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6-25 修回日期:2010-07-2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编号:08BZZ030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研

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与网上应急处理"(编号:08W L11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曾润喜(1984-,男,博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网络舆情、电子政务;徐晓林(1956-,男,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网络舆情。

情报研究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

*

A Study on t he I m pact on the Collective Incident by I nternet Public O pi n ion

曾润喜徐晓林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摘要网络舆情具有内容多元、主体主导、群体极化和虚实互动等特征,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产生。依照加值理论,网络舆情从四个方面对群体性事件产生影响,同时对网络舆情的汇集、研判、引导和反思可以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干预。

关键词互联网舆情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 D 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65(201012-0001-04

0 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 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网民规模增大的同时,其活跃度也正在提高,并由自在群体向自为群体转变。在此背景下,由网络舆

情所产生的一系列网络突发事件频发,不仅影响着网络社会,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给政府的网络治理带来了挑战。如邓玉娇事件#、石首事件#、 7 5乌鲁木齐事件#等,尽管其引发原因不尽相同,但与网络舆情有着密切关系,都是在事件发生后,产生网络舆情,引起网民关注,进而又由于这种关注推动或恶化了事件的进展,给党和政府对该事件的妥善处置造成了干扰和压力。这一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注重分析网络舆情#。

作为回应,学界对此保持了极大研究兴趣,并从各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如从网民角度出发,认为网民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持有者,他们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和强大服务功能来表达舆情,成为引导和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

[1]

。在这一力量的推动下,网络舆

情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具有流言广泛传播、信息传播影响大、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化和情绪化倾向等特征

[2]

,对政府和社

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冲击现有的社会组织管理体

系,弱化政府对社会信息的控制力以及成为政治动员的新手段和街头政治的导火索等

[3]

。但网络舆情所具

有的什么特征会诱发群体性事件?又是如何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1 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征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4]

,其实质是反映在互联网媒介中的

一种情报信息。由于载体的特殊性,网络舆情较其他舆情形态而言具有许多新的特征和传播模式。 1 1 内容多元性网络舆情的特征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已被公认为第四媒体#,成为舆情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的内容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话题多元性。涉及到境内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二是内容载体丰富。新闻跟帖、论坛帖子、即时通讯、博客、维基以及逐渐兴起的3G 传媒等都是网络舆情信息的载体。三是表现形式多样。网络舆情不仅表现为图文信息,还可以是影像视听资料或其他网络传播方式。内容的多元性导致无序的噪音增多,往往容易对决策者产生干扰,更为严重的是,网络舆情中常含有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以及情绪化信息等,而民众又缺少一定的机制和手段对其进行过滤,很可能产生三人成虎#、坑蒙拐骗#、蛊惑人心#等不良结果,

第29卷第12期2010年12月

情报杂志

J OUR NAL OF I NTELL I GENCE

V o.l 29 N o .12D ec . 2010

最终对社会造成危害。

1 2 主体主导性网络舆情的生产主体是网民,网民在网络舆情产生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网络舆情的数量、质量和向量。我国的网络舆情主体越来越接近现实

社会的行为主体。一方面,网民的规模逐步增大,已超过4亿用户;另一方面,无论是网民的性别、年龄结构还是学历、职业结构,都越来越接近现实人群结构。而由于网络舆情主体与现实行为主体的相似性,因而网络舆情可以近似地看作是社会民意。与此相伴的是网络参与和公民意识的崛起,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频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拓展,现实社会中的消极公民#开始在网络社会转变为积极公民#。不过,尽管如此,网民的表现依然存在众多不足。一是主观性较强。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5]出现网络舆情诱发事件时,网民的第一反应言论首先是凭借直觉,即不深入思考事件的真相和原因,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缘故,表达观点时只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容易形成偏见。二是容易集体无意识,出现从众心理。网络共同体的存在和网络传播的迅捷性,使得某种情绪极易得到快速传染。

1 3 群体极化性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6]。即网络群体对于某一观点的多次讨论会形成若干自有观点并在群体讨论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导致这一群体对该观点深信不疑,从而影响其认知、态度或行为倾向等。由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群体极化的现象不止存在现实社会中,同时也存在于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大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7]。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6]

1 4 虚实互动性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舆情积极反映现实。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8]。二是网络舆情反作用于现实。网络舆情既可以加速现实事件的爆发或恶化,也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研判有效预防和治理现实事件。三是网络舆情与现实同步互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WEB2.0、3G技术的出现使得网络与现实社会融为一体,一方面网民可以随时将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件通过博客、播客等微内容传播形式实时上传到网络并进行实时互动;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也在进行互动。传统新闻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陆续将内容搬到了互联网并开设讨论版块,各大新闻门户网站由于不具备新闻采访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