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者要注意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

翻译者要注意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
翻译者要注意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

英语学习者一般愿做英译汉题目,怕做汉译英题目。由于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汉英词语之间存在着或显或隐的翻译上的陷阱,导致汉译英远比英译汉易于出错。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词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这提醒译者必须对这些差异心中有数,然后再调和这些差异,“摆平”这些差异。为此,要迈好下面八道坎儿,时刻要留心这八条“戒律”—只想为你擦亮满天星光,以免在熟路上“迷失方向”。

一、戒“从一而终”。汉语言简意赅,句子灵活,往往是一个汉语词汇对应N个英语词汇,具体到在本句中应该采用那个意项,务必抓住精神实质,不可以不变应万变。至于怎么应变,这就是显示译者功力的地方了。

比如:都是“问题”,下面的翻译各不相同:

共同关心的问题questions of common interest

解决问题solve a problem

问题的关键the heart of the matter

关键问题a key problem

原则问题a question / matter of principle

悬而未决的问题an outstanding issue

没有什么问题Without any mishap

摩托车有点问题。Something is wrong with the motorcycle.

问题不在这里。That is not the point.

最近揭发出相当严重的贪污、受贿和官僚主义问题。Serious cases of embezzlement, bribery, and bureaucracy have been brought to light recently.

译者要掌握这种汉英翻译中的“游击战术”,翻译家应是不同“文化王国”边境线上的“游击战略家”。

沙博里将《水浒传》译为:Outlaws of the Marsh(沼泽地上的亡命之徒)。杨宪益译将屈原的《国殇》译为:For Those Fallen for Their Country,北外出版社将《儒林外史》译为:The Scholars。这些都是译者吃透了原文的原意而译出的佳作。

二、戒望文生义,机械直译。这多半是初学者犯的毛病,他们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黄牛yellow cow——ox (前误后正,下同)

黄鹂yellow bird ——oriole

从小青梅竹马green plum bamboo horse——grew up together

黄瓜yellow melon——cucumber

紫菜purple vegetable ——laver

白菜white vegetable ——Chinese cabbage

红木red wood——pad auk

红豆杉red fir——Chinese yew

黑社会black society ——sinister gang

三、戒“水土不符”,习惯搭配失当。这的确是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它要求译者既有较高的中文修养,又要有较高的英文造诣,一知半解的人常常在此“翻车”。如:

写罢,掷笔在桌上。又歌了一回,再饮数杯酒,不觉沉醉,力不胜酒,便呼酒保计算了,取些银子算还,多的都赏了酒保。

And tossed the pen on the table. He intoned the verses to himself, then downed a few more cups of wine. He was very dunk. Song-Jiang asked for the bill, paid, and told the waiter to keep the change.(沙博里译《水浒传·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目前,《水浒传》最好的英译本要数沙博里先生的本子了。沙博里出生在美国,青年时来到中国,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为了译好《水浒传》,据说他潜心研究了山东的地方志和旧时方言,可谓精诚所致,译著既“达”又“雅”。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古人没有用过钢笔,宋时用的还是毛笔,故the pen 应改为the writing-brush。

白洋淀的导游牌上,“红菱”被硬硬地翻译成Red Ling。菱角有对应词的,应改为Red Water Chestnut。这里常常有外国人参观,如此翻译,令人汗颜!

下面的几段译文就较好地照顾到了西方人的思维和理解习惯:

1. 老者道:“西方却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周围寸草不生,若过此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

"It's impossible to get to the west," the old man replied, "The mountains are about twenty miles from here. You have to cross them to get to the west, but they're over 250 miles of flame. Not a blade of grass can grow anywhere around. Even if you had a skull of bronze and a body of iron, you would melt trying to cross them."(詹纳尔译《西游记·孙悟空一调芭蕉扇》)

2. 美国把贸易和人权扯在一起,只会损害两国的经济利益。

The US policy of linking trade with human rights can only bring harm to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the two countries.

3.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成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China can't develop in isolation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四、戒主语暗淡。主语是句子的灵魂,定住译文的主语的是关键的一步棋。主语定偏了,整个句子将显得松散乏力,甚至会误导读者。

1.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两国的利益。

Failure to settle this issue is bound impair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seriously. 或者If the problem is not solved , it is sure to affect the interest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在上面的两种译文中,显然第一种译文主语选得好,句子流畅。

2. 共同的利益把我们两个伟大的国家连接在一起。

What holds our two great nations together is the cement of common interests.

此句主语部分处理得颇为干练。

3.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We grasp huge shields, clad in Rhinoceros Hide;the Chariots clash, the Daggers gashing wide.(杨宪益译《屈原·国殇》)

屈原一开篇就“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显然需要补充应有的主语。在《国殇》诗中,后面还有“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句子,可见屈原是以“局外人”的视角来写为国捐躯的将士的,而非把自己混为军中一员。译文中的主语应改为“They”较妥。

4. 厨房里少了一条鱼,主人发誓要一查到底,揪出偷鱼的贼。

Finding a fish in kitchen was lost, the host swore to find out the thief who stole the fish.

尽管汉语中似乎有“厨房”“主人”两个主语,译者果断地选定了the host作主语。打点清晰,增强了句子的内聚力。

5. 夏威夷的沙滩上,椰影婆娑,海风习习,一妙龄女郎正躺在白色的塑料椅上养神。

On the Hawaiian sandy beach, the coconut palms are whirling, the congenial sea breeze is blowing, and a young lady is lying in the white plastics chair resting to restore energy.

因为是轻松读本,又是描述性的文字,使用三个主语the coconut palms、the congenial sea breeze、a young lady仍是可取的。

五、戒结构单调,组合生硬“拉郎配”。由于汉英结构不同,表达方式迥异,“硬性翻译”不仅读起来别扭,而且会闹出笑话。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灵活使用整合的技巧,将句子整合,凸显汉语中所隐含的层次,补充所缺失的成分。有时要将简单句译成并列句,有时将并列句译成主从句。

1. 在纪念大学毕业20周年聚会时,我忽然问起原来的班主任:“我个子又不矮,怎么把我安排在了第一排呢?”

At the reunion party for 20 anniversary of graduation from university, I suddenly asked my former teacher in charge of our class then:"Since I am not of short stature, how did you arrange me at the first row?"

2. 一个高度近视的女博士去擦鞋店擦高统靴,秃头老板亲自蹲下来给她效劳。

When a woman doctor who suffers a severe myopic went to shoes-polishing shop for her buskins,the bald boss squatted down to serve her personally.

六、戒“愚忠”,不谙增减之道。我们耳熟能详的东西外国人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译者需要增加必要的说明和补充或者减译。否则,外国人会不知所云。毕竟,汉译英最终是给外国人看的。如:

1. 风水fengshui——the location of a house or tomb, supposed to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fortune of

a family.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One day I shall climb

Clear to the summit,

See how small surrounding

Mountain tops appear as they lie below me. (新西兰人路易·艾黎译《杜甫·望岳》)

3. I can't open my eyes to watch you jumping into the fiery pit, for I will shut my eyes at the time. 我不会眼睁睁看着你往火坑里跳,到时候我会闭上的。

4. 不要嫌我黑,两眼放光辉;不要嫌我瘦,一身好精肉。

Do not Cold-shoulder me for my swarthy(黝黑的) face, but I have a pair of bright piercing(敏锐的) eyes; Do not Cold-shoulder me for my slight figure, but I'm lean and healthy.

七、戒语句重复。汉语多重复,以强化语气;英语则要尽量避免重复。

1. 先生曰:“狼负我,狼负我!”狼曰:“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

"You are an ungrateful beast," complained the man.

"Not at all," retorted the wolf, "it is not that I’m ungrateful, but you men were created for us to devour." (颜惠庆译《马中锡·中山狼传》)

2. 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The bird may not have flown yet", replied the King,"Once it does, it will soar to the sky. I may not have cried out yet, but once it does, it will startle everyone." (杨宪益译《史记·滑稽列传》)

3. 阿凡提借了财主一锭金子,还他时给了他两锭。

Afanty borrowed a small ingot of gold from a moneybags, but repaid him two ones. (选自艾临《幽默新大陆》)

4. 又斗争,又团结,以斗争的手段,达团结之目的。

Unity, struggle, unity through struggle.

5. 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

What is right is right and what is wrong is wrong, no matter what it concerns, the Chinese or foreigners, the dead or the living.

八、戒另起炉灶,走失精气神,沦为法国作家梅纳日所批评的“不忠的美人”,即语言优美但不忠于原文。译文要力求其“信”,尽可能契合汉语原来句子的气势、情绪和结构。

如:1. 元朝人王实甫写下了《西厢记》,张雪静改编后并作了翻译——

掏出张生那封信,回头环视见梳妆台上的梳妆盒,眼睛一转,心里说有了,将信放了进去,合上盖时故意压了一角露在外面。

Rose took out Zhang's letter, she thought, "It would be better to put it in her make-up case, and letter find it herself." So she put the letter in the case, leaving a corner of it sticking out, so that it would be quickly noticed.

不难看出,译文与原文相去甚远,互不吻合,成了“两张皮”。

2. 我们不希望这件事影响中美关系。

China hates to see Sino-US relations damaged by this incident.

用China hates to比“We don't hope”贴切。

3. 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愈矩。

At fifteen, I had my mind bent on learning truth; at thirty, my words deeds were appropriate; at forty, I perceived truth and doubts ceased; at fifty, I understood what heaven had mandated for mankind; at sixty, I could comply with the appointments of heaven; at seventy, I could do as my heart desired, and never swerved from the path of right. (金沛霖译《论语》)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2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 3 哥特电影的黑暗之美-市场与文化的交接 4 论中国特色文化政治经济词汇和缩略语的英译策略 5 腐朽世界中的纯洁品质——解读《雾都孤儿》中费金的善与恶 6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7 词汇和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影响及应对策略 8 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及其风险回避 9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 10 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 11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2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13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 14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15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16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17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18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19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 20 标记信息结构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21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围城》的幽默翻译 22 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 23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 24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25 试论爱伦?坡的作品在当时遭受非议的必然性 26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27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28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29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30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 31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 32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 33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34 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性异化——解读https://www.360docs.net/doc/6715421403.html,wrence《儿子与情人》 35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 Dalloway 36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37 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38 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 39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 40 《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 41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42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这是一种比较随和、友好和亲昵的方式。如果将这两句问候语直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your meal? 和Where are you going? 那么,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感到难以接受和理解。不仅如此,他们还可能会说,你是在干涉他们的行动自由。另外,两个中国人见面聚会互相介绍时,通常会说“久仰大名”。如果机械地译成I have heard very much about you. 英美人会感到纳闷,他们的习惯说法是I’m pleased to meet you.(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六、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差异 英美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个人自由,它是一种以个人为基本单元,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文化。英美文化又被称为“我文化”、“个人价值至上文化”。在这种注重个人尊严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个体。而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和“孝”,人际交往很注意自我与谈话对象的关系。中国文化又被称为“我们文化”、“集体主义文化”。例如,中国人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仁义值千金”等,这都说明中国人常把自己和所谓自家人视为一体并希望能够在自身以外找到安全之所。而英语谚语中却说“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 hemselves”(天助自助者),“self is our centre”(自我是我们的核心),“life is a battle”(生活就是战斗),这些英语谚语都在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奋斗,才能获得成功和安全感。 小结: 关于翻译这一大课题,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是很多的,上文对英汉两种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的阐述也是比较粗略。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具体情况千变万化,处理起来也无定规可循。因此只有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更深的认识与了解,才可以在翻译时做到让翻译保留其译作风格,让译文更原滋原味。作为构筑文化交流桥梁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别国文化,也尊重本国文化,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 中国翻译,1998. [2]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钟书能,《英汉翻译技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简)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郑静芝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437100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要准确地进行翻译,可以运用音译法、直译法等克服这些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音译法,意译法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bridge of two different languages.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 backgrounds, customs,traditions and cultures in two different nation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qiuvelence of two languages,we aim to provide some techqiues to help overcome the obstacles in translation through this paper. Key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Transliteration;Free translation 引言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为不同语言的翻译提供了可译性基础。然而,中西方文化之间由于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其生产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也就迥然而异,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构成了翻译的障碍。 1.文化和翻译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世代代的所有共享的东西。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美国语言学家萨王尔在《语言论》中提出:“文化这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中国翻译词典》指出,“现代文化人类学家们一般把文化分为技术、经济、社会、观念和语言四个系统”。 翻译,中外学者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①“通常它是按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一篇文章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描述出来的过程”。②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因为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语言所反映的对象。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翻译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交流。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提出文化翻译理论,提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问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除语言学的特点外,在宏观文化语境中审视原语和译语。文化与翻译的相互影响和特征就显而易见了④。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社会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1风俗传统对翻译的影响 习俗是人们在口常生活中由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文化,因而翻译也就会受到传统习俗文化的影响。 比如“deaths and marriages”,如果译为“红白喜事”就不是很妥当。汉文化认为红色象征喜庆,结婚时新娘要穿红,而在举行葬礼时才穿白,所以中国人惯用“红色”表示marriage,“白色”表示death。但是西方人却认为白色是纯洁、忠贞的象征,新娘在婚礼上穿白色的婚纱,在葬礼时则穿庄重的黑色。因此,“红白喜事”并没有正确传递原有的文化信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 法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 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中文)

三亚学院/Sanya University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批表 Approval Form for BA Thesis Proposal 专业/Major___英语(旅业商务)__ 填写时间/Date: 2014年/Year 11月/Month 15日/Day 学生姓名/ Student Name 李丽Li Li 学号/Student No. 0910311000 指导教师姓名Supervisor’s Name 唐蔚明 Tang Weiming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Supervisor’s 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 题目(中文) Title (Chinese)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题目(外文) Title (English) T he Influence of Western-Ea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 选题背景与主题思想/ Background and central idea: 背景: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一直都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些差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翻译,就是这些深受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影响的活动之一。翻译不仅涉及目的语,还会涉及源语言,所以译者除了要掌握这两门语言之外,还要对两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上。 主题思想:本研究将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源头,在翻译中所使用的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本研究对译者提高翻译技巧将就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本研究还将给研究者提供一些文化和翻译方面的研究的启示。 论文体系、结构/ Thesis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为了较系统地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本文将分五个部分来进行介绍:第一部分是对本研究的综合介绍。第二部分是对中西文化差异和翻译的介绍。第三部分中,笔者将对对影响中西文化差异的因素进行介绍,包括地理环境,历史,宗教和人生观价值观。第四部分将对在翻译中采取的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而采取的策略进行介绍,包括异化,归化,妥协和意译加注解的办法。按照这样的顺序,笔者将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逐步进行分析。 论文结构: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_朱耀先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朱耀先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几个方面,就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翻译难题。 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历史典故的涵义。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直译为Tung Shih imita tes Hsi Shih,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谁?译者没有交待清楚。为了让西方读者能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Tung Shih imitates Hsi Shih(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Tung Shih w as an ug 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 ay)(杨宪益译)。这样,就会使读者一目了然。 又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中是当然的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与“臭皮匠”有何联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句子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只有采用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故该句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 bined equal Chukeh Lia ng the m aster mind”. 再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诗词中有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中的“舜尧”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两位贤明帝王,为人民所爱戴,代表圣贤。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懂,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若采取音译,会使他们莫明其妙,因此必须增译注释。即使那样,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显得累赘,同时也使诗句失去了“诗气”。亚瑟·古柏在翻译该诗句时干脆用Sag e-Kings代替,将其妙译为:“Spring winds mov e willow w ands,in tens of millions:Six hundred million w e sha ll all be Sag e-Kings!”这样翻译既简单明了,音韵铿锵,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采用类比的翻译方法。据说,有一次周总理陪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作了很多说明 7

英语翻译与中外文化差异的关系研究

英语翻译与中外文化差异的关系研究 伴随中外学术交流的频繁展开,英语作为中外交流的桥梁,越来越受到关注。翻译工作者只有把握好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让英语翻译表达更为准确,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英语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更好地展现语言的魅力。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英语文化对英语翻译效果的影响。 标签:英语文化;翻译效果;影响 一、文化和翻译的内涵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经历长期的历史沉淀。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内容: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此外,文化也是不同的。基于流畅性和准确性的翻译是一种改变语言信息的文化行为。翻译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迫切需要沟通和交流的背景下,同时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翻译都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也不例外。经验丰富的英语翻译和翻译研究人员都重视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虽然理解了原文的意义,但远不止简单的语言理解,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言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段落理解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他或她对文化的理解程度。 翻译是语言转换的过程,但由于翻译具有许多社会功能,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时期的翻译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理解翻译的功能及其相关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正确处理英语文化因素对英语翻译效果的影响,并在英语翻译中成功传达。否则译者很容易犯下社会语用错误。可以说,如果不考虑文化因素,翻译工作无法进行,没有文化的翻译将是苍白无力的。 二、英语文化对英语翻译效果影响 1.社会历史背景对英语翻译效果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历史都不同,所以不同国籍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和態度。与此同时,民族语言的发展是由社会发展过程和民族的一切历史文化背景决定的,尤其是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更加突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和谐”,主要体现在句型流畅。英语更加侧重分析,句型主要是基于主语和谓语为主,再加以短语及从句。译者应注意用英语句子表达的文化含义,而不是字面翻译,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2.环境对英语翻译效果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分析其理论原理,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全球化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 aterloo (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 [摘要]: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上都各不相同,因此许多事物的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就有差异[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归化;异化 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这就是说源语信息的再现应是翻译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其次考虑译语中选择最适当的对等语。 在欧洲,翻译实践有长远的历史。有人甚至认为,欧洲文明源于翻译,罗马帝国,下至今天的欧洲共同市场。都要靠翻译来进行国际贸易。有人说,用古希伯来语写的《圣经》和用阿拉伯写的《福音》,如果没有先译为希腊文和拉丁文,后来又译为中世纪和近代诸语言的话,2000年来的犹太基督教文化就不会产生,因而欧洲文化也不会出现。自翻译《圣经》起,将近2000年来,欧洲的翻译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由各自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积淀而形成的。英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此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必然有差异。即使是在同一种文化下。也会出现不同的亚文化,所以说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但是这种差异也包含着相似性,也并不排除完全重合的情况,否则翻译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说不同民族在文化上是“绝对歧异,相对相似”,正因为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所以最初的翻译者就把两者基本等同起来,比如,中国龙取蛇身,而dragon在西方其实就是大蛇serpent,这是其一;其二,两者均为虚幻神化之物。然而究其文化根源,正如本文开篇所述,两者在本质上实乃截然不同。因此,在翻译这类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时。我们就必须慎之又慎,在归化异化等翻译手法中寻求最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所谓归化,即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是指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而异化,也就是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则是保留原文的表达结构和表达方法,甚至包括形象,将异国文化的表现法介绍到目的语中转换方法。 一般说来,归化翻译法侧重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实质上是将原语文本纳入到目标语文化体系框架下进行转换,最大限度地打破文本的地域性。使得译文容易为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收,然而,“归化”是将一种文化中的独特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悉的内容,表面上避免了文化冲突,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实际上这样就往往造成了对原语文化的损害,从而不利于文化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因为不同文化拥有的共核非常小,那么文化间的空缺和不对称(包括相似部分)就占主体地位。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就不可避免的经常使用“异化”。虽然异化翻译法可能会由于文化上的空缺导致暂时的不可理解或难于接受,但是从长久的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的差异,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交际用语的差异,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方面。我从中选取几个方面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讨论来探讨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首先要讨论两国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就应该了解什么叫文化,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类型》中说道:“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围的环境与风俗习惯就影响着他的经历和行为。等到他咿呀学语的时候,他已成为此文化熏陶的一个小生灵了。待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时,这一特定的文化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其特有的观念也变成了他的观念,其禁忌也就变成了他的禁忌。”这高度概括了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依为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独立存在,语言反映文化特征并预示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的关系可简单地比作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为美,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丑;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体现在: 1.中英文动物词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集力量、智慧、运气、喜庆、威严、威武、权力于一身。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在英语中,dragon被看作“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称作the old Dragon。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也以“Dragon”这个词来描述斯巴塞太太:……镇上的人们走来走去看见她坐在那儿,却把她看作这个银行的“毒龙”(Bank dragon)。 2.中英文植物词文化的差异 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赏竹、画竹、咏竹。郑板桥的竹画享誉世界,邵谒的名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深入人心,竹子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性格的象征。但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没有任何外延意义。 二.习俗文化的差异

从文化差异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2011年12月 科教纵横 从文化差异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文/顾金香 摘 要: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将翻译研究从纯语言的角度转向了文化角度,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指出其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译;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223-01 现代语言学主要来源于两大传统:语文学传统和人类学传统。人类学传统指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去研究没有书写系统和文字传统的社会集团的语言。自20世纪初美国的鲍阿斯(Franz Boas)和萨丕尔(Edward Sapir)以来,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研究语言要把语言放到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由此可见,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翻译是语言的桥梁,更是文化的桥梁。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必然要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五个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并由此说明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社会习俗,文学艺术,历史事件,宗教文化和寓言神话这五个方面来讨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社会习俗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中社会习俗的差异体现在思维差异、日常交际和称谓方面。在中国,白色代表着死亡,而在西方,白色则代表着纯洁。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彼此“吃饭了吗?”“去哪里啊?”等这些问题,以示关心和问候,而在西方这些问题则被认为是侵犯人的隐私。称谓方面,汉语中的一些亲属之间的称谓可以使用于非亲属之间,而英语中这种用法不普遍。另外,有些称谓两种语言完全没有对应语,比如汉语中的老师一词,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2、文学艺术的差异。文学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表现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学是其语言的精华,文学表达方式的不同反映了文化的差异。“Green—eyed monster”源自莎士比亚戏剧《奥赛罗》,喻陟“嫉妒别人的人”,而汉语中同样的表意则有“眼红”一说。汉语中形容某事物出现时间短,有“昙花一现”的说法,而在英语中则通常用“a nine days' wonder”来说明同样的意思,其源自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特罗勒斯和克里希德》。3、历史事件的差异。历史事件具有民族特殊性,也影响到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会产生一些新的表达方式,甚至同样的表达方式在不同民族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4、宗教文化的差异。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其语言文化都深受宗教的影响。基督教是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基督教经典《圣经》对西方的语言文化影响深远,其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人物故事成为现在英语语言文化中一部分。5、寓言神话的差异。语言神话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神话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影响英语的神话传说主要是希腊罗马神话和伊索寓言。在神话方面,中西方有很多不同,也反映在语言上。在希腊神话中,是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带到人间,而中国则有“伏羲氏燧木取火”的典故。伊索寓言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很大影响,英语中“borrowed plumes”是“借来的羽毛”的意思,比喻“靠别人得来的声望”;对应的汉语中,则有“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所以,同样的寓意,在不同的文化中的载体是不一样的。 二、 文化差异对译文的影响 美国现代语言学家萨尔(Edward Sapie)说过:“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也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中英两国语言体系所承载的文化特征各有其特殊性,负载文化的语言形式是多层次的、多方位的,在翻译的时候要兼顾语言的文化属性。一般来说,译文受文化差异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1、文化信息的丢失。各个民族和国家历史的发展不同,因而所沉淀的历史文化也不同。缺乏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译文读者往往只懂得字面意义,而没有获得其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或者是由于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造成了文化信息的丢失。英语国家为西方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源自古希腊神话传说的短语“Achilles' hell”指“致命的弱点”,《圣经》中的“Judas”指叛徒,“black sheep”不是黑羊,而是指品行不好的人。这些意义都根源于宗教文化或者是神话传说,人们使用的时候,更多时候想到它们的比喻意义。2、文化信息误导。文化的不同带来了理解上的差异。如果用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去理解别的民族的语言文化,就会导致信息获取不准确或者错误的对信息进行解读。比如在英美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短语“handwriting on the wall”,如果简单把它译成“写在墙上的字”,那么就已经对其本意进行了错误解读。其实,这个短语是有宗教渊源的,出自《圣经.旧约.但以理书》,是说巴比伦王伯沙撒在宴请大臣时发现有一只手显现,在墙上写字,但以理解释说这预示着巴比伦国的末日已到。后来人们就用“写在墙上的字”表示“灾祸的预兆”。对同一事物的褒贬不同,也常造成文化信息的误导。3 、文化信息的理解障碍。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特有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对其他民族来说,要么是陌生的,要么是迥异的,要么是相斥的,从而构成理解上的空白,交际中的障碍。“the wooden horse of Troy”字面意义是“特洛伊木马”的意思,如果不了解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很难理解这个“木马”指代的具体内容。这个习语原来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战争中“木马屠城”的故事情节,所以其意义就是“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有的小说影响很大,其中的人名和词汇变成语言的一部分,如Shylock常用来表示表示吝啬无情的人,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不理解这个背景,就会对其指代感到莫名其妙。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许多词汇本身就是其所属民族重大历史时间的浓缩和忠实写照。一般英美人对发生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解,远远不如我们深刻,尽管他们可能了解这一段历史。由于不具备相应的文化传统知识,要理解异族文化是不容易的。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工作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文化差异对翻译制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作者单位:烟台南山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李莉.从文化等值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河北工业大学,2010. 2011.12 223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本文从观察与思维上,时间观念,宗教信仰,生存环境,日常谈话,比喻和联想以及地域政治及风土人情的差异进行了概况和分析.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影响 翻译作为语言的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同时也是从一个国家文化移植为另一个国家文化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密切的联系。翻译家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而吕淑湘也曾提到过,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所谓的“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所以,成功的翻译关键是必须要具备对国家文化差异深入的认识,而且对社会背景知识等领域的相关了解.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不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 面对同一物体, 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 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英语“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 而叫“红茶”;“brown bread”是“黑面包”, 而不是“棕色面包”。汉语的“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 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black dress”和“blue sky”。汉语“黑眼睛”, 英语为“dark eyes”; 英语的“black eyes”, 汉语为“挨打后出现的黑眼圈”; 汉语“黄色影片”, 英语为“blue film”(蓝色风光片) ;汉语的“红眼病”,英语为“green - eyed”。此外,英汉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 英文句子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 in the exam. 若直译为“考试时你不要太细心”。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从句法上看,它是一个双重否定结构, 从思维方式上看, 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其正确译文是: 考试时你要特别细心。再如, The plastic container is five times lighter than that glass one. 其正确译法为: 这个塑料容器比那个玻璃容器轻五分之四。如果直译,这个塑料容器的重量比那个玻璃容器要轻四倍, 在汉语中是说不通的。英语习惯上说“减少n 倍”, 即是汉语说的减少了n - 1/ n ,如英语说减少3 倍,即是汉语说的减少2/ 3。这种情况显然是由于英汉思维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的表达不同的概念, 译者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两个民族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英语中的“the latest news”译成中文就不能译为“最后消息”,而只宜译为“最新消息”。类似的例子如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th(最新发现) ,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th(最新发展) 等。再看下面的例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摘要]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社会风俗习惯差异和宗教文化差异这三个主要方面,分别论述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造成的影响,提示大家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背景,在真正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精确译出原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翻译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在形式,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丰富思想,进行相互间的思想感情交流。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语言并不是一种隔离的现象孤立地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整体的部分。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可以体现在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多方面。这些差异可以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所以在英汉翻译活动中,必须要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从各自文化的角度充分理解原文的涵义,并采取适当的语义表达方式,精确地译出原文。在本文中,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分别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会体现在语言中,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在英汉翻译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再如,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所以人们见面爱谈论天气。“Lovely day, isn’t it? ”(天气多好啊)。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则会说,“去哪儿啊?”,“吃饭了吗?”。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二、社会风俗习惯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欧美人和中国人也存在很多差异,这对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比如,龙是古代汉族人崇拜的图腾形象,象征着吉祥、尊贵、权势和奋发向上。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意思是一个伟大而杰出的民族。龙是比喻皇帝,凤是比喻皇后。在汉语中,有关龙和凤的词语大都是褒义的,如藏龙卧虎、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但是在英语中,dragon却含有不好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圣经》中

文化差异与翻译之间的联系

浅谈文化差异与翻译之间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翻译则是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就是说文化差异都翻译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接下来就随着英语翻译公司一起来了解文化差异与翻译之间的联系。 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最终有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形成的语言。比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这句话里面就包含了两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典故和习语:to eat no fish 和 to play game。对不了解英国这些历史文化的人就不能正确了解,容易翻错,错误理解为“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其实不然,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惯,因此,to eat no fish是“忠诚”的意思。而to play game和 to play fair (规规矩矩地比赛)同义。因此,这句话正确翻译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像这类历史典故还有非常多,作为译员要做的就是多多了解源语言的历史文化,注意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历史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差异与翻译 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比如中国自古是以农业为主,在亚洲大陆生存和繁衍,人们的生活与土地、农业密切相关。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其航海业在历史上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汉民族在同一个含义会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如:汉语会用“跟牛喝水似的”来形容大口大口喝水,英语则用“drink like fish”。 民俗文化差异与翻译 目标语与源语言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民族习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和道德观等,这些差异导致了中英民族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持截然不同的态度。比如中国人见面常用几句客套话:“你去哪儿?”“你吃过饭没有”等,这些话在中国文化中并无多大深意,只不过是打招呼的一种。而西方人对这些话就会比较敏感。在比如,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西方文化中cat 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宗教文化差异与翻译 众所周知,中国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和道教,它们对中国文化有着很深的影响,很多词汇都源于这两种宗教或与之相关的传说,比如:观音菩萨、佛祖、阎王、盘古等,我们在英语中找不到恰当的词来翻译它们。再比如,英国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God)创造了世界万物,世上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安排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