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明起源和思维差异
从思维模式角度比较东西方文化的意义
从思维模式差异角度比较东西方文化的意义东西方思维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异。
目前我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那么,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呢?一、东西方文化思维角度的差异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认为,在文化发展的渊源上,东西方有着各自鲜明的特征:西方文明是建立在古希腊文明之上的,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显著特点;而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易经中阴阳调和理论及儒家思想影响的东方文明之上,在思维模式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在社会发展历程上与古代东方有很大不同,强调民主与公民的概念,肯定个人的价值,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这段时期。
这一时代是古希腊世界的全盛时期,各城邦都得到繁荣的发展,而地处海湾、交通便利的雅典在工商业方面日益发达,并建立了奴隶主民主制。
在雅典,国家不设国王,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公民大会,大会由公民抽签产生,共同对国家事务进行商议。
雅典的民主政治不仅是古代希腊的典范,而且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典范。
雅典的民主政治不仅是人类历史的首创,而且直接影响了后世西方的政治制度。
在现代西方国家语言里,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等语言中的“民主”一词,都是从古希腊语的“demokratia”一词演变而来。
古希腊语中的“demokratia”一词,由“demos”和“kratos”两部分构成,“demos”的意思是“人民”、“地区”,“kr atos”的意思是“统治”、“管理”,因此所谓“民主”是指“人民的统治”或者“人民的管理”。
雅典实行民主化程度最高的“直接民主制”。
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所有的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抽签选举方式(十将军除外)担任政府中的各级官职。
雅典的政府官员都有任期,通常为一年,而且大多数的官职,不得连选连任,以避免结党营私。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一、思维差异 西方人:直截了当表明是非观念 中国人:模糊态度作为应变之策
二、西方人:优胜劣汰视为理所当然 中国人:扶贫济弱当作社会提倡 三、西方人:个人权益视为至高无上 中国人:集体主义不容任何侵犯
四、西方人:英雄主义作为出头诱导 中国人:藏而少露视作人生之法 五、性格上 中国人:圆融,用一元论看世界 西方人:对立,用二元论看世界
六、人性上 西方人:人性恶 中国人:人性善 制度上的差异,结党与否
试论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境、语言前后内容来把握。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也 极少象西方那样先对其进行严格的定义和界说,明确其 内涵和外延,然后再分析、判断、推理,得出结论。这在古 代学术著作中论述较抽象问题时尤为突出。例如,孔子非 常重视“仁”,他在《论语》中数十次谈到“仁”,但从来没有 对“仁”的含义作过任何明确地解释和界定。今天,我们只 能通过“仁”的上下文的内容,来推断“仁”的基本内涵。中 国哲学史上的其他范畴,如“理”、“气”、“道”、“心”等等也 是如此,正由于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赋予前人的范畴以 新的含义,而无须另外创造其他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加之唯书唯圣的传统,导致中国经学发达,“我注六经,六 经注我”,以注经方法表达作者不同的思想。思维的模糊 性反映在史学上,尽管史学家对帝王将相、政治经济典章 制度记载的很清楚,但对土地数量、粮食产量、财政收入 等等记载得很少,而且很含糊,现代人不得不把这些问题 当作科研课题来研究考证。传统思维的模糊性虽然在当 代中国人身上有所淡化,但在许多领域里仍然或多或少 存在。如人文社会科学的著作、论文和教材多侧重质的论 证,量的分析极少。即使对数量化要求很强的经济学论 著、教材,量的分析也不多,很少有象西方经济学论著、教 材那样通篇充斥图表、曲线、涵数、数量公式。中国饮食文 化发达,但在中国每家厨房里几乎找不到西方人厨房必 备的刻有尺度的量杯、标准匙子。中国人做饭烧菜全凭经 验、感觉,没有一定之规,同样是 “鱼香肉丝”各家餐馆有 各家的味道,不象“麦当劳”,全世界“麦当劳”联锁店都一
!!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导地位,直到近代西学东进才开 始有所改变。因此,可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人的思维 发展史,就是直觉辩证思维发展史。西方从它的文化发源 和奠基阶段———古希腊时期,精确理性逻辑思维就占有 主导地位。古希腊思想家普遍具有在哲学思辩中追求严 密的公理化系统的倾向。从泰勒斯直到苏格拉底、柏拉 图,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曾不倦地探索逻辑的推理规律 问题,直到导致了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个以演绎推理为 核心的形式逻辑体系。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以后被莱布 尼茨、笛卡尔、康德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先验论和公理化 的方法系统。培根在亚里士多德简单枚举的归纳基础上 提出了“归纳三表法”,奠定了归纳法的基础,以后又被穆 勒发展为 “归纳五法”,形成了经验论和实证主义的方法 系统。因此,可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西方人的思维发展史, 就是精确理性逻辑发展史。
中西方文化的进程与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进程与差异从中西方文化起源方面来看,西方文化有着三大源头,分别是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发展为后来的科学传统;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引发出宗教原罪思想;古罗马的法治文明,为近代法制观念奠定了基础。
而最后这三大文明都汇总于基督教,并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
而中国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主要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还有来源于其他的文明比如长江文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明等等,这些文明经过上千年的融合,最终产生了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又在后面的几千年里与北方游牧文明不断地摩擦与融合,而游牧文明最终也会被安定的中华文明所吸纳和同化。
虽然中西方文明发源不同,但是在发展过程都是靠着不断地融合,不断地变革,不断地改善才变成今天的中西方文化。
从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方向来看,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和直接得多,西方文化的内容变化是从哲学到神学,最后到科学。
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
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最后还是成为了中国政府管理民众的一个工具。
不仅如此,中西方文化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差异。
在思维方式方面上,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几乎大部分人都会辩论;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在价值取向方面上,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在伦理道德方面上,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在行为规范方面上,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国人“重义”、“重情”。
这一切差异几乎都来自于西方古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所带来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剧,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但是在这种社会大变革、思想大交融、观念大碰撞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仍旧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以及我们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对此,我们将一一加以解读。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一)饮食文化差异1.饮食观念的不同中国饮食注重"味",虽然中国饮食注重色香味俱佳,但其真正魅力就在于它的味。
寓形于外,寓味于内;西方的饮食观念则凸显着理性,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如何,营养一定要保证。
2.饮食方式的不同在中国,无论是大宴席还是小聚会,形式只有一种——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气氛和谐、浓烈、热情,典型的代表就是火锅,热气腾腾、好不热闹;西式宴会则注重人与人的自由交流,典型代表就是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行动自由,方便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建筑文化差异1.从建筑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整体、群体,讲究中轴对称。
如故宫、阿房宫等,体现出一种大气、气势磅礴之势;西方古典建筑则多注重个体,空间上讲究突兀高耸,如典型的科隆大教堂等"哥特式"建筑。
2.从建筑理念上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具有敦实、平缓、温和等特征,表现的是入世的生活态度,故称为"人本主义建筑";西方传统建筑风格具有突兀、冷硬等特征,体现的是宗教神灵的出世精神,故称之为"神本主义建筑"。
(三)医学文化差异1.思维方式不同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了辩证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互包容。
西医学方法论则是事物单一性,体现了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相互对立,不容混淆。
2.系统论中医在研究人体时,一方面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另一方面,把人自身也看作为一个整体;西医则主要是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原子论是西方医学的立论基础,即西医学把人体分割为小系统,把整体分为部分,一段一段的切分,彼此不连通。
从文化发展轨迹看中西思维差异
从文化发展轨迹看中西思维差异各民族文化的不同发展轨迹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一旦形成比较稳定的形态,又会对该民族的文化产生影响。
中西思维方式的产生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基础,在文字书写方式、社会行为表现形式以及艺术创作形式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在表征,并通过融合、互补,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标签:文化;思维;差异在人类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将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逐渐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并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形成专属于该民族的思维方式。
不同文化培育不同的思维模式,这种基于特殊文化传统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比较稳定的思维形态,又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反作用,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导向作用。
一、中西思维差异的文化基础(一)哲学传统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从肇始便认为理性高于感性。
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理性世界与感官世界,并始终认为前者高于后者。
其弟子亚里士多德同样拒绝将直觉视为知识,认为哲学应该关心的是“理念”,他所倡导的逻辑与分析思维在两千多年后的西方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方哲学的这一传统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提出的运动悖论“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也可初见端倪。
正常思考,这一命题一看便知是错误的,但千百年来,无数分析者无论如何论证,都始终无法驳倒这一论点。
笔者认为,西方哲学坚持的是“物我两分”的哲学观点,认为自然与人是对立的,因此也总是站在人这一端,去探讨另一端的自然的本原。
从泰勒斯到毕达哥拉斯,从叔本华到尼采,从萨特到海德格尔,“水是世界的本原”、“数即万物”、“唯意志论”、“超人哲学”、“此在”等无一不是对万物本质的探讨。
相比之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重感悟、重实践。
希腊哲学家用水、火、土、气等质料来表示自然的本原,中国传统思维却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
《孟子·尽心上》所说的“尽心、知性、知天”,“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已经标明心性即天赋’。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比较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考点:古代东西方文明的比较及产生差异的原因1.古代东西方文明的比较:不同点相同点文明产生地代表政治经济思想都确立了奴隶制度;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
亚非(东方)文明大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农业经济趋于保守欧洲(西方)文明靠近海洋(地中海沿岸)古希腊古罗马奴隶主民主政治工商业发达眼界开阔,思想民主。
2.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及原因:(拓展点)①东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
古代东方文明多产生于大河流域,主要从事采集与农耕,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产生了保家卫国的思想。
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腊半岛,希腊半岛三面环海,海上贸易和工商业发达,人们主要从事海外贸易,在航海和掠夺战争中,养成了冒险精神。
这说明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经营方式和文明类型。
②东西方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条件不同。
古代东方各国经济上以村社为单位的农业经济为主,政治上是奴隶主专制制度,从而形成“人治”的传统。
西方在经济上大多是以城邦为单位的商业经济为主,政治上是奴隶主民主政治,它比奴隶主专制统治要进步,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易错微析对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共同点的理解易错。
这里所说的古代东西方文明都是奴隶社会的文明,都产生了奴隶制度,并取得了辉煌的文明成果。
例题1 世界文明大都起源于大河流域,也有起源于海洋的。
下列文明起源于海洋的是()A.古希腊B.古埃及C.古印度D.古代中国答案:A解析:世界文明发源地大体有两种,一种起源于大河流域,一种起源于海洋。
古埃及、古印度、古代中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则发源于海洋,故选A。
例题2 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如果将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腊雅典文明作比较,你会发现这两种文明有许多不同。
下列对其不同点的归纳不正确的是()A.地理环境不同,埃及处于大河流域,雅典环居大海发展B.社会经济结构不同,埃及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雅典以工商业和海外贸易为主C.政治体制不同,埃及实行专制统治,雅典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D.社会性质不同,埃及处于奴隶社会,雅典处于封建社会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腊雅典文明的差异,A、B、C三项说法正确。
中西方思维差异及文化根源浅析
中西方思维差异及文化根源浅析作者:张琳琳丁萌来源:《硅谷》2008年第14期[摘要]指出应该以双文化思维的态度全面、客观地看待两种文化,兼收并蓄,发扬本民族文化之精华,吸收西方文化中合理、进步的成分为我所用。
[关键词]思维方式文化根源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720189-01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来说,世界总体是分为两大区域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以西欧、北美为代表的西方。
中国传统文化是集儒家的内省、凝聚;佛教崇定、内敛,道家的平朴、无为于一体的综合的智慧;而西方文化建立在基督哲学基础上一种认识型文化。
以下仅从四个方面分析一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之处及形成缘由。
一、整体思维方式与个体思维方式整体性思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
古代中国地处封闭内陆,由于自然屏障阻隔,交通不便,对世界的认识比较片面,形成泱泱大国观。
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儒家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
《论语》所提倡的“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的利他主义思想,对于中国集体思维方式的形成也起到关键的作用,也是中国人往往非常关注集体内部成员利益的原因。
个体主义是西方价值观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基督教的精神实质之一。
基督教认为,这个世界之所以是真实有意义的,是因为上帝创造了它;人类之所以是特殊的生物,是因为上帝按照他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赋予他们思想。
基督教这一思想奠定了西方思维个性主义的基础。
二、离心式思维和向心式思维中国人往往很少在意自己小集体之外的人、事。
这种离心式的思维方式与佛教所一直提倡的“自救”是有一定渊源的。
与基督教强调集体灵命与牧师带领相反,佛教要求人修心自救。
佛教认为人性本善,而痛苦、磨难都是因在俗世沾染了恶,引起妄念、贪欲所受的处罚;救赎只能靠自身,只有当明白人所受的苦难全为自身招致,做到断灭欲念,方能解脱。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东西方的思维差异主要在于: 西方人是逻辑思维的祖师爷,中国人则是形象思维的开创者。
逻辑(logic)这个词本身就是舶来品。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从来就欠缺这个东西。
比如《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这四本被中国古人奉为经典,当成仕途敲门砖的四本书,就和逻辑没有什么关系。
而由孔子几乎同一个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创立,并且经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创立的逻辑学使西方的逻辑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黑格尔把思维形式的发展与人的认识的各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些思维形式彼此联系、相互转化,又具有新的意义。
中国文化注重教化,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推理。
西方盛产哲学家,动辄几万字,十几万或者百万字的哲学论文不同,中国很少会就某一个“虚无缥缈”的论题耗费口舌或者笔墨。
说“白马非马”的公孙龙算是提出了一个逻辑问题。
他的一些哲学命题向人们在认识方面的常识挑战,经他那么一挑战,本来习焉而不察的一些问题引起众人的注视。
不过可惜,公孙龙应者寥寥,最后落得个诡辩家的“美名”。
与西方的逻辑思维不一样,中国人主意的是形象思维。
从文字上的区别就可以看出端倪。
西方的逻辑思维催生出曲折变化(词尾变化)需要推理分析的拼音文字,而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产生出东方的可以望文生义的象形文字。
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充满了形象思维。
无论是诗歌还是成语无处不在的夸张也是西方文化中鲜见的。
妙笔生花,蜻蜓点水,隔岸观火,画龙点睛都被中国人用在了灿烂辉煌的文学作品中。
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家很少同时也是哲学家;中国的政治家却往往是富有想象力的诗人。
中国孩子刚刚学会说话,爹妈或者爷爷奶奶就会教他背唐诗。
中西方思维差异及文化根源浅析
中西方思维差异及文化根源浅析由于历史的发展,中国和西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文化也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使两种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差异互补,不断完善和塑造着我们的思维。
但有些观点已经在我们的意识中交织在一起,即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与东方人的思维差异,现实中如何吸收东西方文化。
这是我们和朋友聊天时经常会谈到的话题。
在此,我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塑造了著名中国人的内在性格和品质。
不管我们有没有读过书,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给我们留下了中国人思维的烙印。
这是什么牌子?我觉得是《易经》、儒释道等哲学思想根植于我们的血液中,指导我们做人、做事、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道理。
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说明我们的文明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文明,它的内在驱动力是很强的。
历史上历经多次战乱洗礼,城墙被毁,但文明却一直延续繁荣。
那么我们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呢?总的来说是和谐,强调天道自然规律。
我们是农耕文明,肥沃的田野让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很稳定。
只要天气好,没有战争,我们就在稳定中滋养内心的和谐与道。
儒家思想是一种精神美德,仁、礼、智、信、忠、孝。
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想法。
毫不夸张地说,这里面有一种强烈的精神品质,也造就了我们强调品格、追求道德修养的内在思维,也形成了我们凡事灵活、保守、含蓄、追求完美的思想体系。
钢易断,柔则万古长青。
这可能是我们的文明得以延续的深层原因。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另一方面,软是我们缺乏西部或草原民族的冒险精神、奋斗精神和扩张精神。
最后,我们不得不修建长城来抵御外敌。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曾多次敲门。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客观因素:大片领土本身就已经很富裕了,没必要再向国外扩张。
外敌入侵,中国强大的朝代在军事上还是很强大的。
但我们历史上没有强调狼性文化,没有树立海权意识,缺乏完整的商业体系,这是事实。
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上述文化特征是一种冲突和对立的状态。
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在传统建筑上的体现
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在传统建筑上的体现一、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中西方之间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其文化之间的差异,东方最具代表性的是辩证思维模式,尤其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辩证观点再加上易学观点,看问题较为折中,俗语说“看破不说破”,中国先人的文化思维总结来说分为:变化、矛盾和中庸。
这些观点基于世界万物都是由对立矛盾面组成,处于不断变换过程之中,中庸是不偏不倚游走其中的道理。
中国更注重中庸之道,讲究低调的处事风格,这种思想传承了千年,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而西方人们的思维多以线性为主,尤以欧美为代表。
不同于我国的思维方式,西方国家更加认可事物的根本,认为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世界上任何的关系都没有矛盾,矛盾即具有两面性,他们将事物判断得十分明确,在对错之间的界限十分鲜明,一定要将事物进行明确的分类,不允许有不确定的因素存在。
而中国人喜欢从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认为事物存在两面性,任何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都追求能够和谐地发展。
由于东西方国家人们思维的不同,导致了判断问题的方式不同,西方国家的人们更加重视对个体的强调,而东方国家的人们讲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将个人的作用弱化,而重视群体的力量。
二、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形成东西方国家人们思维上的不同,追溯其根源,有心理学著名专家尼斯比特指出,这种差异是由于两个地域的国家在形成中所经历的轨迹不同,西方国家的发展中主要推崇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他们国家的文化是以古希腊为主,而我国在发展中人们大多遵从儒家思想和文化主张,并且在道教的影响下,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整体性作用。
辩证的东方思维方式我国从古代以来,就形成了群体生活的模式,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是以集体利益共享的方式进行劳作的。
这种生活方式使人们形成了集体思维模式,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大多从集体的角度出发。
自己的生活方式要依赖社会的总体环境,因此我国人们在分析问题时多夹杂着外部因素,对自身的影响考虑得不多。
从历史环境考量,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人们的生活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很大,等级制度和相互配合的劳动十分明显,因此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体以五方面进行总结:1.变动性:所有的事物都不是固定的,不同的角度及不同的方式来看都是存在变化的。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异同
contents
一、
文化的概念
目 录
二、 文化的起源及差异原因
三、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四、
文化的作用
五、 当下对中西文化差异思考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特点:
1、广泛而抽象 2、很难准确定义
通常的理解: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 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 活动产品。
二、文化的起源及差异原因
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 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
1、美国高铁建设困难重重 2、个人成就首先集体 3、从电影《战狼》和赌城拉 斯维加斯枪击案看个人英雄 主义
4、美国赋予公民合法拥有枪 支的权利
三、性格上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含蓄内
敛、谦虚谨慎,不偏 不倚
西方人主张个性张
扬、直接
分歧较大:谦虚在中 国是种美德,在西方 人认为是虚伪
1、中国文化的地理起源于黄河
可以说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流域和长江流域属于大陆型文化。
铸成了中西方文化发轫形式、定 型
2、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 方式的差异,同时导致后来发展
岸,属于海洋型文化
路向的差异
一、起源于大陆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造就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
1、中国传统文化是大陆型的农耕社会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人文教化的道德型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是追求和谐统一的文化
2、西方人形成了个性张扬奔放,喜欢探索 和斗争,崇尚独立、自由、平等的文化观念。
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思维模式的不同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 性思维;
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 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使我国近代自然 科学相对西方有所落后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
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
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
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东方文化通常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家族、团队和社区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使得东方社会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亲密关系,人们往往更愿意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做出个人牺牲。
例如,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和”即是指追求和谐,尊重他人,并在社会中协调相处。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通常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性。
这使得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例如,美国文化中的"个人追求幸福权"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
二、逻辑与直觉在思维方式上,东方文化倾向于强调直觉和感性思维。
东方人可能更加倾向于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并运用类比和隐喻来解决问题。
这种直觉思维在中国传统的典故和寓言中广泛体现。
例如,《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比喻,用来表达取舍和权衡之道。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逻辑和分析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重视事实和证据。
这种思维方式在西方科学、法律和哲学的发展中得到体现。
三、时间观念东方和西方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往往采用循环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持续性和周期性。
例如,中国传统的农历和节气系统就是基于天文周期的时间划分。
而西方文化通常采用线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不可逆转性。
西方人更注重时间的管理和高效利用,重视未来的规划和目标的实现。
交融与理解尽管存在这些差异,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交融对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东西方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通过理解彼此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合作和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例如,在商业领域,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交流误解和冲突。
然而,通过跨文化培训和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思维方式,并找到适合双方的合作模式。
最后,促进东西方的思维交融是推动全球文明进步的关键。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差异甚至是非常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
本文从东西方思维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来进行对比,探讨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流中诸多差异的影响,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其根源是什么呢美国着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
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
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中西方文化思维模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中国和以欧美为主的西方世界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两大文明。
连绵不断的5000年文明史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存续至今的古文明,工业革命前中国不论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在世界上都是一骑绝尘的存在。
而以希腊文明为主要发源的西方文明为世界贡献了以工业革命、宪政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文明体系。
两个世界文明代表之间存在多种差异,其中以双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尤为显著。
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对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一、整体到局部和局部到整体中国的思考问题的模式多为从整体到局部、常常强调纲举目张。
而西方的思维模式多由单个个体开始到整体,以基本单元的个体堆叠到整个体系。
这一点在双方的日常生活习惯中有很多体现,比如:在地址书写上,中国是按行政区域从大到小依次书写为省、市到具体的街道门牌号码,而西方则是按行政区域从小到大进行书写为门牌号码到区、州。
中国人的名字是家族名称也就是姓在前、个人的名字在后,而西方人的名字则是个人的名字在前、家族的名字在后。
二、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中西方的哲学体系都是开始于几千年前,都是人类智慧的代表,但二者的思维模式具有显著的差异。
中国的哲学多是直觉性的,就像《论语》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只是告诉你应该怎么样、是怎么样,但是不会告诉你结论是怎么来的。
而西方哲学则会是告诉你这个结论是如何推演过来的,其中黑格尔的《逻辑学》更是对逻辑进行了系统论述。
三、相对中庸与相对标准在对于事物的态度上中西方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国对事务的态度是以相对“中庸”为典型的,但是中庸不是折中,而是中国人心中“性价比”最高的位置,得到结果能够满足需求,但是投入也是相对理想的。
就像我们经常说差不多,河南人的“中”等都是直接的体现。
而西方思维则是相对标准化、清晰化的,凡事都要明确标准,对中国人来说相对刻板,不知“变通”。
四、思维模式差异产生的原因探析中国的整体地理特点主要是自西向东形成3级台阶,这就造就了中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从而形成了自然资源的多样性。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区别?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区别?
东方文化是“负”的思维,西方文化是“正”的思维。
所谓正的思维就是,准确表明是什么,所谓负的思维就是表明不是什么,通过不是什么,了解是什么。
西方文化注重理性,注重逻辑思维,注重推理,注重概念,所以是正的思维,明确无误表明是什么,什么是A,为什么由A,推导出B。
泰勒斯说“水是万物的始基”,柏拉图说什么是“理型世界”,什么是“感官世界”。
笛卡尔为了哲学找个准确无误的根基,最好找到“我思故我在”!
点此查看图片折叠原因
东方文化,注重感性,注重体悟,所以更多的是负的思维,特别
是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部《道德经》说“道”,我们也没弄明白,什么是“道”,通过什么不是“道”,“道”能干什么,来了解什么是“道”,而不是像西方文化准确给“道”个概念。
禅宗更是如此,不说什么是“佛”,而是说什么不是“佛”,最后到连什么不是“佛”也不说,“明心见性,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禅宗注重“悟”。
点此查看图片折叠原因
东方文化负的思维方式,西方正的思维方式,东西方人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性格和为人处事,西方人直接,东方人委婉,西方人外向,
东方人内向,西方人精确,清晰,东方人模糊,笼统。
西方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东方人更注重整体观念!。
东西方在思维上的差异
中西思维差异论文记得上小学时,我看到过一篇有趣的英语小短文:老师问孩子们which is near to us,the moon or England,孩子们说是the moon,老师问为什么,孩子们的理由是we can see the moon,but we cannot see England。
这其实是一段小幽默,但其中不难看出中西方思维上的差异。
首先的区别就是一个是直觉经验性思维,另一个是逻辑实证性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因而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
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
传统的中医理论,如春秋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就属于典型感性直观和经验判断的例子。
直觉经验性思维着重用“模式”和“类比”的推理,一般是从一种基本模式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意象组合和直觉判断的矛盾运动,逐步拓展和深化,直到认识完成,逐渐逼近其中的本质意义,达到“目击道存”。
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
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感性的现象世界,不可分析,只可感觉。
可见中国哲学讲求实用,“中了悟而不重实证”,用直觉顿悟的内心体验的思维方式去悟出自然法则,而不用概念和语言去描述也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
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世界进行了解说。
近代西方哲学家们从对主体世界确定性质的探索,到主体思维确定性质的考察,借助自然科学的成果,依赖理性的力量,以实证或思辨为武器力求回答我们如何认识、我们能够认识什么的问题。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
东西方差异东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异皆是源自先民不同的生活方式,游牧方式造就了西方文明,农耕方式造就了东方文明。
东方文明源自农耕文明,农耕社会为了保证生产的稳定,需要建设大型水利工程,为了防盗防贼,需要建设大型的防御工程,比如长城、运河、都江堰、郑国渠,建设大型工程需要集体协作,需要协调各种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面的、整体的观念。
因为土地是农耕民族赖以生存的资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放弃的,当面临灾害时,想到的不是逃避,而是抗争,这些都造就了农耕民族的韧性和变通。
农耕民族为了保护自己的粮食,驯养了猫,猫成了家里不可或缺的成员。
西方文明源自游牧生活,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每户牧民都是独立个体,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如农耕民族密切,人情味也寡淡许多,个人主义较强。
由于相互间不需要协调什么,整体观就淡化很多。
作为游牧民族,无论迁徙还是打猎,目标性极强,造就了西方人无论思维还是做事都具有很强的目标性。
西方的游牧生活培养了和狗的感情,狗是西方人打猎和放牧不可或缺的伴侣,这也是西方人喜欢狗,不吃狗肉的原因所在。
现在由于西方文明的强势影响,有的农耕文明的国家也禁食狗肉了,还冠之以文明的噱头,是非常可笑的。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西方盛行个人主义,源自西方游牧的生活方式。
游牧的生活让各个家族各自流动,不易形成复杂的血缘关系,每个人的个性得到突出,这一段在西方姓名的排列方式上可以得到印证,西方人总是先名后姓,便是这个传统的反映。
中国人依赖于土地,一旦定居下来,便聚族而居,很少迁徙,在中国,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村庄比比皆是。
这种生活造就了中国人重视血缘,重视家族的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中国盛行集体主义,每个人都是集体的成员,是家族的一员,每个人只有在家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有归属感。
在中国,一个人如果被逐出家族,那是莫大的耻辱。
中国人总是把姓放在名的前面,体现了对家族的重视。
2、面对灾难的抗争和逃避在西方的神话里,当大水来临的时候,西方的选择是逃避,这种逃避的传统同样来自西方游牧生活,对于游牧民族来讲,马羊狗是他们的资产,一旦有天灾,首先要做的是通过远离灾害来保护资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篇导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决策层提出新常态下的强国方略,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本课程讲者试图从非专家、非传统思维的角度,以“大格局、大思维、大胸怀”的立论,从东西方文明及其派生的文化,比较东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进程,看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发展,分析中国由弱而强,由强向盛的过程;看中国发展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没有和平崛起,没有强盛,则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无立身之地。
1.东西方文明起源与思维差异
西方:敬畏天神,惊奇自然;人学-胜天;中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学--顺天
1.从洪荒传说可以看出东西方文明起源的思维差异
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君子自强不息
诺亚方舟:秉承旨意,趋利避害
2.东西方文明思维下的国家形态
西方:从城邦,政策,政治变为平民,城市,文明。
东方:从禅让走向王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3.对比东西方古代政治制度架构
西方:罗马宪政制度的核心是权力的平衡。
它主要体现为三大要素:以执政官为核心的行政长官制度,以政界精英为基础的元老院制度以及以全体公民为主体的公民大会制度。
这三大权力体系虽然没有形成近代意义上的“三权鼎立”局面,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平衡。
东方:
4.四大文明古国唯华夏文明得以承继
5.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起源
6.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衰退
古巴比伦文明遭受基督文化及阿拉伯文化入侵,阿拉伯文字取代楔形文字,阿拉伯语言取代当地语言
古埃及文明遭受基督文化及阿拉伯文化入侵,阿拉伯文字取代象形文字,阿拉伯语言取代古埃及语言
古印度文明因为3000年前雅利安人入侵,雅利安人与土著结合,引入种姓制度。
佛教起源地已经不存在佛教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