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人教版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带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本试卷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它在强调《诗经》的文学特征时,忽略了它在伦理层面的意义——而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它是华夏先民把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婚姻、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态度与认识,通过自然的歌唱,最诚挚地表现了出来。
所以,如果在概括《诗经》是怎样一部著作时抛弃了“伦理”二字,对《诗经》性质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很好的说明。
他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
”近代学者曾经认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是恢复了《诗经》本来的面貌。
顾颉刚连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上的大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明确指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
”当时一批学人,如胡适、郑振铎等,都参加了关于《诗经》性质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诗经》是文学,不是经。
但是《诗经》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能够概括的吗?显然不能。
我们还必须看到,它是“诗”也是“经”,它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
“诗”成就了它的美质,伦理成就了它“经”的地位。
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文学对待,我们就会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作当作封建的垃圾处理掉,这对前人的成果是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统练(答案在最后)2024.11年级:高二科目:语文出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审校人:(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15道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姓名和学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请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确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那些精华的东西,让人不能不爱它,也无法离开它。
它是我们慈祥的老祖母,是我们睿智的老祖父,是雍容华贵的贵妇人,是风流倜傥的大诗人,是炎黄子孙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先进文化建设之渊源,是构建和谐社会之金石。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
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
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
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
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
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礼”的内涵十分丰富。
首先,“礼”强调秩序和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举止,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其次,“礼”注重道德修养。
礼仪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道德的体现。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最后,“礼”倡导和谐与包容。
礼仪的实施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不同的文化和习俗都可以在“礼”的框架下得到尊重和包容。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一个有礼的社会中,人们遵守规范,尊重他人,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另一方面,“礼”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可以培养人的自律、尊重他人和责任感等品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秩序、道德和和谐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礼”的传统,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建设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始终。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礼”只强调外在形式,与内在道德无关。
C.“礼”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个人成长也有积极意义。
D.在当今社会,“礼”已经完全失去了现实意义。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评分一、(27分)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溯源(suò)通衢(qú)窘态毕露(lù)松驰淬炼如履薄冰B.踱步(duó)佣金(yōng)蒙蒙细雨(méng)座落夯实排涝泄洪C.罹难(lí)诨名(hùn)痛剧创深(chuāng)制伏邋遢衣衫褴褛D.复辟(pì)脱坯(pī)沉疴积弊(kē)布署咬啮兵荒马乱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三年前焦裕禄倡导____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已经变成了现实。
②因为米考伯夫妇的一些亲戚朋友,已经出面来帮助他们____难关了,因而他们在监狱里的生活反倒比在外面时更舒服些。
③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____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④回望疫情____之初,迅速上升的数字令人揪心,正常生产生活骤然“停摆”。
⑤现在我懂得米考伯太太的意思了,就求她尽管____我,做什么都行。
A.制订度过侦察爆发支使B.制定度过侦查爆发指使C.制订渡过侦察暴发支使D.制定渡过侦查暴发指使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也许是由于刚才骑马狂奔出了阵汗,衣服湿了,现在骤然一热,我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个寒噤。
②疫情,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分外真切地警示我们:人类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③艰难困苦,相濡以沫。
全国人民心手相牵,亿万颗心同频共振,中国力量如钢似铁、坚不可摧。
④这次把那股反动民团消灭了之后,附近各县的乡邻全都拍案叫绝,抬着猪、羊来慰问红军,红军的威信更加高了。
⑤米考伯太太也同样宁折不屈。
我曾见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⑥每隔半小时镇上便响起同一乐曲的欢快和弦,一到正午更是蔚为壮观,所有时钟分秒不差地同时奏响整曲华尔兹,A.③④⑥B.①②④C.①③⑤D.②③⑥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一项是()A.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知止而后有定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B.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②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③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C.①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③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D.①故攻异国以利其国②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③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5.下列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知者不惑,仁者不忧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自见者不明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当察乱何自起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朝闻道,夕死可矣②其坚不能自举也③与越人水战④譬如平地⑤在明明德⑥先齐其家⑦其未兆易谋⑧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⑨见贤思齐焉⑩故亏父而自利A.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⑩/⑨B.①④⑤/②③/⑥⑧/⑦⑨/⑩C.①③/②⑨/④⑤/⑥⑩/⑦⑧D.①④⑤/②③/⑥⑩/⑦⑧/⑨7.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③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④当察乱何自起⑤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⑥为之于未有⑦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⑧以盛水浆⑨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⑩请买其方百金⑪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⑫自贼者也A.①②④⑩/③⑥⑦/⑤⑪/⑧/⑨⑩B.①①/②③④⑥/⑤⑦⑫/⑧⑩/⑨C.①③⑪/②⑥⑦/④⑤/⑧⑩/⑨⑫D.①①/②③⑥⑦/④⑤⑫/⑧⑩/⑨8.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四书”之名始于南宋朱熹,是历代儒家学子首要研学之书。
部编人教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高二 语文(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亿万年前的生命“氧”成记今天,人们对氧气的存在已经习以为常。
如果把时钟拨回几十亿年前,回到生命刚刚在地球上立足的时代,我们会发现那时地球上根本没有氧气。
但在衰老恒星的演化过程中,恒星核心通过核聚变合成了氧,所以宇宙中氧的含量还是比较丰富的,仅次于氢和氨。
不过,因为氧特别容易和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绝大部分的氧以某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这类化合物被称为氧化物,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水。
据科学家推测,在地球诞生的早期,其表面有大量的水。
地球上演化出的第一批生物从未见过氧气,它们通过无氧呼吸获取能量,同时利用化学能合成身体所需的有机物。
在海洋深处就有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管虫等多种生物生活于其中。
在距今约30亿年前,蓝细菌利用太阳能将水的氧原子的电子夺走,再传递给二氧化碳。
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水被不断地裂解并释放出氧气。
所以,随着蓝细菌的繁殖,氧气就被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一开始,氧气刚刚释放出来就会被消耗掉,这是因为氧气会与当时地球上还普遍存在的还原性物质发生反应,从而又回到了某种化合物的形态。
但当这些“缓冲物质”耗尽后,氧气就逐渐在地球大气中积累。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大气中终于出现了一定浓度的氧气。
这段时期被称为“大氧化”时代,发生在距今约24亿-18亿年前。
“大氧化”对于绝大部分厌氧生物而言是灭顶之灾。
这些生物从未见过氧气,当然也不会利用氧气。
对它们而言,氧气是有毒的,氧气会与其细胞中的各种生物分子发生反应,破坏细胞的正常功能。
所以,“大氧化”必然伴随着一波“大灭绝”。
同时,氧气浓度的上升又给地球的生命体指出了一条新的演化道路——如果能进行有氧呼吸,那么这种生物便可以得到更多的能量。
随着氧气浓度的上升,一个单细胞生物如果具有利用氧气氧化有机物从而获得能量的能力,它就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语文考试的复习是最费时费力的,需要通过做语文试题来巩固学过的语文知识。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完成1-9小题,27分,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龟(guī)裂逶迤(wēi yí)白芨(jí)浆殒身不恤(xuè)B、老趼(yán)蓑鲉(suāi yóu)宿舂(cōng)粮期(qī)功强近C、缂(gé)丝扃牖(jiōng yǒu)齐彭殇(shāng)猥(wēi)以微贱D、呱呱(guā)缧绁(léi shì) 槲(hú)寄生长歌当(dāng)哭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菲薄菲红蜗角虚明不足为其B、廖落激湍情随事迁偃仰啸歌C、谍血濒临日簿西山举案齐楣D、汲取俯瞰熟视无堵飘洋过海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___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②任何人间理想都___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灾人祸面前也谈不上什么正义感。
③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__的伟大呵!④匐匍在地,很容易被人们的平视习惯所忽略――蛇____地接近,而它的攻击目标毫无察觉。
A、遏制抚慰惊心动魄悄无声息B、遏制安慰惊天动地蹑手蹑脚C、阻止安慰惊心动魄蹑手蹑脚D、阻止抚慰惊天动地悄无声息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而DNA序列的差异,将有助于人类了解不同个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因而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基因特点”针锋相对。
B、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无法从现有的国际法、一国之法来判定非法行为。
我们的法律在这些新问题面前变得无所顾忌,或无能为力。
C、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漩涡。
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鸦片斗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在相识世界的同时,也起先反省自身,起先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鸦片斗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见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斗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化、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
随着新的学问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索,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憧憬,具有更加显明的近代特征。
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困难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防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进而,学问精英们把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索,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等等。
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行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
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索。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渐渐转变为以同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憧憬。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时间飞逝,转眼间又快到期中考试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语文,店铺为大家带来一份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的试卷,文中有答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应届毕业生网!第Ⅰ卷(阅读题,共 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强音一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评语,用了专为莫言“量身打造”的概念——“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相融合”。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莫言的作品展现了将独特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学魅力。
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是体现着独特性与世界性的深刻辩证关系。
莫言作品于世界而言的独特性就是其浓郁的中国特色。
莫言写作的根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
莫言作品的独特性,又令人欣慰地为世界所理解。
事实上,优秀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堪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是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力量的原因所在。
瑞典著名汉学家罗多弼在谈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时说:“我们都是人,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
但是我相信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独特性是普遍性的具体体现。
”莫言自己说,他的小说“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
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莫言的获奖表明,一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
一部文学作品,越是植根于中国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越是能够具有世界影响力。
只有那些贴近中国实际、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作品,才能永远站立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之上。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及解答参考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独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孤寂。
这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向我走来,她的手里拿着一张报纸,上面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
我好奇地接过报纸,发现这是一则寻找失踪多日的男孩的启事。
我仔细阅读了寻人启事,得知这个男孩名叫小明,今年十岁,身高约1.3米,失踪地点是公园附近的小区。
我沉思片刻,突然想起在公园门口见过一个男孩,他长得和小明有些相似。
于是,我决定去公园门口寻找那个男孩。
当我走到公园门口时,果然看到一个男孩正在那里玩耍。
我走上前去,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他确实和小明有些相似。
我小心翼翼地问他:“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你的家在哪里?”男孩回答道:“我叫小强,我家住在公园附近的小区。
”我心中一喜,觉得这个男孩很可能就是小明。
当我们敲开小明的家门时,小明的父母激动地跑了出来,紧紧地抱住我们。
原来,小明的父母一直在寻找他,但他们不知道小明已经回到了小区。
看到小明的父母如此高兴,我也感到十分欣慰。
这次偶然的相遇,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善良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我”在公园的长椅上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寻找失踪多日的男孩为开头,引出下文“我”帮助寻找失踪男孩的故事。
B. 文章中,“我”在公园门口看到一个长得和小明有些相似的男孩,就毫不犹豫地判断这个男孩就是小明。
C. 文章通过“我”帮助寻找失踪男孩的故事,强调了善良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D. 文章结尾部分,小明的父母激动地跑出来,表达了对“我”和“小强”的感激之情。
2.文章中,“我”在公园门口看到一个长得和小明有些相似的男孩,为什么没有立刻判断这个男孩就是小明?3.文章中,小明的家人在寻找小明时,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感?4.文章结尾部分,为什么“我”感到十分欣慰?5.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期中考试模拟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期中考试模拟试卷(含答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期中考试模拟试卷(含答案)1、B2、D(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
形影相吊:形容孤单;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摇旗呐喊:现比喻替别人助长声势,而语境中讲的是“为自己”,使用不当。
)3、D (A项“一代代艺术家”应放在“通过”的后面,另外,“优秀艺术传统”不能用“提高、升华”改为“发扬光大”。
B项搭配不当,“意识”不能与“提高”搭配,可改为“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明显增强,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C项句式杂糅,可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删去。
)4、A5、B6、D7、C8、节省(或省钱)、安全、方便(或“便民”)9、第①句把“最杰出的”调到“20世纪”后(语序不当);第②句把“取得”改为“作出”,或把“贡献”改为“成就”(搭配不当);第④句删去“的殊荣”(语义重复)。
10、B(谢:道歉)11、C(④是孟光直言带来的后果,不是直言⑥是说郤正谨慎不乱说话)12、C(说郤正不高兴与原文意思相悖。
)13、①衰败困厄到极点,一定是万不得已,(只有)这样才可以暂且用一下罢了。
(“穷极”“权”各1分,语意流畅1分)②所以执掌政事的重臣心里都很不高兴,(他的)爵位得不到升迁;每当直言极谏时无所顾忌,被当时的人所忌恨。
(补充“他的”爵位1分;“嫌”1分,语意流畅1分)③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④这时候,沛公站起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并把郦食其请到上座。
14、(1)(3分)【答案】(1)生活的艰辛;(1分)(2)命途的不顺;(1分)(3)生命的衰老。
(1分)(2)(4分)【答案】(1)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2)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2分)(3)(3分)【答案】(1)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期中检测卷及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期中检测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他在学习上总是锱铢必较,力求每个细节都完美无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 今天的晚会真是群英荟萃,许多著名的艺术家都登台献艺,让观众大饱眼福。
C. 他每次发言都高谈阔论,不切实际,让人听了觉得十分反感。
D. 他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总是得过且过,这种态度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答案:B解释:A项中“锱铢必较”形容极小的差别也计较,含贬义,与“力求每个细节都完美无缺”的语境不符;B项“群英荟萃”指许多才能出众的人聚集在一起,符合语境;C项“高谈阔论”多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与“不切实际”重复;D项“得过且过”指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与“对自己的要求很低”的语境不符。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人们也越来越离不开它。
B. 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教学工作做得好坏的重要标志。
C.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D. 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A解释:B项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C项缺少主语,应去掉“通过”或“使”;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发现并解决”。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他告诉我,“这件事很复杂,你要耐心点,别着急。
”B.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被合称为“四子书”。
C. “今天天气真好,”他说,“我们去公园玩吧!”D. 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小时候的玩伴。
答案:C解释:A项引号内句末句号应改为逗号,并移到引号外;B项“四子书”为专有名词,应将书名号内的顿号改为逗号;D项并列词语间如果没有逗号,则不能用顿号,应去掉顿号。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答案】A2. 【答案】B3. 【答案】C4. 【答案】D5. 【答案】A6. 【答案】B7. 【答案】C8. 【答案】D9. 【答案】A10. 【答案】B二、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15分)11. 【答案】(1)A. 美丽的风景(2)B. 精美的食物(3)C. 丰富的文化(4)D. 深厚的友谊12. 【答案】(1)作者通过对家乡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引用诗句和描绘景物,使文章更具诗意和画面感。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13. 【答案】(1)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了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挑战。
(3)作者呼吁人们要正确看待科技发展,既要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也要警惕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古诗文阅读(每题5分,共20分)14. 【答案】(1)A. 江南春(2)B. 渡荆门送别(3)C. 江雪(4)D.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5. 【答案】(1)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6. 【答案】(1)作者通过描绘寒山、古寺、落日等景象,表达了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
(2)诗中运用了对比、夸张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3)诗歌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四、作文(50分)17. 【答案】标题:《科技的力量》开头: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主体:1. 科技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远程手术等,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2. 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教学等,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
3. 科技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如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
结尾: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正确看待科技发展,既要发挥其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其负面影响,让科技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秋日的私语》作者:李华秋天,总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在这样的季节里,每一处风景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每一片落叶都有它的故事。
我漫步在这片金黄的世界里,脚下的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大地与天空之间的私语。
远处,山峦层叠,色彩斑斓;近处,溪流潺潺,清澈见底。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诉说着秋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就是秋天。
那时候,我们会一起到田野间奔跑,追逐着彼此的身影,在那广阔的天地间尽情嬉戏。
而每当夕阳西下时,我们便围坐在一块大石头旁,听村里的老人讲述那些关于秋天的故事。
那时的快乐是如此纯粹,以至于多年后回忆起来,心中依旧暖洋洋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秋天的感受也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它不再仅仅是收获的季节,更是一段思考的时间。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静下心来,回顾过去一年里所经历的事情,计划着未来。
也许是因为天气转凉的缘故吧,人们似乎变得更加敏感细腻起来,更加容易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今年的秋天特别不同寻常。
因为疫情的关系,许多活动都被取消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但即便如此,大自然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着,给予我们无尽的安慰和希望。
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正如这美好的秋季一般,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题目设置:1.文章开头提到“每一处风景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A. 对自然美景的赞叹B. 对生活变化的感慨C. 对童年记忆的怀念D. 对未来的憧憬2.根据文章内容,“我和小伙伴们”最喜爱秋天的原因是什么?(4分)A. 可以欣赏美丽的秋景B. 能够自由地玩耍C. 听长辈讲故事D. 享受丰收的乐趣3.成长之后,作者对秋天有了哪些新的理解?(6分)A. 秋天只是个收获的季节B. 秋天成为了一段反思过往展望未来的时间C. 秋天让人心情低落D. 秋天意味着结束4.本文最后一段提到了什么特殊背景?这段话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主要信息是什么?(6分)A. 疫情导致活动减少;强调人类面对挑战时应保持乐观B. 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鼓励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C. 社会变革的影响;提醒大家要适应环境的变化D. 季节更替的规律;说明时间流逝的重要性5.请结合全文,简述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语文学科试题(含答案、详解)
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语文学科试题(分值:150分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
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这是一个认识过程。
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
一般的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再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
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
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应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泱泱(yàng)不乐. 翘(qiáo)首泅qiú水睥pì睨B.垂涎yán三尺喧阗tián 迤逦yǐlǐ央浼měiC得鱼忘筌quán 憎zèng恶熨yùn帖杀手锏jiǒn D鲜xiǎn为人知窸窣xīsū馄饨húntún 阈值yù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是( )A 因地治宜别出心裁富丽堂皇瞻养父母B 脏款臭名昭著感恩戴德微言大义C 宣泄怨天尤人幅圆辽阔变换莫测D林阴路见风驶舵大器晚成长年累月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小说家应尽肯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不能全像是说话。
--------讲故事或作报告,----------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不写稿子,-----应像篇文章。
A虽然而却即使也B尽管可是而虽然但C尽管而却虽然但D虽然相反可即使也4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当年穷山沟里的小放羊娃,如今已经是跨国集团董事长,今昔之比,简直不可相提并论。
B刘敬宣缺乏根底,想造反只能是因人成事。
当时各路人马都已被灭,除非和司马氏联手。
C为了救活这个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啊!D我是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我责无旁贷的重任,不管他是不是罪犯,我都要先救活他!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围绕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欢,汗水浸湿了她们的衣衫。
B.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
C.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D.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的()A王勃被誉为唐初四才子之一,其他三杰分别是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其中王勃有《王子安集》留世。
B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等,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读起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
C《逍遥游》出自《庄子》一书,这本书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子所著,行文多为寓言,善于虚构,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奇特,气势波澜壮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D辞,是古代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抒情文体,它是战国时期的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因而多有楚地方言,又称楚辞。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共9分)文化要发展环境需宽松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
人们现在都同意,“文化”很重要,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门话题。
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正因此而生。
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包括这几天引发如潮批评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但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
“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
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
”作家池莉对“中国文化的远去”深感忧虑。
这种忧虑肯定不止她一个人有。
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庞杂。
我们所言的“传统文化”其实仅是纸上记载的“文化”,而且多半是今人带着有色眼镜改造过的“文化”。
从今年开始,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放假了,我们因此就能接续传统吗?凭空造起一座“文化城”,炎黄子孙就能拥有精神家园吗?那些主持孔子或其他某子祭拜典礼的官员,对孔子或某子的精神思想有多少理解?讲庄子的于丹登上了福布斯财富名人榜,讲三国的易中天粉丝如潮,说明国学复兴了吗?我们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我们当下的文化,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可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文化。
文化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种变迁并不完全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个族群的文化会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
在当代世界中,我们的文化将如何演变,将来形成一个怎样的格局、得到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但结果无法断言。
思考和追求时,我们需要正视三个问题:一、发展文化是为了什么?为了人的幸福,还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或为了方便治理?二、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是什么?三、政府在塑造文化方面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哪里?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
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复古不一定不好,但别打着复兴的旗号忽悠人。
如果不尊重文化进化的自然规律,所谓建设文化就可能变成戕害文化。
拿现在人们纷纷说要复兴的国学为例。
据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国学最繁荣的时期有三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清末民初,这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权威破碎,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因此迸发出灿烂的创造之光。
文化需要繁荣和发展,但如何给文化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更加解放思想,也许是更需要我们各方人士共同思考研究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7、下列不属于“文化”成为人们热门话题理由的一项是( )A、发展文化可以使人幸福,增加财政收入,方便治理。
B、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因此形成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C、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
D、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引发了人们对“文化”概念深层次辨析的讨论,人们迫切希望政府有一个明确的主导方向。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也是族群文化,但发展传统文化,除立足自身实际外,还必须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
B、文化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并且需要宽松的环境,如果权威加以干预,那么,建设文化就可能成为戕害文化。
C、“文化”很重要,也需要发展,但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即使是政府也还没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
D、解放人们思想,创造一个发展文化的宽松环境,比思考发展文化的方式更重要。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都是用繁体字记录的,所以,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也就把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了。
B、建一座“文化城”确实不能说明炎黄子孙拥有了精神家园,但如果我们不建文化城,不写繁体字,不开国学班等,文化是肯定不能得到继承发展的。
C、于丹、易中天的成功,不能说国学已复兴,但他们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
D、果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更加解放,那么,文化是可以出现在繁荣和发展的。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共12分)范)纯仁字尧夫,(仲淹没),始出仕。
知襄城县。
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
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
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
凡牧地隶县,自纯仁始。
拜同知谏院,奏言:“王安石变祖宗法度,掊[注]克财利,民心不宁。
《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愿陛下图不见之怨。
”神宗曰:“何谓不见之怨?”对曰:“杜牧所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是也。
”神宗嘉纳之。
曰:“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
”富弼在相位,称疾家居。
纯仁言:“弼受三朝眷倚,当自任天下之重,而恤己深于恤物,忧疾过于忧邦,致主处身,二者胥失。
弼与先臣素厚,臣在谏省,不录私谒以致忠告,愿示以此章、使之自省。
”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
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
”(1)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
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2)昼夜争输还之。
使者至,已无所负。
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
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
”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
”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
纯仁曰:“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通判曰:“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
”纯仁曰:“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
期岁,盗减比年大半。
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
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
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
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
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
”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
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弟纯粹在关陕,纯仁虑其于西夏有立功意。
与之书曰:“大辂与柴车争逐,明珠与瓦砾相触,君子与小人斗力,中国与外邦校胜负,非唯不可胜,兼亦不足胜,不唯足胜?虽胜亦非也。
”亲族有请教者,纯仁曰:“惟俭可以助廉,惟怒可以成德。
”其人书于坐隅。
(节选自《宋史》)[注]掊(póu):搜括。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条:分条列举B.致主处身,二者胥失致:交还官职C.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任:担当D.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情:主观愿望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举世非之而.不加沮B.神宗嘉纳之.之.二虫又何知?C.而恤已深于.恤物州司临门,急于.星火D.公一宽以.,恐不胜其治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2.以下四组句子,不全属于表现范纯仁“忠恕”的一组是()A.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B.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纯任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C.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D.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纯仁对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宫廷卫士丝毫不姑息迁就,严惩了毁损百姓庄稼的卫士。
由于皇帝认为他的解释合理,不仅没有治他的罪,还把牧场交给他管理。
B.范纯仁直言敢谏,不惧怕权贵,他弹劾宰相富弼身为三朝重臣,不顾朝廷眷顾倚重,家居养病,不主动担当国家重任,在报效君主和立身处世两方面都有缺失。
C.范纯仁为政宽缓,对轻罪的囚犯,并不像一般官吏那样使他们在狱中疾病而死,而是给他们自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