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doc张甲佳
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剖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剖析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或其他地区流动的现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剖析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
第一,农村劳动力流动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有限,流动到城市成为他们获取更好工作机会的途径。
第二,农村劳动力流动也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
许多贫困地区的农民通过流动劳务就业,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也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城市的社保制度相对完善,而农村的社保制度相对较弱,农民流动到城市可以享受更好的社保待遇。
其次,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对农村和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农村方面,农村劳动力流动可以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减轻农村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流动劳动力的家庭可以获得外来转移支付和回乡就业带来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在城市方面,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有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此外,流动劳动力的进入也推动了城市居住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然而,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流动劳动力往往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面临工资低、工作强度大、生活环境差等问题。
其次,流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突出的挑战。
虽然城市有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户籍制度限制,流动劳动力难以享受到相应的福利待遇。
再者,流动劳动力的家庭受到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留守儿童、老人照料和家庭关系疏远等。
为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确保流动劳动力的权益得到保障。
其次,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流动劳动力的职业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再者,改革户籍制度,推动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和居住方面的权益得到保护。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现象,也是中
国新型城乡关系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过程。
近几年来,随着城
市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流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本文将对中国农村
劳动力流动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可能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中国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总量不断增加。
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农
村大量子女出生,而这些子女从小就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无法找到安稳
的工作,最终只能依靠迁移来谋生。
其次,农村经济的结构变化导致传统农业技术的基础上水平不断下降,大量农民被迫迁移以谋求更高薪资的工作。
最后,政府开放政策的实施,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有机会前往城市谋生。
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或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凸显,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1.存在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但质量不高。
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和技能水平不够,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和简单的劳动,收入较低,社会保障较少。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许多农民工在外打工,面临诸多风险,比如工资拖欠、合同纠纷、意外伤害等,缺乏有效保障措施。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家庭关系破裂等。
2.产生的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劳动力本身素质不高。
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技术能力较差,很多农民工只能从事一些低端、危险和脏乱差的工作,收入和待遇自然较低。
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市生活成本较高,而农村收入水平低,一些农村劳动者不得不转移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
社会保障不完善。
农村劳动者在城市打工缺乏社会保障,一旦发生意外或劳动纠纷,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权和保障,导致利益受损。
3.影响和挑战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给农村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老人和儿童的问题日益严重,家庭关系和社会纽带逐渐疏远。
农村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空心化,农村社会面临着就业岗位减少、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1.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应加大对农村劳动者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加他们在城市就业的竞争力,减少低端劳动力的比例。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现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前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现状分析1.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庞大,占据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一大部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达到了数以亿计的数量,占据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相当一部分。
这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农村的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缺乏发展空间和提升机会。
这也造成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并不高,影响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和生活。
3.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由低技能、低学历的农民工构成,他们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低工资、无社保、劳动权益受损等问题。
这些问题一方面严重影响着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二、存在问题1.教育问题。
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来说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导致他们在城市中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
2.权益保障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由于户籍限制等原因,他们在城市中往往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保、医疗等权益,劳动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3.城乡差别问题。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融入和发展受到了阻碍,也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4.就业选择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由于技能不足,很难找到符合自己专业的岗位,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工作,使得他们的工资水平和职业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
三、建议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与对策分析随着城镇化的逐渐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
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与措施,但是目前情况还是非常严峻的。
本文将会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农村转移劳动力现状是十分突出的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截止到2019年底,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已经达到了2.8亿,这个数据相当于中国1/5的人口。
而现在对经济贡献最高的都市圈及城市工业园区,劳动者大多还是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这些人大多来自于中部及西部地区,拥有很少的职业技能和受过较少的教育。
他们主要从事的职业是低技能、低收入的劳动类型,如建筑工、服务员等。
由于长期处于城乡之间的二元化状态,农村转移队伍中临时工占了很大比例,可谓稳定而非可持续的城市化过程。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1.教育与技能方面的落后,是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乡村教育较为欠缺,一些小学、初中并不是很好,学校教师一般又不愿意到农村教书,导致了农村学生的教育状况堪忧,受限制了脱贫的缓解。
2.就业条件剧烈不平衡,尤其是服务和和制造行业之间的差别尤其明显。
这导致即使工资水平相同,制造业的工作仍然更受农村老年人的欢迎。
而服务业比制造业需要更好的人际交往和语言能力U,因此许多问题出现,例如文化差异在这些职位中更为显著,语言沟通也更为困难,限制了劳动预期收益。
3.贫困地区依然停留在贫困状态,导致了无法引导劳动力的良好流动,这是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解决方案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地区应当加强与推广乡村教育,培养良好的后续教育人才,实现更好的技能和创造力的培育。
同时,需要设立奖励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到农村支教。
2.协调城乡就业融资,引导城市资源向农村地区投资,建设适合农村发展的产业,优化就业工作环境,提高农村就业收入水平。
3.加强政府领导作用,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度建设,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合法权益。
2024年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
2024年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着农民自身的生计与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背景、构成特点、就业领域、影响、问题与挑战以及政策建议与展望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背景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此外,政策引导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原因,如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政策等,都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流动劳动力的构成特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构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流动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年轻化,多数为青壮年劳动力;二是流动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三是流动劳动力的性别比例失衡,男性劳动力占比较大;四是流动劳动力的地域分布不均,主要流向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
三、流动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农村劳动力流动后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
建筑业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就业领域,因为建筑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技能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农村劳动力的特点。
制造业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就业领域,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玩具制造等。
此外,随着城市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进入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农村劳动力流动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或其他地区进行就业转移的现象。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以及缓解城市劳动力短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 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接近3亿的农民工在城市从事各类工作,占我国总劳动力的近四分之一。
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包括:城市经济的吸纳能力增强,农村就业机会有限,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等因素。
农村居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也是一种重要的动因。
3.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性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结构性问题,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了低技能、低收入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这不利于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和收入提高,也不利于提升城市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1. 农民工权益受限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和城乡差别待遇的问题,农民工在城市的权益受到一定的限制。
比如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待遇。
2. 家庭分离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会面临与家人分离的问题。
这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种不小的负担,特别是对于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和老人来说,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照顾。
3. 技能和素质不高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是简单劳动密集型工作,他们的技能和素质并不高。
这造成了农民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也不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收入提高。
4. 缺乏社会保障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临时工、以工程为主,他们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
一旦出现了意外或者失业,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生活压力。
1.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通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民和城市居民在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平等待遇,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权益受限问题。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状况分析
鼠 力
( 安徽 商 贸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 生处 ,安徽 芜 湖 2 0 2) 41 0
摘 要 :解决 农村 剩余劳动 力的 出路 问题 ,是 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面临的一个极富挑 战性 的难题 。本文 简要 回顾农 村 劳动 力的总体 情况 ,着重对农村 劳动力流动 面临的新形势进行 分析 ,并据此 提 出新 的对 策建议 。 关键 词:农村劳动 力;流动 ;城 市化;对 策 中图分类号:F 2 . 3 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7 - 2 5 ( 0 6 2 0 1- 4 1 9 5 2 0 )0 - 0 6 0 6
Ke r sr r l a o e ; o u b n z t n c u tr e s r s y wo d : a b r r w; r a i ai ;o n e u l l f o m au e
一
、
我 国农 村 劳 动 力及 其 流 动 的总 体 状 况
全 国 48亿 农 村劳动 力 中 ,有 32亿为 农业劳 . .
o e a a y i ft en w i ai n i u a a o o a c r i g t i hh u r r st en w o n e me s r s n t n l sso e st t r r l b r w, c o d n wh c ep t o wa d e c u t r a u e . h h u o n l l f o f h
Ana y i i hec ndii n fLa rFl W o u l ssO lt o to so bo O i n r Rur l e s a Ar a
ZH 0U Li
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
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作者:刘志举来源:《中国证券期货》2013年第08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的深化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劳动力的农村流向城市也给城市发展带来大量问题,如农民工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
如何解决我国劳动力流动带来的外在不经济、环境恶劣、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须解决的难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
本文结合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论等经济学理论,简要论述我国劳动力人口流动的现状、问题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希望能为我国相关部门解决劳动力流动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要素;资源禀赋;第三产业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禀赋充裕,同时也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发展中国家。
随着我国改革的大力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城镇化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尤其是农村乡镇企业的突飞猛进,使得大量农业劳动力正在大规模的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此外,由于城市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较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城市大规模的转移。
为深化我国改革开放,我国许多大城市越来越注重城市形象,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城市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农村低价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
与城市需求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广大农民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大规模农业劳动力自发的向城市转移谋求出路,这极大的推进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这种市场自发作用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刺激了我国内需,加速了我国城乡布局建设,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
19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支持下,开放了大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优越的条件吸引大量的中东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及时的解决了我国上海、杭州、青岛等国内一线城市的“民工荒”难题。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一、现状分析1.数量增加:近年来,中国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9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37%左右。
这表明中国农民工转移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
2.地域差异:农民工主要分布在沿海省份和经济发达地区。
这些地区经济更加发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相对滞后,就业机会有限,因此农民工转移到城乡地区的意愿和需求较强烈。
3.职业分布:农民工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其中制造业是最吸引农民工就业的领域,因为制造业用工需求大、技术门槛较低。
4.社会问题:农民工转移过程中存在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农民工权益受限、工资拖欠、职业安全问题等。
此外,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也较大,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相对薄弱。
二、效益分析1.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得到更为合理和高效的利用。
通过转移,农民能够到城市或者其他非农产业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推动经济增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能够为城市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促进工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农民工向城市转移也能够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3.减少农村劳动力过剩: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过剩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4.促进城乡一体化: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这也是推动农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措施之一综上所述,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现象,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农民工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分析
我们小组讨论认为: 我们小组讨论认为:农村劳 动力的有序流动不一定单方 面的指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 面的指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 而应该还有城市的劳动力流 动或城市对农村的影响 城市对农村的影响导致 动或城市对农村的影响导致 的一些原因。 的一些原因。
城市人口或者非农业建设非法占据宅 基地。这种情况出现过, 基地。这种情况出现过,但我认为这 种现象远不止媒体播出的那些, 种现象远不止媒体播出的那些,因为 家乡就有这种情况。 家乡就有这种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 因素有城市房价飞涨以及很多贪图利 益的行为等。 益的行为等。这种占据行为也越发促 使了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使了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城市人口中有购置乡野别墅和田地的 行为, 行为,或是集体进行农产品垄断炒作 压价的行为,使一些田地闲置, 压价的行为,使一些田地闲置,也会 促使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促使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③国家向乡村调用的建勤民工,由集体 国家向乡村调用的建勤民工, 经费支付工资或补贴的乡村脱产干部, 经费支付工资或补贴的乡村脱产干部, 到全民所有制单位或城镇集体所有制 单位工作,并取得实物、 单位工作,并取得实物、现金收入的 合同工、临时工。 合同工、临时工。④自行外出就业但 没有转走户口的劳动力。 没有转走户口的劳动力。年龄在十六 岁以上的在校学生和由国家支付工资 的职工,不统计为乡村劳动力。 的职工,不统计为乡村劳动力。2001 中国农村劳动力为48229万人。 48229万人 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为48229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但仍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制约性因素。
因此,如何更好地优化劳务经济资源配置是我们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动力;城乡二元经济基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在悄然的发生变化,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出现了诸多需要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本文从中国现实出发,通过使用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尝试把握和分析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转移流动现状和基本特征,特别是经历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当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将继续转移,国内学者对转移速度和流向持有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本文将从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假设入手,揭示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劳务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深入考察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为稳定我国经济增长,增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征(一)劳动力转移速度趋缓慢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速度来看,在过去的三十余年中,与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相比,我国农村劳动力比重下降速度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或者是国家统计局存在着低估的现象。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高度代表了我国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率从78年的18%到2012年的53%。
其中,日本在这个三十余年里,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4.5%;韩国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5.1%。
根据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我国的下降速度。
(二)劳动力转移供求缺口大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52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
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63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
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剖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剖析1. 引言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旨在系统地剖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2.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1 高度集中的流动方向农村劳动力主要向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市流动。
这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就业机会相对较多有关。
同时,西部地区资源相对较丰富,吸引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向西部流动。
2.2 季节性流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农闲季节。
在种植和收割季节,许多农村劳动力需要回家从事农田劳动。
而在非农闲季节,他们则会迁往城市寻找工作。
2.3 非正式就业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并非正式就业,他们通常从事一些低技术、低薪水的职业,社会保障待遇较差。
3.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和非经济因素。
3.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动因。
一方面,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说,提供了更丰富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待遇,吸引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吸纳就业的能力,使得农村劳动力不得不迁往城市。
3.2 非经济因素除了经济因素外,还存在一些非经济因素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例如,农村劳动力流动可以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网络;迁往城市可以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城市生活更加便利等。
4.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和城市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4.1 农村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产生了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等影响。
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生产力受到影响。
同时,由于缺乏劳动力,农民收入受到压缩,农村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4.2 城市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市产生了就业压力、社会保障压力等影响。
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增加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使得城市失业率上升。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状况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状况在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状况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已成为一种常态,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题尤为突出。
下面将从就业和流动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首先,就业问题是农村劳动力面临的最大挑战。
由于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不够多样化,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有限。
农村劳动力主要在农业、畜牧业和农村副业就业,但这些行业的就业机会有限,薪资水平相对较低。
农村劳动力的技能结构相对较低,大部分只具备基础的劳动力技能,缺乏竞争力。
其次,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问题也是需要重视的。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很多农村劳动力希望通过流动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然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面临着许多困难。
首先,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农民在城市工作往往需要劳动合同和居住证等手续,办理这些手续非常复杂且费时费力。
其次,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时常面临着低薪、长工时和劳动环境差等问题。
第三,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还受到一些社会福利的限制,如医疗保险和住房保障等,这也加剧了他们的流动困难。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流动问题,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要加大农村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同时,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强其竞争力。
其次,要户籍制度,放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限制,让他们能够更便利地流动到城市就业。
再次,要加大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保护力度,完善社保和福利制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待遇和条件。
总之,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流动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培训的投入,放宽户籍制度限制,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水平,实现农民工的全面发展。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调研报告.doc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调研报告[摘要]一、为什么农村劳动力外出工作?劳动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这也是劳动力市场的客观要求。
一个原因,两个原因,三个原因。
从近年来发展劳动经济的效果来看,它不仅缓解了全县严峻的就业压力,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
他们告别了贫困,甚至走上了繁荣的道路。
他们在国外积累的资本和技术也促进了他们自己和当地的发展。
2 、工作经济发展中有什么问题。
我国的劳动经济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
近年来,它发展得特别快。
1、农民工流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导致了找工作的困难+挣钱的困难。
2、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导致收入普遍偏低。
大多数农民工主要来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
他们工作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他们在工作前没有参加任何培训,更不用说任何技能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走出县、省,寻求新的发展和更多的赚钱机会。
这种被称为劳动经济的新经济为发达地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全县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劳动经济已经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各种原因,仍有一些突出问题有待解决。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劳动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这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1 、为什么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劳动力市场的客观需求。
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数量逐年上升。
仅河口镇每年就以100多人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达到3,491人,占该镇总劳动力9,790人的35.35%。
是什么促使他们大规模外出工作?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地经济发展不足是农民外出打工的根本原因。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doc张甲佳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doc张甲佳农村劳动力流动状况调查----------------基于南伏牛调研结果的分析调查时间]2014年7月15日—28日[调查地点]山西省洪洞县明姜镇南伏牛村[调查对象]普通村民[调查目的]了解劳动力流动等问题[调查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9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逐年增长,尤其自2003年以来。
“民工潮”使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农民工外出务工。
出于增加经济收入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土地,选择外出务工,外出务工者大都常年在外,一年之中只有农忙或春节时才返乡回家。
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将老年人留在家中,其次,大学毕业生不返乡就业。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入高校的高中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然而,由于经济不发达,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且整体工资水平较低,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大,升入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大都选择在外地寻找工作。
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外地工作学习、甚至安家落户,他们常年不返回老家,使父母成为了空巢老人。
以来出现的“民工荒”却让我们陷入了困惑:中国既然是人口大国为何会出现“民工荒”?是什么因素导致在同一地区一部分人愿意外出打工而仍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家乡从业?本文将在综述国际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些结论提出几点建议。
一、文献综述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
其中国外学者所做较为著名的即为刘易斯两部门模型、拉尼厮---费景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
刘易斯模型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界定为由两部门组成:一个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甚至为零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维持生计”部门,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具有较多资本和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主义”部门,即现代工业部门,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较高的工资水平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流动。
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浅析
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流动人口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特殊的人口群体,近三十年,这个群体的规模、结构都在发生着变化。
到如今,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人就持续增加。
不难看出,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动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我国目前来看,劳动力流动主要有四大流向,分别是从农村、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流动,从内地落后城市向沿海发达城市流动,由各地传统经济部门向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流动,由技术力量雄厚的部门和单位流向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和单位或者技术雄厚部门/单位之间流动。
除此之外我国还面临着的就是在国际间的劳务流动,主要体现在劳务出口和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两个方面。
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繁荣,劳动力流动的趋势和范围也将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丰富多样。
分析造成这种劳动力流动的形成原因,不同行业的人会有不同的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比较重要的原因。
在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沿海一带发展迅猛,一直到现在都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
在这些发达地区中,原有农村过剩人口的释放工作已经接近完毕,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被逐步吸收。
发达地区的创业就业机会也就会很自然地吸引一些外来人口的进入,劳动力的供求关系迫使劳动力自然的流动。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就自然导致地区之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上述的外来人口的进入很大的原因就是同质劳动力工资差别导致的。
人们愿意离开原来工作的地区,为了追随更好的待遇选择去新的地方工作,这就是这个原因导致劳动力流动最普遍的情况。
一般的,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员工的流动率相对就越低。
除了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同质劳动力工资差异之外,在国家和国家之间自然也是存在这样诱导劳动力在国际之间流动的情况。
这样的情况在近几年尤为突出,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与世界越来越融合,逐步形成地球村的概念了。
这也是“国际资本流动”导致劳动力流动的解释。
以上介绍的都是关于造成我国现在劳动力流动现状的一些宏观原因,在这些大环境的感染下,一些微观的因素也在导致着我国现在的劳动力流动现状。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状况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状况一、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基本状况1998年,(调查户中的)中国农村家户每户平均人口4.2789人,平均每户有2.7259个劳动力。
77.27%的农村劳动力为整劳动力。
有12.39%的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培训。
东部的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培训的比例为16.14%,中部的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培训的比例为11.10%,西部的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培训的比例为11.16%。
1997年,(调查户中的)中国农村家户每户平均人口4.3345人,平均每户有2.7343个劳动力。
78.14%的农村劳动力为整劳动力。
有10.74%的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培训。
东部的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培训的比例为14.29%,中部的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培训的比例为9.18%,西部的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培训的比例为10.11%。
1、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情况1998年农村非农劳动力比重比1997年上升了1.94个百分点,各非农行业就业比例全面上升。
其中工业和建筑业的劳动力就业比例上升较大,分别为0.62和0.32个百分点。
2、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状况1998年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1997年相比较,有稍微的提高。
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和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相关不大,而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落后程度较大。
1998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比例为43.27%,而东、中、西部地区的该比例分别为39.7%、40.45%和55.48%.二、农村转移劳动力状况1998年,全国抽样样本农户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人数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0.56%,比1997年增加了2.5个百分点。
由此比例及1998年中国乡村劳动力总数46 432.2万(《中国统计年鉴1999》P379)推算出1998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为9 546.5万,比1997年的8 314.5万个(由1997年全国抽样样本农户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为18.09%及1997年中国乡村劳动力总数45 961.7万推算)上升了1 232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劳动力流动状况调查
----------------基于南伏牛调研结果的分析
调查时间]2014年7月15日—28日
[调查地点]山西省洪洞县明姜镇南伏牛村
[调查对象]普通村民
[调查目的]了解劳动力流动等问题
[调查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9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逐年增长,尤其自2003年以来。
“民工潮”使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农民工外出务工。
出于增加经济收入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土地,选择外出务工,外出务工者大都常年在外,一年之中只有农忙或春节时才返乡回家。
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将老年人留在家中,其次,大学毕业生不返乡就业。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入高校的高中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然而,由于经济不发达,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且整体工资水平较低,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大,升入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大都选择在外地寻找工作。
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外地工作学习、甚至安家落户,他们常年不返回老家,使父母成为了空巢老人。
以来出现的“民工荒”却让我们陷入了困惑:中国既然是人口大国为何会出现“民工荒”?是什么因素导致在同一地区一部分人愿意外出打工而仍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家乡从业?
本文将在综述国际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些结论提出几点建议。
一、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
其中国外学者所做较为著名的即为刘易斯两部门模型、拉尼厮---费景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
刘易斯模型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界定为由两部门组成:一个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甚至为零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维持生计”部门,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具有较多资本和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主义”部门,即现代工业部门,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较高的工资水平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流动。
【1】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刘易斯模型忽视了农业自身发展问题和农业对工业增长做出的贡献,他们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是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工业资本存量增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在托达罗模型中,城乡的预期收入差距而不是实际收入差距被认为是人口流动的决定因素,只要城市的预期收入减去迁移成本大于农村收入,理性的劳动力就会选择迁移,其中城市预期收入由城市工资水平和城市就业率的乘积决定。
国内学者对影响劳动力流动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制度、家庭、教育等方面展开的。
杨春瑰从制度因素角度考虑认为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
【4】庞丽华认为家庭层次(家庭类型、劳动力数量等)、社区层次(交通条件、迁移传统等)和省区层次对劳动力迁移影响较
大。
胡士华认为教育在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发挥着显著作用。
【6】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因素的分析都相当精辟,但本文主要是基于实地调查的劳动力转移情况所做,故只根据所做调查问卷中涉及到的方面加以分析。
二、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
山西省洪洞县明姜镇南伏牛村劳动力流动规模比较大,在被调查的59人中有41人家中有人外出打工,占被调查人数的69.5%。
外出打工者以中青年男性和青年女性为主,中老年女性占很小比例。
长期外出打工者的务工地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短期(季节性)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本省的临汾市,只有极少数务工人员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外出打工者所从事行业以建筑业、制造业和饭店服务等体力劳动为主,所需技能和知识水平较低。
且打工者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有人参加过技能培训。
打工者的工资水平由于从事行业、技能水平、打工地区等因素的影响从500元到2000元不等。
近期的物价水平上涨降低了部分打工者的实际收入,但当问及若物价水平进一步上涨打工者是否还会选择外出打工时,64.4%的被调查者表示他或者他的家人仍会继续选择外出打工,这和我们当初预想的结果有一定偏差。
是什么原因导致劳动力流动呢?当地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具体情况如何?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将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一一解答。
(一)当地农业部门劳动力现状。
从调查问卷和我们与当地居民的交谈中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地没有现代工业部门,经济构成主要是传统农业,而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这些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薄弱。
根据调查问卷得出的统计数据表明65.85%的被调查者表示的外出劳动力的出外打工对家庭的农活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留在家里的人依旧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干完农活,无一人表示打工者出外以后家里的农活一年四季都忙不过来。
这表明当地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
被调查者中的34.4%的人认为是文化程度和技能原因影响了它本人和家人的外出打工,而外出打工者中的71.7%的人是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82.6%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
由此可见当地农业部门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是相当薄弱的。
(二)当地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根据我们的分析家庭经济原因是导致当地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
外出打工者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家人外出打工之前主要是传统种植业,但在打工之后,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打工收入。
下面的调查结果清楚的显示了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64.4%的被调查者表示若物价进一步上涨,打工者仍会选择继续外出打工,选择继续外出打工的人中有39.5%的人表示由于打工收入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故不得不如此,有21%的人表示由于外出打工的收益大于种地的收益,所以仍旧外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由于传统种植业不能给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外出打工虽然存在种种不便,但理性的农村劳动力依然会选择收益较高的外出打工。
加之今年虽然粮食价格也在上涨,但较之于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幅度来说涨幅相对较小,而且当地居民表示家庭所种粮食基本用于家庭消费并不在市场上销售,这无疑加剧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负担。
由于传统种植业不能给当地居民带来生活条件的改善,若继续坚持传统种植业甚至有可能使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当地多数居民在物价进一步上涨时仍会继续选择外出打工。
步,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已逐步从"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的陈旧观念中解脱出来,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许多农民走出农村,走向社会、走向城市,到处都有农村劳动力大军。
他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而是以工人、商人、专业技术人员或企业主的身份活跃在社会经济舞台之上。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它不仅填补了城市结构性就业空位,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生力军,而且随着部分劳动力的回流,将资金、技术、信息和新观念注入农村,加速了传统落后地区农村面貌的改变。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在方式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市场发展较快,相比之下,劳动力市场发展明显落后。
缺少组织引导,因此,农村劳务市场的发育尚处于原始阶段,以自发、分散、规模小、不规范为其显著特征。
一是缺乏准确的劳务信息和统一的组织管理。
盲目外出务工,使不少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二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工资被拖欠、克扣或被迫加班加点,工伤事故无人管、无人问等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收入的增加和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三是劳动者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生产技能差的问题,由此而造成就业层次低,择业空间小。
目前异地建筑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中的低层次工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去向。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第二和三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到,当地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部门转移,导致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因素主要是传统种植业收益不高,而当地转移的劳动力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自身素质不高,阻碍当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是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健全。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就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当地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应向非农部门转移。
在转移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切实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发展当地手工加工和猕猴桃深加工工业,引导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其二、在当地村民中积极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如手工加工、维修、装修等,为想要外出打工的村民提供提高他们人力资本的途径,也为留在传统农业部门的妇女们提供在家创收的渠道。
二、转变当地传统农业部门的种植结构。
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种植粮食作物必然不会改变农户的经济地位,因此当地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户转变种植结构,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猕猴桃、李子、油菜等经济作物。
三、加紧建设养老保险制度。
一方面,为外出打工者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心的外出打工,促进当地剩余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强的情况下,发展养老保险对减轻后代的经济负担又是十分有利的;同时它也有助于转变我国农村养老观念,消除性别歧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