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TQM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资料ppt课件

TQM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资料ppt课件

戴明:领导职责十四条
6.要有一个更全面、更有效的岗位培训(怎样干以 及为什么要这样干)。 7.要有一个新的领导方式(管+帮),领导自己也要 有个新风格。 8.要在组织内有一个新风气。消除员工不敢提问题、 提建议的恐惧心理。 9.要在部门间有一个协作的态度。帮助研制开发销 售人员多了解制造部门的问题。 10.要有一个激励、教导员工提高质量和生产率的 好办法。不能只是喊口号、下指标。
意义
把质量检验从生产 中分离出来
把数理统计引入质 量管理
把数理统计引入企 业经营全过程
世界质量管理百年历程
工业革命前: 产品质量由工匠个人控制。
1875年: 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最初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它职能分离 (检验职能:工人—工长-检验员)
世界质量管理百年历程
1925年: (检验只能验证质量,不能制造质量和控制质量) 休哈特:统计过程控制理论
世界质量管理百年历程
1970s: TQC在日本取得巨大成功,TQC理论在世界范围 产生影响 主要方法:JIT(准时化生产),Kanben(看板 生产),Kaizen(质量改进),QFD(质量功能 展开),新七种工具 1979: 英国:BS5750(国家质量管理标准)
世界质量管理百年历程
1980s: 克劳士:“零缺陷”/“质量是免费 的”概 念 中国、美国、欧洲等设立国家质量奖 1987: ISO9000-1987问世(基于BS5750) 1988: 摩托罗拉(乔治.费西尔):六西格玛管理 1994: ISO 9000-1994问世
闪光智慧:石川图 至理名言:标准不是决策的最终来源,客户满意 才是。
课程大纲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介绍
质量管理工具介绍 质量成本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之QC小组

运营管理的发展简史

运营管理的发展简史

运营管理的发展历程一、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产业革命始于18世纪70年代的英国,19世纪又扩展到美国和其他国家。

之前农业一直都是世界各国的主导产业。

制造业采取的是手工作坊方式,产品是由手工艺人和其徒弟在作坊里加工出来的。

这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直到19世纪初才发生了变化。

许多发明创造改变了生产方式,机器代替了人力。

其中,最具重大意义的是蒸汽机的发明、劳动分工概念和标准化生产方式的提出。

1765年,英国人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发明了蒸汽机,为制造业提供了机械动力,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

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分工的概念,认为:(1)分工可重复单项操作,提高熟练程度,提高效率;(2)分工可减少变换工作所损失的时间;(3)分工有利于工具和机器的改进1801年,美国人埃尔·惠特尼(Eli Whitney)提出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

正是采用了标准化的配件,才实现了零件的可互换性,零件才无需定制,才能快速批量生产,才能以标准化的方式生产上万支滑膛枪,才使得后来福特汽车装配线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

尽管发生了这些巨大的变化,管理理论与实践并未获得长足的发展,这时迫切需要比较系统、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作指导。

二、科学管理(1910—1920年)到了20世纪初,以泰勒(Frederick W. Taylor)为代表创立了科学管理原理,给工厂管理带来了巨大变化。

泰勒是科学管理原理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泰勒认为雇主与雇员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生产率,同时实现了雇主和雇员的财富最大化才能永久地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以此为出发点和基础,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其精髓在于:(1)对现有工作方法进行详细的观测、分析和改进;(2)建立在方法研究基础上的差别计件工资制;(3)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科学地挑选并培训工人;(4)设立计划部门,负责合同管理、方法研究与标准化、进度安排、成本分析、业绩考核与工资发放以及纪律检查等管理职能。

透过福特汽车公司的历史解读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透过福特汽车公司的历史解读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透过福特汽车公司的历史看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姓名:张中华专业:财政学学号:2011100071 总部设在美国密执安州迪尔伯恩市的福特汽车公司做了许多组织仅仅希望做的事。

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公司由亨利·福特先生于1903年创立创办于美国底特律市,在跌宕起伏的行业中挺过了一个多世纪。

作为全美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福特汽车公司有370,000多名雇员,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拥有的汽车品牌有阿斯顿·马丁(Aston Martin)、福特(Ford)、美洲虎(Jaguar)、路虎(Land Rover)、林肯(Lincoln)、马自达(Mazda)、水星(Mercury)。

此外,还拥有世界最大的汽车信贷企业-福特信贷(Ford Credit)、全球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赫兹(Hertz)以及汽车服务品牌(Quality Care)。

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同时,由于福特汽车公司多年的苦心经营,这些品牌本身都具有着巨大的价值。

福特汽车公司自1903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

而自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原理》,阐述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也经历了将近100年的历史。

在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以后,福特公司的管理活动深受现代管理理论的影响。

一、福特公司发展简史1、亨利·福特时期(1903-1943)1903年,亨利·福特成立了福特汽车公司。

总结亨利·福特在位期间,在汽车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上的实践,他最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三个。

首先,他缔造了T型车时代。

所谓T型车,是指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车。

自1908年上市以来,T型车凭借其简单、耐用、廉价的优势,迅速为福特汽车公司打开了巨大的平民市场,帮助公司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亨利·福特第二个主要贡献在于他首创了大规模汽车装配流水线。

亨利·福特的第三个主要贡献是他实行的5美元薪酬制度。

管理经济学(PPT 35页)

管理经济学(PPT 35页)
20世纪60年代的管理理论倾向于将上述 管理学派结合起来,如:
– 过程管理学派 – 系统学派 – 权变学派
31
近20年来一些新的管理概念和方法引起 关注,如: – 全面质量管理 – 企业重构(Re-engineering) – 精简(downsize) – 非固定工(contingent workers)
值可看作未来净现金收入的现值。
13
企业价值可以看作未来净现金收入的 现值
企业价值
n t 1
TRt TCt (1 i)t
TR t 为第t年企业的总收入; TC t 为第t年企业的总成本; i为利率
14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企业理论的不足
分析企业时,将企业看作一个“黑箱”。 没有解释生产是怎样在企业内部组织的, 没有分析企业组织中是否存在利益冲突。 假定企业规模既定,因而无法解释企业 兼并与分离行为。
经济学的最新进展已不限于研究市场和价格机 制,经济学已为组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 具。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是围绕选择、激励和协 调展开的,这既是管理学要研究的中心问题也 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二者是从不同的侧 面加以把握。管理经济学更多的是从经济学出 发,帮助企业管理者从更高层次上理解这一问 题。
16
但经济学近二十年富有成果的迅速发展 正在改变种情况。 管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正在发生深 刻变革,这就迫使管理经济学拓展其分 析领域,这就要求管理经济学不仅要从 外部分析企业也要从内部分析企业。 这是经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管理 经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为说明这一点 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经济学和管理学的 发展历史和现状。
企业与其周围环境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相互 作用是对企业进行选择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 是对企业的获利能力不断选择,也是对企业的 惯例、规则和核心能力的选择。

行政管理学——概述

行政管理学——概述

行政管理学1.社会管理规律学科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也称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

它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是国家公务员和其他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

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20世纪初成立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发达国家,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众多理论流派,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蓬勃发展。

行政管理在各种管理中起领导、主管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其中行政管理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的发展。

目录行政方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公共组织的效率问题。

它主要表现在:简化办事的手续,减少办事时间;减少行政成本;各个步骤或环节采取科学化的管理技术方法;采取任何一种新的方法都要以人为本。

行政方法的特点:科学性、技术性、系统性、创新性、民主性。

行政方法的作用:(1)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保证。

(2)科学的行政方法是政府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开展行政工作的关键。

(3)科学的行政方法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

(4)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建设高效廉洁政府,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

(5)科学的行政方法可以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可以加强政府的合法性。

2、传统行政方法(1)行政基本方法。

包括行法律政策方法、行政指令方法和经济方法。

(2)行政程序。

是指公共组织在处理某一具体公共事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系列的时间顺序和前后相连的工作步骤或环节。

行政程序的特点:稳定性、完整性、简便性、合法性。

行政程序从横向上可分为手续性程序和决定性程序;从横向上可分为行政计划准备、决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监督、考核奖惩等。

优化行政程序的方法很多,当前主要应该是简化行政程序。

简化行政程序的基本方法就是简化行政工作。

也可采用“六何追问法”来简化行政程序。

(3)行政计划。

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和公共利益,依法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

第6讲 西方管理科学及管理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管理心理学》

第6讲 西方管理科学及管理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管理心理学》

三、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美国的心理学发展概况 (二)我国管理心理学发展概况 管理心理学于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 ,在20多年 管理心理学于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 ,在20多年 来我国的管理心理学研究形成了这样一些特点和发展趋 势: (1)管理心理学从个体理论向整体组织理论扩展; (2)在理论发展上 ,重视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3)在学科体系方面,更强调组织动力学和人力资源的 系统开发; (4)在研究领域方面,突破了传统的三大块框架。管理 培训与发展、工作业绩评估、管理决策、组织文化以及 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等成为热门。
霍桑实验第一次正式把社会学、心理学引入到企业管理领 域之中。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为 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他被西方心理 学界公认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和管理心理学的先 驱。 3.群体动力理论 3.群体动力理论 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借用物理学的磁场概念,把人的 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在环境看成是外 在的心理力场。当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 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因素起着导火线的作用。 4.社会测量理论 创始人雷里诺提出社会测量理论。 5.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 20世纪40年代发表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在20世纪40年代发表了 《人的动机理论》提出需要五层次理论。
3.韦伯的组织理论 德国的韦伯提出“ 理想官僚制” 体系理论, 德国的韦伯提出 “ 理想官僚制 ” 体系理论 , 这里的官僚制 不含贬义, 不含贬义 , 而是一种通公职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来进 行管理是体制。 行管理是体制 。 他认为官僚组织的形式是效率最高的组 织形式, 因为这种组织为管理的连续性提供了基础 。 织形式 ,因为这种组织为管理的连续性提供了基础。 韦 伯认为, 伯认为 , 合理合法的权力才是企业和行政组织体系的基 础,也是管理大型企业的理想的组织形式。 也是管理大型企业的理想的组织形式。 (二) 行为科学理论 从20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形成了一种人际 20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形成了一种人际 关系----行为科学管理的理论。 关系----行为科学管理的理论。 所谓行为科学,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 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 提高劳动生产率。它的内容: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 动机,生产中的人际关系(工作关系),所以在早期称 之为人际关系理论。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

管理的含义现代企业基础管理课程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它基本涵盖了企业内部运作管理中的各个方面。

其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高中层、基层管理人员。

管理就是沟通和协调.各级管理人员不但应知道自己干什么,还应当知道其他管理人员在干什么,掌握系统的管理知识。

无疑对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工作上的协调是十分有益的。

因此,我们认为只要是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都应该参加这五门课程的学习,都应该了解这五个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注重管理方法及技能培训,突出事例分析。

一、现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1、企业管理概述及管理学发展简史2、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3、企业的基本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价值工程、网络技术、ABC管理法、全面质量管理、线性规化4、现代企业管理原理:以人为本、信息管理、动态原理、创新原理、经济效益原理、反馈原理5、企业规章制度的概念、基本内容6、制度的制定及执行:1)制定的指导思想、原则及条件2)执行措施3)完善及系统化二、产品质量管理1、产品质量的概念、术语和名词解释a、质量概念b、质量特性c、质量职能d、质量管理及其发展2、质量认证体系的内容、意义、程序及措施方案(iso9000介绍)3、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及有效运转a、质量基础工作的建立b、TQC活动c、质量成本d、PDCA循环4、质量管理的几个基本方法a、主次因素排列法b、因果分折法c、直方图法d、控制图法5、6西格玛管理介绍三、生产计划、生产运作及现场管理1、生产运作的基本构成及其基本原则a、技术工艺准备b、生产流程c、辅助运作过程d、运作服务过程e、生产运作的基本原则——连续性、比例性、均衡性、适应性f、人、机、物、环的科学配合原则2、生产计划管理a、计划类型b、时间、能力安排原则c、工艺及设施管理d、设备管理e、物料及辅助准备3、生产运作的基本方法a、目标管理b、滚动计划c、ABC分类控制法d、网络计划技术e、线性规划4、现场管理一一意义、目的、标准及4S的执行5、提高生产效率的基本途径:增长短扳克服瓶颈简单介绍MRP原理即流程重组四、生产成本分折及控制管理1、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2、生产成本构成内容:a、市场费用b、开发费用c、运作费用(工、料、费、税、资金成本…)d、成本开支范围3、成本计划编制内容及分折:a、综合成本编制及分折b、单个成本编制及分折4、成本控制的方法:a、基本方法b、价值工程c、量本利分折法d、变动成本法e、回归法(仅讲二元回归法)5、企业二级核算的目的、意义及基本方法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企业人事管理的意义、目的及原则2、企业人事管理的主要内容:a、招聘及甄选b、用工合同主要内容c、测评方法d、员工激励e、人员考核f、调配、提升或解雇g、职工培训h、薪酬设计原则3、“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原则和内容4、节省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管理的含义、作用与原理(一)管理的含义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协调活动。

中级经济师环球讲义第五章ashinay

中级经济师环球讲义第五章ashinay

第五章人力资源管理导论第一节人力资源概述一、【知识点】人力资源概念的经济含义(一)生产要素理论中的人力资源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理论经历四个阶段X效率理论与人力资源①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根源则在于个人的心理动机及其导致的行为。

想使劳动者发挥最佳的努力程度,唯一的办法是通过影响他们的动机来诱导他们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努力水平。

这样,对企业来说,就需要建立一套可行的激励机制来影响员工的工作动机或动力②工作中的个人的理性程度可能是其独立选择的结果,也可能是其受他人影响的结果。

劳动者的行为取决于他们受到的压力。

只有压力适中时劳动者才会达成最优工作绩效③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并非总是一致的。

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合作会对双方的利益有好处(三)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人力资源从理论上说,导致大家从对劳动这种传统生产要素的关注转向对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的重视,贡献最大的应该说是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提出者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开创者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

①他发现,经济增长和发展取决于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的投资,并且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更大②人力资本包括在教育、培训以及劳动力迁移等此类活动中积累的所有投资,而非人力资本则包括一个社会所储备的自然资源、建筑物以及机器的存量③人力资本重点强调了人所具有的智力、受过的教育与培训以及所掌握的工作经验等的重要性,是能够为社会和组织带来经济价值知识小结:◆生产要素理论中的人力资源(两要素论、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X效率理论与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人力资源【知识点】人力资源概念的组织含义1、早期的人力资源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旧制度经济学家约翰•康芒斯等人对劳工问题的研究。

2、现代的人力资源概念比较公认的现代人力资源概念是由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著名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正式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的。

西方管理发展简史

西方管理发展简史

西方管理发展简史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人类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从管理实践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则是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般来讲,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初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18世纪前)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

管理学形成后又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今世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一、初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其范围是极为普遍的,可是人们仅凭经验或一些片段的思想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归纳,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

西方初期的一些著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多数散见于希腊、罗马和意大利等国的史籍和许多宗教文献当中。

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械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和公司的管理愈来愈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愈来愈多地被涉及,管理学开始慢慢形成。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等。

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开创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国富论》。

亚当•斯密发现,分工可使劳动者从事某种专项操作,便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推动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技术进步,可以减少工种的变换,有利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提出了分工理论。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金融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者和完成者,1817年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出版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偏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

药事管理简史(四)国外药事管理发展简介

药事管理简史(四)国外药事管理发展简介

(四)国外药事管理发展简介 1.古代的医药管理据历史记载,公元前3500年或更早⼀些开始,⼈类从原始社会进⼊⽂明时代,在近东有埃及、巴⽐伦和亚述的⽂明,的克⾥特和爱琴的⽂明,有叙利亚和波斯的⽂明;在远东有鳊和中国的⽂明;在地中海有古罗马、古希腊的⽂明。

它们在世界古代都占有显著地位,都曾最早建⽴国家,⽽且它们的宗教、哲学、法律、艺术科学对后来社会的影响续了很长时间。

在古代东⽅(包括近东、远东)的国家中医药业从其他职业中逐渐分化出来,并有相当发展,医药知识技术,以及对医药卫⽣的管理,早在欧洲⽂化发展之前礻产⽣了。

公元前两千多年,两河流域(即今⽇的伊位克)兴起巴⽐伦,继后出现亚述,在这⼀地区已有民间医⽣。

从考古发掘的⼀根⽞武⾯柱上所刻楔形⽂字中知道,于公元前⼗⼋世纪,巴⽐伦的汉漠拉⽐国王所制定的巴⽐伦王朝法令中已有善于医药⽅⾯的刑律。

在两河尼尼微城的古代亚述巴尼拔皇宫的发掘中,找到许多⽤楔形⽂字的粘⼟板,其中有⼀千多块了医药卫⽣⽅⾯的事情,包括病名、治疗⽤的动物、植物、矿物药以及制药、服药⽅法,还记有卫⽣管理的法令。

从其它材料得知,某⼀时期在巴⽐伦的⼀条街上,曾专门设⽴了配制药品和化妆品的地⽅。

在埃及古寺院废墟的发掘中,找到许多纸草⽂书籍,其中有七份有关医药学的书籍,从中得知古埃及在治疗上⽤药已达数百种,药品的采集、配制和管理已相当专门化。

从印度古代的医药书籍中以及考古发掘中知道,公元前⼀千多年,印度⼈在治疗中⽤药已达七百多种。

公元前⼀千多年,希腊⼈移居爱琴海周围和岛屿上,他们吸取了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化并冲破古⽼的模式,创造了崭新的⽂化。

古希腊医药学领域⾥的代表⼈物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是医药学很有影响的⼈。

他的著作⾥对药物有许多论述,强调药物在治疗中的重要作⽤,讲述正确地保管、采集药物等。

公元前4~1世纪,希腊化了的埃及或亚历⼭⼤利亚(当时科学和医学中⼼)及其它⼀些城市,凤有药房,医⽣就在药房中⼯作。

药事管理简史(二)近代的药事管理

药事管理简史(二)近代的药事管理

近代的药事管理(1840-1949年) ⾃1840年鸦⽚战争以后到1949年中华⼈民共和国成⽴的百年间,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民主主义⾰命,社会、经济和⽂化都发⽣了很⼤变化。

⼀⽅⾯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输⼊了西医西药和它们的管理制度,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夺与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法混合在⼀起。

这⼀时期中国药学和药事管理经由曲折、艰苦的道路发展、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反映在医药明确分业,药事管理成为国家的社会管理中⼀个独⽴的部分,中西药并存,制药⼯业的萌芽等⽅⾯,但受政治、经济的影响,发展⼗分缓慢。

1.药品、毒品和战争《新修本草》中载有药物“底野迦”并指明味⾟、苦平、⽆毒主治百病……出西域,实际就是鸦⽚,说明了公元七世纪以前,鸦⽚已当作⼀种药物输⼊中国,⼤致在18世纪以前⼀直是⽤作药物,输⼊量极少,价格昂贵,并皆课相当关税。

以后逐渐发展其毒性和吸⾷成瘾的危害性。

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开始禁烟。

当时鸦⽚称为洋药,清代政府制定刑律,⼀再申令禁国⼈⾃⾷鸦⽚,并订有洋药进⼝课税政策,严禁外国船员只私运洋药偷漏关税,设关检查。

但洋⼈开炮拒绝检查,偷漏关税,并由于清廷腐朽,进⼝鸦⽚⽇益增多。

公元1671年以前鸦⽚以药材进⼝⼊中国者每年数⼗箱,1765年以前每年200-300箱,1782年为4628箱,1833年已增加到23670箱。

鸦⽚早已不是药⽤管理问题,鸦⽚烟毒害已危及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存亡。

1838年12⽉⼴州爆发了万⼈⼤*,坚决呼吁清政府严禁鸦⽚的输⼊。

腐败的清政府惧于民意,派林则徐到⼴州处理。

在⼴⼤群众⽀持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

1840年2⽉英帝国悍然派兵侵⼊中国,爆发了鸦⽚战争。

鸦⽚战争是英帝国主义旨在维护鸦⽚贸易⽽发动和进⾏的侵略战争,是中国⼈民反对侵略,消除鸦⽚毒害的正义战争。

鸦⽚战争后,不仅鸦⽚毒害更加严重,⽽中国也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是,中国⼈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鸦⽚毒害的⽃争从未停⽌过。

第2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2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解释其中的原因,研究人员认为工作物 理环境、福利等不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 要因素,职工的情绪、动机、人际关系 等心理因素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 。照明、福利改善是因为工人受到了尊 重、信任,因为“改善了工作态度和激 发他们发自内心对本职工作的热爱”, 所以他们努力工作,提高生产效率。这 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为“霍桑效应”。
霍桑实验1932年宣告结束,并得出如下结论: ①物质 工作环 境的变 化与生 产效率 之间并 不存在 直接的 因果关 系;
②休息时 间、工作 日、工作 周的长短 以及工资 的支付方 式等都不 是影响生 产的第一 要素;
③改善劳动 者的士,与人 际关系,使 人们心情愉 快地工作并 对自己的工 作感到满足 ,这才是增 加生产、影 响工效的决 定性因素;
“⑶ 对 非企 职 忽工正业 视行式组 的为群织 影发体内 响生”部 ;不,存 它在 可 们
⑷ 提民 高主 生管 产理 效有 率助 ;于
人群关系理论的局限性
1 缺乏对人的心理因素的全面深入的考察,比较片 面地强调把提高职工的满意感作为增加生产效率的 主要途径。 2 这一学说过分强调非正式群体的作用,而未能看 到群体动力学中的其他影响因素。 3 这一学说还缺乏因人、因事因地制宜的权变观点。
由于泰勒在管理方面的开拓性工作,他的“科 学管理理论”对产业社会的管理有划时代的影 响,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管理基础,因而他被 后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泰勒虽不是心理学家,并且他的理论重物不重 人,然而他在按客观规律解决管理生产问题, 必然使自己的研究符合心理规律的要求。如, 他提出对工人进行培训和选择,对工人操作的 “时间——动作”分析,无不与心理有关。泰 勒的理论被称为是一种“心理革命”与科学管 理。
默契:即有一种无形压力, 限制个人突破生产记录。 如果超过组内认可的标准, 那会受到小组的冷落、讽刺、 打击,小组压力会指向他。 在工人中,还有自己的行为 规范,如不应完成太多的产 量,也不应完成太少的产量, 不应向监工告诉任何损及同 伴利益的事情等等。

西方重大历史事件

西方重大历史事件

西方重大历史事件1.联系151487迪亚士到达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1497年达。

伽马到达印度,1518年到1521年麦哲伦环球航行,这是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起价格革命,物价上涨,加速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厂手工业,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出现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发展,世界市场最终确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我今年刚学,现学现用,记得选我我最好的答案哦我历史可是很好的2.中世纪的起止,欧洲重要历史事件1、定义:中世纪( the middle age )一词最先是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家比昂多于 15 世纪提出来的.他把西欧 5 ~ 15 世纪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纪,意为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 17 世纪末德国史学家凯列尔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时期;到 18 世纪,中世纪一词被欧洲历史学家普遍采用;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说,清末翻译西方世界史著作时采用过来。

中世纪是适用于西欧的、特有的一个概念,应用于其它地区时我们常用世界中古史来取代。

2、起迄年代: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认识也不同。

国内过去传统上定上限为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下限为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以革命夺权为标准划线,现多不用。

现在教科书定为下限15 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之前,但上限仍为五世纪.英国剑桥中世纪史对上限介绍了十二种说法,它以284 年罗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为世界中世纪史开端,下限采用1453 年拜占廷帝国灭亡为界.此说在西方较流行,象《欧洲中世纪简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划定时限时,下限都是 15 世纪,上限则 3 ~ 5 世纪不等。

社区工作的历史发展-文档资料

社区工作的历史发展-文档资料

西方社区工作的早期发展
专业社会工作的形成 背景: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改变了 过去由社区组织和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 开始关注政府在保障公民社会救济和社会福 利事务方面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 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来实施公共福利服务, 促进了社区工作的发展。 标志:1939年,兰尼报告系统阐述了社区工 作的理论和方法,使社区工作作为一种专业 工作方法为大家所肯定,从此社区工作与个 案工作、小组工作一起被列为社会工作的三 大工作方法。
一、社区工作发展简史 1、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P21)
– 前身:汉堡制、爱尔伯福制、英美慈善组织协会
– 起源:汤恩比馆、睦邻公所、霍尔馆
– 创立:两个报告: ——社区工作:1939年在美国社会工作大会上发表兰尼报告 (lane report),正式承认社区工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并 达成了五大共识。 ——社区工作教育:1959年美国社工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鲁里 报告(Lurie’s study),定义了社区组织实践、阐明了它的概念、 价值和方法,描述了课堂和实务教学的策略。
西方社区工作的早期发展
内容:
伦敦
分区 分区 分区
分区
主持区内 救济分配 工作
志愿委员会
志愿委员会
志愿委员会
志愿委员会
咨询部
咨询部
咨询部
咨询部
方便各慈善机构搜集救济者信息 并派“友善访问员”进行调查
西方社区工作的早期发展
慈善组织会社的评价 1869年的慈善组织会社对社区济贫起到了重要 作用,其影响扩至美国。
2、中国社区工作发展历程 两种乡村建设思想:晏阳初与梁漱溟
中国农村的问题:“愚、穷、弱、私” 晏阳初:西化、现代化 梁漱溟:中化、本土化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学著作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学著作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学25本著作1.《科学管理原理》(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泰勒(Frederick Taylor,1911)2.《经理人的职责》(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 1938)3.《管理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德鲁克(Peter F Drucker,1954)4.《企业中人方面》(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麦戈雷戈(Douglas M McGregor,1960)5.《管理行为:管理中的决策过程研究》(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 Study of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西蒙(Herbert A Simon,1947)6.《组织与环境:管理差异化和整合》(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Managing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劳伦斯和洛尔施(Paul R Lawrence and Jay W Lorsch,1967)7.《组织》(Organizations)马奇和西蒙(James G March and Herbert A Simon,1958)8.《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Personality)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54)9.《竞争战略:产业与竞争者分析技术》(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ichael E Porter,1980)10.《管理与工人》(Management and the Worker)罗斯里伯格和迪克森(Fritz J Roethlisbergerand William J Dickson,1939)11.《战略与结构:美国企业历史上的篇章》(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American Enterprise)钱德勒(Alfred D Chandler, 1962)12.《企业的行为理论》(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赛耶特和马奇(Richard M Cyertand James G March,1963)13.《社会与经济组织理论》(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韦伯(MaxWeber,1922)14.《组织的社会心理学》(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卡兹和卡恩(Daniel Katzand Robert L Kahn)15.《个性与组织:系统与个体间的冲突》(Personality and Organization: The Conflict betweenSystem and the Individual)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1957)16.《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General and Industrial Management)法约尔(Henri Fayol,1916)17.《管理的新模式》(New Patterns of Management)利克特(Rensis Likert,1961)18.《工业组织:理论与实践》(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ory and Practice)伍德沃德(JoanWoodward,1965)19.《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The Human Problems of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梅约(EltonMayo,1933)20.《管理创新》(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伯恩斯和斯托克(Tom Burns and George MStalker,1961)21.《质量、生产效率和竞争地位》(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戴明(WEdwards Deming,1982)22.《组织的行为》(Organizations in Action)汤普森(James D Tthompson,1967)23.《人类群体》(The Human Group)霍曼斯(George C Homans,1950)24.《成就的社会》(The Achieving Society)麦克里兰(David C McClelland,1961)25.《工作的动机》(The Motivation to Work)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1959)其他一些优秀的著作: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Philip Selznick (1957)●Work and Motivation, Victor H Vroom (1964)●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ing (1969)●Culture’s Consequences, Geert Hofstede (1980)20世纪末到21世纪的优秀管理著作●第五项修炼:Peter Senge●哲学、管理历史类:1.冯友兰。

管理思想史要点讲解

管理思想史要点讲解

《管理思想史》要点讲解内容提要《管理思想史》要点讲解,共分十三讲,每讲50分钟,主要讲解各章的基本内容和重点、难点。

《管理思想史》作为教育管理专业必修课,是从学科的视角,以历史年代为序,通过介绍各个时期管理思想产生的背景、典型的管理实践、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阐述了从中外早期管理思想、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到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了实现这一过程的社会生产方式、政治、文化以及思想家们的作用,揭示了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与管理思想演变的相互作用及其辨证关系。

第一讲、绪论及第一章“国外早期管理思想”学习《绪论》,是为了让学员们了解《管理思想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发展简史以及学科特点,认清学习管理思想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而增强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认识论、方法论基础。

(一)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既包括管理实践,又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之间的辨证关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管理思想演变的相互关系等。

1.研究不断发展的管理实践。

管理实践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各种实际管理活动。

管理实践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组织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与作用。

管理实践体现着管理思想,是管理思想的表现形式,因而是管理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对象。

2.研究管理思想的演进规律。

管理思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维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里各种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

管理思想是在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

管理思想史正是以不同社会阶段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其发展规律。

3.研究社会生产方式与管理思想的关系。

社会生产方式,是管理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西方经济学简史

西方经济学简史

20世纪80年代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一、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早期的一种比较重要的理论 学说,它强调一个国家要致富,就必须 重视商业;同时,通过各种方法限制贵 金属的流出;并提出国家应该对经济活 动进行积极的保护和干预的政策主张, 因此它是原始的国家干预主义。
一、古典经济学
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马尔萨 斯、大卫 休谟、穆勒等。
《国富论》作为古典经济学,最主要的成就就是确立 了这样一种思想:1、任何一个部门的劳动都是国 民财富的源泉,即明确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要 理论基础的一整套理论体系,2、这样就把经济学 的研究从流通领域扩展到了生产领域;并且3、主 张国家应当对经济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提出 了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
这一学派的兴起是在70年代,到80年代其主 要思想已被西方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理性 预期是指人们可以根据一切可能获得的信息 作出预期,经济人会根据理性预期作出经济 决策,因而市场能够实现出清,所以政策是 无效的。理性预期使得人们能够预料到政府 政策的结果,并因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最终 使政策失效。
由于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
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是很严密的。1870年以后,广 泛地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学问题,而微观经 济学就是从基本的前提假定出发,用数学工具来 分析经济问题。其前提假定之一就是理性人假设; 二是完全竞争假定;三是完全信息假定;前提四 是市场出清。对于一个市场来讲,如果供不应求, 价格就会上涨,社会资源就会进入,从而使得生 产扩大,供给增加,最终供需趋于平衡;供过于 求时,价格下跌,企业收益减少,资源就会退出, 从而减少供给,最终趋于平衡。但是,一个市场 的出清只是局部的均衡,产品品种的不同市场有 许许多多,所以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中论述 了价格机制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优 配置

管理思想史

管理思想史
孔子认为,没有信,社会或组织契约就难以维系,社 会或组织就难以稳定: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曾经说: “真正有活力的组织,是内部相互依赖的组织”。
孔子认为管理者只有自身做到诚信,才能使民众诚信; 其次,管理者必须真正具备诚信的品德,随时随地注意践 诺,把诚信作为座右铭时刻不忘。
“信”的观念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经营管理的一个核 心概念。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最令人赞叹不已的伟大工程;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管理思想史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史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内圣外王,仁者爱人 ——孔子的管理思想
1、以民为本——群体本位的管理着眼点
孔子的管理思想,是围绕“人”这个中心展开的,民本 是其核心,贯穿(论语)始终。
管理思想史
5、举贤章才——孔子的人才管理思想
(1)举贤 举贤的第一步是要识才,知人知面难知心,识人最难。 在这个问题上,孔子提出了人才标准、考察人才的方法以 及考察中应遵循的原则。 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 孔子说君子是“志于道,据于 德,依于仁,游于艺”。 (2)育才 孔子认为育才的首要任务是帮助组织成员建立学习习 惯,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没有不断的学习,仁、知、信、 直、刚等各种美德就会变形走样。
管理思想史
(二)道家的管理思想
组织对个人少干预或不干预,强调人的行动及其指导思 想必须顺应自然,符合自然规律,不能凭主观意志行事,管 理者要善于管理大事,将具体工作交于组织成员自主完成, 政策要稳定,不可朝令夕改。
管理思想史
无为而治——老子的管理思想
• 《老子》,又称《道德经》,相传是周史官老聃所著,一 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著作。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 国若县(今河南鹿邑县)后乡曲仁里人,生卒不可详考。 《老子》共81章,5000多字。前37章论“道”,后44章论 “德”。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长老会 仅30人,终身任职 总揽军政大权
反映斯巴达国王领兵出征 监察官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 主持公民大会、
的《列奥尼达在温泉关》
产生,一年一任, 审判国王 不得连任
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罗马疆域不断扩张,从共和国蜕变为帝国。
(1)罗马共和国的体制
机构
产生方式
执政官 全体公民选举产 生,一年一任
元老院 卸任高级官员组 成,终身任职
环境 影响
影响国家统一; 促进航海业及商业发展
(1)雅典的民主政治
机构 公民 大会
产生方式
职责
全体成年男性 决定城邦法律和政
公民组成

议事会 从公民中抽签 为公民大会准备决
产生
议草案,参与城邦
日常管理
左图是想象中的雅典公民大会场景, 陪审
右图是雅典普尼克斯山公民大会会 法庭
场遗址
官员
抽签产生 选举产生
结合材料,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公民主权 直接民主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法律至上
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限也部分交叉,因此,恩格斯说: “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
——据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议事会)成员的任命有两大特色:村社代表制和抽签选举。村社代表制,具 体就是将议事会的500个议席按(雅典)各村社公民人口的比例分配到139个村社。
(4)19 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 ①1832年议会改革: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 量壮大,通过议会改革,在议会中取得更多席位; ②1867年议会改革使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 ③1884—18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后,英国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 选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管理发展简史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人类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从管理实践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则是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18世纪前)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

管理学形成后又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一、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但是人们仅凭经验或一些片段的思想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

西方早期的一些著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大都散见于希腊、罗马和意大利等国的史籍和许多宗教文献之中。

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
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学开始逐步形成。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等。

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国富论》。

亚当•斯密发现,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从事某种专项操作,便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推动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技术进步,可以减少工种的变换,有利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提出了分工理论。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金融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者和完成者,1817年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出版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

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 W. Taylor,1856-1915)、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 Fayol,1841-1925)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 Weber,1864-1920)。

泰勒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为此,泰罗提出了任务管理法和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法约尔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提出了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他在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阐述了管理职能的划分,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五大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马克斯•韦伯在管理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在《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官僚组织体系理论,他认为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

上述三位及其他一些先驱者创立的古典管理理论被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

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是英国的厄威克(L. Urwick)与美国的古利克(L. Gulick),前者提出了他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条原则,后者概括提出了“POSDCORB”,即管理七项职能。

四、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阶段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

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Mayo,1880-1949)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A.
H. 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F.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D. M. McGregor,1906-1960)的“X理论-Y理论”等。

战后40年代到80年代,除了行为科学学派得到长足发展以外,许多管理学者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

这其中主要的代表学派有: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等。

这些管理学派研究方法众多,管理理论不统一,各个学派都有各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各有自己的用词意义,各有自己所主张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孔茨(H. Koontz,1908-1984)称其为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管理职能学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里奇提出的。

管理过程学派认为,无论组织的性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职能却是相同的。

孔茨和奥唐奈里奇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

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

孔茨继承了法约尔的理论,并把法约尔的理论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使管理过程学派成为管理各学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的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的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和控制以解决企业中生产与经营问题的理论。

该理论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主要目标是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

社会系统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种组织。

它的特点是将组织看作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1886—1961)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经理的职能》对该学派有很大的影响。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二战之后,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程序等学科的内容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物西蒙。

西蒙(Herbert A. Smion)美国管理学家、计算机学家和心理学家,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管理的核心就是决策。

西蒙强调决策职能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有限理性的人代替有绝对理性的人,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优原则”。

系统理论学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

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一般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

系统理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弗里蒙特•卡斯特(Fremont E. Kast)。

弗里蒙特•卡斯特是美国系统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管理学家。

主要著作有《系统理论与管理》(与约翰逊、罗森茨韦克合著)、《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方法》(与罗森茨韦克合著)等。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为经理主义学派,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当代企业的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

它重点分析成功管理者实际管理的经验,并加以概括、总结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的共性东西,然后使之系统化,合理化,并据此向管理人员提供实际建议。

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彼得•德鲁克(又译为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欧内斯特•戴尔(Dale)等。

经理角色学派是以对经理所担任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虑经理的职务和工作,该学派认为针对经理工作的特点及其所担任的角色等问题,如能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措施,将有助于提高经理的工作成效。

经理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权变理论学派认为,企业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
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企业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决定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即要按照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企业类型、不同的目标和价值,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卢桑斯(F. Luthans)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是系统论述权变管理的代表著作。

五、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环境的剧变,尤其是石油危机对国际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时的管理理论以战略管理为主,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重点研究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环境的不断变化。

迈克尔•波特(M. E. Porter)所著的《竞争战略》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他强调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

80年代为企业再造时代,该理论的创始人是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M. Hammer)与詹姆斯•钱皮(J. Champy),他们认为企业应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进行所谓的“再造工程”。

美国企业从八十年代起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革命,日本企业也于九十年代开始进行所谓第二次管理革命,这十几年间,企业管理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类似脱胎换骨的变革。

80年代末以来,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需要,在全球市场上争得顾客的信任,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这一时代,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针对学习型组织而展开。

彼得•圣吉(P. M. Senge)在所著的《第五项修炼》中更是明确指出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景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