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也许才是鲁迅.
他,长啸.一生如此.
在寒夜中,他敏锐如苍凉的狼,他宣战----向压顶的乌天黑云,向吞噬腐尸浊血的焦土.
他,竭尽心血铸精魂,在地火熊熊燃烧中擎起了一个民族的火炬.
(完)
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 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 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 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 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 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如果说《呐喊》 《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 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 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如果不,那就真是糊涂 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 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 万勿和他接近。
八、评价
毛泽东:
老舍:
当然,鲁迅并非是一位只知战天斗地的战神,心中只有斗、战、胜.他也是普通的,他有 慈母育子的温情,也有追求真爱的赤诚以及憨直的表白,还有对于后进者无私、真诚的教 授指导,将人生之道与他们娓娓道来.他实践的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普通却又纯粹伟大的言行.
鲁迅一生矛盾.他宁愿自己被人误解为精神病人,也要挥戈刺戟以警示国人;他本可以玩 起某些人大吹特吹的纯文学而置身桃源,却为了抗正浊世创写杂文一体;他渴望同行者,却 有不为施惠而低头......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 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 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都成为后来鲁迅的 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 的重要素材来源。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 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与 陈衡恪结交,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在16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 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 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 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 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 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 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 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三、留学日本
鲁迅与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著名作家都为留学日本派。 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 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 学。鲁迅选择学习现代医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造成他对中医产生了 严重的怀疑。他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 的中国留学生。
五、小说创作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 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 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 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 神状况。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 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 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 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 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
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 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 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 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 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是因为中国民众的 愚昧、 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 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 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 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精神, 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鲁迅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便从学校退学。他本人在《藤野先生》 一文中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电影片里, 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 想”,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鲁迅日本留学时做的笔
记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 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鲁迅先生在南 京路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 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 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 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 状况
六、杂文创作
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 杂文。
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 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从五四起, 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 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 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 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 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 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 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 发展,能够壮大。
茅盾:
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
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
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 必得办到,有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叶圣陶: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 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
鲁迅先生的死,不仅使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 最勇敢的领导者,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 忱的朋友。
七、病逝上海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气肿病逝于上海, 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 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 建的鲁迅墓题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
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 例。
但当我用自己的眼光去平静地瞻仰先生时,便不自禁觉察出先生那饱蕴睿哲的眼眸中闪 烁的更多的是在寂寞中奔驰的执着与乐观的光芒.
他虽陷寒夜的蚕肆威逼之下,却不屈地与反动封建末流抗争,讥刺那屈压于反动统治的走 狗文人及幕后黑手,用"怒向刀丛觅小诗"的大无畏来追随革命的浩荡云涌,以独臂抗鼎的鲜 烈来维护一方正义言坛,他因而备受"剿杀",这些人不论是敌,抑或是友,都没有用一个时代的 全面思绪来勾勒鲁迅,来定位其光辉地位,而投其所好于鲁迅所谓的白玉微瑕,用"青光眼"片 面狭隘地孤立鲁迅这位民族文学巨手.这也正是先生时常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对国人"聚则成 虫,不善团结以应敌"的可叹与可惜,他因之又"彷徨"---竟无人驻留下来看看他征战的意图,人 们只会将他看作一个可笑的"杞人首领"来围剿征讨.当然,鲁迅人生的悲壮与雄浑也正在于 他敢于"横眉冷对"这一切,并由此凸显出他追求真理而无所畏惧的叛逆本色,而非一些所谓 的士大夫文艺家所能比拟和相提并论的.
逝世日期:1936年10月19日
职业: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
毕业院校: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主要成就:深刻影响“五四”后的中国文学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
花夕拾》
身高:161厘米
血型: O型
二、求学时期
早年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 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 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 北京任官员。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 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郭沫若:
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关于鲁迅的优秀作文:
他
他,是荒原上卓尔不群的苍狼;他,以反叛黑夜的萧寂,撕裂禁锢着光明的寒暮的踪迹, 将寒夜撕开一条释放希望的天堑,用那声声荡存至今的仓啸,永恒的封存了一位斗士虽"荷戟 独彷徨",却依然激昂呐喊的巨匠本色.他,便是鲁迅.
我知道,在鲁迅先生逝去的这么多年中,有很多很多的人是从先生那畜含良知的字里行间 品味聆听先生的大智大勇.我们很容易念叨起先生文笔如何犀利辛辣、锋芒毕露,于是"匕首 "便取代先生的真容颜而存留人心.
四、弃医从文
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 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 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 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 “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 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 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 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 (激怒鲁迅的那张图片) 百姓。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的题记中讲:"真的,我不会说绵话这样一类如苏白方言,不会大 响亮的京调,不入调,不合流."是的,先生于一生光辉的战斗维护了自己的"不入调,不合流",但 正因如此,那么多、那么多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中国奴隶"才被惊醒,而鲁迅则用自己一生多 挺直的脊梁扛起了"铁屋的闸门","放出真正的国人",救亡图存.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
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
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 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
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 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来自百度文库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 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
我们一起“看”
鲁迅
(高2015级5班 任祎寒)
(注意红色字词)
一、生平介绍 四、弃医从文
二、求学时期
三、留学日本
五、小说创作
七、病逝上海
六、杂文创作
八、评价
一、生平介绍
中文名:周树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
别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出生日期:1881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