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工作,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
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
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道德与法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
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
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
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6篇
【自我总结】道德与法治是一档早间档栏目剧,于2012年1月14日开播,1月21日,改播普法栏目剧,每期节目播两个故事,12月1日,扩版到130分钟,每期播三个故事,成为播放时间最长的一档电视栏目剧。
以下是我的公文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6篇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篇1《道德与法治》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关注学生的价值引领,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重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应当加强有效性教学探究,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我认为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改变视角,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策略;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新课改也在不断地深入。
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渗透道德与法治知识,让这些知识陪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那么,在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普及的今天,如何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性教学探究,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现实意义,我认为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与法治》教材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设计有效的活动,引发学生在体验中感受。
而情境是体验的一扇窗口,是体验过程的门户。
创设符合教材主题,充满生活化的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热情,活跃学习思维,激发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感知的材料越鲜明、越具体、越贴近学习者“经验”,体验的过程就越快捷、越深刻。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
如在学习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十一课《别伤着自己》的第一课时,书中设计以走迷宫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我就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明明的爸爸妈妈去上班了,明明就邀请丽丽和静静到家中一起玩,他们玩了一会儿,明明就拿起剪刀想要做手工,这时候问问明明这样做对吗?因为图中明明用的剪刀是安全剪刀,这样不容易伤害自己和别人,学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很容易理解这样的行为是对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题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例研究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育部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提出了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实行三维教学的目标,即达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关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方式是显性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隐性的,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常常被教师忽略。
而当前很多小学生存在重知识文化而轻情感品德的现状,因此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非常重要。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实施以后,课程开展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任务。
依据《试行》中现阶段我国基础性思想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转变传统的侧重传授知识形式的方式,而构建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使其在学习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可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是当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重点内容。
因此清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含义,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改的落实意义重大。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我国新课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中的一个核心目标之一,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这里的情感既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又包括快乐、爱、审美情趣等心理体会;态度也不是局限于学习的态度,也包含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豁达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它主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融合,生活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融合等。
总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与递进性特征,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从低到高的发展整体。
当前课程理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方法、习惯与科目对其产生的作用,这些方面的培养甚至强于知识的传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因为难以用精确的语言进行量化与限定,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所以难以有效把握与衡量。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优秀获奖科研论文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生活,既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入学生生活中,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
随着“教育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逐渐为教师所接受,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经验和成长,是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方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切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其直接目的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间接目的是通过生活化教学实现每节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同时注重学生现在和未来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学过程。
(一)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遵守简单的行为规范对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规则的建立,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建立可以规范他们的行为,也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规则意识也是小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遵守规则,维护规则。
(二)健全学生的人格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若是完全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教学,远离生活,就会忽视学生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而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堂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少年。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将时政新闻、社会事件等,进行价值选择或者评价,能使学生以开阔的视野掌握社会的动态。
将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或者片段带到课堂中,学生能够立马产生共鸣,更好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也可以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深入学习得以实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题目:适应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点滴谈摘要: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职责来说,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未来学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时期合格公民。
关键词:创设情境;社会实践;学科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把握课程特点,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把道德引导和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更要落实新课改下的三维目标,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渗透其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最终在生活中落实,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瑞士心理学家裴斯泰洛齐说:“要使教育心理学化。
”这事实上指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还是在学生自身,也就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学生才能愉快接受,主动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境,要以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为基点,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一)利用讲故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更喜欢故事类型的题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习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感知,让学生自己来谈一谈心得体会,这远比给学生一个知识的结论要深刻、形象得多,学生也喜欢参与、喜欢求知。
(二)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临体验。
例如教学《有了矛盾怎么办》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情境:上课铃响了,请一名同学急匆匆地进入教室,慌乱中把一名同学的铅笔盒碰掉在地上,这名同学看都没看一眼,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浅谈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论文)
浅谈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品德,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我们对道德与法治课有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本人就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化教学的特点。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那我们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二、设计生活化场景,在活动中自主建构: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验和感悟,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加以巩固和深化,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
只有这样长期地坚持下去,才能积极地帮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上课交流,课堂教学是一个焕发生命色彩的渔场。
在快乐之旅的教学中,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日常的礼貌用语、日常的礼节,并体会讲礼貌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快乐。
三、拓展学习内容,为学生发展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道德与法治课要打破过去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材转,课堂灌输几条干巴巴理论的教学。
在课堂上,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
小学道法教研活动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道法课程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公民素养。
为了提高道法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以某小学为例,探讨道法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分析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小学道法;教研活动;教学质量;改进措施一、引言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道法课程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
道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公民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道法课程的教学质量,各学校纷纷开展道法教研活动,以期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本文以某小学为例,探讨道法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分析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道法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1. 组织形式某小学的道法教研活动主要采取集体备课、公开课、研讨课、听课评课等形式。
集体备课旨在统一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公开课、研讨课、听课评课则旨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能力。
2. 活动内容(1)课程内容研究:对道法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2)教学方法研究:探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教学评价研究:研究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提高教学效果。
三、道法教研活动取得的成效1. 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通过道法教研活动,教师对道法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学方法和技巧得到了丰富和提升,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2. 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道法教研活动引入了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3. 教学质量得到提升道法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学问题,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存在的问题1. 教研活动形式单一目前,某小学的道法教研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公开课、研讨课、听课评课等形式为主,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优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经验总结(优选3篇)
优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经验总结(优选3篇)优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经验总结【第1篇】本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中,本人尽职尽力,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现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一、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各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
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优秀,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教学中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
三、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及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
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
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通过本学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
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角色,在实践中不断领悟、感知,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经过一学期的摸索,我和学生虽有了收获,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在教授课程时,缺乏深度性、灵活性。
要想教好这门课程,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为学生打好做人的基础。
优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经验总结【第2篇】本学期道德与法治科组的工作在科组成员通力合作下,有序地开展并完成。
教学工作方面,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以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积极参加活动和培训为抓手,以不断探索教学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为目标,积极做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
具体汇总报告如下:一、注重了做儿童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德育教育为先,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及时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给予帮助个指导,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的实行。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2篇)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1《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
教材中的每一幅图片、每一段对话、每一次提醒都凝聚着教材编者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呵护和尊重。
一、析学情重基础关注学习效益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教师应首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示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例如,教学《亲亲热热一家人》时,从展示台“我来介绍我的家人”入手,先请孩子们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自己的家人,在课堂上通过向小伙伴、老师介绍自己的家人,增进儿童与家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培养儿童对家的自豪感和对家人的情感,体味一家人的幸福。
《道德与法治》课程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又走向儿童的生活,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幸福、校园的可爱、社区的美好,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学会生活和做人。
二、引探究重体会关注学习收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关注学生当下的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观念,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如在执教《上学的一天》“过马路”这一板块时,通过先让部分孩子根据课本“小剧场”学走人行横道线的提示、模仿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来表演如何过马路,再请孩子们结合生活常识讲讲平时过马路的经验或者体会,最后,结合“法治墙”板块的内容让孩子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知道哪些路道是安全或危险的,让孩子的上学之路更安全。
课堂教学要把知情意行结合起来,让儿童学以致用,解决儿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儿童的生活。
三、看长远重实践追求健康成长《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从儿童的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
所以,课堂的学习不能只局限在教室,而应该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学以致用,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2《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40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40篇【篇一】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摘要:法律和道德两者的融合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在小学阶段应该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的开发和构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规则意识和道德情操。
因此,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联系家庭、社会、校本课程共同开展,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注重情境创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融合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要求。
当前,我国正向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方向迈进。
道德与法治课既要教育学生继承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又要在课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法律法规,并以最简洁的文字呈现相关法律条文。
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学法、守法,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国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课程名称已经从“品德与生活”改为“道德与法治”,并正式走入课堂。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开展法治教育?笔者结合课程标准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根据自身工作经历,在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具体想法和实践如下:一、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要依据课程标准,联系家庭、社会、校本课程共同开展。
现行的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在法治意识方面有明确要求。
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
初步树立民主意识,崇尚公平与公正。
笔者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地将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相融合,在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上都渗透相关的法律条文,做到法润童心。
如2016年5月组织的“爱家乡做守法小公民”主题市级品德学科共同体公开课《请到我的家乡来》《我是共和国小公民》《法律护我成长》的教学中,向学生宣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笔者结合学校中草药校本课程,将中草药保护内容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如五年级上册《我为祖先而骄傲》一课,将“中草药”保护与开发这一小话题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中草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完整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论文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阅历和成果完整版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育同学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重要内容,对培育同学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改革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介绍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的阅历和成果。
首先,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留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在课程设置上,留意以同学为中心,接受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发同学的思考和争辩。
同时,老师通过案例分析、故事讲授等形式,将课程内容与同学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加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实践力量。
例如,通过学习实际案例,让同学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培育同学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其次,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留意培育同学的实践力量和创新意识。
在教育教学中,留意同学的实践力量的培育,通过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同学亲身参与到案例分析和法律争辩中,提高同学的实际操作力量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同时,留意培育同学的创新意识,通过鼓舞同学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同学的创新思维和制造力。
再次,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留意社会参与和实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留意将同学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项目,让同学了解社会进展和社会问题,并供应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例如,组织同学参观法庭、公安局等机构,让同学亲身感受法治的力气和社会的法制建设,增加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终,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留意家校合作和教育共同体建设。
在教育教学中,留意家校合作,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连接,共同培育同学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同时,建设教育共同体,与社区、法治宣扬教育组织等合作,共同促进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进展。
通过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和争辩,我们取得了肯定的成果。
首先,同学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得到有效培育,同学的道德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探讨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属于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学科可以帮助小学生健全人格、形成高尚的品格,促使小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健康成长。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展开阐述,针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进行探讨。
一、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素材回归生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理论化的知识占主要部分,如果教师只是通过课本将知识讲解出来,学生很难有效理解,更无法对一些道德与法治知识产生认同感。
由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事例,探寻教材中生活化的碎片和元素,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避免将知识局限在书本上,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降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好地实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说说我们的学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带领学生认识校园、感受校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校园生活经验,对校园的一草一木进行描绘,还可以延伸到校园的四季景色,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认知,更加了解自己的校园,感受在校园学习的美好。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要及时地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宗旨,并贯彻落实在自身的教学工作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包含很多生活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学习相关知识,实现对知识的有效理解。
另外,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还能很好地带动课堂氛围。
在情境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参与到情境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重视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地开展生活化教学,提升教学的效果,还需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感,学生只有体验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有利于学生思想感情的提升。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优秀获奖科研论文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直接影响,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引导作用的一门学科。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心智也尚未成熟,鉴于此,教师应采用更加正确的教育教学的方式,真正意义上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
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教育在逐步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的重要方向,以及前进的目标。
思想道德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它的言传身教对儿童智力和心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社会主义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行为培养目标一致。
若想要真正实现树人的目标和树人的任务,首先就一定要“立德”,坚持以育人为教育之本、德育为先,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可以形成更加正确的道德认知,养成相对良好的道德习惯,并对道德进行积极的实践与探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使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只是完成教学任务,不注重反思教学过程,也没有把握好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只是呆板地讲解教材当中的知识内容,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脱离实际,很难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提起兴趣。
因此,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的成分,才能对学生有更强的吸引力,才能使课堂更加灵活、有趣。
然而,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做到这一点,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也不清晰,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道德与法治过程比较迷茫,教学缺乏科学的计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有效掌握教材中的精髓。
二、对课程教学进行创新,向学生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和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素质,促使学生的思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可信赖的接班人,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思政创优总结
小学思政创优总结导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时期,思政课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思政创优活动,旨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本文将总结我校小学思政创优活动的经验与成果。
活动一:思政课堂教学优化活动背景在传统教育中,思政课往往被一些学生认为是枯燥的、无趣的,导致学生对思政课不重视。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针对思政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活动内容•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使用多媒体投影仪、电子板等技术手段,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结合实际案例教学:将抽象的思政知识和具体的案例相结合,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运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活动成果优化思政课堂教学后,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活动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背景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增长见闻、拓宽视野。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参观社区公园:学生们参观当地的社区公园,了解公共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实地考察农田生产: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农田,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辛苦和农民的艰辛。
•参观博物馆:引导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活动成果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三:德育主题班会活动背景班会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
为了加强班级内德育教育的力度,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德育主题班会。
活动内容•《诚实守信》:以诚实守信为主题,让学生了解诚信的重要性,并进行相关案例分析和讨论。
•《友谊的力量》:以友谊为主题,让学生认识到友谊的力量和友情的珍贵,并鼓励他们积极与同学们建立深厚的友谊。
道德与法治研究论文: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道德学习的策略
道德与法治研究论文: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道德学习的策略美德之教的困境呼唤道德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道德学习就是学生自主道德建构的过程,即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和改变生活的过程。
虽然学生是道德学习的主体,但并不能否定教师的作用。
在关注生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问题聚焦现实生活,以典型的生活事件唤醒生活经验,以调查探究类活动深入生活等策略促进学习。
在反思生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维度的对话引发不同经验的冲突,以体验活动促使学生换位思考,在与“类经验”的互动中拓展学生的视域等策略促进学习。
在改变生活方面,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作为改变生活的起点,以生活智慧的学习突破改变生活的障碍,以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的生活等策略促进学习。
自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德育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自主道德学习。
基于这样的新理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强调由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式教学转向促进学生自主道德建构的教学。
为什么要从教授道德转向道德学习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道德学习指的是什么?教师应该如何促进学生的道德学习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一、美德之教的困境呼唤道德学习自古希腊以来,“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一直存在于道德教育领域。
苏格拉底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方面,他假设“美德即知识”,那么,美德可教。
因为知识可教,所以道德可教;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可以教授美德的教师,因为这样的教师必须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德,并知道如何把这些真正的美德教给别人。
在苏格拉底看来,那些自称知道什么是真正美德的人仅仅是拥有关于美德的一种看法而已,他们并不知道何谓真正的美德。
苏格拉底的矛盾不仅限于他的思考,还体现在他的行为之中。
一方面他坚持不存在“美德之师”的观点,另一方面他自己却又在城邦中“教授”美德,还因此背上蛊惑青年人的罪名。
对于苏格拉底的矛盾,如果我们能从教授道德转向道德学习的视角去看待,就不再是矛盾了。
因为苏格拉底在城邦中是使用“助产术”唤醒青年人学习的“欲望”,促使他们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学习美德。
小学思想政治改革工作总结
小学思想政治改革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小学思想政治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党的领导下,各级政
府和学校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情感,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小学思想政治改革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通过
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小学思想政治改革工作注重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
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注重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再次,小学思想政治改革工作注重家校合作。
学校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家校
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总的来说,小学思想政治改革工作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同时也要看到,小学思想政治改革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希望各级政府和学校能够继续加大对小学思想政治改革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小学思想政治改革工作再创辉煌!。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
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
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
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
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
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
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学校德育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总结
学校德育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总结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不断进行改革,致力于提高学校的德育课程和教育教学质量。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1. 课程设置方面:在德育课程设置方面,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开设道德与法治、公民与法治、社会实践等课程,学生能够了解社会规范、法律法规,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 教育教学模式方面:学校尝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德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品德教育,让学生通过诗词文学品味人生;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学校管理方面:学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一套科学的学校管理体制,包括严格的内部管理和优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制定学校行为规范、严格的考勤制度等,学校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遵守纪律的意识。
4. 家校合作方面:德育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学校与家长密切合作,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课程,并在家庭中延续教育的影响力。
5. 评价与考试方面: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还将德育成绩纳入评价体系中。
通过德育评价,学校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学习态度,并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
6. 实践教学方面:学校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7. 素质教育方面:学校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开设体育、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学生能够发展身心健康,提高综合能力。
8. 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学校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提供专业帮助。
9. 社会认知方面: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早日融入社会,认识社会,发展社会意识。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总结(共5篇)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总结(共5篇)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总结(一)一、前言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二年级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总结旨在梳理我校在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的创新实践,为今后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二、创新实践1. 融入生活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生活实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遵守交通规则这一课时,我们邀请交警大队的工作人员来校讲解交通法规,让学生了解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遵守意识。
2. 创设情境,强化学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互动交流中体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真谛。
如在讲解关爱他人这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会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 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共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
同时,我们将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4.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定期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推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
5. 融入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环保意识这一课时,我们利用多媒体展示环保的重要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环保知识。
三、创新成果1. 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通过创新教学,学生懂得了尊重他人、关爱社会、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道德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2. 学生法治观念的增强:学生学会了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法治观念得到了增强。
3.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通过培训、交流,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九龙县乌拉溪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同时更加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的树立,这会对学生以后的思维发展和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道德与法的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必须要科学的利用好道德与法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善恶是非有正确的认知,这样,小学教育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好自身的价值,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因为我们要注意改革经验的分享和成果的展示,希望各位同仁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更好的进行教学。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教学改革;方法尝试;思考反思
小学生的心理和各项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因而出现不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师必须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优化教学方法。
既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也要在学生可接受的前提下开展相关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基于已有经验,对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创新,诞生了一系列的成果。
本文主要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浅谈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一、走进学生生活,主动开展安全教育
小学生的个人安全意识不够强烈,对于生活中的安全隐患难以察觉,从而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伤害。
为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积极开展安全教育。
首先,教师
要能够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隐患会威胁到学生的安全,从而开启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比如,教师可以针对用电、用火等安全主题开展安全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简单的安全常识,避免学生受到伤害。
或者,传授学生简单的应急事故处理技巧,一旦发生这些事故,尽可能地降低对学生的伤害,从而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
其次,校园暴力是如今十分受外界关注的话题,教师也能够针对这方面的内容开展安全教育。
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旦发现这些暴力事件,要第一时间向家长与老师反馈,从而寻求有效帮助。
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防身技巧,避免受到校园欺凌。
通过这样的方式,关注学生生活,开展安全教育,有效地避免学生受到伤害。
二、关注学生心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各位家长自然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更高的起点。
因此,总是会占据孩子的课余时间,为孩子安排各项课程学习,然而似乎孩子很难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甚至产生叛逆的心理。
这样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疏导,很容易对学生的成长酿成重大问题。
针对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且为学生的成长创建愉快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
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同时掌握简单的小技巧,缓解学习压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关注学生心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中的净土。
三、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学生若想得到长远的进步与发展,仅仅学好课堂上的知识是不够的。
教师必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为此,教师要通过各方面加强道德教育。
首先,教师要将道德教育看作自身最重要的教学任务,能够从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到教学落实都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比如,针对诚实守信的品质,以“做诚实的孩子”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学习活动。
通过巧妙的语言,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重要道理,从而在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
其次,教师要根据道德教育的主题开展相关的活动。
比如,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班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活动。
在这些自主活动上,学生能够主动扩展相关资源,与其他同学探讨相关的主题,从而加深个人的理解。
并且,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积极指导,向学生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引导学生实践,组织丰富实践活动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向来是教师有必要考虑的一项教学策略。
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中,教师要根据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为学生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
比如,针对安全教育,教师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知识宣讲,而能够组织学生参与安全演练活动,为学生直接创造机会,在实际演练活动中掌握各种技巧与知识。
在防火教育中,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进行消防演习,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消防防毒面具。
这样的活动既能够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也深化了学生对安全逃生技巧的掌握,取得更好的安全教育效果。
再比如,针对道德教育,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收获启发。
学生在学习雷锋精神时,教师可以联合相关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来改善周围的环境,从中体会为人奉献的雷锋精神。
从而引导学生收获启发,学会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实际行动发扬雷锋精神。
通过这样的方式,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
五、观察学生情况,主动进行沟通交流
每个小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为了提升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成果,教师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解决好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
针对学生的学习,教师要能够与各个学科的教师做好交底工作,了解班上各个学生的大概学习情况,能够对班上的后进生、学困生进行积极引导。
因为在小学阶段,这些学生一旦感觉到学习的困难,则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对接下来的学习失去信心。
这时,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重拾信心,敢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同时,与相关学科的教师做好交流,为学困生后进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提升学习效果。
针对学生的生活,学生往往因为一些小问题与朋友产生矛盾。
对此,教师也要主动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掌握人际交往的小技巧。
这对于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提升班级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掌握重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也有着帮助。
通过这样的方式,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主动进行沟通交流,真正成为良师益友。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意义,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快乐生活保驾护航。
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当前的教学改革经验,深入探讨已有的成果,从中收获启发。
同时,需要教师再次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客观分析当前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全面有效地开展道德与法制教育,进一步提升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娟.从“扶不扶”谈道德教育的紧迫性[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36):77-78.?
[2]李丹,王立东.也谈“老人摔倒扶不扶”——关于社会道德问题的一个案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220-221.?
[3]王晓玲.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以“老人摔倒扶不扶”为例[J].天中学刊,2016(05):52-54.?
[4]胡永兴,韩伽伽.浅析当前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和对策——基于2014春晚
小品《扶不扶》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4(1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