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弱势群体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弱势群体》——我们的关爱

执教者:分水学校余荣菁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前面“我们的关爱”里指出了我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如社会不发达、地区差异等不平等现象的基础上,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关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教科书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帮助和关心弱势群体:其一是要用实际行动给他们以实际的帮助。其二是要学会尊重弱势群体,不歧视弱者。最后,教科书以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帮助弱势群体的具体方法,使之能够将爱心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正值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对社会现象很敏感,尤其对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充满愤慨;他们充满理想,热情地追求着大同世界的实现,对未来充满了幻想。这个时期是培养学生亲和社会的情感和行为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让学生客观地了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培育学生的尊重、关心、同情弱者的人格,寻找消除这些不平等现象的途径和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这些现象,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途径和方法,懂得从哪些方面关爱社会弱势群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会利用社会资源来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引导学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过程

引入:请看教科书第66 页阅读资料并回答后面的问题:如果你是千百条小鱼中的一条,你想对小男孩说什么?你想对那名男子说什么?

(学生回答略:感受生命的可贵,体会帮助他人的意义,引导学生确立“同情心”,形成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讲:人贵在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想问题,即具有所谓的“同情心”。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他人的感受,就不会不为他人着想。请同学阅读教材P66-69:思考归纳我们为什么关爱弱势群体?学生交流回答

阅读教科书第67页的阅读资料,了解高耀洁为防治艾滋病所做的贡献,感受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的人的伟大与无私,从中学习如何帮助他人。学生就高耀洁的事迹展开讨论,说说自己要从哪些方面向高耀洁老人学习。

1.关爱弱势群体的重要性(板书)

(1)弱势群体需要来自社会的实际帮助。

(2)扶弱济困、乐善好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弱势群体需要大家的支持与尊重。

(4)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5)只有大家一起来关心弱势群体,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不断走向公平与正义。

2.关爱弱势群体的方法(板书)

服务社会,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无论我们是什么人,无论我们的职业是什么,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有一颗爱人心,我们就可以为他人做点事情。其实,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不一定要惊天动地。我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爱,就可以做到我们自己认为难以做到的事情。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8页最上方的主题文字,并展开讨论,说说自己平时观察到或者体验到的社会弱势群体所处的困境及其对他人帮助的渴求。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9页中的阅读资料,说说资料中的学生给了范老伯什么(照顾),说说给予弱势群体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他们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倡议开展献爱心自愿者活动,或者成立志愿者服务中心,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要用实际行动给他们以实际的帮助。(板书)

(2)要学会尊重弱势群体,不歧视弱者。(板书)

(3)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帮助。(板书)

小结:可以采取学生自由发言的方式进行本节课的归纳,让学生自由谈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发表个人感想。

教学反思: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本课最成功的地方。本课我就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创设教学情境,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性地学。

2、突破了重点难点,提高了课堂效果,本节课通过大量真实的来源于生活的实例,把握住了多重点难点问题。并通过老师精讲和学生讨论说清楚了重点问题,突破了难点问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当学生会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他的思维就发动起来了。本节课就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评价活动的机会,诱发学生思考问题,以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