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课堂模式运用下的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当代课程的不断改革,多种多样的新教学模式被提出。绿色课堂和传统课堂的有不同之处,在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大多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把书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会缺乏自己的思考;教师按照教案上课,缺乏了教育教学的创新精神,并从学生手中夺走了课堂的主体权,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同伴之间的交往少,教师往往因为要维持课堂秩序而减少集体讨论和同伴之间互动的机会;师生互动的机会少,教师高高在上,学生遇到问题不敢随便提问,在艺术氛围笼罩下的音乐课倒成了教师指示学生服从的军营,后进生也更容易失去自信心从而减低对音乐课的兴趣,从而使得尊重、兴趣、活力、笑脸从小学音乐课的课堂中慢慢消失。
而在“绿色课堂”中,教师首先根据不同的音乐课主题改变教室的环境,先从外在因素使学生能够主动对音乐课堂产生好奇和兴趣,参与主动探索,产生求知欲,从“要他唱”变成“他要唱”;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也要充分了对学生已有知识量、兴趣爱好进行研究,精心设计课堂;教师建立舒适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围绕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乐在其中,积极地根据不同情境,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发挥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绿色课堂通过设计不同的音乐活动,以合作活动为主、个人活动为辅,加深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减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学生和学生的距离,人人参与其中;最后通过小组合作集体展示的方式,打造绿色课堂。将这种形式的教育教学不仅仅局限在音乐课中,而是融入到学校的各项艺术活动中去。教师需要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处境和需求,减少一问一答的传统方法,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挖掘他们更多的潜能,促使每位学生能够绿色发展、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选取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绿色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实践研究,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听辨能力、节奏能力和表现力展开研究,对比分析采用绿色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在轻松活力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个体和班级群体发生的改变。本研究希望通过绿色课堂教学的实践分析其是否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听辨能力和节奏能力有积极作用。
1.2 研究意义
1.2.1 提高学生听辨能力和节奏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每一首乐曲、每一拍节奏传递到学生的心中,都会使其产生不同的收获。旋律和节奏作为最重要的音乐要素,根据笔者的实践教学,让学生

从基本节奏型、节奏型混编、分清旋律结构等逐一突破,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不为难,主动地参与每一个音乐活动,系统且有方向的练习会加强学生听辨音乐的能力,增强了对音乐语言的认识,老师与学生思想上的碰撞,定会闪出创新和想象。
1.2.2 解放学生自然天性,自主感受体验创编
目前沪教版小学音乐课教学大纲中提出重点培养学生感受情感与态度,体验和创编节奏、旋律、歌词等。绿色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顺乎儿童的自然天性,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学生在解放天性和过程中吸收乐曲的情感,根据主体意识让创编富有个人色彩。希望通过绿色课堂模式的教学力求突破围墙式教学,给予学生自主感受体验创编的机会。
1.2.3 增强学生表现力,打造活力课堂
课堂应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多次的舞台、竞赛,会给予学生放飞自我、随性歌舞的机会,减少羞涩内向,增强学生的课堂表现力。绿色课堂将通过解放学生自然天性、自主探究对学生进行培养,争取将课堂上的枯燥乏味变成活力四射,打造一个愉快、活力的新课堂,真正做到“把舞台还给学生”这句话,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尽情展示,尽兴学习。
1.3 概念界定
1.3.1 绿色课堂
所谓“ 绿色课堂”,就是在环境教育的基础上给予表现平台,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活动、多元评价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提倡的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融的教育;追求的是生态的和谐的教育;体现的是环境育人的隐性教育;强调的是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崇尚的是健康的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落实的是新课程背景下让课堂充满智慧与挑战的主阵地教育。
1.3.2 课堂表现力
所谓“课堂表现力”指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上显性化的具体表现。课堂外在表现力为,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参与教学活动;课堂内在表现力为,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志全程参与到课堂中并进行自主学习的这一过程。
2.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当前音乐课堂教师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得不到提升。在《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教育演讲录》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是绿色的、科学的、人文的。中国教育应该努力办成科学与人文交融一体的绿色教育。”所以将“绿色”引入课堂代表着教师把尊重带进课堂、把爱心带进课堂、把活力带进课堂、把兴趣带进课堂。在1997年第9期《教育研究》中,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 教授指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黄青梅在《当代教研论丛》中也提出了“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音乐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的课堂研究者和实验者们应该在号召下,走近课堂,为建构理想的“绿色课堂”而钻研。
以南京师范大学吴康宁 教授为主,开展了以课堂为研究对象的全面研究。研究得出,在课堂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组织、角色和文化,例如班级与小组、教师与学生、组长与组员。在课堂上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课堂文化,围绕不同的角色进行教学,从而碰撞出各种行为,比如合作与竞争等等。
2.2 国外研究现状
德国瓦兹堡大学教授萨宾?格拉布(Sabine Glaab)在《泰勒杂志》发表了一篇“绿色课堂与课堂——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和状态情绪对小学生环境价值观的影响”,他比较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两种不同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成果,得出尊重学生自然成长规律,打破旧课堂的教学过程更能促进学生发展。尤尔根?德里斯纳(Jürgen Drissner)在《斯普林格期刊》2011年,第16卷中发表了“绿色课堂中的环境教育”。他对68名在校学生在参观“绿色教室”前后进行了评估,并与对照组60名尚未接触到这种学习环境的学生进行了比较。也发现绿色课 堂更能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
在2001年,戴尔?斯科特?里德利 在《自主课堂》中,对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教学质量的作用进行了论述,重点强调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美国教育学家古德和布罗菲在《透视课堂》中,对课堂上如何传授学生知识,教师应该以怎么样的角色面对学生,如何做好课前课后的工作,如何评价学生等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为“绿色课堂”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国内外绿色课堂研究现状的调查,我发现,对于“绿色课堂”的理解分析和理论知识已经基本完善,绿色教育渐渐地进入了教学活动中,但是真正运用到课堂上的实践行动却很少,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教师们自主创新的动力不强,真正的绿色课堂发展的前提还是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绿色课堂模式还需要继续具体化、系统化,这些是未来教师需要努力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来自于奉贤区某小学四(1)班、四(3)班两个班级,共65人。根据研究需要,四(1)班作为对照组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为期四周的教学,四(3)班作为实验组以绿色课堂模式,主要针对2/4、3/4、4/4节拍、歌曲速度和情绪以及切分节奏和十六分音符进行教学。所有研究对象在教学前进行听辨能力和节奏的摸底测试,教学后进行后测。为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研究前的

基础能力相差较小,数据具有真实性和对比性。
3.2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针对2/4、3/4、4/4节拍、歌曲速度和情绪以及切分节奏和十六分音符为主,音乐课积极性和课堂表现力为次,通过摸底前测、分组教学、后测的实验过程,研究在变换教学环境、自主感受乐曲旋律、体验合作创编的绿色课堂教学模式下,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提高音乐课的乐曲听辨能力、节奏能力、课堂表现能力是否都具有积极作用。
3.3 研究方法
3.3.1实验法
实验法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和策略,改变研究对象,探索教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3.3.2实验法内容
笔者分别对两个四年级的班级进行音乐活动试教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为期六周,第一周为前测,第六周进行后测,前后测试的内容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乐曲听辨能力测试,以2/4、3/4、4/4节拍、歌曲速度、歌曲情绪和歌曲演奏乐曲等为主要内容,第二板块是以附点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的节奏测试(具体内容见附录一)。第二周至第五周,共八课时 ,对照组按照过去传统的音乐课授课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组在“绿色课堂”模式下进行音乐课教学,最后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后测的对比,得出实验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评分标准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第(具体内容见附录一)
3.3.3实验法研究过程
第二周至第五周教学设计:
节奏节拍 2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并理解节奏和节拍的概念和重要性。
2. 通过实践,清晰区分节奏与节拍的区别,以及节拍节奏的强弱
实验组 对照组
1.节奏模仿。
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模仿节奏练习。模仿的节奏可以以不同形式重复练习。模仿的节奏由简单到复杂,由慢到快。
以学校铃声为例:
预备铃:X-│X-│X-│X-‖
上课铃:XXX│XXX│XXX│XXX‖
下课铃:XX0│XX0│XX0│XX0‖
集合铃:XXXX│XXXX│XXXX│XXXX‖
2.接龙游戏。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速度进行节奏连接,也可以模仿教师的节奏,变换不同的动作,也可以自由创作。形式可以根据身体部位自行选择,手心手背、拍手拍肩等。
3.用声势为音乐旋律伴奏
以小组为单位的节奏创编,同一小组共同创编一条节奏型。 1. 节奏和节拍的概念区分
节奏: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长短关系
节拍:有强有弱,相同时间的片段循环重复
节奏特征是音的长短关系,而节拍特征是音的强弱关系。
2.掌握不同的强弱规律
学生跟随老师完整节奏打击,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强弱规律并通过强化掌握。
3.出示一条旋律
学生尝

试打节奏和节拍
师生合作表演,教师用钢琴演奏旋律部分,学生进行节拍组表演。通过实践理解节奏和节拍的概念和存在意义。
鸿雁 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鸿雁的歌词内容,了解歌曲风格特点。
2. 聆听歌曲的情绪,学习4\4拍节奏,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3. 体验创编,更加了解蒙古民歌
实验组 对照组
课前准备:打击乐器、节奏卡片若干,蒙古族长袍、腰带
授课地点:操场
1. 创设草原情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席地而坐,想象自己正躺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万里无云,微风飒飒。教师播放歌曲《鸿雁》。
2. 边听边感受旋律悠长舒缓、气息绵长。挑选学生尝试蒙古族的长袍,佩戴腰带,感受蒙古族在草原热情豪放自由的状态。
3. 用多种方式表达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4. 学生创回顾上周声势教学中接龙游戏,以4/4拍的节奏型进行接龙,熟悉节奏。(“大雨小雨”游戏,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
5. 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6. 进教室进行气息训练并用“lu”模唱歌曲。
7. 哼唱旋律,视唱歌谱
8. 选择喜欢的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9. 小组合作即兴创编动作为歌曲伴舞,教师可进行动作指导,例如蒙古舞特色转腕动作。
学生互评 教学过程
1. 教师故事导入并播放歌曲《鸿雁》
2. 教师讲解歌曲内容,学生默读歌词初步理解歌词大意。了解蒙古族歌曲的特点。
3. 教师播放歌曲,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情绪。
4. 有感情地按节奏读歌词。
5. 教师讲解4/4拍的划拍方式,学生一边聆听歌曲,一边尝试划拍。
6. 学习歌曲旋律,用“lu”模唱
7. 演唱歌曲,用歌曲创编动作
8. 教师小结
歌唱祖国2课时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学会控制歌唱力度和分配气息的能力
2.感受歌曲高亢激昂的情绪,初步掌握二段体和三段体的概念
3.体验和感受创编,产生爱国情感和对音乐课的兴趣
实验组 对照组
课前准备:打击乐器、节奏卡片若干,五星红旗
授课地点:升旗台
1. 围绕升旗台,感受升国旗的动作,谈谈学生的体会和感受
2. 聆听歌曲,交流歌曲情绪
3. 运用连贯的气息,流畅、明亮的演唱歌曲,并加上合适的面部表情
4. 歌曲分析
体会联想第一乐段所描绘的情境选择演绎。根据旋律的特征,自主尝试研究第二乐段。
5. 练习八分音符和休止符
我们让X坐上一条小板凳就变成X,X是半拍,XX两个坐在一起才是一拍。休止符长得像鸭蛋,他在音乐中起到红灯的作用,看见他就停。按照《歌唱祖国》读一读,拍一拍
6. 练习附点节奏
八分休止符时一只手拍腿,四分休止符时两只手拍腿
7. 学会强弱对比鲜明的二拍子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