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12课内容。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本节课着重于让学生了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从国情出发,制定并实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以及所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此外,国家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繁荣,而采取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亦要使学生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3.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地图和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2.通过举例教学,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深层次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与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民族相关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民族大团结·风情篇我国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出示维吾尔族、朝鲜族、苗族的服饰图片,由学生判断所属民族。
出示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傣族·泼水节、锡伯族·抹黑节庆祝图片,学生猜测图片节日及所属民族。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丰富的图片及猜测思想,引发学生对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
(二)民族大团结·回忆篇为什么我们说中国自古以来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一起来回顾我们之前学过的有关民族关系的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秀教案
《民族大团结》教学模式介绍:“传递-接受”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模式的课程环节: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设计思路说明:根据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两大目标导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时候可以运用“传递-接受”模式教学,对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新课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新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和运用,从而达到隔一段时间复习旧知识,减轻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程度。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2.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3.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1.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2.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少数民族如何跨入社会主义2.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的意义3.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学习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
2.(1)1949年《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制度;(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3)年,《》颁布实施。
3.全国已建立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巩固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迈进了社会。
6.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
7.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二、合作探究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练习巩固1.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是()A.民族团结B.民族区域自治C.民族沟通D.发展民族经济2.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前提是()A.祖国大陆统一B.设置自治政府C.在国家统一领导下D.民族团结3.我国设置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A.4个B.5个C.6个D.7个4.“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儿传四方。
”这首藏族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
“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A.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 B.抗日战争的胜利C.解放战争的胜利D.新中国的成立5.什么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发展的新气象()A.科教兴国B.西部大开发C.人才强国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6.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重大意义?四、课后反思参考答案:一、1.聚居区域自治 2.(1)基本政治(2)宪法(3)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5 4.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5.民主改革社会主义 6.经济文化 7.西部大开发二、(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能力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教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是有法律依据的。
史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史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了解我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3、认识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的方法,学习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善表格,学习归纳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新课导入看图片,回答问题。
1、西汉时期加强和西域民族友好交往的使者是谁?唐朝促进汉藏友好往来的女子是谁?2、历代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代:西域都护唐朝:汉藏和同为一家元代:西藏正式成为行政区,回族形成。
清代:设置伊犁将军和驻藏大臣等。
教师补充: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更加密切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呢?导入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我国是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3、同学们阅读教材P60-61页内容。
回答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实现了制度化。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2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本课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深入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交流,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讨论流程。
3.准备好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教师可指导学生课前搜集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特点、文化艺术等资料,在课堂上开展一个民族知识小竞赛,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教师提问: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5.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二:共同繁荣发展1.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2.教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提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3.教师强调:对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民族大团结》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与互助,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对民族团结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容易产生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分析民族团结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具: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4.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课程名称: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含义。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什么是民族大团结–民族大团结的定义–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2.民族大团结的内涵–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3.民族大团结的实践案例分析–民族大团结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4.民族大团结的影响和意义–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民族大团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民族大团结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概念讲解–介绍什么是民族大团结,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多种例子和图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内涵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重要性。
4.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大团结事件,并让学生就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进行讨论。
5.影响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以及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6.总结–对本课学习的要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民族大团结。
教学评估•学生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和贡献。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概念和案例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影响和意义的思考能力。
拓展活动•让学生调查当地的民族关系和多元文化情况,以小组形式汇报并展示。
教学资源•图片或视频素材相关民族大团结的场景。
•案例分析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当代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无。
民族大团结(教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一、课标要求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初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与地图,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通过图片、视频案例等材料,总结归纳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采取的措施和成果,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感受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4.从民族区域实施自治的实施情况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史实学习,感受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及新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认同国家民族政策。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画廊展示新中国成立前民族情况的示例教师出示表格,并布置任务:阅读教材,并结合自己搜索到的相关事例,完成下列表格填写。
通过人才、技术、教师出示西藏农奴和奴隶烧毁图片、新疆自治区成立庆祝图片,新疆一揽子经济稳增长政策措施图片,“我在南疆”两个创业视频,文化教育举例以及西部发开发、兴边富民政策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国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教师展示成果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并开启弹幕功能,便于学生公布思考答案成果。
学生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等材料,体会本地区发展受益于哪些具体措施。
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知识小结填表:学生主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等角度进行回答。
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搜集相关案例,以“一方有难八方动,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写一篇时政文章报道。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质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核心是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之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我国的现实和历史状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存进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各民族和睦相处,实现了民族大团结,也为实现祖国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背景,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2.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后少数民族发展概况,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重要影响。
3.分析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意义。
【教学难点】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爱我中华》《各民族大合影》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他们大致都集中在哪些地方?我国对少数民族都实行了哪些制度和政策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引出我国有多少少数民族?通过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图片调动学生注意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民族大团结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教师:我国是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汉族就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共同开创了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
展示图片:《满族士兵射猎图》《昭君出塞图》《回民支队》教师:上述图片中,我们能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展示图片:《中国各民族分布地图》展示材料: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发展历程和团结情况,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各民族的发展历程,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掌握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探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史料分析:利用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4.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温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历史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如播放一段民族团结的歌曲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自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主要内容是关于民族大团结自教学。
教材通过讲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发展,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的精神风貌。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政策,对于民族团结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于民族大团结的内涵、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仍需进一步深化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大团结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发展,掌握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民族团结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大团结的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大团结的意义,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发展。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多元文化的丰富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展示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听讲解,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大团结对我国的重要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意识到共产党在民族团结方面的巨大作用,感悟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新疆的历史变迁,以及新疆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民族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3. 在课程中强调和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尊重他人、包容不同族群和文化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族大团结”吗?这个概念重要吗?为什么重要?二、讲解1. 民族大团结的意义通过漫画、图片、文献等形式了解与理解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学生们在观看图画的同时,评价时要按照三要素,即客客观,实事求是,多元思考。
2. 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过程通过讲解开展此单元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中可提出爱国、尊敬、伟大、平等、自由、友好等词语,认真对待教师讲解,真正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形成过程。
三、案例分析讲述新疆的历史变迁、地理位置、经济建设、文化特点、民族分布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在认识新疆的过程中增强对新疆少数民族的了解和同情,同时培养学生面对差异和冲突的能力。
四、小结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思考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思考如何将学过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练习1. 完成小测验2. 参与小组讨论3. 设计海报或宣传品,呼吁各族群团结一心,共同建设新疆。
六、作业1. 在笔记本上做好本节课的记录。
2. 小海洋的西西联盟播客,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
3. 回家后,通过电视、互联网等渠道了解新疆的实际情况,并撰写一篇地理小议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开展,学生们可以学习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良好的民族意识,并增加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深刻理解。
同时,课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的第12课,主要内容是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本课教材通过讲述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助,展现了我国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局面。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理解不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
此外,学生对于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弥补这一空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深刻内涵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实践过程。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基本内容,提前分组准备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团结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同时,让学生观看相关插图,加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实践过程。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和共同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我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民族大团结的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掌握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
2.难点: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内涵,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大团结的气氛。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案例,使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2.设计好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制作好PPT,以便进行课件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的民族大团结。
2.呈现(10分钟)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
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民族团结。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展现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民族关系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误解,认为我国民族关系一直和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认识到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片观察,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
2.图片观察法:运用图片,展示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场景。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图片: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图片。
3.案例: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典型案例。
4.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多元文化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各民族之间是如何相处的?2.呈现(15分钟)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图片和案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程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标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发展两部分,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探索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阅读、提炼有效信息、理解、分析、归纳等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政府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学习查找、筛选、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善表格,学习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主要内容是关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民族大团结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行巩固和提升。
此外,学生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需要通过教师的精讲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2.难点:对民族大团结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对民族大团结的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大团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共同解决问题。
3.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场景。
4.讲解示范:教师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理解和分析思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课本。
2.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族团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互助和共同发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大团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学习目标】
1.知道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少数民族如何跨入社会主义。
2.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的意义。
3.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学习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
2.(1)1949年《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
(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
(3)年,《》颁布实施。
3.全国已建立个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巩固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
迈进了社会。
6.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保护与发展。
二、合作探究
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随堂演练
1.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是()
A.民族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沟通
D.发展民族经济
2.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A.祖国大陆统一
B.设置自治政府
C.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D.民族团结
3.我国设置的自治区共有()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4.“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儿传四方。
”这首藏
族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
“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
A.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解放战争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5.什么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发展的新气象()
A.科教兴国
B.西部大开发
C.人才强国
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6.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重大意义?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
1.聚居区域自治
2.(1)基本政治(2)宪法(3)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5
4.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5.民主改革社会主义
6.经济文化
二、合作探究
(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并且这些民族应该是平等对待的。
(2)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
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3)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可以针对不同的区域特点,制定不同的区域政策。
三、随堂演练
1.B
2.C
3.B
4.A
5.B
6.派出大批人员。
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7.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