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而在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就业状态间、企业间、乃至工作间的转移。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商品化的结果,是劳动力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直接表现。一般来说,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别。城市化的涵义分为狭义和广义。1、狭义:城市化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2、广义: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转移的过渡时期出现的一种必然结果。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人口流动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促进作用
1、人口流动促进城乡融合,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完成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和地域转移.庞大的流动人口成为城乡经济、文化、技术、信息交流的中介,有效的促进了城乡交融.青年大迁徙,是城乡之间沟通融合的桥梁,他们更容易接受新思想,随时随地把城市文明、城市经济信息和城市人口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传播到农村,使广大的农村人口了解城市文明,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间接的起到了促进人口城市化进展的作用.
2、人口流动提供廉价劳动力.人口流动为城市建设提供大批廉价劳动力,满足了城市经济高速发展起步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外来人口涌入城市,一般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中,并处于生产第一线劳动岗位上,为城市市政工程,冶金铸造,纺织化工和环卫等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福利待遇低的部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资源,缓解了这些“冷门企业”用工难的问题,促进了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
3、人口流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换.据粗略统计,在我国5亿多农业劳动力中,至少有1Π3转移到了第二、三产业.据大连、成都、广州、厦门4市调查,流动人口中从事经济活动的占81.5%,他们在流入城市前大都在家务农,流入城市后转入第二、三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从事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将产业结构重心调整到第二、第三产业.同时,由于流动人口向各行各业的大量深入,也加速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4、人口流动进一步扩大了城市消费.流动人口不仅是城市的生产者群体,也是庞大的消费者群体.这有利于商品经济走出“市场疲软”的低谷,而且进一步刺激了城市商业、服务业、交通业、邮电业、通讯业的不断发展,弥补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不足,增加了财税收入,促进了城市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5、促进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农村劳动力流动冲击了城市的计划福利体制,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补充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0,他们拾遗补缺,为城市居民生活的方便、舒适做出了很大贡献。农村劳动力进城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降低了城市劳动力成本,提高了城市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城市职工的流动性,对城市企业原有用工制度带来有力冲击,对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口流动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负面影响。
1、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制度安排减缓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由于中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无力或不愿支付农民市民化成本,而人为地维护并强化了城乡二元制度,农民和市民在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不同待遇。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
制度还不完善,不仅在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民工很难参加社会保险,而且那些在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也有较大难度。教育制度方面,城镇教育资源有的与户籍制度挂钩,不对农民工子女开放;而对农民工子女开放的教育资源往往收费较高,客观上将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
2、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3、加重城市负担且不利于城市管理,由于流动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而言是一种社会性机械增长,而非自然增长,他们对社会的需求往往带有突加的性质,对城市施加的是无计划的,全方位的压力,必然导致城市管理难度增加,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公交压力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治安恶化,居民生活环境受损,计划生育失控以及城市负担加重等.
4、人口素质低不利于产业的升级转型,我国流动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镇常住人口.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第三产业的兴起,使城镇经济建设对流动人口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尽管流动人口给城市生活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因为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很难适应城市产业的不断升级.大量流动人口将面临失业的危险,这又势必会引起更严重的就业问题,从而阻碍城市化的进程.
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人口流动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它一方面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化进程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只要通过合理疏导,有效管理,以及适当的宏观控制,人口流动必将给我国城市化带来巨大的福音。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户籍制度的影响,加强完善全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民进镇、进城的门槛;要牢牢抓住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
在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主导的前提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将发展中小城镇建设作为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集镇,这也是国际、国内经济发达国家、地区的普遍经验。同时要加强中心城市的吸纳功能。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会在就业、入学、交通等方面给城市带来压力,增加城市基本建设投资。
二、加强劳动力转移环境的改善,建立农村劳动力状态监测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机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疏通各种就业渠道,降低农村劳动力就业成本。同时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创造一种优良的社会环境,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模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达到脱贫致富、稳定社会目的。
三、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指导,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自然优势向多种经营转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解决好城镇资源短缺问题,开拓就业市场,否则,大量民工进入大城市,就会给大城市的发展带来新问题,形成“城市病。”
四要进一步强化转变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转变劳动力管理部门的就业观念,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最大限度地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业内部充分就业。通过科技、资金、市场等方面的扶持和投入,加快农业生产的深度、广度开发,挖掘就业潜力。要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推进贸工农一体化,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农民增收。同时,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拓展就业领域,是带动经济持续发展,增加增大就业容量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