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脑出血临床管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PPT课件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 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可损 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形成的
风险。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脑血管病, 与血糖控制不佳、血管损伤等 因素有关。
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吸烟和饮酒
吸烟和饮酒是脑血管病的独立 危险因素,应积极戒烟限酒。
脑血管病的流行趋势
急性期管理路径
初步评估与紧急处理
对患者进行快速全面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经系统评估,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并采取必 要的紧急处理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和血糖等。
影像学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MRI 等,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和指南推荐,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溶栓、抗 凝、抗血小板聚集、降颅压等。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汇报人:xxx 2024-03-04
目录
• 引言 • 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 • 脑血管病的诊断 • 脑血管病的治疗 • 脑血管病的预防 • 脑血管病的临床管理路径 • 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提供脑血管病临床管理的指导原则,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情况,调整药物治疗 方案,以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健康教育,指导他们掌握 康复知识和技能;同时提供心理支持,帮助 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慢性期管理路径
慢性病管理计划 症状管理与控制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康复与生活指导
制定个性化的慢性病管理计划,包括定期随访、药物治疗、生 活方式干预等方面。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提供《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中关于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的详细解读和指导。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因此,对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有效管理,对于预防和控制脑血管病的发生,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定义了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概念,明确了高危人群的范围和识别标准。
接着,从生活方式调整、危险因素控制、定期健康检查、早期识别和干预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高危人群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本文还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和个体化管理的重要性,以确保高危人群得到全面、系统的医疗服务。
本文旨在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以期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高危人群识别与评估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识别与评估是有效防控脑血管病的关键环节。
高危人群的识别主要依据个体存在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以及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不良生活习惯等。
评估高危人群的风险时,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家族病史、个人病史等,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
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心脏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食、运动等,以及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噪音等,进行综合分析。
在评估过程中,还需要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如超声心动图、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等,以检测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等病变。
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风险评估工具,如Framingham风险评分、Stroke Riskometer等,来量化评估患者的脑血管病风险。
对于识别出的高危人群,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脑出血临床管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脑出血临床管理(完整版)自发性脑出血是指发生在脑实质内的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
中国卒中学会总结近5年国内外研究进展,形成总结及推荐意见稿,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本指南,本部分主要适用于脑出血患者的管理(图1)。
1 诊断及病因筛查1.1 院前处置与诊断推荐意见:·患者一旦确诊为脑出血,应当立即分诊至卒中单元或神经重症监护病房(I类推荐,A级证据)。
1.2 严重程度评分推荐意见:·基线严重程度评分应作为脑出血患者初始评估的一部分,但不应将评分作为对脑出血预后的唯一判断指标(I类推荐,B级证据)。
1.3 脑出血的影像学评价推荐意见:·推荐应用神经影像(CT或MRI)进行快速影像学检查来鉴别缺血性卒中与脑出血(I类推荐,A级证据)。
·可考虑行CTA和对比增强CT扫描来帮助识别具有血肿增大风险的患者(IIb类推荐,B级证据)。
·当临床特征和初始影像学检查怀疑血管病变或肿瘤时,可选择行增强CT扫描、CTA、CTV、MRI、MRA、MRV及DSA确定诊断(IIa类推荐,B级证据)。
1.4 脑出血病因筛查脑出血患者对症处理的同时,需尽快明确脑出血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 急性期管理应将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送入卒中单元,给予持续生命体征监测、对症治疗(图2)。
2.1 血压管理推荐意见:·对于收缩压超过150mmHg、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的脑出血患者,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是安全的(IIa类推荐,A级证据);并且可能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IIa类推荐,B级证据)。
·当患者收缩压>220mmHg时,在持续血压监测下积极降压是合理的(IIa类推荐,C级证据)。
·在降压治疗期间应监测血压,避免血压变异性过大(I类推荐,C级证据)。
2.2 血糖管理推荐意见:·应当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并相应处理,以避免发生高血糖和低血糖,目标是达到正常血糖水平(I类推荐,B级证据)。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2019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常见的疾病之一。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我国脑血管病学会组织了一支由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制定了《2019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该指南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为依据,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系统的脑血管病诊治指导,促进我国脑血管病的防治水平提升。
一、脑血管病的定义和分类1. 脑血管病的定义脑血管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管的病变,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
2. 脑血管病的分类根据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脑血管病可以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脑短暂性缺血发作等,出血性脑血管病则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二、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1. 危险因素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等。
控制和改善这些危险因素对于预防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2. 预防措施预防脑血管病的措施包括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适量的运动,合理饮食,定期体检等。
三、脑血管病的诊断1. 临床表现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意识障碍、言语障碍、肢体乏力、感觉障碍等。
2. 辅助检查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包括CT、MRI、脑血管造影、颅内血流动力学监测、超声多普勒等,这些检查可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和了解病情。
四、脑血管病的治疗1. 急性期治疗对于急性期的脑血管病病人,应采取及时的抢救措施,包括溶栓治疗、介入手术、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等。
2. 恢复期治疗对于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应进行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并加强相关的健康教育。
五、脑血管病的管理和护理1. 病情观察对于脑血管病病人,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
2. 护理措施对于脑血管病患者,应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包括情绪支持、营养支持、体位护理、皮肤护理等。
脑出血临床管理指南2023PPT课件
汇报人:xxx
2024-01-26
CONTENTS
• 脑出血概述与流行病学 • 诊断方法与评估标准 • 治疗策略与药物选择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康复期管理与生活质量提升 • 长期随访与复发风险评估
01
脑出血概述与流行病学
脑出血定义及分类
定义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 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 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 为30%~40%。
分类
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可分为基底 节区出血、丘脑出血、脑叶出血 、脑干出血、小脑出血和脑室出 血等。
发病原因与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或微血管瘤破裂、脑血管畸形、脑膜动静脉 畸形、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特异性动脉炎、真 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等。
个性化干预策略制定
个性化干预策略的意义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策略,可以提高干预效果,降低复发风险 。
干预策略制定依据
根据患者的复发风险预测结果、合并症情况、生活方式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干 预策略,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05
康复期管理与生活质量提升
康复期目标和计划制定
短期目标
控制病情,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包括 药物治疗、血压控制、营养支持等。
中期目标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语言治疗等。
长期目标
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包括心理干预 、认知功能训练、社会适应训练等。
心理干预和认知功能训练
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微 创手术等,具体选择应根据患者的 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全身状况等因 素综合考虑。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PPT课件
100%
出血性脑血管病
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等,严重者可出现偏瘫、失语等 。
80%
其他类型脑血管病
如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等,临 床表现各异,需结合影像学检查 进行诊断。
辅助检查方法选择
神经影像学检查
包括头颅CT、MRI等,可明确 病变部位、范围和性质。
脑血管检查
康复方法
包括被动关节活动、主动运动训练、 坐起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 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促进患者 功能恢复。
二级预防策略制定
01
02
03
危险因素控制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高 血脂等危险因素进行有效 控制,降低复发风险。
药物预防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 ,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预 防,如抗血小板药物、他 汀类药物等。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形成,增加患脑血管病的风险 。
预防措施建议
控制高血压
戒烟限酒
合理饮食
适当运动
定期体检
积极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 血管病的重要措施,包括 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患脑 血管病的风险,应大力宣 传戒烟限酒的重要性。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 饮食习惯,增加蔬菜水果 摄入,有助于预防脑血管 病。
鉴别诊断
需与颅内肿瘤、颅内感染、代谢 性疾病等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进 行鉴别,同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 的类似表现。
0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策略
静脉溶栓治疗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出现时间窗内(通常<4.5小时),无明显禁忌证,经影 像学评估符合溶栓标准。
禁忌证
近期有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部外伤史;近期接受过颅内手术、活检、 动脉瘤夹闭术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内出血;已知对溶栓药物过 敏等。
2023年发布的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是由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我国医学科学院颁布的权威性文件,旨在规范和指导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工作,提高我国脑血管病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活质量。
2023年发布的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以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为依据,综合考虑临床实践和专家共识,对脑血管病的分类、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的病理改变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主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这些疾病具有发病率高、逝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体、经济和心理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而制定并实施临床管理指南,则是落实国家卫生健康战略、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必然选择。
本次2023年发布的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的出台,对于促进我国脑血管病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进行解读和分析。
第一、指南的制订依据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是由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我国医学科学院联合制定的。
该指南以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为依据,充分考虑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实践,经过多次专家讨论和修订,最终形成了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的临床管理指南。
第二、指南的主要内容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脑血管病的分类和流行病学特点;二是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三是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四是脑血管病的预防和康复措施。
这些内容涵盖了脑血管病的全面诊疗过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和具体的指导。
第三、指南对临床实践的意义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的发布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指南明确了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的操作流程和专业的医疗知识,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管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一軼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管理(主整版)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 SAH )的年发病率为(1〜27 ) /10万,不同地区发病率不同,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风险増加。
中国人群SAH年发病率在各个地区也不一致, 在南部、北部地区的发病率普遍较高。
一、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1.1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推荐意见:突发的迅速达到顶峰的剧烈头痛应谨慎鉴别SAH (I类推荐,B级证据)。
怀疑SAH患者应首选CT平扫检查,若CT检查阴性应行腰推穿刺进—步检查(Da类推荐,B级证据)。
1.2病因筛查推荐意见: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式是CTA,因此建议急诊应配备CTA( I 类推荐,B级证据)。
不能行头颅CTA的患者,可依次选用增强MRA、3D TOFMRA检查,对于疑似动静脉畸形引起SAH的患者,应加做MRI 的SWI检查(Da类推荐,B级证据)。
CT检查阴性或者可疑阳性的SAH患者,在脑脊液检查未能明确诊断时,行MRI (FLAIR序列、质子密度成像、DWI、梯度回波序列或SWI)检查可能是合理的(na类推荐,C级证据)。
DSA作为SAH患者病因诊断的全标准,也可进一步用于评估治疗,如介入治疗或者评估手术(Da类推荐,B级证据)。
首次造影阴性患者发病1 ~ 6周后,可考虑再次行DSA检查(Ua类推荐,C级证据)。
1.3诊断流程及病因筛查急性发病疑似SAH患者的临床诊断流程见图1O紘性的I临床诊嘶流程1.4严重程度评估评估SAH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工具主要包括Hunt-Hess量表(表1 )、WFNS分级(表2 )等。
基于影像学检查结果,还可进一步进行Fisher 分级(表3 )、改良Fisher分级(表4 )及Claassen分级(表5 )等,这些评分均与迟发性脑梗死或血管痉挛有关。
推荐意见:使用临床分级系统如Hunt-Hess量表、WFNS分级等对SAH患者进行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I类推荐,B级证据)。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前言董漪; 王伊龙; 刘丽萍; 徐安定;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委员会【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9(014)007【总页数】2页(P690-691)【关键词】脑血管病; 管理; 推荐; 证据; 中国卒中学会【作者】董漪; 王伊龙; 刘丽萍; 徐安定;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委员会【作者单位】1200040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于2017年6月做出决议,制定和推出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为此,学会组织国内专家,历时2年,制定了这套包括脑血管病预防、诊疗、康复、组织化管理和卒中医疗质量管理等全方位的临床管理指南。
本指南分成7个主要部分:卒中组织化管理、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脑出血临床管理、SAH临床管理、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管理和卒中康复管理。
指南全文以专著形式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9年6月正式出版。
为了更好、更快地在全国范围推广该指南,学会决定同步在学会官方中文期刊《中国卒中杂志》发布指南节选版,包括指南的推荐意见、流程图和其他重要内容。
1 指南目的及用途该部指南定位于提供全方位的卒中临床管理规范,主要供从事卒中防治、护理、康复的相关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使用,也为政府部门相关机构、相关卫生事业管理人员、医药相关企业、卫生保健需求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指导意见。
2 指南制定方法学2.1 指南制定方法学原则中国卒中学会为了保证所制定指南、专家共识、科学声明等的科学性、规范性,组织专家委员会于2016年撰写制定并通过了《中国卒中学会指南制定指导手册》。
本指南制定方法和全过程均依照该手册规定的原则;在指南撰写的形式上,则借鉴了澳大利亚国家卒中基金会《卒中临床管理指南2017》。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出血临床管理
01 引言
目录
02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 理指南
03 脑出血临床管理
04
指南与脑出血临床管 理的结合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引言
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中国是脑血 管病发病大国,每年新发病例数约为200万。脑出血是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类 型,占脑血管病的10%以上。为了提高脑血管病和脑出血的临床管理水平,中 国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术团体制定了《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和《脑 出血临床管理指南》。本次演示将围绕这两个指南展开讨论,旨在阐述指南的 发展历程、主要内容、适用范围及其在脑出血临床管理中的应用。
最后,针对高危人群的康复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脑健康检查和药物治疗的 基础上,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 语治疗、心理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提出的针对高危人群的管理策略是非常有效 的。通过脑健康检查、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等方面的综合管理, 可以有效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未来,我 们期待更多的临床医生和研究工作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不断完善和 提高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管理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病情评估是脑出血临床管理的重要环节。医生需要通过初步病史询问、体格检 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病情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出血 部位、出血量、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等。根据病情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判断 患者的危险程度和预后,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治疗和管理是脑出血临床管理的核心。药物治疗是脑出血治疗的基础,包括止 血、降颅压、防止感染等。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对于脑出血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开展 康复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要密切患者 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卒中组织化管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卒中组织化管理(完整版)卒中组织化管理涵盖了卒中的院前急救系统、卒中中心的院内急诊快速诊治、卒中单元和卒中门诊的组织化管理、各级卒中中心之间的区域协同网络建设,及涉及前述各个环节的卒中医疗质量评估与持续改进。
1 院前急救系统的组织化管理1.1 院前迅速识别卒中推荐意见:·急救人员采用中风120、CPSS、LAPSS或FAST等标准化工具进行卒中院前筛查,使卒中患者得到快速识别(I类推荐,B级证据)。
·急救人员采用RACE、LAMS、FAST-ED或PASS进行卒中院前筛查大血管闭塞(II类推荐,B级证据)。
1.2 急救医疗服务人员的派遣和现场诊疗推荐意见:·EMS调度员应利用卒中院前识别和筛查工具快速识别疑似卒中患者,并优先派遣救护车和EMS人员(I类推荐,B级证据)。
·EMS人员在现场应对疑似卒中患者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包括确定发病时间,处理呼吸和循环问题,进行心电图检查及生命体征监测,建立静脉通道,避免因院前干预而延误转运(I类推荐,B级证据)。
1.3 快速转运至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推荐意见:·卒中急救为了达到快速高效的转运目的,EMS人员在遵循就近原则的前提下,应结合患者病情和转送医院对卒中救治能力等因素制订合理的转运方案(I类推荐,A级证据)。
·发病在时间窗内可能需要静脉溶栓的疑似AIS患者,EMS人员应将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转运至最近的有资质的PSC/CSC(I类推荐,A级证据)。
·疑似大血管闭塞所致AIS患者,在时间窗内(最长发病24h内)可能需要急诊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患者应及时转运到能开展血管内治疗的CSC(I类推荐,A级证据)。
·直接转运模式(hub)、分级转运模式(drip-and-ship)和移动诊疗模式(trip-and-treat)各有利弊。
EMS人员对疑似大血管闭塞所致AIS 患者选择何种转运模式时应综合患者病情、发病时间、当地PSC/CSC分布、交通状况、转运距离、患者意愿等因素制订合理的转运方案(I类推荐,B级证据)。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完整版)中国目前约有高血压患者2.7亿,糖尿病患者1.1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而且这些卒中高风险人群的数量还在继续攀升。
大量研究证明,减少脑血管病危害最有效的方法是重视一级预防,即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早期干预管理。
1 卒中危险因素控制1.1 不可干预危险因素推荐意见:·询问家族史可有助于识别卒中风险高的个体(IIa类推荐,A级证据)。
·患者有罕见的卒中遗传病因(如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Fabry病、COL4A1基因相关的脑出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关节松弛皮肤脆弱综合征Ⅳ型等)时,可考虑转诊去做遗传咨询(IIb类推荐,C级证据)。
不建议在人群中为预防首次卒中进行常规遗传筛查(III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一级亲属中有≥2例患SAH或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考虑应用CTA 或MRA等非侵袭性筛查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能是合理的(IIb类推荐,C级证据)。
·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患者,≥1名亲属罹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合并SAH,或≥1名亲属罹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可考虑应用CTA或MRA等非侵袭性方法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IIb类推荐,C级证据);对肌纤维发育不良的患者,可以考虑应用CTA或MRA等非侵袭性方法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IIb类推荐,C级证据)。
1.2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1.2.1 证据充分的可干预危险因素1.2.1.1 高血压推荐意见:·建议常规进行人群血压筛查,并对高血压患者予以适当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I类推荐,A级证据)。
·对于高血压前期患者(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建议每年进行血压复查和高血压相关的健康体检(I类推荐,A级证据)。
·高血压患者需要规律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达到<140/90mmHg的目标值(I类推荐,A级证据);伴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依据其耐受性还可进一步降低(I类推荐,B级证据)。
脑出血临床管理指南2023PPT课件
02 磁共振成像(MRI)
对于某些复杂病例,MRI可提供更详细的软组织 对比和血管信息。
0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用于明确出血原因和评估血管状况,如动脉瘤、 血管畸形等。
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
01 血常规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
临床表现及症状识别
头痛
脑出血患者常常出现剧烈 头痛,可能伴随恶心和呕 吐。
意识障碍
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 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 碍。
言语障碍
表现为言语不清、失语等 。
运动障碍
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面 部肌肉无力等。
视力障碍
视野缺损、视力模糊或失 明等。
影像学检查技术应用
01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对于严重颅内压升高的患 者,可考虑进行去骨瓣减 压术等手术治疗。
感染防控措施实施
严格无菌操作
在脑出血患者的诊疗过程中,严格遵 守无菌操作规范,减少医源性感染的 风险。
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加强护理和营养支持
通过加强护理和营养支持,提高患者 免疫力,降低感染发生率。
根据患者病情和感染风险,合理选用 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禁忌证
对于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手术高 风险患者,应谨慎选择手术治疗。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颅内压升高监测和处理
01
02
03
颅内压监测
通过颅内压监测设备,实 时评估患者颅内压水平, 及时发现颅内压升高的迹 象。
药物治疗
使用降颅压药物,如甘露 醇、速尿等,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
手术治疗
THANKS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完整版)【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完整版)中国卒中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9(CSA & TISC 2019)于6月28日-6月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在CSA & TISC 2019第一天下午的CSA 临床管理指南解读Ⅰ论坛上,中国卒中学会制定的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在万众期待中正式发布,发布会现场盛况空前。
本文就指南主要内容,尤其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行了解读。
1、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重磅发布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脑血管病的规范化防治水平,降低卒中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专家历时2年,制定了包括脑血管病预防、诊疗、康复、组织化管理和卒中医疗质量控制等内容的全方位的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采用流程图和推荐意见相结合的模式,更加贴近临床工作,实用性强。
该指南的发布将成为脑血管病领域的风向标,更好地指导和帮助脑血管病相关医疗工作者开展工作。
CSA & TISC 2019邀请多位神经领域知名专家对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分章节进行发布和解读。
指南共分八章,详见表1。
6月28日下午的CSA 临床管理指南解读Ⅰ论坛主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第四章)进行解读,涉及缺血性卒中急诊评估诊断、再灌注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危险因素管理及长期干预。
表1 指南章节分布2、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解读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及长期预防的基石,本文着重对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章节(第四章第四节)内容进行解读。
抗血小板章节推荐意见详见表2。
表2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推荐意见汇总▶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依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首选抗血小板药物。
IST和CAST两项研究证明阿司匹林相比安慰剂可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或残疾率;CAPRIE研究证实氯吡格雷相比阿司匹林显著降低复合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
·指南与共识·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 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王伊龙1*,韩尚容1*,曹勇1,高远2,管玲1,贾茜1,江滨3,焦玉明1,刘伟4,姜勇1,李姝雅1,李亚鹏2,李子孝1,秦海强1,茹小娟3,孙冬玲3,孙海欣3,王蓬莲1,王婷婷1,谢雪微1,许予明2,许玉园1,杨晓萌1,杨营营1,郑华光1,周梦圆1,宗黎霞1,王文志3,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委员会(*第一作者)【关键词】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代谢;脂代谢;心房颤动;动脉狭窄【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9.07.013执笔作者单位110007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3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4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通信作者王文志qgnfbwwz@中国目前约有高血压患者2.7亿,糖尿病患者1.1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而且这些卒中高风险人群的数量还在继续攀升。
大量研究证明,减少脑血管病危害最有效的方法是重视一级预防,即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早期干预管理。
1 卒中危险因素控制1.1 不可干预危险因素推荐意见:·询问家族史可有助于识别卒中风险高的个体(Ⅱa类推荐,A级证据)。
·患者有罕见的卒中遗传病因(如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Fabry病、COL4A1基因相关的脑出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关节松弛皮肤脆弱综合征Ⅳ型等)时,可考虑转诊去做遗传咨询(Ⅱb类推荐,C级证据)。
不建议在人群中为预防首次卒中进行常规遗传筛查(Ⅲ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一级亲属中有≥2例患SAH或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考虑应用CTA或MRA等非侵袭性筛查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能是合理的(Ⅱb类推荐,C级证据)。
·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患者,≥1名亲属罹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合并SAH,或≥1名亲属罹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可考虑应用CTA或MRA等非侵袭性方法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Ⅱb类推荐,C级证据);对肌纤维发育不良的患者,可以考虑应用CTA或MRA等非侵袭性方法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Ⅱb类推荐,C级证据)。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内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脑卒中、颅内动脉瘤、脑血栓形成等多种疾病。
脑血管病在中国人口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对个人和社会的负担也很大。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临床管理指南对于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针对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给出了具体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首先,对于急性脑卒中,指南强调实施快速的静脉溶栓治疗,以恢复患者的脑功能。
同时,指南还推荐积极开展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再次脑卒中的发生。
合理选择溶栓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对于脑卒中患者的生存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颅内动脉瘤,指南提出了定期随访和可选择的手术治疗方法。
动态监测动脉瘤的生长情况以及是否出现破裂很重要,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决策。
当动脉瘤出现破裂或生长过快时,指南推荐行介入治疗,以缩小动脉瘤的大小。
这将有助于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指南还关注了脑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
对于有脑血栓形成病史的患者,指南推荐使用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一系列预防性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有效预防脑血栓的发生。
指南还涵盖了其他一些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管狭窄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指南的发布将为医生提供科学准确的临床决策依据。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的发布将推动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
通过指导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合理诊断、准确评估疾病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将大大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指南还呼吁广大公众重视预防,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的发布对于中国脑血管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推广指南内容,提高医生和公众对脑血管病的认识,必将有效改善中国脑血管病的防治状况。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202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
为了规范和提高我国脑血管病的临床管理水平,制定一本符合中国国情的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尤为重要。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1篇《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2023》,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2023》篇1一、概述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血管内部病变、血管破裂或血管狭窄等原因引起的脑部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二、指南的制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2023 是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诊疗经验,通过多学科专家共同研讨制定而成。
本指南旨在规范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流程,提高诊疗水平,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三、脑血管病的诊断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体征等,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2. 神经系统检查:进行常规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意识状态、生命体征、颅神经、运动、感觉和反射等。
3. 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 CT、MRI 等,可明确脑血管病的类型和部位。
4.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糖、血脂等,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和疾病风险。
四、脑血管病的治疗1. 急性期治疗:包括溶栓、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2. 恢复期治疗:进行康复治疗、药物治疗等,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3. 预防治疗:针对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进行预防和治疗,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五、康复管理1. 康复评估: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2.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认知康复等,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
3. 家庭康复:为患者提供家庭康复指导,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康复效果。
脑出血急性期干最新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附表)
脑出血急性期干最新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附表)自发性脑出血是卒中的一种严重亚型,在中国卒中患者中占23.4%,以急性发病、病情迅速变化,以及高致死和致残率为显著特点。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为脑出血的临床处理提供了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推荐意见。
针对脑出血的急性期干预,指南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强化血压管理推荐意见:1 .对于考虑急性降压的自发性脑出血,在发病后2h内开始治疗,并在1h内达到目标血压值,有助于降低血肿扩大的风险并改善功能预后(∏a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I2 .对于轻中度自发性脑出血,如果收缩压>220mmHg,在持续血压监测下积极降压是合理的(∏a类推荐,C级证据\3 .如果收缩压为150〜220mmHg,紧急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并维持在130~150mmHg是安全的(∏a类推荐,A级证据,修订),可能改善功能结局(∏a类推荐,B级证据I4 .如果收缩压>150mmHg,将收缩压紧急降低至130mmHg以下可能是有害的(In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5 .对于出血体积较大、严重或需要手术减压的自发性脑出血,强化降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b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16 .对于需要急性降压的自发性脑出血,在降压治疗期间应监测血压,谨慎滴定降压药物剂量,力求持续、平稳地控制血压,有助于改善功能预后(∏a 类推荐,B级证据,修订\凝血障碍相关脑出血急诊干预抗凝药物相关脑出血治疗流程见图K图1抗凝药物相关脑出血治疗流程推荐意见:1 .服用抗凝药物相关的自发性脑出血应立即停用抗凝药物,尽快使用快速拮抗剂,可以提高生存率(I类推荐,C级证据I2 .对于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VKAs)相关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如果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相较于新鲜冰冻血浆,更推荐使用4种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4F-PCC)快速纠正INR,限制血肿扩大(I类推荐,B级证据入3 .虽然重组人凝血因子Vna可以降低INR,但是不能取代所有凝血因子,无法在体内恢复凝血过程,不能改善非凝血异常脑出血的临床预后,因此不推荐使用(In类推荐,B级证据14 .如果INR在1.3~1.9,可以使用浓缩型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快速纠正INR(∏b类推荐,C级证据\5 .应在凝血因子替换治疗(PCC或其他)后,立即静脉注射维生素K,避免后期INR升高和血肿扩大(I类推荐,C级证据\6 .对于服用达比加群酯或Xa因子拮抗剂相关的自发性脑出血,可以在口服抗凝药物的前几小时内使用活性炭抑制药物的吸收可能(∏b类推荐,C级证据X7 .对于服用Xa因子拮抗剂相关的自发性脑出血,可以使用andexaneta1fa 逆转Xa因子拮抗剂的抗凝作用(∏a类推荐,B级证据\8 .对于服用Xa因子拮抗剂相关的自发性脑出血,也可考虑使用4F-PCC或活化PCC改善止血效果(∏b类推荐,B级证据\9 .对于服用达比加群酯相关的自发性脑出血,可以使用依达赛珠单抗逆转达比加群酯的抗凝作用(∏a类推荐,B级证据\10 .当没有依达赛珠单抗时,可考虑使用活化PCC或PCCs改善止血效果(∏b类推荐,C级证据力11 .当没有依达赛珠单抗时,也可考虑使用肾脏替代治疗降低达比加群酯的血药浓度(∏b类推荐,C级证据X12 .对于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相关自发性脑出血,可考虑静脉给予硫酸鱼精蛋白逆转肝素(∏a类推荐,C级证据)或低分子量肝素(∏b类推荐,C级证据)的抗凝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脑出血临床管理(完整版)自发性脑出血是指发生在脑实质内的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
中国卒中学会总结近5年国内外研究进展,形成总结及推荐意见稿,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本指南,本部分主要适用于脑出血患者的管理(图1)。
1 诊断及病因筛查1.1 院前处置与诊断推荐意见:·患者一旦确诊为脑出血,应当立即分诊至卒中单元或神经重症监护病房(I类推荐,A级证据)。
1.2 严重程度评分推荐意见:·基线严重程度评分应作为脑出血患者初始评估的一部分,但不应将评分作为对脑出血预后的唯一判断指标(I类推荐,B级证据)。
1.3 脑出血的影像学评价推荐意见:·推荐应用神经影像(CT或MRI)进行快速影像学检查来鉴别缺血性卒中与脑出血(I类推荐,A级证据)。
·可考虑行CTA和对比增强CT扫描来帮助识别具有血肿增大风险的患者(IIb类推荐,B级证据)。
·当临床特征和初始影像学检查怀疑血管病变或肿瘤时,可选择行增强CT扫描、CTA、CTV、MRI、MRA、MRV及DSA确定诊断(IIa类推荐,B级证据)。
1.4 脑出血病因筛查脑出血患者对症处理的同时,需尽快明确脑出血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 急性期管理应将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送入卒中单元,给予持续生命体征监测、对症治疗(图2)。
2.1 血压管理推荐意见:·对于收缩压超过150mmHg、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的脑出血患者,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是安全的(IIa类推荐,A级证据);并且可能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IIa类推荐,B级证据)。
·当患者收缩压>220mmHg时,在持续血压监测下积极降压是合理的(IIa类推荐,C级证据)。
·在降压治疗期间应监测血压,避免血压变异性过大(I类推荐,C级证据)。
2.2 血糖管理推荐意见:·应当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并相应处理,以避免发生高血糖和低血糖,目标是达到正常血糖水平(I类推荐,B级证据)。
2.3 体温管理推荐意见:·对脑出血后发热予以治疗可能是合理的(IIa类推荐,C级证据)。
2.4 一般止血治疗推荐意见:·脑出血急性期对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常规应用止血药物可能抑制血肿扩大,但对预后的影响尚不明确(IIb类推荐,B级证据)。
·CT点征阳性的患者使用rFVIIa治疗不能阻止血肿扩展并改善其结局(IIb类推荐,A级证据)。
2.5 抗栓药物相关脑出血的止血治疗推荐意见:·使用抗栓药物发生脑出血时,应立即停药(I类推荐,C级证据)。
·对抗血小板药物相关脑出血患者不推荐输注血小板治疗(III类推荐,B级证据)。
·对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相关脑出血,静脉应用维生素K(I类推荐,A级证据),由于PCC相对于FFP并发症较少,能够较快纠正INR,可优先考虑使用PCC(IIa类推荐,B级证据)。
rFVIIa也能降低INR,但不能取代所有凝血因子,并可能无法在体内恢复凝血过程,且并未改善非凝血异常脑出血患者临床结局,因此不推荐使用rFVIIa(III类推荐,B 级证据)。
·对于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的患者,可个体化选用FEIBA,也可以考虑其他如PCC或rFVIIa(IIb类推荐,C 级证据)。
若2h前服用过以上药物并发生出血时可使用活性炭;服用达比加群的患者可考虑Idarucizumab特异性逆转治疗(I类推荐,A级证据),及血液透析治疗(IIb类推荐,C级证据)。
·对普通肝素相关脑出血,推荐使用鱼精蛋白治疗(IIb类推荐,C级证据)。
·对溶栓药物相关脑出血,可选择凝血因子VII的冷沉淀物和氨甲环酸治疗(IIb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使用抗栓药物发生脑出血的患者,恢复抗栓治疗可能是有益的,但何时、如何恢复抗栓治疗需要进行评估,权衡利弊,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决定(IIa类推荐,B级证据)。
2.6 血肿扩大的识别和治疗推荐意见:·推荐多指标联合评估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风险,平扫CT上注意观察血肿扩大征象,如果条件允许可完成CTA检查(IIa类推荐,C级证据)。
·脑出血急性期强化降压治疗可以减少血肿扩大或有减少血肿扩大的趋势(IIa类推荐,B级证据)。
2.7 脑血管结构异常相关脑出血的急诊处理推荐意见:·对于危及生命的继发性脑出血,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清除血肿的同时,应根据挽救患者生命和祛除原发病因的相对风险和获益对治疗策略进行权衡(IIa类推荐,C级证据)。
3 清除血肿的外科治疗脑出血外科治疗流程见图3。
3.1 微创手术治疗推荐意见:·影像引导下血肿抽吸联合注入rt-PA可能是安全和有效的(IIa类推荐,B级证据)。
·影像引导的内镜血肿清除术可能是安全和有效的(IIa类推荐,B级证据)。
不同等级的医疗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具备的医疗设施和经验选择手术方式(IIa类推荐,C级证据)。
·在一些没有影像引导血肿清除技术或条件的单位,对符合适应证的脑出血患者,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医师可考虑采用规范的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IIa类推荐,B级证据)。
·对单纯性基底神经节出血(血肿量25-40mL),使用微侵袭抽吸引流术可能是有效的(IIa类推荐,C级证据)。
3.2 脑室血肿治疗推荐意见:·对于脑室内出血需要脑室穿刺外引流治疗的患者,脑室注入rt-PA可以降低死亡率,但并不改善功能预后;按照指导方案使用rt-PA是安全的(IIb类推荐,B级证据)。
·内镜治疗脑室内出血的效果尚不明确(IIb类推荐,B级证据)。
3.3 开颅手术推荐意见:·对昏迷、大血肿致中线移位或颅内压增高的幕上脑出血患者,去骨瓣减压术联合或不联合血肿清除可能降低患者死亡率(IIb类推荐,C级证据)。
早期血肿清除术没有明确的优势(IIb类推荐,A级证据)。
对于病情恶化的患者可考虑幕上血肿清除术以挽救生命(IIa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幕下(小脑或脑干)的脑出血患者,如伴有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或脑干受压和(或)脑积水的患者应尽快进行血肿清除术(I类推荐,B 级证据)。
不推荐单纯使用脑室外引流作为这些患者的初始治疗(III类推荐,C级证据)。
4 脑出血并发症的管理4.1 颅高压的监测和处理推荐意见:·当患者GCS≤8分时可考虑给予颅内压监测,通过使用渗透性药物、抬高头位、过度通气等方式,使颅内压<20mmHg,脑灌注压在50-70mmHg可能是合理的(IIa类推荐,C级证据)。
·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增高,应卧床、适度抬高床头、严密观察生命体征(I类推荐,C级证据)。
·给予甘露醇静脉滴注脱水降颅内压,个体化制订用量及疗程(I类推荐,C级证据)。
·严密监测心、肾及电解质情况。
必要时,也可联合使用呋塞米、甘油果糖和(或)白蛋白脱水降颅内压(IIa类推荐,B级证据)。
4.2 脑积水推荐意见:·脑室外引流治疗脑积水是合理的,尤其是当患者意识水平下降时(II a类推荐,B级证据)。
4.3 继发性癫痫推荐意见:·有癫痫发作者应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I类推荐,A级证据)。
·不推荐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III类推荐,B级证据)。
·精神状态发生改变,且监测到痫样放电,应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I 类推荐,C级证据)。
·意识障碍加深与脑出血影像学表现不一致的患者应使用持续脑电图监测以确定是否有癫痫(IIa类推荐,C级证据)。
4.4 心脏并发症推荐意见:·脑出血后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以筛查心脏并发症(IIa类推荐,C级证据)。
4.5 肺部感染及预防推荐意见:·经口进食前对患者进行吞咽筛查,以降低肺炎风险(I类推荐,B级证据)。
4.6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筛查及预防推荐意见:·卧床患者应注意预防DVT形成(I类推荐,C级证据)。
如疑似患者,可进行D-二聚体检测及多普勒超声检查(I类推荐,C级证据)。
·鼓励患者尽早活动、腿抬高,尽可能避免下肢静脉输液,特别是瘫痪侧肢体(I类推荐,C级证据)。
·脑出血患者自住院开始即应给予间歇充气加压治疗以预防DVT(IIa 类推荐,B级证据)。
单独使用弹力袜并不能降低DVT、PE的发生率或改善临床结局(III类推荐,A级证据)。
·对易发生DVT的高危患者(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脑出血患者),在确定出血停止后,可考虑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预防DVT形成,但应注意出血的风险(IIb类推荐,B级证据)。
·对已发生症状性DVT或PE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全身性抗凝或放置下肢静脉过滤器,在决策具体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时,应当考虑距离首次出血的时间、血肿是否稳定、出血的原因及患者的全身状况(IIa类推荐,C级证据)。
5 脑出血复发和预防5.1 早期再出血的预防脑出血后需要及时发现与治疗早期再出血/血肿扩大。
5.2 晚期再出血的预防推荐意见:·如有必要,非脑叶性脑出血患者可考虑抗凝治疗。
在华法林相关性自发性脑叶出血后,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推荐避免使用华法林进行长期抗凝治疗(IIa类推荐,B级证据)。
·在伴有心房颤动的既往脑出血患者中,使用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减少复发风险的有效性尚不确定(IIb类推荐,C级证据)。
·抗凝药相关性脑出血患者恢复口服抗凝治疗的最佳时机尚不确定(IIb类推荐,B级证据)。
·如有必要,脑出血患者可考虑抗血小板单药治疗(IIa类推荐,B级证据)。
·可在脑出血发病后数天内重新开始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其最佳时机尚不确定(IIa类推荐,B级证据)。
·脑出血患者中是否限制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尚无定论(IIb类推荐,C 级证据)。
·所有脑出血患者均应控制血压(I类推荐,A级证据)。
·控制血压的措施应该在脑出血发病后立即开始(I类推荐,A级证据)。
·长期血压控制目标值为<130/80mmHg(IIa类推荐,B级证据)。
·避免饮酒过量、戒烟及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有助于降低脑出血风险(IIb类推荐,B级证据)。