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心理攀比行为
幼儿园的攀比
幼儿园的攀比在当今社会,幼儿园的攀比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纷纷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竞赛,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购买昂贵的玩具和衣物。
这种现象不仅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一、幼儿园攀比的表现1.学习成绩攀比在幼儿园,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成为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班级中脱颖而出,提前教授孩子小学课程,甚至让孩子参加各种竞赛,以获取荣誉。
这种做法让孩子过早承受学习压力,失去了童年乐趣。
2.物质攀比在物质方面,家长们互相攀比孩子的衣物、玩具、用品等。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穿上名牌衣服,不惜花费高额金钱;有的家长则购买昂贵的玩具,以满足孩子的虚荣心。
这种攀比让孩子过早接触物质生活,容易导致价值观扭曲。
3.兴趣班攀比家长们纷纷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如舞蹈、绘画、钢琴等。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参加的兴趣班越多,将来就越有出息。
于是,孩子们的时间被各种兴趣班占据,失去了自由玩耍的机会。
二、幼儿园攀比的危害1.给孩子带来压力幼儿园的攀比现象让孩子承受了过重的压力。
他们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不得不努力学习、参加各种竞赛,导致心理负担加重。
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幼儿园的攀比现象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他们觉得自己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从而产生挫败感。
过多的兴趣班和学业任务让孩子失去了锻炼身体和休息的时间,影响身心健康。
3.扭曲孩子价值观幼儿园的攀比现象让孩子过早接触物质生活,容易导致他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他们可能会认为,只有拥有昂贵的物品和荣誉,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这种观念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三、如何避免幼儿园攀比现象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长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行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避免幼儿园攀比现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盲目追求物质和荣誉,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兴趣发展。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幼儿攀比心理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比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感和不良情绪的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现象可能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家长和老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幼儿的攀比心理问题。
本文将针对幼儿攀比心理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
一、了解幼儿攀比心理的原因幼儿攀比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家长和老师首先需要了解幼儿攀比心理形成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个问题。
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家庭中存在比较严重的攀比现象,家长间的攀比、兄弟姐妹之间的攀比,都可能会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形成攀比心理。
2. 社会环境: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导致了攀比心理的滋生,社会上的物质攀比和外在形象攀比给了幼儿不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建立积极的家庭教育环境1.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幼儿的自尊和自信,避免与其他家庭攀比,以身作则,给予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
2. 家长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关注,保持家庭温暖和谐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3. 不要因为攀比心理而过分夸大物质的重要性,教育孩子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而不是一味追求更多。
三、提高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1. 鼓励孩子发展多元智能,在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
2. 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避免对自己的否定和忽视。
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3. 接纳孩子的每一个特点,给予他们正面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可以从内心感受到被认可和尊重。
四、注重幼儿的情感培养1. 家长和老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教育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情感素质。
2. 建立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让幼儿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成长,增强幼儿的情感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3. 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教育他们懂得与人沟通和交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幼儿攀比行为是指幼儿为了获得别人的赞扬,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进行的与同龄人比较的行为。
攀比行为在幼儿园阶段非常普遍,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互相炫耀自己的玩具、衣服、成绩等,并且常常以评价别人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
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幼儿攀比行为,以及如何对此进行教育?一、幼儿攀比行为的原因1.求得赞扬与认可幼儿处于成长期,需要得到大人的赞扬与认可,这是他们发展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当他们把自己的成就向大人展示时,得到的肯定和表扬会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
2.效仿大人的行为幼儿处于模仿期,他们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并在同伴中展示自己的特长。
当其他同伴表扬他们的时候,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是受人欢迎的,从而增强自己的优越感和自信心。
3.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幼儿的心里,拥有好玩具、漂亮衣服和高分数是一种优越的象征,可以证明自己比别人强。
因此,幼儿会通过攀比行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并证明自己的优越性。
二、教育策略1.关注幼儿的内在需求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需要关注幼儿的内在需求,达到及时满足的目的,在关注孩子的时候,不仅需要注意到表面的需求,还要关注他们内在的情感和需要的满足,通过及时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心。
2.给予正确的评价在幼儿攀比行为中,我们既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分析,提醒幼儿在比较过程中注意观察和借鉴别人的优势所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避免贬低别人的行为和成就,增强互助和团结的意识。
3.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在幼儿的心里,攀比是一种激励和推动自己进步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过度地强调攀比的重要性,就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只有比别人强才能得到认可和肯定的心态,这样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孩子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并尝试去欣赏和尊重别人的存在。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宁波中山艺术幼儿园郑巧莲一、摘要:幼儿攀比心理是幼儿成长阶段教常见的一种不健康心理。
其产生主要是社会环境影响,家长的过分溺爱以及家长之间的攀比,老师对待幼儿的不公平态度等原因所导致。
幼儿攀比心理的行为表现包括对玩具衣服等物质的不当追求和跟风行为。
引导家长把握好对孩子的爱与溺爱的程度,家长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教师平等关爱对待每一个孩子,以及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是消除幼儿攀比心理的主要方法。
与此同时,正确看待与孩子自主意识觉醒相伴随的竞争意识和不健康攀比心理的区别,合理引导孩子的竞争意识,可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二、关键词:幼儿攀比心理攀比行为消除对策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的贫富差距也日益悬殊,一部分人开始产生炫耀、攀比心理,并从这种攀比中得到一种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
而这些攀比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使孩子逐渐产生攀比心理。
幼儿攀比心理是指幼儿与幼儿之间产生的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吃、穿、住、行、玩具、家庭背景等方面)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得到自我满足的一种的心理。
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物质生活水平、家庭条件、外表长相以及幼儿在同伴教师心目中的地位。
这种心理的存在给幼儿及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对幼儿攀比心理的产生原因,行为表现,消极影响,及消除对策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幼儿攀比心理产生的原因社会环境现在是比附之风盛行的社会,这种环境为幼儿攀比心理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见贤思齐”,这是一种社会思潮,其本身并无什么丑行劣迹可供人置喙。
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这种社会思潮开始改变了,变成了一种攀比,一种表达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的行为。
(一)家庭经济水平家庭经济水平好坏是幼儿是否能与同伴攀比的前提。
好的家庭经济水平是幼儿参与攀比的经济基础。
社会经济的发展了,人们的经济水平也提高了,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了。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的成因及正确引导方式
黄礼也如今,攀比行为在幼儿中越发普遍。
据调查,70%以上的幼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认真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成因以及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同时,采取恰当的方式正确引导,使幼儿拥有一个健康、阳光的心态,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幼儿攀比心理的成因攀比在心理学中属于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即主体发现自身与参照对象特征发生偏差时,主体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
攀比可分为正向攀比与负向攀比。
其主要表现形式分为三类,即嫉妒心理、面子问题、习惯性攀比。
虽然表面看来是幼儿之间简单的攀比行为,但是这一现象背后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只有在了解各方面原因后,教师与家长才能共同努力,对症下药,正确引导。
(一)家长方面有些家长事事攀比,爱慕虚荣,为幼儿带来了不良影响。
家长的虚荣心会潜移默化地滋生幼儿的攀比心理。
两年前,我偶然听到一个小男孩和同伴的对话:“我们家又开了一家新店,就在幼儿园旁边。
我们家的房子很大很大,比城堡还要大。
你们家呢?”小男孩声音不大,但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有些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动不动就用“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来数落自己的孩子。
这样,幼儿会逐渐形成与旁人攀比的习惯,认为只要自己比其他人做得好,就可以得到父母的喜爱。
幼儿萌生攀比心理后,可能会提出诸多物质要求。
这时,如果家长一味地纵容,无疑助长了幼儿的攀比心理。
长此以往,他们无法体谅父母的辛苦,无法体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知道无尽索取,认为父母给予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可见,幼儿时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如果家长不注重引导幼儿关注、寻求自身价值,就会使幼儿误入盲目攀比、模仿的歧途。
(二)教师方面“芳芳!你今天穿得真好看!”“明明!你今天带给大家的玩具好特别!”教师的这些话本来无可厚非,但忽略了其他幼儿的感受。
每一个幼儿都想获得教师的赞赏与喜爱,然而,教师的不当表达会给幼儿传递错误的信号:“只要穿漂亮的衣服,带新奇的玩具,就能得到老师的青睐。
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幼儿时期的攀比行为不可避免,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社会比较尚未建立,学龄前儿童比较难以树立自我意识,这就给幼儿攀比行为提供了土壤。
幼儿攀比行为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采取一些有效的教育策略来防止并处理幼儿的攀比行为。
本文将围绕幼儿的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进行探讨。
一、幼儿攀比行为的特点及原因幼儿时期的攀比行为表现为孩子们不时地和同伴角逐,并期望取得胜利或者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赞誉。
这一行为表现不同,有的孩子表现得积极主动,他们总是先出击向其他孩子比赛,并期待得到别人的赞扬;有的孩子则表现得活动较为被动,他们总是等待别人向他们比赛,这和其他孩子们的反应密切相关。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他们的攀比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自己价值的重视和对身边同伴的注意力的渴求。
攀比行为的发生,和孩子成长中的需要有关。
幼儿时期的小孩往往缺少自我意识,他们还不能感知到外部世界的意义。
所以说,对于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缺乏清楚的认识和表达,他们可能不能积极地与同伴互动,这就造成了孤立感和自卑心理。
因此,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幼儿开始尝试探索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比赛、争议和较量表现自己的能力。
除此之外,来自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因素也是幼儿攀比行为的根源。
对于家长来说,如果过多地强调竞争和胜负,就会影响孩子心中的正常发展。
同时,社会对于成功背后的比赛与成果制造了强烈的舆论支持,这也让孩子的攀比行为日益增加。
二、幼儿攀比行为的危害幼儿时期攀比行为主要表现为模仿和比较行为,并可能会引起多种负面反应,包括以下方面:1. 影响幼儿正常的社交发育,使社交行为发生异常;2. 降低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不必要的焦虑、抑郁、身体疾病等;3. 引发不良的竞争意识,恶性竞争,导致彼此之间形成既不平等也不友好的竞争关系,严重影响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4. 形成攀比,导致之后可能有扭曲的官僚主义和势力斗争。
三、教育策略针对幼儿的攀比行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让孩子们得到瓶颈的突破,走出攀比的困境。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1. 引言1.1 幼儿攀比心理的危害幼儿攀比心理是指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倾向,表现为比较关注他人的物质条件、外在表现或能力,以此来评价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这种心理倾向会给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和危害。
幼儿攀比心理会导致幼儿过分关注外在表现和物质追求,影响其内心世界的健康发展。
幼儿会因为追求与他人的比较而产生焦虑、自卑、不满足等消极情绪,甚至出现攀比过度导致物质浪费和社交问题等行为。
幼儿攀比心理还会影响其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幼儿过于追求和他人比较,可能导致其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紧张和疏远,从而影响到他们在团体中的融入和合作能力。
幼儿攀比心理也会影响到其个性发展和自我认知的形成。
过分追求比较和竞争会让幼儿忽略自己的兴趣和才能,造成自我认知的扭曲和心理成熟程度的延迟。
幼儿攀比心理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需要家庭和教育机构共同关注和解决。
1.2 家庭教育中的挑战在家庭教育中,幼儿攀比心理是一个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成长环境,家长在孩子的攀比心理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幼儿攀比心理的形成有时候与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密切相关。
家庭中的各种规矩和教育方式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攀比行为。
与此家长在面对幼儿攀比心理时也会遇到各种挑战。
家长可能会觉得很难区分幼儿攀比行为和正常的竞争行为,也难以正确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庭中可能存在各种外在因素,比如亲戚邻居的言行以及社会环境等,也会对幼儿的攀比心理产生影响。
在面对家庭教育中的挑战时,家长需要正确认识幼儿攀比心理的危害,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2. 正文2.1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是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成长环境,家庭氛围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了消除幼儿攀比心理,家长可以在家庭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摘要】幼儿攀比是一种不可忽视、需要引导的现象,目前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
为了纠正幼儿的攀比现象,本文探讨了幼儿常见的攀比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攀比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危害,并在此基础上从家长和教师两方面提出对策,共同矫正这种不良行为的措施,以引导幼儿心理。
【关键字】幼儿攀比;原因;影响;对策【正文】一、攀比心理与幼儿攀比行为(一)攀比心理所谓攀比心理,就是一种与人比高而不甘人后心理,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
攀比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通常被选作攀比对象而进行参照的个体与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在某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使二者有可比较的基础。
然而由于个体自尊的需求,使得二者之间的某些差距被过分夸大,从而引起相关的竞争与极端情绪。
一般而言,攀比会表现为“面子问题”、嫉妒心理以及习惯性攀比等形式。
(二)幼儿攀比行为与表现攀比心理自古有之,在现代社会中也普遍存在。
人是社会性动物,来到社会之后便会具有各种社会属性,因此攀比心理与行为不仅仅存在于成年人当中,在幼儿群体当中,也广泛存在。
幼儿的攀比行为主要表现在对物质的追求方面。
尽管幼儿年纪尚小,然而自幼以来通过身边人言谈以及电视等传媒方式的信息输入,使得社会上的某些价值观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
不少幼儿在观看了电视里面所播出的儿童服装或者玩具广告之后,便会要求家长去买,如果自己没有而看到其他的小朋友有了之后,这种情绪便是更加浓烈——“别人有了自己为什么没有”,这种对物质的追求突出表现为跟风。
二、幼儿攀比的原因以及影响(一)幼儿攀比的原因造成幼儿攀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幼儿攀比的行为是出于天性,幼儿处在心理发育的起步阶段,对于好的东西、漂亮的东西会有一种本能的追求,而这样一种追求会自然的转化为对自身的要求,即“我也要有的心态”,这样的心态本乎自然,却又是攀比心理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
其次,原因是家长角色的失位与引导的错位。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幼儿期是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个体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然而在幼儿园和家庭环境中,普遍存在着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
这种攀比心理和行为不仅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尊心的发展。
本文将从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干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大家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1.了解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的定义是非常重要的。
攀比是指幼儿为了显示自己的优势而与他人进行比较。
幼儿期是身体和认知能力都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学习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信息,并试图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建立自己的认同感。
然而,幼儿攀比行为通常表现为比较自己的衣服、玩具、成绩和家庭背景等方面是否比他人更好。
这种攀比心理和行为常常会导致幼儿的焦虑、自卑、嫉妒和孤立等问题,并对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2.为什么幼儿会出现攀比心理和行为呢?首先,家庭环境往往是幼儿攀比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追求物质和社会地位的攀比意识较强,他们常常会在幼儿面前以物质条件为基础来评价和比较他人。
这种行为很容易让幼儿形成以物质为核心的价值观,并开始通过物质来评价自己和他人。
此外,家长的过度溺爱和关注也会让幼儿形成攀比心理。
当幼儿在家庭中过度受到褒奖和关注时,他们会认为只有通过攀比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关注。
这种心理会引发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的发生。
其次,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也受到幼儿园环境的影响。
幼儿园作为幼儿的第二个家庭,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在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的表扬和奖励往往是采取“好”的公式,这也会让幼儿形成相互攀比的动机。
例如,当一个幼儿在幼儿园中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伴的羡慕时,别的幼儿也会惊羡并试图通过比较来获得同样的表扬和注意力。
这种竞争和攀比的环境有时候会给幼儿造成压力,干扰他们的自然成长和交际技巧的发展。
3.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对他们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首先,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幼儿时期是一个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幼儿们处于互动的社交环境中,这也意味着他们可能有一些攀比的心理和行为。
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现象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尊心和友好的竞争意识。
一、理解幼儿攀比心理的现象是开始探讨的重要一步。
幼儿攀比指的是幼儿在互动中主动比较自己与他人,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赞誉、关注和认可。
这种行为源于幼儿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同感。
幼儿攀比行为主要表现为比较自己的外貌、能力、成就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
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的研究表明,这种行为可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一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从正面方面来说,幼儿攀比行为可以促进他们的自我力量的发展。
当幼儿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比别人做得更好时,他们可能会充满自信,并愿意继续努力提高自己。
此外,幼儿攀比行为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幼儿攀比行为可能导致幼儿对自己的不满和自卑感。
当幼儿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比别人差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自责。
这种消极情绪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心的发展。
此外,幼儿攀比行为还可能导致幼儿之间的友谊关系出现紧张和竞争。
三、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些方法来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尊心和友好的竞争意识。
1.家庭和学校环境是培养幼儿积极心态和社交能力的重要因素。
家长和教师需要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和榜样,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比较的标准。
同时,家长和教师还应该鼓励幼儿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提供合适的支持和认可。
2.建立一个支持性的社交环境对幼儿的健康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互助精神可以帮助幼儿摆脱攀比的心理和行为。
通过合作和分享经验,幼儿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并以积极的方式参与竞争。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幼儿期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塑造自我认知、社会情感以及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然而,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长的高期望值使得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逐渐在研究者的关注下浮现。
本文将探讨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对幼儿成长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幼儿攀比心理的定义和特点幼儿攀比心理是指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对于自我在某项特质或能力上与他人比较并争夺优势的一种心理状态。
幼儿攀比心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富有竞争性和胜负欲、重视他人评价、追求外部的物质和名誉奖励等。
二、幼儿攀比行为的表现幼儿攀比行为主要表现在幼儿间的频繁比较和争夺。
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幼儿攀比成绩、外貌、家庭背景、物质消费等等。
幼儿攀比行为往往带有进行交流、沟通、社交的目的,并且往往伴随着争夺、猜忌、敌对等负面情绪。
三、对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以及个体因素等。
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是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中较为严格和挑剔的家长教育方式、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竞争与攀比等都会影响到幼儿攀比心理的形成。
2.学校因素学校环境是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重要因素。
竞争过重的教育环境和晋升制度、严格的评价标准以及以成绩为导向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增加幼儿攀比行为的出现。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环境是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当社会文化强调物质消费和外在表现时,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更容易被激发。
4.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内在驱动因素。
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自尊心的形成程度、自我认同感等都会对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负面影响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出现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都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对幼儿自尊心的负面影响幼儿攀比行为往往使得孩子们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以他人评价和比较为导向的价值观。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媒体的广泛普及,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幼儿攀比心理是指幼儿为了追求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求,通过模仿他人、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来评价和确定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一种心理现象。
它涉及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开展幼儿攀比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为理解幼儿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并对幼儿教育和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幼儿攀比心理的特点(一)模仿他人:幼儿攀比心理主要表现为模仿他人行为。
幼儿会模仿其他同伴的行为,例如穿着、玩具选择等,以求与他人保持一致或超越他人。
(二)自我比较:幼儿攀比行为还表现为自我比较。
他们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评价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从而形成自我认知。
(三)需求导向:幼儿攀比心理受到需求的驱动。
幼儿在攀比过程中,追求满足自身的需求,例如安全感、物质享受、社交地位等。
二、幼儿攀比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一)社会适应能力:幼儿攀比心理会影响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过度的攀比心理会导致幼儿对自身能力和形象的不确定,从而影响其与他人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二)自尊心形成:幼儿攀比心理与行为会影响幼儿的自尊心形成。
过度攀比会使幼儿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从而影响自尊心的建立。
(三)情感发展:幼儿攀比心理与行为还会影响其情感发展。
攀比过程中,如果幼儿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可能引发情绪的波动,甚至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三、幼儿攀比心理与行为的原因分析(一)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环境是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攀比行为常常受到鼓励和认同,家庭的物质和社会地位会对幼儿攀比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二)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幼儿攀比心理的原因之一。
家长的过度关注和比较倾向,导致幼儿模仿他人、与他人攀比,成为家庭教育方式塑造下的心理特征。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幼儿时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而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问题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研究变得异常重要。
本文将论述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以及家长和教师的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的原因。
一方面,社会和媒体的价值观对幼儿的影响不容忽视。
随着商业化的不断发展,广告、电视节目和网络以各种方式向幼儿灌输“成功”的概念,并误导他们认为成功仅仅意味着拥有更多物质和名利。
另一方面,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对幼儿的攀比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亲友、同学进行比较已经成为幼儿认识自我和塑造自我价值的手段之一。
此外,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溺爱、严苛和对竞争的过度关注也会使幼儿形成攀比的心理。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攀比心理和行为可能导致幼儿出现焦虑、自卑、嫉妒等问题。
当幼儿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其他人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这种自卑感和怀疑可能会干扰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另外,攀比心理和行为还可能导致幼儿对于名利和物质的过度追求,忽视了其他重要的价值观,如友谊、家庭和品德等。
针对这些问题,家长和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他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和教师应该向幼儿传递平等、合作和尊重的价值观,让他们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潜力。
此外,他们还应该引导幼儿注重内在的成就,培养他们的爱心、勤奋和毅力。
其次,家长和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
他们应该创造一个和谐、友好和公平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感到被尊重和接受。
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幼儿适当的赞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最后,家庭和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社会应从多个层面严厉打击攀比风气,让幼儿了解到竞争是合理、公平的,而攀比无论对个体还是社会都是没有益处的。
学前教育:攀比心理
学前教育:攀比心理一、引言攀比心理是幼儿教育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它是指幼儿之间相互比较,追求更高、更好、更优越的一种心理状态。
攀比心理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物质攀比、能力攀比、表现攀比、社交攀比和荣誉攀比等方面,探讨攀比心理对幼儿的影响。
二、物质攀比物质攀比是指幼儿之间在物质生活上的比较,如玩具、衣服、鞋子等。
这种攀比心理会导致幼儿产生不必要的嫉妒和虚荣心,影响其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家长和教师应当引导幼儿正确看待物质生活,让他们明白物质生活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三、能力攀比能力攀比是指幼儿之间在学习、才艺等方面的比较。
这种攀比心理可能导致幼儿过于关注他人的成就,而忽视自身的努力和发展。
家长和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重要的是不断努力和提高自己。
四、表现攀比表现攀比是指幼儿之间在行为表现上的比较,如遵守纪律、完成作业等。
这种攀比心理可能导致幼儿过于追求表现完美,而忽视自身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家长和教师应当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
五、社交攀比社交攀比是指幼儿之间在社交圈子上的比较,如朋友数量、社交活动等。
这种攀比心理可能导致幼儿过于追求社交认可,而忽视真正的友谊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家长和教师应当引导幼儿正确看待社交关系,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友谊不是建立在比较和炫耀的基础上的。
六、荣誉攀比荣誉攀比是指幼儿之间在荣誉和奖项上的比较,如获奖次数、荣誉称号等。
这种攀比心理可能导致幼儿过于追求荣誉和奖项,而忽视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家长和教师应当引导幼儿正确看待荣誉和奖项,让他们明白荣誉和奖项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而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七、结论总之,攀比心理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浅谈幼儿的攀比心理
浅谈幼儿的攀比心理在当今社会,攀比之风的盛行,应当引起我们幼教工和家长的重视。
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会滋长有害心理,还会引起互相嫉妒,闹不团结,甚至导致损害他人的利益。
比如,我班有个女孩,故意把食物撒在别人身上,弄脏别人的花裙。
经了解,原来她往常的穿着总是班内最漂亮的,因而常受到其他孩子的赞赏,久而久之,她便有了一种优越感。
而今天,另一个小朋友的新裙子很美,这就使她心理不平衡而采取了上述的行动。
还有一个男孩,当他发现别人的玩具比自己新颖、好玩时,就悄悄地把别人的玩具损坏或偷偷藏起来。
也有一部分小孩,他们攀比的已不仅仅是衣服、玩具,而比的是爸爸妈妈开什么车,住的是什么房子,有没有到很远的地方去旅游,等等。
最近一段时间,豆豆从幼儿园回家之后,总是不开心,问她为什么,总是摇摇头。
有一天,幼儿园放学前,妈妈照例开着宝来轿车去接她。
豆豆坐上车,嘴噘得很高,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您能换一辆奔驰轿车来接我吗?那样我会很有‘面子’的。
我同学爸爸、妈妈都开着好车,您开的这个车,在我班里是最破的。
”豆豆的妈妈沉默了。
由此可以看出来,这种不健康的攀比对幼儿和家长都会有一定的伤害。
所谓攀比心理是指一种不甘心落后于他人、争强好胜、物欲性强的内心综合流露,这种心理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够起到积极性作用,但如果引导不好,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有很多负面的影响。
家长和教师应该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幼儿的这种攀比心理,用一些相对较为合理、健康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这种心理。
一、攀比心理存在的主要原因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孩子最亲密无间的伙伴。
父母的一言一行,这孩子都可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品质的形成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贫比富时,不能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如“妈妈说这样最漂亮”“爸爸说有钱人开奔驰”等。
孩子们就学会简单地重复成人的话,模仿成人的语气去评价自我和他人。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引言:攀比心理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会有攀比的倾向。
然而,在幼儿阶段,攀比心理可能表现更为明显。
幼儿时期是人类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幼儿的攀比心理及行为对其健康成长和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研究。
一、攀比心理与儿童发展1.攀比心理的定义攀比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中,在追求满足自身成就感和自尊心的同时,对自己和他人生活、能力、物质等方面展开比较,产生对他人的嫉妒和羡慕的心理。
在儿童心理中,攀比心理一方面体现在对他人能力和成就的嫉妒和羡慕,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物质和外貌的攀比和追求。
2.攀比心理与自我意识形成在幼儿时期,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
攀比心理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对他人的比较和自我与他人的对比,幼儿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形成相对客观的自我认知。
3.攀比心理与儿童社交关系攀比心理在儿童社交关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幼儿通过攀比与他人进行竞争和比较,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也能够刺激儿童的进取心和成长动力。
二、攀比心理对幼儿的影响1.心理影响攀比心理过强可能导致幼儿在心理上产生焦虑、自卑、自尊心缺失等问题。
幼儿在攀比过程中,可能会经历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压力,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2.行为影响攀比心理可能导致幼儿出现攀比行为,比如争抢玩具、攀比学习成绩等。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幼儿的情绪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幼儿的社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三、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原因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是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长过分重视竞争和成绩的衡量,可能会引发幼儿的攀比心理。
同时,家长的攀比行为和言论也会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中竞争压力日益增加,物质和外貌的价值观凌驾于其他价值观之上,这也为幼儿攀比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引言:在当今社会,竞争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竞争压力。
幼儿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攀比心理及行为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研究。
第一部分:攀比心理的定义和表现攀比心理是指个体在整个社会环境中,觉得对方有什么自己也要有,总是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
这种心理起初来源于幼儿对自己的认知和自尊心的建立,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幼儿的攀比心理逐渐增强。
幼儿攀比心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物质攀比:幼儿对于玩具、衣物、食物等物质上的比较有着强烈的需求。
他们渴望拥有和其他人一样或更好的物品,并以此作为他们自身价值的衡量标准。
2. 外貌攀比:幼儿对于自己和他人外貌的比较也是常见的。
他们渴望拥有更好的外貌,认为这是他们获得他人认同和喜爱的方式。
3. 成绩攀比:幼儿在学习、运动等活动中,会表现出对于与他人成绩的比较和竞争。
他们希望在每一项活动中都能超过他人,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第二部分: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往往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如果幼儿在家庭中存在攀比行为且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鼓励,他们更容易出现攀比心理。
2.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也是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追求物质享受、崇尚表面价值的社会环境中,攀比心理会更加突出。
3. 学校竞争:幼儿在学校中常常会接触到各种竞争活动,如考试、比赛等。
这种竞争环境也会强化幼儿的攀比心理及行为。
第三部分: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影响1. 自尊心问题:攀比心理及行为容易导致幼儿对自己的价值有着错误的认知,过度追求他人的肯定和赞美,缺乏自信心。
2. 人际关系问题:攀比心理及行为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幼儿会将他人视为竞争对手,无法真诚地与他人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
3. 学业负担问题:攀比心理及行为使得幼儿过度关注他人的成绩,而忽视自身的学业发展。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幼儿时期是人类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性格、道德、社会行为等素质的形成阶段。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的竞争意识也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出现攀比心理和行为。
本文将讨论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因素、表现形式以及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教育策略和措施。
一、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因素1.家庭环境。
幼儿在家庭环境中接受到的教育方式、教育程度以及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模式都会对他们的攀比心理产生影响。
例如,父母在孩子面前频繁地展示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以及与其他家庭比较的言论,会让幼儿形成攀比的观念并模仿他们的行为。
2.同伴环境。
幼儿时期,同伴关系开始变得重要,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同伴的行为和言语,学习攀比行为的具体细节。
同时,同伴之间的竞争和比较也会促使幼儿产生攀比心理,试图在同伴中取得优势。
3.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媒体的影响,也是幼儿攀比心理的重要因素。
媒体经常渲染各种成功人士的事迹和物质享受,炙手可热的流行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幼儿追求名利和物质的心态。
二、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表现形式1.物质攀比。
幼儿在这个阶段往往以物质为比较的对象,他们会通过比较自己拥有的玩具、衣服、食物等物品的数量和品质来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差距。
2.成绩攀比。
幼儿在学业成绩、运动技能等方面的攀比也十分常见。
他们会比较自己与同伴在学校表现上的优劣,并试图在这些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以赢得同伴的赞誉和注意。
3.自我价值攀比。
幼儿还会比较他们的外貌、才艺和社交能力等方面,以验定自己的价值。
他们会渴望成为更出色、更有魅力的人,以获得他人的赞同和尊重。
三、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对成长的影响1.带来焦虑和压力。
幼儿攀比常常导致他们处于与他人比较的焦虑状态中,觉得自己不够好,容易产生自卑和不安全感。
同时,攀比也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影响社交关系。
幼儿攀比会导致他们在同伴关系中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缺乏关心。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展自我意识、社交技能和价值观念。
同时,幼儿园和社会对幼儿的要求也开始逐渐增加。
幼儿园和家庭都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幼儿园中的竞争、攀比现象对幼儿的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研究。
一、幼儿攀比心理的表现1.对物质的攀比幼儿期是物质欲望初生的阶段,幼儿对于自己拥有的物质资源会表现出攀比、嫉妒的心理。
幼儿可能会通过拥有更多的玩具、衣服等物品来展示自己或者突出自己的优势。
这种攀比现象会导致幼儿之间的关系紧张和矛盾的产生。
2.对能力的攀比在幼儿园中,幼儿会表现出对于能力的攀比心理。
比如,幼儿会通过评比、打分和比赛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这种攀比现象会导致幼儿产生排斥心理、自卑感和自尊心受损。
3.对外貌的攀比外貌攀比是幼儿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攀比行为。
幼儿可能通过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外貌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和魅力。
这种攀比现象会影响幼儿对自己身体形象和容貌的认知,进而对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幼儿攀比行为的原因1.家庭教育方式幼儿期的家庭环境是幼儿攀比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家庭过分关注外貌、物质和成绩等方面的表现,或者家庭中存在强烈的攀比心态,幼儿就容易受到影响,表现出攀比行为。
2.家长对比式教育有些家长会通过对比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但是过度的对比往往会使幼儿心理受到伤害。
对于比较敏感的幼儿,被贬低或嘲笑的经历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攀比行为,希望能够达到被家长所认可的标准。
3.幼儿园教育环境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幼儿园中的竞争和攀比现象也是幼儿攀比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幼儿园中,幼儿的身份认同和自尊心往往与他们的能力、成绩和物质等方面的表现有关。
如果幼儿园中存在评比、排名等竞争机制,幼儿就容易表现出攀比行为。
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引言在生活中,孩子们的攀比行为时常出现,这种行为不但让他人感到不舒服,而且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成长和发展。
因此,对于幼儿攀比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幼儿攀比行为的特征1. 严重性幼儿时期的孩子易受周围环境和同龄人的影响,却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他们常常会出现模仿、攀比、争强好胜的现象,并且比成年人更易被情绪所左右,攀比行为更加激烈。
2. 多样性幼儿攀比行为的多样性表现为,孩子们不仅在物质方面攀比,在智力方面和行为方面也存在着攀比行为。
其中物质上的攀比表现为:拥有更多的玩具、衣服、零食等;在智力方面的攀比表现为:谁的成绩更好,谁的语言更优美,谁的演出更赞等;在行为方面的攀比表现为:谁的举止更得体,谁的亲密关系更好。
3. 循环性幼儿时期孩子的攀比行为具有循环性,一旦养成了攀比习惯,就很难改变。
由于孩子处于发展阶段,如果未及时纠正、引导,这种攀比行为可能会一直延续到成年期,甚至一辈子。
二、幼儿攀比行为的成因1. 家庭因素家长过分强调物质和经济利益,经常和邻居、朋友攀比,也可能把这种攀比的行为转嫁到孩子身上,因而儿童攀比行为的形成会在家庭中得到激烈的滋长。
2. 同伴压力幼儿时期,孩子处于重视社会价值与社会关系的阶段,同伴关系是一种特别重要的交往形式。
孩子往往会受到同伴攀比的压力,从而导致攀比的行为。
3. 广告媒体现代社会广告媒体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存在,它不仅是商家、品牌商推销商品的利器,还是孩子们形成攀比心理的重要源泉。
三、幼儿攀比行为的危害1. 心理方面幼儿攀比行为存在的危害不仅限于孩子们的物质财富,更深层的影响表现为会导致孩子产生各种郁闷、心情失落等问题,甚至会出现自信心不足、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
2. 社交方面如果孩子们形成攀比心理习惯,那么他们很可能在童年时期建立的同伴关系,到了更长远的期限,也难以真正建立起一份良好的信任和关系。
这会对孩子日后的社交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园合作,共同矫正这种不良行为的措施,以引导幼儿心理。
【关键词】幼儿攀比心理分析家园合作
我一直认为攀比是存在于家长及中小学生之间的事情,年仅3~6岁的幼儿之间是不会有攀比的。
但在江苏省泰州市艺术幼儿园实习期间,我意识到我的观念是错误的,现在的幼儿之间也同样存在攀比,目前已成为幼儿园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幼儿攀比的原因及影响
1.幼儿攀比的原因。
攀比心理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
②家长的溺爱为幼儿的攀比滋生了依赖;③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④家长的自卑心理,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2.幼儿攀比的心理分析。
(1)幼儿物质攀比的心理分析。
在幼儿园里,听得最多的就是小朋友一大早就来跟你说:“老师,我今天穿了新鞋子。
”“老师,我妈妈给我买了新玩具。
”……现在的小孩子,很注重物质方面的攀比。
经常听到小朋友在嘀咕了:“今天我爸爸要开汽车来接我了。
”“我家的是奔驰,你家教师送礼这样的滑稽想法。
3.攀比心理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1)有利影响。
从一个角度来看,
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不甘
落后于他人而想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
心理意识,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
极的促进作用。
幼儿若将攀比的内容
放在学习上,以学习成绩好的幼儿为
榜样,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其进
步。
(2)不利影响。
一方面,过分的
攀比会使幼儿产生歧视的心理。
幼儿
自认为家里很富有,而看不起一般的
同伴,不喜欢跟他们一起玩,这样久
而久之,就使得幼儿与同伴间的关系
产生了隔阂,会遭到其他小朋友的排
斥。
一个班级中,如果大部分的小朋
友产生了这样的心理,那么就会影响
到整体,很自然地产生集体攀比风。
另一方面,过度的攀比会使幼儿形成
不良的行为品格,严重的话,长大后
会使部分幼儿产生犯罪的心理。
二、如何正确引导幼儿的攀比心理
1.家长要严格把握“适度”的原
则。
家长的百依百顺容易造成幼儿攀
比心理。
因此,在满足孩子基本需要
的同时,家长应将爱护与严格要求相
结合,对幼儿提出的过分要求坚决说
“不”。
当孩子爱攀比的时候,父母
餐、散步、午睡时,教师可以通过选
“当小老师”的方法,鼓励幼儿争当
“小老师”。
这样,幼儿就很自觉地
会约束自己不好的行为,希望成为老
师眼中的那个好孩子。
通过生活中一
系列简单的事例,我们使幼儿在努力
获得教师表扬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
个性品质,让幼儿的“攀比风”向好
的方面发展。
其实,大多数孩子有攀比心理,
完全是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不知不
觉给他们灌输了这样的思想。
如何来
帮助这些孩子积极向上、追求内在精
神,向好的一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
家长改变以往对物质上的盲目追求的
想法,正确地启蒙我们的孩子。
作为
学校教师,也要多与家长进行交流、
沟通,以简朴实用的消费习惯对孩子
进行引导,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健
康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帮助他
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和金钱观。
参考文献:
[1]沈贵鹏.学生攀比现象透视与引导
[J].思想理论教育,2005(22).
[2]李小扬.孩子攀比对策[J].中国健
康,2005(5).
(作者单位:如皋市西城幼儿园)
- 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