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

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

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

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

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最新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doc

最新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doc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高考新动向】【考纲全景透析】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 (4)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如图4-6。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 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º;③直射点A 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 的纬度之和等于90º;如当太阳直射在20ºS 时,切点B 的纬度为70º´N 或70ºS 。

2、产生时差(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

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2)时区与区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两个小时。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3)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

3、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误区警示(1)“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中的“早”与日常生活中的“早”有所不同。

前者中的“早”应看东西方位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的时间数值比相对位置偏西的地点大,即时间较早。

(2)北京的地方时不等同于北京时间,它是指北京所在116°E的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知道它们的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情况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演示。

2. 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如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实例。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演示,引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分析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等。

5.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地球自转1. 地球自转的概念与特点2.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周期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七、教学内容第七章:地球公转1. 地球公转的概念与特点2.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周期3.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八、教学内容第八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原理2. 地球自转和公转相互作用产生的地理现象九、教学内容第九章:昼夜交替与时间计算1. 昼夜交替的成因与特点2. 时间计算的方法与实践十、教学内容第十章:四季变化与气候1. 四季变化的成因与特点2. 气候变化与地球运动的关系3. 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十一、教学内容第十一章:地球自转与地球仪1. 地球自转对地球仪的影响2. 地球仪的构造与使用方法3. 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解读十二、教学内容第十二章:地球公转与地球仪1. 地球公转对地球仪的影响2. 地球仪上的地球公转轨迹与特点3. 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解读十三、教学内容第十三章:地球运动与地理导航1. 地球运动在地理导航中的应用2. 地球仪在地理导航中的作用3. 地理导航的实际操作与实践十四、教学内容第十四章:地球运动与地球动力学1. 地球运动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2. 地球动力学的基本原理3. 地球动力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十五、教学内容第十五章: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1. 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人类活动对地球运动的影响3. 保护地球环境,维护地球运动的平衡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您提供了湘教版地球运动教案的完整内容,涵盖了从地球自转到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十五个章节。

湘教版必修一 地球的运动 word教案

湘教版必修一 地球的运动 word教案

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word教案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1.3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科学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成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通过探究性学习,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具准备工作】自造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蜡烛。

导入:我们来欣赏一段动漫《憨豆先生的困惑》,注意总结,憨豆先生遇到了哪些困惑?学生:困惑是:昼和夜的差别、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台风呈现出涡旋状。

下面我们通过今天的自学,去为憨豆先生化解这些疑惑。

首先我们去展开第一个探究:探究一:昼夜交错的构成活动: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用地球仪代表地球。

注意观察:观察一:地球上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相当于地球上什么时候?哪个部分不能被太阳光照亮,又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假设地球仪是透明的,又会出现什么情形呢?观测二:按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球仪,观测贴有大纸人的地方旋转至什么边线时分别就是一天当中的早晨、正午、傍晚和午夜。

观察三:持续转动地球仪,观察贴着小纸人的地方会出现什么现象1、昼夜构成的原因:地球就是一个自身、(1)原因:主要是因为。

(2)周期:约小时,即为一个日。

(3)昼夜交替的意义:师:接下来我们稳步去化解憨豆先生的第二个疑惑。

展开探究活动二:探究二:地方时写作教材材料《地方时》,探讨提问以下问题:1、什么是地方时?它是如何确定的?2、恳请你分析地方时的构成原因就是什么?模拟地球自转运动,注意观察:观测一:观测地球仪上同一经线上的a、b两地的地方时存有什么特点?观察二:当北京(116°e)为正午时,东京(139°e)、伦敦(0°)两地的地方时分别是多少?1、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进动,相对边线略偏的地点时刻较晚2、地方时:同一条经线:各地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每差距1°,地方时差距换算时按“东西”进行我国最东端约在135ºe,最西端在73ºe,当最为东端的地方时就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就是多少?师:我们一起来完成探究活动三,解决第三个困惑。

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讲 地球的运动一、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目标展示——真题引入——知识梳理——考点复习——当堂巩固”等环节,实现各层次的复习目标,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复习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含图形转换)。

三、课时分配:3课时 四、复习过程真题引入学习任务一:真题引入,明确复习目标,把握命题的方向与特点【学生活动】做练习,回忆知识,感受考试。

【教师活动】简单评析,分析考情。

【配套练习】 (2010北京学业水平)1.读图9“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图中的.AB 、CD 、EF 三条线,表示地轴的是 ,表 示晨昏线的是 。

(2)图示日期是 ,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 律是 。

(3)该日甲、乙、丙三地中, (选择填空)。

A .甲地和丙地昼长相等B .乙地最早见到日出C .丙地出现极夜现象D .三地正午人影等长 (4)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 , 昼变 ,且昼 (长于,短于)夜。

【方法点拨】教师点拨,学生记录考情及应对策略,呈现复习目标。

知识梳理学习任务二:回顾已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知识,加深印象,完成知识体系中的填空。

【教师活动】检测学习效果。

自转与公转自转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周期:1恒星日长小时分秒,转动角度3600;1太阳日长小时,转动角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外,其它地方均为。

高中地理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案补充知识:一、地球的形状两极略扁,赤道略鼓,且南北半球不对称的不规则的三轴椭球体。

二、经纬网通过经纬仪,认识经纬线、经纬网,再详细做解释。

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连接南北两极点。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点。

(1)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2)经线自成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3)经线指示南北。

注:边画边演示经度的由来和分布规律,介绍特殊的几条经线--------0°,180°,20°W,160°E。

解释东西半球。

3、纬线:由赤道引出。

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平分南北半球的大圆。

纬线是与赤道平行且垂直于地轴的一个一个同心圆。

(1)每条纬线都自成纬线圈。

(2)纬线圈不等长。

(3)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注:边观察边总结。

由“坐地日行八万里”指出赤道圈的长度约4万千米,其它纬线圈的长度为4万千米×cosφ(φ为所求纬线圈的纬度数)。

注:边画边演示纬度的由来和分布规律,介绍特殊的几条纬线--------0°,30°N,30°S,60°N,60°S ,23.5°N,23.5°S,66.5°N,66.5°S,90°N,90°S。

解释南北半球、高中低纬的分界线、南北极点的特殊方位。

高纬通过图总结:a.自西向东增加为东经度,自东向西增加为西经度。

b.东经度数增加的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

c.北半球纬度由南向北增加,南半球纬度由北向南增加。

d.北极点只有南的方向,南极点只有北的方向。

e.东经度不都属于东半球,西经度不都属于西半球。

4、方位的确定:利用图中各点。

5、坐标的确定:利用图中各点。

6、介绍极点俯视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一个同心圆。

各圆为各纬线圈,最外圆为赤道。

半径为每条经线的一半,直径是正对的两条经线各一半。

EF7、举例侧视图、俯视图判断经纬度和方向。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周期。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运动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

2. 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

3.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2.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2. 讲解地球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3. 讲解地球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解释四季变化的原因。

4.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气候、生物等方面的影响。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航海、农业等。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周期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分析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能力,评价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 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日出日落、季节变化等。

3.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研究进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八、教学资源:1. 地球运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知道它们的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如日出日落、农作物种植等。

5. 小组讨论: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等。

2. 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开展小组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等。

六、教学内容6.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a. 地球自转的证据:星星的移动、太阳的东升西落b. 地球公转的证据:季节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周期7.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a.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区的划分b.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8. 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a. 地球自转与人类生活:日出日落、时间计算b. 地球公转与人类生活:季节变化、农业生产9. 地球运动的相关现象a. 地球自转的相关现象: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b. 地球公转的相关现象:月球的相位变化、行星的视运动10. 地球运动的探索与研究a.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历史:天文学的发展、日心说与地心说的争论b. 地球运动与现代科技:卫星观测、GPS系统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理解它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地球的公转一、课程标准●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标准解读要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2)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3)教学目标●描述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等公转规律。

●画图解释黄赤交角是怎样产生的。

●●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的变化。

●●●●●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4)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二、知识结构第三节项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知识提纲中心概况轨道:是一个,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上,每年月初位于近日点,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向角速度约为每天,近日点时较,远日点时较周期为,约为日时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面。

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约为。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引起各地正午的变化,长短的变化以及的更替、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带、带、带、带、带五带划分界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的高度角地理意义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在的纬线最大,向、两侧逐渐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在极昼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现象。

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纬度地区明显。

1.3《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的:
1.认识地球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和时间。

2.认识地球四季产生的原因。

3.了解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同一时刻,地表不同经度地区的时间差异状况。

2.四季更替的转变。

教学过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设疑:为什么地球上会有昼夜更替呢?
演示:教材P10活动1.2.
了解地球是一个不透明和不停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说一说:1.地球自转时围绕着什么转动?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所须的时间吗?
3.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吗?
活动:用箭头在下图画上地球自转的方向。

说一说:教材P10活动3.
北京与纽约为什么会有时间差异?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设疑:为什么一年中会有四季的变化呢?
活动:1.读教材图119认识地球绕日公转时的状况。

2.请一位同学出来,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过程
小结:地球公转时1.地轴是倾斜的。

2.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讨论:一年中广州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是什么季节?小结:略。

说一说:1.地球公转时围绕什么转?
2.地球公转时的方向?
3.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设疑:地球表面什么地方获得太阳的热量多?
什么地方获得太阳的热量少?为什么?
演示:教材图1.20
活动:读图1.说出五带的名称。

2.五带以什么界线来划分?
3.不同温度带太阳照射情况有什么不同?
4.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5.广州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练习:地理填图册上的相关内容。

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

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

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1)地轴:地球自转的轴,叫地轴。

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光热比热带少3.五带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比寒带多。

北寒带:北极圈以北获得太阳光热最少南寒带:南极圈以南有极昼极夜出现。

4.我国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一小部分领土在热带。

六、习题和解析1.随堂练习(1)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有()(A)太阳东升西落(B)昼夜交替(C)昼夜长短变化(D)地貌变化(2)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A)北寒带(B)北温带(C)热带(D)南温带(3)南极考察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4)当阳光直射南半球时,我国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A)昼长夜短(B)昼夜平分(C)昼短夜长(D)黑龙江北部有极夜现象(5)寒带之所以寒冷,主要原因是由于()(A)阳光不易到(B)一天中阳光照射时间最短(C)到处是冰雪(D)阳光倾斜的角度大。

2.课后作业(6)读南半球热量带示意图回答。

1)图中(a)、(b)两条线的地理名称:(a),(b)。

2)填出(A)、(B)、(C)三个热量带的名称(A),(B),(C)。

图5-10南半球热量带示意图3)在(A)带太阳光线有现象,在(C)带则有现象。

(7)南纬66.50以南的地区属于的热量带是()(A)北温带(B)南温带(C)北寒带(D)南寒带(8)地球上获得太阳光热最多地区叫,位于;获得太阳光热最少的地区叫,位于。

(9)填出图5-11地球公转示意图中(A)、B、C、D所代表的节气和时间。

图5-11地球公转示意图1)(A)点为节气,大约在月日前后;2)(B)点为节气,大约在月日前后;3)(C)点为节气,大约在月日前后;4)(D)点为节气,大约在月日前后;(10)实地观察记录当地阳光下物影长度的变化。

3.参考答案:(1)(C)(2)(B)(3)(D)(4)(C)(5)(D)(6)1)南回归线南极圈2)热带南温带南寒带3)直射极昼极夜(7)(D)(8)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寒带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地区(9)1)冬至12232)春分3213)夏至6224)秋分923(10)略4.简要分析:(1)地球在公转过程中,阳光的直射点会南北来回移动,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是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太阳光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是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一: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

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

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

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

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能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利用地球仪进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设计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欲望。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球的运动概况1. 地球自转的概念及特点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约1670公里/小时。

2. 地球公转的概念及特点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沿着椭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的转动。

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365天)。

地球公转的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 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成因: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光线只能照亮一半地球。

昼夜交替的影响:划分地球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2. 地方时差地方时的概念:当地太阳时。

地方时差的成因: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不同。

地方时差的影响:时间计算和交通、通信等方面。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 四季变化四季变化的成因:地球公转导致不同季节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和角度变化。

四季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等。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成因: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影响: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日照强度。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地球仪、模型、图片等,了解地球的运动概况。

2. 操作法:利用地球仪进行地球运动的相关操作,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

2. 地球仪操作:评估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操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合作态度等。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湘教版 必修1

地球的运动(1)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

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

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

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

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

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

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

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课程标准、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浙江省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要求“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观察演示实验和模拟演示实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第一、第二节学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而第三节开始学习地球自身运动的特点及其产生的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理解大气运动和洋流形成原因的基础。

教材内容分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大部分内容,自转部分先图文并茂介绍了地球自转概况,再采用文字和活动相结合分析了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公转部分先介绍了公转概况,再图文结合介绍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生学习了自转的概况之后,学习自转对日产生活的影响。

昼夜更替现象学生容易理解,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借助地球仪空间想象昼夜更替状况。

而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和地方时比较抽象,而且较难理解。

如何变抽象为具体,地理课堂演示实验和角色扮演变抽象复杂的地理现象为活灵活现的课堂实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和掌握地理知识解决这个难题,同时有助于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的教学难点,也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

而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在对高中充满好奇的同时,学习能力和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处在起步阶段。

如何突破这部分难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自转的地理意义对高一新生提出了很高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

【设计思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过程,领悟知识,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技能,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地球仪,学生绘出想象中的昼夜现象,进而观察模拟地球自转的地球仪,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昼夜现象的联系与区别。

《浙江省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向,而对产生的原因没有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考纲全景透析】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4)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如图4-6。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º;③直射点A 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 的纬度之和等于90º;如当太阳直射在20ºS 时,切点B 的纬度为70º´N 或70ºS 。

2、产生时差(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

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2)时区与区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两个小时。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3)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

3、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误区警示 (1)“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中的“早”与日常生活中的“早”有所不同。

前者中的“早”应看东西方位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的时间数值比相对位置偏西的地点大,即时间较早。

(2)北京的地方时不等同于北京时间,它是指北京所在116°E 的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指120°E 的地方时。

(3)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指中时区的区时或0°经线的地方时。

【主线构架】【热点难点全析】【基础突破】一.图示地球自转速度 二.图示时区、区时和国际日期变更线三.昼夜的界线——晨昏线(圈)及其判断方法定义 太阳光照射地表时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组成 晨线(即日出线)和昏线(即日落线)特点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是以地心为圆心的大圆;移动方向是自东向西;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介于66°34′和90°之间指示 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18时;晨昏线上的纬地方时度最高点的地方时为0时或12时 作法 侧视图上,过地球的球心作太阳光线的垂直面,该面与球面相交的大圆,即为该日的晨昏线(圈)判断 方法 原则 晨线、昏线的判别应以地球自转方向为依据三 种 方 法 自 转 法 顺地球自转方向 夜进入昼—晨线昼进入夜—昏线 逆地球自转方向 夜进入昼—昏线昼进入夜—晨线时间法 赤道上地方时 6时晨线18时昏线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 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说明 如右上图,AOB 为晨昏线,O 为北极点,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AO 为昏线,BO 为晨线四.地方时(或区时)计算尺利用技巧指导 地方时(或区时)计算尺图示先确定东西经度和要判读的两点A 和B ,然后按照东加西减的方法计算。

口诀为:时间计算很简单,东加西减不绕弯;向东越过180°,减去一天日期变。

五.地球上不同日期范围的确定判断某一时刻在地球上所处不同日期范围各占多少时,可以先画出表示全球范围的水平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180°经线表示日界线,之后再按照时间计算的方法找出相应的零时线,最终则可以根据零时线向东至180°经线为新的一天,零时线向西至180°经线为旧的一天,确定两个不同日期的范围。

如下图为新的一天占全球1/4的示意图:六.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原因 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特点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判断法则 北半球用右手表示,南半球用左手表示,掌心向上,四指代表物体原来的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运动的偏向。

原理应用 ⑴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地宜选在左岸。

具体示意如下:⑵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

⑶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

⑷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难点突破】一、晨昏线的判断和应用:1、晨线、昏线的判断方法(1)自转法。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为昏线。

(2)时间法。

晨线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是18时。

(3)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2、晨昏线的应用(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上图中若弧AB 为昏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若弧BC为昏线,则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

(2)确定地方时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6:00,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18:00。

若上图中弧AB 为晨线,AO 的地方时为6:00;若弧AB 为昏线,AO 的地方时为18:00。

(3)确定日期和节气①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圈重合)时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节气是春分日或秋分日。

②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时(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①确定纬度: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互余;晨昏线与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②确定经线:与晨线(昏线)和赤道交点相差90°且大部分或全部都在昼半球一侧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如上图中的OD 。

(5)确定昼夜长短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长等于该纬线昼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夜长是夜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

(6)确定日出、日落时间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例题】下图中PQ 表示晨线,此时位于极圈上且和图中P 点经度相同的某地,太阳高度为3°26′,据此回答(1)、(2)题。

(1)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A.3°26′NB.20°NC.23°26′ND.10°N(2)这天可能是我国的( )A.教师节前后B.清明节前后C.儿童节前后D.国庆节前后【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提示P 点太阳高度为0度,而北极圈太阳高度为3°26′,说明P 点纬度比北极圈纬度高3°26′,则其纬度为70°N 。

70°N 以北有极昼现象,说明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0°N 。

第(2)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知识。

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0°N ,则时间为6月初或7月中旬,C 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1)B (2)C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1.地方时的计算: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

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1)定时:即确定出用以计算的参照时间。

该参照时间可以从题目的相关材料中获取,另外也可利用光照图的特殊经线进行判断,以下图为例。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 。

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 。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C 。

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NA 。

(2)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 点的地方时,以D 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 点位于D 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 点地方时,以B 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 点以西,应“西减”。

(3)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 点所在经线与ND 经线相差45°,时差为3小时。

(4)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 点地方时为12:00+ =15:00,F 点地方时24:00- =21:00。

2.区时的计算计算时可分以下几个步骤:(1)定时区,(2)定区时,(3)定向,(4)定差,(5)定值。

(1)定时区:若题中只有经度,可根据经度确定出所在的时区,方法为:该地的经度数÷15°,所得商“四舍五入”保留的整数位即为该地所在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东西经确定。

(2)定区时,(3)定向,(4)定差,(5)定值的方法同地方时的计算。

【例题】图为北半球某地某日太阳高度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日该地昼长为16小时B.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北45 15移动C.该地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相差10小时D.北京时间12时时该地太阳高度达最大值(2)该地的时区是()A.东二区B.西二区C.东四区D.西四区本题借助某地某日太阳高度的变化图考查地方时、区时的计算等知识。

解答该题关键把握以下关键点:(1)白昼的时间内太阳高度大于0°;(2)北京时间24(0)时时该地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当地应为12时;(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与该地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有关。

答案:(1)A (2)D 三、地球上日期变更的判断地球上日期变更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是自然变更的0时经线。

如下所示:1.经线展开图【例题】读图1-1-46,图中虚线表示晨昏线,每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差相等,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回答(1)、(2)题。

(1)若图中日期为6日与7日,则北京时间是()A.6日23时B.7日23时C.6日11时D.7日11时(2)该季节()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B.北半球昼短夜长C.全球昼夜平分D.地球自转速度最快【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日期变更问题。

根据题干提示可知,180°经线为7日3时,可以求出北京时间(120°E)为6日23时。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及昼夜长短状况。

由图中提示可知,北极点附近目前是极夜现象,北半球为冬半年。

答案:(1)A (2)B【高考零距离】(2012天津卷)第30届奥运会将于2012年7月27日19点12分(零时区区时)在伦敦开幕.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各国学生若计算在本地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现场直播的日期、时刻,可依据图4中的()2.伦敦奥运会开幕当天,下列国家中白昼最长的是()A.菲律宾B.巴西C.新西兰D.英国【答案】1.A 2.D【解析】1.各国学生若计算在本地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现场直播的日期、时刻,则需确定全球同一日期的范围,零时区区时为19点12分,则72°E为24时,从东经72°E向东到180°为新的一天28日,伦敦属于旧的一天27日,则A图符合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