细跳月活动包括跳月、唱歌、跳舞等多种形式,整个过程充满了喜庆和祝福的气氛。
在彝族社会中,阿细跳月不仅是一种庆祝丰收和感谢神灵的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人们通过参与阿细跳月活动,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加深了彝族社区的凝聚力。
阿细跳月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通过这一活动可以传承和弘扬彝族的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的文化遗产。
彝族阿细跳月活动在彝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交性,促进身心健康,传承文化传统,提升自我认同感,还可以缓解压力焦虑,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彝族阿细跳月的起源彝族阿细跳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彝族的一种古老的传统仪式。
据传,彝族阿细跳月起源于一位叫阿细的女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跳起了一种独特的舞蹈,这种舞蹈既有力量又充满柔美,深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在舞蹈中,阿细跳得如此投入,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吸引了天空的月光,让月光更加明亮。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细的舞蹈被传承下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特定的舞蹈仪式,被彝族人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
“阿细跳月”是怎么回事
“阿细跳月”是怎么回事
居住在我国云南的彝族,人们通常称之为“阿细”。
在阿细人中间,流传着一种群众性的文化习俗——“阿细跳月”。
顾名思义,“阿细跳月”是指阿细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跳舞。
起初,阿细人为了寻找劳动之余的欢乐,从森林里伐来椿木,找来羊皮、牛筋,制成小三弦,每逢明月高悬的夜晚,便三五成群地聚在寨中唱歌跳舞,这就是“阿细跳月”的前身——三步乐(又叫“老人舞”)。
后来,阿细人感到只用小三弦还不能尽情抒怀,于是又在小三弦的基础上创造了大三弦,从此,阿细人便将借助大三弦的歌舞活动称作“阿细跳月”。
阿细人之所以喜欢这种歌舞,还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互相联系、交流思想和感情。
每当月明星稀的夜晚,山间水旁的草坪上,总有很多年轻人聚在一起。
小伙子们吹着清脆悦耳的笛子,拨动着大三弦;姑娘们成群结队地踏着音乐旋律拍掌而上,伸出右脚腾起左脚,然后又伸出左脚腾起右脚,一面唱歌一面跳舞。
当舞到最高兴的时候,小孩子们也加入了歌舞的行列,姑娘们顺手摘来木叶含在嘴上,吹起了动人的旋律。
被称为“阿细跳月”的这种民间歌舞,有时一直要持续到天明。
——本文选自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全球通》。
《阿细跳月》教案(精选14篇)
《阿细跳月》教案(精选14篇)《阿细跳月》篇1教学内容:欣赏《阿细跳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阿细跳月》、了解彝族的音乐特点以及与他相关的风土人情,增强对祖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2、通过欣赏《阿细跳月》让学生感受乐曲欢快跳跃的节奏特点,掌握节奏“ × × × ×”。
3、能感受《阿细跳月》的基本情绪,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进行表演,并大胆的进行创编。
教学重、难点:1、欣赏《阿细跳月》了解其音乐主题,掌握其典型节奏型。
2、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进行表演,并大胆的进行创编。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律动导入:学生在《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歌声中走进教室师:小朋友们,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还记得吗?一起跟着唱一唱吧。
(师生一起唱)师:彝家娃娃们能歌善舞,小朋友们,你们了解彝族吗?二、介绍“彝族”(边欣赏图片边介绍)彝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的服装色彩艳丽,他们习惯佩戴很多首饰,这些首饰多是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人们个个能歌善舞,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彝族“火把节”的热闹场面。
彝族的“火把节”是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六,这天彝族人会身着盛装,白天在一起搞一些庆祝活动,夜晚围在一堆篝火周围唱歌、跳舞。
彝族的“火把节”场面?人?三、欣赏《阿细跳月》1、整体聆听,初步感知。
师:彝族盛大的火把节你想参加吗?我们先听听彝族火把节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听音乐)师:这首曲子带给你什么感受?生说。
师:这首曲子热烈,欢快,感觉像过节一样,很热闹。
2、学节奏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火把节,感受这欢快的气氛。
(1)、出示节奏5/4 × × × ×(平时我们接触的大多是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而这个五四拍我们的民族音乐常常用到它,它能够很好的体现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2)、学生互相讨论,互相说一说节奏(边划拍边说)分析:我们之前学过“×”是几分音符?唱几拍?“×”呢?那像“× × ×”的节奏我们叫它?(引导学生说出“切分节奏”)(3)、师生交流,拍一拍节奏a、师:你会拍这个节奏吗?拍給旁边的同学听一听。
彝族的民间故事传说
彝族的民间故事传说彝族民间故事在彝族民间文学中占有很大比重,从已经整理出来的彝族民间故事来看,民间故事的组合内容和题材是多方面的。
那你知道彝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彝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彝族的民间故事传说:阿细跳月的由来据说在很久以前,竹山上有一对青年,男的叫阿者,女的叫阿娥。
他俩成婚不久,男的出门打猎,女的在家织布。
早上,妻子总要送丈夫出门;傍晚,她又到半路迎接丈夫归来。
阿者每天归来,满身挂的是鹿子、斑鸿、野鸡、松鼠,从来没有空手而归。
阿娥的手也最灵巧,每天能织九百九十九尺象自云一样的布。
人们常说织女最善于织布,要是她跟阿娥相比,真是天_L和地上相差一大截吧!阿娥和阿者就象月亮离不开太阳,星星离不开月亮一样,生活过得象冬月里的蜜一样甜。
到了这一年三月间,天__L忽突其然地出来十个太阳,这十个太阳就象十个大火球,不断地喷出熊熊的火焰。
山林里的鹿子、老虎、豹子吓得到处乱蹦乱窜,都想找一个比较合适的藏身之地。
人们也只能躲在屋子里哀声叹气。
这时,有一只绵羊也为了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当它跑到一间房子前,没想到有一头老牛早就躲在屋里,真是“蚂蚌脚长,蟋蟀脚短,”落在后了。
老牛见绵羊喘着粗气想闯进门来,想必是来跟自己争立足之地,于是用两足和角挡住门,睁大双眼瞪着绵羊。
绵羊见此情形也不示弱,破口大骂:“癫子皮,要是不一让我进去,你也不得好死!”屋里的老牛听了肺都快气炸了,便一头冲了出来。
绵羊也一跃而起,和老牛格斗起来。
它两你来我往,不知斗了几个回合,仍然不分胜败。
它两斗啊,斗啊!两双角相互撞击时不断迸发出点点火星,火星飞到枯草丛中,燃起熊熊大火。
这时正是风大季节,火势越烧越猛。
绵羊和老牛见了这大火便停止格斗,各自逃命。
它们各朝一方跑呵,跑呵!老牛终于发现了一条河,便急忙跳人河中藏起身来。
绵羊见火越烧越旺,心想:地上可能无立足之地了。
于是鼓足勇气向上一跃,便飞上了半空中。
因此,如今阿奥、阿么奥一旦发现空中有团团白云,便告诉孩子们:“那就是当年和老牛格斗过的绵羊。
“阿细跳月”的文化内涵及特征研究 ——以弥勒西山地区为例
楚雄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阿细跳月”的文化内涵和特征研究——以弥勒西山地区为例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20101011242学生姓名:赵姗指导教师:岳瑞芝职称:论文字数:20285完成日期:2014 年 4 月教务处印制1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1.本人郑重地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学院和系有关规定完成的。
2.本人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和参考资料均加以注释和说明。
3.本人承诺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研究内容过程中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的行为。
4. 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对侵犯任何方面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2目录摘要 (4)关键词 (4)Abstract (5)Key words: (5)前言 (6)一、阿细跳月的概述 (6)(一)、阿细跳月的起源 (6)1、源于生存需要的阿细跳月 (6)2、源于民间传说的阿细跳月 (7)3、弥勒县对“阿细跳月”起源的叙述 (9)(二)、阿细跳月的演变 (10)(三)、阿细跳月的种类和特点 (14)1、阿细跳月的种类 (14)2、阿细跳月的特点 (15)二、弥勒“阿细跳月”的文化内涵 (16)(一)、阿细跳月是阿细人智慧的结晶 (16)(二)、阿细跳月是阿细文化传承的载体 (18)三、弥勒阿细跳月的文化特征 (18)(一)、传承性 (19)(二)、活态性 (19)(三)、地方民族性 (20)(四)、包容性 (20)(五)、局限性 (21)四、结语 (22)注释: (22)结论 (23)参考文献 (24)致谢 (25)3“阿细跳月”的文化内涵及特征研究——以弥勒西山地区为例摘要:“阿细跳月”是云南彝族支系阿细人最为著名的舞蹈形式,它舞蹈动作简洁舒展,节奏欢快,气氛热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作为彝族阿细文化的代表,“阿细跳月”从过去一个偏居山林、少为人知的婚俗性活动符号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享誉云南甚至是全国的,并能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社会反响和娱乐健身的民族文化品牌。
阿细跳月
有一天,人们在山上狩猎时,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了, 阿细跳月,源远流长。远古时代,人类不知道怎样用火, 便纷纷靠在树上休息。有个名叫“木邓”的小伙子,却骑在一 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有一天雷电击中了枯木而引起一场大 根朽木上面,边休息,边拾起一根细木棍儿,使劲地向朽木上 火,很多野兽被烧死,人们吃了,感到味道鲜美。从此才会 钻。钻着钻着突然从朽木中钻出火来了。火的再度出现,使人 用火烧肉充饥,烧起火来取暖。但在那风吹雨淋又没有房屋 们欣喜若狂。大家拾柴架火,熊熊的火焰,照得大地通红,烤 栖身的原始生活中,要保存住一点火种,确实非常困难。 得人体冒烟。于是围着篝火,边烤边跳。这就是阿细跳月的最 暴雨一来,火种被浇灭了。没有火了,人们就得挨冻,吃生 初起源。人们称之为“木邓比”,意为“跳篝火”。 肉喝冷水,给生活带来不少的困难。
2009年
中国首届阿细 跳月节在云南 弥勒开幕
2010年-至今
成功举办了多 次阿细跳月节
老年舞
青年舞 现在的阿细跳月,分青年舞和老年舞两种。
现状
现状
老年舞
老年舞缓慢轻松,随着笛子的节奏, 男子的弹起小三弦、月琴、拉起二胡 坦然潇洒,喜而不露的翩翩起舞; 女的则双手叉腰起舞,抬着脚,随 着笛声、弦声拍着双手,旋转摆腿, 时而围圈齐跳,时而相对而舞,保持 着集体舞的阵容,温雅自如,情趣神 怡。
这种舞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男青年挎着 表演时,大家随着 舞蹈的基本动律是左右 一个大三弦边弹边跳。大三弦全长约 领舞者忽而形成两大横 135厘 晃身、摆胯。整个舞蹈热情 米,琴筒宽度约 排,进退欢舞,如潮涨 27厘米,长约33厘米,弦 奔放,大幅度的跳动和变化 码处置有铁皮扣片,弹拨时“嚓、嚓”作 潮落,忽而又变为“二 鲜明的图形,构成炽热的气 响。男青年斜挎如此大而重的三弦,边弹 龙吐须”,双双对舞后, 氛,具有浓烈的野趣美。 边舞,显示出男性的矫健与豪放。 依次散开,如渠水分流 而去。
《阿细跳月》教案
《阿细跳月》教案1.1 背景介绍:《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起源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1.2 意义说明:通过学习《阿细跳月》教案,使学生了解彝族文化,传承民族舞蹈艺术。
1.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二、知识点讲解2.1 舞蹈起源:介绍《阿细跳月》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背景。
2.2 舞蹈特点:分析《阿细跳月》的舞蹈动作、节奏、音乐和服饰等特点。
2.3 舞蹈技巧:讲解《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手势、身姿等舞蹈技巧。
三、教学内容3.1 舞蹈动作:教授《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如进退步、侧点步、圆圈步等。
3.2 音乐欣赏:让学生聆听《阿细跳月》的音乐,感受其节奏和旋律特点。
3.3 舞蹈表演:组织学生进行《阿细跳月》的集体表演,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阿细跳月》的起源、特点和技巧。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舞蹈动作练习、音乐欣赏和表演实践,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舞蹈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难点:舞蹈动作的协调性和音乐节奏的把握。
5.2 重点:掌握《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和舞蹈技巧。
以下是剩余五个章节的教案,请参考:六、教学方法6.1 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示范动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舞蹈动作。
6.2 练习法:让学生反复练习舞蹈动作,提高舞蹈技巧。
6.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舞蹈表演。
七、教学评价7.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度和进步情况。
7.2 终结性评价:评价学生在舞蹈表演中的表现力和舞蹈技巧。
7.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认知。
八、教学时间8.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1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8.2 课堂时间分配:舞蹈动作练习占40%,音乐欣赏占20%,舞蹈表演占20%,课堂总结占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彝族——阿细跳月
云南彝族——阿细跳月云南彝族——阿细跳月阿细跳月最早流传于路南圭山和弥勒县山区,是彝族阿细支系最喜爱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跳月又名"跳乐",阿细语称为"高斯比",意为快乐的跳,撒尼语称之为"三弦比"即三弦舞。
据说它是由阿细古老的民间舞蹈"老人舞"发展而来。
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里各村的人们常相聚在一起,进行各种娱乐,而跳月则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
平时,当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小伙子用竹笛吹起燎人心动的旋律,大三弦弹起热情奔放的曲调,于是在场坝上,在松林里,姑娘们便踏着轻快的节奏走来,面对小伙子拍手起舞,令人心醉的阿细跳月便开始了。
他往在跳月中相识、相爱,跳到月落,跳到日出。
"跳月"分为青年舞、老人舞、娃娃舞三种。
其基本舞步是跳步和三步乐。
青年舞节奏明快,动作跳跃旋转,情绪热烈奔放,充满青春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老人舞节奏缓慢,动作在三步乐的基础上可自由发挥,有时轻抬脚在空中边跳边旋转数圈。
娃娃舞,跳法是三步乐,有时改蹬脚为点步,或把一只脚搭在另一只腿上,边跳边唱,具有一定的游戏性。
阿细跳月通常用大三弦、小三弦、二胡、高低音笛、木叶等伴奏。
阿细跳月是彝族舞蹈中的一枝奇葩,但40年代在昆明演出时却被国民党反动派以"有伤风化","难登大雅之堂"等罪名而禁演。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民族歌舞艺术十分重视,"阿细跳月"曾登上向国庆一
周年献礼的舞台并到国外演出,成为国内外广大观众喜爱的舞蹈。
云南彝族——阿细跳月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